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是印地安后裔?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894 回复:2

[其他] 努尔哈赤是印地安后裔?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cheukying

ZxID:18296305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6 0
努尔哈赤是印地安后裔?
公元1592年,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指挥二十万水陆军队偷渡朝鲜海峡,日军很快攻下釜山、王京等地,直逼平壤。当时的朝鲜国王即向明朝求救,明朝认为日本侵略朝鲜意在进一步侵占中国,决定派兵援朝,此后明朝与日本进行了一场长达七年的战争,只到1598年日本被完全打败而告终。明朝的援朝战争前后持续了七年,明朝因此糜饷百万、元气大伤,这时的明朝对东北部的控制有所放松,一个女真部落就此崛起。1593年女真建州部打败了海西女真,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征战后建州女真的酋长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部落,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汗建国,国号“金”。努尔哈赤还为自已的家族创造了一个新的姓氏“爱新觉罗”,“爱新”的意思是金,“觉罗”的意思是族,表示自已的家族继承了宋代的金国之意,这个政权史称“后金”。

[img]http://pic2.itiexue.net/pics/2009_9_20_7597_10007597.jpg[/img]

努尔哈赤朝服像

努尔哈赤,满文是“野猪皮”的意思,舒尔哈齐为“小野猪皮”,雅尔哈齐为“豹皮”。后阅西伯利亚通古斯民俗,小儿多喜以所穿之某种兽皮之衣以为乳名,可反证松贤之说确实无误矣。征之通古斯诸族民俗,罗日■《咸宾录》载,女真之俗,“好养豕,食肉衣皮”,这与上述民俗相通,满语nuheci(奴尔哈齐),意为野猪皮。shur ha(舒尔哈[齐]),意为小野猪皮。yarha(雅尔哈[齐]),意为豹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即dorgon,意为獾。其侄阿敏之子固尔玛浑,即guul mahuun,意为野兔。其嫡长孙杜度,意为斑雀。其外甥库尔缠,即kuurcan,意为灰鹤。上述努尔哈赤家族中兄弟、子孙、外甥的名字,都与动物有关。此外,满族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同动物有关,如马福塔,即mafum,意为公鹿,等等。 朝鲜史籍记载努尔哈赤的名字为“乙可赤”、“奴可赤”,似即nurhaci的对音。在《明神宗实录》里,努尔哈赤进京贡方物、奏表文,朝廷颁敕封、赐宴赏的记载,均称其为“奴儿哈赤”,至于朝鲜称“奴可赤”,似为“ 奴儿哈赤”的急读。在满文创制以后,人们遂将“努尔哈赤”,对音写成满文体nurhaci,于是,nurhaci之意便费解。总之,nurhaci即努尔哈赤,按照满文的本意,是“野猪皮”的意思。





满清皇族后裔证实努尔哈赤祖先的来源:



叶赫那拉.根正(慈禧弟弟的孙子)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承认:“最早努尔哈赤家族是从通古斯来的,也就是现在的西伯利亚地区。”通古斯人在西伯利亚可能是受到了俄国哥萨克人的排挤,因而迁徙到当时中国明朝的东北地区,被当时的明朝政府所收留。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写到:“说起清廷,或者说努尔哈赤先祖的传说很复杂,因为所有的资料都是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的往上追溯,但只有到六代,到上面第七代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努尔哈赤祖先身世的记载了。”

努尔哈赤祖先的起源:



满清的先世通古斯人起源比较可考的说法是肃慎(汉朝以前)——勿吉(南北朝)——渤海国(唐朝)——黑水末曷(满族直系先祖),然后改成女真,受辽国管辖。后来女真在阿骨打的带领下反而把辽国吃了建立金朝,之后把北宋打成南宋,两国对峙,那时金朝就有可能一统中原了。没想到又出来个更猛的,成吉思汗的蒙古把所有的人都打败了建立元朝。那时女真才建立奴隶制,明朝时候女真是分散在辽东到松花江的许多小部落,向明朝纳贡。1616年努尔哈赤反叛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国名为满洲。后面的就不说了,李自成起义打入北京,清兵入关等等,大家熟悉得很,毕竟才过去三百多年时间。



通古斯人是发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现在属于这个语族的分支包括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土著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乌底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北部,南起北纬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叶尼塞河,东迄太平洋,人口大约在一千万左右。



通古斯人的祖先在数万年以前居住在贝加尔湖南部的地区,他们在那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最初的发展阶段。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离开了原地来到了东北部地区(即黑龙江上中游和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后发展成为女真和满族,留在当地的原始通古斯人则继续发展,后来被突厥人所融和。




美洲的印地安人和通古斯民族有着历史渊源,当然年代久远的多。有一次看西部片,里面的印地安人讲了几句土语,里面叫爸爸的发音和满语很接近,当时还查了一下。还有一次看加洲的花车游行,里面有个印地安土著人的车子,他们的古老男帽和清兵戴的帽子极象,上面都插有鸟的羽毛……



印第安人,黄种人,美洲最古老的居民,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在极北部有爱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在北美有阿塔巴斯干人、阿尔贡金人、易洛魁人、苏人和马斯科基人等;在中美有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加勒比人、奇布查人;在亚洲有努尔哈赤创立的满清皇族和日本的阿依努族;南美有印加人、瓜拉尼人和阿拉乌干人等,语言属印第安语族。美洲土著居民中的绝大多数均为印第安人,传统将其划归蒙古人种美洲通古斯支系。印第安人在15世纪末之前并没有统一的称法,16世纪前,多半尚处于母系氏族阶段。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C·哥伦布航行至美洲时,误以为所到之处为印度,因此将此地的土著居民称作“印度人”(西班牙语:“indios”),印地安美洲原住民的祖先是在大约若干年前从亚洲通古斯地区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到达美洲的,印第安人经过长期的分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努尔哈赤的先祖属于通古斯系的分支与美洲印地安人有着血缘关系,满清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清文字借用了大量蒙古文字外形,很晚才创立,努尔哈赤皇族的许多风俗与印地安人一脉相承。





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





孟特穆(1370--1433),又称猛哥帖木儿,明朝建州女真部落酋长,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清朝追尊其“肇兴王迹”,顾尊称为“肇祖原皇帝”。出生于图门江下游珲春河口,属元代奚关总管府奚关城。其先人,即传说中的天女佛库伦沐浴于长白山东北布库里山下布儿湖里泊,吞朱果感孕而生的布库里雍顺。祖父樊察,努尔哈赤的八世祖,元代奚关总管府统辖的建州女真斡朵里部的首领豆漫(万户)。父亲挥厚袭职首领豆漫(万户)。母亲也吾巨,酋长甫哥之女。明洪武五年(1372年),绥芬河流域诸姓兀狄哈袭击珲春河口奚关城官民,遂随父挥厚率众前往朝鲜,定居在阿木河,也叫斡音会(今朝鲜会宁镇北1.5公里)附近北蚬定居,时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挥厚去世,肇祖袭父职,成为斡朵里部的酋长,领导部众兴渔猎、畜牧及贸易,建州女真从此兴旺起来。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接受朝鲜授予他的“上万户”。洪武末年明朝经略铁岭北部以及图门江,设立三万户,招抚斡朵里女真,肇祖遂与明朝建立了早期往来关系。明永乐元年(1403年)遵照明朝命令率众迁移至唐代渤海国率宾府下辖的建州(今俄罗斯远东双城子对面的克拉斯基诺雅尔山城),建立卫所。明永乐三年,赴南京,明成祖授建州卫都指挥使,赐印信。明永乐八年(1410年)因多数女真归附明朝,引起朝鲜地方官员不满,袭击土门毛怜卫,制造了土门惨案。肇祖是大酋长,兼管毛怜卫,于是参与征战,血战数月,双方死伤惨重,事后朝鲜派使臣见肇祖“赐予宣坛”加以抚慰。并将地方官撤职。明永乐九年(1411年)肇祖率众西迁至开元路属地凤州(今吉林省梅河口市山城镇北山西侧)。明永乐十年(1412年),奉诏组建建州左卫,并任建州左卫首任指挥使。内迁的结果,使他有机会接触中原文化,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力,建州左卫社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肇祖随明成祖征讨鞑靼部阿鲁台,班师后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迁回故地阿木河,此后三年,肇祖连续三年到北京向明政府朝贡。明宣德元年(1426年)肇祖配合明朝官员招抚叛军;明政府册封肇祖为建州左卫都督佥事。明宣德八年(1433年),奉圣旨,协助明军追回被忽剌温女真杨木答兀掠走的人口130余人。因此,明政府晋升肇祖为建州左卫右都督;是年八月,明辽东都指挥裴俊奉命率160余人前往阿木河接回被杨木答兀所掠人口,杨木答兀惧不交出,并于十日将明军包围。肇祖闻讯立率500余人前往解围,大败杨木答兀部,然而四天后(明宣德八年十月十九日),杨木答兀勾结七姓女真800余人,偷袭肇祖居地,终因寡不抵众遇难,葬于朝鲜丰山会宁南20公里处,后人称其为猛哥洞古坟。百余年后即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筑兴京陵,另葬肇祖(衣冠冢),努尔哈赤初追封为泽王,顺治五年,追封为肇祖原皇帝。





努尔哈赤不是女真人,证据确凿。




努尔哈赤的祖上,起名叫“猛哥帖木儿”,是个蒙古名字,这就是充分的证据。还有建州部早期酋长,曾取汉名叫“李显忠”、“李思诚”、“李满洲”(据说“满洲”的族名就是从这来的),这些姓名足以证明他们不是真正的女真人。以女真人的语言不可能取这样的名字。况且努尔哈赤自称“天命汗”,这也证明他不是女真人,女真人从来不称“可汗”!还有皇太极亲自下诏,矢口否认自己是“女真后裔”,诏书原文如下:



“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女真)。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种种迹象显示,满洲(建州部)根本就是冒牌的“女真”,不过是打着女真的“幌子”而已!



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酋长便下令,废除“女真(jugen )”旧称,改族名为“满洲(manju)”。天聪九年(1635)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满族称号,是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也就是说,满族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民族,到现在也只有300多年的历史。





天女佛库伦吞朱果生努尔哈赤祖先的慌言:



《努尔哈赤实录》记述努尔哈赤先祖起源曰:“满洲原起于长白山东北布库里山下布儿湖里泊。”该实录与《旧满文老档》还记载了努尔哈赤先祖起源的神话:天命三仙女沐浴于布儿湖里泊,最小的仙女吞食神鹊衔来的红果生始祖布库里雍顺。



始祖诞生地布儿湖里泊为今何湖?有人考定为长白山东之圆池,又有人考定为黑龙江北江东六十四屯之小池子。布儿湖里泊,满语为bulhuri omo,义为水冒出湖①,长白山东北方向,具有水冒出特点的湖泊,无疑是非今之牡丹江上游镜泊湖莫属的②!




这个神话,本是广义女真人共同的神话,努尔哈赤家族兴起后将其攫为己有,竟写入自己家族的谱牒里。





努尔哈赤为什么对自已的身世隐晦其词!?



据文献记载,努尔哈赤的姓氏有六种说法:



努尔哈赤究竟姓什么?一般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姓“爱新觉罗”。其实关于努尔哈赤的真实姓氏,文献记载,杂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历史之谜。据文献记载就有六种说法:认为努尔哈赤姓佟、童、崔、雀、觉罗、爱新觉罗。



满学专家阎崇年在其文章《努尔哈赤姓氏之谜》中考证大量史学资料,试解努尔哈赤姓氏之谜。一个普通人,按常理说,出生之后,依照习惯,子随父姓,明明白白。努尔哈赤的姓氏,为什么成了历史之谜?



清朝开国奠基人努尔哈赤究竟姓什么?据文献记载,一共有六种说法,佟、童、崔、雀、觉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姓氏之所以谜团重重,原因在于清朝编修的史书、宗谱、玉牒,凡是对清朝皇室祖先不利的史实或被删除、或被篡改。于是,《努尔哈赤实录》不提满清皇族祖先的旧事,他们编一些奇异的神话,来隐瞒历史的真相。




据《努尔哈赤实录》记载,满清皇帝普遍认为自己姓“爱新觉罗”,其中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有三个仙女在池中沐浴,一只神鹊衔来一枚果子落在三仙女的衣服上,仙女爱不释手把果子放入口中吞进腹中,从而有了身孕,生下一个男孩,男孩相貌奇异,而且刚出生就能说话,仙女告之,他姓“爱新觉罗”,名叫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也就是满清皇族的祖先。



于是清朝在《努尔哈赤实录》之后,凡官修的“会典”、“宗谱”、“通志”等,以及皇帝的御制诗文,凡属满清的官书,都沿自努尔哈赤及其后裔一方的记载,都是“钦定”、“御制”,也都是标榜自己姓所谓“爱新觉罗”。



在明朝、朝鲜的文献记载中,努尔哈赤姓“童”和“佟”。刚开始满洲并没有满文,当时明朝、朝鲜的官方书籍里,关于努尔哈赤的姓氏又是怎样记载的呢?



据阎崇年考证,明朝和朝鲜的文献均有记载,努尔哈赤姓“佟”和“童”。努尔哈赤曾作为明朝的建州卫官员,先后八次骑马到北京向明朝万历皇帝朝贡,明朝人或明清之际的学者做了大量的记载,都说努尔哈赤姓佟。而且努尔哈赤曾同朝鲜打交道数十年,朝鲜文献也留下大量记载。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有如下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努尔哈赤向朝鲜国王回贴云:“女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尔哈赤禀”等等。努尔哈赤自称姓佟。申忠一作为朝鲜南部主簿到达佛阿拉,受到努尔哈赤的接见,并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他回国后将见闻写成《申忠一书启及图录》即《建州纪程图记》,资料珍贵,相当可信;而那篇《回帖》是努尔哈赤本人让他转给朝鲜国王的,这是努尔哈赤亲自阅过的正式公文,应当算是第一手资料。但是,朝鲜文献更多的是把“佟”写作“童”。



“童”和“佟”实际上是努尔哈赤假借汉人的姓氏。佟姓或童姓,不但是辽东的显著大姓,也是当时女真人的普遍姓氏,谁做了部落的酋长,谁与明朝发生关系,这人便以佟或童为姓,通过“四译馆”,转给明朝政府。章炳麟的《清建国别记》中提到一种说法,佟姓原来是汉人的姓氏,后来常被夷人袭用,以假冒汉人提高自己的地位。清朝皇族的祖先在名字前面冠以“佟”姓,也是因为羞于提起自己夷人的身份,于是假借汉人的姓氏,可见女真部落酋长,可以随时姓佟或童,佟姓或童姓,也就成为他们的公姓。



努尔哈赤的姓氏除了“佟”或“童”的说法之外,朝鲜人还有记载称他姓“雀”或姓“崔”。




阎崇年认为,有一种解释是来源于努尔哈赤的母亲因为吞下雀卵才生下了他,不过清朝人并没有如此记载,《努尔哈赤实录》的《武录》、《满录》、《高录》三书,仅记载其母怀孕十三月而生努尔哈赤之事,并无吞卵而孕之说。第二种解释则来源于仙女吞服神鹊留下的果子而生下努尔哈赤祖先的神话,因此传闻努尔哈赤姓雀。而且满洲先人曾把乌鸦作为图腾,这些都能把满清皇室姓氏同“鹊”或“雀”相联系。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了新看法,认为努尔哈赤姓“崔”是由于朝鲜语中,崔的发音介乎于汉语缺和吹之间,与“觉罗”中“觉”字音相近,于是怀疑崔姓是来源于“觉罗”的误读。



既然努尔哈赤姓“佟”或“童”,是假借汉人的姓,那么他的真实姓氏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努尔哈赤的真实姓氏是金,猛哥帖木儿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有史料记载他姓金,金是“爱新”的音译。所以,猛哥帖木儿及其后裔努尔哈赤都姓金,也就是姓“爱新”。



还有一种说法,是姓觉罗。《清朝通志·氏族略》里记载爱新觉罗是国姓,爱新是金的意思,其他的觉罗则冠以地名、部名、民名等,与国姓相区别。如“伊尔根觉罗”就是“民觉罗”的意思,以表示它们和爱新觉罗(金觉罗)有所分别的。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记载有八种觉罗,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阿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觉罗、察喇觉罗。可见“觉罗”是满洲皇室旧有的姓氏,“爱新”是后来加添的,其目的在于显示皇族后裔的尊贵。



到努尔哈赤的时候,为何舍弃了汉人的佟姓,而自称姓“爱新觉罗”呢?



阎崇年在文中提到,佟姓毕竟是汉人的姓氏,虽然假借了可以假冒汉人,在和明朝官方文书往来时方便些,可是金姓却是金朝女真的国号,不但可以标榜是金朝皇族的后裔,而且可以藉着它在女真民族中有所号召力。因此,“爱新觉罗”这个姓并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有它产生的原因、形成的过程。




有学者查过:在《满文老档》和《满洲实录》里,很少出现“爱新觉罗”一词,仅有三例。并认为,努尔哈赤建元天命后,在觉罗姓前冠以爱新,是为了标示其有别于一般人的高贵身份。由此可见,努尔哈赤的姓氏——“爱新觉罗”,并没有找到直接的史料依据,而是学者根据史料推论,所以至今努尔哈赤真实姓氏仍是一个历史之谜。



值得一提的是,美洲的印第安人认为,人的姓名是身体的一部分,让不熟悉的人知道自己的姓名会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灾祸。为了不让陌生人知道自己的姓和名,首先,在亲人和熟人之间打招呼时不说姓名,而以称谓相称;其次,在向初次见面的人作自我介绍时,或用别人的名字来代替,或随便另取一个新名字。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所以都不认为这是在说谎或不诚实。





清朝是印地安文化的黄金时代,努尔哈赤皇族与美洲印地安人本一脉相承。



美洲一些印地安人称自己为(ManKo)族人与满清皇族称自己的祖先(MoKo)人的发音几乎完全相同,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家族是通古斯民族,与美洲的印地安人在若干百千年前本是同气连枝的。



近来研究发现,现在生活在美洲的印地安人据考证是满清皇族努尔哈赤的祖先后裔。若干年前,生活在北亚通古斯地区的印地安人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大陆桥过去的,他们的另一分支则到达日本北海道成为今天日本的土著民阿依努族。史载我国唐代曾有一批居住在黑龙江的满族祖先,越过太平洋在中美洲登陆,其中大部分人移居墨西哥成为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印地安人是通古斯人种无疑,他们和满清努尔哈赤皇族本一脉相承。努尔哈赤家族和印地安人都有共同的信仰——萨满教,都有共同的图腾崇拜,印地安语的图腾和满语的剔剔末在语音和语意两方面都相同,满语的剔剔末是指酋长的帽子,进而指部落的旗帜,是被人崇拜的对象,印地安人也和满人一样崇尚鹰、狼、熊、乌鸦。此外,印地安人的萨满教的萨满称呼和萨满教的行教过程也和满族的相同。

[img]http://pic.itiexue.net/pics/2009_9_20_7604_10007604.jpg[/img]
白令海峡地形图



[注]:考古学家们认为,在若干年前白令海的水平面降低,白令海峡成为一个白令海陆桥。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一些来自亚洲西伯利亚地区的通古斯人,他们打猎时跟着兽群到了北美洲之后定居了下来。



白令海峡地处太平洋与北冰洋之间。亚洲大陆东北端的选日涅夫角和北美洲大陆西北端的威尔士角,把大洋"挤"成了这条窄缝,两地之间最近距离仅35公里,乘坐雪橇不到4小时就可以到达对岸。两"角"夹峙的白令海峡中,有两个分别属于俄、美的小岛,日界线便从两岛之间通过,因此,在两个相距仅有4公里的地方,却隔着一天的日期。白令海峡水深仅42米。据考证,在若干年前这里曾是连接亚、美大陆的一座"陆桥"。人类和许多动植物,早先曾通过这里移居到美洲,而美洲的动物也从这里到亚洲"串门"。





努尔哈赤后裔证实其祖先为印地安的十七大证据:





清朝皇族是印地安后裔



不少人质疑努尔哈赤家族的女真血统,有学者认为他们是印地安人后裔,是正宗的印地安萨满教信徒,并不是满族的先世“女真人”。




有一个来自墨西哥的印地安人叫孛术鲁, 他认为努尔哈赤或他儿子皇太极是印地安人后裔,还有其他学者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孛术鲁说,他的祖先曾娶了清朝的一位格格,因此,他也算是奴尔哈赤的家族后裔,也因此了解清朝皇族是印地安通古斯支系的秘密。



他还提供了令人震惊的证据来支持其观点,这些证据有:



1、努尔哈赤小的时候,他的家人在饥荒中死亡,努尔哈赤用兽皮包裹尸体,而用兽皮包裹尸体正是印地安葬礼特征,印地安风俗规定萨满教亡者须穿兽皮后土葬。



注:据《努尔哈赤传》记载:“据说奚塔喇.厄争墨气怀了足足十三个月才生下努尔哈赤,时年正是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努尔哈赤出生后,生活很贫困,母亲长期患病,在他十岁那年母亲终于离他们兄弟而去,努尔哈赤和兄弟舒尔哈齐把母亲的尸首用兽皮裹起,埋在部落坟地的一个角落。”



2、努尔哈赤最亲近的文臣武将主要是印地安后裔组成,因此,清朝是印地安人后裔开创建立的。



注:辽东黑龙江新宾地区在古时就有大量的色目人,民间有十印保一酋的说法,分指费英东,额亦都,扈尔汉,何和礼,安费扬古、卓布泰等人,被康熙籍没拘禁、死于禁所的清朝辅政大臣鳌拜也是色目人。在民间文学《满清开国史》中宣扬他们的武功业绩,形容他们为“刚烈之印民”。






一、满清皇族对印地安萨满教的态度。





努尔哈赤皇族的印地安信仰 :萨满教;清史或近代史表明,满清列帝对这一点格外尊崇。



萨满教巫师通常是佩带腰铃并执抓鼓表演的,除满清努尔哈赤皇族萨满跳神使用的腰铃分为大小两种外,民间萨满跳神使用的腰铃大同小异。在北美的印地安人中,也见有腰铃这种形制的乐器,如在新墨西哥州圣伊丹佛松的一名印地安萨满舞者,舞蹈者即披挂着这种锥铃。但他们不是将锥铃缝制在衬裙上,而是缝制在舞者的衣边上。



北欧和北美的印地安人也有抓执型的单面鼓。贾芝先生曾在冰岛的一所博物馆中看到爱斯基摩人的抓鼓;在国立美国印地安博物馆出版的《美国土著人的舞蹈》中亦可清晰地看到:阿拉斯加州特灵格特的一个部落中的印地安人,所执之鼓就是这种形制的抓鼓。



笔者曾在布达佩斯的库里图哩诺,观看了由会议东道主安排的萨满表演活动,并对表演者使用的萨满鼓做了测量和记录。这两面由几位当地印地安人表演的萨满鼓与满清皇族的萨满鼓有着惊人的共同特征:单面、木框、蒙革,用鼓绳拴结并以手抓而执之。诚然,由于流传地域的不同,抓鼓的形制在当地的文化圈中已经产生了某些适应性的变化:土著萨满鼓的鼓槌,已演变为类似定音北美印地安鼓鼓槌的样式,但我们仍然不难看出印地安萨满鼓与满清皇族的抓执型萨满鼓是属同一种类型。从音乐学的角度来看,满清皇族所尊崇萨满鼓的种种特征在北美某些印地安地区萨满鼓上又复现出来的结果是足以支持以上判断的。



我们可以把这一音乐学的判断放到整个萨满体系中,并将其还原于它们得以产生、繁衍、生息的社会和历史大背景中,去发现这诞生于东北亚茫茫林海雪原之中的萨满之鼓是如何透过时空的羁拌在漫长的亚欧大陆线上滚动,又是如何在北美印地安部落敲响的……
[img]http://pic2.itiexue.net/pics/2009_9_20_7610_10007610.jpg[/img]

印地安萨满巫师



努尔哈赤信奉萨满教,在他的人生活动中无处不表现出印地安萨满文化对他的影响。努尔哈赤在崛起之初,统一建州女真各部时,每征服一个部落后,首先必须废掉这个部落的祭祀场所,并以努尔哈赤氏族的萨满堂子取而代之。同时还要把各部落世代崇祭的守护神祗和祖先神祗也要归顺于努尔哈赤萨满堂子所崇祭的神祗之内。努尔哈赤征服各部后,对各部归顺本部堂子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毫不手软的,在政策和态度上也是十分残酷的。这一点富育光先生在《萨满教与神话》一书中写到“努尔哈赤攻占部落时,兵马先废该部庙堂,掠祖像神牒于奴酋马前”,从中表明,努尔哈赤崛起之初就十分重视印地安萨满教在统一建州女真各部过程中的精神信仰。



印地安萨满教在努尔哈赤时期随着他的势力发展壮大,也得到较快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满清特色的萨满文化,这期间萨满祭祀活动频繁,同时印地安萨满文化也得到了不断的规范。堂子圆殿的元旦拜天,堂子月祭、立杆大祭、祗告和凯旋告成于堂子等等萨满祭祀。这些规定的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盛京时期,后来成为有清一代的基本清宫印地安萨满祭祀。



在努尔哈赤时期,萨满祭祀人员选择是十分严格和具有强烈的部落军事色彩。萨满的必要条件,第一该人必须是努尔哈赤家族的人,必须在宗室。在努尔哈赤家族的范围内选择合适人,如同女萨满必须是已婚的妇女。并规定“传其媳、而不传其女,盖其所诵,筑不轻授人”。第二该萨满必须是拥戴努尔哈赤酋长,如果原先是附从尼堪外兰的异教必须要转变立场,否则是不能在赫图阿拉城做萨满的。后金皇族的印地安萨满随着努尔哈赤的统治范围的扩大和他地位的提高,萨满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成为几个氏族部落乃至国家的萨满。



萨满在祈祷时是通过念、喁、跳相结合进行的。因此,在选择萨满时,要在数次排练中挑选有天赋、念、唱、跳都俱佳的宗室妇女担任萨满巫婆,萨满祭祀中萨满占有主导地位,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传神者,她是勾通努尔哈赤家族和祖先神灵的中介人。另一方面,她本身又是努尔哈赤的氏族成员享受着较高的俸禄,在萨满祭祀中处于领祭的地位,一些重要的祭祀诸如祈祷、诵请神歌、献酒、擎神刀、举扬神箭,百姓身倒酒,夕祭中击手鼓、晃动腰铃“盘旋跑步”、转“迷溜”,即旋转飞腾升天请神,背灯祭中,向神铃、腰铃祈祷诵神歌等,都必须由萨满亲自完成,妥善完成祭事中供献、供神、祈祷等就成为萨满的主要职责。

[img]http://pic2.itiexue.net/pics/2009_9_20_7678_10007678.jpg[/img]

满清皇族的萨满服饰



萨满的上衣叫白汗褶兜,它的背部是由羽毛编织而成,袖口则是用鱼鳃片和乐珠串编,而下裙没有腰带,腰带镶有镜子,两侧各有一条镶有红边的索带,布带下有七至十一块不等的布块与之相连,下接捏褶的下摆,下摆上镶嵌着贝壳、骨角片、鱼鳃片等发光物体。萨满所戴帽子称为“神帽”,满语称为”失色”,清人姚天之所说“萨满乃头戴巫帽”,“帽上插鸟毛”。萨满帽多以鹰、雕、水鸟、神鸟为饰,有的萨满帽上有神鸟多达二十多只,但神鸟的数量都为单数,帽上神鸟的多少是代表神权,神力的大小。印地安萨满教认为鸟是生命、灵魂的居所,它能翔天与各神交往,是萨满与神灵勾通能力的象征。可见,萨满的服饰从神帽到上衣及下裙,都有着古老而神秘的含义。



努尔哈赤家族的萨满堂子,建在赫图阿拉城外东门外的东南隅,离城内有2华里左右。据《建州闻见录》记载:“奴酋之所居上里许,立一堂宇,臻以垣墙为礼天之所,凡于战斗往来,权酋清将胡必往新之”。赫图阿拉城的堂子始建约于l535年前后的(明嘉靖十四年),努尔哈赤的祖父,明建州左卫都指挥觉昌安从佛阿拉城迁此居住,在城的东南隅建立了规模较少,草顶石垟简陋堂子。早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前,努尔哈赤氏族就有了自己的堂子,在《努尔哈赤实录》中有较明确的记载“同族空古塔诸祖子孙至堂子盟誓。亦欲宾卫以归化堪外兰”①。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努尔哈赤从佛阿拉城迁城时,在原有的旧堂子基础上进行全修及扩建。赫图阿拉城的堂子通过遗址挖掘和参照钦定《盛京通志》里记载的奉天堂子图,两处在平面布局和建筑体量上无甚差异。再与后金入关后,于1644年9月在长安左门外东南建的堂子、后改为霞公府)对照,也没有大的差别,只不过在神堂内、甬路、神杆石的设置上等方面有所增益,礼节上更加规范和隆重。



以努尔哈赤崛起为标志而在这一时期形成的独特萨满文化,是对源远流长的印地安萨满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努尔哈赤氏族堂子的独特建筑布局以及萨满祭祀中的一些规定,在清代一直得到延续和发展,所以说,它是萨满文化的根源。



清顺治元年(1644)满清入关,立即在全国建立“萨满堂子”,就是萨满跳神的祭坛,萨满是通古斯语“巫”的音译。满洲凡军国大事,均由酋长率领满洲诸贝勒大臣向堂子女巫祈求神谕。时至清亡前夕,被排斥在堂子例祭之外的汉族士绅对堂子巫术仍不明了。这由1903年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指斥“堂子妖神,非郊丘之教”云云可知,清末的“辛亥革命”论者,特别强调满清的印地安信仰与宋明所谓儒教传统之异,便可以理解。




满清入主北京,标榜恪守传统,“改正朔,易服色,正制度”。强迫被征服的各民族剃发留辫,宣扬印地安文化,泯灭满汉外观上的差异,而统治结构更搞满汉双轨制,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以满驭汉”体制,并以印地安八旗驻防保证满洲统治特权,如此等等已使全国印地安化。



满洲以一个文明落后的少数民族部落,渔翁得利,征服全国。它起先似乎不计较被征服诸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以服从满洲酋长军事管制为满足。然而随着全国的征服,由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之间的文化差异,大小族群体现的民族差异,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体现的利益差异,都给满清印地安皇族带来极度自卑感。



因而,满清入主北京的头几十年,以顺治、康熙为首的征服集团,面对中原仍然持续动荡不安而心存畏惧,无法不居安思危。顺治借奏销案、科场案,对江南士绅残酷镇压,但闻报郑成功北伐势如破竹,便吓得要想逃回关外老家。康熙撤三藩征台湾,都以统治命运作赌注,为征台甚至不惜与荷兰侵略者相勾结。诸如此类,均为历史昭示的显例。



自从清顺治元年(1644)在皇城内建立“堂子”直到清亡,满洲酋长的祭天和出征回师等军国大事,必由满清皇帝亲率满洲王公大臣至堂子举行印地安萨满教仪式。起先还允许官居一品的汉大臣参祭,到康熙中叶便取消汉臣参与。这使堂子变得格外神秘,连满洲亲贵也数典忘祖,说不清楚堂子所祭诸神,何以有晚明的“邓将军、万历妈妈”之类。

[img]http://pic.itiexue.net/pics/2009_9_20_7684_10007684.jpg[/img]

满清皇族的萨满巫师




直到民初,孟森作《满清堂子所祀邓将军考》诸文,才由偶像崇拜的角度揭示印地安萨满教传统,将以前宗主国有助于满洲努尔哈赤皇族崛起的人物奉作印地安萨满崇拜的神灵。



也如中世纪列朝的“神道设教”,满清酋长首先要求增强以“爱新觉罗”家族为核心的征服族群的向心力。努尔哈赤自称金朝女真族嫡系却非常害怕重蹈金朝汉化覆辙,因此,它在全国统治越稳定,君主专制越强化,而满清酋长对于征服族群丧失权力的担忧就越增长。



人们常常称道康熙尊孔崇儒却忽视其人尊孔实为尊朱子,将朱熹奉作孔孟正宗并将自己诠释的朱子学定作意识形态准绳。这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 ),即他统治晚年之后的事情,康熙按政治需要重新诠释孔孟程朱之道,“平汉人之策当以汉制汉”绝不妨碍他恪守祖制“以满驭汉”。





二、满清皇族与印地安共同的图腾柱。



“图腾”(tutem)一名,为北美印地安阿尔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其他土著部落也有与“图腾”意义相同的名称,如在澳大利亚,有的土著部落称之为“科帮”,有的叫它“穆尔杜”,也有的叫“克南礼”;努尔哈赤印地安皇族则称之为“斑吉”柱。由于印地安人的“图腾”一词最早出现在欧洲学术文献中,因此,学术界把后来出现的所有这一类风俗统称为“图腾”。



图腾标志或称图腾徽号、图腾族徽等,是人类原始社会组织的象征和区分群体的标记,是原始人类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自然现象与部落、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部落、氏族的徽号或标志。满清努尔哈赤皇族有与印第安共同的图腾族徽。




原始人类群体最初是无任何标志和象征的。图腾概念产生之后,原始人为使图腾不伤害自己或得到它的保护,就把自己打扮成图腾摸样。他们或以图腾动物的皮毛制作衣物,或以羽毛、树叶等装扮成图腾摸样,或以布和其他材料制成图腾形状的头饰和鞋,或模仿图腾体肤而断发纹身。他们还在住宅上、器物上、柱子上、旗帜上雕刻、绘画图腾形象。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图腾才会把自己当作亲属、子女或同类,才会得到应有的保护。



种种迹象表明美洲印地安人就是我们满清皇族的祖先,就连他们雕刻的图腾都与满族的一模一样。



图腾柱为图腾标志的一种,即在柱子上雕刻动物或半人半兽形象,以象征其氏族的图腾祖先。如在我国满族可见的“斑吉”(满语)柱,就是努尔哈赤印地安皇族的图腾柱,因此满清皇族和印地安人一样崇尚万物有灵。



满族图腾主要有:“鹰、乌鸦、柳枝、野猪、鱼、狼、鹿、豹、蟒蛇、蛙”等。满族的古姓氏多为氏族和部落的名称,即古代的图腾名称。如地处长白山、英额、珲春等地的“钮祜禄”氏,其意为“狼”;世居哈达、赫图那拉、宁古塔等地的“萨克达”氏,其意为“母野猪”;居住在辽阳的“尼玛哈”氏,其意为“鱼”;生活于黑龙江的“绰罗”氏,其意为“桃子”等。



现在满族人家院落里的“索伦杆”就是由图腾柱演变而来。



如果到满族民俗村去,图腾谷不可不去,这里展示的满族图腾柱(斑吉柱)粗旷、古朴、神秘,充分展现了满族独特的原始文化与美洲印地安人的图腾文化一脉相承。




沈阳陨石山满族民俗村的图腾谷,植物繁茂,曲径通幽,构成了满族村的又一景观。那里展出的35个满族图腾柱(斑吉柱),就是根据从黑龙江、吉林、辽宁满族聚居地收集的图案,选用古松木雕刻而成,在国内非常罕见。其中有长白山主(超哈占爷)、方位女神(和硕赫赫)、父亲神(乌伸阔马发)、母亲神(佛朵妈妈)、蘑菇神(森车妈妈)、多乳妈妈(那丹忽荤妈妈)、雪神(芒你恩都哩)、绣花女神(伊尔哈格格)、金神(爱新恩都哩)以及堂子神、蛇神、鹰神、豹神等。那些带有粗犷、古朴、神秘色彩的满族“斑吉”柱,充分展现出独特的印地安文化传承。
[img]http://ts2.mm.bing.net/th?id=H.4661062574868645&pid=15.1[/img]
满清皇族与印地安共有的图腾柱
[ 此帖被cheukying在2012-12-26 12:01重新编辑 ]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文坛鼻祖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1-10 0
已审
ohmyladyyan

ZxID:12216559

等级: 博览群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8-17 0
看完整个帖子,我觉得楼主说的挺有道理的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