上联理解:
长康我理解为双关意。一则代指东晋时期的山水画祖顾恺之的字。他有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二则理解为湘笔。破竹我理解为毛笔,是因为想到蒙恬造笔的故事。蒙恬批阅公文,需笔书写。那时的笔,是把竹杆端部劈开,笔头夹在中间,用丝线缠牢后,再涂上漆。他的夫人卜香莲看到丈夫书写不方便,于是将笔改进,成为“以柘木为骨,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蒙恬一使用,果然书写方便。就很快推广到仕尉中去,将尉大夫们也齐称颂卜香莲。但当时卜香莲只是一家庭女妇,无名无望,于是将造笔,即为改良笔的功绩,归属于蒙恬名下。长康毛笔称为“湘笔”,长康湘笔素有“湘颖之技甲天下”的美誉,并为“文房四宝”之首,长康镇也因此被称为“湖湘笔都”。
1
长康破竹尽山色
澹斋削木透墨汁
2
长康破竹尽山色
澹斋入木达三分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号澹斋,有“书圣”之称。传说他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他在木板上写的字,木工拿去雕刻时,才发现这木板到三分深的地方,还渗透有墨汁,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王羲之小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这就是笔山,墨池,王羲之吃墨的由来。
而澹斋墨亦为天下名墨之一,为明澹斋所制。下面正中有澹斋二个篆字;一面没有字和花纹,只有边缘转处都作成优钵昙花的样式。重一钱八分。
下联以澹斋墨对上联长康笔,名墨对名笔,以王羲之的号对上联顾恺之的字。下联王羲之以字闻名,上联顾恺之以画闻名。
3
长康破竹尽山色
智永秃笔饱墨痕
智永和尚善书法,尤工草书,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智永和尚有“退笔成冢”之说。传说智永居永欣寺三十载,每日深居简出,专心习字。他准备了数个一石多的簏子,笔头写秃了就换下来丢进簏子里。日积月累,竟积攒下十大簏子。他在门前挖了一个深坑,将这些笔头掩埋其中,上砌坟冢,名之曰“退笔冢”。其字每逢下笔墨痕浓重处时有墨聚如黍粒,斜映窗光,犹有内亮之色,更可知绝非钩描之迹矣。
宋米芾撰《砚史》有描述智永砚,头微圆,又类箕象,中亦成臼矣。
下联以智永砚对长康笔,名砚对上联名笔。下联智永和尚擅书法,上联顾恺之擅画。
4
长康破竹尽山色
永乐修典皆风光
大明永乐时代可说是世界上最风光的帝国,大明成祖朱朱棣年号永乐,永乐修典指的是朱棣在位期间命人编修的《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它包容了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可以说就是本百科全书。而明成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疆域辽阔。由于其年号为“永乐”,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下联永乐对上联长康,也暗含地名和人的字号。
5
长康破竹尽山色
赵氏织绣绝丹青
赵夫人为吴大帝孙权夫人,善画,传说她姿色平平但因其织锦﹑刺绣﹑丝幔称为“机绝”﹑“针绝”﹑“丝绝”并称"三绝”而赢得了孙权的青睐,时人谓“吴有三绝,四海无俦其妙"。孙权在行军打仗的时候需要一套山川地势行军布阵的地图,曾感叹军中没有擅长绘画工艺的人才,而赵夫人说服他:“丹青容易褪色,纸质也容易损坏,而且军戎无常,时时观看,更易磨损。贱妾粗通刺绣之技,不如将那三山五岳、五湖四海以及城邑村镇绣于方帛之上,这样既耐磨耐损,又方便携带,岂不更好?”孙权允之,赵氏于是手工绣出一幅五岳、河海、城邑以及行军布阵的地图,这幅地图舒卷自如颜色瑰丽,孙权视如珍宝爱不释手,无论行军打仗都随身携带。赵夫人“针绝”美名正是由此而来。
6
长康破竹尽山色
赵氏剖发沁风凉
有传赵夫人曾从头上削下一绺长发,再剖成肉眼难见的细丝,然后用出自郁夷国、可以接续弓弩之断弦的神胶粘合,经纬分明地织成片片罗縠,历经数月终于织成一顶薄比蝉翼轻赛寒烟的“发帐”。发帐一展开,“飘飘如烟气轻动,而房内自凉”。孙权躺在帐里,但觉清风徐来,沁心透肺,惬意至极。这也是赵夫人“丝绝”美名的由来。
[ 此帖被pototo在2015-08-01 21:4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