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不少翡翠,发现竟然多是走的奢华精致风(口水啊),不过大多和其他宝石一起搭配,翡翠的风采都完全被遮盖了哈,所以就找了这些来给大家分享下。个人还是偏好这种清淡一点的。
[size=3][color=#ff9900]翡翠乾隆款龙纹杯盘 [/color][/size]
[color=#6699cc]翡翠乾隆款龙纹杯盘, 清,杯高5厘米,口径7厘米,盘径18.5厘米。 翠呈青绿色,局部绿色较深,呈丝絮状,杯和盘上又有暗红色,其中可能带有人工染色。杯为圆形,平口沿,口微敞,两侧各有一龙形杯耳。杯身两面各饰一阴线刻龙纹,杯下有圆形座,上琢俯仰菊瓣纹。杯配托盘,八瓣形,盘底中部阴刻“乾隆年制”篆书双行款。[/color]
此种托杯器,宋、明之时已流行,样式颇多,清代的作品更为精致,乾隆朝所制玉、翠托杯为托杯中之珍品。
[attachment=11347310]
[size=3][color=#ff9900]翠桃式洗[/color] [/size]
[color=#6699cc]翠桃式洗,清,高3.8厘米,口径24.8厘米。 翠呈浅绿色,局部色较重。作品似盘,较浅,桃实形。洗底浮雕桃枝两杈,一杈伸于洗底为足,其上有双桃并桃花,另一杈延伸至洗口一侧为柄。[/color]
洗为文房用具,可用以洗笔。[color=#66cc00]玉洗可能产生于秦汉之际[/color],从考古发掘可以看到,汉代玉文具开始增多,[color=#669900]目前所知最早的玉笔洗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汉代作品。[/color]这件翠洗所用材料珍贵,既可使用又可作为陈设品。
[attachment=11347311]
[size=3][color=#ff9900]翠碗 [/color][/size]
[color=#6699cc]翠碗, 清,高7.3厘米,口径17.3厘米。 翠色青绿,有大片重绿色。碗敞口,口沿处有唇,圈足。光素无纹[/color]
此碗所用翠料颜色不均,局部或青绿,或深绿,但此等作品亦数难得。原藏清宫遂初堂。
清代宫廷多以玉制碗,特别是乾隆时期,玉碗制造数量巨大,其中有一些大碗胎薄,口圆,造型周正,有的作品外壁还刻有御制诗句。这件翠碗的造型、工艺与乾隆时期的特点相同,可能是当时的作品。
[attachment=11347312]
[color=#ff9900][size=3]翠缠枝莲纹盖碗 [/size][/color]
[color=#6699cc]
翠缠枝莲纹盖碗, 清,通高8.3厘米,口径12.4厘米。翠质浅绿色。碗为薄胎,口外敞,盖略小,地包天式,环式钮。盖面及碗外壁浅浮雕缠枝莲纹。[/color]
清代,内地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密切,工艺品制造中出现模仿中亚风格的作品。当时流行的[color=#66cc00]西番莲图案即是传统的缠枝莲图案与中亚图案相结合的产物[/color]。这件作品中的缠枝莲纹莲瓣卷曲,莲叶多歧,是清代西番莲图案中的一种。
[attachment=11347313]
[color=#ff9900][size=3]翠鱼式盒 [/size][/color]
[color=#6699CC]翠鱼式盒, 清,长27.8厘米,宽7.2厘米。 翠色青绿。盒为鱼形,两半相扣成盒。鱼身有细鳞纹,鳍、尾、鳃部嵌有红宝石。盒内刻有乾隆御制诗 《咏痕都斯坦玉鱼》。 [/color]
据诗而知,乾 隆 皇 帝认为此件作品为痕都斯坦玉器,但这 种 玉 料主要产自缅甸,鱼上宝石的镶嵌方式也与痕都斯坦玉器有别,一些学者认为此盒是清宫廷所制。
[attachment=11347314]
[color=#66cc00]PS:[color=#6699cc]痕都斯坦玉器[/color]其实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兰玉器。痕都斯坦这一地名便是由乾隆帝亲自考订,清代痕都斯坦位于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西部,其玉材多为南疆的和阗玉、叶尔羌角闪石玉。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纯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尤多选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莹。这与中国传统玉器的留玉皮或杂色玉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地人相信玉做的食具可以避毒,故一般多为实用的碗、杯、洗、盘、壶等饮食器皿,不见中国玉器中常见的礼玉和佩玉。这些玉器的装饰很有当地文化特点,有些在器壁上镶嵌金、银细丝及红、绿、黄、蓝等各色宝石或玻璃;花纹装饰多为植物花叶,以莨苕、西番莲和铁线莲为主;用异色宝石嵌现动物眼睛等。除了这些装饰手法,还采用水磨技术,胎体透薄,有“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之说。
目前我们所见清宫所藏痕都斯坦旧玉有两种,一种为当年输入,另一种系宫内工匠仿制,称“西番作”。
清乾隆时,内务府设立了专门仿制痕都斯坦玉的作坊,苏州的专诸坊也有仿制。这些“西番作”玉器并没有亦步亦趋地复制痕都斯坦玉,而是吸取其造型别致、花纹流畅、胎体透薄的优点,结合中国工艺的传统方法,创造出带有西番风格的玉器。这些中西结合的玉器直接影响了中国玉器的制作风格,近现代玉器炉瓶大多造型是中式的,而装饰纹样是西式的,犹如中西结合的民国家具,正说明了痕都斯坦玉的影响力[/color]
[color=#ff9900][size=3]翠太极纹浅盘[/size] [/color]
[color=#6699cc]翠太极纹浅盘, 清,高3.5厘米,口径17.5厘米。 翠绿色,局部色较重。作品敞口,口沿有唇,平底,圈足。盘心浅浮雕太极图案。此盘翠色绿而质地细腻,有较好的透明度,在清代翠制品中极罕见。[/color]
古人对玉盘非常珍爱,唐人白居易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句,由此可知唐代即有玉盘流行。清代宫廷使用玉盘较多,此盘的造型也较为常见,但其他玉盘多无口沿上的唇。[color=#66cc00]清宫所制翠盘数量极少[/color],非常珍贵。
[attachment=11347315]
[color=#ff9900][size=3]翠烟壶 [/size][/color]
[color=#6699cc]翠烟壶, 清,高6.45厘米,宽5.3厘米。翠色青绿,局部色较深。烟壶近似椭圆形,上部略宽,小口,细颈,表面光素无纹。[/color]
[color=#66cc00]鼻烟壶的使用主要是在清代。清前期的作品以方、圆类型为主,后期的作品形状多变化。[/color]乾隆时期,鼻烟壶的制造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材质的多样化,动物、瓜果造型的作品数量增多。翡翠鼻烟壶的[color=#66cc00]优劣多以材质本身判断[/color],其纹饰、造型一般都较简练。
[attachment=11347316]
[color=#ff9900][size=3]翠乾隆款仿古觚 [/size][/color]
[color=#6699cc]翠乾隆款仿古觚, 清,高19.7厘米,口径10.4×6.8厘米。 翠色青绿,有翠料表皮的风化色皮色。翠觚海棠花瓣式口,喇叭形颈,足外撇。颈及足饰蕉叶纹,腹部饰凸起的兽面纹。底有篆书“乾隆年制”款。[/color]
觚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明代流行用觚做陈设品,将觚置于案头,内插杂物。清代宫廷或称为花觚。此觚为乾隆时期的仿古作品,其造型、纹饰与古器有所差异。所用翠料青中含绿,近似古铜器的锈色。
[attachment=11347318]
[color=#ff9900][size=3]翠印色盒 [/size][/color]
[color=#6699cc]翠印色盒, 清,通高3.4厘米,口径8.8厘米。翠呈绿色。盒圆形,口沿呈子母口状,盒身较浅,平底,圈足。盖与盒身相仿,可与盒身扣合,盖面饰凸起的团形“寿”字。[/color]
宋、明两代,文化发达,文具,包括用于盛印泥的印色盒的使用量激增。当时生产的印色盒形制多样,花纹精致,具有观赏性,直到清代这种状况仍在延续。[color=#66cc00]此件翠盒较宋、明作品更为珍贵,因为它的材料贵重,以优等翠料制成[/color],工艺精致,厚度均匀,造型规整,图案精细,“寿”字的笔画用了瓦面状凸线,这对加工技术有很高的要求。
[attachment=11347317]
[color=#ff9900][size=3]翠箫[/size][/color]
[color=#6699cc]翠箫, 清,长54厘米,径2.8厘米。 翠质青绿。 箫为 竹节状,中空,侧面有音孔,一端有吹孔,佩黄绦和红穗。[/color]
箫是一种乐器,用于吹奏,其音悠远深沉,极为动人。古代乐器中,竹质管乐器较多,人称丝竹之声即指此,故玉笛、玉萧多仿竹形,但其音另有特色。
[attachment=11347319]
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宫旧藏翡翠器数百件,数量居世界博物馆之前列。这些藏品中,[color=#66cc00]清雍正时期器极少,乾隆时期器渐增,其中摆设用的山子、肖生雕刻及朝珠、搬指等可能都是乾隆乃至嘉庆时的制品。晚清慈禧掌权时期所制翡翠器物多为扁方、簪、环、镯等花素首饰。乾嘉时期翡翠制品的产地包括云南的腾冲、大理、昆明,内廷养心殿造办处如意馆或金玉作以及苏州、扬州等织造与盐政的玉作坊。这一时期的器物是清代翡翠制品的精华,在全国古翠制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晚清时期翡翠品的制作地点可能是粤海、淮关等地,此时的造办处金玉作已无力生产翡翠作品。 [/color]
在清宫的翡翠日用品中, 餐具占有重要位置,主要有杯、盘、碗、盒等。由于日用器具的器形较大,因而高翠作品较少。这些作品胎体薄而均匀,器表平整光滑,较少起伏,表面抛光较好,表现出翠料的质感。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10-10-25 12:3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