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冲击波——电影术语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5995 回复:9

[其他] 电影冲击波——电影术语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暮夏°

ZxID:2905679


等级: 总版主
配偶: 貓夫人°
深深深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0
— 本帖被 夏恋天使 从 学习管理普会发书区 复制到本区(2010-11-30) —


电影术语∴ ☆..·°

[attachment=10318672]


[attachment=10318684] 白昼电影

能在光线明亮条件下放映的电影。这种电影白天也可在露天放映。放映时须在银幕前装设暗框,以使画面具有足够的亮度与反差。白昼电影改变了电影必须在暗室放映的限制,扩大了电影的放映范围。



[attachment=10318685] 彩色影片

在银幕上能够还原被摄体自然色彩的影片。一般用彩色多层胶片制作。先用彩色底片拍摄成原底片,再用彩色多层正片通过底-正片工艺印制成彩色拷贝;也可用染印法工艺以黑白接受片为原材料,印制成彩色拷贝。



[attachment=10318686] 本色演员

演员的一种类型。多扮演与演员本人的外形、气质、性格近似的角色;本色演员塑造的银幕形象比较接近于生活,表演较为真实自然,符合电影特性的要求并为观众所接受。其局限是往往只能表现单一的银幕形象,而不能通过表演去创造不同的性格。



[attachment=10318684] 插曲

为影片中某一场面、某一情节中的人物而作,并不直接概括影片主题思想或基本内容的歌曲。也有的只为表现时代气氛、地方特征等。插曲一般在影片中不反复出现。



[attachment=10318685] 长焦距镜头

指焦距长于标准尺寸的摄影物镜。在电影摄影中,选取水平视角为23-24,相应焦距约为画幅对角线长度两倍的摄影物镜作为标准镜头。35毫米电影摄影的标准镜头,其焦距相当于50毫米,凡长于50毫米者即为长焦距镜头;16毫米电影摄影的标准镜头,其焦距相当于25毫米,凡长于25毫米者即为长焦距镜头。故事片摄影,使用75毫米或100毫米的长焦距物镜拍摄特写或大特写镜头,因摄影机远离被摄对象,可避免演员产生紧张心理,且便于照明布光。焦距特别长的摄影物镜(如400、800、1000毫米甚至更长)称为“望远镜头”,能摄取很远景物的某个细部成为特写镜头,造成远处景物被移近的银幕效果。但其所摄画面,缺乏空间感、纵深感和透视关系。在科教影片中,运用望远镜头,可在隐蔽的远处摄取野生动物,避免动物受到惊扰,从而使画面显得自然真实。


[attachment=10318686] 长镜头

“短镜头”的对称。指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一般分为固定长镜头、变焦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四种。其中运动长镜头包括摄影机的推拉摇移升降等运动。由于长镜头能把镜头中的各种内部运动方式统一起来,因此显得自然流畅,又富有变化,为画面造成多种角度和景别,既能表现环境、突出人物,同时也能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充分的自由,有助于人物情绪的连贯,使重要的戏剧动作能完整而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长镜头的拍摄,由于不会破坏事件发生、发展中的空间与时间的连贯性,所以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

[attachment=10318673]

[attachment=10318684] 分镜头剧本

又称“导演剧本”。将影片的文学内容分切成一系列可以摄制的镜头,以供现场拍摄使用的工作剧本。由导演根据文学剧本提供的思想与形象,经过总体构思,将未来影片中准备塑造的声画结合的银幕形象,通过分镜头的方式予以体现。导演以人们的视觉特点为依据划分镜头,将剧本中的生活场景、人物行为及人物关系具体化、形象化,体现剧本的主题思想,并赋予影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分镜头剧本是导演为影片设计的施工蓝图,也是影片摄制组各部门理解导演的具体要求,统一创作思想,制订拍摄日程计划和测定影片摄制成本的依据。分镜头剧本大多采用表格形式,格式不一,有详有略。一般设有镜号、景别、摄法、长度、内容、音响、音乐等栏目。表格中的“摄法”是指镜头的角度和运动;“内容”是指画面中人物的动作和对话,有时也把动作和对话分开,列为两项。在每个段落之前,还注有场景,即剧情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段落之间,标有镜头组接的技巧。有些比较详细的分镜头剧本,还附有画面设计草图和艺术处理说明等。
纪录歌剧演出或根据歌剧改编的影片。多由歌唱演员担任主要角色。主要依靠歌唱刻画人物、展开情节。30年代在西方曾风行一时,中国大陆从50年代开始摄制歌剧片,较著名的有《白毛女》、《刘三姐》和《江姐》等。


[attachment=10318685] 歌舞片

由大量歌舞组成的影片。多由专业歌舞演员担任主要角色。早期歌舞片多为轻松优美、娱乐性强的舞台艺术片。歌舞片突出表演歌唱、舞蹈和音乐方面的艺术成就,故事情节大都比较简单。20年代美国华纳影片公司摄制《四十二号街》后,西方歌舞片曾风靡一时。30年代中国也曾摄制歌舞片。


[attachment=10318686] 跟镜头

又称“跟拍”。摄影机跟随运动着的被摄对象拍摄的画面。跟镜头可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角色在行动中的动作和表情,既能突出运动中的主体,又能交代动体的运动方向、速度、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使动体的运动保持连贯,有利于展示人物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



[attachment=10318684] 功夫片

亦称“武打片”、“武术片”。中国首创的表现中华武术技艺的影片。20年代默片时期,明星影片公司根据平江不肖生著《江湖奇侠传》改编摄制《火烧红莲寺》后,一时群起效尤,但多为神怪荒诞之作。50年代香港电影界摄制具有中国民族特色、讲究实战技击的《黄飞鸿》成功,功夫片开始扬名影坛。70年代香港影星李小龙主演以真实武功为表演手段的《精武门》等影片后,功夫片作为一种新的样式屹立于世界影坛。80年代由中国武术运动员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等影片,更风靡一时。



[attachment=10318685] 故事影片

由演员扮演角色,表演故事情节,表达一定主题思想的影片。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或历史,经过艺术的集中和概括,运用蒙太奇等各种电影表现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给观众以感染和教育。故事影片在四大影片种类(故事影片、科教影片、美术影片、新闻纪录影片)中占有重要地位。按题材可分为战争片、体育片、侦探片、神话片等;按样式可分为喜剧片、惊险片、功夫片、音乐片等。故事影片的放映长度一般为90分钟左右,因此通常以90分钟作为一个单独的放映单位。

[attachment=10318674]


[attachment=10318686] 合成镜头

一般指采用“合成摄影”方法拍摄的镜头画面。有时也指电影镜头的声画合成。在影片拍摄过程中,画面与声音是分别记录在两条载体上的,直到印制影片拷贝时,才将画面与声带合印在一条胶片上。因此,声画俱备的镜头,也称“合成镜头”。


[attachment=10318684] 拉镜头

将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人物或景物向后拉远所摄取的画面。摄影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画面就从一个局部逐渐扩展,使观众视点后移,看到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类型电影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美国好莱坞占主流地位的一种影片制作方式的统称。电影艺术在其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电影所特有的不同类型的影片。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技巧和格调而形成的影片的范畴、种类或样式。例如,好莱坞电影最重要类型之一——西部片,具有独特的题材领域、自然背景、地区特征乃至于场景、服装、道具等造型元素,并由此产生这一类型独有的叙事方式、形象构造、场面调度等艺术手法。其他类型如喜剧片、歌舞片、犯罪片、警匪片、侦探片、恐怖片、战争片、社会片、伦理片、幻想片、心理片、历史片、传记片、爱情片、儿童片、体育片、灾难片等都有各自的传统特征。类型电影是艺术产品商业化、标准化的表现形态,多以观众喜爱的明星扮演的定型化的人物、观众感兴趣的流于程式化的情节,富于刺激性的图解式的银幕形象牢牢地抓住观众;但由于它保留了历年来艺术家们卓有成效的创造,形成电影自身的传统,并随着时势的推移不断有所变化,符合大众化艺术的要求,因此为好莱坞电影赢得广大的国际市场,并为其他国家商业电影所仿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的解体、导演个人风格的强调、各国新电影流派的兴起、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异,电影类别及其内涵、技法、形式、界限均发生很大变化。


[attachment=10318685] 类型演员

又称“天然型演员”。这类演员在外形或气质上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十分适合扮演某部影片中的某一角色。有时由于这一角色的演出成功,以至经常被选用扮演同类角色,导致演员戏路的类型化。




[attachment=10318686] 历史片

以历史上重大事件为题材的影片。内容大多涉及政治、军事方面的斗争。历史片创作因取材于史实,表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必须符合历史真实,但次要情节和细节描写允许有一定程度的艺术虚构。例如苏联影片《彼得大帝》、中国影片《林则徐》等。历史片对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attachment=10318684] 立体电影

使观众从银幕上看到具有立体感的影像的电影。根据双目视觉原理,用并列的两台摄影装置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时摄取同一拍摄对象的两个影像。将这两个由于视点不同略呈偏差的影像,同时投映在银幕上,并使观众的左、右眼睛分别只能看到其中相应的一个影像,由视神经传至大脑,叠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立体感。立体电影现有两类:一类需要戴特制的眼镜(红绿眼镜或偏光眼镜等)观看;另一类不戴特制的眼镜,而由光栅银幕产生立体感。中国于1962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attachment=10318675]

[attachment=10318685] 圈入圈出


“划”的一种变化。以圆圈的方式,从画面中心圆点开始逐渐扩大(圈出),或以圆圈将整个画面逐渐收缩为圆点(圈入),并由下一个画面所取代。有时圈入也用于强调或突出画面上某一细节部分。



[attachment=10318686] 西部片

以开拓时期的美国西部为故事背景的影片。美国早期电影盛行的影片样式。多描写19世纪白人向西部拓展疆土,掠夺和屠杀印第安人以及当时各种势力之间的斗争,颂扬拓荒精神。20年代的西部片故事情节单调,宣扬善恶因果报应,常见的内容为美人遇难,英雄相救,大打出手,有情人终成眷属等。影片主人公都是富于正义感的戴宽沿帽,穿花衬衫牛仔裤,腰插双熗的牛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詹姆士·克鲁兹(JamesCruze,1884-1942)导演的《篷车》和约翰·福特(JohnFord,1895-1973)导演的《关山飞渡》等影片问世,把西部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到新的水平。但多数西部片仍是迎合观众口味的粗糙之作。后来意大利也摄制一种类似的西部片,因意大利人喜食通心面条,被称为面条西部片。






[attachment=10318684] 喜剧片

以笑激发观众爱憎的影片。常用不同含义的笑声,鞭笞社会上一切丑恶落后现象,歌颂现实生活中美好进步事物,能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启示和教育。多以巧妙的结构,夸张的手法,轻松风趣的情节和幽默诙谐的语言,着重刻画喜剧性人物的独特性格。种类较多,常见的有歌颂性喜剧和讽刺性喜剧,如《假凤虚凰》、《今天我休息》和台湾影片《稻草人》等。



[attachment=10318685] 系列片

指内容具有连续性,多集成部,构成系列的影片。系列影片每集自成起讫,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彼此关联,首尾呼应,矛盾冲突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层层迭进,造成悬念。主要演员或重要角色一般贯串始终,以便给观众造成完整连贯的印象。系列影片不论集数多寡,其片名是同一的,但每集也可另加标题。系列影片可分为系列故事片(如《火烧红莲寺》、《红楼梦》)、系列美术片(如《黑猫警长》)和系列科教片(如《昆虫世界》)。另有一些多集片,每集的故事情节、戏剧冲突与前后集毫无关系,只赖主角贯串全片,这类影片也被称为系列片,如日本系列影片《寅次郎的故事》,美国系列影片“007”等。


 
[attachment=10318686] 先期录音

也称“前期录音”。影片制作中先录音后拍摄画面的一种摄制方式。多用于有大量唱词和音乐的戏曲片和音乐歌舞片,即在影片画面拍摄前,先将影片中的唱词和乐曲录制成声带,然后由演员在拍摄相应画面时,合着声带还音进行表演。



[attachment=10318684] 新闻影片

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时事动态的影片。以真实与及时为基本特征。即必须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采访拍摄,直接纪录事件的原貌,而不允许虚构情节,或出现扮演的人物;必须现场拍摄,快速编辑和制作,真正成为形象化的新闻报道。随着电视的普及,新闻影片已逐渐为电视新闻所取代。



[attachment=10318685] 场记

影片拍摄阶段的一项工作内容,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主要任务是将现场拍摄的每个镜头的详细情况:镜头号码、拍摄方法、镜头长度、演员的动作和对白、音响效果、布景、道具、服装、化装等各方面的细节和数据详细、精确地记入场记单。由于一部影片是分割成若干场景和数百个镜头进行拍摄的,拍摄时不能按镜头顺序进行,因此,场记所作的记录有助于影片各镜头之间的衔接,为导演的继续拍摄以及补拍、剪辑、配音、洗印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资料。影片完成后,这些记录还可供制作完成台本之用。



[attachment=10318686] 出画入画

电影艺术处理镜头结构的一种手法。镜头画面中的中心人物或运动物体离开画面,称为出画;人物或运动物体进入画面,称为入画。当一个动作贯串在两个以上的镜头中时,为了使动作流程继续下去而不使观众感到混乱,相连镜头间的人物或运动物体的出画和入画方向应当基本上一致,否则必须插入中性镜头作为过渡。


[attachment=10318684] 传记片

以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生平业绩为题材的影片。主要情节受历史人物本身事迹的制约,不能凭空虚构,但允许在真实材料的基础上作合情合理的添加和润色。优秀的传记片具有史学和文学价值,如中国影片《林则徐》、《聂耳》、《董存瑞》和《孙中山》等。



[attachment=10318685] 大特写

又称“细部特写”。把拍摄对象的某个细部拍得占满整个画面的镜头。取景范围比特写更小,因此所表现的对象也被放得更大。这种明显的强调作用和突出作用,使大特写和特写一样,成为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具有极其鲜明、强烈的视觉效果。在一部影片中这类镜头如果太长、太多,也会减弱其独特的感染作用。


[attachment=10318686] 淡入淡出

也称“渐显渐隐”。电影中表现时间、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后一个画面逐渐显现,最后完全清晰,这个镜头的开端称“淡入”,表示一个段落的开始;前一个画面渐渐隐去直至完全消失,称“淡出”,表示一个段落的结束。淡入、淡出节奏舒缓,具有抒情意味,并能给观众以视觉上的间歇,产生一种完整的段落感。随着电影节奏的加快,今已较少采用。


[attachment=10318684] 导演

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作为电影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组织和团结摄制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摄制组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溶为一体。导演的再创作以电影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包括对未来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写,场面的调度,以及时空结构、声画造型和艺术样式的确定等。然后物色和确定演员,并根据总体构思,对摄影、演员、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创作部门提出要求,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有关资料,分析剧本,集中和统一创作意图,确定影片总的创作计划。导演还要按照制片部门安排的摄制计划,领导现场拍摄和各项后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摄制完成为止。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



[attachment=10318685] 黑白影片

以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的感光胶片拍摄的影片。这种影片以黑白之间的不同层次与明暗对比表现景物色调。早期电影多为黑白影片。



[attachment=10318686] 后期合成
泛指除“现场合成摄影”以外,需要经过后续加工才得以完成的电影特技方法。参见“合成摄影”。

 
[attachment=10318684] 后景

镜头中位于主体后面或靠近后边的人或物。后景在镜头画面中,与前景相对应,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但大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后景可以丰富画面形象,产生多层景物的造型效果,增加镜头的空间深度,从而构成场景的典型环境和生活氛围。摄影机取俯角拍摄时,画面中后景的表现最为明显。在某些场面处理中,后景即构成背景。根据场面调度的需要,随着摄影机在场景中的运动及机位的变化,后景也可能相应地转换为前景。



[attachment=10318685] 后期制作阶段

混录双片制作阶段和完成片制作阶段的总称。摄制组在完成对白双片,并经审查通过后,即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其中混录双片制作包括配录效果、音乐和混合录音;完成片制作阶段包括洗印部门底片剪接(通称“套底”)、配光和冲洗光学混合声底,以及印出原底校正拷贝和标准拷贝。



[attachment=10318686] 滑稽片

以超乎一般常情的夸张和滑稽笑料引人发笑的影片。内容通俗易懂,活泼轻松,使人们在欢乐的笑声中正确评价生活,接受教育。滑稽片是电影萌芽时期出现的一种影片样式,欧美各国在电影初创期都曾摄制大量滑稽片片断,但内容多属供人娱乐的笑料。至20年代,卓别林主演的《淘金记》和《大马戏团》问世以后,滑稽片才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影片样式。中国电影初创期也曾摄制《五福临门》、《一夜不安》一类滑稽片片断,60年代以来有了思想艺术较好的长滑稽片,如《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等。



[attachment=10318684] 化入化出

也称“溶出溶入”、“溶变”,或简称“化”、“溶”。电影中表示时间和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指前一个电影画面渐渐消失(化出)的同时后一个画面渐渐显现(化入)。两者隐显的时间相等,并且在银幕上呈现一个短时间的重叠,即经过“溶”的状态实现交替。也常用以表现现实与梦幻、回忆、联想场面的衔接。“化”的方法,比较含蓄、委婉,并往往有某种寓意。根据内容、节奏的需要,“化”的时间可长可短,一般在1-3秒之间。



[attachment=10318685] 化装师

影片的重要创作人员之一。化装师具有一定的艺术造诣、美学素养、绘画基础、历史知识和观察、分析生活的能力,能够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化装技法和技巧,带领和指导助手完成影片所规定的化装任务。化装师根据影片总体造型设计的要求和演员形貌的特点,设计角色的化装造型,指导制作各种化装造型所需要的零配件,完成全片人物的试装和定型。在拍摄过程中,化装师负责保持人物造型的连贯性,并随着人物性格、情绪、年龄、境遇等因素的变化,予以相应的修改,以保持角色外部形象的真实感。



[attachment=10318686] 连台本片

以舞台演出的连台本戏为基础,运用电影的表现手段摄制而成的一种系列影片。这种影片每集相对独立,可单独放映,各集故事连贯,聚之成部。在中国二、三十年代,某些制片商为牟取厚利,曾竞相拍摄,但内容多不足取,如《火烧红莲寺》等。



[attachment=10318684] 美术师

旧称“布景师”、“美工师”。影片造型设计的主要创作人员。美术师的工作,从研究剧本开始,由分析人物入手,根据剧情和剧本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资料积累,进行影片的造型设计。即以化装、服装、布景、道具等造型手段创造剧中人物的外部形象和影片的空间环境──符合人物规定情境、具有时代感和地域特点、并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较多动作支点、有利于场面调度和拍摄的艺术空间。美术师应具有较高的文艺素养和绘画造型能力,并能熟练掌握影片视觉体现的特有规律;应善于组织和指导有关美术造型部门的工作,以努力体现总体设计意图。



[attachment=10318685] 美术影片

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的总称。其主要特点是不用真人实景,而以各种造型艺术手段塑造形象、表现情节和揭示主题。美术影片大多采用逐格拍摄的方法,把一系列分解为若干环节的动作,即形态渐次变化的图画或实物,依次拍摄下来,连续放映时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中国美术影片吸收传统的木偶戏、皮影戏、中国画、民间雕塑、剪纸、年画以及各种民间工艺的艺术特点,丰富和发展了表现形式,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国际影坛上独树一帜。



[attachment=10318686]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早在电影问世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的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他们的有关著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attachment=10318684] 社会片

以当代社会问题为题材的影片。在暴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方面起过积极作用,如30年代初期好莱坞摄制的影片《亡命者》、《辛辛监狱二万年》等。70年代,日本青少年犯罪案件急剧上升、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日本有以此为题材摄制的影片《绞杀》、《青春残酷物语》、《儿子啊》等。80年代,中国也摄制一些对青少年具有教育作用的社会片,如《陌生的朋友》、《少年犯》等。



[attachment=10318684] 全景

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全景具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全景和特写相比,视距差别悬殊。如果两者直接组接,会造成视觉上和情绪上大幅度的跳跃,常能收到特有的艺术效果。



[attachment=10318686] 全景电影

也称“西尼拉玛”。宽银幕电影的一种。拍摄时由三台联接在一起的摄影机,在三条35毫米的胶片上分别摄取宽幅画面的三分之一,放映时使用三台同步运转的放映机,将各占画面三分之一的三条影片同时投映于银幕(如图),并合成整幅画面。全景电影放映在宽阔的弧形银幕上,提供观众以146?的水平视野,并配有多路立体声还音装置。



[attachment=10318684] 全息电影

在全息摄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电影。放映时用激光投射全息片,观众不用戴立体眼镜,就能看到立体的影像。全息电影技术较为复杂,拍摄时也须以激光照射,激光能量大则伤害演员,小则达不到拍摄效果。因此一般多用于拍摄风光片、木偶片和动物等。散文电影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洲出现的与“诗电影”相对的电影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苏联“散文电影”的倡导者认为电影艺术的中心任务是塑造“能够使观众喜爱的主人公”;影片中主要的是“人、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相互关系”;“形象只有通过与其他人们的相互关系、与事件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创造出来”;主张电影“向散文学习”。他们的代表作品有《夏伯阳》(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列宁在十月》(罗姆导演)、《马克辛三部曲》(柯静采夫导演)、《伟大的公民》(艾尔姆列尔导演)等,这些影片塑造了革命领袖的形象,描写了英雄人物的思想发展和性格成长,并通过叙事结构和人物的心理刻画,表现了时代环境,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历史上的丰功伟绩。30年代初,苏联电影界曾发生“散文派”和“诗派”的激烈争论。②40年代以来,一般被认为与“戏剧电影”相对而言的艺术风格。以美国影片《公民凯恩》(奥逊·威尔斯导演)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为开端。这类影片不遵循传统的戏剧结构形式,不采用完整贯串的情节冲突,而通过多种叙述手段,用多侧面、多层次、多声部的手法,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的本来形态,以造成真切可信的艺术效果。这类影片并不排斥戏剧性,而是从自然的日常生活描写与相对自由的散文结构中表现现实生活的某种规律性和戏剧性因素。



[attachment=10318686] 闪回

影片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即突然以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感情起伏。与一般回忆及倒叙不同,闪回不需要中断原来场景中的动作和节奏,而撷取最富于特征、最具有鲜明形象性的动作或细节,用极其简洁明快的手法加以强调和表现,给观众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和已经发生的事情,如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两者统称为“闪念”。



[attachment=10318684] 风景片

亦称“风光片”、“风景速写片”。专题介绍风景、地理、名胜古迹的一种影片。除以优美画面展示风景外,也有普及历史、地理,以及考古学、气象学等科学知识的作用。早期风景片多为纪录性,近年也有以故事情节加以贯串的。随着世界旅游事业的兴起,风景片也有导游的作用。中国第一部风景片系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1919年摄制的《西湖风景》。


[attachment=10318685] 歌剧片

纪录歌剧演出或根据歌剧改编的影片。多由歌唱演员担任主要角色。主要依靠歌唱刻画人物、展开情节。30年代在西方曾风行一时,中国大陆从50年代开始摄制歌剧片,较著名的有《白毛女》、《刘三姐》和《江姐》等。


[attachment=10318684] 舞台艺术纪录片

或称“舞台艺术片”。戏曲、音乐、舞蹈、歌剧、舞剧、话剧、曲艺、杂技等舞台表演艺术纪录影片的统称。这种影片常在舞台演出的基础上,作一定的电影化处理,用以记录某一剧种、某一流派、某一剧目或某表演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以满足更多观众的欣赏需要,或作为传授表演艺术的教材和研究资料。


[ 此贴被夏恋天使在2010-11-30 22:29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30


暮夏°

ZxID:2905679


等级: 总版主
配偶: 貓夫人°
深深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1-27 0



[attachment=10318770] 摄影棚

电影制片厂用以拍摄影片的建筑物。具有较大的面积与空间,供在其中搭置布景,布置各种照明设备,按场景进行影片拍摄,即一般所说的“内景摄影”。棚内除有供电、悬挂、起重、消防、通风等设施外,还须隔绝外界噪声,并具有适宜的音响条件,以适应现场录音并保证录音质量。为适应季节性的需要,还可安装冷暖空调设备。摄影棚大都为长方形,可有大、中、小不同面积,以800-1000平方米为宜。一般采取组棚形式,即由二至三座联结在一起,周围构筑供摄制组及其他相关部门需用的附属房屋,从而构成摄影棚建筑群体。


[attachment=10318771] 摄影师

摄制组的主要创作成员之一。负责运用摄影器材和造型手段,将电影场面艺术地记录于胶片,完成体现导演创作设计的银幕造型任务。在摄制组中,一般由摄影、照明人员组成摄影小组,摄影师作为摄影创作和技术处理的负责人,领导摄影小组工作。某些摄制组设总摄影师,摄影师则在其领导下,作为执行摄影,负责具体创作和技术工作。按照片种的不同,分为故事片摄影师、科教片摄影师、新闻纪录片摄影师、美术片摄影师等。此外,还有从事特技摄影、特殊摄影(如显微摄影、水下摄影、空中摄影等)、字幕摄影等专业摄影师。


[attachment=10318772] 声画对列

使声音与画面作非同步结合的剪辑手法之一。即以画外的声音推动画面情节的发展,或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声音为画面内容服务的目的。将声音处理或向前或向后位移,即下一个镜头的声音首部,超前进入上一个镜头的画面尾部,或者上一个镜头的声音尾部,滞后延至下一个镜头的画面首部,以构成上下镜头转换的自然流畅,或引出某种戏剧效果,也属声画对列手法。


[attachment=10318773] 外景

摄影棚以外的场景。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实景,以及在摄影棚外搭建的室内景。优点是真实、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利于表现地方色彩或民族特色。外景由美术师根据影片情节的需要事先选定,并可按照导演的创作意图对实景作一定的加工,使之具有典型特征和时代气息。



[attachment=10318774] 性格演员

能够塑造多种人物形象的演员。这类演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戏路较宽,擅长通过独特的表演进行银幕形象的再创造,塑造出的角色不同于演员自己,不同于自己扮演过的其他人物形象,也不同于其他演员扮演过的同一人物形象,同时每一个形象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attachment=10318831]

[attachment=10318770] 译制片

又称“翻译片”。把原版影片(多为外国影片)的对白或解说,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重新配音复制的影片。制作时,先将原版影片的对白译成另一种需要的语言;再由配音演员按照原版片画面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用逼肖的语调、口型,录成一条对白声带;然后与原版片的音乐、音响效果声带混录成为一条完整的译制声带,用以印制供放映用的拷贝。将本国影片从一种民族语言(或方言)译成另一种民族语言(或方言)的影片,也称译制片。



[attachment=10318771] 音画平行

也称“音画并行”。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指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其基本特点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音画平行的音乐。



[attachment=10318772] 音画同步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相同。常用于动画影片。美国美术电影导演沃尔特·狄斯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导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运用音画同步的艺术处理。因而音画同步的音乐,也称“米老鼠音乐”。也常用于歌剧片、舞剧片、戏曲片或喜剧样式、惊险样式的故事片中。有时还会形成画面、音乐与音响效果三同步。例如中国影片《孙中山》中,北伐军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画面与脚步音响同步出现,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音声部相结合,加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更加雄壮和紧张。


[attachment=10318773] 音乐片

以音乐生活为题材或音乐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影片。一般以音乐家、歌唱家和乐师的事迹为描写对象。音乐片中的音乐作为主要剧情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由影片中的人物表现出来,绝大部分都是非阐释性的。电影史上最早的音乐片是美国华纳影片公司1927年摄制的《爵士歌王》。中国影片《海上生明月》也属音乐片。



[attachment=10318774] 银幕

放映电影用的白色幕布。无声片时期,幕布上涂有无光泽白色颜料,幕面平整,用永久性银幕架固定,竖起于放映台上。有声电影诞生后,因传声需要,采用橡胶和塑料材料制成有孔银幕。使装置在幕后的扬声器透过银幕发出声音。银幕大小因影片画幅宽高比不同而有不同规格。早期银幕宽高比为4:3(即1.33:1)。宽银幕电影出现后,银幕宽高比增至8:3(即2.66:1)。随着宽银幕电影工艺的不断改进,影片画幅宽高比也不断变化,电影院为适应这种变化,相应设置更宽规格的银幕,并根据放映不同规格影片的需要,设置两端可以移动的黑布,以便将银幕遮成合乎需要的宽高比规格。



[attachment=10318770] 导演中心

指导演在一部影片的摄制过程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导演中心为电影创作与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电影是综合艺术,只有经过导演的集中和再创作,使各门艺术成为创造银幕形象的基本元素,才能充分调动各创作部门的创造性,运用各种艺术要素,拍摄出一部完整的影片。



[attachment=10318771] 电影

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表现手段,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用电影摄影机以每秒钟若干格画幅的运转速度,将被摄对象的运动过程拍摄在带状胶片上,成为一系列动作逐渐变化的画面,再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制成可以放映的影片,当放映机将影片以同样的运转速度投映于银幕时,由于“视觉暂留”原理,观众便从银幕上看到放大了的活动影像。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AugusteLumi閞e1862-1954;LouisLumi閞e,1864-1948)制造出“活动电影机”,公开放映所摄短片,电影始告正式诞生。早期电影是无声的,最初仅拍摄一些活动景象或舞台演出的片断,后逐步从通俗娱乐形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有声影片,遂从纯视觉艺术发展为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以后又出现彩色电影、立体电影等。电影片种有故事片、新闻纪录片、科学教育片、美术片等。50年代以来,电影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艺术和社会文化现象,它由企业组织、艺术创作、制作生产、发行放映、观众消费、社会影响、教学研究等方面组成,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


[attachment=10318772] 电影表演
由演员扮演角色,在摄影机前表演情节的艺术。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范畴,具有共同的基本规律。电影表演继承了戏剧表演中许多适合于电影表演的原则和方法,然而,又和戏剧表演不同。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并直接与观众交流,演员的表演是观众接受的最后形象。而电影演员的表演是通过银幕间接地与观众交流,演员在摄影机前的表演并不是观众感受到的最后形象。银幕上的最后形象须经摄影艺术处理和导演运用蒙太奇手段的艺术再创造才能完成。特别是电影艺术的纪实性、综合性、时空观、蒙太奇以及电影特有的生产过程,更为电影表演带来了种种特点,既要求电影表演真切、自然、生活化,同时还要求演员具有镜头感以及对于非连续创作的适应等。


[attachment=10318773] 电影歌曲
指作曲家专为电影创作的歌曲。根据歌曲对影片内容概括范围的大小、和在影片艺术结构中所起的整体作用或局部作用,电影歌曲分为主题歌和插曲。由于电影的题材、体裁、风格、样式不同,电影歌曲有群众歌曲、民歌、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风格。



[attachment=10318774] 电影节
电影展映、观摩、交流活动的一种形式。多由国家、地方、社团或个人定期举办,并常同时组织评奖、学术讨论和营业交流等。具有一定的政治宣传和商业宣传作用。国际性电影节一般邀请各国电影界著名人士参加,有竞赛性和非竞赛性两种。自1932年意大利举办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起,至今世界上已举办各种名目的国际电影节三百余个,大致有三种类型:(1)综合性国际电影节,规模较大,世界各地各种类型的影片一般都能参加展映或竞赛,如戛纳国际电影节、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2)地区性国际电影节,只限于某个地区或某些国家摄制的影片参加展映竞赛,如亚洲国际电影节;(3)专业性国际电影节,规模较小,一般只展映某一专业题材或某一片种的影片,如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

[attachment=10318770] 电影明星
由于在表演艺术方面取得一定成就而在观众中具有某种影响的电影演员。电影明星一词始于无声片时期,好莱坞的创始者之一阿道尔夫·楚克尔创建的“名演员公司”,选用优秀电影演员拍摄影片大获成功后,电影明星之称便开始盛行,并在世界影坛沿用至今。美国等西方国家制片人创用“电影明星”,是为了在观众中制造崇拜的偶像,从而谋取更高的票房价值。


[attachment=10318832]
[attachment=10318771] 划入划出
简称“划”。电影中表现时间、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用不同形状的线,将前一个画面划去(划出),代之以后一个画面(划入)。一般适用于表现节奏较快、时间较短的场景转换;尤其是在描写同时异地或平行发展的事件时,划的组接技巧有着别种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不足之处在于,如处理不当,容易使观众意识到银幕的四面框的存在,削弱了画面形象的真实感。

[attachment=10318772] 画外音
指影片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旁白一般分为客观性叙述与主观性自述两种,前者是影片创作者(或借助故事叙述者)以客观角度对影片的背景、人物、事件直接进行议论或抒发感情,后者是影片中某一人物(一般为影片主角)的自述,以主观角度追溯往事、叙述所忆所思或所见所闻;独白是画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语言表述,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解说是介绍、解释画面内容、阐述影片创作者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画外音的重要形式。画外音摆脱了声音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充分发挥声音的创造作用,打破镜头和画面景框的界限,把电影的表现力拓展到镜头和画面之外,不仅使观众能深入感受和理解画面形象的内在涵义,而且能通过具体生动的声音形象获得间接的视觉效果,强化了影片的视听结合功能。画外音和画面内的声音及视像互相补充,互相衬托,可产生各种蒙太奇效果。

[attachment=10318773] 环形电影
又称“环幕电影”。一种在围绕影院圆形内壁、呈360?的环形银幕上放映的电影。由多台摄影机同步摄制,多台放映机同步放映,有三台、五台、九台、十一台等多种。环形电影院的放映机装置在环形银幕上方的放映室中,观众站立于观众厅中央,可随意四面观看。由于视野开阔,具有多声道立体声效果,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但由于设备复杂,放映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仅半小时左右。环形电影院不能兼放普通影片,故限制较大,难以推广。


[attachment=10318774] 混合录音
组合影片中各种声音的合并录音过程。即根据完成样片的内容对声音表现的要求,把已经录制完毕的对白(包括解说)、音乐、音响效果等各种声带,通过多部还音机同时集中播放,按导演要求加以抑扬增删等处理,并重新录制成一条与影片画面完美结合的混合声带。



[attachment=10318770] 纪录性艺术片
专指中国1958-1959年间拍摄的迅速反映生活中新人新事的一种故事片。多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情节接近生活原貌,故具有较强的纪录性特点。有的影片中的主要角色也由生活中的原型人物表演,如影片《黄宝妹》就由纺织女工黄宝妹本人扮演。

[attachment=10318771] 纪录影片
对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的某一方面或历史性事件作纪录报道的影片。纪录影片所拍摄的对象必须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和事件,不容许虚构和事后补拍;应以现场拍摄为主,运用电影手段反映生活真实,由于题材和表现方法的不同,纪录影片可分为时事报道、文献、传记、自然和地理等种类。


[attachment=10318772] 间谍片
以刺探和攫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情报的间谍活动为题材的影片。多根据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真实间谍事件编写,或以真实事件为线索进行虚构。早期的间谍片一般都与战争事件有密切关系,突出渲染间谍或反间谍人员的机智勇敢、克敌制胜的英雄主义精神。如中国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苏联影片《侦察员的功勋》等。

[attachment=10318773] 剪辑
电影制作工序之一。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影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银幕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结构完整、内容连贯、含义明确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影片。剪辑是电影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的整个工作,也是一部影片摄制过程中的一次再创作。


[attachment=10318774] 木偶片
在借鉴传统木偶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木偶角色形象表现故事情节的美术影片。影片所用木偶的各个活动部分装有关节。摄制时,首先按照剧情设计出木偶的连贯动作,再将每个动作分解为若干循序渐进的不同姿态,在拍摄现场由人操纵,依次扳动关节,采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拍摄。对可以连续操纵动作的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则可用连续摄影的方法拍摄。

[attachment=10318770] 内景
也称“棚内景”。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内景的有利因素是不受天气、季节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同时较易于创造出所需的环境气氛和视觉效果;不利的方面是耗资大,制作费时,某些场面容易显露人工痕迹,缺乏真实感。因此,导演为了追求场面真实,近年多采用实景拍摄。

[attachment=10318771] 闹剧片
以荒诞的夸张引人发笑的影片。多以滑稽笑料铺排剧情,较多描写市民生活,也有描写对敌斗争的,如法国影片《虎口脱险》。


[attachment=10318772] 拟音
影片创作手段之一。即使用人工发声器模拟影片中所需要的音响效果。如动作音响(脚步声、关门声)、自然音响(风雨声、雷声)等。
[attachment=10318773] 声画同步
影片中的对白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即影片的声带与画面严格配合,使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反之则为声画不同步。声画同步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attachment=10318774] 实景
非人工搭制的场景。电影拍摄中,为了追求环境的逼真效果,所直接选用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一般须作不同程度的加工布置,以符合剧情需要。实景使影片中出现的场面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既可节约制片成本,也有利于加快摄制进度。

[attachment=10318770] 水墨动画片
动画片的一种。为中国美术电影家所首创。这种影片突破动画片通常采用的单线平涂的线条结构,吸取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方法,使银幕上的人物、动物和景物具有水墨画的特色。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attachment=10318771] 特技美术师
也称“特技设计”。电影特技镜头的设计者和拍摄工作的组织者,与特技摄影师合作完成特技镜头的摄制。特技美术师兼有电影造型的艺术修养和掌握电影特技工艺技术的能力,能绘制特技镜头的画面气氛图,胜任各种透视合成镜头所需的绘画和模型加工等。在与特技摄影师研究确定具体拍摄方案后,运用相应的特技工艺技术,完成特技镜头的拍摄任务。特技美术师提出的特技镜头设计方案,须能体现导演的创作意图,与影片总体造型融为一体,并充分考虑到逼真、安全、经济、省时等要求。

[attachment=10318772] 文献影片
指利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件、图片、实物及其他形象素材,编辑拍摄而成的影片。多用以比较完整地展现某一历史事件的始末或某一特定人物的生平。某些比较系统、真实地纪录或反映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大型纪录影片或故事影片,因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习惯上称为文献性纪录片,或文献性故事片。

[attachment=10318773] 有声电影
观众既能在银幕上看到画面,又能同时听到剧中人的对白、旁白,以及解说、音乐和音响的一种影片。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以蜡盘(即唱片)发音,后改进为片上发音。其制作方法为,拍摄时使用两种感光性能不同的底片,一种摄取画面,一种记录声迹。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使声迹和画面合印在一条正片上,制成影片拷贝。放映时,放映机附有还音装置,在映出画面的同时,能使声迹还原为声音。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摄制过程中大部分工序已以磁性录音取代感光录音。电影由无声发展为有声时,为了保证还音质量,拍摄和放映的运转速率从原来每秒16格画幅改进为每秒24格画幅。由于有声电影的产生,电影由无声期的纯视觉艺术发展为视听结合的艺术。
[attachment=10318833]

[attachment=10318774] 远景
摄取远距离人物和景物的电影画面。这种画面可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广阔深远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氛。远景可用以表现规模浩大的人群活动,渲染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同时,远景也常被用来抒发情感、创造意境,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或突出人物的内心波澜。

[attachment=10318770] 灾难片
以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天灾人祸为题材的影片。一般渲染惊心动魄的灾难,以刺激观众的恐惧感,也有的表现摆脱灾难的方法,战胜或躲避灾难的智慧,或宣扬非理性的宗教解救等。灾难片已有很久历史,70年代摄制尤多,如日本影片《日本沉没》。

[attachment=10318771] 战争片
亦称“军事片”。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较常见的战争片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美国影片《巴顿将军》。另一种以反映战争事件为主,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如中国影片《南征北战》。60年代以来,苏联和西方国家摄制的战争片中,出现了探索人与战争关系的描写,在反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同时,如实地描写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attachment=10318772] 遮幅宽银幕电影
也称“假宽银幕电影”。一种非变形宽银幕电影。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和放映时,在摄影机和放映机片窗前加装格框,遮去画幅的上下两边,以压缩画面高度,但不改变画面宽度,使画面高宽比由原来的1:1.33,变成1:1.66至1:1.85,能得到与宽银幕电影相同的银幕效果。摄制这种宽银幕电影较为简便,已得到广泛采用。


[attachment=10318770] 电影摄影
电影制作的主要工种之一。以条状感光胶片为载体,摄取景物的活动影像的过程。摄影机借助透镜组(物镜)的光学成像,并根据视觉的生理与心理特性,以24幅/秒(有声电影的标准画幅频率。早期无声电影为16幅/秒)摄取被摄对象的一系列姿态渐次变化而活动连贯的静止画面。这样拍摄到的一段段画面,即称为组接未来影片的一个个镜头。电影摄影所获得的影像,显示被摄体的形体、颜色、质感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等,都与正常人肉眼观察所见相似,既具体可视,且具艺术描绘作用,给人以真实感。在电影创作中,摄影担负着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从事电影画面造型的创作任务。主要是根据影片内容及导演创作意图,精心设计与组织实施每个场景及每个镜头的光线、颜色、画面构图处理,以及摄影机在拍摄过程中的运动等,赋予影片画面造型以艺术魅力。电影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在故事片中用以表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烘托环境、渲染气氛;作为一种记录手段,分别用作采访报导(新闻纪录片)和科学研究、电化教育(科学教育片、形象教学片、实验纪录片等)。电影摄影按片种的不同,分为故事片摄影、新闻纪录片摄影、科教片摄影、美术片摄影等;按影片制式的不同,分为标准银幕电影摄影、变形宽银幕电影摄影、遮幅式宽银幕电影摄影、立体电影摄影(其中包括双片制立体电影摄影与单片制立体电影摄影)、宽胶片(65/70毫米)电影摄影、环幕电影摄影等;按拍摄对象及技术方法的不同,则除一般摄影方法外,还有变速摄影(区别于24幅/秒的正常速率的快速、高速、低速摄影)、逐格摄影、延时摄影(区别于正常的即时连续摄影)、特技摄影(即具有各种特技效果的合成摄影)、特殊摄影(包括显微摄影、放大摄影、水下摄影、空中摄影、红外线摄影、紫外线摄影)等。


[attachment=10318772] 电影文学剧本
一种运用电影思维创造银幕形象的文学样式。是电影剧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进行艺术构思,并按照电影表现手法(包括场景、环境、人物形象、行为、动作、说白、音响及其他细节)通过文字描述以表达自己对未来影片设想的作品。电影文学剧本主要为拍摄影片而写作,因此它必然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必须符合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它所创造的形象虽然以文字为媒介,但必须能够通过影片的摄制,以电影的各种艺术技术手段在银幕上体现出来。它的独特的美学特征首先是由电影艺术本性所决定的,这就是:①富于造型表现力和鲜明的动作性;②形象的画面感和声音元素的有机结合;③时空自由转换中体现的蒙太奇效果。同时,电影文学剧本必须具备文学价值,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内容的表达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可以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为读者阅读和欣赏。电影文学剧本是影片摄制的基础,其审美价值是未来影片总的艺术价值的重要前提,是影片导演和摄制组进行再创作的依据。电影文学剧本的类别就来源而言,可分为根据生活素材直接创作的和根据其他文艺形式(小说、戏剧等)改编的;就结构形式而言,可分为戏剧式、小说式、散文式、哲理式、心理式等。


[attachment=10318771] 电影演员
影片中角色的扮演者,银幕人物形象的直接体现者和创造者。电影演员和戏剧、曲艺等其他表演艺术的演员一样,都是以自身的形体、声音作为艺术创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电影演员依据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提供的人物形象,在导演的指导下,完成影片所要求的银幕形象的塑造。电影不同于舞台演出,电影演员不是在舞台上和直接在观众面前连续进行表演,而是在摄影棚或实景中,间接地在代表观众眼睛的摄影机镜头前,根据电影镜头的非连续性和不按时序拍摄等特殊要求进行表演,并且一经拍摄,就永远定型在胶片上。电影演员的角色创造,总是在导演设计的一个个镜头中实现。导演调动电影艺术的一切表现手段让演员在真实的环境中活动,这就要求电影演员的角色创造始终与人物活动的真实环境融为一体,其外部表现力,不应超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力的限度,对白的语气、声调也不宜夸张做作,而应与实际生活中的音响相协调。总之,电影演员的表演必须适应银幕的逼真性特点,力求真实、自然和生活化。
[ 此贴被夏恋天使在2010-11-27 15:00重新编辑 ]
暮夏°

ZxID:2905679


等级: 总版主
配偶: 貓夫人°
深深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11-27 0

[attachment=10318938] 电影音乐
泛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也专指作曲家为影片创作的音乐和歌曲。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作为听觉艺术和时间艺术,音乐进入电影综合艺术之后本质不变,其要素仍是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电影音乐创作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和音乐形象的体现,都受影片的艺术总构思、总结构和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有时,音乐的听觉形象还要与语言、音响效果的听觉形象相结合。音乐在电影中的美学功能大体上包括:(1)抒情性。音乐是最长于表现情感的艺术,在电影中能够充分发挥抒发感情的功能,从而深入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2)戏剧性。交响音乐的创作经验,有助于表现影片的戏剧性矛盾冲突,烘托戏剧高潮。(3)气氛性。音乐能有效地体现影片的时代气氛、环境气氛、战争气氛、恐怖气氛、梦境或幻境气氛等等。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从头至尾不断,但是只起伴奏的作用。进入有声电影时期,影片中的听觉形象除音乐之外,增加了语言和音响效果,使音乐在电影综合艺术中得到了解放,开始能够更符合音乐艺术规律地、合理地使用音乐。电影音乐的曲式,也改变为分段陈述。音乐在电影中美学功能的发挥,必须与画面视觉形象相结合。由于影片的题材内容、体裁形式丰富多样,在音画结合上也各有特色,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1)音画统一,包括音画同步和音画平行。音乐形象和画面形象互为补充,相得益彰。(2)音画矛盾,包括音画对比。音乐形象和画面形象各自独立发挥作用,推动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展开。


[attachment=10318939] 电影语言
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统称。即电影用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语言。电影语言以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它的演进与电影技术的进步有密切联系。与一般语言不同,电影语言是一种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银幕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参与画面形象创造的表演、场景、照明、色彩、化装、服装等都在构成特殊的电影语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摄影机的运动和不同镜头的组接(剪辑)所产生的蒙太奇不仅形成了银幕形象的构成法则,也完善了电影语言的独特语法修辞规律。说白、音响、音乐以其自身并以新的蒙太奇方法——“音响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丰富了电影语言。电影语言的章法,是影片内容的组织和构造的特殊法则,一般由若干场面和段落按照蒙太奇规则相互交织构成,按其时间空间关系安排可分为客观现实结构和主观心理结构两种类型,其结构形式可分为时空顺序、时空交错、单线结构、复线或多线对比结构、多侧面多视角立体网络式结构等。


[attachment=10319039]


[attachment=10318940] 电影院线
简称“院线”。电影放映行业一种具有垄断性的经营体制。经营者为发展和保护其经营利益,在某些城市或地区,掌握相当数量的电影院,建立放映网络,借以垄断某国或某一电影制片公司新版影片的公映。中国最早出现的电影院线,是本世纪初至20年代中期,由西班牙电影商人雷玛斯在上海建立的,由虹口、夏令配克、维多利亚等七家电影院组成的电影院线;其后中国影戏院公司在平、津、沪等地也建成相当规模的电影院线;20年代初中国电影资本家罗明佑在华北、东北建立电影院线;30年代,天一影片公司企业家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组建南洋电影院线。现在港台等地仍有些电影发行放映商采用电影院线体制。


[attachment=10318941] 剪辑师
摄制组的主要创作人员之一。负责选择、整理、剪裁全部分割拍摄的镜头素材(画面素材和声音素材),运用蒙太奇技巧进行编纂组接,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影片。剪辑师在深刻理解剧本和导演总体构思的基础上,以分镜头剧本为依据,通过对镜头(画面与声音)精细而恰到好处的剪接组合,使整部影片故事结构严谨,情节展开流畅,节奏变化自然,从而有助于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提高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作为导演的亲密合作者,剪辑师通过细致而繁复的再创作活动,对一部影片的成败得失,负有举足轻重的职责。剪辑师必须是导演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的忠实体现者。但是,剪辑师也可以通过对镜头的剪辑弥补、丰富乃至纠正所摄镜头素材中的某些不足与缺陷,也可部分地调整影片原定结构,或局部地改变导演原有的构思,从而使影片更加完整。剪辑师的工作,包括艺术创作与技术操作,贯串于整个影片摄制过程中,在完成样片剪辑、对白双片制作、混录双片制作等不同阶段,都须与有关(主要是录音)部门通力合作。

[attachment=10318942] 剪纸片
运用剪纸造型表现故事情节的美术影片。用纸剪成或刻成人物形体和背景道具,描绘色彩,装配关节。摄制时,按剧情需要,将人物和景物的活动,分解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不同姿态,平放在玻璃上,由人操纵,依次扳动关节,采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影像。

[attachment=10318943] 教学片
指专门用于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科教片。这种影片把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或不易观察的物质现象,形象化地显示出来,借以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
[attachment=10318938] 近景
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视距比特写稍远。近景中,人物上半身活动占据画面显著地位,成为主要表现对象,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近景和特写的作用有相似之处,即视觉效果比较鲜明,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在表现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特定的人物关系方面,近景有其独到的艺术功能。近景有时也用于摄取景物的某一局部。有些摄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镜头,一般称为“中近景”。

[attachment=10318939] 惊险片
亦称“惊险样式影片”。以惊险情节贯串全片为主要特征的影片。一般较多利用悬念、夸张和渲染手法,故事情节紧张多变,节奏快速,突出显示人物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性格,不易表现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也有的把反特片、间谍片、历险片、侦探片、探险片、恐怖片等具有惊险内容的影片统称为“惊险片”。早期惊险片多描写警匪格斗,凶杀侦缉,人兽搏斗等内容,后逐渐发展到科学幻想和政治军事领域,如美国影片《星球大战》,苏联影片《侦察员的功勋》等。中国较著名的惊险片有《铁道游击队》等。

[attachment=10318940] 剧照
电影宣传品的一种。用以概括表现影片主要情节和人物的一套照片。多在电影院或公共场所张贴,并刊登于电影刊物,达到向观众宣传的目的。剧照也属电影资料,随同影片其他档案资料,交由国家电影资料馆保存。摄制剧照列为摄制组工作内容之一,一般在影片拍摄中,由摄影助理(或设专人)会同副导演负责拍摄,经制片厂宣传部门选定后,交由照相部门成批制作。

[attachment=10318941] 军事教育片
也称“军事科学教育片”,简称“军教片”。用以辅导军队、军事院校、民兵组织从事军事训练、军事教学或用以向一般观众普及军事科学知识的影片。多根据部队训练和教学需要分专题编摄,如战术片、战例片、技术片、教学片、演习片、军事科学知识片等。

[attachment=10318942] 配对白
后期录音的重要工作程序之一。指演员为剪辑完成的后期录音影片或译制影片配录人物对话、独白等。演员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须反复观看银幕上放映的镜头,熟记镜头中的表演,并使自己的声音、情绪和口型与银幕上人物的表演相吻合。

[attachment=10318943] 配音演员
为影片配录对白的演员。除翻译影片(包括外国语的翻译和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互相翻译)需配音演员配录台词外,在有的影片里,由于演员嗓音不好、语言不标准或不符合角色性格的要求,都不采用他们本人的声音,而在后期录音时请配音演员为影片配音。

[attachment=10318938] 片头音乐
多数影片的开头,有一段包括片名和创作人员、职员姓名的字幕,称为片头,与片头字幕相结合的音乐,称为片头音乐。作曲家常将片头音乐写为概括性序曲,用以概括影片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如故事片《林则徐》)或戏剧性矛盾冲突(如故事片《铁道游击队》)等。也有些影片采用具有概括性的歌曲作为片头音乐。

[attachment=10318939] 片头字幕
简称“片头”。影片正式画面出现之前的部分。用以介绍厂名、厂标、片名、演职员姓名,有时以简短文字介绍剧情或故事背景。片头字幕常在绘画、浮雕或某种实物的衬底上出现,也有的配以某些与影片内容有一定联系的电影画面。片头字幕及其衬底、音乐等应与影片内容、风格相一致。片头字幕常用长度为150尺(1分40秒)、180尺(2分)、201尺(2分14秒)等。


[attachment=10319040]
[attachment=10318940] 特技摄影师
电影特技镜头的主要创作人员之一。与特技美术师合作,研究确定设计方案,运用相应的特技工艺技术,以普通的或特殊的摄影设备,完成特技镜头的摄制,以体现导演的创作意图。

[attachment=10318941] 特写
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为美国早期电影导演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1875-1948)所创用。特写镜头是电影画面中视距最近的镜头,因其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特写镜头与其他景别镜头结合运用能通过镜头长短、远近、强弱的变化,造成一种特殊的蒙太奇节奏效果。

[attachment=10318942] 体育片
以体育运动、体育运动重大事件和体育工作者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多以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竞赛为背景结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并以精湛的体育表演作为影片特色。主要演员一般都聘请专业体育工作者担任。除故事片外,体育片还包括体育纪录片和体育资料片。

[attachment=10318943] 替身
又称“替身演员”。代替影片中原演员表演某些特殊的、高难度的动作和技能,或原演员所不能胜任的惊险动作的特殊演员。一般选聘具有影片所需要的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代替某一演员完成规定的动作。

[attachment=10318938] 无声电影
又称“默片”。早期电影只有画面,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剧中人物的说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拍摄和放映无声影片的运转速率为每秒16格画幅。无声电影时期,电影发展为纯视觉艺术,拍摄了《战舰波将金号》、《淘金记》等经典性影片。

[attachment=10318939] 折纸片
用折纸造型表现故事情节的美术影片。用硬纸片折叠、粘贴,制成各种人物、动物、景物形象,拍摄时将动作分解为若干循序渐进的不同姿态,通过逐格拍摄的方法摄制。折纸影片制作方便,适于夸张拍摄对象的外形特征,具有独特的风格。

[attachment=10318940] 侦探片
以侦探为中心人物,以刑事案件的发生、侦破为故事线索的影片。多描写侦探运用智慧、胆略和侦察技巧,协助警察当局和司法机关侦破疑难案件。一般都具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和强烈的悬念。侦探片的兴起与19世纪末欧美各国盛行的侦探小说有密切关系。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摄制的大量侦探片,多根据畅销的侦探小说改编。侦探片是电影史上较早出现的影片样式,早在电影成为艺术之前,美国比沃格夫制片公司就摄制了由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1875-1948)导演的最早的侦探片《指纹破案》。20年代末中国曾摄制许多侦探片,多属娱乐消遣之作。

[attachment=10318941] 政治片
以现实生活中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的影片。一般具有严肃的主题,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不太追求故事情节。作为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影片大都具有政论性质和宣传鼓动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摄制的《松川事件》、《战争与人》,意大利摄制的《Z》和《警察局长的自白》等,都是较好的政治片。

[attachment=10318942] 制片人
一般指电影公司的老板或资方代理人。负责统筹指挥影片的筹备和投产,有权改动剧本情节,决定导演和主要演员的人选等。制片人大多懂得电影艺术创作,了解观众心理和市场信息,善于筹集资金,熟悉经营管理。

[attachment=10318943] 电影作曲
电影音乐的创作者。作曲家为电影创作乐曲,首先研究电影文学剧本和导演的分镜头剧本,从而了解影片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戏剧冲突和高潮,以及时代特征、地方特征等。经与导演共同研究,确定影片的音乐段落、具体内容和关于音画结合的艺术处理,然后根据样片的画面形象和导演的艺术风格、美学趣味以及演员的表演,处理音乐与画面,音乐与语言、音响的关系。由于电影音乐必须通过录音录制在胶片上,所以作曲家熟悉录音技术、与录音师密切合作,对提高电影音乐的质量十分重要。

[attachment=10318938] 定格
电影镜头运用的技巧手法之一。其表现为银幕上映出的活动影像骤然停止而成为静止画面(呆照)。定格是动作的刹那间“凝结”,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具体制作方法是,选取所摄镜头中的某一格画面,通过印片机重复印片,使这一停止画面延伸到所需长度。根据镜头剪辑的需要,定格处理可由动(活动画面)到静(定格画面),也可由静(定格画面)到动(活动画面);也有的在影片结尾时,用定格表明故事结束,或借此点题,以便给观众留有回味。


[attachment=10318939] 动画片
用图画表现电影艺术形象的一种美术影片。曾沿称“卡通片”。摄制时采用逐格摄影的方法,将人工绘制的许多张有连贯性动作的画面,依次拍摄下来。连续放映时,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这种影片可以展示形体的任意变化,动物、景物、器物的拟人活动,充分发挥真人实物所难以表达的想像、夸张的幻想。


[attachment=10318940] 动作衔接
使影片主体动作具有连贯性的剪接方法。包括人物形体动作、镜头动作和景物动作三个方面。人物形体动作以动作变换瞬间的转折处为剪接点,运用分解法或增减法,使上一个镜头与下一个镜头的转换连接具有连续性而无跳跃感;镜头动作指推、拉、摇、移、跟、升、降等运动性镜头的剪接,一般以动接动,以静接静的方法,使上下镜头动作有机结合,连贯流畅;景物动作指自然界景物在镜头中的动作,诸如行驶中的轮船、火车,日出月落,风云变幻等等,一般都根据影片内容、情节和人物情绪选择最佳的剪接点,以取得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attachment=10318941] 多机拍摄
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摄影机,对同一场面同时作多角度、多方位的拍摄。例如某些场景规模宏大,出场群众演员众多,而且场面调度复杂,为使拍摄一次成功,并提高拍摄效率,一般都采取多机拍摄的方法。安排多机拍摄,以其中一、二台摄影机为主,拍摄大远景或表现主角的场面,其余摄影机则作为辅助,拍摄该场面中某些相应部分。多机拍摄有一次完成的优点,但也给现场拍摄工作,诸如布光、同期录音,以及各个摄影小组的隐蔽等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胶片的消耗量也较大。

[attachment=10318942] 多银幕电影
以特制放映机在多块银幕上同时映出不同画面的电影。观众在观看主要画面的同时,还能在其他银幕上看到有关细节。多银幕电影可以丰富影片内容,加深观众对影片的感受和理解。

[attachment=10318943] 卡通
英语cartoon的音译,即“动画影片”。

[attachment=10318938] 拷贝
英文copy的音译,意为“摹本”、“复制品”。用作电影术语,指以正片从电影底片复印出供放映用的影片。

[attachment=10318939] 科学幻想片
以符合科学原理的幻想故事为内容的影片。50年代在科学幻想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一般以科学技术上已经获得的新成果、新发现或新探索为依据,构想未来世界的奇幻情景。一般通过想像丰富、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展现某种科学奇迹。内容注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活跃人们思想,促进科学发展。因较多利用特技摄影,有利于电影摄制技术的提高。

[attachment=10318940] 科学教育影片
简称“科教片”。运用电影的形象化手段,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传播科学知识的影片。中国旧称“教育片”,1953年定名为“科学教育影片”。科教片在发展科学事业,促进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科教片的选题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天文气象,下至地理地貌,大至宇宙太空,小至细胞细菌,几乎无所不包。科教片区别于其他片种的特性是科学性,强调准确真实,在表现形式上,则力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优秀的科教片在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三者的结合上,应达到有机、和谐的统一。由于内容、任务和对象的不同,科教片大致可分为科学普及片、科学研究片、技术传授片、教学片、科学杂志片、军事教育片、社会教育片、科学幻想片等。

[attachment=10318941] 科学普及片
简称“科普片”。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而摄制的一种科教片。表现范围极为广泛,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均可涉及。在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时,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使观众易于接受。
[attachment=10319041]

[attachment=10318942] 空镜头
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空镜头有写景与写物之分,前者通称风景镜头,往往用全景或远景表现;后者又称“细节描写”,一般采用近景或特写。空镜头的运用,已不只是单纯描写景物,而成为影片创作者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加强影片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attachment=10318943] 恐怖片
以恐怖情节和恐怖气氛贯串全片的影片。多以神鬼妖异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发生纠葛的离奇怪诞情节结构故事,以刺激观众的恐怖感。早期曾在欧美各国盛行,内容多为神怪传说故事,也有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30年代后的恐怖片出现严肃主题和哲理思想,如美国影片《化身博士》和中国影片《夜半歌声》以及40年代后期摄制的《十三号凶宅》等。

[attachment=10318938] 球幕电影
又称“圆穹电影”或“穹幕电影”。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大银幕电影。拍摄及放映均采用超广角鱼眼镜头,观众厅为圆顶式结构,银幕呈半球形,观众被包围其中,视银幕如同苍穹。由于银幕影像大而清晰,自观众面前延至身后,且伴有立体声环音,使观众如置身其间,临场效果十分强烈。

[attachment=10318939] 前景
镜头中位于主体前面或靠近前沿的人或物。在镜头画面中,用以陪衬主体,或组成戏剧环境的一部分。具有烘托主体和装饰环境等作用,并有助于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在某些移动摄影中,借助前景的变化与更迭,可增强镜头的运动感与节奏感。前景应与画面内容有机结合,片面追求前景的装饰美,会破坏画面的统一,甚至削弱或混淆所表现的主体。根据场面调度的需要,随着摄影机在场景中的运动及机位的变化,前景也可能相应地转换为后景。

[attachment=10318940] 强盗片
以重大抢劫案件和强盗生活为题材的影片。起源于美国,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富于美国社会特征的影片样式。多描写强盗作案、追捕、监禁、暴动越狱一类事件。由于采用写实的半纪录性表现方法和实事报道格调,具有暴露和批判社会的作用。30年代曾在美国风行一时,代表作有《小凯撒》、《疤面大盗》等。

[attachment=10318941] 抢拍
摄影师在紧急情况下采用的一种拍摄方法。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有时为了及时拍下演员难得的表演,或为了抢时间拍摄气候或天气条件合适的外景等,摄影师可以作出当机立断的处置,临场采用抢拍的方法。摄影师抢拍的镜头,仍应符合导演总的创作意图。抢拍方法也常被用于新闻纪录电影的采访摄影中。

[attachment=10318942] 切出切入
指上下镜头直接衔接。前一个镜头叫“切出”,后一个镜头叫“切入”。这种不需外加任何技巧的镜头组接方法,能增强动作的连贯性,不打断时间的流程,具有干净、紧凑、简洁、明快的特点。往往用于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和行动的衔接。在故事影片的拍摄中,同一场面内的镜头,一般多采用这种衔接方式。随着镜头的切出切入,观众在视点的不断变换中,逐渐了解表现对象,并不感到画面的组接痕迹。

[attachment=10318943] 同期录音
也称“现场录音”。在拍摄电影画面的同时进行录音的摄制方式。一般使用磁带片收录。同期录音要求摄影棚装备良好的隔音设备,并在摄影机、录音机上加装避音装置。同期录音也用于外景拍摄现场,所录音响供演员配音时参考,以提高影片对白的质量。

[attachment=10318938] 童话片
以童话故事为题材,主要为儿童拍摄的影片。多以神话、传说、寓言、动物和无生命物体的拟人化故事为情节线索,运用想像、幻想和夸张手法,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并以优美动人的画面,通俗有趣的对话,使观众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童话片可以拍成美术片,也可以拍成由演员扮演角色的故事片。

[attachment=10318939] 推镜头
将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被摄对象向前推近的拍摄方法以及所摄取的画面。摄影机向前推进时,被摄主体在画幅中逐渐变大,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所要表现的部位。其作用是突出主体、描写细节,使所强调的人或物从整个环境中突现出来,以加强其表现力。推镜头可以连续展现人物动作的变化过程,逐渐从形体动作推向脸部表情或动作细节,有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attachment=10318940] 推理片
表现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侦破犯罪案件的影片。在侦探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影片样式。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形式上仍保持着侦探片曲折惊险的情节,在情节铺排上加强逻辑推理,分析案情严密细致、精确合理,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60年代以来,根据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改编摄制的《沙器》、《人证》等影片问世,一改侦探片单纯侦破案件的套子,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展开情节,使推理片带有批判社会的倾向,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流派。80年代中国也开始摄制推理片。

[attachment=10318941] 舞剧片
在音乐的烘托配合下,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故事情节的影片。多由舞剧改编,突出表现舞蹈艺术的成就。主要角色一般由专业舞蹈演员担任。如苏联舞蹈家乌兰诺娃主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有以突出舞蹈场面为主的舞剧故事片,如英国的《红菱艳》。中国的舞剧片有《宝莲灯》、《小刀会》、《丝路花雨》等。

[attachment=10318942] 主角

即主要角色。指影片中的主人公。一部影片中一般只有一个主角。如有男女两个主人公,习惯上称男主角、女主角。主人公是影片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者,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主体地位,所以主角的戏往往最为吃重。也有的影片没有主角。

[attachment=10318943] 中景
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视距比近景稍远,能为演员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不仅能使观众看清人物表情,而且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由于取景范围较宽,可以在同一画面中拍摄几个人物及其活动,因此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景在影片中占较大比例,大部分用于需识别背景或交代出动作路线的场合。中景的运用,不但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因此常用以叙述剧情。

[attachment=10318938] 主题歌
表述影片主题思想或概括影片基本内容、人物性格、戏剧矛盾冲突的歌曲。常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有时,作曲家把主题歌的音调化为主题音乐,与主题歌交替出现,贯串发展,深入刻画主要人物形象,加强戏剧矛盾冲突,例如中国影片《红色娘子军》的主题歌《娘子军连歌》。也有些影片没有主题歌。

[attachment=10318939] 主题音乐
表达影片主题思想、基本情绪或主要人物性格的音乐。在某些具有鲜明主题思想、情绪基调和人物性格的影片的音乐中,常有一个旋律式、动机式、或主导动机式的音乐核心,即主题音乐。伴随着剧中主要人物的出场,主题音乐以原型或原型的变化发展多次再现。除表现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性格,主题音乐也可以表现某一事物或某一观念。主题音乐多由作曲家创作,也有的选用现成的音乐作品,例如中国影片《城南旧事》即采用辛亥革命前后的学堂乐歌《送别》为主题音乐。左翼电影1933-1935年,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领导下的中共秘密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由此摄制的一批反帝反封建影片。1933年自黄子布(夏衍)与明星影片公司导演程步高合作,摄制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始,明星、联华、艺华、天一等制片公司在左翼电影工作者帮助、支持下,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在同一年里,相继摄制了《三个摩登女性》、《都会的早晨》、《城市之夜》、《母性之光》、《上海二十四小时》、《女性的呐喊》、《春蚕》、《丰年》、《小玩意》、《大路》、《姊妹花》、《铁板红泪录》、《挣扎》、《神女》、《盐潮》、《脂粉市场》、《民族生存》、《中国海的怒潮》、《恶邻》等三十余部影片,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为此,1933年被称为“左翼电影年”。1934-1935年,随着当局对左翼电影运动压制的加剧,左翼电影创作面临更大困难,但党的秘密电影小组仍通过个人联系方式,向公司或导演提供剧本,并帮助成立电通影片公司。两年中,明星、艺华、电通等制片公司先后摄制出《同仇》、《渔光曲》、《女儿经》、《乡愁》、《船家女》、《劫后桃花》、《黄金时代》、《逃亡》、《生之哀歌》、《人之初》、《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风光》等近三十部优秀影片。1936年,上海各公司在“国防电影”口号下陆续拍摄的抗日爱国题材影片,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与左翼电影是一脉相承的。


[attachment=10319042]
[attachment=10318940] 音画对位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包括两种艺术处理:(1)音画对比。音乐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别。例如在中国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中,有一组表现战士们充满青春活力、节奏快速的生活画面,而音乐是气势悠长、从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红旗飘》。这样的对比,产生了加强画面结构的作用。(2)音画对立。音乐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兴奋欢快的结婚音乐,和祥林嫂头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性。音画对位有时也能预示剧情的发展。例如在故事片《天云山传奇》中,当宋薇和吴遥结婚时,表现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乐与喜庆场面相对立,预示着她婚后的不幸。




【由夏恋天使整理】


[ 此贴被夏恋天使在2010-11-27 16:02重新编辑 ]
暮夏°

ZxID:2905679


等级: 总版主
配偶: 貓夫人°
深深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11-27 0


附录:14部电影中经典话语

[attachment=10318979]

[attachment=10318981]

[attachment=10318980]

[attachment=10318982]

[attachment=10318983]

[attachment=10318984]

[attachment=10318985]

[attachment=10318986]

[attachment=10318987]

[attachment=10318988]

[attachment=10319006]

[attachment=10319005]

[attachment=10319007]

[attachment=10319008]

[ 此贴被夏恋天使在2010-11-27 15:38重新编辑 ]
貓夫人°

ZxID:2243899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暮夏°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11-27 0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文坛鼻祖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12-01 0
非常优秀的帖子O(∩_∩)O~已审

灰常欣慰啊夏夏~你真的很努力。。加油加油!
mylord

ZxID:3331904


等级: 文学大师
倦怠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12-01 0
。。。。。。。。。。。。好厉害~~~

好长。。。。。。。。。。。。。。

。。。。。。。。。。。。。。好多

我眼花了
陌亦輕。

ZxID:4462376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墨水依澄
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12-01 0
噗。小夏夏,你厉害了。这么滴长,真是辛苦了你了。来么么

zhouzhou456

ZxID:2245478


等级: 明星作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12-03 0
好厉害哦
382843244

ZxID:13682043

等级: 牙牙学语
呵呵、一切早已结束,不一切还未开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12-03 0
略有些错误。但无伤大雅。
经得住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