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100%,#ffffff,#dddddd,1][tr][td]
[size=2]
[backcolor=#c00000][color=#ffffff][size=5]隋唐五代军事[/size][/color][/backcolor]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黄巢南下福州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乾符五年(878年)三月至十二月,在黄巢农民起义中,黄巢率部南下渡江,进击江西,转战浙西、浙东、福建,夺取福州,实现伟大战略转移的作战。
江南是唐王朝主要财赋之地,多次爆发过农民起义,军事力量比较薄弱、分散。是年二月王仙芝在黄梅牺牲后,余部仍在今江苏、安徽、湖南等地流动作战。唐王朝正积极准备迎击,黄巢兵指东都,唐王朝又急忙拼凑保卫洛阳的防线。不料黄巢却审时度势,避实就虚,趁唐招讨使曾元裕率兵离开长江防线,还卫东都之际,突然从宋、汴(今河南商丘;开封)一线挥师南下,乘虚从蕲、黄(今湖北蕲春、黄冈)横渡长江(一说“舒州、江州”,又说“和州、宣州”),直插江西。进入江南地区,黄巢占据信州(治今江西上饶),又派人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虔州(治今江西赣州)、饶州(今江西波阳)等地。朝廷以高骈曾在天平军享有威名,王仙芝义军多为郓州人,遂调其为镇海节度使,旋授诸道兵马都统。高骈遣其将张璘、梁缵分道攻击黄巢,多次战胜义军。在向淮甸进军中,义军先锋毕师铎攻天长时累日不克,及黄巢移军北甸,毕师铎竟降于官军。后高骈在浙西战胜义军,靠的就是这个叛徙。八月,黄巢率领义军进攻宣州(治今安徽宣城),遭到宣歙观察使王凝所率官军的抗拒,双方战于南陵,义军战败。为保存实力,不与强敌作战,黄巢率军继续南下浙东,攻占杭州(今浙江杭州)。九月,占领浙江东道治所越州(今浙江绍兴),观察使崔谬投降。这时,黄巢拟从海路进入福建,然难于所需海船。十月,遂率领义军将士,艰苦奋战,在仙霞岭丛林里披荆斩棘,开拓出一条长达700里山路,从衢州(治今浙江衢州)直到建州(治今福建建瓯),建州刺使李乾佑闻风而逃,新任刺史李彦圣也被义军击毙。在福建,黄巢义军还遇到土豪武装的反抗,福州人陈岩聚众数干保乡里,号九龙军。黄巢不予之为敌,遂绕过其地,从蒲城兵分两路,一路取道崇安、建阳、南平,另一路途经政和、福安、霞浦,扩大打击范围,两路义军席卷闽地,十二月十三日,会师攻占福州。福建观察使韦岫弃城逃走。整个福建迅速为义军占领。
点评:黄巢南下攻取福州之战,为扩大农民义军的政治影响,夺取全国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李克用反唐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乾符五年(878年),沙陀副兵马使李克用等人起兵反唐的作战。
李克用是沙陀首领、振武节度使李国昌(朱邪赤心)的儿子,曾参与镇压庞勋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李克用见天下大乱,遂与云州沙陀兵马使李尽忠及牙将康君立、薛志勤、程怀信、李存璋等人谋划起兵,于五年正月杀大同防御使段文楚。李克用指使将士上书朝廷请求任命其为大同防御使,遭拒绝。二月,唐廷诏令太仆卿卢简方为大同防御使。五月,李克用与李国昌合兵攻陷遮虏军(今山西岢岚东南洪谷堡东北),继而进攻宁武(今属山西)及苛岚军(在今山西岢岚境)。六月,沙陀军焚烧唐林(今山西原平东南唐林岗)、崞县(今山西原乎北崞阳镇),进入忻州(治秀容,今山西忻州)境。七月,唐廷调发义成、忠武、昭义、河阳军于晋阳(今太原城西南)会合,以抵御沙陀军。八月,沙陀军攻陷岢岚军外城,又于洪谷(今山西岢岚东南洪谷堡)击败唐军。十月,唐僖宗李儇诏令昭义节度使李钧、幽州节度使李可举与吐谷浑酋长赫连铎、白义诚、沙陀酋长安庆、萨葛酋长米海万,合兵于蔚州(治兴唐,今河北蔚县)讨伐李国昌父子。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唐乾符黄梅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乾符五年(878年),唐廷以曾元裕为招讨使,调兵围剿王仙芝义军,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消灭了这支农民义军。
是年正月,王仙芝自荆南解围后,率部北上河南。正月初六,至申州(治今河南信阳)以东时,与招讨副使曾元裕打了个遭遇仗,义军被杀万人,被招降散遣的也有万人。唐朝廷便让曾元裕担任招讨使,解除了年老多病、战而无功的宋威的兵权,让宋还归青州(治今山东益都)。并提拔颍州刺史张自勉为招讨副使,又调西川节度使高骈为荆南节度使兼盐铁转运使,加强兵力,加紧围剿王仙芝义军。二月,王仙芝率领义军南下蕲州(治蕲春,今湖北蕲春北)。曾元裕穷追不舍,王仙芝义军激战失利,义军5万余人战死,王仙芝在突围中不幸遇难,余部由尚让率领投奔黄巢。
点评:王仙芝是唐末农民起义中首举义旗的领袖人物,他提出的“均平”口号是动员农民反唐的政治纲领,对推动反唐斗争起了极大的动员作用。但是,由于王仙芝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在义军取得一些胜利后经不住唐王朝高官厚禄的诱惑,向唐乞降,涣散了军心,导致了义军内部分裂。王仙芝与黄巢分兵后,仍对唐统治者抱有幻想,并一再乞降,不能领导义军进行坚决的反唐斗争,终于在唐廷的围追堵截中被杀,使唐末农民起义大业丧失了一支重要力量。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唐乾符江陵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乾符六年(879年),黄巢义军在北伐中,对唐廷荆南节度使王铎江南大本营江陵(今属湖北)的一场进攻战。
是年十月,黄巢率领十万大军北伐,先后占领潭州(今湖南长沙)、沣州(今湖南沣县),杀沣州刺史李绚。义军大将尚让率领大军,号称50万,进逼江陵。江陵地处长江中游,东接江淮、西连巴蜀,南通五岭,北达京都,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南面行营招讨都统、荆南节度使王铎坐镇于此,命名将李晟之后李系守潭州,烽驿相望,欲将黄巢义军阻于长江以南,进而消灭。王铎不把义军放在眼里,日夜纵情酒色。当他听到李系惨败,惊恐万分。遂命部将刘汉宏留守江陵,托辞欲会刘巨容之师而逃往襄阳(今湖北襄樊)。而留守部将刘汉宏原参加过农民起义,见主帅逃走,在义军没到之前放纵官兵,焚掠江陵,满载而去。士民逃窜山谷,只剩下一座空城。十一月初六,尚让率领义军兵不血刃占领江陵。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唐乾符广州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乾符六年(879年),在黄巢农民起义中,黄巢挥师江南的一次重要攻城战斗。
是年春,黄巢率义军途经泉州、潼州进入东潮州,五月克东莞,随即包围广州。先与浙东观察使崔璆、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联系,向朝廷求天平节度使之职,二使奏闻,朝廷不许。接着亲自上表求广州节度使。唐僖宗李儇只任命黄巢为率府率。率府率是护卫东宫、执掌兵仗羽卫的一个小职。九月,任命黄巢为率府率的告身(委任状)送到广州,黄巢大怒,大骂执政。率军急攻广州城,攻城一日旋即告捷。生俘广州节度使李迢。黄巢乘胜分兵,四出攻打州县。不久,整个岭南遍布黄巢义军旗帜。黄巢义军从五年三月出发,到翌年九月占领岭南,以高速流动的作战方式,机动灵活的战术,由北向南击进。
点评:攻占广州之战的胜利,标志着黄巢义军南下战略的成功。这时,义军沿途扩大队伍,已发展为10万人的大军。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王重荣反扑河中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广明元年(大齐金统元年,880年)十二月,唐廷河中留守王重荣从河中(今山西永济)发难,向黄巢政权进行反扑的首次战斗。
唐僖宗李儇逃出长安后,经胥水(今陕西洋县)到兴元(今陕西汉中),立即诏令诸道各军全力收复京师。各道藩镇虽与唐中央有种种矛盾,但在反对黄巢义军政权中统一联合起来了。一度已归顺大齐政权的王重荣,以黄巢遣使调发河中数百人为口实,乘机煽动吏民,拒绝发兵,并杀掉黄巢派来的使者,起兵向黄巢大齐首先反扑。黄巢闻讯,派部将朱温率兵从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出发,又派其弟黄邺领兵出华州(治今陕西华县)两路合攻王重荣军,被王重荣所击败,损失粮仗四十余船。王重荣遣使与义武节度使王处存结盟,把兵营放在渭北。并派人到武功(今陕西武功县)找忠武监军杨复光联系,积极参与唐王朝围攻长安的作战。
点评:河中之战是唐王朝复辟势力反扑的第一仗。此战义军政权损失了部分供军物资,更重要的是它让唐廷复辟势力看到联合对付义军的希望。这个危险的信号没有引起黄巢的高度注意,义军从此便由主动进攻变为被动挨打之势。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唐广明信州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广明元年(880年)五月至七月,在黄巢农民起义中,黄巢义军在北伐中以诈降麻痹唐淮南节度使高骈,并与之会战信州(治今江西上饶),取得扭转战局的重大战役胜利。
是年三月,唐僖宗以淮南节度使高骈为诸道行营都统,取代丁败将失地的王铎。高骈富有作战经验,坐镇扬州(治今江苏扬州)征募各处丁壮7万,固守淮南。派出部将张璘,渡过长江攻击义军。黄巢义军多次失败退保饶州(治今江西波阳)。部将王重霸、常宏等先后率部投降官军,饶州不久也为张璘攻占。五月,黄巢屯兵信州时,瘟疫流行,兵士病亡不断。张璘乘机加紧进攻,义军处境十分危急。黄巢为争取时间,改变被动局面,以重金收买张璘并致书高骈乞降,求其代为保奏。高骈因屡胜而骄狂,也准备诱而歼之,答应为黄巢求节度使官职。当时昭义、感化、义武等多道兵已奉命调至淮南。高骈恐各路官军分其功劳,便向皇帝谎报军情,说义军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都请各回本道。朝廷批准后,诸道兵遂撤回淮北。黄巢侦知这一消息确凿无误后,当即与高骈断绝联系,且向他宣战。高骈恼羞成怒,令张璘出战。双方在信州决战。此战中,张璘被义军击毙,官军大败,消灭了高骈精锐之师,为强渡长江北上打开了通路。是年六月,黄巢乘胜一鼓作气,相继攻克池州(治今安徽贵池)、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婺州(治今浙江金华)和宣州等地。七月,黄巢率领15万义军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强渡长江,进逼天长(今安徽天长)、六合(今江苏六合),离扬州城不足50里,吓得高骈紧闭城门,上表奏闻,假称患风痹,不复出战。
点评:此役,黄巢利用高骈多次取胜的骄狂心理,诈降痹敌,避开诸路官兵围堵的兵锋,出其不意,强渡天堑,一举摧垮唐王朝仓促筑成的阻挡义军北伐的防御体系,是一个“兵不厌诈”的成功范例。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唐广明潼关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在黄巢农民起义中,黄巢率领北伐义军在潼关(今陕西潼关古城)对唐左、右神策军的作战。
潼关北临黄河,南倚悬崖,自古号称天险。它是关中的屏障,长安的门户,失与守直接关系唐王朝的生死存亡。十一月中旬,黄巢率领北伐起义军攻取东都洛阳后,马不停蹄,旋即攻取陕州(今河南陕县)、虢州(今河南灵宝),向戍守潼关的唐军发出檄文,要其不要抗拒义军,不日西进攻打潼关。当时,汝郑把截制置使齐克让率军万人,屡经战斗,刚从汝州(今河南临汝)溃散而来,扎营关外,人困马乏,冻馁交逼,各思乡间,无心把守潼关。齐克让急忙奏请唐僖宗李儇速派援兵,急运资粮。唐僖宗下令挑选左、右神策军出征,任命左军马军将军张承范为兵马先锋使兼把截潼关制置使,右军步兵将军王师会为制置关塞粮料使,左军兵马使赵珂为句当寨栅使。并亲自检阅这支部队。神策军待遇优于其他官军,都是长安官宦富豪子弟,贿赂宦官而入伍,凭势使气,未曾上过战阵,如今闻听出征,父子聚泣,多以金钱顾人代行,平日并不操练。因此,出征之日,张承范向皇帝进言说,黄巢拥数十万之众,鼓行而西,齐克让以饥卒万人依托关外,复遣臣以2000余人屯于关上,又未闻为馈饷之计,以此抗拒黄巢军,我是很寒心的,愿陛下速调诸道精兵早为继援。张承范率军至华州(今陕西华县),华州刺史已调走,军民逃入华山,州里官仓尘埃、鼠迹遍地,官军取残存之米作三日粮。十二月初一,张承范部到达潼关时,老百姓早已躲藏,他命令官军到茂草中搜捕村民,搜得100余人,强迫运石汲水,为守御之备。这时,张承范部与齐克让部尽皆断粮,士卒没有斗志。当天,黄巢前锋军也抵潼关,白旗满野,望不见边际。齐克让派兵出战,义军稍退却,俄而黄巢来到,举军欢呼,声振黄河、华山。齐克让率军力战,自晌午直到天黑,士卒饥饿已急,遂喧噪烧营溃散,齐克让逃回关里。潼关左边有一山谷,平日查防商贩逃税,禁止通行,叫做“禁阮”。谷里灌木寿藤茂密如织,溃散官兵沿谷奔逃,一夜踏出一条坦途。张承范尽散其财物等给士卒,遣使上表告急。十二月初二,义军急攻潼关,张承范促军悉力抗拒,关上箭尽,投石而击。关外有天堑,干余百姓帮助义军掘土填平。入夜,义军攻关不止,纵火烧尽关楼,张承范分兵800人,使王师会守禁阮。当王师会率兵赶到时,义军大将尚让和林言早已领兵占领禁阮,并且从禁阮分兵绕到关后,前后夹攻,官军溃散,王师会自杀,张承范换上士兵服率残兵逃走。黄巢义军于初三天明时占领潼关。义军攻破潼关重镇,为黄巢进军长安创造了良好条件。潼关失陷后,长安一片混乱。唐兵败冻馁狼狈逃窜,遇见新参战的士兵衣裘温暖鲜艳,愤怒不平,遂抢其衣裘,自相残杀,并为黄巢军引路,直捣长安城。
点评:黄巢深知此战的重要,故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并在关键时刻亲临前线,指挥作战,鼓舞士气,并在百姓支援下,前后夹击,一举攻击天险潼关。它是黄巢起义中攻坚的典范。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唐广明长安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在黄巢农民起义中,黄巢率领北伐义军攻取唐朝都城长安,把唐末农民起义推到顶峰的作战。
十二月初三,黄巢义军攻克潼关,乘胜攻取华州(今陕西华县),留义军将领乔钤镇守。唐河中留后王重荣向义军投降。黄巢率军直趋长安。唐王朝接连收到警报,十分惊惶。为迟滞义军进攻,初四颁布诏书,授黄巢为天平节度使。黄巢识破缓兵之计,拒绝受命。这时张承范逃回京都,报告潼关失守情状,田令孜恐唐僖宗李儇见责,便归罪于宰相卢携,卢携服药自尽。唐僖宗急得无法,只得到南郊祭天,乞求神灵保佑。十二月初五,文武百官退朝时,听到黄巢义军攻进城的消息,各自逃散。田令孜带领神策军500人,护卫着唐僖宗慌忙出宫,只带得妃嫔数人与福、穆、泽、寿四王,西出长安金光门仓皇逃去。皇帝率先出逃,留下的军士及街坊市民争着到府库里盗抢金帛,长安陷入一片混乱。当天傍晚,义军前锋将柴存率军进入长安城。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官员数十名,至灞上(今西安市东)恭迎黄巢。黄巢乘金装肩舆,左右随从披长发束红丝带,手执兵刃,簇拥随后,辎重车辆络绎不绝,浩浩荡荡进入京城。老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义军见到贫苦百姓,便分给金帛。尚让沿途向大家宣传义军的政策,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不象李唐虐待你们,大家只顾安居乐业。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在太清宫斋戒后,在含元殿举行皇帝即位大典,黄巢登上丹凤楼,颁布大赦书,国号大齐,建元金统。以尚让、赵璋、崔谬和杨希古为宰相,起义军将领依次拜封。唐官三品以上停职,四品下留用,禁止军人乱杀无辜。
点评:黄巢攻取长安,建立起以黄巢等农民义军领袖人物掌握军政实权的农民政权,使唐王朝两个多世纪的京城变成农民起义军的天下,标志着唐末农民起义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龙尾陂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中和元年(大齐金统二年,881年)三月,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郑畋率部在龙尾陂(今陕西岐山县境)击败黄巢宰相尚让的一场战斗。
是年初,唐僖宗李儇到达四川成都,组成流亡小朝廷,发布诏令,号召天下藩镇出兵收复京师,任命凤翔节度使郑畋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郑畋奏以泾原节度使程宗楚为副都统,前朔方节度使唐弘夫为行军司马,积极进行复辟准备。对此,黄巢深感不安,便派大齐太尉兼中书令尚让、京兆尹王播率义军5万攻打凤翔。郑畋命行军司马唐弘夫伏兵龙尾陂,并亲自领兵数千,多张旗帜,在高冈疏阵以待。尚让等人以为郑畋一介书生,轻敌冒进,鼓行而前,不按行军队列递进,结果中了埋伏,2万多名大齐军将士葬身马尾陂下。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黄巢攻唐长安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中和元年(大齐金统二年,881年)四月,在黄巢农民起义中,黄巢率领大齐主力部队采取诱官兵入城的战术,在长安城歼灭唐军的一次作战。
是年三月,唐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郑畋在龙尾陂战胜尚让所率义军,乘胜传檄天下藩镇合兵推翻大齐黄巢政权。当时唐僖宗李儇逃入成都,诏令不通,诸镇以为朝廷不能复振,收到郑畋檄文,争相发兵关中。宥州刺史拓跋思恭纠合夷、夏兵到鄜州(治今陕西富县)与郧延节度使李孝昌会师,结盟讨伐义军。代北监军陈景思率沙陀酋长李友金及萨葛、安庆、吐谷浑诸部入关助阵。奉天镇使齐克俭派使与郑畋联系要求效力,前夏绥节度使诸葛爽本已投降大齐,此时又自河阳(今河南孟县)奉表降唐,复辟气焰甚嚣。郑畋坐镇整匡(今陕西周至),命唐弘夫进军渭北,王重荣驻守沙苑(今陕西大荔),王处存进居渭桥(今陕西咸阳市东),拓跋思恭扎营武功,形成围攻长安之态势。四月初五,黄巢率众离开长安城东走,伺机反戈。唐京城四面诸军行营副都统程宗楚率部先自延秋门进入长安,唐弘夫接着进入,随后王处存率5000锐卒乘夜入城。程宗楚等恐诸将分其功劳,既不向凤翔军郑畋报告,也不同鄜、夏军联系,散其军士四入府第民舍,抢掠金帛、妓妾。王处存令军士头系白缯为号,坊市无赖之徒也以白巾为号,混同官军趁火打劫,长安城里一片混乱。黄巢此时露营长安城东灞上,得知官军乱作一团,且互相联系中断,当机决定引兵反攻。大齐主力军分头从诸门回返长安,展开巷战。官军猝不及防,身上又背着抢来的财物,重负难行,死者十之八九。程宗楚、唐弘夫先后被义军杀死,王处存收集残兵败将,狼狈逃窜。长安城头重新飘扬起大齐军洁白的旗帜。
点评:此战,黄巢在长安城四面受敌、往西发展受挫的情况下,诱官军入城,伺机反攻的战法,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官军重围对大齐军的压力,但赢得局部胜利,对鼓舞士气振奋义军精神也是有益的。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唐夺长安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中和元年(大齐金统二年,881年)四月至三年(大齐金统四年,883年)四月,在黄巢农民起义中,唐官军同黄巢义军围绕争夺长安城而展开的大规模战争。
唐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率领义军攻占京城长安,十三日黄巢即位,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建立了农民政权。但是他没有乘胜追击,彻底消灭反动势力,为唐官军复辟留下隐患。及至中和元年三月,唐僖宗李儇在成都建立流亡小朝廷,发号施令,各地藩镇纷纷出兵,在京城四面诸道行营都统郑畋指挥下,包围长安。四月,程宗楚、唐弘夫、王处存等率官军夜入长安城,黄巢率部撤出长安后,引兵还袭,自诸门分入夺回长安。由于黄巢再次失去追歼官军的时机,彻底打破官军对长安的围剿,不久,官军卷土重来,继续围攻长安。当时,黄巢势力尚强,在防御中多次取得胜利,但仅仅满足击退某一官军进攻,或夺回某一处失地。直到十一月,义军将领孟楷和朱温在富平(今陕西富平)袭破鄜、夏二军返归本道。大齐金统三年,唐中和二年(882年)正月,唐僖宗以王铎兼中书令,充诸道行营都统,崔安潜为副都统,周岌、王重荣为都统左右司马,诸葛爽、康实为左右先锋使,时溥为催遣纲运租赋防遏使,王处存、李孝昌、拓跋思恭为京城东北西面都统,杨复光为南面行营都监使,准备对长安进行新的反攻。四月,王铎率领两川、兴元之军进驻灵感寺,泾原军屯京西,易定、河中二军屯渭北,邠宁、凤翔二军屯兴平,保大、定难二军屯渭桥,忠武军屯武功,官军再次包围了长安。形势对黄巢极为不利,号令所行不出同(今陕西大荔)、华(今陕西华县),且因多年战乱,百姓多躲避深山筑栅自保,农事俱废,长安城中米价大涨。在此时,黄巢率义军艰苦奋战。五月,分兵出击兴平,驻兴平邻宁军、凤翔军退屯奉天。七月,派尚让攻取宜君寨(今陕西宜君),恰遇大雪盈尺,义军冻死十之二、三。九月,同州防御使朱温降唐。华州刺史李详见状也欲叛齐,黄巢知而杀之,以其弟黄思邺为华州刺史,但为李详旧部所不容。共推华阴镇守使王遇为主,王遇便以华州降于王重荣。十月,诸道官兵会师关中,共讨黄巢。王铎又以墨敕召李克用来归,不久又委其为雁门节度使。十二月,李克用率沙陀兵4万至河中(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派兵500先过黄河试探军情。黄巢曾遣使与李克用讲和;李克用放归使者,引兵自夏阳渡河,进军同州。大齐金统四年、唐中和三年(883年)正月,李克用派将李存贞,袭击沙苑(今陕西大荔),战败黄巢之弟黄揆,遂进屯沙苑。李克用时年二十八,因一目微眇,时人称为“独眼龙”,少壮好胜。部骑兵将都穿黑衣,十分彪悍,人称“鵶军”。王铎再表请命授予李克用为东北面行营都统,杨复光为东面都统监军使,陈景思为北面都统监军使。准备依赖沙陀兵征讨黄巢,不料田令孜说他日久无功,不胜重任,罢其兵柄,委其为义成节度使。另以副都统崔安潜为东都留守,以都监西门思恭为右神策军中尉,田令孜自请为十军兼十二卫观军容使。二月十五日,李克用进军乾吭(今陕西大荔西南),与河中、易定、忠武三军会合。义军宰相尚让率兵15万屯于梁田陂。十六日,双方在此展开大战,结果义军战败,被俘斩数万。与此同时,义军将领王蹯、黄揆攻占华州,刺史王遇出逃。二十七日,李克用进围华州。黄思邺、黄揆据城固守。李克用分骑兵屯渭北,义军屡为所败,而且粮食又尽,形势危急。三月初六,黄巢遣尚让率兵救援华州,李克用、王重荣引兵迎战于零口(今陕西临潼),再破尚让。李克用部占领华州,进军渭桥,每夜令其将薛志勤、康君立潜入长安,杀人放火,烧积聚物资,扰乱人心。李克用与忠武将庞从、河中将白志迁等率军先进,与大齐军战于渭南,一日三战,官军三战三胜,义成、义武诸军陆续杀到,大齐军支持不住,损失惨重。四月初八,李克用率部从光泰门攻入长安。黄巢力战不胜,巷战又败,于是率部众退出京城,自兰田进商山,沿途多遗珍宝于路,官军争相拾取,延误了追击时间,义军按计划撤退入河南境内。
点评:从唐广明元年十二月黄巢义军进入长安,到唐中和三年四月大齐军主力在黄巢带领下退出长安,历时二年零四个月,由于没有抓住战机,乘胜歼官军有生力量,给反动势力重新集聚复辟长安城提供了时机。导致长安城得而复失,使农民起义遭受重大损失,唐王朝得以在长安城复辟。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唐中和同州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中和二年(金统三年,882年)九月,黄巢部将、大齐同州防御使朱温在与唐将王重荣作战中,临阵背叛农民起义军,投降唐王朝,加速了当时已不利于大齐军的战局进一步恶化。
同年二月,黄巢以朱温为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命其自去攻取。朱温进据同州,原刺史米诚(一说米逢)逃往河中(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朱温率兵攻打河中,被都统司马王重荣击败退兵,以后又屡为所败。朱温遂多次请求黄巢增兵以抵抗王重荣。但他与大齐右军使孟楷有矛盾,压住不为他上报,朱温十分恼火。到四月,官军再次包围长安,大齐军的号令不出同州和华州,他感到黄巢兵势日益紧急,难以持久,加之亲将胡贞、谢瞳力劝投降,朱温遂于九月杀掉大齐派在军中的监军严实、将领马恭,以所守同州投降王重荣。由于朱温是大齐军重要将领,同州又系长安东部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此时变节投唐,无疑给黄巢大齐军要害处捅了一刀。唐僖宗闻讯大喜,特赐朱温名“全忠”,授其为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之职。朱温临阵变节,在大齐军内部带来极坏影响。华州防御使李详见状也准备投降,黄巢及时识破将其处死,另派黄思邺出镇华州。十一月,思邺却被李详余党王遇逼走。王遇遂举华州投降王重荣。这样,黄巢大齐京师所凭赖的东部战略要地同、华二州统归唐廷,只留下一座长安孤城。大齐军不得不败走山东。朱温等人的临阵变节,是大齐军与唐廷军队势力对比的转折点。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唐中和陈州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中和三年(大齐金统四年,883年)四月至翌年四月,黄巢在撤出长安,败走山东过程中,率领大齐军队与唐陈州刺史赵犨部在陈州(今河南淮阳)展开的一场耗时费力的错误攻坚战。
是年四月,黄巢率大齐军退出长安后,经蓝田入商山,以勇将孟楷为前锋,进击蔡州(今河南临汝),节度使秦宗权大败投降,接着北上攻打陈州。陈州刺史赵犨估计黄巢如果不在长安败亡,必然东走,陈州首当其冲。所以他早就招兵买马,储备粮草,构筑工事,培城疏堑,把方圆60里之内的老百姓强行迁到城里。让其弟赵昶、赵翊,儿子赵麓、赵林分别领兵,加强战备,守卫陈州。五月,孟楷移兵项城(今河南沈丘),准备攻取陈州。赵犨十分狡猾,先示以弱,待孟楷轻敌无备,乘机袭击,杀获殆尽。孟楷被俘,英勇就义。孟楷是黄巢的爱将,义军的重要首领。黄巢闻讯十分震怒,亲率全军屯于激水,誓为孟楷报仇。六月,他与秦宗权合兵,围攻陈州。掘堑五重,构筑多条通道,加紧攻城。陈州人十分害怕,赵犨给大家鼓劲,并曾几次引兵开城门出战,以鼓舞士气。黄巢攻城不克,愈加愤怒。遂在城北“起八仙营,如宫阙之状,又修百司廨署,储蓄山峙”,准备持久作战。十二月,赵犨遣人突围,求救于邻道,东北面都招讨使朱全忠,东面兵马都统时溥、许州节度使周岌,引兵驰援。
朱全忠战胜大齐军于鹿邑(今属河南),大齐军损兵2000余人,朱全忠进据亳州(今安徽亳县)。四年正月,黄巢兵力尚强,周岌、时溥、朱全忠等招架不住,共同求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出兵。二月,李克用率蕃、汉兵5万出天井关,自蒲州、陕州渡过黄河前来陈州。三月,朱全忠攻占大齐军瓦子寨,将领李唐宾、王虔裕投降。这时,李克用会合许、汴、徐、兖诸道军向大齐军全面发动攻势。四月,攻占尚让屯军的太康(今河南太康),接着进攻西华(今河南西华),黄思邺败走。黄巢闻知,遂退军故阳里(今河南淮阳北),陈州之围开始解除。
点评:黄巢率大齐军主力部队围陈州近300日,大小数百战,不但未能攻拔其城,反而因胶着坚城,坐失战略反攻良机,给唐王朝调集各路精锐之师围追黄巢部队造成了机会,从而导致大齐军的总体失败。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唐灭大齐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中和四年(大齐金统五年,884年)四月至六月,在黄巢农民起义中,唐集中各路兵力,利用沙陀骑兵追剿撤往山东的大齐军,联合方镇和农民起义叛徒共同镇压了这支农民反唐武装的作战。
唐中和三年八月,黄巢兵围陈州(今河南淮阳)。唐东北面都招讨使朱全忠率宣武兵于十二月进据亳州(今安徽亳县);东面兵马都统时溥率感化军扎营溵水;许州节度使周岌也引兵驰援,准备在陈州附近对义军打一次歼灭战。但是黄巢兵势尚强,周岌、时溥、朱全忠支持不住;又一起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求救。唐中和四年二月,李克用率蕃、汉兵5万自陕州、蒲州渡黄河向东,会许、汴、徐、兖各道军于陈州。四月,诸道兵战败尚让,攻占太康(今属河南),攻克西华(今属河南),黄思邺败走。黄巢被迫解陈州围,引军北上故阳里(今河南淮阳北)。五月,故阳里地区大雨,积水三尺,大齐军营寨遭水漂淹,而李克用又引兵将来进攻。黄巢遂率军向北,攻占尉氏(今属河南)。令尚让以骁骑5000为前军进逼汴州。到繁台遭宣武将朱珍等的阻击,这时朱全忠已引军退还大梁(今河南开封),向李克用告急。李克用与忠武都监使田从异由许州(今河南许昌)出兵,在中牟(今河南开封西)以北王满渡正遇大齐军强渡汴水,李克用乘大齐军半渡水中,纵兵奋击,大破大齐军,杀万余人。尚让竟率万余人投降时溥。李谠、霍存、葛从周、张归霸和张归厚等大齐军将领也率部投降朱全忠。黄巢率余部走山东,也遭追兵掩击,在封丘(今属河南)与李克用的沙陀追兵展开激战,不幸失利,继续东走。这时天降大雨,李克用穷迫不舍,黄巢率义军过胙城(今河南延津东北)、匡城,东向兖州,身边只剩下近千人,而李克用追到冤句(今山东菏泽)时,骑兵也仅数百人,昼夜狂追200余里,俘虏黄巢幼子和大齐政权的乘舆、器服、符印及男女万人。由于人马疲乏,李克用遂返回汴州。这时,时溥穷追不舍,遣其将李师悦将兵万人,继续追击黄巢。六月十五日,武宁将李师悦与叛徒尚让追黄巢到瑕丘(今山东兖州)双方激战,义军战败。十七日,黄巢自刎于泰山狼虎谷襄王村(今山东莱芜西南)。从弟黄思邺、黄揆等同时自杀。余部在黄巢侄黄浩率领下,自号“浪荡军”转战于湖南一带坚持斗争。天复初(901—902年)曾攻占浏阳(今属湖南),后为湘阴反动武装邓进忠、邓进恩伏兵所杀。
点评:唐廷使用少数民族的骑兵穷追猛剿黄巢退往山东的大齐军,固然是这一系列战斗中唐廷致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起义营垒里众多叛徒临阵变节,率部降唐,则是黄巢全军覆没的致命隐患。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光启易州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光启元年(885年),卢龙节度使李可举、成德节度使王镕联兵攻打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于易州(治今河北易县),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派军救援的作战。
王处存与李克用友善,李可举、王镕担心他们会图谋己地,遂约定共攻王处存,瓜分其地盘;并劝说云中节度使赫连铎攻扰李克用的侧后,牵制其精力。元年三月,李可举遣将李全忠带6万人马攻打易州,王镕亦派兵攻打定州的无极(今属河北)。王处存向李克用告急,李克用遣部将康君立率军前往救援。五月,卢龙军围攻易州,副将刘仁恭挖地道攻克州城。李克用亲率人马救援无极,击败成德军。成德军退守新城(今河北新城东南),李克用再次发动进攻,大败守兵,攻占新城。成德军溃逃,李克用追到九门(今河北藁城西北),斩杀万余人。卢龙军占领易州后,便骄傲松懈起来,王处存于夜间派遣3000士卒蒙上羊皮到易州城下,卢龙士兵以为是羊群,争先恐后地出城抢捉。王处存乘机挥兵奋击,大破卢龙军,夺回易州,李全忠败逃。李全忠损兵折将,担心回去后被治罪,遂召集余众回军攻打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六月,李可举因大势已去,率全族人登上幽州城楼自焚而死。七月,唐廷任命李全忠为卢龙留后。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李克用、王重荣击朱玫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光启元年(885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与宦官田令孜为扩大各自的势力而进行的作战。
是年三月,唐僖宗李儇由成都返回京师长安,朝中大权由宦官田令孜把持。时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身兼安邑、解县两池榷监使,田令孜想将监池之利据为已有,便下令调王重荣为泰宁节度使。王重荣拒不从命,并上书列举田令孜的十大罪状。十月,田令孜令邠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发两镇兵及神策军各3万,屯驻沙苑(今陕西大荔西南),以讨伐王重荣。十一月,王重荣一面领兵进驻同州(治今陕西大荔),与两镇兵对峙;一面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告急求援。十二月,李克用与王重荣合兵进抵沙苑,向唐廷上书,要唐僖宗诛杀田令孜、朱玫和李昌符。僖宗诏劝双方和解。李克用、王重荣未予置理。二十三日,两军展开激战,朱玫与李昌符被击败,率溃军各向本镇退去。李克用领兵进逼长安,二十五日夜,田令孜挟持僖宗自开远门逃往凤翔(今属陕西)。光启二年(886年)正月,李克用还军河中,与王重荣上表请僖宗回京,并再次要求诛杀田令孜。初八夜,田令孜挟僖宗至宝鸡,引起众官吏不满,朱玫和李昌符亦忿其自专,耻为所用,拟发兵追逼僖宗回凤翔。田令孜担心“奇货”被夺,又挟僖宗往兴元(今陕西南郡北)。四月,朱玫与李昌符共谋将唐肃宗的玄孙襄王李煴劫持到凤翔,强逼百官奉李煴为监军政诸事,还长安。朱玫自兼左右神策十军使,又加任宰相。五月,朱玫派部将王行瑜领兵5万,追赶在凤州(治今陕西风县东北)的僖宗与田令孜。十月,李煴即帝位,改元建贞。僖宗见朱玫另立新主,遂派人赴河中游说王重荣、李克用讨伐朱玫,并令镇守金州(治今陕西安康)的杨守亮发兵2万北上讨伐朱玫。十二月,王行瑜领兵与王重荣等交战屡败,担心受责,初十,自风州引兵返回长安,斩杀朱玫,李煴逃往河中,被王重荣等拘杀。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边孝村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光启三年(887年),宣武节度使朱全忠与在蔡州(治汝阳,今河南汝南)称帝的秦宗权为扩大各自的势力在边孝村(在今河南开封北)进行的兼并作战。
唐末,黄巢起义(参见黄巢农民起义)失败后,曾投降黄巢的奉国节度使秦宗权,在光启元年二月称帝,攻城掠地连下20余州,并全力争夺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原义军将领朱全忠降唐后,被封为宣武节度使。他为稳定汴州,尽占河南,以图发展,遂与秦宗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三年正月,秦宗权以兵力十倍于朱全忠而屡遭挫败,感到耻辱,于是集中全部兵力进攻汴州。朱全忠担心兵少,于二月委任诸军都指挥使朱玢为淄州刺史,命他招募军队,并要其于初夏赶回汴州。朱玢到淄州(治淄川,今山东淄博淄川),只用10天时间便招募万余人,又率众袭击青州(治今山东益都),获得马1000匹,于四月初八返回大梁。这时,秦宗权部将张晊、秦贤各率数万人马在汴州城西北连营扎寨,四处袭扰,准备围攻汴州。张、秦二人不知城中的兵力已得到加强,因此放松了戒备。朱全忠抢先突然出击,攻破秦贤4个营寨,杀万余人。五月初三,朱全忠又出兵击败张睡。秦宗权闻秦贤、张晊受挫,即由郑州亲率精兵与张旺相会,以抗击朱全忠。朱全忠派人向兖、郓(治今山东兖州、东平)二州求援。二州节度使朱瑄、朱瑾兄弟领兵抵汴后,义成军也赶到汴州增援。初八,朱全忠指挥宣武、兖、郓、义成四镇兵,在汴州城北郊的边孝村向秦宗权发起进攻,大破秦军,杀2万余人,秦宗权乘夜逃跑。朱全忠追至阳武桥(今开封西北约90里)而回。
点评:经过此战,朱全忠的声威大振,为其攻取蔡州,兼并徐、兖、郓诸州,创造了条件。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光启扬州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光启三年(887年),卢州刺史杨行密为争夺扬州(治今江苏扬州),对代理淮南节度使秦彦等人的作战。
淮南节度使高骈昏庸,大权落于方士吕用之手中,吕诛杀老将,引起部将不满。左厢都知兵马使毕师铎率百骑前往淮宁军使郑汉章处,与郑联兵进至广陵(今扬州)城下。四月初九,吕用之领兵出战,毕师铎兵少受挫,退到广陵城北的山光寺。初十,遣使请求宣州观察使秦彦派兵援助,许以克城后,迎秦彦为帅。十八日,秦彦派部将秦稠领兵3000增援,又得广陵牢城兵的内应,毕师铎攻入城中。五月二十三日,秦彦领兵进入广陵,自称代理淮南节度使。毕师铎进攻广陵期间,吕用之假借高骈的名义,宣布卢州刺吏杨行密任行军司马,要其派兵到广陵增援。杨行密的部属袁袭认为高骈、吕用之、毕师铎三人叛逆作乱,是恶劣德行的大汇聚。建议杨行密借广陵请求救援的机会,从速发兵广陵,以控制淮南。
杨行密采纳其意见,即领全部人马,又向和州刺史孙端借兵一部,会集数干人马赴广陵。六月十六日,秦彦派毕师铎和秦稠领兵8000出城西击杨行密。秦稠战败身亡,士卒死伤十之七八。七月十二日,淮南将领吴苗率领8000人向杨行密投降。八月二十六日,秦彦又令毕师铎、郑汉章率兵1.2万人列阵于广陵城西,绵延数里,军势颇盛。杨行密安卧军帐,下令将钱财粮秣堆到一个营寨,让老弱残兵看守,精兵则埋伏于营寨旁边,自领干余人马向敌阵冲去。交战不久,杨行密佯败而走。广陵军追击,及入营寨,便争先恐后地抢夺财物。这时伏兵四起,广陵军大乱,杨行密挥军猛攻,广陵军几乎被全歼。毕师铎、郑汉章单骑逃回城中。十月,杨行密围城近半年。秦彦、毕师铎大小战斗数十次,想挽回危局,但屡遭挫败。困守孤城,军民断粮,草木均被吃光,饿死人数过半。面对困境,秦、毕二人毫无办法。杨行密也因坚城久攻不下,打算领兵返回卢州(治今安徽合肥)。十月二十九日夜,风雨大作,吕用之部将张审威领兵300,于早晨埋伏在城西壕中,乘守城兵换班时,偷偷地登城,打开关卡,引杨行密军入城。城内士卒未战即溃散。杨行密率诸军1.5万人入城,自称淮南留后。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朱全忠击罗弘信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文德元年(888年),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借相州刺史乐从训救援之邀,攻城掠地的作战。
是年二月,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与其子乐从训骄横跋扈,凶狠险恶,不仅魏州(治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的百姓憎恨他们,其部属也愤怒不平。乐彦祯害怕出事,委任乐从训为相州刺史,自己退位为僧,部众公推都将赵文?主持魏博留后事务。不久,乐从训领兵3万抵达魏州城下,赵文?闭城不出迎战,被部众斩杀,又推举牙将罗弘信掌管魏博留后事。罗弘信率兵出战,击败乐从训。乐从训收集余部退保内黄(今属河南),向朱全忠求救。三月,全忠在宋州(治今河南商邱)筹粮,正准备攻打占据蔡州(治今河南汝南)称帝的秦宗权,见乐从训使者前来求援,于是移军滑州(治今河南滑县)驻扎,令都押牙李唐宾等率步骑3万进攻蔡州,派都指挥使朱珍等分兵救援乐从训。朱珍自白马(津渡,在今河南滑县东)渡过黄河,取黎阳(今河南滑县北)、下临河(今河南濮阳西北)、克李固(今河北大名东南)三镇,兵进内黄,打败魏军万余人,俘周儒等将领10余人。四月,乐从训率军移至洹水(即今河南北部卫河支流安阳河),罗弘信派部将程公信击杀乐从训。四月二十六日,罗弘信派使者携带大批礼物犒劳朱全忠军,请求和好。朱全忠即召朱珍撤军,并上书朝廷委任罗弘信暂代魏博留后。自此,魏博已纳入朱全忠势力范围。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邛州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大顺元年(890年),永平军节度使王建为攻取邛州(治临邛,今四川邛崃),进兵成都而进行的一次作战。
是年正月十五日,王建由广都(今四川双流)乘胜领兵进至邛州,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即派大将杨儒领兵3000协同邛州刺史毛湘守城。毛湘多次出战,均败。杨儒登城见王建兵多势盛,便率所部投降王建。十八日,王建留水平节度判官张琳为邛南招安使,自率大军前往成都。陈敬瑄闻讯,分兵在犀浦(在今成都)、郫县、导江(今四川灌县东)等县安营设寨,并强令城中居民每户出丁一名,白天挖掘堑壕,采伐竹木,运送砖石,夜间则登上城墙,击打金柝,巡夜报警,不准休息。行营招讨使韦昭度设营于唐桥,王建设营在东间门外。在王建大军的进逼下,二十四日,简州(治今四川简阳西)将领杜有迁抓获刺史员虔嵩向王建投降。王建委任他掌管简州事务。二月初三,资州(治盘石,今四川资中北)将领侯元绰拘捕剌史杨戡向王建投降,王建委他掌资州事务。四月初十,陈敬瑄派蜀州刺史任从海领兵2万救援邛州,任从海战败后,想献出蜀州(治晋原,今四川崇庆)投降王建,陈敬瑄将他杀死并任徐公钵代理蜀州刺吏。十一日,嘉州刺史朱实向王建投降。二十一日,僰道土豪文武坚抓获戍州刺史谢承恩向王建投降。六月初三,茂州刺史李继昌率部救援成都,初五被王建击杀。初七,资简都制置应援使谢从本杀雅州刺史张承简,献雅州(治严道,今四川雅安西)向王建投降。八月,王建由成都退屯汉州(治今四川广汉)。闰九月初九,邛州刺史毛湘在王建长期围攻下,城中食尽,救援无望,便让都知兵马使任可知将他的头拿去向王建投降。二十一日,王建进入邛州城,委任节度判官张琳主持留后事宜。十月初一,王建统兵前往成都,蜀州将领李行周驱逐徐公钵,献城投降王建。至此,陈敬瑄大势已去,成都乃至西川各地已成王建囊中之物。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阴地关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大顺元年(890年),唐宰相张溶为排斥异已,独揽朝权,借宣武(治今河南开封)等藩镇势力对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作战。
是年二月,李克用继夺取邢、洺、磁(治今河北邢台、永年、磁县)三州之后,又北攻云、蔚(治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二州,南与宣武节度使朱全忠争夺潞、泽(治今山西长治、晋城)等地。四月,云中节度使赫连铎、卢龙节度使李匡威和朱全忠上书朝廷,请求讨伐李克用。唐昭宗李晔让众臣商讨,多数人认为“今宗庙甫安,不宜更造兵端”(《资治通鉴》卷258)。宰相张濬欲借朱全忠等藩镇势力排挤异已,独揽朝权,力主出兵讨伐。
五月,昭宗下诏削夺李克用官爵和赐姓的属籍,以张濬为河东行营都招讨制置宣慰使,京兆尹孙揆为副,以镇国节度使韩建为都虞侯兼供军粮料使,以朱全忠为南面招讨使,李匡威为北面招讨使,赫连铎为副。二十七日,张濬率领诸军及邠、宁、鄜、夏四州兵计5万,离开京师长安,东渡黄河与宣武、镇国(治今河北正定)、静难(即邠宁军)、凤翔、保大、定难(治今陕西凤翔、黄陵、靖边白城子)诸军相会于晋州(治今山西临汾),形成南北合击,中部突进的态势。
七月,张濬领兵进至阴地关(今山西灵石西南)后,朱全忠令骁将葛从周率千骑潜过壶关(今山西长治东),夜抵潞州(治今山西长治),令别将李谠、李重胤、邓季筠领兵进攻泽州(治今山西晋城),令张全义、朱友裕率军进抵泽州之北,以策应增援葛从周,并促请昭宗令孙揆进驻潞州。
八月十二日,孙揆领兵3000自晋州向潞州进发,在长子(今属山西)西谷中,突遭晋将李存孝伏击,兵败被俘。随后,李存孝奉命率精骑5000赶往泽州,与驻守该州的将领李罕之合兵一处。
九月,大败汴军,邓季筠被俘,李谠、李重胤惧战率众逃跑。李存孝、李罕之乘胜追至怀州(治今河南沁阳),俘斩汴军数以万计,又挥军进攻潞州,葛从周、朱崇节弃潞州城而去。李匡威由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领兵进攻蔚州,虏刺史邢善益。赫连铎引吐蕃、黠戛斯数万进攻遮虏军,杀军使刘胡子。李克用派李存信、李嗣源合力应战,击退李匡威、赫连铎。接着,李克用亲率大军继其后,大获全胜。俘斩3万余人,李匡威、赫连铎败逃而去。
十月,唐军出阴地关,游兵进至汾州(治今山西汾阳)。李克用派薛志勤、李承嗣率骑兵3000扎营于洪洞(今属山西)。李存孝领兵5000扎营于赵城(今属山西)。镇国节度使韩建派精兵300夜袭赵城,被李存孝伏兵击败,静难、凤翔二镇兵见韩建出击不利,退归本镇。河东军乘胜逐北,直抵晋州西门,张濬出战,又遭挫败,被斩近3000人。张濬及宣武军合兵万人,与韩建闭城拒守,不敢再出战。河东军攻城3日,李存孝等人商议认为,张濬是朝廷宰相,俘之无益,遂领兵后退50里扎营,张濬、韩建才得以逃走。河东军进占晋、绛(治今山西新绛)二州,唐军以失败而告终。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王建击灭陈敬瑄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大顺二年(891年),西川节度使王建为攻取成都,割据两川而进行的一次作战。
是年二月,唐廷鉴于行营招讨使韦昭度统率诸道兵10余万讨伐原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三年不能攻取成都,粮运不济,决定息兵罢战。三月二十五日,诏令恢复陈敬瑄西川节度使的官职,命王建、顾彦朗率领人马分别返回邛州、梓州(治今四川邛崃、三台)。四月,王建看到停战退兵的诏令,正是大功将要告成之时,经与谋士周庠商议,认为应让韦昭度返回朝廷,独自攻打并占领成都。于是他一面上书朝廷,申述陈敬瑄、田令孜罪不可赦,自己愿竭力讨伐陈等,以求成功;一面软硬兼施,逼韦昭度 离开成都。
二十一日,韦昭度无奈,只好将帅印符节授给王建,任命王建掌管节度使、招抚使、制置使三使留后事宜,兼任两川行营招讨使,启程东返长安。韦昭度一出剑门(今四川剑阁北),王建即令兵把守关隘,以阻止唐廷派军队入川。成都粮食匮乏,饿殍狼籍,弃儿满路,强弱相凌,惨不忍睹。王建攻城急迫,环绕成都城烽火堑壕绵延50里,城中官吏百姓处境窘迫,不少人谋划出城投降。陈敬瑄想扭转危局,但每次派兵出战都被王建打败。八月,成都附近州县已全部被王建占据。彭州(治今四川彭县)威戎节度使杨晟向陈敬瑄运送粮食的道路也因王建派兵新都(今属四川)而被截断。二十四日傍晚,陈敬瑄走投无路,让田令孜携带西川官印符节,到王建军营投降。二十六日,王建进入成都,自称西川留后。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朱全忠、杨行密攻孙儒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大顺二年(891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宣武节度使朱全忠的声援下,与原秦宗权部将孙儒为争夺江南进行的持久作战。
是年正月,孙儒率领淮州(治今安徽寿县)、蔡州(治今河南汝南)二州军队渡过长江。二十二日,由润州(治今江苏镇江)辗转向南开进,杨行密军望风而逃。孙儒部将李从立领兵到达宣州(治今安徽宣城)城的东溪,杨行密在守备尚未完好情况下,为挫其锐气,稳定军心,派部将台潆领兵500人,于夜间赶往宛溪西侧驻扎。台濛令士卒不停狂呼大叫,李从立误以为杨行密大军赶来,立即率众退去。不久,孙儒的前军进到溧水县(今属江苏),杨行密令都指挥使李神福领兵阻击。李神福示怯佯退,孙儒军不加防备,李神福夜间率精兵袭击,俘斩干人。四月,杨行密派部将刘威、朱延寿领兵3万在黄池(今安徽当涂黄池镇)向孙儒军进攻,结果大败。五月,洪水暴发,孙儒军营全被淹没,孙儒返回扬州,令部将康目往、安景思分别占据和州、滁州(治今安徽和县、滁县)。杨行密乘孙儒离营之机,向和、滁二州发起进攻,康目往战败投降,安景思逃跑。七月,朱全忠派人与杨行密相约,共击孙儒。孙儒拟先灭杨行密,再攻朱全忠,并向各道藩镇发送牒文,历数杨行密、朱全忠的罪行。接着,焚烧扬州城全部房屋,屠杀老弱,驱赶丁壮及妇女渡过长江。十八日,孙儒由苏州率众到广德(今属安徽)驻扎。杨行密领兵阻击,被孙军包围,经部将李简率100余人全力奋战,冲入被围营寨,才将杨行密接应出去。
点评:此战历时半年之久,孙儒虽占有一定优势,但因其烧杀虏掠,失去民心,以致促成来年兵败身亡的结局。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唐景福梓州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景福元年(892年),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与西川节度使王建为争夺四川东部地区进行的作战。
是年正月,威戎节度使杨晟与原宰相杨复恭的养子杨守亮等人相约,共同对王建作战。二月初二,杨晟派兵到新繁(今四川新都)、汉州(治今四川广汉)境内虏掠,并令部将吕荛领兵2000与杨复恭的另一养子杨守厚会攻梓州(治今四川三台)。王建令行营都指挥使李简领兵截击,斩杀吕荛。二十六日,王建派本族子弟嘉州、雅州刺史王宗裕、王宗侃及威信都指挥使王华洪和茂州刺吏王宗瑶等人领兵5万,会攻彭州(治今四川彭县)。杨晟被王宗裕等击败包围,杨守亮派部将符昭救援。符昭领兵直奔成都,在三学山(今四川成都东北)扎营。王建即令王华洪还军成都,抵御符昭。王华洪兼程而行,当后军尚未集结,便率数百兵乘夜进抵符昭营数里处,频繁击打更鼓,符昭以为王建大军赶来,连夜逃跑。三月,杨守亮养子左神策勇胜三都指挥使杨子实、杨子迁、杨子钊奉命自渠州(治今四川渠县)领兵救援杨晟。杨子实等认为杨守亮必败,于初八率众2万投降了王建。杨晟为解彭州之围,派人下书给杨守贞、杨守忠、杨守厚三人,要他们进攻东川。
其时,王建部将窦行实驻守梓州,杨守厚暗中诱其作内应。但当杨守厚赶到涪城(今四川涪陵)后,窦行实事泄,已被东川将领顾彦晖杀掉。杨守厚退走,途中被王建部将吉谏袭破。杨守贞、杨守忠随后赶到,自知难有作为,徘徊于绵州、剑州(治今四川绵阳、剑阁)之间。十九日,王建部将李简在绵州巴西县的钟阳镇拦击杨守忠,俘斩3000余人。四月,李简再次大败杨守厚于铜饼城(今四川绵阳东),斩获3000余人,有1.5万余人投降,杨守厚、杨守忠收集残众逃去。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朱全忠击时溥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景福元年(892年),蔡州四面行营都统朱全忠为攻掠徐州(治今江苏徐州),兼并兖、郓(治今山东兖州、东平西北)二州,对徐州感化节度使时溥进行的作战。
自光启三年(887年)起,由于朱全忠与时溥连年交兵不断,使徐州、泗州(治今江苏泗洪东南)、濠州(治今安徽凤阳东)的百姓流离失所,无法从事耕作,加之洪水灾害不时发生,病饿而死的人有十分之六、七。时溥无力保障战争所需,被迫于景福元年二月向朱全忠请求和解。朱全忠以其撤离镇所徐州为讲和条件。时溥答应后又担心上当被杀,依旧占据徐州与朱全忠相对峙。景福元年十一月,濠州、泗州刺史张璲、张谏叛时溥归附于朱全忠。二年二月,时溥在朱全忠的大军进逼下,向兖州节度使朱瑾求援。朱全忠为防备朱瑾增援,派部将霍存率骑兵3000进驻曹州(治今山东曹县)。朱瑾领兵2万救徐州,霍存立即发起进攻,并与朱全忠子朱友裕在彭城(徐州)附近的石佛山下合击,大败徐、兖军,朱瑾逃回兖州。二十二日,徐州军再次出战,霍存恃胜不备,战败而死。朱友裕包围彭城,时溥多次出兵挑战,朱友裕则关闭营垒拒不应战;朱瑾夜逃时,朱友裕也未追击。都虞侯朱友恭认为朱友裕必有他图,便写信告诉了朱全忠。朱全忠为防不测,即令都指挥使庞师古代朱友裕统领部队,让朱友裕暂且主持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事宜。庞师古主动出击,攻占了石佛山营寨。自此徐州军不敢出城交战。四月,汴军围攻徐州已数月,未能攻取。朱全忠的通事官张涛认为进军时机没把握好,所以劳师动众难以奏效。朱全忠同意这一看法。其谋士敬翔则认为,攻城虽已数月,耗费人财物力也很多,但时溥困守徐州更是疲乏不堪,攻取徐州指日可待。朱全忠采纳了敬翔的意见,十五日,亲自赶到徐州;二十日,庞师古攻克彭城。时溥与家人登上燕子楼自焚而死。二十一日,朱全忠进彭城,委任宋州刺史张廷范主持感化留后事。自此,徐州纳入朱全忠的势力范围。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朱全忠夺取兖郓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乾宁元年至四年(894—897年),蔡州四面行营都统朱全忠乘击败郓州节度使朱瑄、兖州节度使朱瑾,兼并兖、郓(治今山东兖州、东平西北)二州而进行的作战。
乾宁元年二月,朱全忠亲率大军进攻朱瑄,在鱼山(今山东东阿南)安营。朱瑄与其弟兖州节度使朱瑾合兵出击。汴军乘风纵火攻阵,朱军大败,被歼万余人。汴军驻留数日而还。五月,朱瑄向河东求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派精骑500渡过黄河增援。二年正月,朱全忠派部将朱友恭围攻兖州,朱瑄由郓州以兵粮救援。朱友恭设伏在高梧(今山东范县东南)击败朱碹,夺去粮饷,并俘河东将领安福顺和安福庆。二月,朱全忠率军驻扎于单父县(今山东单县),声援朱友恭。九月十八日,朱全忠率军击朱碹,激战于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朱瑄败逃回郓州。十月,朱全忠派部将葛从周攻兖州,自率大军跟进。十日,包围了兖州。十一月,齐州刺史朱琼向朱全忠献州投降。朱瑄派部将贺琅、柳存及河东将薛怀宝领兵万余袭击曹州(治今山东曹县西北),以解兖州之围。朱全忠自中都(今山东汶上)领兵连夜追赶,到天明追到钜野以南,大败贺壤等部,贺、柳、薛三将被擒获,所俘3700余名士兵全部被杀。朱全忠令葛从周继续围攻兖州,自领兵一部返回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十二月,葛从周见朱瑾关闭城门不出,一面传话说要撤军返回,一面又扬言天平、河东救兵已到,汴军要往西北方向阻击。半夜又潜归营寨。朱瑾以为汴军撤离,便出城占寨。葛从周回击,斩杀1000余人,俘其部将孙汉筠,撤兵返回。朱瑄、朱瑾屡遭汴军打击,人财物力都极为困乏,遂向河东告急。李克用派大将史俨、李承嗣率数千骑借道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南)救援。三年闰正月,李克用又派蕃汉都指挥使李存信率骑兵万人经魏州救援兖、郓二州。朱全忠派人向魏州节度使罗弘信说:“克用志吞河朔,师还之日,贵道可忧。”李存信又管束部众不严,侵扰魏州。罗弘信怒,发兵3万乘夜袭击河东军。李存信军被击溃,丧兵十分之二、三,委弃资粮兵械数以万计,退往洺州(治今河北永年东南)。朱全忠既已使魏州与河东结怨,便得以全力对付兖、郓。三月,他又派庞师古领兵攻打郓州,败郓军于马颊(今山东东平北),乘胜直抵郓州城下。朱碹、朱瑾屡求救于李克用,而李克用的援兵又多次遭到汴、魏军的阻击,难以赶到。四年正月,庞师古、葛从周并力攻郓,朱碹兵少粮尽,闭城不再出战,只是引水灌满城壕,以备坚守待机摆脱困境。十五日,庞师古等设营于水西南,令部众建造浮桥。十七日,汴军偷偷挖开堑壕将水放去。二十日,浮桥造成,庞师古夜派中军首先越过城壕。朱瑄弃城逃奔中都。葛从周追赶,朱瑄被村民抓获交送葛从周。朱全忠进入郓州,委任庞师古为天平留后。兖州的朱瑾因军食不济,留大将康怀贞守城,自己与李克用的将领史俨、李承嗣往徐州境内掳掠。朱全忠得悉,派葛从周袭击兖州,康怀贞投降。二月,朱瑾听说兖州已失,率众奔沂州(治今山东临沂),继往海州(治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镇)据守,又为汴军所逼,遂与史俨、李承嗣渡过淮河,投奔淮南节度使杨行密。
点评:朱全忠通过长达9年的争战,终于兼并了徐、兖、郓三州,势力更加强盛,为其灭唐称帝创造了条件。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乾宁越州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乾宁二年(895年),镇海节度使钱镠为兼并越州(治今浙江绍兴)而进行的作战。
是年二月初三,义胜节度使董昌不听部属劝告,称帝,自称大越罗平国,改年号为顺天,派人给钱镠送信,命为两浙都指挥使,钱镠劝其去掉帝号,董昌不听。钱缪领兵3万直抵越州城下,董昌胆怯,给钱镠送去犒军钱二百万,将为其谋划称帝的吴瑶等送交钱镠,并声称请求唐昭宗李晔治他的罪。钱镠领兵返回,并上书报告朝廷。四月,唐昭宗因董昌有进贡纳赋的功劳,赦其罪过,令归故里。钱镠上书朝廷说董昌犯有叛逆大罪,不应赦免,请率本道军讨伐董昌。五月,唐昭宗诏令革除董昌的官职爵位,同意钱镠的请求,于六月初四委任其为浙东招讨使,钱镠乃再次发兵攻打董昌。九月,董昌向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求援。杨行密派泗州防御使台潆攻打苏州,以救援董昌。十月,董昌派湖州(治今浙江吴兴)将领徐淑会同淮南将领魏约共同围攻嘉兴(今屑浙江)。钱镠令武勇都指挥使顾全武前往救援,攻破乌墩(今浙江湖州东南乌镇)、光福(今苏州西)两个营寨。
三年(896年)二月十七日,顾全武、许再思在石城山(今浙江绍兴东北)打败董昌将领汤臼后,又于三月二十八日,在明州刺史黄晟的协助下,向余姚(今属浙江)发起进攻。董昌派部将徐章领兵前往救援,被顾全武在阻击中擒获。四月二十七日,余姚守将袁邠向镇海军投降。顾全武、许再思乘胜直抵越州城下。五月,董昌率军出城交战失利,只好环城固守。初三,钱谬听说苏州被杨行密占据,令顾全武领兵前往西陵(今浙江湖州北)防备杨行密。顾全武认为越州城是董昌的大营,不应在即将攻取时放弃,建议先取越州,再收复苏州。钱镠采纳了这一意见。十四日夜,顾全武猛攻越州城,十五日晨,攻克外城。董昌依托内城顽强抵抗。十八日,钱镠派原董昌将领骆团入内城假借朝廷诏令,要董昌退休返回临安(今浙江杭州)。董昌信以为真,交出官印,迁出内城到清道坊居住。十九日,顾全武派武勇都监使吴璋用船将董昌及其家族、部属数百人,在送往杭州的途中全部斩杀。自此,钱镠占据越州,被唐廷委任为镇海、镇东节度使。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杨行密击朱全忠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乾宁二年(895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乘蔡州四面行营都统朱全忠忙于对兖(治今山东兖州)、郓(治今山东东平西北)二州用兵之机,进行的主动出击作战。
是年正月,杨行密向朝廷上书历数朱全忠的罪状,并请求会合易定、兖、郓、河东的军队共同讨伐朱全忠。二月,杨行密领兵沿淮河到达泗州(治临淮,今江苏盱眙西北),攻取濠州(治今安徽凤阳东),俘依附朱全忠的刺吏张琏。三十日围攻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久攻不下。四月三日,杨行密准备撤兵返回,其部将朱延寿请求再试攻一次。结果因守军放松守备,朱延寿一鼓作气攻取寿州城,获寿州刺史江从勖。杨行密以朱延寿暂为寿州团练使。不久,朱全忠派兵数万进攻寿州。寿州驻军较少,官吏百姓惶恐不安。朱延寿在军中每面旗帜下派25名骑兵,命黑云队长李厚带领10旗突击汴军,因敌众己寡未胜。朱延寿将杀李厚,李厚请求增兵再次突击,表示如不能取胜,甘愿一死。汝阳都押牙柴再用也为李厚请求,朱延寿给李厚增拨了5旗兵力。李厚拼死奋战,柴再用全力相助,朱延寿也率领全部人马后援,汴军被击退。接着,杨行密派兵袭占涟水(今属江苏)。杨行密又通过对依附于朱全忠的州县主动出击作战,拓展地盘,阻遏朱全忠插足淮南,为稳定和发展自己的势力创造了条件。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乾宁魏州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乾宁二年(895年),晋王李克用为救援兖、郓(治今山东兖州、东平西北)二州与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在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南)的作战。
是年闰正月,李克用应朱瑄、朱瑾兄弟请求,派蕃汉都指挥使李存信率领1万骑兵,借道魏州救援兖、郓二州,驻军莘县(今属山东)。朱全忠为阻止河东援兵,促使罗弘信与李克用相互为敌,派人声称李克用意图是侵吞黄河以北地盘,要罗弘信不要中借道圈套。适巧李存信兵侵害魏州人,罗弘信怒,发兵3万夜袭李存信。河东兵溃退焰州(治今河北永年东南)据守,损失十之二、三,丢弃粮秣兵器等物品数以万计,并使河东将领史俨、李承嗣军被隔绝不能返回。罗弘信从此与李克用决裂,专心依附于朱全忠。四月,李克用发兵进攻洹水(今河北大名西),杀魏兵万余人。五月,李克用又派兵在魏州、博州、贝州、卫州、澶州、相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南、山东聊城、河北清河西、河南汲县、濮阳北、安阳)大肆侵扰抢掠。六月,汴将葛从周领兵救援罗弘信,李克用受挫,领兵由洹水返回晋阳。葛从周自洹水领兵渡过黄河再次进攻郓州,在故乐亭(今山东东阿)击败兖、郓及河东援军。李克用应朱碹、朱瑾多次请求,但增援军因受罗弘信阻击,难以前往。九月,河东将领李存信进攻临清(今属山东),葛从周前往迎战,被河东兵在宗城(今河北威县东)击败,李存信乘胜进抵魏州北门。十月,李克用又亲自带领大军进攻魏州,在魏州西白龙潭击败罗弘信军,并乘胜一直追到魏州外城的观音门。朱全忠派葛从周领兵救援魏州,在洹水扎营。朱全忠率大队人马也相继赶到,李克用领兵返回晋阳。李克用击罗弘信魏州之战,本意是救援兖、郓,阻遏朱全忠进一步扩张,但结果劳师无功,还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对立面。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李克用讨三镇长安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乾宁二年(895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扩大自己的势力,以邡宁、镇国、凤翔(治今陕西彬县、华县、凤翔)三镇进犯京师为由,发动讨伐三镇的长安之战。
是年五月,李克用得知邠宁节度使王行瑜、镇国节度使韩建、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领兵进逼长安的消息后,立即征发蕃汉军队向南开进,并向朝廷上书请求讨伐三镇,同时又向三镇节度使发了征讨的檄文。六月,李克用攻克绛州(治今山西绛县),杀刺史王瑶及其部众千余人。七月初一到达其婿河中节度使王珂的镇所,接着在朝邑(今陕西大荔)击败匡国节度使王行约,初三王行约弃同州(治冯翊,今陕西大荔)逃跑。初四,李克用直达京师长安。
王行约与其弟左军指挥使王行实,率众在长安西市大肆抢掠,并要唐昭宗李晔到邠州(治今陕西彬县)避难。枢密使骆全瓘与李茂贞的养子右军指挥使李继鹏则要将昭宗挟持到凤翔,双方展开争斗。昭宗令驻扎京城的盐州六都军队入宫护卫,左右两军方才撤返邠州、凤翔。初六,昭宗出启夏门逃出长安,趋南山。七月十二日,昭宗令李克用、王珂分别派万余骑兵,往邡州、新平(今陕西兴平)讨伐王行瑜,又令彰义节度使张鐇率泾原兵控制凤翔的李茂贞。八月初五,李克用进军渭桥,以部将李存贞为前锋,于初七攻克永寿(今属陕西),初九派李存信、李存审会同保大节度使李思孝进攻梨园寨(在今陕西淳化境),俘王行瑜将王令陶等人。李茂贞害怕,便委罪李继鹏,将其杀死,首级送往朝廷,并上书请求治罪,同时派使者向李克用求和。昭宗诏令李克用暂且赦免李茂贞,全力讨伐王行瑜。十九日,任命李克用为邠宁四面行营都招讨使。九月,李克用继续进攻梨园,李茂贞应王行瑜求救,派兵万余人驻所在邠州龙泉寨(今陕西旬邑东北),自率兵3万屯驻在咸阳附近。昭宗应李克用的请求,诏令李茂贞返回镇所。十月,梨园守军在李克用部将李罕之、李存信等急攻下,城中粮尽,弃城逃跑,李罕之等在截击中斩杀万余人,攻取梨园等3个营寨,俘王行瑜子王知进及其大将李元福等,王行约、王行实焚烧宁州(治安定,今甘肃宁县)逃跑。王行瑜领精兵5000驻守龙泉镇。李茂贞领兵5000在镇西扎寨,救援王行瑜,经李罕之袭击逃跑。十一月,李罕之攻克龙泉镇,王行瑜逃往邠州,派使者向李克用请降被拒绝,逃往庆州(治今甘肃庆阳)境内,被部下斩杀。李克用平定邠、宁二州后,还军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北部驻扎,唐廷封其为晋王,对其部将及子孙都加官升爵。十二月二十九日,李克用率军返回晋阳(今山西太原城西南)。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乾宁淮南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乾宁四年(897年),检校太师、中书令、宣武节度使朱全忠,为兼并淮南而对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进行的作战。
是年九月,朱全忠令武宁留后庞师古率徐、宿、宋、滑(治今江苏徐州、安徽宿县南、河南商丘、滑县东)等州兵7万,在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西南的清口一带安设营垒,准备进攻扬州;又令泰宁留后葛从周带领兖、郓、曹、濮(治今山东兖州、东平西北、曹县西北、濮县东)四州的军队,在安丰县(今安徽凤台)设置营寨,准备进攻寿州(治今安徽寿县),朱全忠自率主力在宿州驻扎。淮南将士得知汴军将要进攻,极为震恐。
十月,杨行密与朱瑾领兵3万在楚州(治今江苏淮安)阻击汴军。杨行密别将张训自涟水(今属江苏)领兵会师楚州,杨行密委任其为先锋。庞师古在清口安设营寨后,其部属中有人认为地势低洼,不可久留,建议改换营地,他却拒绝采纳;并恃众轻敌,在临战之时,竟然坐在军帐与人下棋。朱瑾趁庞师古疏于防备,令部众在淮水上游运土堵塞河水,准备灌淹庞军。有人事先向庞师古报告,却被视为蛊惑众心,竟遭斩首。十一月初二,朱瑾与淮南将领侯瓒率骑兵5000偷渡淮水后,打着汴军旗帜,从北面直奔庞师古的中军;张训率众越过栅栏,冲入营帐。庞师古仓惶应战,淮水决口,滚滚而来,汴军惊惶混乱。杨行密率主力渡过淮水,与朱瑾等部两面夹击,汴军大败,庞师古及其将士万余人被斩杀,余众溃散逃跑。汴将葛从周在寿州西北也被寿州团练使朱延寿击败,退往濠州(治今安徽凤阳东)据守,听说庞师古兵败身亡,又立即逃离濠州。杨行密与朱瑾、朱延寿乘胜追击到淠水,见葛从周军正在渡河,立即发起冲击,葛从周军几乎全被斩杀和溺死,葛从周侥幸逃跑。汴军遏后都指挥使牛存节弃马率众徒步战斗,汴州各路溃军才勉强渡过淮水,摆脱追击。但渡河后士兵一连四天未能进食,又恰逢大雪,大部被冻饿而死,返回汴州者还不足千人。朱全忠闻诸军连遭挫败,匆忙率众逃回大梁。杨行密经此一战取胜,得以占据固守于长江、淮水之间,使朱全忠难以引马南进。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光化魏州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光化二年(899年),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为夺取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兼并河朔而进行的作战。
是年正月,刘仁恭发幽、沧等12州兵10万,南下攻取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屠杀城中百姓万余户,投尸清河。其它城市军民协力坚守,使幽州兵遭到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刘仁恭领兵进攻魏州,设营城北。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向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求援。三月,朱全忠派部将李思安、张存敬领兵救魏州,屯扎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初十,朱全忠令中军屯扎滑州(治今河南滑县)。刘仁恭得知汴军前来,立即派其子刘守文及妹夫单可及领精兵5万迎击李思安于内黄。十四日,李思安派部将袁象先领兵预伏于清水(即淇水)之右,李思安迎战于内黄东北的繁阳。李思安接战即佯败而去,刘守文紧迫不舍,及至内黄之北,李思安勒兵还战,伏兵突从侧后夹击,幽州兵大败,单可及被斩,士卒被杀俘3万余人,刘守文仅以身免。单可及为幽州骁将,号称单无敌,军中见其被斩,士气大为沮丧。汴将葛从周自邢州(治今河北邢台)率精骑800赶到魏州增援。十五日,刘仁恭率军进攻魏州的上水关、馆陶门(即魏州北门),葛从周与宣义牙将贺德伦出城交战。他为使部众拼死作战,令守门士兵关闭城门。葛从周与士卒殊死奋战,大败刘仁恭,擒其部将薛突厥、王郐郎。次日,汴、魏军乘胜合军攻打刘仁恭,破其8座营寨,刘仁恭父子烧营而逃,汴魏军追至临清(今河北临西西),幽州兵被杀溺死于永济渠者不可计数。镇州节度使王镕亦出兵邀击幽州军于东境,自魏州到沧州500里之间,死尸随处可见。经此一战,刘仁恭势衰力竭,一蹶不振。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朱全忠夺取河北诸镇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光化三年(900年),检校太师、中书令、宣武节度使朱全忠为兼并河北进行的作战。
是年三月,朱全忠应魏博节度使罗绍威之请,派部将李思安、张存敬领兵救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屯驻内黄(今属河南)。初十,朱全忠自率主力进抵滑州(治今河南滑县)。幽州节度使刘仁恭闻讯即派其子刘守文及其妹婿单可及,率精兵5万进攻内黄。十四日遭汴军伏击大败,损兵3万,单可及阵亡,刘守文仅以身免。十五日,刘仁恭率军攻魏州,又被汴将葛从周与魏州守将贺德伦击败,刘仁恭烧营逃走,汴军乘胜追击,幽州兵死伤不可计数。四月,朱全忠派葛从周率兖(治今山东兖州)、郓(治今山东东平西北)、滑、魏四州兵10万,进击刘仁恭。五月初四,攻占德州(治今山东平原北),十三日围刘守文于沧州。刘仁恭一面向河东李克用求援,一面发兵5万救沧州,结果在老鹏堤(在今河北青县东南)一战,又被汴军击败,损失士卒3万,刘仁恭逃往瓦桥(河北雄县南易水上)。七月,晋王李克用应刘仁恭之请,派都指挥使李嗣昭领兵5万攻邢、掐二州,在内丘(今属河北)击败汴军。八月,李嗣昭又败汴军于沙门河(今河北沙河),乘胜进攻洺州。九月,葛从周奉命率军自邺县(今河南临漳)渡过漳水,扎营于黄龙镇(今河北永年境),朱全忠亲率主力3万过焰水(滏阳河上游)扎营。李嗣昭弃城逃走,被葛从周在青山口(今河北内邱西南)设伏邀击大败。九月二十九日,汴将张存敬奉命会同魏博的军队进击刘仁恭,攻克瀛州(治今河北河间),十月初二,进占景州(治今河北景县东北),初七夺取莫州(治今河北任丘北),继又进攻易、定(治今河北易县、定县)二州,二十七日攻克祁州(治今河北无极)。刘仁恭为确保定州,派其子刘守光率军前往救援,被汴军击败,损兵数万。刘仁恭屡遭挫败,退往瀛、莫以北,河北易、定、瀛、莫等州以南,均被朱全忠所占据。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唐天复晋阳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天复元年(901年),东平王朱全忠为争夺晋阳与晋王李克用进行的作战。
是年三月初一,朱全忠由河中返回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立即筹划大举进攻晋阳(今山西太原)。二十一日,令宿州刺史氏叔琮等领兵5万,由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南)向潞州(治今山西长治)以北挺进;魏博都将张文恭率军由磁州(治滏阳,今河北磁县)新口向西进击;昭义留后葛从周率兖、郓二州兵会同成德(镇定军)军自土门(即井陉口,今河北获鹿西南)西进;洺州刺史张归厚率军由马岭(今山西太谷东南)西进;义武节度使王处直,率军由飞孤(今河北蔚县东南)西进;权知晋州侯言率慈、隰、晋、绛(治今山西吉县、隰县、临汾、绛县)四州兵,由阴地关(今山西灵石西南)北进。以上六路大军分进合击,会攻晋阳。氏叔琮所部由天井关进军昂车关(今山西武乡东北)。三月二十九日,沁州刺史蔡训以城降,河东都将盖璋向侯言投降。三十日,氏叔琮攻取洚州(治今山西晋城东北),河东守将李存璋弃城逃跑。氏叔琮进攻潞州(治今山西长治),河东昭义节度使孟迁投降,河东屯将李审建、王周率步兵4万人,骑兵2000投降。
四月初三,氏叔琮率军出石会关(今山西榆社西),在洞涡驿(在今山西徐沟县境)安营。由马岭东进的张归厚进抵辽州(治今山西辽县);初五,辽州刺史张鄂投降。汴军别将白奉国与成德军会合后,由井陉西进,初七,攻取承天军(山西平定东)后,与氏叔琮军烽火相呼应。不久,氏叔琮等领兵直抵晋阳城下,多次叫阵挑战,城中军民惶恐不安。晋王李克用登城戒备守御,连喝水吃饭都来不及。时值大雨连绵10日,城墙多处坍塌毁坏,李克用即令军民随时垒砌修补,河东将领李嗣昭、李嗣源由城内挖掘暗门密道,乘夜袭击氏叔琮的营垒,屡有杀伤俘获。李克用派李存进在洞涡驿一带进击汴军,断其粮运。因汴军人马众多,粮运不济,不少士卒又患疟疾,朱全忠被迫下令撤军而还。五月,河东军乘汴军撤退,周德威、李嗣昭率骑兵5000,跟踪追击,杀伤俘获汴军甚多,并攻取了汾州(治今山西汾阳)。氏叔琮经上党南退,朱全忠派其将河阳节度使丁会代守潞州。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唐天复凤翔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天复元年(901年),东平王朱全忠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为了挟天子以控制王室,号令天下而进行的作战。
是年六月,朱全忠在河中(今山西永济西)收到宰相崔胤要他发兵入关,迎驾东都的邀请后,立即返回大梁(今河南开封)准备入关事宜。
十一月初,朱全忠领兵7万由河中进至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匡国留后司马邺迎降。朱全忠领兵渡过渭水,华州节度使韩建献银3万两助军,又西进赤水(今陕西渭南东)。是月初七,朱全忠进抵零口(今陕西临潼西四十里),听说唐昭宗李晔已被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挟持到凤翔(今属陕西),遂还军赤水。崔胤派太子太师卢渥等200余人前往赤水,促请朱全忠西迎车驾。
十一月十一日,朱全忠以应朝臣之请为名,发兵进入长安,留居一日继续西进,并派判官李择等人到凤翔说明他是奉昭宗密诏和众臣之请而来。宦官韩全诲等则假传诏令,要朱全忠从速返回镇所。李茂贞派部将道符昭屯兵武功(今属陕西),阻击朱全忠西进。十五日,朱全忠令部将康怀贞攻武功,一举夺城。二十日,朱全忠进抵凤翔,设营于城东。唐昭宗在李茂贞、韩全诲的挟持下,诏令朱全忠领兵还镇。朱全忠深知是李茂贞等人所为,却也对逆诏行事有所顾忌。遂于二十三日,移兵北向邠州(治今陕西彬县),二十七日发起进攻,二十九日,静难节度使李继徽(原名为杨崇本)出城请降,朱全忠以其做为人质送往河中。三十日,朱全忠返抵三原(今属陕西)。十二月初五,崔胤赶到三原,促请迎驾。十一日,朱全忠派朱友宁领兵攻盩厔(今陕西周至),久战未下。二十日朱全忠亲往督战,城中军投降,全被屠杀。朱全忠令崔胤率百官及京城长安的居民全部迁往华州。随后朱全忠复屯兵三原,既又移军武功,正准备西进凤翔,听说李克用发兵进攻慈、隰(治今山西吉县、隰县)二州,遂还军河中。朱全忠这次兵入关中,虽未全能如愿以尝,但利用讨伐李茂贞的机会,占领关中诸州,形成独霸中原的局势,为其挟持昭宗迁都洛阳,进而篡唐建梁创造了条件。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宣州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天复三年(903年),吴王杨行密为讨伐叛将田頵而进行的作战。
是年八月,宁国节度使田頵与润州团练使安仁义起兵反叛吴王杨行密,并派人到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与奉国节度使朱延寿联络,共同抗吴。杨行密即令时在鄂州(治今湖北武昌)的部将李神福前往宣州(治今安徽宣城),讨伐田頵。九月,田頵领兵袭占昇州(治今江苏南京),俘获李神福的妻儿,派人去见时由鄂州沿江东下的李神福,劝其待机叛吴,分地称王,并以妻儿的性命相威胁。李神福毫不动情,立即杀了使者,领兵继续前进。田頵派部将王坛、汪建率水军迎战。初十,李神福到达吉阳矶,与王坛、汪建相遇,见其兵多势盛,未立即应战,拟以奇制胜。傍晚,两军交战不久,李神福佯败带领战船逆流而上。王坛、汪建紧迫不舍。李神福突然转船,顺流攻击,并纵火烧战船,王坛、汪建大败而逃,士卒被烧、淹死甚多。十一日,李神福再次击败王坛、汪建。田頵见部将均被打败,便自率水军迎战。李神福临江坚守营寨不战,派人请杨行密发步兵断绝田頵归路。杨行密令涟水制置使台濛领步兵接应,又令正在润州的王茂章领兵会同台谅攻击田頵。田頵得悉后,留下部将郭行宗以精兵2万、王坛、汪建的水军驻扎芜湖,抵御李神福,自率步骑迎战台潆。十月初二,台潆与田頵在广德(今属安徽)相遇,田頵受挫败退。随后双方又在黄池(今安徽当涂南黄池镇)相遇;交战不久,台濛佯败退走,田頵紧迫,遭伏击大败,逃回宣州(治今安徽宣城)闭门防守。郭行宗、王坛、汪建及当涂、广德等地驻防将领在台濛包围宣州后,先后率众投降。十二月初九,田頵率领敢死队数百人出战被台濛击溃,田頵催马回城,桥梁塌陷,落马被杀,台濛领兵进入宣州。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朱全忠击王师范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天复三年(903年),东平王朱全忠为攻掠淄青(唐方镇名,治今山东益都),立威篡唐而进行的作战。
是年正月,平卢节度使王师范乘朱全忠加兵关中,后方空虚之机,分派部将以进献贡品使者及商贩的身份,暗藏兵器,分别进入汴、徐、兖、郓、齐、沂、河南、孟、滑、河中、陕、虢、华(治今河南开封、江苏徐州、山东滋阴西、东平北、济南、临沂、河南洛阳、孟县、滑县东、山西永济、河南三门峡、灵宝、陕西华县)等州,约定同日发兵,讨伐朱全忠。前往各州的人多数事泄被捕,只有行军司马刘鄩夺取了兖州。朱全忠闻讯后,在长安匆忙部署杀宦官,留兵宿卫,控制朝廷等事后,领兵于三月十七日返回大梁,二十七日亲率宣武(治今河南开封)、宣义(治今河南滑县)、天平(治今山东东平西北)、护国(治今山西永济)四镇及魏博兵10万,继部将朱友宁、葛从周之后,向东挺进。四月二十五日,淮南杨行密应王师范请求,一面派部将王茂章率步骑兵7000赴援;一面派兵数万进攻宿州(治今安徽宿县)。朱全忠派部将康怀贞领兵赴援,淮南兵退去。汴将朱友宁继击败王师范围攻齐州(治今山东济南)和救援兖州的军队后,又移兵攻博昌(今山东博兴),月余未能攻克。五月,朱全忠派客将刘捍前往督战,朱友宁驱赶壮丁10余万人,牵着牛驴,背负木石,到城南修筑土山。土山筑成后,连同人畜木石一起用土排列打入土山,号器之声传出数十里。随后汴军攻入城中,又不分男女老幼全部屠杀。接着,攻克临淄,进抵青州城下,又分兵进攻登、莱(治今山东蓬莱、掖县)二州。这时淮南援军将领王茂章会同王师范弟莱州刺史王师海攻取密州(治今山东诸城县),杀依附朱全忠的刺史刘康义。六月初六,汴军攻取登州,王师范率登、莱二州兵在石楼(在今山东临淄)设置两道栅栏,抵抗朱友宁进攻。初七夜,朱友宁领兵攻击登州栅内守军,栅内情况紧急,王师范催促王茂章出战,王茂章按兵不动。朱友宁攻破登州栅,又攻莱州栅时,天已大亮。王茂章料想朱友宁军已精疲力竭,遂与王师范合兵出战,大败汴军。朱友宁从旁侧的土山上率众纵马出击,马失前蹄落地,被青州将领张土枭斩杀。平卢、淮南两镇兵追击汴军到米河(今山东益都东),俘斩以万计,魏博军几乎被全歼。朱全忠听说朱友宁被杀,亲率20万大军自徐州经沂州(治秀容,今山西忻州市),日夜兼程,于七月十四日进抵临朐(今属山东),即令进攻青州,大败王师范。王茂章闭垒不出以示畏怯,等汴军略有松懈,立即率众毁栅冲出,驰驱疾攻,打得尽兴,退回与众将席地而坐,举杯开怀畅饮,随后又战。天近黄昏,汴军退回营寨。王茂章自知众寡不敌,当晚退返淮南。密州刺史张训听说王茂章离去,亦率众退淮南。朱全忠见淮南兵已去,深知王师范无所作为,于八月初一,留下齐州刺史杨师厚攻青州,自己返回大梁。九月初六,王师范攻临朐,遭杨师厚伏击大败,被杀万余人,其弟王师克被俘。初七,莱州派兵5000救援青州,亦被汴军几乎全歼。二十一日,王师范见大势已去,派副使李嗣业及弟王师悦向汴将杨师厚请求投降。自此,淄青并入朱全忠的势力范围,为其立威篡唐自立,增添了实力。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朱全忠篡唐建梁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唐天祐元年至四年(904—907年),梁王朱全忠为拓境立威,篡唐建梁而进行的作战。
唐昭宗李晔即位后,初则为宦官所困,继又为藩镇相挟,名虽帝王,实同傀儡。当此唐室衰徽之际,天下纷扰,割据自谋,战乱频年。朱全忠经营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十年中,以奉唐室为名兼并河南,攻掠河北,加兵河东,及至晋王李克用之势既衰,则转兵西向关中,置昭宗于掌握之中,迁唐室于洛阳,于是篡唐建梁之势便成为定局。元年正月十三日,朱全忠领兵屯驻河中(今山西永济),以静难节度使李继徽、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进逼京师长安为由,派牙将寇彦卿逼唐昭宗迁都洛阳。与此同时,户部侍郎裴枢亦收到朱全忠信,催促朝中百官东行。二十六日,昭宗被逼东行。朱全忠以部将张廷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及百官和民间房舍,取可用之材装船浮渭水沿黄河而下;又征发黄河南北诸镇工匠数万人,令河南尹张全义负责营建东都宫室。二月初十,唐昭宗经华州(治今陕西华县)到达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市),因宫室未成,暂时停留。三月二十日,昭宗派遣密使以绢诏向西川王建、淮南杨行密和河东李克用等告急,要他们集合藩镇兵,匡复唐廷。四月,昭宗在朱全忠的催逼下到达洛阳。六月,李茂贞、王建、李继徽等联合发兵讨伐朱全忠。朱全忠以镇国节度使朱友裕为行营都统,率步骑兵数万,进击邠、岐(镇所今陕西彬县、凤翔)二镇兵,令保大节度使刘鄩领兵驻扎同州(治今陕西大荔),以阻其东进。二十日,朱全忠由大梁(今河南开封)率军西向征讨李茂贞等人,于七月初十到达河中。朱全忠担心洛阳发生变故,于八月派判官李振到洛阳与宣徽南院使蒋玄晖、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等,在初十夜杀昭宗,立十三岁的辉王李祚(更名祝)为皇太子,在昭宗柩前即位,是为昭宣帝。九月,朱全忠领兵西征北进永寿(今陕西永寿南),南至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因凤翔、
邠宁二镇兵未出应战,初十东还洛阳,杀朱友恭等人以塞罪责。十一月初八,朱全忠应光州(治今河南潢川)、鄂州(治今湖北武昌)求援之请,率兵5万由颍州(治今安徽阜阳)渡过淮河,进攻淮南,并分兵救援鄂州。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解光州之围,撤军返广陵(今江苏扬州),按兵不战。二年(905年)八月,朱全忠因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东与杨行密相通,西与王建结姻,为防患于未然,初九令武宁节度使杨师厚领兵先行,十三日自率大军继后。不久,杨师厚攻取唐、邓、复、郢、随、均,房(治今河南沁阳、邓县、湖北沔阳西南、京山、随县、均县、房县)等七州。朱全忠扎营于汉江北岸,九月初五令杨师厚在阴谷口(今湖北襄樊西北汉江畔)作浮桥,初七领兵渡过汉水,初八赵匡凝领兵2万列阵于汉水岸边迎战,被杨师厚军击败,退回襄阳,沿汉水投奔广陵。十六日,杨师厚奉命攻广陵,荆南牙将王建武投降。自此,朱全忠尽有荆襄之地。十月,朱全忠因急于谋划篡唐自立之事,遂返回大梁。三年(906年),朱全忠为控制河北,对割据幽、沧(治今北京,河北沧县西南)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与其子刘守文发动进攻。占据河东的晋王李克用乘机攻占战略要地潞州(治今山西长治),朱全忠被迫烧营而退,恐内外离心,于四年(907年)正月二十五日在开封称帝,国号梁(后梁),改元开平。自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时期。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突厥攻隋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隋开皇元年(581年)十二月至二年十二月,突厥沙钵略可汗率军进攻隋朝的战争。
突厥为古代居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的游牧民族。自6世纪中叶以来势力强盛。北周、北齐均送以厚礼,并与之和亲。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大丞相杨坚废周立隋。十二月,刚篡位的突厥沙钵略可汗(名摄图),因隋朝对其礼薄,借口为其妻北周千金公主的宗室复仇,与前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联兵攻陷临榆关(今河北抚宁东,一说今山海关),并约同各部落准备大举攻隋。杨坚下令于北方边地增筑亭障,修缮长城,加强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并州(治晋阳,今太原市西南)、乙弗泊(今青海乐都西)、临洮(今甘肃岷县)、武威(今属甘肃)等地守备。采纳奉车都尉长孙晟关于“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提议,派人结好西面的达头可汗,东面的处罗侯及奚、契丹等部,以分化突厥,孤立沙钵略。二年二月,撤回准备进攻江南陈朝的军队,集中兵力抗拒突厥。四月前,突厥大军进犯隋边。四月,隋上柱国李充部击破突厥于河北山(今绥远包头西黄河以北)。大将军韩僧寿部击破突厥于鸡头山(今甘肃干凉西)。五月,高宝宁引突厥兵攻平州(治今河北卢龙)。突厥悉发40万骑兵,突入长城,分路攻隋。六月,李充部再败突厥于马邑(今山西朔县)。达头部攻兰州,在可洛峐(今甘肃武威境)为凉州总管贺娄子干击败(参见可洛峐山之战)。十月,杨坚因关中形势紧急,派太子杨勇屯兵咸阳,十二月又命大将军虞庆则屯兵弘化(今甘肃庆阳)。时沙钵略率军10余万进到周槃(今甘肃庆阳境),隋行军总管达奚长儒率部2000人迎战,杀伤其万余人。柱国冯昱屯兵乙弗泊、兰州总管叱列长叉守御临洮、上柱国李崇屯兵幽州,皆为突厥所败。于是,突厥纵兵自木硖、石门(今宁夏固原西南和西北)分两路进击,尽掠武威、金城(今兰州)、天水、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上郡(今陕西富县)、弘化、延安(今延安东北)等地。沙钵略欲继续南进,达头不从,引兵退走。长孙晟乘势用计,让沙钵略之侄染干告沙钵略:铁勒(居突厥以北游牧族)等反,欲袭其牙帐。沙钵略恐老营有失,遂撤兵出塞。
点评:此战,沙钵略乘隋朝新立,实力尚不够充实之机,依靠大骑兵集团的快速机动,全面攻掠隋北方要地,迫隋进行战略防御,处处抗拒,或作有限还击,败多胜少。隋在加强各地守御作战的同时,施用分化突厥,削弱和孤立沙钵略的策略,终于遏制了突厥大规模攻势的发展。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隋统一战争[/size][/color][/backcolor]
隋开皇元年(581年)九月至十一年春,隋文帝杨坚出兵北击突厥、南灭陈朝及平定江南的统一战争。
南北朝末期,北周、突厥和陈朝三个主要政权并存。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总揽北周大权的大丞相杨坚废周立隋,是为隋文帝。时隋疆域大体为长江以北,长城以南,东至沿海,西达四川的广大地区。拥有1100余县、2900余万人口,封建经济、文化较发达。杨坚为统一中国,革除弊政,发展生产,亲自讲武,整顿军队,并陆续采取一些改革措施,不断增强国力、军力。北方突厥为游牧奴隶社会,自6世纪中期崛起,至沙钵略可汗时,控制着长城以北,贝加尔湖以南,兴安岭以西,黑海以东的辽阔地域,拥有骑兵数十万。因隋王朝停止对其献礼、和亲,不断兴兵南犯,威胁隋的统治。但当时突厥有4可汗,各拥重兵,沙钵略与阿波、达头等可汗不和,为隋制胜突厥提供了有利条件。江南陈朝传至后主陈叔宝时,保有长江以南、西陵峡以东到东南沿海的400余县、200余万人口。政治腐朽,上下猜忌,赋税繁重,府库空虚,刑法残暴,人民怨声载道;后主沉醉于酒色,疏于戒备,凭借长江阻遏隋军进攻。杨坚曾准备先灭陈朝,后击突厥。为巩固北部边防,防止突厥攻扰,在边境增修亭障,加固长城,并命上柱国阴寿镇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京兆尹虞庆则镇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屯兵数万以备之。开皇元年三月,即派大将贺若弼、韩擒虎分任吴州和庐州总管,镇江北要地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庐江(今合肥),作灭陈准备。九月,陈将周罗喉攻占江北隋的胡墅(今江苏六合西南)。杨坚命尚书左仆射高颎节度行军元帅长孙览、元景山率军伐陈。此际,突厥沙钵略可汗因其妻为北周千金公主,便以为北周复仇为借口,联合原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于十二月攻占临榆镇(今河北抚宁东,一说今山海关)。并联络各部,准备大举攻隋。杨坚根据隋朝新立,边防不固,实力尚不够充实等情况,决定变更原来计划,改取南和北战,先败突厥,后灭陈朝的战略。二年春,杨坚调整部署,于并州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在洛阳(今洛阳城东)置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以秦王杨俊为尚书令;在益州(治今成都)置西南道行台尚书省,以蜀王杨秀为尚书令;并不断调兵遣将加强北方各要地守备,以御突厥。在元景山部击败陈将陆纶水军,攻占损口(今湖北汉川东北损水入汉江之口)、沌阳(冷湖北汉阳东),陈被迫归还胡墅、遣使请和后,又诏令高颎撤军,与陈朝结好,准备北击突厥。杨坚利用突厥各可汗间的矛盾,采纳奉车都尉长孙晟建议,实行“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先后派出使臣结好西面的达头可汗和东面的处罗侯(沙钵略之弟),以分化、削弱沙钵略的力量(参见突厥攻隋之战)。二年五月,沙钵略率本部与阿波等各可汗兵40万突入长城,分路攻掠北方要地。隋军曾分别在马邑(今山西朔县)、可洛峐(今甘肃武威东南)击败来犯突厥军(参见可洛峐山之战),但未能阻止其攻势。十二月,突厥大军深入到武威(今属甘肃)、金城(今兰州)、天水(今属甘肃)、上郡(今陕西富县)、弘化(今甘肃庆阳)、延安(今延安东北)等地,大掠牲畜、财物等。在周桨(今甘肃庆阳南)之战隋军顽强抗击沙钵略主力后,突厥达头可汗不愿继续南进,引兵自去。长孙晟乘机通过沙钵略之侄染干诈告:铁勒等反,欲袭其牙帐。沙钵略恐其后方生变,遂撤兵北返。隋经三年防御作战,争取了时间,基本上完成了反攻准备;而突厥则因隋之分化、离间政策,内部矛盾加深,加以灾荒严重,其势愈加不利。三年春,沙钵略再率各可汗兵南犯。四月上旬,杨坚下达“清边制胜”诏令,命卫王杨爽等为行军元帅,率隋军主力20万分道反击突厥,以从根本上击破沙钵略,稳固北部边防(参见隋反击突厥之战)。隋军先后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高越原(今甘肃武威北)(参见高越原之战)、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和龙(今辽宁朝阳)等地各个击败突厥各部,并乘机说服阿波可汗归隋,进一步促成突厥内乱,使沙钵略与阿波等相互攻战不止。四年春,达头降服于隋。秋,沙钵略因屡为隋军所败和阿波军不断攻击,也向隋求和称藩。隋军反击突厥获胜,北部边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隋文帝加紧灭陈准备。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力役制,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推行州、县制,改革府兵制等措施,以利于发展社会经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军队战斗力。又经过几年励精图治,国力、军力显著增强。七年,杨坚君臣多次谋议灭陈之策,决定采纳高颎、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人的建议,根据长江地理形势与陈军分散守备之特点,实行多路进兵而置重点于长江下游的部署;在战前多方误敌、疲敌,破坏其物资储备,欲乘敌疲惫懈怠之机,然后突然渡江,东西呼应,一举突破取胜;在长江上游大造战船,加强水师;向江南大量散发诏书,揭露陈后主之罪,以争取人心。八年十月,隋文帝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置淮南道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命杨广、山南道行台尚书令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高颖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集中51.8万人的水陆军,统由杨广节度,从长江上游至下游,分8路攻陈。十二月,隋军发起攻灭陈朝的大规模作战(参见隋灭陈之战)。杨素率舟师出巴东郡(治今四川奉节东)顺江东下,与荆州刺史刘仁恩军相配合,一举袭占狼尾滩(今湖北宜昌西北)(参见狼尾滩之战),继而攻克岐亭、延洲(今长江西陵峡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参见歧亭、延州之战),击破上游陈军防御。由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东撤之陈军也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今湖北汉水入长江之口)以西,为下游隋军主力进攻陈都建康(今南京),创造了有利形势。
九年正月,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行军总管韩擒虎、贺若弼两军配合钳击建康,至行军总管宇文述军占据石头(今南京城西清凉山),隋军主力已完成对建康的包围。随后,贺若弼军与陈军主力激战于白土冈(今南京城东)(参见白土岗之战),陈军全线溃退。韩擒虎军首先进入建康城,俘陈叔宝。杨广入城后,令陈叔宝以手书招降上游陈军。吴州(治吴县,今江苏苏州)、湘州(治今长沙)等地陈将拒降,二月间均为隋军击破。岭南数郡共奉高凉(今广东阳江西)冼夫人为主,保境拒守。隋派使臣安抚岭南,杨广亦命陈叔宝致书冼夫人,劝其归隋。冼夫人以其孙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至此,结束了东晋以来270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了隋文帝统一南北的大业。
隋灭陈后,在江南地方推行抑制士族豪强的政策,引起士族豪强势力不满。他们利用隋欲移民关中的流言,乘机煽动民众叛隋。十年十一月,婺州(治金华,今属浙江)汪文进、越州(治会稽,今浙江绍兴高智慧、苏州沈玄侩等;均举兵叛隋,并自称天子。乐安(今浙江仙居)蔡道人、温州沈孝彻、泉州(治今福州)王国庆等,亦自称大都督,起兵响应,杀官吏,攻州县,致使原陈故地多数皆反(参见隋平江南之战)。隋文帝遂命内史令杨素为行军总管领兵攻讨。杨素率水陆军,分路进击,逐个歼灭,至次年春,所有叛军均被消灭,江南遂安。
点评:隋统一战争在战略运用上的特点为:集中使用兵力,力避两面作战。当决定先南后北时,即采用北守南攻方针,先巩固北部边防,并部署一定数量的战略机动部队,以保障南进时后方稳定。当突厥突然大举进犯,对隋王朝构成严重威胁时,立即变更战略,改为先北后南,采用南和北攻方针,撤回南进大军,与陈结好谈和,待击败突厥后,再转兵攻陈。从而保证主要战略方向上的兵力优势。以军事打击与政治分化密切结合,充分运用外交策略,扩大彼方内部矛盾,使其相互攻战,自行削弱,从而增大胜利概率。隋统一战争在中国战争历上占有重要地位。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丰利山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开皇元年(581年),隋反击吐谷浑侵扰的一次重要作战。
元年八月,吐谷浑攻扰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隋命上大将军元谐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贺娄子干、郭峻、元浩等步骑数万出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直趋青海,欲抄吐谷浑军后路。吐谷浑急忙回撤,与隋军交战于丰利山(在今青海湖东),吐谷浑大败。吐谷浑太子可博汗率劲骑5万前来增援,隋军再次大败吐谷浑军,斩俘万计。吐谷浑王侯30人率所部前来归降,可汗夸吕率亲兵远逃。隋诏封吐谷浑高宁王移兹裒为大将军、河南王,负责统领降隋部众。其余酋长也分别赐予各级官爵。并留贺娄子干镇守凉州,防御西部来犯之敌。
点评:此役,隋军采用长驱直入,断敌退路的战法,两次打败吐谷浑,使其分崩离析,难以对隋构成威胁。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可洛峐山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隋开皇二年(582年)六月,在突厥攻隋之战中,隋凉州总管贺娄子干率军在可洛峐山(今甘肃武威东南)地区,击败达头可汗军的作战。
这年五月,突厥沙钵略、达头、阿波等5可汗率骑兵40万分路攻隋,各地隋军分别进行抵抗。达头军分两路疾进,其右路军在鸡头山(今甘肃平凉西)被隋将韩僧寿部击破,左路军继向武威、兰州开进。六月,达头率部攻兰州,贺娄子干率部迎战。双方在可洛峐山地区遭遇。达头军人多势盛,贺娄子干先采守势,阻川为营,断绝达头军的水源,俟其人马因缺水而困弊时,乘机进击,达头军失利,暂时迟滞了达头军的攻势。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高越原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隋开皇三年(583年)五月,在隋反击突厥之战中,隋行军元帅窦荣定率军于高越原(今甘肃民勤西北)地区击败突厥阿波可汗军的作战。
隋在抗御突厥进攻的同时,完成了反击准备。自四月起发起全面反击。隋文帝杨坚命秦州总管窦荣定率9总管、步骑兵3万,由凉州(治今甘肃武威)道北击突厥。五月二十四日,与突厥阿波可汗所部在高越原地区相拒。高越原地处沙漠地带,干枯无水。窦荣定军刺马血解渴;死者十分之二三。忽然遇雨,士气大振。窦荣定乘势挥军奋力冲击,多次挫败阿波军。时被贬于敦煌为戍卒的前上大将军史万岁,要求立功赎罪。荣定知其骁勇,便于二十五日派人向突厥提出:双方各派一名壮士以决胜负。阿波应允,遂派一名骑将挑战,荣定派万岁出马应战,万岁驰斩其将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再战,即请议和而退。正在荣定军中任偏将的长孙晟,乘机离间突厥,说服阿波可汗连结达头可汗依附于隋。阿波遂派使者入朝。
点评:此战,隋军在屡败突厥之后,计决胜负,又利用其内部矛盾,争取阿波、达头二可汗附隋,扩大了战果。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隋反击突厥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隋开皇三年(583年)四月至五月,隋卫王杨爽统军,多路反击突厥的战争。
隋初,突厥强盛,多次攻隋,抢掠牲畜、财物。隋为立于不败之地,暂时实行战略防御,同时加强反攻准备,充实国力、军力。至开皇三年四月,隋文帝杨坚乘突厥内部矛盾加剧与灾荒严重之机,命杨爽、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勤、秦州总管窦荣定等并为行军元帅,率军分道反击突厥。十二日,杨爽督总管李充等4将,率军出朔州(治今山西朔县)道,与突厥沙钵略可汗所部相遇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采纳李充建议,令李充、长史李彻领精骑5000,乘其无备,突然袭击,大破沙钵略军。杨弘率豆卢勤以下数万人出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道,与突厥部遭遇,战而胜之。幽州总管阴寿率步骑数万(一说10万)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带),击破原北齐营州刺吏高宝宁,平定和龙(今辽宁朝阳)地区。五月,窦荣定率9总管、步骑兵3万出凉州(治今甘肃武威)道,在高越原(今甘肃民勤西北)数败阿波可汗军(参见高越原之战)。车骑将军长孙晟乘机施离间计,争取阿波可汗归隋,以孤立沙钵略。此后,突厥内部矛盾不断加深,沙钵略与阿波相互攻伐不已。四年二月,突厥苏尼部万余人归隋,达头可汗降隋。五年七月,沙钵略亦向隋请和称藩。
点评:此战,杨坚利用突厥内部矛盾,采取政治分化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手段,适时组织隋军由防御转入反攻,多路进兵,重点打击沙钵略的力量,终于重创突厥,使北部边疆暂安,为南下灭陈解除了后顾之忧。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狼尾滩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隋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在隋灭陈之战中,隋行军元帅杨素统军,在大将军刘仁恩部配合下,于狼尾滩(今湖北宜昌西北长江中)击败陈守将戚昕部的江河进攻战。
当月上旬,杨素按隋灭陈作战部署,首先率舟师自巴东郡(今四川奉节东)东下三峡,在长江上游发起攻势作战。军至流头滩(今湖北宜昌西北),陈将戚昕率青龙战船百余艘、战士数千人坚守前方狼尾滩。狼尾滩地势险峭,水流湍急,易守难攻。杨素认为:若白天进攻易为陈军发现虚实,滩流迅激,战船队形不易保持严整,对作战发展不利。决定采用水陆协同,分进合击的方针,乘夜突袭,将其击败。杨素率黄龙战船数千艘,利用夜暗,令将士衔枚开进,实施正面突破;令开府仪同三司王长袭率步兵由长江南岸攻击戚昕别栅;令大将军刘仁恩率甲骑自江陵(今属湖北)西进,沿长江北岸进击陈军白沙(今宜昌东)要点。隋军水陆配合,于次日拂晓,一举击败戚听所部。戚听逃走,部属全部被俘。杨素对俘虏不杀不辱,慰劳后全部释放。
点评:此战,杨素恰当选择进攻时机,以水军突袭与两岸步、骑兵协同攻击,速战速决,取得首战胜利,为灭陈战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实行优待俘虏政策,有利于争取更多的陈军将士。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白土岗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隋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在隋灭陈之战中,在隋灭陈主要作战方向上,隋行军总管贺若弼率军在白土冈(今南京城东)地区击败陈军主力的作战。
隋军攻陈都建康(今南京市)作战,由初一分路渡江起,至十七日,已对建康形成包围态势。贺若弼军进据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屯于山南白土冈东。陈在建康附近尚有甲士l0余万。陈后主(叔宝)既不懂军事,又不纳部将建议,面对隋军压境,长期作不出应战决策。陈骠骑将军萧摩诃建议:乘贺若弼孤军深入,立足未稳之际,发起反击。后主不予采纳。镇东大将军任忠提出;依托城防,坚守不战;以一部兵力迂回敌后,切断其大江南北联系,并以精兵1万、金翅战船300,反攻六合(今属江苏),使敌错误判断江南隋军已被消灭,并扬言欲往徐州,断彼归路,隋军可不击自退。后主亦不予理睬。二十日,后主突然命陈军出战。于是中领军鲁广达列阵白土冈,冈北由任忠、将军田瑞、护军将军樊毅、忠武将军孔范及萧摩诃等部依次列阵,南北亘20里,首尾进退互不相知。贺若弼率轻骑登山侦察敌阵,遂与所部7总管杨牙、员明等集中甲士8000,列阵以待。田瑞首先率部进击,被若弼军击退。广达等军继进力战,若弼军曾被迫4次后退,死273入。若弼令施放烟幕,并在其掩蔽下稍事整顿,然后乘敌胜而骄惰,猛攻陈军薄弱部分孔范军。孔范部一触即溃,其他各部受其影响,亦发生混乱,导致全线溃退,互相践踏,死5000人。萧摩诃被员明所俘。贺若弼军乘胜推进至乐游苑(建康城东)。
点评:此战,贺若弼在交战不利时,迅速摆脱被动,乘敌骄惰懈怠之机,猛攻敌之薄弱部,大败敌军主力,对攻占建康具有重要意义。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歧亭、延州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隋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在隋灭陈之战中,隋行军元帅杨素与大将军刘仁恩率军,先后在歧亭(今长江西陵峡口)、延洲(今湖北枝江附近长江中),击败陈守将吕忠肃军的两次江河进攻战。
八年十二月狼尾滩(今湖北宜昌西北)作战后(参见狼尾滩之战),杨素率水军顺江东下。陈荆州刺史陈慧纪派南康内史吕忠肃率军屯守歧亭,在两岸岩石上凿孔,系三条铁索横截江面,阻遏隋军战船。次年正月,杨素分兵一部与大将军刘仁恩军相配合,猛攻陈军岸上栅障营垒,吕忠肃率军据险抵抗,激战40余次,隋军伤亡惨重,死5000余人。陈军尽割死者之鼻以邀功求赏,激起隋军愤怒,拚死力战,多次获胜。所俘陈军将士,杨素则全部释放。在隋军猛烈攻击下,吕忠肃被迫放弃营栅,连夜逃走。杨素令士卒毁掉栏江铁索,继续沿江而下。吕忠肃退据荆门之延洲,依恃荆门山险要地形,再次阻遏隋军。杨素派善于驾舟的巴延士卒1000人,乘“五牙”战舰(装有拍竿的楼船)4艘,用舰上拍竿击碎陈战船10余艘,俘2000余人,再次大破吕忠肃军,吕忠肃只身逃走。驻守江南岸安蜀城(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的陈信州刺史顾觉,也弃城逃走。屯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的陈慧纪见形势不利,烧掉储蓄,率军3万、战船千余艘,顺流东撤,企图入援建康(今南京市),被秦王杨俊军阻于汉口(今湖北汉水入长江之处)以西。至此,长江上游为隋军所控制,阻止了上游陈军的东援,保障了下游主力的渡江作战。
点评:此战,杨素、刘仁恩以水军、步兵相配合,先击破陈军江岸据点,再以水军战船接舷战,大破敌军。隋大型战舰“五牙”及重型拍竿装备在作战中显示了威力。优俘政策对瓦解陈军、配合军事进攻,具有积极作用。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隋平江南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隋开皇十年(590年)十一月至次年春,隋内史令杨素率军平定江南士族豪强高智慧、沈玄侩、沈孝彻等叛乱的战争。
江南自东晋以来,世家士族一直欺压寒门庶族。隋灭陈统一中国后,南方士族豪强因对隋实行的限制政策不满,便利用民间对隋欲移民关中流言的惊恐心理,乘机煽动叛乱。十年十一月,婺州(治今浙江金华)汪文进、越州(治今浙江绍兴)高智慧、苏州沈玄侩等均举兵反隋,自称天子,署置百官。蒋山(今南京钟山)李忮、乐安(今浙江仙居西)蔡道人、温州沈孝彻、泉州(治今福州)王国庆等,都自称大都督,起兵攻陷州县,反乱大抵遍及原陈属地。其规模大者数万人,小者数干人,互相呼应,残杀隋朝官吏。隋文帝杨坚命内史令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平叛。杨素军由杨子津(今江苏扬州南)渡江,首先击破叛军朱莫问于京口(今江苏镇江),继而击败晋陵(今江苏常州)顾世兴、无锡叶略。时沈玄侩等正围攻苏州,刺吏皇甫绩屡战不利,杨素军赶到将其击败,沈玄侩逃走,被迫获。高智慧率部据守浙江(今钱塘江)东岸营垒,周围百余里,船舰千艘,遮盖江面,鼓噪而进。杨素采纳子总管来护儿建议,并命其率轻型战船数百艘,偷渡浙江,以奇兵突袭,并焚烧高智慧后方营垒,使其恐惧不安;杨素则乘机率军从正面突击,大败高军。尔后,杨素派行军总管史万岁率军2000人进攻婺州,自率主力由海道追击逃入海中的高智慧,直趋温州。史万岁军平定蔡道人、汪文进,翻岭越海,转战千余里,历经700多次战斗,击败叛军无数。杨素军在温州击败沈孝彻后,便由陆路转向天台、临海(今属浙江),继续追击反隋散兵,前后战斗达100多次。高智慧退守闽、越。杨素恐留下后患,继续率军由会稽(今浙江绍兴)走海道向泉州追击。王国庆逃跑,其众或入海岛,或守溪洞。于是杨素分遣诸将,水、陆分进追捕,并派人密劝王国庆执送高智慧以赎罪。王国庆遂抓获高智慧,送交隋军,杨素将其斩首,余众全部投降。
点评:此战,杨素辞谢回朝休养诏令,坚持除恶务尽,连续追歼彻底平定江南之乱,对巩固隋朝统一,发展生产具有积极作用。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隋与高丽的战争[/size][/color][/backcolor]
隋文帝杨坚、炀帝杨广为征服高丽(都平壤),于开皇十八年(598年)、大业八年(612年)、九年、十年对高丽进行的四次大规模作战。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王朝后,北击突厥,南灭陈朝,统一华夏,结束了自西晋以来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隋文帝采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等政策,促进了社会安定,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府库充实,国力大增。杨坚志得意满,遂把目光投向一直未臣服的高丽。且在隋灭陈作战时,高丽王担心祸将临头,积极备武积粮,就已引起隋文帝极大不满。
开皇十八年二月,高丽王高元率靺鞨(活跃在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十分恼怒,初四,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六月二十七日,隋文帝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同时,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即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今辽河),但已无力投入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今山东掖县)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九月二十一日,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隋文帝于是罢兵。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卒,其子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大业七年二月,隋炀帝以高丽本为箕子(商纣王叔父)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高丽,命天下之兵不论远近均于次年正月会集于涿郡(治蓟县,在今北京城西南)。四月,征调江淮以南水手1万人,弩手3万人,岭南排镩(即小矛)手3万人;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在今河南浚县东北)及洛口(在今河南巩县东北)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干余里,载兵甲及攻取战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这些繁重的兵役、徭役使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同年,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邹平一带)起义,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农民反对去高丽作战,揭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八年正月,应征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共113.38万人,号称2百万,运输粮饷的民夫加倍,隋炀帝将其分为左、右12军。初三,第1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40里,经过40天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960里,炀帝的御营最后出发,又连绵80里,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隋唐时期的辽东地区,人烟稀少,物资匮乏,大兵团的补给全靠后方。且六、七月多雨,道路泥泞难行,八、九月至次年二、三月天寒地冻,故适于军事行动的时间很短,不速战速决,就会陷入困境。不懂军事的隋炀帝为炫耀武力,摆出如此庞大、华而不实的出师仪式,又行动迟缓,其势已见必败之端倪。三月,隋军强渡辽水,在辽水东岸大败高丽军,死者万计,并乘胜进围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五月,高丽军几次出战受挫,乃婴城固守。每当情况危急、城池将陷时,守军便声言请降。因炀帝在出征前曾下令:“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资治通鉴》卷181)。是故诸将只得停止进攻,派人驰报隋炀帝。待炀帝旨令传回军中,高丽守军已将城池加固,防御调整完毕,即拒降,隋军不得不重新开始攻城,如是者再三,炀帝仍不醒悟,致使辽东城久攻不破。隋军长期顿兵坚城之下,人困马乏,士气和战斗力大减。六月,炀帝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9将率30.5万大军,自怀远镇(在今辽宁辽中附近)渡辽水越过高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准备与水军协攻平壤。高丽大臣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宇文述军一日七胜,很快渡过萨水(今朝鲜清川江),进至距平壤30里处。乙支文德佯为请和,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七月二十四日,至萨水被高丽军半渡击之,大败而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湖水(今朝鲜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退屯海边。及闻宇文述兵败,亦引军还。隋炀帝第一次攻高丽之战遂以失败而告终。
大业九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丽(参见隋炀帝第二次攻高丽之战)。正月,炀帝下诏征集天下兵集于涿郡,开始召募百姓为骁果,修辽东古城贮备军粮。三月,隋炀帝至辽东,四月二十七日,炀帝渡过辽水,二十九日派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与上大将军杨义臣率军趋平壤。此次出征炀帝接受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架设飞楼、撞车、云梯于辽东城下,并挖掘地道配合,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双方均伤亡甚重。六月,炀帝命造布囊100余万个,内盛泥土,堆成一条宽30步,高与城齐的鱼梁大道,使将士沿此道登城;又造八轮楼车,高出城墙,俯射城内。正当攻城准备就绪,将总攻辽东城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起兵反隋(参见隋平杨玄感之战),炀帝大惊,二十八日夜二更,密令撤军,军资、器械、攻具及营垒等皆弃之而去。高丽军疑其有诈,两天后,始出数干兵追击。
隋炀帝在镇压杨玄感起兵后,不顾内外危机四伏,于大业十年发动第三次攻高丽之战(参见隋炀帝第三次攻高丽之战)。二月,炀帝下诏复征天下兵,百道俱进。三月,炀帝幸涿郡。此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已成燎原之势。七月,炀帝到达怀远镇时,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在毕奢城(即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大败高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时高丽因连年倾国与隋作战,已困弊不堪,无力再战,乃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奔高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且国内烽烟四起,遂于八月初四班师还朝。
点评:隋与高丽的战争,特别是隋炀帝三征高丽之战,给人民(包括高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直接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加速了隋王朝的彻底灭亡。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隋击突厥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隋击败突厥都兰、达头二可汗,降服突利可汗,稳固北部边防的一次重要作战。
自开皇初年起,隋一直不断对突厥施用离间计,使其内部长期混战不休。开皇十七年,隋文帝杨坚允许都兰可汗之弟突利可汗娶隋安义公主为妻,并故意予以优厚礼遇,借以离间都兰。都兰果被激怒,乃断绝朝贡,多次骚扰隋边。十九年二月,突利可汗奏报都兰可汗制造攻城器械,准备攻击大同城(在今内蒙乌拉特前旗东北)。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为元帅(实际未亲临前线),以尚书左仆射高颎出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上柱国燕荣出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三路进击突厥。都兰可汗得知隋军来攻,与达头可汗结盟,合兵掩击突利,双方在长城下展开激战,突利可汗大败。都兰尽杀突利的兄弟子侄,然后率部渡河进入蔚州(治灵丘,今属山西)。突利与隋使长孙晟率残部南逃,被长孙晟诱入伏远镇(今山西大同西北)。四月,高颎命上柱国赵仲卿率兵3000为前锋,进至族蠡山(今山西右玉北),与突厥相遇,连战7日,大破突厥;隋军继续追击至乞伏泊(今内蒙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北黄旗海),再次大败突厥,俘虏千余人。这时,都兰可汗亲率大军赶至,将隋军团团包围。赵仲卿乃将部队列成方阵,四面拒战,一连坚击大破突厥,都兰可汗败逃,后被其部下所杀。隋军追过白道(内蒙呼和浩特西北),越过秦山(今内蒙大青山)700余里,然后还师。杨素军在灵州以北地区与达头可汗部遭遇。在此之前,隋将在与突厥交战时,因担心突厥彪悍的骑兵来往冲杀,都采用战车、骑兵和步兵相互交叉配合的阵法,阵外四周遍设鹿角、蒺藜等物,骑兵留在最里面。杨素抛弃这种自我保守的落后阵法,下令各军摆开骑兵阵势。达头闻之大喜,立即率l0余万骑直扑隋军。隋上仪同三司周罗喉看到突厥求胜心切,阵形不整,乃请令率精骑迎击,杨素指挥大军随后继进,大败突厥,达头可汗带着重伤逃跑,其众死伤不可胜数。十月,隋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并令长孙晟率5万人在朔州西北筑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给启民可汗驻守,令其招抚突厥其它部落,为分化瓦解突厥,促进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
点评:此役,东路隋军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列成方阵拒守,坚持数日后与赶来增援的主力里应外合,获得胜利;而西路隋军则抛弃陈旧落后的车、骑、步互相卫护的保守阵法,大胆使用骑兵突击,亦获成功。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隋击达头可汗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隋开皇二十年(600年),隋反击突厥达头可汗部的作战。
十九年,突厥都兰可汗被部下所杀,其部落大乱。为挽救突厥颓势,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于次年四月率兵进犯隋边。隋文帝杨坚命晋王杨广、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汉王杨谅、柱国史万岁出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合击步迦可汗。杨广命秦州行军总管长孙晟率突厥降众为前锋。长孙晟熟悉突厥民俗风情,知其人马均需饮用泉水,乃命人在泉水上游撒放毒药。突厥人、畜饮水后很多被毒死,人心惶惶,认为天降恶水,要亡族灭种,遂连夜遁逃。长孙晟率部追击,斩杀突厥干余。史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药王、杨义臣出塞,到达大斤山(即今内蒙大青山),与步迦可汗军遭遇。步迦得知隋军统兵将帅是当年威震敦煌的史万岁(参见高越原之战),慌忙引军回撤。史万岁挥马追击百余里,大破突厥军,斩杀数干。又继续跟踪追入沙漠数百里,凯旋而归。不久,步迦可汗又派他的侄子俟利伐从沙漠东面攻打启民可汗,隋文帝再次发兵协助启民可汗防守军事要道,俟利伐只得退入沙漠。启民可汗大为感动,表示愿千世万代永为隋臣。
点评:此役,隋用将得当,熟知突厥民情的长孙晟和威震敌胆的史万岁各施所长,顺利击退来势汹汹的突厥军。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杨素击突厥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隋仁寿二年(602年),越国公杨素击败突厥,稳固北部边防的一次重要作战。
二年三月,突厥思力俟斤(官名)等率部渡过黄河,袭扰已经归降隋王朝的突厥启民可汗,掠走男女6000人、牲畜20余万头。杨素率上大将军梁默等轻骑追击,转战60余里,大败突厥。思力俟斤率余众北逃,杨素继续追赶,至半夜追上突厥。杨素为全歼突厥,命大部队骑兵尾随追击,亲自带领两名骑兵和两名投降的突厥人与突厥军队一起行进。思力俟斤以为已将隋军用掉,遂命令部队扎营休息。杨素趁其没有安置妥当之际,催促后面的隋军骑兵迅速出击,大破突厥。杨素又命柱国张定和从别路截击突厥残部,所得的大量辎重、人、畜等战利品,皆归还启民可汗。
点评:此役,杨素率轻骑紧迫穷寇,并冒着生命危险,混入突厥队伍,抓住战机,一举歼敌。自此,突厥逃向大漠以北,隋北部边境在较长时间得到安定。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隋平李佛子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隋仁寿二年(602年),隋平息交趾(郡治宋平,今越南河内)俚人(古族名,主要分布在广东西南沿海及广西东南等地)首领李佛子叛乱的作战。
李佛子占据越王故城,并派其侄子李大权据龙编城(今越南北宁仙游东),别帅李普鼎据乌延城。因左仆射杨素推荐,隋文帝杨坚诏命瓜州刺史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率27营隋军前去平叛。刘方军令严明整肃,有违犯军令的人必被斩首;同时又对士卒仁慈爱护,士兵患病他亲自抚慰关照,士兵皆愿为之效命。隋军进至都隆岭,遇俚人2000据险抵抗,刘方派营主宋纂、何光、严愿等击破之。隋军继续前进,逼近李佛子大营时,刘方先派人向李佛子陈述利害,李佛子恐惧,被迫投降,被执送长安。
点评:此役,刘方恩威并施,使士卒在人地生疏的恶劣环境下,纪律严明,团结致胜。
[backcolor=#002060][color=#ffffff][size=4]隋平杨谅之战[/size][/color][/backcolor]
隋仁寿四年(604年),汉王杨谅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起兵反对其兄杨广称帝而被镇压的一场军事政变。
杨谅系隋文帝杨坚的五子,曾任并州总管,统领西起太行山,东至渤海,北达燕门关,南距黄河的52个州,长年据守在当时天下出精兵之地。杨谅对杨广夺取杨勇的太子地位心怀不满。及蜀王杨秀得罪,尤不自安,恐殃及己身,暗中准备起兵。及杨广杀父杨坚自立后,谅更感到安全难保,遂起兵反炀帝。
四年,杨谅坐镇晋阳,派所署大将军余公理率部出太谷(今屑山西),向河阳方向(今河南巩县、孟县之间地区)进攻;大将军綦良部出滏口(今河北磁县西北鼓山),进攻黎阳(今河南浚县);大将军刘建部从井陉关(今山西阳泉东)出兵,攻取燕、赵之地;柱国乔钟葵兵出雁门关(今山西代县雁门关西雁门山上);主力由柱国裴文安、纥单贵、王聃、大将军茹天保率领直指京师长安。距蒲津关(今山西永济西)还有百余里地时,杨谅突然改变战前意图,命令纥单贵拆断黄河木桥,坚守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召回裴文安。随后,又任命王聃为蒲州刺史,裴文安为晋州刺史,薛粹为绛州刺史……采取分兵把口,消极防御的下策。炀帝任命右武卫将军丘和为蒲州刺史,镇守蒲津关,初战失利后,又速派杨素率5000轻骑袭击蒲州。赶到黄河岸边时,已是夜间,收买数百艘商船连夜渡河,清晨即发动攻击,纥单贵败走,王聃投降。这次战斗后,炀帝任命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道安抚大使,率领数万士兵征讨杨谅。綦良、余公理等各路军也出师不利,节节败退。炀帝又采纳了杨素的推荐,以前江州刺史李子雄为上大将军,以左领军将军长孙晟为相州刺史,征集山东兵,与李子雄共同配合镇压谅军。李子雄又调动幽州兵步骑3万人,从井陉向西攻击杨谅部,在抱犊山(在今河北获鹿西)下击退了曾围攻隋军的刘建。当时,隋军在西线作战的李景被围困达一月之久。接到朝廷救围诏书以后,朔州刺史杨义臣率步骑2万,夜出西陉与乔钟葵部交锋,以军中牛、驴数干头潜匿涧谷,及两军交战,令士卒驱牛、驴疾进,同时鸣鼓,尘埃涨天,乔钟葵军以为伏兵,溃散,被击败。杨谅派赵子开率10余万大军紧守高壁山关(今山西灵石南),又被杨素击败。杨素主力越过嵩泽天然障碍,再败杨谅亲自率领的l0万人于清源(今山西省清徐),进围晋阳。杨谅兵败计穷,向杨素乞降。隋炀帝虽未即刻杀谅,但除名为民,绝其属籍,终身监禁致之死地。这次军事政变被镇压后,杨谅部属官吏平民,有20余万家因受牵连被斩首或徙边。
[/size]
[/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