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砖与画像石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1106 回复:4

[物品器具] 画像砖与画像石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两个人的舞会

ZxID:278034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老両
『四季很好,只要你在』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18 0
画像砖与画像石
[attachment=11347662]

所谓画像砖,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作为中国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一枝奇葩,画像砖艺术在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的我国古代美术艺术园林中持续开放了十四五个世纪之久。其间,朝代更迭,人事沧桑,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迄今发现的数千块画像砖不仅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这一变化,而且将这一民间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画像砖起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画像砖的形制有两种,一为边长 40cm 左右的方形,一为长 45cm 左右、宽 25cm 左右的长方形。分布地区主要是四川,偶见于河南等地。

 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的一种表面有图像的建筑用砖。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画像砖因题材内容的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水平,是考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b]画像砖的分类 [/b]


根据出土情况,画像砖可分为成都、新都区,和广汉、德阳、彭县、邛崃市、彭山县、宜宾等地两种类型。而不同的题材约近 50余种,大体可分为五种内容:

[attachment=11347667]
  一、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酒、盐井、桑园、采莲、市井等为主题的画像砖。这类画像砖,内容最为丰富,颇具研究价值。如成都羊子山一号墓出土的“盐井”画像砖,细致地刻画了[汉代]井盐生产的情况。画面上盐井,装置着提取盐卤的滑车;盐卤正通过架设着的竹枧,缓缓地流向烧着火的铁锅中。是研究古代盐业史最难得的实物资料。


[attachment=11347663]
  二、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画像砖,如车骑出巡图、丸剑起舞图等。画像砖的墓主多为当地的豪强显贵,如桓宽在《盐铁论·刺权》中所说:“贵人之家,云行于涂,毂击于道……中山素女,抚流征于堂上,鸣鼓巴俞,作于堂下。妇女披罗纨,婢妾口希宁。子孙连车列骑,田猎出入,毕弋捷健”。这类画传砖所表现的内容,与文献记载相符合。

[attachment=11347665]
  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诸如以市集、杂技、讲学授经、尊贤养老等为主题的画像砖。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当时的杂技表演场面:“临迥望之广场,陈角觚之妙戏。鸟获扛鼎,都卢缘穜,衔狭燕濯,胸突钴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绳上而相逢”。这些,在画像砖上都可以找到印证。又如“讲学授经图”,生动地塑造了博士、都讲和学生上课时的情景,[汉代]的教育,于此可得其梗概。

[attachment=11347666]

  四、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诸如宴饮、庭院、庖厨、乐舞、百戏等画像砖。这也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 [汉代]建筑、民俗风情等的实际情况。


[attachment=11347664]

  五、表现当时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的画像砖,诸如伏羲、女娲、日月、仙人六搏等。



[b][align=center]中国画起源于画像砖[/align][/b]


[attachment=11347668]


画像砖在两汉间极为兴盛。所谓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艺术。画像砖从制作方法到艺术风格,不完全相同。由于人们感到壁画不能长久保存,故兴起了刻石、雕砖,以期永垂不朽。这种刻画,汉代以前的遗存现在尚未发现。西汉昭帝元凤年间的沂山鲍宅山凤凰画像,算是最早的刻石。画象石大约废止在汉未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已不多见。两汉厚葬之风盛行,富贵人家迷信神仙,做不成神仙,死后仍欲享乐,便“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盐铁论·散不足论》)。

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文物多达1000多件,其中漆器就达300多件,按《盐铁论》所说,文杯(漆器)一具比铜杯贵十倍,而制成一个文杯,要经百人之手,制成一张屏风,要费万人之功。满城汉墓两墓室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刘胜的一件,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一个玉工十年才能完成。此外,两个墓室的随葬品共计2800多件,铜器、金银器、玉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应有尽有。如“长信宫灯”作成鎏金的宫女持灯形式的立体雕塑;还有“错金熏炉”、“错金银鸟虫壶”等。墓室本身结构也很宏大,沂南画象石墓,墓门、斗拱、石柱、门额以及石础、石枋等,全用雕刻。特别是墓室四壁,满铺画像石,共计55块,面积约数十平方米。

这在全国各地所发现的墓中还不是最大的。这数以千计的画像石,是在厚葬的风气下产生的。两汉的石刻画,发现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山东南部西部、河南南阳和四川岷江流域,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北部,这些地方都是当时的富庶之乡。就山东及淮海地区来说,是汉高祖刘邦的家乡,经济上有渔盐之利。《战国策》记载,苏秦为赵合纵说齐时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芋、鼓瑟、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临淄之途,车及车,人肩摩,连袄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山东的乐舞百戏的画像石,正是临淄富实的写照。

山东的画象石最多,总数已达1000块以上。山东安丘汉画像石墓,60多幅画面,内容丰富,神话传说,奇禽异兽,历史故事,社会生活无一不有,表现墓主死后“极乐生活”。除现存的武氏伺、郭巨祠外,还有山东肥汉画石像、山东沂南画像石墓等。根据《水经注》所记,汉人李纲、朱鲉、鲁峻、蔡昭、张伯雅、曹嵩、盛允、尹俭、王子雅等也有石墓。

河南南阳,四通武关,东受江淮,同时又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家乡,皇帝常来巡幸。南阳汉画馆中陈列了南阳地区的汉画像已达千块之多。四川从秦移民入蜀以后,经济繁荣,富人很多,成都可与长安媲美。因此画像石亦很丰富。作品内容有表现“古代圣贤”孔子及72弟子的像,尧舜禅让图、周公辅成主图,苍颉造字图。表现孝子的有曾参母、、老莱子、丁兰、韩伯瑜、邢渠、董永、朱明、卫姬叩谏图等故事题材。表现节妇的有梁节妇、齐义母、京师节女、无盐丑女,梁高行、秋胡妻、鲁义姑、楚真姜、李善等故事题材。另外表现侠义和忠臣贤相故事的,有曹沫劫齐桓、专诸刺王僚、荆轲刺赢政、要离刺庆忌、预让刺赵襄、聂政刺韩王、蔺相如完壁归赵、颜淑握火、信陵君侯赢、王陵母、义士范赎、柳下惠、程婴杵臼、景公二桃杀三士、管仲、苏武、齐待郎等。表现功臣及其丰功伟业的,据《汉书·苏武传》所记,有汉宣帝刘洵甘露三年(前51年),因匈奴单于来贺,遂在麒麟阁上画了11个功臣的肖像,以显重视边功之臣。又据《汉书·二十八将传论》所载,汉明帝在南宫云台四壁图画了光武帝刘秀、王常、李通、卓茂等三十二个人的肖像。表现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的,有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出土的一幅收租图,画面右侧刻画出一座高大的仓楼,楼前有一驭者以手控马,马上跨一富家子弟,张弓射鸟,以防鸟来食粮。画面上方,刻一身材肥腴,坐在方席上。席前有几,几侧置砚和一似为食具或文具之物。在地主前一跪一立两人,头带平帧,身穿长袍,跪者双手捧物,似为记帐之简册,向上呈纳,立者举左手,若有所诉。地主身后还有一人,双手前伸,作接简册状。席前地上刻有粗米三堆,正待过斗入仓。画面下部中央,刻席一方,上置斗,斗的上方有粮一袋,斗左侧刻有二人,运来一车粮食。一人正把粮食从车中取下,准备入仓。另一人立于斗前,伸手作交租状。斗右亦刻二人,其前一人伸双手作持袋入粮状,另一人伸双手立于持袋者身后,准备搬运。此人身后,又是一堆粮食和一粮袋,这正是古代“收租院”的缩影。

表现地主贵族享乐生活的,有密县打虎亭一幅疱厨图和饮宴图,内画杀鸡、宰牛、酿酒、烹调的情节,婢仆择盘进馔的图象和宴请宾客的场面。表现娱乐的,有沂南画像石的乐舞百戏图,内有惊险的马戏,丰富多彩的杂技,鱼龙曼衍之类的化装节目。在一幅画幅中,表现数十个精彩节目,非常现实生动。小幅构图,有表演七盘舞,或描绘巴俞舞等。洛阳出土的汉画砖中绘有上林虎圈斗兽图。又有军面戏(翻筋斗)、舞偶人戏(傀儡戏)。其他还有鸟获扛鼎、跳丸、跳剑、走索、钻刀圈、马上倒立图景,以及坐着观舞的人,蓄养倡、伎、优伶,宴会,歌舞、吹竽、弹琴图景。表现各种劳动的,有汲水、烧火、杀猪、宰羊、杀鸡、打鸭、烧茶、煮饭。在狩猎图中,可以看到猎人和猛兽搏斗。

在孝堂山石刻中,有一幅在地主家堂前,四个人拉着一辆鼓车,七个人吹打杂技,前后演奏。《汉书·梁冀传》:“当春秋佳日,冀与其妻,共同辇车,张羽盖饰以金银,游观第内,多以倡使,鸣鼓吹奏,酣怄竟路,或连继日夜,以形娱姿。”孝堂山的石刻画,正是这种生活的写照。在许多丰收图与宴乐图中,沂甫画像石最为出色,其左面雕着用牛车载着谷物,在打谷场上堆积着粟米以及农民用口袋运粮情形,同时,还有人坐着监视。表现宗教和神话故事的,有“虎吃女魃”打鬼仪式的大图。表现生活技艺的,有冶炼、纺织、戈射、播种、收割、采莲、采桑等石刻。

总之,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其特点是写实。《淮南子》中说:“寻常之处,谨毛而失貌。”高诱注:“谨细微毛,留意于小,则失其大貌。”即要抓在对象的比例动态,从大处着眼。刻画主要讲究线条,粗细交错,变化转折,简朴拙质,奔放活泼为其特色。



[align=center][b]古朴典雅的画像砖与画像石[/b][/align]

[attachment=11347669]

东汉·四神画像石墓门 

[attachment=11347670]

画像石中的鸟兽纹

如今,古朴典雅的画像砖与画像石越来越被各路藏家看好。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在古代主要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一般分为大型空心砖和较小的实心砖两种。前者最早出现于秦代,据其特征又分为整体模印图砖与组合模印图砖两类,画像砖内容以表现现实生活、神话故事和自然物象为主,题材非常广泛。

据业内人士介绍,迄今发现最早的画像砖,是出土于陕西咸阳等地的秦代遗物。到西汉,画像砖略有发展,以长安、洛阳两地发现者为代表。至东汉,画像砖开始在更多的地区(如四川)大量出现,并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才走向衰落。北宋以后,在原先模印画像砖的基础上,又兴起以雕刻为手段的砖雕艺术,其构图以人物故事及装饰性图案为主。

画像砖大多数是考古发掘品,传世的都是在早年出土于地下。民国以后,随着画像砖数量增多,开始有人收藏画像砖及其拓片。一些商人也大肆造假。魏晋时期的绘画艺术是我国绘画史上最繁荣的阶段之一,但遗存下来的很少,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的出土,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且对后代人物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画像石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山东嘉祥的武氏祠画像石。其雕刻精美,有题刻文字,且保存完整,很久以来就备受藏家关注。郦道元《水经注》、赵明诚《金石录》等著作都对它有所记载。

有专家感慨,如今谁手头上如果有几件品相完好、雕工精美的东汉时期的画像砖或画像石,价格一定看好。就连画像砖打出的拓片,市场前景也十分看好。





[b][align=center][画 像 砖] 崇汉轩精拓汉画像砖序[/align][/b]


[attachment=11347671]

崇汉轩汉画像砖


中国画像砖多盛于两汉,今日出土最夥的为河南、四川、江苏等省,汉画像砖常用于墓室建筑装饰,彼时达官显贵厚葬习俗,大兴于世,许多人生前“王侯将相,宅第相望”,死后厚葬,刻意攀比,“子为其父,妇为其夫,竟相仿效”。于是墓室之中,视死如生,阴宅若阳,追求天人合一,人神相融,便雕画环壁,刻绘砖石,以成汉画像蔚然大观。

汉画像砖之题材内容“成教化,助人伦”,颇有儒道哲学内涵,常见鳞  伏羲,蛇躯女娲、西王母东王公、轺车出行、忠臣孝子、烈士贞女、市井人物、渔猎耕读、建筑园林、草木禽兽文字书法等,深刻折射了两汉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文化的世间风貌和审美格局。艺术创造和制作形式上,型制或巨、或细、或方、或扁,制作手法既有刻横印迹翻制,又有阴线阳线雕刻,还有浮雕加线刻。地域风格各各不同,出土异处,众美纷呈。河南郑州、洛阳、许昌、新野、邓县等,情态各异;四川成都、大邑、彭县、新都、郫县、崇庆等,多有微差;江苏南京、镇江、常州,山东临沂,陕西临潼等,遥相呼应。画像砖有独特的审美意趣和风神,形刻精美,线条秀劲,造型生动,形式多样,自然茂朴,超凡脱俗,有浓郁的金石气息和深厚的古典底蕴,不惟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物。

若干年来,画像砖一直为学界、艺界、藏界所珍视,许多硕儒名士收罗品题,殊为雅事,近世便有鲁迅先生广征博搜,推崇备至。盛世兴收藏,如今河晏海清,画像砖更是成为环壁般的国宝,各地纷建砖石博物馆,研究类图籍卷帙洗繁,民间收藏蔚然成风,拓片流传一纸难求,诚为幸事。

崇汉轩主人心仪汉砖,立志宏远,经年搜求,广为庋藏,孜孜  ,兢兢业业,将汉画像砖不当作事业,十数年来,积六百余方,已成藏之大者,堪称“中华汉画像砖第一人”,今又延聘拓工,精心研究,响拓传世,广布分享,实为功德无量,泽被万方的美事,亦为人文远绍,传统庚续的韵事。笔者乐为之鼓呼。

  是为序。

[b][align=center]画像砖欣赏[/align][/b]

[attachment=11347672]

汉代画像砖,砖上有孔雀,射鸟,人物脸面,楼房等图案,工艺精细,是头版工,砖长1.5米,宽50厘米.砖上有铭文,双面工,包老.




[attachment=11347674]

载瓮大车画像砖

东汉,载瓮大车画像砖,泥质青灰色,长方体,面印一辆张帷架直辕大车,高39.5厘米,宽47厘米,厚6厘米,1975年四川成都墓葬出土,现藏成都市博物馆。


[attachment=11347673]


彩色吹笙画像砖雕


宋彩色吹笙画像砖雕,这件砖雕表现了一位乐师直立,双手握笙,呈吹奏状,形象生动逼真。




[attachment=11347675]

白虎画像砖

  东晋,白虎画像砖,泥质灰色,高18厘米,宽31.5厘米,厚 4.5厘米,长方体,面印白虎,昂首,张口吐舌,1972年江苏镇江隆安二年墓出土,现藏镇江市博物馆。


[attachment=11347676]

贵妇出游画像砖

南朝贵妇出游画像砖。

[attachment=11347677]

猎虎画像砖


[attachment=11347678]


斫鱠画像砖

北宋,斫鱠画像砖,泥质灰色,高34.1厘米,厚2.2厘米,宽24.1厘米,长方体面浮雕妇女斫鱠。身着交领上衣,腰系宽大斜格纹围裙,挽补袖露出臂上的套镯。雕工细致,取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传河南偃师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attachment=11347679]

佛塔画像砖


东汉至三国,佛塔画像砖,四川什邡出土。



[attachment=11347680]


辽金人物画像砖

[attachment=11347681]

酿酒画像砖


  东汉,酿酒画像砖,酿酒业是两汉时期规模较大的一项手工业,这块画像砖再现了当时小酒肆作坊生产与销售的情景,也反映了汉代饮酒风气之盛和四川酿酒业的发达。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10-10-24 23:12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天若舞

    派派币 +10

    基础分+我很赞同

『青梅枯萎 竹马老去 从此我爱上的人都像你』
两个人的舞会

ZxID:278034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老両
『四季很好,只要你在』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3-18 0
画像石



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盛行于西汉至唐,多见于墓室、祠堂,也有的刻于石碑、石阙、门楣、棺椁等处。在雕刻技法上有阴线刻、浅浮雕和凹雕等。阴线刻就是用阴刻的线条表达物体形象。浅浮雕是把所要表达的物体形象以外的石面普遍凿去 1 厘米左右,使物体的形象凸出石面,凹雕是在物体形象的轮廓线以内凿成凹面的技法。画像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诸如生产劳动,历史故事,乐舞杂技,车骑出行,建筑,天象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如 1954 年在山东沂南发现的一座东汉墓中,共有 73 块画像石,布满墓室的主要部位。其中一块画像石再现了东汉地主剥削农民收取地租的情景:画面左端是仓楼,右端是 3 辆满载粮食的车,车前有两个戴高冠的人袖手坐在长席上,他们是监督收粮食的地主或地主的管家,站在他们面前的 4 个人都是地主家的奴仆,有的忙着扫粮食,有的张着口袋装粮食。粮食堆旁地上放的大的是斗,小的是升。又如山东嘉祥武翟山下的东汉武氏祠内的石刻有历史故事,列女故事,孝义故事,神话传说等25 种,有如历史画廊,其中一幅刻画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柱子右侧是惊慌奔逃的秦王,秦王脚下是吓得瘫倒在地的秦舞阳,柱左是怒发冲天的荆轲,他拼力投出的匕首击中了铜柱,秦王的侍从拦腰抱住了他。柱旁有秦王撕断的衣袖,地面上的匣子里装着樊于期的头颅,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跃然石上。





  画像石
  制造年代: 汉
  材料: 石
  规格: 长120厘米,宽52厘米
  收藏地: 陕西绥德画像石馆
  介绍
  绥德画像石古朴稚拙,含义深奥。代表陕北地区文化特征。这幅画像石出土于绥德东汉墓,为墓门的门楣。采用减地浅雕手法创作。画面上可见有巨大的植物叶纹,空中有飞鸟,一只衔鱼儿的鹤鸟正展翼鸣叫,中心图案为一奔马,一束发人驭鹿而奔,下有大鱼。奔马四肢细瘦,身体壮硕,极富汉马风姿。图案喻意概为亡灵在另世中的美好享乐生活。整幅画像石图案装饰感极强,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使人十分诧异为汉时所作。在汉画像砖中,如此疏朗有致,风格独特的作品相当罕见。





画像石内容





1 生产活动类,主要是表现墓主庄园和手工作坊内生产劳动场面的耕作,放牧,射猎,纺织等。
2 墓主仕宦经历和身份类,主要有车骑出行,幕府等。
3 墓主生活类,有燕居,宴饮,乐舞百戏,六博等。
4 历史故事类,主要宣扬忠孝节义,强调人身依附关系得忠臣孝子,节妇烈女和古代圣贤的故事。
5 神话故事类,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四神和象征神仙世界的奇禽怪兽等。
6 祥瑞类,多是从天人感应论引申出来表示吉祥的事物。
7 天象类,主要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和天气。8图案花纹类,是起着装饰作用。




画像石的雕刻技法





 主要有六种:阴线刻,凹面刻,减地平面阴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



  一、阴线刻。即在石面上直接用阴线条勾勒出图像。这种技法作品的最大特点,是画像表面没有凹凸,物像与余白在一个构图面上。因石匠对石面的处理方法不同,这种技法又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和凿纹地阴线刻两种。这是汉画像石最基础的雕刻方法,与汉画像石的发展相终始。早期即西汉晚期到东汉初的阴线刻画像石,线条粗深,图像稚拙。


  二、凹面线刻。所谓凹面线刻,就是在石面上沿物像的轮廓线将物像面削低,使物像面呈略低于余白面的凹面,物像细部用阴线来表现的雕刻技法。这种技法也因石面的处理方法不同,而分为平地凹面线刻和凿纹地凹面线刻两种。凿纹凹面刻主要流行于西汉晚期到东汉早中期,西汉晚期作品,线条呆板,图像简单。



  三、凸面线刻。这是一种与凹面线刻截然相反的雕刻技法,即在磨平的石面上,将物像轮廓线以外的余白面削低,使物像面呈平面凸起。物像细部再用阴线或墨线加以表现。由于余白面的处理方法和物像细部的表现方法不同,这种技法有凿纹减地凸面线刻、铲地凸面线刻和铲地凸面刻三种表现形式。凿纹减地凸面线刻技法主要流行于东汉晚期的山东嘉祥一带,图像细部用细腻准确的线条来表现,余白面为减地时留下的细密平行凿纹。由于这类作品雕刻精美,图像华丽,而且有铭刻题记的较多,因而历来为金石学家所重视。著名的武氏祠画像石刻群就是用这种技法刻成的作品,因其精美细腻而被日本的美术史家长广敏雄誉为“汉画像石之王”。

  浮雕类雕刻技法,为了表现物像的质感,不仅要将物像面以外的余白面削低,使物像明显浮起,而且要将物像面削刻成弧面。这类技法,可细分为三种。

  浅浮雕。这是一种物像浮起较低,物像细部用阴线刻来表现的浮雕技法。这种技法,从西汉晚期到东汉晚期的200余年间,广泛流行于第一、二、四汉画像石分布区,是汉画像石最重要、最基本的雕刻技法。

  高浮雕。这是一种铲地较深、物像浮起很高、物像细部也根据立体表现的原则用不同的凹凸来刻画的浮雕方法。这类作品,因具有较强烈的立体感,一般多配置在门扉或门楣等比较醒目的位置。
  透雕。这是一种在高浮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物像的某些部位镂空,使作品接近于圆雕的浮雕技法。

  对于汉画像石的构图来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它的空间透视法。在汉画像石中,使用了散点透视构图法和焦点透视构图法两种空间透视构图方法。所谓散点透视构图法,就是从同一方向、用等距离的视点去捕捉所要表现的事物,并将其描绘在画面上的空间透视构图方法。在汉画像石中,散点透视构图法有四种表现形式。最早出现并且应用最广泛的散点透视法是底线横列法,即将所要描绘的事物,用侧面的等距离散点透视法而不问其纵深位置,将捕捉到的物像轮廓横向排列在画面同一底线上的透视构图方法。在用这种构图的画像中,现实的三维空间变为艺术的二维空间,所描绘事物的纵深关系完全看不到,只能看到其左右关系。为了表现事物的纵深关系,从底线横列法发展出了底线斜透视法、鸟瞰斜透视法和上远下近鸟瞰透视法。
  底线斜透视法就是将视点从正侧面移到斜侧面,将捕捉到的物像横向排列在画面的同一底线上,这样,沿纵深空间整齐排列的同类事物在画面上便出现了侧面轮廓线互相重叠的现象。这时,在视觉上画面上的空间已经不是二维空间,而是三维空间了。鸟瞰斜透视法是在底线斜透视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视点提高,使沿纵深空间整齐排列的同类事物在画面上不仅侧面、而且上部的轮廓线也互相整齐重叠,事物的三维空间得到更明确体现的透视构图法。
  上远下近鸟瞰透视法,是将视点提的较高,对沿纵深空间多层次排列的复杂事物群进行鸟瞰透视,并将捕捉到的影象按照上远下近的原则从画面底线向上展现在全画面上。在汉画像石中,这几种散点透视构图法往往两种甚至三种并用在同一个画面上,造成不可避免的视觉矛盾。大概正是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东汉晚期,一种前所未有的透视构图方法——焦点透视构图法首先在汉画像石中开始使用。焦点透视构图法与散点透视构图法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只从一个固定的视点去观察和捕捉物像,而后者为了对物像实现等距离透视,必须不断移动和变换视点。从物理学的观点看,散点透视是违反科学规律的、不合理的,而焦点透视是合理的;但从美术艺术的观点看,两者都是合理的,而且前者比后者更适于表现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
  作为汉画像石边饰的装饰花纹带,无论在图像配置上还是在画面装饰上,都有重要作用,是画像石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花纹带的装饰图案,一般都以二方连续的形式刻在主体图像的四周。西汉晚期到东汉早期画像石花纹带的图案,以简单的几何形图案为主;东汉中晚期,不仅出现了极富变化的卷云纹和卷草纹,而且出现了由几种图案带互相重叠而组成的复合装饰花纹带。在第一、第三分布区,由于大量使用了这种复合装饰花纹带,使主体图像极为华丽典雅,大大提高了画像石的艺术观赏性。从东汉中期开始,画像石的主体图像开始广泛使用了填白技法,使画像的结构布局舒朗有度,更富观赏性。





中国画像石的分布




  汉代盛行的画像石,是一种特殊的浮雕形式:以刀代笔,或阳刻,或阴刻,或两者结合,还有浮雕的形式,或者浮雕与刻划相结合,可谓雕中有画,画中有雕。画像石通常是作为建筑装饰,镶嵌在祠堂、陵阙、更多是墓室内的门侧的砖室上。汉代画像石对于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具有很大价值,作为雕刻艺术形式,上承先秦青铜艺术,下开两晋南北朝雕刻艺术的先河。
  画像石的规模和艺术水平,体现了墓主人地位的显贵,大多集中在经济富庶,文化发达、附近石料充足的地区。汉画像石墓以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四川、江苏、安徽等地区为多。
  山东是古代文化发达的地区,汉代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与老庄阴阳五行、历史神话等交织在一起,成为画像石表现的主要内容。画像石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反映庄园、车行、聚会、宴饮、战争、乐舞、杂戏、作坊、狩猎、手工劳作等现实生活场面,还有描绘禽、兽、鱼、虫、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种建筑的图形与装饰图案。风格质朴厚重,劲健秀美。
  河南南阳画像石主要描绘的是神话人物、祥瑞禽兽及星宿图像等,如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仙人,以及金乌负日、白虎星座等。画面在表现一个故事时,以横向分布为主,造型的运动感极强,具有蓬勃的野性和生机,风格豪放古拙,泼辣有力,恢宏而博大。
  四川的画像石形制多为长方形,有的以数条组合为一个宽阔的画面,好像今天的宽银幕,如《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都有两米长。有的画像石合计长11米之多,描绘了车骑出行、杂技、宴乐观舞、农作、庖厨及历史故事等。与其他地区比较,四川画像石精巧活泼,纯朴自然。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与南京六朝石刻、苏州明清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其题材广博,内容丰富,有反映现实生活的车马出行、对搏比武、迎宾待客、建筑人物、男耕女织;反映神话传说的有伏羲、女娲、炎帝、黄帝;表示祥瑞的有青龙、白虎等。
  西汉时代,统治者的墓室内壁、墓门、斗拱、石坊、祠堂的墙壁,都有画像石或画像砖砌筑。画像石一般都施朱彩。施彩前对石料要经过打磨,但仍有粗糙感,因而又显得随意、自然、造型与雕刻风格相统一。   画像石发展了我国传统的雕刻技法,成为一种类型的雕刻作品,这样的刻和划制作出的浮雕比墨色绘制的壁画保持得更长久,给人以立体感。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建筑、生活、习俗、观念等有很高价值的艺术品。




 
[ 此贴被两个人的舞会在2010-03-18 11:13重新编辑 ]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3-18 0
相关帖。图文结合。


中国绘画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5494_u789464/

中国传统绘画:  国画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8760_u789464/
此微夜

ZxID:7836477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独爱穿越
十周年!蛋蛋加油!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10-03 0
很多很棒呢

公子上银

ZxID:13250105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10-03 0
好棒的东东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