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Ta
-
- 注册时间 2010-07-26
- 最后登录 2025-01-15
- 在线时间12099小时
-
- 发帖52893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派派币4649
- 威望19749
- 鲜花104056
- 鸡蛋260
- 在线时间12099 小时
-
访问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6.3上任 7.1生日 7.26周年 8.13结婚周年
|
—
本帖被 舞矽 从 体育沙龙 移动到本区(2012-08-24)
—
纳西族简介
民族简介——纳西族
老东巴照片
纳西族,现有30万人。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在四川的盐边、盐源、木里和西藏的芒康县也有少量分布。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早在公元7世纪,纳西族人民创造了象形表意文字"东巴文"和音乐文字"哥巴文",但均不通用。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由于同汉族的密切关系,纳西族通用汉文。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和藏传佛教。 据史书记载,纳西族的先民同古代称"牦牛夷"、"摩沙夷"、"磨些蛮"的部落有渊源关系。 从唐代到清代,纳西族同中国内地联系日益紧密,其社会制度也逐渐从奴隶制演变为封建领主制,再经清代的改土归流政策,向封建地主制转化,使地主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民族交往中,纳西族创造了自己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创世纪》描写了纳西族先人开天辟地、与大自然搏斗的经过,它是一部歌颂劳动、反映男女忠贞爱情的长篇史诗。用东巴文撰写的《东巴经》是纳西族的宗教经书,数量达两万多卷,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是古代纳西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研究纳西族的文化、历史、宗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融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是纳西族民间文艺的一大特色。"喂热热"、"阿丽丽"、"京盘"、"纳西族古典舞蹈"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相传为元人遗音的大型乐曲《白沙细乐》(别时谢礼)被誉为最古老的交响乐,纳西人至今尚能演奏。 融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是纳西族民间文艺的一大特色。"喂热热"、"阿丽丽"、"京盘"、"纳西族古典舞蹈"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歌舞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相传为元人遗音的大型乐曲《白沙细乐》(别时谢礼)被誉为最古老的交响乐,纳西人至今尚能演奏。 纳西族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融合纳西族、汉族与藏族三个民族的传统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丽江古城从选址到建筑风格均融会了汉、藏、白等多种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并有所创新。著名的丽江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均系明代建筑。在这些建筑物墙上都保留着珍贵的壁画,笔法既有藏画的洗练和匀称,又具唐代道释画的风格。用象形文字写成的《东巴画谱》是罕见的艺术珍品,而长达15米的《神路图》堪称稀世瑰宝。 丽江纳西族的房屋建筑多为"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的瓦房,即由较高的正房和两侧略低的偏房,以及正房对面的一座照壁构成,安静宽敞,自成单元,布局协调。宁蒗县永宁纳西族房屋多采用"四屋一院落"的格局,即由正房、经堂、双层楼房和畜厩等四座木结构建筑组成院落。正房由主室、上室、下室、后室和仓库组成。主室是全家活动的中心。 丽江纳西族妇女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披肩上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肩两边缀日、月,象征着"披星戴月",以示勤劳。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包头,配大银耳环。纳西族男装大体与汉族相同。 纳西族的"三叠水"(又称雪山宴)是招待贵宾的方式,因使用大碗、小碗、盘子三种不同高度的餐具而得名。三叠水菜无定谱,依季节、需要随意配置,但必有几样山珍名菜。纳西族的特色食品还有一线琵琶肉和千层饼,琵琶肉是用整条猪腌制的猪膘,因形似琵琶,故得名;千层饼香脆爽口、油而不腻,因层多、薄如纸而得名。 纳西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尝新节、朝山节、三月会、火把节等,最具特色的要数棒棒会。每当农历正月十五,纳西族人便聚集在各集镇,交流生产资料,以备春耕。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歌舞表演。 纳西族地区名胜古迹很多,有直插云天的玉龙、雪山、号称"长江第一弯"的石鼓、大研镇的黑龙潭、丽江的虎跳峡。丽江古城大研镇内街巷幽深、清泉密布、家家流水、户户垂柳,因其优美的环境、保存完好的古城风貌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于1997年12月3日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他们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 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与重视。东巴文被誉为“东巴文化的瑰宝”是纳西族在传统宗教东巴教的经书中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由东巴(乐巴教巫师)用竹尖笔或铜尖笔蘸上用松明烟和酒、胶水、胆汁调制成的墨汁,写在树皮制的厚棉纸上。东巴经就是用象形文字写成的,堪称丰富的纳西族百科全书,全书约二万多卷它纪录了纳西的生活面貌和其它民族的关系;古老的神话故事、叙事诗、民谣、谚语等等,为研究纳西族社会历史、语文文字、宗教、生活习俗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纳西族具有优秀的音乐传统,纳西古乐是云南最古老的音乐。纳西古乐中,最著名的是大型组曲“北石细里”,据谐音俗称“别时谢礼”,汉译“白沙细乐”。 【纳西抢婚】 抢婚是专属于男方的一种行为。抢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男女双方早有爱情基础,但因贫穷,送不起礼钱,不能明媒正娶;或因为女方家中不同意,另许人家。于是,双方约定,以“抢”掩人耳目。纳西语称抢婚为“命实”,意为“牵姑娘”或“拉姑娘”,没有强迫的含义。笔者幼时曾听地这样一个故事:男方组织人去抢婚,女方尚蒙在鼓里,大叫大喊:“我是×村×人的媳妇。”而男方却在后面大叫:“我正跟在后边哪”。女方虚惊一场,原来是自己的如意郎君做的恶作剧。一般来说,敢于抢婚的男人是一些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敢于负责的男子汉,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强盗、流氓。 抢回的姑娘,进大门时迎头泼她一盆清水,就算是洗头结婚,没有再跑回去的规矩了。 虽然,抢婚对当事人来说,没有强迫之意,而只有半推半就,掩人耳目。但对被抢者的家庭来说,确有强迫就范,强加人意的意思。所以抢婚发生后,女方家族必定到男方家中兴师问罪。多数情况下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但也有引发家族械斗的,亲家变为仇家的。在这种关键时刻,纳西姑娘的勇敢执着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父母亲人的刀斧和怒骂,她挺身而出,挑明是自己愿意,自己喜欢,要杀要剐与男方无关。这时候,再凶狠的父母也只有自认倒霉,败退而归,至多当场宣布不认这个女儿,警告她永远别踏进家门。但这只是一时之怒,儿女亲情总会溶化胸中块垒,到头来还是言归于好,大家又和和睦睦,亲亲热地生活在阳光明媚的玉龙山下,只是给爱议论他人是非之人的嘴上多了一份谈资。 【纳西跑婚】 跑婚是专对于女子而言,纳西语称“命兴各道”,意为姑娘上人家,是姑娘主动到男方家中成婚。跑婚者有自己的意中人,但由于父母不同意,或给她另择婆家等原因,自己采取主动,使婚姻变成既成事实。跑婚是一种秘密行动,有双方事先约好的,也有女方一怒之下临时决定的。或趁上街,跳舞之机去跑婚;或密谋策划,谨慎行事的。一旦跑婚成功,男方家长中便请族中长辈,主动到女方家陪礼道歉,请求女方父母宽恕,承认这桩婚事。这种说客极善于言辞,且具威望,既要充分肯定女方的好人品,又要适当表现男方才貌相当,极力推崇这桩既成婚姻为老天安排的美满姻缘,谁拆散都是罪过之类。这时候,女方父母情知无奈,木已成舟,生米做成熟饭,但碍于面子,一般要表示极大的愤慨,摆出不可通融的样子。有时还会提了斧子到男方家中寻衅闹事。但通常情况下,父母们总要考虑到现实,在闹过以后,给予默认,追认。因为父母们知道,对任情的女儿不加理睬,便会降低女儿的身价,同时也降低自己的身价,会被人瞧不起,女儿要受人欺负。所以,他们要利用对方道歉的有利机会,或指使母亲暗中来往,承认这桩婚事,并补办婚礼,以示明媒正娶。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男人们总要扮演僵硬的角色,他们是权力与尊严的象征,永远不可侵犯。 由于这些原因,跑婚者只带一点换洗衣服,似乎全然不顾,一走了之。但事后,该给她的陪嫁物,一样不会少,亲家依然是亲家,姑爷更是岳母的掌上明珠,而民间舆论,对跑婚者非但不轻视,反而视为勇敢者。新婚夫妇自然更珍惜他们奋斗得来的爱情,所以,跑婚一般以良好结局告终。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象丽江这样一个婚姻不自由的地方,跑婚比殉情是一个进步。它不仅使非法婚姻合法化,而且对社会更具挑战性,更具积极性。因为殉情的勇敢仅仅是对生命的藐视,而跑婚的勇敢是对权威和传统的挑战。你不让我办,我偏要办给你瞧,看你能怎样。这一反抗行为,对于视死如归的纳西女人来说,只不过是一念之差而已。 【纳西斗牛】 纳西村民好斗牛,这大约是古羌人那里传下来的。因为除纳西人,还有彝族、白族等古羌人后裔都好斗牛。 一般来讲,同村的牛很少相斗 一半是它们早晚相处,常在一起耕作,互相熟悉,认作伙伴;一半是因为牛与人相处,把牛人格化,怕伤了牛主人的和气;因为斗牛实际上是一种借助畜力展开的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这是一种原始的部落争斗的延续和再现。你若看到牛主人在斗牛的时候,为牛呐喊助威,恨不得自己也生出一对尖角,把对方一角挑死的情景,你便会知道斗牛的真正含义:斗牛即是斗人,牛的意志就是人的意志,牛的胜利也是人的胜利;说不清是人利用了牛,还是牛成全了人。 双方派出最强壮的牯牛,为了便于搏斗,他们把缰绳卸下来或牢牢地盘在角上。随着呐喊声,两条牛便高昂着脖子,斜举着头,仿佛是藐视对手,它们从不仓促应战,瞪着眼,怒吼着,一步一步地逼过去。不时又将犄角在地上拱几下,好似在磨刀。见对方张牙舞爪,自己也不甘示弱,一步一吼地靠过去,然后以千钧之力,奋猛的一击,真有电闪雷鸣的气势。紧接着头对头,角对角,闷声相搏,死不相让。也有一击便把角击断,血淋淋依然拼死相斗的。若一方斗败,便跳出场子,夹着尾巴逃窜;胜者不悄追赶,只是吼叫着,仿佛在说:“还敢吗?” 每年的火把节,纳西人便举行真正的斗牛赛。这种斗牛是专门饲养的牯牛,脖子粗壮,犄角短而尖,是主人有意削尖,并用松明烟子熏染,用猪油擦亮。斗牛前半月,要给牛杀小公鸡吃。把肉剁碎,拌上炒面,血淋淋地灌下去。据说,这可以补充营养,激发搏斗欲。到了斗牛那一天,在千百人的围观呐喊中,牯牛奋力拼搏,直斗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斗胜的牛,归途中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在众人的簇拥中健步而行,仿佛它是人中一员;斗败的牛,仿佛无限羞愧,不敢正眼瞧人,战兢兢生怕主人发怒,似乎从此就失去了做牛的资格。牛的苦衷,看来不亚于人生之艰难,只是不会说话而已。
衣、食、住 古代纳西人,不论男女,都着羊皮或披毡衫。近几十年来,由于有汉、藏等民族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日益密切。到解放前夕,纳西族服饰有了很大变化。丽江地区男子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妇女则穿宽腰大袖、前幅短,后幅及胫的大褂,外加坎肩,下着长袄,腰系百褶围腰,脚穿船形绣花鞋,背披羊皮披肩。披肩背面上方钉有并排的七个圆布圈(早时钉肩带处有两个大圆布圈,代表日月)及垂穗七对。圆布圈上用金线和彩色丝线绣成图案,俗称“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已婚妇女梳发髻于头顶,戴圆形纱帕“左井”,未婚女子则结发辫于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妇女们喜戴耳环、戒指、银或玉质手镯等饰物。衣服多为蓝、白、青色,稍绣花边,朴素大方,男子也有带手镯的习惯。但是因等级和经济条件不同,穷人只能披一张羊皮和着麻布衣裙;贵族则多穿红、黄、灰色的绸缎、毛呢和氆氇等贵重衣服。
据史书所载,古代纳西族广大人民多以荞麦、稗子、圆根为食。明清以来,在大量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和新农作物的基础上,纳西族的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生活也有了新的变化。以玉米、小麦、大米、大麦、稗子为主食。坝区农民多在房前屋后开辟园圃,种点蔬菜自食。同时,纳西族在每年冬天腊月间有杀年猪的习俗,做成火腿或腊肉,平时分切而食,猪油用做食用油。一般人家还自备有各种咸酸腌菜、豆豉、肝酱、香肠、腌蛋等等。一般情况下,每日三餐多为干饭,有米饭或大米、玉米混合饭,有二、三个菜及汤。冬春时节则爱吃热气腾腾的火锅菜;夏季农忙期间,多数农家皆以米酒拌凉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也吃炒面和酥油茶。纳西族人喜欢喝酒、喝茶和抽烟叶,爱吃辣、酸、甜、味。城镇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麦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区菜农供应。城里卖有出名的丽江火腿粑粑,美味可口。
纳西族的古代住宅,最早为木结构的“木楞房”。这类室深且暗,楣低槛高的建筑,目前在一些山区仍可见到。明代已有瓦房出现。自清以来,以木石为结构的瓦房普通流行于丽江城镇和坝区,即“三房一照壁”或“四舍五天井”住宅。这种瓦房多系二层楼房,屋基用石头砌成,中段用土坯或砖,上段用木板,房檐外伸,以便保护木质部分不受雨水剥蚀。且在横梁暴露的两端加上“风火板”,既保护横梁,也起装饰作用。当地还有在风火板三角形的上角装上一块叶状木片的“垂鱼”,而富裕家庭的住宅,则装上刻着浮雕的花饰,并在下面垂着两条写实鱼形图案的垂鱼。住宅门窗上亦饰有花草鸟兽形象的浮雕,生动逼真,独具民族风格。永宁等地的住宅,从墙院到房屋,全部结构用方木垫积而成。代表形式是三至四幢房屋组成一个院落。丽江木土司的宫殿,多仿中原建筑,虽不甚高大,但层层叠叠,上覆铜瓦,下有玉砌雕栏,富丽堂皇。此外,丽江大研镇的石牌坊,白沙的“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及五大喇嘛寺等,都是金碧辉煌的建筑物,耗尽了纳西等各族人民的血汗。 祭天和祭祖 三坝纳西族每年要祭天一次,祭祖三次。正月祭天,腊月十四就要酿酒,做饭请客,请老人吟唱,三十晚上要“车寻”,初一祭灶神要磕头,初二要洗头、洗脚、洗衣裳,到河边饮水。三日晚上把天神请到家里来祭祀。四日就要杀鸡,到祭天堂烧香,磕头吟呷,搞完后回来作射箭等活动,搞完活动后在主祭家里吃饭。五日天一亮抬出一口大猪煮成三锅,煮熟后念“天好矢”、“乌鸦好友”。长者吃酒吃肉,然后众人吃。吃完依次回家。六日各家各户自己祭。八日又抬一口猪去祭天堂。九日又用一口小猪去祭天堂。整个祭天活动到此完毕。
祭祖:正月六、七日或二月十二日一次,六月初一次,十一月初二一次。一般祭时用黄栗树三株,各家各户自己祭。
丧葬
三坝纳西族老人病时得有人看守,断气时要放“沙口”(九颗米,沙七颗,一毫银)在死者口中,边放边念迁徙路线,把死者送给祖先。人死时要吹三声牛角放一熗(火熗),村里的人听见,知道人已死,就到死者家中来。将死人洗澡后穿上新衣服,用白毡掩盖全身,并放一只鸡在死者面前,然后点香点灯、磕头、包孝。请东巴念孟精命经。叙述死者身世、经历,收回死者一生的足迹,把死者送给祖先。最后择日火葬(根据经济情况和死者生前的意见决定),送葬时将死者生前生产生活上用的主要物品与麦稻、包谷等粮食包成小包放在篮子里。若是土葬则撒在坟之四周,火葬则撒在焚场。葬后回家要赶鬼,全家人得出外躲避三天,以后就是“超度”,“超度”时男的用九匹马,女的七匹,要到山谷里去招魂,起码要杀一头牲口。
2 风俗习惯——纳西族
纳西族自古通行火葬。直至清代,仍沿俗行火葬,但由于清朝统治者屡次下令禁止焚尸,故纳西族在清末以后逐渐实行棺葬,至解放前,除永宁和其他少数山区还实行火葬外,几乎都改为土葬了。
婚姻习俗
纳西族因居住地区不同,婚姻习俗各有特点。其主要聚居区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部分地区仍有古代多种婚姻形态的残余。
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早已实行一夫一妻制。儿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猪、酒聘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等封建伦理道德。丽江纳西族与汉、藏族联姻的较多。在本民族内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结婚,但绝对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结婚,一般都要经过订亲、请酒、举行婚礼三个程序。男女结婚年龄较早,小孩二、三岁或七、八岁订婚的很多,到十七、八岁即行完婚。从订婚到结婚要经过问八字、订亲、过大礼和完娶等几道手续。结婚时,男方除宴请三天亲友外,还要给女方很大一笔聘金;女方也要备办二、三天酒席,陪送女儿许多嫁妆。因此,男婚女嫁都成为双方家庭的沉重负担。在婚姻关系中,丽江纳西族盛行姑舅表亲优先婚配(纳西话叫“阿舅则美该”,意为“舅舅可以强认姑母的女儿为儿媳妇”)。依据传统风俗,舅舅的儿子有优先娶姑表姐妹的权利。另一种习俗叫抢婚(纳西语“密夫”,意为“拉姑娘”)。通过抢婚结合的夫妻,不受社会歧视,与正常结婚享有同等的地位。“殉情”是丽江纳西族婚姻关系中突出的现象。一些热恋着的男女青年,在无法获得婚姻自由时,便产生了“生不同衾,死时共穴”的思想。相约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主要实行阿注(意为朋友)婚姻,其特点是男不娶妻,女不嫁夫。
科学技术
生息在玉龙山上、金沙江畔的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了不少天文、历算、畜牧、农耕、医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并涌现出有所成就的学者和专家。
纳西族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很多是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并用象形文字分别记载在东巴经书上的。根据东巴经记载,古代关于天象的专有名词已有数十种之多;从《巴格图》和《十二生肖的来历》等经书上看,纳西族早就对四言四隅(类似汉族的八卦)有了较为明确的概念;创制了以月亮圆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共三百六十五天的历法,并用十二属相来记日、记月和记年。民间还从对天象及生物活动观察,摸出一套关于风、雨、花、雪,以及各种鸟类的活动规律,来分别季节的特征,不误农时地进行农事活动。
纳西族素以养马出名。丽江马是著名的大理马之别称,东巴经中有《马的来历》的专册。丽江是著名的“大理马”产地之一。丽江马是全国优良品种之一,体型小而精悍,能负重,善于爬山越岭,适应性强,并能连续行走二、三个月。近来,农科部门又引进卡马巴良种,与丽江马交配,使其向身高体大方面发展。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农、林、牧、医药的技术网点,培养了近万名科学技术人员。他们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比如,马铃薯是丽江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县农科部门针对其病毒害和品种退化比较严重的情况,经过长期试验,总结出适合当地的有性繁殖技术,采取实生苗移栽和实生薯利用的技术措施,基本上解决了难题,获得了高产。又如,全县对小麦推广良种良法之后,也获得了小麦连年大幅度的增产。
六十年代中,丽江地区科技部门根据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在反复进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推广苹果芽复选种,高接换头等新的种植技术,使全县种植的苹果实现良种化,至七十年代后期,全县苹果年产量达到一百几十万斤,变成云南省新兴的苹果生产基地之一。
纳西族地处横断山脉地带,高山、河谷、平坝相间,土壤肥沃,日照时数长,雨量充沛,适宜各种植物生长。被称?quot;植物宝库的玉龙山,生长着五百多种中草药,其中行销全国的名贵药材达二百多种。丽江的医疗事业得到很大发展,疟疾、霍乱、伤寒等传染病已消灭,常见病和多发病渐渐减少,人民体质大大提高。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鲁甸乡以“药材之乡”而著称,以此为中心,丽江地区建立了规模不同的药材栽培研究种植场四百多处。
此外,纳西族还有一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高级科学工作者,如中外知名的历史学者、教育家方国瑜教授,小麦育种专家赵仲修,木芹、木全章、杨凤等知名人士。他们对纳西族及祖国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纳西族是我国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带的少数民族,除四川、西藏有少量分布外,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其周边的中甸、宁蒗、维西、永胜、德钦等县。据1990年人口普查,全国纳西族有278009人,其中云南省有260388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有184894人,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6.5%,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
纳西族的自称因方言不同而有所区别:丽江等地多自称“纳西”,宁蒗、四川盐源等地自称“纳日”、“纳汝”或“纳恒”。按纳西语分析,“纳”有“大”或“尊贵”的意思,“西”、“汝”、“恒”等意为“人”或“族”。1954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纳西”作为共同族称。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致以金沙江为界分为两个方言,方言之间相互不能通话,而纳西语的标准语则以纳西语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丽江县城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在纳西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有过东巴文、哥巴文两种文字。“东巴文”是纳西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以前)就创造的一种象形文字,由象形符号、标音符号和附加符号组成,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还流传在民间的活的象形文字。
纳西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同云南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发展不太平衡。到共和国建立前,丽江县的纳西族聚居区是封建地主经济,并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甸县的一些地区仍保留着领主经济的残余;宁蒗到还基本处于封建领主经济阶段,并保持着对偶婚和母系家庭残余。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纳西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特点的灿烂文化,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纳西东巴文化在云南各民族独树一帜,是纳西族人民的骄傲,比如东巴文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在《东巴经》中,一方面保留了许多古语古词,是纳西语和其他亲属语言作历史比较的极好材料,另一方面又记录了大量的纳西古代文学。
与东巴文化发展的同时,纳西族又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先进文化,从而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和内容。从明代开始,以丽江土司为首的贵族领主首先接受了汉文化,他们大都能诗能文,如木公曾写下了《雪山诗选》,木增曾写下了《云迈淡墨》等诗集。
纳西族一般居信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顶。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宁蒗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则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和对偶婚的残余。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渐改变。
纳西族能歌善舞,在生产劳动和民族节日中常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古老的传统歌舞曲调有“喂麦达”(丽江)、“火搓圭”(永宁)、“呀号里”(白地)、“哦热热”(丽江大东)等;民间乐器以葫芦笙、竹口弦和直笛为主
“殉情之都”的情山 玉龙雪山又是纳西人一个生命的灵都,爱情的圣山。
1723年清朝在丽江实行“改土归流”,在施行不少有益于当地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措施的同时,也极端地实施“以夏变夷”的大民族文化沙文主义,蔑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自此,在“三纳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的重压下,成千上万纳西族的年轻情侣沿袭了本族历史上刚直勇厉、崇勇尚武、重情义和“不畏死”的民风,“宁为玉碎,不作瓦全”,以自己年青的生命去殉爱情的理想,对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以死本抗。迄至20世纪40年代未,无以数计的纳西情侣殉情而死。笔者从长年调查中所涉及的很多殉情事例中,对纳西人重情轻生的民族个性领会很深,那些从殉情成风的年代走过来的人,这种个性更为突出。在涉及到情感生活、名誉、道义等方面,很多纳西人明显地反映出不委曲求全甚至不惜一死的倾向。在众多以殉情和自杀来反抗包办婚姻的青年男女心目中,没有那种“好死不如恶活”的观念,一旦自己的爱情、理想、愿望和自由被社会严重束缚,便愤然自戕。很多殉情事例都突出地反映了纳西族青年情感至上、爱情于上的“非理性”倾向。
让我们看几段前人充满感性色彩的记载:
光绪《续云南通志》一书,书中曰:“滚岩之俗多出丽江府属的夷民,原因:未婚男女,野合有素,情隆胶漆,伉俪无缘,分袂难已,即私盟合葬,各机关报冠服,登悬崖之巅,尽日唱酬,饱餐酒已,则雍容就死,携手结襟,同滚岩下,至粉骨碎身,肝脑涂地,固所愿也。”
段绶滋于民国28年(1939年)纂修的《中甸县志》卷下中记曰:“摩些族男女最重恋爱,每因婚姻不称已意,辄于婚嫁这前,男女相偕入山,猥依自经(即自缢),或吞金仰药而自杀之,初必相对唱曲以自诉其苦痛。”该志书中还记载了作者翻译的“殉情曲”。
1932年7月,国民政府赴藏女密使刘曼卿女士到“茶马古道”重镇丽江,与十三世达赖喇嘛派来的两个代表在丽江会晤。刘曼卿在丽江期间,对所见所闻的殉情习俗作了如下叙述:“是地男女社交极为公开,犹以青年男女歌颂恋爱为神圣,大有‘不自由,毋宁死’之慨。每当景色清和、夕阳西落,三三两两联袂乎龙潭之上,鬟雾鬓与水光山影相掩映,载歌载舞,乐不可支。此种风气乃其民族所固有,非受近代潮流之影响也。然有一奇特风俗,即凡为父母者,无不严守旧礼教,婚姻绝对不容许子女自由。热恋者,倘不能得父母之许可,又不能轻弃其爱心,往往相约于深山茂林之中盛装艳服,携 带酒,作竟日欢,欢罢双双服毒,互相拥抱以离人世。故丽江之后山林中,常常发现为爱牺牲之青年尸体。即其父母发现,则引为家庭之羞,草草成殓,不欲外扬。然父母之青年时代,则固未尝非一情死之崇拜者。当其青年时代,则亲躬而力行之,及为父母,则深恶而痛绝之,谓出咄咄怪事欤?”①
冰清玉洁的玉龙山作为纳西人心灵和精神的寄托,与当时那充满痛苦和非人性残酷因素的社会形成强烈的对比,给苦难的情侣们带去心灵的慰藉,它被纳西殉情者们视为青春生命的爱情的归宿。殉情者认为,在这座雪山一个美丽绝伦的灵域净土“雾路游翠郭”(一般译为“玉龙第三国”)。那儿有一对爱神情侣,女的叫游祖阿主,男的叫构土西古。他们骑着红虎和白鹿,弹着口弦吹着竹笛,率领着无数的飞禽走兽,在云和风中不停地呼唤着人世上悲苦难脱的有情人。相传痴心相爱的情人在那里将永世不分离,生命在那里将永远年青;那里没有蚊子苍蝇,没有如人世间那样的恶语毒语;那里晨雾流云纱帐,绿草鲜花为地毯,日月星辰为明灯,五彩雉鸡当晨鸡,红虎当坐骑,白鹿当耕牛,獐子野驴当有狗……
东巴经所记载的殉情悲剧长诗《鲁般鲁饶》中的爱神游祖国阿主曾风里弄弦,云中作歌,这样呼唤痛苦的女主人公开美久命金来投奔她的乐土:
开美久命金,在那人世间,终年苦到头,没有吃的粮;天天去放牧,没有喝的奶;扣着野兽了,却无吃的肉;剪下了羊毛,却无穿的衣。开美久命金,你那痛苦的两眼啊,快来踏高原美丽的好风光;你那痛苦的双脚啊,快来踏高原的青草和杜鹃花;你那痛苦的双手啊,快来挤牦牛的鲜奶浆;你的身子啊,快来栖息在高山云雾间。你渴了来喝高原上的清泉水,饿了来吃高原上的松柏蜜;让红虎当你的坐骑,让白鹿来当耕牛,让母鹿的乳汁滋润你,让你的身子翱翔于白云白风之中。 “生命回归自然”,这是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基调,寿终正寝者之魂也将在东巴祭司的指引下回归那位于大自然怀抱、山高水长的“祖先故地”。“雾路游翠郭”这种“山中灵界”观与纳西族这传统的生死观密切相关。东巴教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灵性,人与自然是兄弟,视大自然为“生命的最后归宿”。这种生死观促成了人与各种野生动物和睦如一家,人与日月星辰、山水林莽、风云霓虹和融一体的“雪域山中灵界”信仰。①
无数的纳西少男少女以自己的青春生命在这雪乡书写了举世罕见的情殇史,把众多凄怆哀婉、悲风泣月的至情绝唱留在人间,于是,丽江这个“纳西古王国”就又有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凄艳悲婉之名——“世界殉情之都”。
我从小生在这座大雪山下,在我的青少年时代,殉情这一神秘的人间悲剧那种种的传说和那些人们既忌讳而又倾心喜爱的殉情文学作品就摇撼过我年轻的心灵。每天,眼前这一座卓立天外、雪光闪烁的高山常常使我遐想那个飘渺云雾中的神秘幻境。读大学时,曾同几个青春气盛的朋友怀着一腔好奇神秘的心情登上雪山,想一窥这吸引了无数青春生命向往的灵域真面目,但见满眼奇峰深谷、森森古树、萧萧清风、莹莹白雪、寂寂山花、寒涧流泉、翠鸟绿禽,与风同歌。置身其中,宛如隔世。在此后十几年的岁月风雨中,我浪迹萍踪于故土的山野林莽,高原河谷中的村村寨寨,寻东巴古风,探殉情奇谜,拾得不少纳西情殇史的悲风哀韵,很多“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的故事。
过去,玉龙雪山是一座殉情圣域,在山中,到处都有与殉情密切相关的地方。它背后那有“东方第一峡”之誉的万丈深峡虎峡也是一个著名的“情峡”,过去不少情侣来这里殉情。在20世纪70年代都还发生过受极“左”思潮戕害的情侣,慨然在下虎跳石上跳江殉情。女子殉情前按古规将伴随自己青春岁月多年、上面缀着日月星辰的羊皮披肩留在虎跳石上。峡谷中流传着无数的山川人物传奇,其中很多都是痴情者和殉情者的故事。如许多不同内容的金沙江姑娘百折不挠寻找远方情人的故事;东巴教“万神殿”中“风之女神”虎跳峡之女“阿昌伯堆咪”为爱情殉身,化作玉龙雪崖上的石人,永永远远呼唤着她的情人的故事。可谓人间情深,山川亦情浓。
每当我寻访至玉龙山神秘的殉情地时,我恍然觉得过去无数纳西情侣那凄苦悲艳的往事旧情还在我的周遭流连,从这里的每棵树、每一片叶子、每一棵草、每一声鸟鸣、刮过的每一阵风中,似乎都感受到一种特定社会环境中山民人生的悲怆苍凉和与尘世浮华大相径庭的人生痴情梦幻。
纳西族的殉情不是简单地一死了之,而是在歌与诗中完成的人生悲剧,诗歌与音乐自始至终与殉情的整个过程相伴随,几片山中青竹制成的口弦和民间“骨润”歌调是殉情者之间一种神秘的音乐媒介。他们以“骨泣”调和口弦传递心声,表达爱意,倾诉内心的忧愤悲伤,表达要为爱情理想慨然赴死的决心。去殉情的恋人们在最后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前,都要尽情地在寂静美丽的山林怀抱中弹口弦。据不少目击殉情者的老人讲,在他们的遗体上和遗体旁都发现有口弦,在情侣喜爱的殉情地,常常可以发现经风雨剥蚀的口弦。由于口弦是殉情者最钟爱的东西,因此,在超度殉情者之魂的东巴教仪式“哈拉里肯”中,口弦是重要的祭器之一。反映殉情的文学作品中,也就有了很多青年男女受殉情精灵们口弦乐声的诱惹而殉情的情节。
情侣殉情前尽自己的经济能力置办好的衣服和装饰用品,特别如口弦等平素心爱之物是不可缺少的物件,不少地方的情侣互送口弦作为爱情信物。殉情调《游悲》中就详细描写了殉情男女主人公串街买红头绳、彩色脚带、象牙梳子、红青金圈帽、羊皮披肩、口弦、竹笛、长刀等纳西族青年男女平素喜爱的衣物用具的过程。很多殉情者还事先买好各种彩色布、丝绸等。因为他们到达殉情地点后,要用树枝搭起“游吉”(意为殉情之房),用这些布绸围饰“游吉”,还采来各种山花把它装饰得漂漂亮亮,象征新房。然后在里面弹口弦,唱歌,做爱,吃准备好的各种食品,直至粮绝水尽,才“雍容就死”。表示俩人在此结合了,生生世世将永远在一起。
很多殉情者死前都去供奉三多神的北岳庙烧香问卦和祭拜三多神,在那里吟唱传统歌调,挥泪向自己的民族之神告别。如当地有三多庙的,殉情者会就地去庙中祭祀拜别三多神。
纳西人殉情的地点有很多讲究,而玉龙山则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殉情地。离玉龙山无宾地方的情侣则就地选择殉情地,但他们必定也要找一个风景美丽、树木苍苍、有花有草,能见到玉龙山的幽静之地。大多数殉情者都选择高山上险峻难达、草木茂盛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在纳西语中叫“郭”,指高山上草深林密之地。如今的旅游胜地——玉龙山上风景秀丽的云杉坪是过去殉情者最喜欢选择的殉情地之一。
我在1989年首次到云杉坪,当时这个美丽的高山草甸深藏在雪山怀抱,没有几个人来探寻这一片美丽的殉情者的灵魂安息之地。从下面的公路上走到那里要爬很远的一段山路,穿过密密的原始森林。云杉坪非常寂静,芳草萋萋,只闻其声、不见其容的鸟在风中吟着人们不知的歌调。雪峰上那有点微微泛绿的莹莹白雪映着森森千年云杉树,使我想起东巴经和民间经常提到的一些殉情之地的名称,如“里刷游高拉”(意为“长着高大云杉的殉情者游逛之地”)、“郭辽科咪游果堆”(意为“能听见白鹤长唳的殉情者游玩之地”)、“拉辽愣咪果堆”(意为“听得见老虎的吼叫的殉情者游玩之地”)、“居刷阿补路愣咪游果堆”(意为“听得见高山回音的殉情者漫游之地”)。我觉得云杉坪有着所有这些殉情之地的特征。
这个海拔3240米的雪山草甸的纳西原名是“达饶郭”,意为“地神下降的草甸”。纳西人认为天神是男性,地神是女性,纳西人的祭天最早是祭本族的母系祖先。相传“雾路游翠郭”这雪山爱情理想国之主也是女性,纳西人传说中第一个殉情者也是女性。我想,这里提到的地神与爱神可能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她们都与纳西人生命长相依伴和灵魂最终回归的高山、森林、草场有血肉相连的关系,是大地的母亲和精灵。
在这个静劾的雪山腹地森林草场里,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发生过多起群体殉情的悲剧。有一次,有10对情侣骑着装扮一新的马到这个人迹罕至的美丽草甸殉情,在此搭起“殉情之房”,尽情欢乐7天后才自缢而死。那些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马则寻路跑出草甸,人们发现后才寻找到此。我在附近白沙乡作田野调查时,多次听说殉情者喜欢到这个“达饶郭”来结束他们的尘世生命。村里的老人和牧人叮嘱我到这个地方不要吹口哨,否则会引来风中的殉情精灵。
在这地神下降草场附近的峡谷里,两条发源于玉龙雪山高处的河流日夜奔流,纳西人称为“吉盘吉纳”,意为“白水与黑水”。其名起因于一条河的河床尽是白色鹅卵石,河水呈苍青色。河流两岸,云杉、冷杉林莽莽苍苍。一到春季,无数五颜六色的杜鹃花开得灿烂如霞,到秋季又是层林尽染,宝蓝色的天下一片燃烧的火树霞海的壮丽景象。黑水白水区域是不少地方的纳西人送死者灵魂回归北方祖先之地的必经之道,是一条圣道,纳西民歌和传说中常常提到这个地方。因此,它也就成了喜欢在美丽神圣的山林泉溪中告别人世的殉情者的神往之地。不少大东乡、白沙乡等地苦难的情侣们也喜欢在这黑水白水的峡谷深处了却俗尘生命。
如今的云杉坪已是一个索道飞渡、栈道通幽的旅游胜地,游人极容易到达这里。我曾对一些似乎与玉龙山真正有缘的旅人说:“来到这个无数殉情之灵安息的地方,心静,意静,是得这灵地真趣,参悟这圣域之美的真谛。叫自己的心灵安静,聆听一下大山和森林的声音,品味这个地神下降的高山草甸那种旷山的凄美,试着以自己的心听一听那大山之魂的歌声、大地精灵的絮语。而我认为一味在此劲歌狂舞,大呼小叫,可读不出这座神山、情山的深幽意蕴和精神”。
纳西族服饰 纳西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女子服饰中的羊皮背饰是纳西族所特有的。纳西族服饰最早是用羊皮和兽皮制作。清乾隆《丽江府志略》载:纳西族“男子头绾二髻,旁剃其发,名为三搭头,耳坠绿珠,腰挟短刀,膝下缠以毡片,四时着羊裘,妇人结高髻于顶前,戴尖帽,耳坠大环,服短衣,拖长裙,覆羊皮,缀饰锦绣金珠相夸耀。”到清光绪间《丽江府志摘》载:“男子剃发戴帽,长领布衣,妇人结高髻或戴黑漆尖帽,短衣长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服饰也在不断的变化。 女子服饰 纳西女子服饰分为两类:第一种主要分布在丽江一带,穿着的人数较多。她们留发编辫,戴帽子或顶头帕。一般上身内穿立领右袄上衣,前幅短,后幅长,布纽、宽腰、长袖。外罩一件用棉布或毛质布料、灯心绒制成的右袄圆领坎肩。系围腰或搭裙,背披七星羊皮背饰;下着深色长裤,穿绣花鞋、布鞋或胶鞋。第二种见于中甸当地纳西族女子。她们留长发,束于脑后或编成长辫,上饰有花纹的圆形银牌。上身穿开长衩的搭襟白色麻布长衣,襟边为黑色并有彩绣,腰系黑底绣彩格且毛线穗饰的腰带。下着长裤和有彩色条纹的长百褶裙,背披白羊毛山羊皮,穿靴或毡靴。纳西女性还普遍喜戴饰品,如耳环、戒指、手镯等。 七星羊皮背饰 又称为“披星戴月”“七星羊披”,它是由绵羊皮制作而成。首先硝皮,使其柔软色白后裁剪成蛙身形状并与人背大小相当,“蛙头”朝下,在其正上方缝一块一米长,三十余厘米宽的黑丝绒,在披肩下接背带处,是两个缝上去的直径约3寸的圆形图案,下面几寸处再用五彩丝线绣上七个直径约1寸的圆形图案,称为“七星”,七星中心钉有两条细带。然后再用一对绣有蝴蝶纹饰的17厘米长、5厘米宽左右的白布做背带,就成为独具特色的羊皮背饰。 对羊皮背饰图案的形成,有不同的传说。其一认为:缀在羊皮上面的大圆图案,左圈代表太阳,右圈代表月亮,七个小圆则代表七颗星星,因而被称为“披星戴月”。寓纳西族妇女的辛勤。其二认为:纳西族东巴经及民间口头传说中都有纳西人在古时很崇拜青蛙,将其视为本民族的图腾,把羊皮剪成蛙体形状,表现的是纳西族对图腾的信仰崇拜。同时,蛙有较强的生育能力,反映在服饰上是强调妇女的生育观。 男子服饰 纳西族男子的穿着简洁,大致也分为两种情况,丽江一带的纳西族男子蓄短发,戴毡帽或缠包头。上身内穿麻布或棉布衣,外穿羊皮坎肩或披羊毛毡,下着深色长裤,束腰带,穿布鞋或皮鞋。中甸三坝一带的纳西族男子上着右袄或对襟长袖衣,衣长及腹,缠红布包头,下穿麻布长裤。
殉情之都 丽江 殉情是丽江纳西族婚姻关系中突出的现象,丽江纳西族的民风是:男女在结婚前,有社交的自由,各种节日和大小庙会,不年们相约同区游玩,小伙子也结队出门,手持柳枝在路旁等候,依据传统风俗,古年要代些米花糖,糕饼之类在身边,以分赠给向自己讨吃的小伙子.男青年在姑娘门路过失,向自己看中的姑娘讨东西吃,介词达到交往的目的.节日夜晚,男女青年相约到和变相会,并通过弹口弦,唱调子, 表示情意.但男女不能面对面和肩靠肩坐在一起,一般需要隔一道水沟或一簇茨蓬,至少也要相隔两三米才能交谈或唱和. 情投意合的男女常常私订婚约。 然而,纳西族的婚姻在1723年的改土归流之后已由父母包办,本人无选择配偶的权利,法定夫妻,不是南通陪着妙龄少女,就是包办的故舅表兄妹,双方没有任何感情,于是一些热恋者的男女青年,在无法获得婚姻自由时,便长生了"生不同眠,死时共穴"的想法,相约至于龙上火存在赴京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情思的方法: 用一根绳双双吊在一起,或在一棵树上各自吊死;两人用绳子仅仅拴在一起,互拥着跳水而网;童傅超无或鸦片自杀等等. 丽江的确称的上是世界的殉情之都,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荣耀,家家都可以树出其家庭成员中有一两个殉情死去的..... 依我看,在丽江,青年男女盟约殉情至少占自杀数的80%.......集体殉情也是寻常事,有人告讼我,有一次人们发现六对青年男女死在文笔锋旁边的马鞍山数树林中,另有一次发现两个不新的姑娘紧紧抱在一起,立身于雪山脚下的小湖中,他们的脚跟拴在一起,槌上一块大石头." 许多的东巴文化学者已经对纳西族中突出的自杀现象作出了种种解释,洛克和顾彼德认为,汉人输入丽江的孩童定婚制和劳务繁重的艰苦生活以及"哈拉里肯"仪式中对自杀的浪漫表述是导致青年女子自杀的原因,他们特别谴责了东巴田园牧歌般的描绘死后的生活来鼓动年轻人自杀.杰克逊认为,纳西族的自杀是汉人输入的法定父系制和纳西母系制之间发生冲突的结果,他对洛克和顾彼德认为纳西妇女的权益在汉人统治之下极端受压,而东巴处于在仪式中谋取经济利益而怂恿纳西妇女自杀的说法提出了异议. 美国学者招生华人为纳西人的自杀是本土文化的"剧本"和汉文化的"剧本"的冲突而引起的.赵省华从汉族价值观的渗透 ,纳西社会两性角色的转换分析了纳西妇女情死的原因. 1723年以前,纳西族存在母系社会形态,妇女相应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洛克的资料表明有几个纳西首领是妇女.在这一时期, 个人是自己决定恋爱和婚姻的,社会对婚前的性关系或私生子不歧视,在远离汉族势力范围的丽江边缘山村,这中习俗直到1930年代还存在. 随着1723年汉族的介入,孩童定婚这中包办婚姻的守旧形式被介绍到丽江.父母在子女还是小孩,婴儿甚至还在腹中就为他们定下婚事 .年轻人在不能自己选择配偶.青年女子的婚前行关系北谴责,他们会因此而丧失名誉,未婚怀孕被视为非常丢脸的事." "纳西青年女子的殉情也许可以理解为是对本民族传统习俗变更所做出的反映,随着包办婚姻制,男性掌握继承权和父系制家庭的建立, 未婚女子面临着婚后失去个人自由的命运.结婚后,女子不能在自由地与伙伴社交,随意的花自己赚的钱.他们必须剪短头发, 穿上衣婚妇女的服装,开始劳务繁重的生活,这样,年轻的女子必然与殉情神话认同.因为在殉情神话描述的浪漫花园中, 年轻人可以得到那些随着婚姻生活将要失去的东西,注入自由选择情侣,永恒的青春." "摸梭人过去和现在都居住在金沙江东面的永宁,远离汉族的势力范围.于纳西族居住的丽江不同,永宁从未被汉族占领过,一直由当地的贵族统治着,直到1949年.有意义的事,过去有许多象逃避包办婚姻纳西情侣用革囊渡过金沙江逃往 ,在过去的数百年,有相当多的丽江纳西人前往永宁居住."
纳西族 - 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因其主要依存于纳西族宗教东巴教中而得名。东巴文化主要包括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典、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
1、东巴教
东巴教是丽江纳西族的传统宗教,其基本形态属于原始巫教,但又具有人为宗教的许多内容。"东巴"纳西语读作[to33mba21],意为"祭司",以父子传承或师徒相传。他们是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主持者,又由于他们掌握东巴文,能写经、诵经,能舞蹈、绘画、雕塑,懂得天文、地理、历法,所以成为纳西族古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东巴教即因东巴而得名。东巴内部有等级区分,通晓经文和各种祭祀仪式、能书善卜者为大东巴,知识和资历较浅的称小东巴,但都不脱离劳动,在应别人之请时主持各种宗教仪式。
东巴教是一种多神教,天、地、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均被视作神灵,既可赐福人类,也可降祸惩人,因而必须祭祀天神、地神等以祈福消灾。东巴教崇拜祖先,相信灵魂,认为死于非命的灵魂会变成鬼,使人生病遭殃,故而要东巴念经驱鬼。而正常逝去的祖先灵魂,需要衣食住行,祭祀祖先可得到祖先灵魂的保佑和赐福。东巴的宗教活动,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祭天祭祖、祭祀各种神祗,到婚嫁、丧葬、节庆、命名、择吉、卜算,以及驱鬼、超度、治病等等,因而渗透于纳西族生产活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以及文学艺术的一切方面。
东巴教以丁巴什罗为第一圣祖。相传丁巴什罗为征服魔鬼,造福人类,携带99部经书和360名门徒从西藏来到今云南中旬县三坝白地村"灵洞"创立东巴教,白地遂成为历代东巴教的圣地。东巴教第二圣祖阿明什罗在此修行并创造出东巴象形文字,他的弟弟阿明于勒来到丽江白沙设坛传教,进一步创造规范了纳西象形文字,完善了东巴经书。东巴教有丰富的用图画或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教经典。内容多属宗教神话及历史传说。解放以后,东巴教逐渐消亡,现在除了边远的纳西族地区村落还存少数东巴外,大部分纳西族地区东巴教已消亡了。
2、东巴文
东巴文属于原始象形文字,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书,故名。纳西话叫"思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东巴文创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大约有1400个单字,至今仍为东巴、研究者和艺术家所使用,被当今学者们认为比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和中国甲骨文字显得更为原始古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视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这种古文字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文字特点有三:
首先,东巴文以表意的象形符号为基础,包括象形、会意、合体、转意等字符,约占总数一半以上。例如,"太阳"为 “富”为 ,即仓中满粮冒气,而"麦"为 ,又转为"五谷"之意,等等。其次,东巴文在象形符号基础上,加上了标音符号。例如,"村庄"为 ,则是由表意符号 (房)和表音的假借字 (雪be33)组成,读的 音,是形声字。又如,"猴"为 同音假借作"祖先"。
再者,东巴文还以附加符号表意。常见的附加符号有:用点点表示繁多和繁色,例如 表示人多为集;以单线表示声音,如实 表示人在说话;以交叉线表示"争斗",如 表示"械斗",还有以黑点表示"大',以多线条表示光和声。此外,东巴文还以字形的倒置、倾斜、折断、削减、去眼等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有 是月亮, 为黑夜, 表示人在睡觉,等等。
从东巳象形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还有一种标音文字,称"哥巴文",东巴也用它写了二百来册经书。这种文字笔划简单,一字一音,比象形东巴文进了一步。它多数由东巴文简化而成,如 简化为⊙ , 要简化为×;部分则借用汉字的形和意,如 兀(天)、太(d? 33狐狸),等等。哥巴文虽有2400多个符号,但重复较多,常用的只有500多字,标音不标调,同音和近音代替很多,致使运用不广。 东巴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法国学者巴克是最早研究东巴文化的外国学者,他在1913年出版的《么些研究》中,介绍了他在丽江搜集到的370个东巴象形文字。美国学者洛克编有《纳西语英语百科词典》两卷,也对收集研究东巴文字作了贡献。中国学者李霖灿编著的《麽些象形文字字典》,方国瑜编撰、和志武参订的《纳西象形文字谱》等,代表着东巴文字研究领域的高水平。
3、东巴经
东巴经是东巴教徒用象形文字东巴文写成的经书,按其性质属于民族古文献,因其主要应用于纳西族东巴教中,并由东巴祭司来抄写和唱诵,故称东巴经'。这种经书,用本地构树皮所制厚棉纸订册,横长约28厘米,竖宽约9厘米,经文从左至右横写,每页一般三行,每行约有两个直线分段,用锅底烟灰拌胆汁制成的墨汁及自制的竹尖笔书写。部分经书用红黄绿彩色添绘,更增绘画效果,美观醒目。由于东巴文无法记录经文的全部内容,因此东巴经卷只起到一种提示的作用,而经文的含义及其解说则依靠口授。只有从小就开始学习它的东巳教徒才能眼看经文,口诵句子。
在丽江及其附近的中甸、维西等纳西族聚居区,共有东巴经约2万册,依内容分类,有1000余种。它们大半数被分别收藏于丽江、昆明、南京、北京、台湾等地有关文化单位,其余散藏在美、英、德、法、意、日、加拿大、奥地利等国家的有关图书馆和博物馆中,少数存于私人手里。
在东巴经中,除了记载迎神驱鬼、祈福求寿、消灾除难等内容外,一方面保留了许多古语古词,是纳西语和其他亲属语言作历史比较的极好资料;另一方面,又记录了大量的纳西族古典文学作品,包括神话故事、叙事长诗、谚语歌谣等。神话中最著名的是创世史诗《崇搬图》(创世纪)、悲剧长诗《鲁般鲁饶》(牧奴迁徙)和英雄史诗《东岩术岩》(黑白战争),是东巴经中三部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它们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想象大胆,情节动人,被合称为纳西族的三大史诗,又被誉为东巴文学中的"三颗明珠"。
《崇搬图》叙述的万物起源、开天辟地、人类诞生,与其他民族同类神话不同,独树一帜。如开天辟地,并非一两个神的功绩,而是天神九兄弟开的天,地神七姐妹辟的地。还有神禽神兽等所有神的力量,经过两次重大挫折,才建造了顶天镇地的灵山。后来,山上妙音与山下白气化生白露,露变海,海生海蛋,蛋里孵出名叫‘恨时恨忍"的人类第一代。经过丸代,传到崇忍利恩。
关于纳西族始祖崇忍利恩和衬红褒白的故事,颇为曲折动人。利恩兄弟姐妹匹配,秽气污染了天地,招了洪祸。利恩经历洪水浩劫后余生,决心找个伴侣繁衍人类。他与天神子劳阿普的女儿衬红褒白一见钟情。但他俩来到天宫后,天神不但不答应亲事,还想用种种计谋杀害利恩。于是,他俩与天神进行了十次交锋,爬刀梯,打岩羊,挤虎奶,砍林烧山,播种拣种,历尽艰险,斗胜天神,终于迫使子劳阿普答应了他俩的婚事。于是,他俩带着一些谷种、畜种,离开天宫,途中又战胜狂风暴雨和恶神魔鬼,来到人问过上农牧生活。衬红褒白生了三个儿子,不会说话,派蝙蝠去问子劳阿普。蝙蝠偷听到了秘方,利恩、衬红照秘方祭天,三个儿子同时用不同语言说出一句话,分别成了藏、白、纳西三个民族,万世昌盛。
东巴经内涵丰富,是研究纳西族古代哲学思想、宗教民俗、社会历史、伦理道德、民族关系、文学艺术、语言文字诸方面的珍贵资料。因此,《东已经》又被称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自1981年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成立以来,着重进行了东巴经的翻译整理工作,先后经十多位老东巴和数十名研究人员辛勤耕耘,耗资近千万元,一套百卷千种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已出版。
4、东巴舞
在东巴经中,有专门记录东巴舞蹈的经书,纳西语称《蹉姆》,目前发现的有《跳神舞蹈规程》、《祭什罗法仪跳规程》、《舞蹈来历》、《舞蹈的出处与来历》4种,记载崇神敬佛的60种舞蹈,这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仅有的舞蹈专著。书中用东巴文较完整系统地记录了纳西族古典舞蹈类别、跳法以及道具、服装等,具有舞谱的特征,是国内外极为罕见的舞蹈艺术历史文献。据我国著名舞蹈专家戴爱莲考证说,东巴舞谱在内容及历史年代方面,都超过了保存于西班牙的称为世界最早的舞谱。
东巴舞蹈源于纳西先民的社会生产生活,体现了民族性格和原始的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模仿金孔雀、白鸥、大鹏和马、羊、牛毛牛、大象、毫猪、白鹿的鸟兽舞,又有为古代武士征前祈祷和祝捷的战争舞,而最多的还是跳神舞。它实际是一种镇魔娱神的舞蹈,舞者头戴五佛冠,身穿燕尾袍,颈挂佛珠串,腰系彩色带,脚穿云头靴,左手摇板铃,右手扶刀或手鼓、马锣,再配以大皮鼓、大平锣或大马锣,在院落天井或空旷广场演出,众人作圆圈群舞,有时亦杂有单人舞。同时,还要吹响海螺、号角,以助声威,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东巴舞虽为跳神驱鬼,反映神的形象,而实质是人的气质,表现人世间的生活。它有舞谱、舞师,舞中普遍有了情节。如表现东巴教始祖丁巴什罗的《什罗蹉》舞蹈,开始表现丁巴什罗的母亲战胜恶鬼把他从腋下生出来,接着表现他学走路、刺扎着脚、与恶鬼斗争、从天上带领三百六十个教徒到人间来,以及他的最后一个老婆是妖魔,开始不知道,当他知道后,把她杀死等较完整的故事内容。总之,浓郁的原始气息和严格的舞蹈规范构成了东巴舞的风格特色,在省内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中是十分特殊的。近几年,东巴舞经过改革、提炼和加工,摒弃了迷信的部分,作为舞台节目表演,受到了中外客人的欢迎。
5、东巴画
东巴绘画,大体分为木牌画、纸牌画、卷轴画三种。其中以卷轴画最有名,又以表现天堂、人间和地狱的《神路图》为其代表。
木牌画用宽约10公分、长约60公分的薄木板绘成,木牌下端尖细,利于插在地上供祭祀用;上端有尖头形和平头形两种,尖形牌用以画神灵形象,插于上方神坛前,平头形牌则画各种鬼怪形象,插于下方鬼寨中。按东巴教传统说法,木牌画尖头形状像蛙头,牌底形状像蛇尾,这是古代原始崇拜意识的反映。木牌画起源悠久,古时可能用自制竹笔作画,不着色;近代用毛笔勾描,普遍用红、黄、蓝等颜料添敷色彩,画面鲜艳,引人入胜。
木牌画的内容因东巴宗教仪式不同而区别。属于神像的以画"署神"(自然神)为多,祭后送插于附近井泉旁或大树下。所画"陆"神(阳神)和"色"神(阴神),祭后分插于主人家大门两边。有画美令东主、崇忍利恩和高勒趣这三代纳西先祖的,用后插于家庭正房中的素神坛、天柱或正房门顶上。画各种妖魔鬼怪形象的木牌画门类更多,画好鬼像后往往标注其名。东巴祭祀作法都配有相应的鬼神内容,如祭风仪式中,需作四五十块木牌画,其鬼的形象有人首蛇身的,有腾云驾雾的,有坐念经文的,也有手持兵器的,均插在院子里所设的鬼寨中祭祀,仪式结束后,再拿到野外祭祀一次后丢弃。
东巴木牌画在艺术上,图画和象形文字混合使用,有的构图上端画日月星辰云风,中间画鬼神像,下端画祭品宝物。图像造型奇特,形貌古朴,线条粗矿,笔法流畅,具有先民原始艺术的特点。
东巴纸牌画是用多层厚纸粘合并绘制成的,画面大小不一,内容除了与木牌画相似绘山神龙王、祖师鬼魔之外,有的还专用于占卜,配以卜卦文字。
东巴卷轴画中,最著名的要算用于开丧超荐道场的《神路图》。纳西语称其为"恒丁",意为神卷,因该画旨在引导死者步入神灵之路,故名"神路图"。在宽30厘米,长|10多米的直幅长布卷上,绘有400余个造型不同的人神精灵、奇禽怪兽,表现了天堂、人间、地狱三界及生死轮固的过程。它用连环画式的画面,反映了纳西先民的生命意识,被誉为原始宗教第一绘画长卷。
早期东巴画表现粗矿、单纯,后期则渐趋工细,造型严谨,用色丰富。元明以来,纳西族接触汉、藏文化更多,东巴画受到过佛教神像画的影响。目前有一批受本民族文化熏陶的纳西族画家和绘画爱好者,在探索把古老的"东巴字画"与新的现代技法和语言相结合,在开拓新的绘画表现手法和艺术领域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称之为"现代东巴画"。
6、祭祀仪式
纳西族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力图诠释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大矛盾的五十多种东巴教法事仪式,规模较大的有祭天、祭署、祭风、祭丁巴什罗等四种仪式。
(1) 祭天
祭天是丽江、中甸等地纳西族最古老的传统习俗,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祭祀和喜庆活动,当地民谚称之为"纳西祭天大"。祭天有春节期间举行的春祭和农历七月中旬举行的秋祭,但以春祭最为隆重,称为"大祭天"。
祭天的群体由一个村寨的同姓宗亲组成,大的有几十户,小的只有十来户。每个祭天群都有自己固定的祭天场,一般在村边地势较高、树木茂密之处。祭坛左右各栽一棵黄栗树,以代表天父天母;中间一棵柏树代表天舅;前排两棵小栗树,这是纳西族始祖崇忍利恩、衬红褒白夫妇的代表。主祭品为猪、鸡、大米、酒、香柱等物。
这种栽神树之俗与祭天由来的传说有关。远古时代,一次空前绝后的洪水泛滥,人类只剩下崇忍利恩孤单一人,为了不让人类绝灭,崇忍利恩上天娶回了天女衬红褒白,但久未怀孕生育,后来在天神父母指点下,举行了祭天仪式便生育了三个儿子。谁知孩子长大后,却全都不会说话,他们再次举行大祭天,于是三个儿子分别说出不同的语言,成了纳西、白、藏三个民族的祖先。因此,纳西族人认为祭天可以保佑子孙的繁衍和健康成长,便世代相承下来。
春祭时间一般从大年初二开始,不同的祭天群有不同的开祭时间,但都须在正月十五之前进行。祭天由东巴教祭司主持,祭祀中有歌颂祖辈伟业、纳西传统教育、演习武艺、歌舞欢乐、敬老爱幼、消除矛盾、增进友谊等活动。这是天神与祖先合一的崇拜。
(2)祭署
东巴古籍记载,自然神"署"与人类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分家时,人类分得可供耕种饲养的田地和村庄;自然神分得田地村庄以外的山海谷箐,以及生活在那里的飞禽走兽,花草果木。起初,人们可进山放牧取薪、开渠引水、适量狞猎采集,"署"神的走兽飞禽也时常下坝觅食,人与自然还能保持着兄弟间的友谊。
但是,随着人类的过快发展,私欲的无限扩张,出现了大量毁林开荒、污染水流、滥捕山林动物等一系列违反自然法则的行为。结果,山崩石流,病虫灾难频频发生,洪水吞蚀了田园村庄,冲走了牛羊瓜果,严重威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
于是,人们只好求助于丁巴什罗大神,他带着神鹏(修曲神鸟)制服了"署"神(形态似龙)。在丁巴什罗主持下,人与自然达成了协议,自然神退去水害,收回疾病灾难;人们也必须停止毁林开荒、破坏水源、捕杀失度的行为。人们可进山放牧、适量采伐,但必须事前征得自然神的同意,必须每年按时祭祀"署"神,以示感谢。
纳西族祭署活动,于每年农历二月择一龙、蛇之日举行,一般以村寨为单位,在山水秀丽之处设祭场。祭祀需用三日时间,头天准备祭物,绘制祭祀木牌,打扫祭坛;次日将自然神恭迎家中,小心伺候,热情款待;三日送神回山,赠以各类祭品。因自然神爱惜生灵,喜素食,故祭品以瓜果茶奶、香料药汤为主,忌用血腥之物。仪式由东巴大祭司执掌,需吟涌约七十册东巴古籍。
东巴教中的"署"神,为司掌着山、林、湖、河、泉、泽和野生动物的大自然神灵,其祭祀仪式是从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出发而举行的。"署"观念体现了纳西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朴素的原始辩证思想。
(3)祭风
祭风,纳西语称"哈拉里肯","哈"为风之意,"拉里"为游荡、飘荡之意,"肯"为驱除、放走之意,合起来意为"把如风一般游荡的鬼魂驱走"。
纳西东巴教认为,人的死亡只是肉体的结束,灵魂将继续存在下去,只不过存在的方式有所不同。死前有家人与亲友守候,并在落气时得以接受含口的属正常死亡;死时无家人亲友在旁,未能接受含口而去者,如自尽、溺水、殉情死或在途中死亡者,属非正常死亡。所谓"含口",即将少许银、米、茶等物放人死者口中,意为给死者的买路钱,让死者能顺利到达祖先的居住地。非正常死亡者,未能得到含口,其灵魂由于没有路费,只能在四处游荡,并时常侵扰四邻和家人。
祭风仪式,正是祭送这类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让这些含冤游荡的鬼魂离去,让生者能安宁生活。仪式由死者家人举办,村人参与,需请近二十个东巴祭司主持,制作九十多块木牌画,念诵一百多卷经典,以超度亡灵、驱鬼防灾为目的,用猪、羊、鸡做牺牲,耗费粮物很多。祭风反映了古代氏族制度时期所产生并沿传下来的鬼魂崇拜现象和宗教祭祀文化,其心理本质在于安魂。
(4)祭丁巴什罗
丁巴什罗是纳西东巴教的祖师。据《东巴经》记载,丁巴什罗从母亲的左腋下出世,生下不满三天,被世上的妖魔鬼怪抓去煮在铁锅之中,煮了三天三夜后,鬼怪们打开锅盖一看,什罗并没有死,他念了几句咒语后,雄赳赳地走出来。什罗长大以后,居住在十八层天上白绸子帐蓬里,念诵了九十九驮东巴古籍,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为了征服魔鬼,造福人类,什罗携带360名门徒来到今中甸县三坝白地村"灵洞"传播东巴教,被奉为教主。
后来,什罗大师被毒鬼暗算,死于毒鬼黑海之中。他的弟子们奋力与毒鬼拼杀,踏平了鬼寨,捣毁了黑海,将什罗灵魂从黑海中拯救出来,并举行了前所未有的祭什罗仪式,在庄严隆重的超度中,什罗的灵魂得返神界,又能为世人驱鬼降魔了。此后,凡有著名东巴大师谢世,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丁巴什罗仪式,一是缅怀什罗大师,二是承认谢世东巴的成就,超度其灵魂到什罗身边,以辅助大师保民平安。
仪式主祭为三天,但筹备时间很长,需绘制上百块木牌,塑造数十个面偶与泥偶,编制什罗大师坐像、牵马弟子和大师的经房,编制坐骑自马、驮经白轮牛和领路白山羊,还需竖一棵高达三层楼,装点得五彩缤纷的"督"树,象征什罗的灯塔与登天之梯。参加祭祀东巴数十人,涌读东巴经书近百册,用牛、猪、羊、鸡做牺牲,粮食、陈酒、糕点果品作供品。仪式内容有请神降临,讲述什罗身世及伟业,攻克毒鬼寨,拯救什罗灵魂,从《神路图》超度什罗升天,向什罗大师祈求福泽,火化去世东巴遗体等。在仪式进行过程中,伴以粗矿奔放的古典乐舞,透过色彩缤纷的艺术场景折射出纳西人追索真善美、鞭挝假恶丑的愿望。
纳西族传统节日 纳西族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火把节、“正月农具会”(棒棒会)、“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三朵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 春节年俗 1,打瓦纳西努 丽江的过年其实是从腊月开始的。纳西语中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打瓦纳西努”。 意思是腊月开始,纳西人就了疯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个疯是因为采买年货,纳西人如同疯了一样。 从前,一进入腊月,整个农贸市场就分外地热闹起来。人们如同潮水一般涌动在市场中,似乎一切都是免费的。现在疯得比原来推迟了不少,只是,一过腊月二十,那种疯的场面总是会出现的。 2,刷佯撑 纳西族在春节快到的时候,差不多还有五六天就是丁光二十四。然后就会到山上砍来一种长青的树,白蜡树。然后全家大小都打扫,而白蜡树一般刷迷烟和蜘蛛网一类的。其形式主要表达,刷去不好的,刷去晦气,打扫好卫生,除旧迎新,迎接春节。 3,春联
从前纳西族的春联都是用东巴文所写。 到了除夕这天,刚吃过午饭,每家每户的男人们就开始忙着清洗大门,刮去旧联,换上新的春联。妇女们当然在做年饭嘛。 年饭过后,慢慢地走,丽江古城里,欣赏刚帖好的春联,那是很有风雅的味道了。 纳西人受汉族文化传统影响,对春联极为重视,以前是自己不会写的也一定要请个他们认为不错的书法家书写一副,以表喜庆。 4,水饭 在纳西族中,不论过节,还是家里做了好吃的,都会在大门口顺墙角泼水饭。水饭主要去各种菜的丁点,作为意思,然后掺进茶,水,酒等食品,节气点香,顺墙而泼。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一家人的表现。 5,年饭 年饭开始前,必须的是在摆满菜摆完所有的菜后,在桌的上位摆上几碗饭,一般三碗,或者按离去的至亲人数摆,饭要盛很满。然后全家一次向那个方向磕头,以表示对祖先的的尊敬和对逝去的人的怀念和一家团团圆圆的意思。对于纳西族的年饭,在除夕起床后,老人就会告诫小孩,这天里不能玩或摸铁的器物或者竹子,因为摸了铁或竹子的话,会在吃年饭的时候,会把肚子吃撑吃得很铁实(玩铁器物)或者空空的什么都没吃到(摸玩竹子)。年饭于对每个纳西人都显得那么重要,重要到只能在自己家吃,嫁出去的女儿都不能回娘家去吃的。年饭一般都会有猪头肉、公鸡(必须是骟了的)肉。纳西话叫“布古挨排施”。吃什么都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家人团圆的气氛。 年饭吃了,就开始洗脚,取“来年事事都赶趟”之意。看来我们的先民以前并不是每天都洗脚的,才会有除夕晚上必须洗脚的习俗吧:)。 洗完脚,就该给家里小孩子们发压岁钱了。或者换上早已经准备好的新衣服,出门玩耍,以示新气象和喜庆。 6,初一 初一,也就是过了除夕,初一00:00开始,就要到沟边塘边或者水源处,放鞭炮,挑一担新的一年最新的水,新气象,健健康康。然后早早起来,把大门完全打开,代表新的一年财源滚滚。而初一代表新的开始,代表今年要所发生的,所以男女老少在初一就不做什么活快快乐乐高高兴兴的,象征这一年就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和和美美的。 7,扫墓 纳西族十分注重礼节,也十分尊敬祖先。扫墓一般是书面说法,而土语就是上坟拜年。纳西的拜年就是拜年长的,辈数大的,无论远近。但首先要拜的是祖先,是习俗,也是尊敬。所以一般初二属性不相克(纳西属虎不上坟),就初二上,属性相克就提前初一上。纳西人春节有扫墓的习俗。其实本来也是这样,纳西人扫墓根本找不到悲伤的气氛的。 一般是初一或者初二去上山的。 9,春客 其实春客对纳西来说是还礼,因为在纳西族里一样有拜年,而拜年就是提着一些土产品(现代很少)去比族里较亲的辈数大的族人家里拜年。而辈数大的就不用去回拜,然后就以春客形式请回辈数小的。纳西人家有春节期间互相请客的习惯,特别是家庭中如果有新婚——去年春节后结婚的都算——夫妇,那就更是必须请的。如果家庭够大,这对新婚夫妇可就吃苦了,可能春节中一天就要赶好多个饭局。还必须带上米、糖什么的礼品。顺便被请的陪客就多了,如果家族够大,请一对新婚夫妇,陪客可能多到三五桌。另外被请的重要的对象是在外地工作的族里人。请他可能得排队,你家初一,我家初二的往下排,只排到人家必须离开的那天。 10,放鞭炮 这跟汉族文化一致 11,正月十五棒棒会 春节到正月十五才算真正收官。除了象其他地方一样吃元宵外,纳西族有这天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叫“棒棒节”,本来是买卖农俱、果树的,这几年这些东西依然在买卖,但主角基本变成了花卉,特别是兰花。市场基本都在镇东路上,近一公里的长度,人声鼎沸。爱凑热闹者可以如鱼得水了。很有意思的节日。 12,聚众演出 春节的时候,四方街将会搭起一个高台,有各种表演。 晚上,在包括四方街的很多有小广场的地方,或者宾馆酒店前都会有民族打跳,这些是游客可以参与的,因为舞步极其简单,一学就会了,学不会也没什么,乱跳就是,玩的就是这个气氛,免费的哦。 13,东巴祭天仪式 这是纳西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纳西人被称为“祭天的民族”。现在这种宗教仪式已经不怎么搞了,偏远的纳西族地区可能还在进行。 海坡会 在云南永宁纳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个神秘美丽的泸沽湖,在湖的两岸,俯卧着一个雄奇的山峰――狮子峰。狮子峰是纳西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名叫“干木”。她绝美的容貌,致使各地的男神都为之倾倒。不过她和永宁纳西人一样,没有固定的丈夫,过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偶居生活。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众山神都要到永宁与干木女神聚会娱乐,接受祝福。后来,纳西人在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这天,都要欢聚泸沽湖圈,参加一年一度的海坡会,人们载歌载舞,尽情娱乐,一是为女神助威,二是用隆重的仪式祭祀女神,祈示她保佑人们平安,五谷丰登,畜牧兴旺。男女青年也趁此良机,互结“阿注”。 海坡会 在云南永宁纳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个神秘美丽的泸沽湖,在湖的两岸,俯卧着一个雄奇的山峰――狮子峰。狮子峰是纳西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名叫“干木”。她绝美的容貌,致使各地的男神都为之倾倒。不过她和永宁纳西人一样,没有固定的丈夫,过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偶居生活。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众山神都要到永宁与干木女神聚会娱乐,接受祝福。后来,纳西人在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这天,都要欢聚泸沽湖圈,参加一年一度的海坡会,人们载歌载舞,尽情娱乐,一是为女神助威,二是用隆重的仪式祭祀女神,祈示她保佑人们平安,五谷丰登,畜牧兴旺。男女青年也趁此良机,互结“阿注”。 三朵节
三朵节是云南丽江一带纳西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八举行。相传,远古时代,纳西先祖三朵曾在这里降服了妖魔,从那以后,每年农历十月初八日,人们汇集到三朵庙里祭拜保护神三朵。祭品有整猪、全羊、鸡、鱼等。 节日期间,纳西族男女老少踏着游春赏花,小伙子骑上骏马,进行拨旗、拾银圆赛马活动,胜者,倍受姑娘们的青睐。晚饭后,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纳西姑娘跳起欢快的“阿哩哩”。 龙王庙会
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的龙王庙会,既是纳西人祭祀龙王的节日,也是各族群众之间互通有无的物资交流盛会,会期一个星期左右。此庙会的地点一般定在丽江县城的黑龙潭畔(即今之“玉泉公园”内),参加者除丽江及邻县的各族农民外,还有大理、保山、昆明乃至外省的一些客商。届时商棚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群熙来攘往,热闹异异。本地人争相购置内地运来的日用百贷,外商则主要收购一些土特产品,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庙会期间,还展开唱纳西族民歌、演奏纳西古乐以及赛马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纳西人有着悠久的祭龙的历史。根据民间传说与东巴经典中的记载龙类与人类原是同父异母兄弟,后来分管这宇宙万物,人类只有农耕与牲畜,其他自然万物均由龙类来主宰。开初时人与龙皆各词其职,和睦相处;后来人类不断伤害龙类,龙类又对人类进行报复,双方矛盾日趋激化。经过东巴教的创教者与教主丁巴什罗的调解,双方订立了条约互不侵犯。人类除了农耕与牲畜需要龙类协助之外,有求于龙类的东西还很多,有时候又难免触犯了龙类的禁条,为了祈福免灾,人类便须举行祭龙仪式向龙类赔礼道歉,并祈求赐福免灾。由于相传丽江象山之麓的黑龙潭内居住着龙王,纳西人便于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在此建起了龙神祠,时常拜祭并定期举办龙王庙会,吸引了众多的人参加。 七月骡马交流会
七月中旬的骡马交流会,是纳西族人的又一个重要节庆,一般在丽江坝中央的狮子山西坡上举行。会期七至十日,以交易骡马等大牲畜为主,云南省各地以及外省区的农民纷纷前来,交易农副土特产品,购买著名的丽江马和铜器等物品。在会期中上市以及成交的大牲畜往往达到一万匹(头)左右,是西南诸省区中交易量首屈一指的集市。现已在丽江城东建成了固定的交流会址。根据纳西族民间传说,纳西人的始祖崇忍利恩和天女衬红褒白成婚后迁居人间,顺便将天上的易马会也传回到故乡,这就是骡马交流会的由来。据史籍记载,丽江自古便以养马出名而素有“花马国”之称,很早即以骡马与巴蜀等地客商交换盐、铁诸物。在东巴经书中,也有不少牧马生活的精彩描绘。《木氏宦谱》中也记述了明朝洪武年间,丽江土知府木氏便以骡马等物前去朝贡,此后的贡品中皆少不了骡马。可见,丽江骡马的饲养和交易早先就较为发达。办起了骡马交流会之后,饲养大牲畜出售成为纳西族农民一项十分重要的收入来源,牵骡赶马前来赴会者络绎不绝,逐渐成为民间的一大盛会。会期中还组织赛马、民歌对唱等活动,到处是一派热闹景象,青年男女的笙歌劲舞更是通宵达旦,令人陶醉。 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举行。相传为纪念曾拯救纳西人的两位天将。在火把节的三天期间,人们要在白天赶街,斗牛、摔跤并对唱民歌;入夜,家家户户都扎好大火把摆放在大门前,或将火把高高插在粮架顶上或树上,火把上饰以花卉及果品,竞相媲美;在院子中央则点燃许多小火把,供小孩们玩耍与跳越。小孩子成群结队,手执火把四处游转,青年男女则以跳芦笙舞为乐。 中元节“烧包”祭祖
农历七月的中元节“烧包”祭祖,纳西语叫做“三美波祭”,一般是在七月十三、十四日两天举行。第一天在家中迎接祖先来探家,准备好几个印有经符图案框边、内装草纸和叠好的金银箔的白纸包,写上祖先姓名并用托盘盛好,再带上香、茶、酒等祭品,到家门前以唱名的方式迎接祖先回家。然后,将上述物品置于正房堂屋内的供桌上,并加上些干鲜果品、糕点花卉等,于晚餐前拜祭。第二天傍黑时分,再把那些白纸包带到河边焚烧,并将灰烬和一些供品扔进河水中,意味着送祖先回到他们现在居住的阴间去。这两日刚近黄昏便家家关门闭户,路上难见行人,因想象到处皆有各家祖先的鬼魂在活动而显得一派悚然。 朝拜狮山“干木”女神
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滇川边境泸沽湖畔摩梭人朝拜狮山“干木”女神的盛大节日,又称为“转山节”。根据摩梭人的神话传说,屹立在泸沽湖与永宁坝子之间的狮子山是“干木”女神的化身,她主管着这一带地区的人口兴衰、农作物丰歉以及牲畜的增减等大小事,同时还影响着妇女的健美、婚姻和生育。“干木”女神长得十分漂亮,住在狮子山顶上的洞穴里,周围的男山神都要受她管辖。她还过着“阿夏”婚姻生活,有许多长期的和临时的男阿夏,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各地山神都要来此聚会娱乐。摩梭人为了给“干木”女神助兴,并祈求她的保佑,每逢这一天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汇聚到狮子山麓的女神庙前进行朝拜。朝拜者一般达2000余人,以几家或十几家为一伙,燃起一堆堆松枝,拿出蜂蜜、糌粑、酥油、酒、茶以及鲜花等祭品,诚心诚意地叩头朝拜。朝拜完毕,载歌载舞地欢庆,并就地野餐。在归途中,往往还要组织赛马等活动,有些青年男女则结伴环游狮子山或泸沽湖,谈情说爱,对唱山歌,其乐无穷
【风俗】纳西族饮食习惯 纳西族以小麦、玉米、大麦、荞麦等为主食。肉食有牛肉、羊肉、鸡肉、猪肉等,以水煮为主,佐料较少。浓茶、苏里玛酒、包谷酒等是纳西人家待客的上等饮料。蔬菜种类较多,多晒成干菜,以备冬季食用。 纳西族的饮食习惯和汉族几乎一样,也是一日三餐。早饭会是比较简单的馒头或者水焖粑粑,还有一碗酥油茶;中餐和晚餐要丰富得多,会有炒菜(荤素搭配)、咸菜和汤,主食则是纯米饭或者掺了杂粮的米饭。猪肉是最主要的肉类,这里比较特色的吃法是将猪肉进行腌、晾、晒等加工后制成腌肉、火腿。
摩梭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蔬菜吃得比较多的是青菜、萝卜;肉类也以猪肉为主,摩梭人的猪膘肉也称琵琶肉,是当地最为有名的食品,此外还有一个特色的腌酸鱼。居住在小凉山的彝族,他们的主食就是粑粑,“砣砣肉”也是他们的饮食特色。 1.丽江粑粑
丽江粑粑是纳西族独具的风味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制作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的精麦面,再加上火腿、化油、糖等佐料,将其调匀,揉制成层,做成大约盘子、厚约寸余的圆饼,再以平底锅文火烤熟,即可制成。在古城四方街,有许多专营丽江粑粑的铺子,多为成年女子经营,她们有着娴熟的技巧和精湛的手艺,生意红火,顾客盈门。
丽江粑粑是丽江街头最容易找到的食品之一。丽江粑粑分为甜咸两种口味,可以根据各自口味任意选用。其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吃起来酥脆可口,丽江粑粑不仅味美好吃,而且还不易变质变味,做好后放置数天,不会发霉,只要吃的时候再蒸或煎一下,它照样是香酥的。是人们旅行中难得的干粮,也是馈送外地亲友的佳品。就是因为这个特点,丽江粑粑曾经是马帮商队必备的干粮,它的名声也就不服而走。 2.丽江凉粉 “丽江凉粉”是传统小吃。味鲜美、韧性好,可口、价廉。原料主要有鸡豌豆、韭菜、绿豆芽、花椒油、油辣子、炒火麻子面、醋、酱油、姜汁、蒜泥、香油、盐等。制时先将鸡豌豆用冷水泡一夜,待豆泡软后磨成糊状,滤渣后把桨煮沸,再放进少许生桨或小粉搅拌,煮成糊状成黑色,这时盛入盆盘之类器皿中使其冷却即可成为凉粉。吃时将凉粉切成铜钱厚,1厘米左右宽的长条,放在碗内加上事先制作好的凉韭菜、绿豆芽和各种佐料,调料拌匀即可食用。冬天切成块用锅煎黄、热食。还可做凉粉炒韭菜、炒腌菜等多道菜肴。 3.吹猪肝 “吹猪肝”是纳西族请客时必备的一道传统名菜。它制法特殊,色美爽口。主料猪肝配以芫荽、炒花生米、盐、醋、油辣子、芝麻等拌在一起。吹猪肝是要在农历冬腊月,将鲜猪肝吹膨胀后晒干。制作时将猪肝煮熟,冷却后切成薄片拌上上述配料、佐料,拌匀就可作盘菜食用了。 4.岩巴玖 “岩巴玖”(即鸡炖豆腐)是传统佳肴,清香、鲜嫩、色美。原料有土鸡、火腿、豆腐、葱、姜、盐、味精、辣子等,制作时将1公斤左右的一只鸡、200克火腿(无火腿可用腌肉),切成块加水、生姜、盐适量炖熟后,再加进成块的豆腐,用小火炖15~20分钟,就成“岩巴玖”了 5.酒 纳西族先民爱饮酒。东巴经书《耳子命(饮食的一历)》,是一部农业生产劳动的颂歌,长诗的第一部分,就描写了种麦、酿酒的全过程。说明纳西族在很早的古代就会酿酒。纳西族现代常饮的酒,有白酒、黄酒、窨酒,尤以窨酒出名,曾获中国首届黄酒节二等奖、全国旅游饮品优质奖。窨酒呈琥珀色,透明,味甘醇清香,含酒精20度,葡萄糖15%及多种脂肪酸化合物,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有良好的滋补作用。窨酒用大麦、小麦、高粱等粮食和特殊的丽江酒曲,玉龙山下的泉水酿造,酿好后入窖一定时间才算珍品。 6.蜜饯: 海棠果蜜饯,纳西语"多利久补"。 香橼蜜饯,纳西语香"橼"同"缘"。 7.佛掌参: 因形状酷似僧侣手掌而得其美名。相传,玉龙山下有一对夫妇,久婚未得子女。一日,去祭拜玉龙山自然神,途中遇到一位东巴,东巴给两位做祭祀后指点说,只要吃了玉龙山上的一种状如佛手的野菜,定能生育。食后,果然生下了子女8个。 佛掌参是一道妙手良药,书中讲其功能为"补肾壮阳、滋阴养血,治疗妇科疾病等有特效 8.百合圆子: "百合同心","合合"纳西语为和睦相处,意寓家庭团结、和睦,"家和万事兴",朋友、睦邻间讲求志同道合,尊老爱幼等。 9.白芸豆酥肉: 纳西语"思思"即相好,友好之意。在纳西婚俗中,男女相恋后,在其父母、亲友同意后在宴席上加一碗酥肉,标志男女双方已相爱而订婚,务必成亲。白芸豆代表多子多福,儿孙满堂。 10.纳西火锅 “纳西火锅”,这里指用火锅煮食品而言。铜制火锅,工艺精美,是纳西族人家喜爱的器皿。“纳西火锅”是在寒冷季节纳西人待客和春游野餐的佳肴。“火锅”原料主要有猪排骨、瘦肉、酥肉、马铃薯、黄豆芽、茨菇、红萝卜、芋头、大韭菜根、白菜帮、青菜帮、粉丝、粉皮、豆腐等10多种,还有生姜、草果等佐料。制作方法是先将马铃薯、芋头、胡萝卜、茨菇、大韭菜根分层放入火锅,最后放入排骨和排骨汤,燃起火锅煮至菜肴稍熟,再加浸泡过的粉丝、粉皮、青菜(稍煮过的)、豆腐、瘦肉片、酥肉等,煮15分钟即可上桌。
| [ 此帖被舞矽在2012-08-24 16:29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