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ment=10318938] 电影音乐
泛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也专指作曲家为影片创作的音乐和歌曲。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作为听觉艺术和时间艺术,音乐进入电影综合艺术之后本质不变,其要素仍是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电影音乐创作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和音乐形象的体现,都受影片的艺术总构思、总结构和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有时,音乐的听觉形象还要与语言、音响效果的听觉形象相结合。音乐在电影中的美学功能大体上包括:(1)抒情性。音乐是最长于表现情感的艺术,在电影中能够充分发挥抒发感情的功能,从而深入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2)戏剧性。交响音乐的创作经验,有助于表现影片的戏剧性矛盾冲突,烘托戏剧高潮。(3)气氛性。音乐能有效地体现影片的时代气氛、环境气氛、战争气氛、恐怖气氛、梦境或幻境气氛等等。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从头至尾不断,但是只起伴奏的作用。进入有声电影时期,影片中的听觉形象除音乐之外,增加了语言和音响效果,使音乐在电影综合艺术中得到了解放,开始能够更符合音乐艺术规律地、合理地使用音乐。电影音乐的曲式,也改变为分段陈述。音乐在电影中美学功能的发挥,必须与画面视觉形象相结合。由于影片的题材内容、体裁形式丰富多样,在音画结合上也各有特色,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1)音画统一,包括音画同步和音画平行。音乐形象和画面形象互为补充,相得益彰。(2)音画矛盾,包括音画对比。音乐形象和画面形象各自独立发挥作用,推动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展开。
[attachment=10318939] 电影语言
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统称。即电影用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语言。电影语言以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它的演进与电影技术的进步有密切联系。与一般语言不同,电影语言是一种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银幕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参与画面形象创造的表演、场景、照明、色彩、化装、服装等都在构成特殊的电影语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摄影机的运动和不同镜头的组接(剪辑)所产生的蒙太奇不仅形成了银幕形象的构成法则,也完善了电影语言的独特语法修辞规律。说白、音响、音乐以其自身并以新的蒙太奇方法——“音响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丰富了电影语言。电影语言的章法,是影片内容的组织和构造的特殊法则,一般由若干场面和段落按照蒙太奇规则相互交织构成,按其时间空间关系安排可分为客观现实结构和主观心理结构两种类型,其结构形式可分为时空顺序、时空交错、单线结构、复线或多线对比结构、多侧面多视角立体网络式结构等。
[attachment=10319039]
[attachment=10318940] 电影院线
简称“院线”。电影放映行业一种具有垄断性的经营体制。经营者为发展和保护其经营利益,在某些城市或地区,掌握相当数量的电影院,建立放映网络,借以垄断某国或某一电影制片公司新版影片的公映。中国最早出现的电影院线,是本世纪初至20年代中期,由西班牙电影商人雷玛斯在上海建立的,由虹口、夏令配克、维多利亚等七家电影院组成的电影院线;其后中国影戏院公司在平、津、沪等地也建成相当规模的电影院线;20年代初中国电影资本家罗明佑在华北、东北建立电影院线;30年代,天一影片公司企业家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组建南洋电影院线。现在港台等地仍有些电影发行放映商采用电影院线体制。
[attachment=10318941] 剪辑师
摄制组的主要创作人员之一。负责选择、整理、剪裁全部分割拍摄的镜头素材(画面素材和声音素材),运用蒙太奇技巧进行编纂组接,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影片。剪辑师在深刻理解剧本和导演总体构思的基础上,以分镜头剧本为依据,通过对镜头(画面与声音)精细而恰到好处的剪接组合,使整部影片故事结构严谨,情节展开流畅,节奏变化自然,从而有助于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提高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作为导演的亲密合作者,剪辑师通过细致而繁复的再创作活动,对一部影片的成败得失,负有举足轻重的职责。剪辑师必须是导演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的忠实体现者。但是,剪辑师也可以通过对镜头的剪辑弥补、丰富乃至纠正所摄镜头素材中的某些不足与缺陷,也可部分地调整影片原定结构,或局部地改变导演原有的构思,从而使影片更加完整。剪辑师的工作,包括艺术创作与技术操作,贯串于整个影片摄制过程中,在完成样片剪辑、对白双片制作、混录双片制作等不同阶段,都须与有关(主要是录音)部门通力合作。
[attachment=10318942] 剪纸片
运用剪纸造型表现故事情节的美术影片。用纸剪成或刻成人物形体和背景道具,描绘色彩,装配关节。摄制时,按剧情需要,将人物和景物的活动,分解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不同姿态,平放在玻璃上,由人操纵,依次扳动关节,采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影像。
[attachment=10318943] 教学片 指专门用于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科教片。这种影片把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或不易观察的物质现象,形象化地显示出来,借以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
[attachment=10318938] 近景
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视距比特写稍远。近景中,人物上半身活动占据画面显著地位,成为主要表现对象,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近景和特写的作用有相似之处,即视觉效果比较鲜明,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在表现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特定的人物关系方面,近景有其独到的艺术功能。近景有时也用于摄取景物的某一局部。有些摄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镜头,一般称为“中近景”。
[attachment=10318939] 惊险片
亦称“惊险样式影片”。以惊险情节贯串全片为主要特征的影片。一般较多利用悬念、夸张和渲染手法,故事情节紧张多变,节奏快速,突出显示人物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性格,不易表现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也有的把反特片、间谍片、历险片、侦探片、探险片、恐怖片等具有惊险内容的影片统称为“惊险片”。早期惊险片多描写警匪格斗,凶杀侦缉,人兽搏斗等内容,后逐渐发展到科学幻想和政治军事领域,如美国影片《星球大战》,苏联影片《侦察员的功勋》等。中国较著名的惊险片有《铁道游击队》等。
[attachment=10318940] 剧照 电影宣传品的一种。用以概括表现影片主要情节和人物的一套照片。多在电影院或公共场所张贴,并刊登于电影刊物,达到向观众宣传的目的。剧照也属电影资料,随同影片其他档案资料,交由国家电影资料馆保存。摄制剧照列为摄制组工作内容之一,一般在影片拍摄中,由摄影助理(或设专人)会同副导演负责拍摄,经制片厂宣传部门选定后,交由照相部门成批制作。
[attachment=10318941] 军事教育片
也称“军事科学教育片”,简称“军教片”。用以辅导军队、军事院校、民兵组织从事军事训练、军事教学或用以向一般观众普及军事科学知识的影片。多根据部队训练和教学需要分专题编摄,如战术片、战例片、技术片、教学片、演习片、军事科学知识片等。
[attachment=10318942] 配对白
后期录音的重要工作程序之一。指演员为剪辑完成的后期录音影片或译制影片配录人物对话、独白等。演员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须反复观看银幕上放映的镜头,熟记镜头中的表演,并使自己的声音、情绪和口型与银幕上人物的表演相吻合。
[attachment=10318943] 配音演员
为影片配录对白的演员。除翻译影片(包括外国语的翻译和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互相翻译)需配音演员配录台词外,在有的影片里,由于演员嗓音不好、语言不标准或不符合角色性格的要求,都不采用他们本人的声音,而在后期录音时请配音演员为影片配音。
[attachment=10318938] 片头音乐
多数影片的开头,有一段包括片名和创作人员、职员姓名的字幕,称为片头,与片头字幕相结合的音乐,称为片头音乐。作曲家常将片头音乐写为概括性序曲,用以概括影片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如故事片《林则徐》)或戏剧性矛盾冲突(如故事片《铁道游击队》)等。也有些影片采用具有概括性的歌曲作为片头音乐。
[attachment=10318939] 片头字幕
简称“片头”。影片正式画面出现之前的部分。用以介绍厂名、厂标、片名、演职员姓名,有时以简短文字介绍剧情或故事背景。片头字幕常在绘画、浮雕或某种实物的衬底上出现,也有的配以某些与影片内容有一定联系的电影画面。片头字幕及其衬底、音乐等应与影片内容、风格相一致。片头字幕常用长度为150尺(1分40秒)、180尺(2分)、201尺(2分14秒)等。
[attachment=10319040] [attachment=10318940] 特技摄影师
电影特技镜头的主要创作人员之一。与特技美术师合作,研究确定设计方案,运用相应的特技工艺技术,以普通的或特殊的摄影设备,完成特技镜头的摄制,以体现导演的创作意图。
[attachment=10318941] 特写
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为美国早期电影导演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1875-1948)所创用。特写镜头是电影画面中视距最近的镜头,因其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特写镜头与其他景别镜头结合运用能通过镜头长短、远近、强弱的变化,造成一种特殊的蒙太奇节奏效果。
[attachment=10318942] 体育片
以体育运动、体育运动重大事件和体育工作者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多以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竞赛为背景结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并以精湛的体育表演作为影片特色。主要演员一般都聘请专业体育工作者担任。除故事片外,体育片还包括体育纪录片和体育资料片。
[attachment=10318943] 替身
又称“替身演员”。代替影片中原演员表演某些特殊的、高难度的动作和技能,或原演员所不能胜任的惊险动作的特殊演员。一般选聘具有影片所需要的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代替某一演员完成规定的动作。
[attachment=10318938] 无声电影
又称“默片”。早期电影只有画面,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剧中人物的说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拍摄和放映无声影片的运转速率为每秒16格画幅。无声电影时期,电影发展为纯视觉艺术,拍摄了《战舰波将金号》、《淘金记》等经典性影片。
[attachment=10318939] 折纸片
用折纸造型表现故事情节的美术影片。用硬纸片折叠、粘贴,制成各种人物、动物、景物形象,拍摄时将动作分解为若干循序渐进的不同姿态,通过逐格拍摄的方法摄制。折纸影片制作方便,适于夸张拍摄对象的外形特征,具有独特的风格。
[attachment=10318940] 侦探片
以侦探为中心人物,以刑事案件的发生、侦破为故事线索的影片。多描写侦探运用智慧、胆略和侦察技巧,协助警察当局和司法机关侦破疑难案件。一般都具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和强烈的悬念。侦探片的兴起与19世纪末欧美各国盛行的侦探小说有密切关系。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摄制的大量侦探片,多根据畅销的侦探小说改编。侦探片是电影史上较早出现的影片样式,早在电影成为艺术之前,美国比沃格夫制片公司就摄制了由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1875-1948)导演的最早的侦探片《指纹破案》。20年代末中国曾摄制许多侦探片,多属娱乐消遣之作。
[attachment=10318941] 政治片
以现实生活中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的影片。一般具有严肃的主题,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不太追求故事情节。作为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影片大都具有政论性质和宣传鼓动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摄制的《松川事件》、《战争与人》,意大利摄制的《Z》和《警察局长的自白》等,都是较好的政治片。
[attachment=10318942] 制片人
一般指电影公司的老板或资方代理人。负责统筹指挥影片的筹备和投产,有权改动剧本情节,决定导演和主要演员的人选等。制片人大多懂得电影艺术创作,了解观众心理和市场信息,善于筹集资金,熟悉经营管理。
[attachment=10318943] 电影作曲
电影音乐的创作者。作曲家为电影创作乐曲,首先研究电影文学剧本和导演的分镜头剧本,从而了解影片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戏剧冲突和高潮,以及时代特征、地方特征等。经与导演共同研究,确定影片的音乐段落、具体内容和关于音画结合的艺术处理,然后根据样片的画面形象和导演的艺术风格、美学趣味以及演员的表演,处理音乐与画面,音乐与语言、音响的关系。由于电影音乐必须通过录音录制在胶片上,所以作曲家熟悉录音技术、与录音师密切合作,对提高电影音乐的质量十分重要。
[attachment=10318938] 定格
电影镜头运用的技巧手法之一。其表现为银幕上映出的活动影像骤然停止而成为静止画面(呆照)。定格是动作的刹那间“凝结”,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具体制作方法是,选取所摄镜头中的某一格画面,通过印片机重复印片,使这一停止画面延伸到所需长度。根据镜头剪辑的需要,定格处理可由动(活动画面)到静(定格画面),也可由静(定格画面)到动(活动画面);也有的在影片结尾时,用定格表明故事结束,或借此点题,以便给观众留有回味。
[attachment=10318939] 动画片
用图画表现电影艺术形象的一种美术影片。曾沿称“卡通片”。摄制时采用逐格摄影的方法,将人工绘制的许多张有连贯性动作的画面,依次拍摄下来。连续放映时,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这种影片可以展示形体的任意变化,动物、景物、器物的拟人活动,充分发挥真人实物所难以表达的想像、夸张的幻想。
[attachment=10318940] 动作衔接
使影片主体动作具有连贯性的剪接方法。包括人物形体动作、镜头动作和景物动作三个方面。人物形体动作以动作变换瞬间的转折处为剪接点,运用分解法或增减法,使上一个镜头与下一个镜头的转换连接具有连续性而无跳跃感;镜头动作指推、拉、摇、移、跟、升、降等运动性镜头的剪接,一般以动接动,以静接静的方法,使上下镜头动作有机结合,连贯流畅;景物动作指自然界景物在镜头中的动作,诸如行驶中的轮船、火车,日出月落,风云变幻等等,一般都根据影片内容、情节和人物情绪选择最佳的剪接点,以取得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attachment=10318941] 多机拍摄
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摄影机,对同一场面同时作多角度、多方位的拍摄。例如某些场景规模宏大,出场群众演员众多,而且场面调度复杂,为使拍摄一次成功,并提高拍摄效率,一般都采取多机拍摄的方法。安排多机拍摄,以其中一、二台摄影机为主,拍摄大远景或表现主角的场面,其余摄影机则作为辅助,拍摄该场面中某些相应部分。多机拍摄有一次完成的优点,但也给现场拍摄工作,诸如布光、同期录音,以及各个摄影小组的隐蔽等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胶片的消耗量也较大。
[attachment=10318942] 多银幕电影
以特制放映机在多块银幕上同时映出不同画面的电影。观众在观看主要画面的同时,还能在其他银幕上看到有关细节。多银幕电影可以丰富影片内容,加深观众对影片的感受和理解。
[attachment=10318943] 卡通
英语cartoon的音译,即“动画影片”。
[attachment=10318938] 拷贝
英文copy的音译,意为“摹本”、“复制品”。用作电影术语,指以正片从电影底片复印出供放映用的影片。
[attachment=10318939] 科学幻想片
以符合科学原理的幻想故事为内容的影片。50年代在科学幻想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一般以科学技术上已经获得的新成果、新发现或新探索为依据,构想未来世界的奇幻情景。一般通过想像丰富、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展现某种科学奇迹。内容注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活跃人们思想,促进科学发展。因较多利用特技摄影,有利于电影摄制技术的提高。
[attachment=10318940] 科学教育影片
简称“科教片”。运用电影的形象化手段,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传播科学知识的影片。中国旧称“教育片”,1953年定名为“科学教育影片”。科教片在发展科学事业,促进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科教片的选题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天文气象,下至地理地貌,大至宇宙太空,小至细胞细菌,几乎无所不包。科教片区别于其他片种的特性是科学性,强调准确真实,在表现形式上,则力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优秀的科教片在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三者的结合上,应达到有机、和谐的统一。由于内容、任务和对象的不同,科教片大致可分为科学普及片、科学研究片、技术传授片、教学片、科学杂志片、军事教育片、社会教育片、科学幻想片等。
[attachment=10318941] 科学普及片
简称“科普片”。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而摄制的一种科教片。表现范围极为广泛,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均可涉及。在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时,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使观众易于接受。 [attachment=10319041]
[attachment=10318942] 空镜头
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空镜头有写景与写物之分,前者通称风景镜头,往往用全景或远景表现;后者又称“细节描写”,一般采用近景或特写。空镜头的运用,已不只是单纯描写景物,而成为影片创作者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加强影片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attachment=10318943] 恐怖片
以恐怖情节和恐怖气氛贯串全片的影片。多以神鬼妖异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发生纠葛的离奇怪诞情节结构故事,以刺激观众的恐怖感。早期曾在欧美各国盛行,内容多为神怪传说故事,也有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30年代后的恐怖片出现严肃主题和哲理思想,如美国影片《化身博士》和中国影片《夜半歌声》以及40年代后期摄制的《十三号凶宅》等。
[attachment=10318938] 球幕电影
又称“圆穹电影”或“穹幕电影”。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大银幕电影。拍摄及放映均采用超广角鱼眼镜头,观众厅为圆顶式结构,银幕呈半球形,观众被包围其中,视银幕如同苍穹。由于银幕影像大而清晰,自观众面前延至身后,且伴有立体声环音,使观众如置身其间,临场效果十分强烈。
[attachment=10318939] 前景
镜头中位于主体前面或靠近前沿的人或物。在镜头画面中,用以陪衬主体,或组成戏剧环境的一部分。具有烘托主体和装饰环境等作用,并有助于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在某些移动摄影中,借助前景的变化与更迭,可增强镜头的运动感与节奏感。前景应与画面内容有机结合,片面追求前景的装饰美,会破坏画面的统一,甚至削弱或混淆所表现的主体。根据场面调度的需要,随着摄影机在场景中的运动及机位的变化,前景也可能相应地转换为后景。
[attachment=10318940] 强盗片
以重大抢劫案件和强盗生活为题材的影片。起源于美国,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富于美国社会特征的影片样式。多描写强盗作案、追捕、监禁、暴动越狱一类事件。由于采用写实的半纪录性表现方法和实事报道格调,具有暴露和批判社会的作用。30年代曾在美国风行一时,代表作有《小凯撒》、《疤面大盗》等。
[attachment=10318941] 抢拍
摄影师在紧急情况下采用的一种拍摄方法。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有时为了及时拍下演员难得的表演,或为了抢时间拍摄气候或天气条件合适的外景等,摄影师可以作出当机立断的处置,临场采用抢拍的方法。摄影师抢拍的镜头,仍应符合导演总的创作意图。抢拍方法也常被用于新闻纪录电影的采访摄影中。
[attachment=10318942] 切出切入 指上下镜头直接衔接。前一个镜头叫“切出”,后一个镜头叫“切入”。这种不需外加任何技巧的镜头组接方法,能增强动作的连贯性,不打断时间的流程,具有干净、紧凑、简洁、明快的特点。往往用于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和行动的衔接。在故事影片的拍摄中,同一场面内的镜头,一般多采用这种衔接方式。随着镜头的切出切入,观众在视点的不断变换中,逐渐了解表现对象,并不感到画面的组接痕迹。
[attachment=10318943] 同期录音
也称“现场录音”。在拍摄电影画面的同时进行录音的摄制方式。一般使用磁带片收录。同期录音要求摄影棚装备良好的隔音设备,并在摄影机、录音机上加装避音装置。同期录音也用于外景拍摄现场,所录音响供演员配音时参考,以提高影片对白的质量。
[attachment=10318938] 童话片
以童话故事为题材,主要为儿童拍摄的影片。多以神话、传说、寓言、动物和无生命物体的拟人化故事为情节线索,运用想像、幻想和夸张手法,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并以优美动人的画面,通俗有趣的对话,使观众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童话片可以拍成美术片,也可以拍成由演员扮演角色的故事片。
[attachment=10318939] 推镜头
将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被摄对象向前推近的拍摄方法以及所摄取的画面。摄影机向前推进时,被摄主体在画幅中逐渐变大,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所要表现的部位。其作用是突出主体、描写细节,使所强调的人或物从整个环境中突现出来,以加强其表现力。推镜头可以连续展现人物动作的变化过程,逐渐从形体动作推向脸部表情或动作细节,有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attachment=10318940] 推理片
表现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侦破犯罪案件的影片。在侦探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影片样式。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形式上仍保持着侦探片曲折惊险的情节,在情节铺排上加强逻辑推理,分析案情严密细致、精确合理,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60年代以来,根据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改编摄制的《沙器》、《人证》等影片问世,一改侦探片单纯侦破案件的套子,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展开情节,使推理片带有批判社会的倾向,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流派。80年代中国也开始摄制推理片。
[attachment=10318941] 舞剧片
在音乐的烘托配合下,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故事情节的影片。多由舞剧改编,突出表现舞蹈艺术的成就。主要角色一般由专业舞蹈演员担任。如苏联舞蹈家乌兰诺娃主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有以突出舞蹈场面为主的舞剧故事片,如英国的《红菱艳》。中国的舞剧片有《宝莲灯》、《小刀会》、《丝路花雨》等。 [attachment=10318942] 主角
即主要角色。指影片中的主人公。一部影片中一般只有一个主角。如有男女两个主人公,习惯上称男主角、女主角。主人公是影片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者,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主体地位,所以主角的戏往往最为吃重。也有的影片没有主角。
[attachment=10318943] 中景
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视距比近景稍远,能为演员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不仅能使观众看清人物表情,而且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由于取景范围较宽,可以在同一画面中拍摄几个人物及其活动,因此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景在影片中占较大比例,大部分用于需识别背景或交代出动作路线的场合。中景的运用,不但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因此常用以叙述剧情。
[attachment=10318938] 主题歌
表述影片主题思想或概括影片基本内容、人物性格、戏剧矛盾冲突的歌曲。常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有时,作曲家把主题歌的音调化为主题音乐,与主题歌交替出现,贯串发展,深入刻画主要人物形象,加强戏剧矛盾冲突,例如中国影片《红色娘子军》的主题歌《娘子军连歌》。也有些影片没有主题歌。
[attachment=10318939] 主题音乐
表达影片主题思想、基本情绪或主要人物性格的音乐。在某些具有鲜明主题思想、情绪基调和人物性格的影片的音乐中,常有一个旋律式、动机式、或主导动机式的音乐核心,即主题音乐。伴随着剧中主要人物的出场,主题音乐以原型或原型的变化发展多次再现。除表现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性格,主题音乐也可以表现某一事物或某一观念。主题音乐多由作曲家创作,也有的选用现成的音乐作品,例如中国影片《城南旧事》即采用辛亥革命前后的学堂乐歌《送别》为主题音乐。左翼电影1933-1935年,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领导下的中共秘密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由此摄制的一批反帝反封建影片。1933年自黄子布(夏衍)与明星影片公司导演程步高合作,摄制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始,明星、联华、艺华、天一等制片公司在左翼电影工作者帮助、支持下,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在同一年里,相继摄制了《三个摩登女性》、《都会的早晨》、《城市之夜》、《母性之光》、《上海二十四小时》、《女性的呐喊》、《春蚕》、《丰年》、《小玩意》、《大路》、《姊妹花》、《铁板红泪录》、《挣扎》、《神女》、《盐潮》、《脂粉市场》、《民族生存》、《中国海的怒潮》、《恶邻》等三十余部影片,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为此,1933年被称为“左翼电影年”。1934-1935年,随着当局对左翼电影运动压制的加剧,左翼电影创作面临更大困难,但党的秘密电影小组仍通过个人联系方式,向公司或导演提供剧本,并帮助成立电通影片公司。两年中,明星、艺华、电通等制片公司先后摄制出《同仇》、《渔光曲》、《女儿经》、《乡愁》、《船家女》、《劫后桃花》、《黄金时代》、《逃亡》、《生之哀歌》、《人之初》、《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风光》等近三十部优秀影片。1936年,上海各公司在“国防电影”口号下陆续拍摄的抗日爱国题材影片,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与左翼电影是一脉相承的。
[attachment=10319042] [attachment=10318940] 音画对位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包括两种艺术处理:(1)音画对比。音乐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别。例如在中国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中,有一组表现战士们充满青春活力、节奏快速的生活画面,而音乐是气势悠长、从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红旗飘》。这样的对比,产生了加强画面结构的作用。(2)音画对立。音乐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兴奋欢快的结婚音乐,和祥林嫂头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性。音画对位有时也能预示剧情的发展。例如在故事片《天云山传奇》中,当宋薇和吴遥结婚时,表现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乐与喜庆场面相对立,预示着她婚后的不幸。
【由夏恋天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