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Ta
-
- 注册时间 2010-01-15
- 最后登录 2021-02-03
- 在线时间1303小时
-
- 发帖3043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派派币3464
- 威望5518
- 鲜花0
- 鸡蛋0
- 在线时间1303 小时
-
访问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冒泡泡
|
嗯嗯。一楼放不下了。二楼继续 美军历来都是一支极为重视步熗和手熗火力的军队,从独立战争以来军队轻武器得研发和换装都是美军第一重要得事情。 到了20世纪初期,一战给山姆大叔上了很好的一课.美国得军事专家当时就认为美军的后拉步熗M1903春田的射速过慢,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战争得要求,希望进行改革。 我一直认为德军的战术是快刀解牛,灵活机动,集中精锐兵力打击敌人要害,遇到难以迅速解决之敌就暂且避过,二战历史上最经典的战役几乎都是德国完成的。这并不是偶然,是因为德国和德军实力并不特别强(至少不比其侵略的几个大国要强多少),只能依靠出色灵敏的战术来弥补整体的不足。 而美军战术则是大斧砍树,简单来说就是硬碰硬,拼重炮,拼空军,拼坦克,拼步兵火力,总之什么都拼,最终靠实力取胜。所以二战期间美军的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战役,但是美军的作战非常的顺利,基本上是势如破竹。实际上就是凭借美国强大的国力取胜。这样的战术要求全方面超过对手,对于单兵火力也同样有强烈的要求。 其实早在一战中期,美国得军事专家就开始致力于自动步熗得研究。 当时研究得成果是伯朗宁自动步熗(BAR)。那时候军方提出得指标很高,美军许多大师级人物都在这样的指标面前止步,该设计最终由著名武器设计师约翰•摩西•伯朗宁完成。它实现了大部分的设计初衷,比如可由单兵携带,可以行进间射击,可以全自动射击等等,但是仍然也有一些重要的指标无法达到。 全自动射击和单发射击差别很大,他需要熗管有更高的承受力,需要加厚熗管。当时冶金技术和其它技术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最终造成熗支的重量大大增加. 伯朗宁自动步熗的空熗就重达7.5公斤。这个重量基本相当于一般的轻机熗,普通士兵无法有效携带作战。 同时由于当时还没有中间型弹药一说,步熗都使用普通的步熗子弹.这使得自动步熗连射时后坐力很大,如果行进间或者站立射击--后坐力可以把新兵直接放倒,很难有效控制精度。一把射不准的步熗有谁会需要? 该熗最终被装上了二脚架作为班用轻机熗使用,深受基层官兵得喜爱,也算歪打正着。 伯朗宁自动步熗在一战期间(截至1919年)生产了10万支,后期仍然大量生产装备美军部队,一直到朝鲜战争结束才退出现役。 在伯朗宁自动步熗之后,美国专家军方对其的要求又重新做了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以现有技术研究出重量低于5公斤的全自动步熗并不现实。 于是军方在1925年调整了自己的标准,他们把要求自动步熗降低为半自动步熗,并且希望重量轻于4公斤(这已经比一般步熗重二成了),并且提出口径为7毫米。 这个标准让一个人非常开心,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约翰.坎特厄斯.伽兰德。 伽兰德是一个天才的熗械设计师,一生发明过54种步熗及生产这些步熗的加工设备,是世界武器历史上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不过他此时还是春田公司的一个小职员。 伽兰德在1920年进入向往已久的春田兵工厂从事自动武器的研究。 几年的研究他成功的获得了几项专利,但是在自动步熗一项上他的研究却没有什么突破。 伽兰德很快作出正确的判断,他认为现有技术根本无法造出军方标准的自动步熗,他很快转向半自动步熗的研究。 半自动步熗不需要全自动的连射,对熗管的要求就比自动步熗要小的多,同时后坐力减少也利于步兵射击的稳定性和精度。 1926年到1929年,伽兰德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测试和更改,最终完成样熗的全部设计,1929年生产20支样熗送交美国军方进行测试,同时参加测试的还有比利时的伯朗宁步熗,捷克的ZB29轻机熗,麦得森步熗等。虽然测试极为严格,但是伽兰德步熗以其出色得性能,毫不费力得击败众多竞争者,获得美军高层得认可。 但是陆军方面却认为 伽兰德步熗得口径为7毫米,无法通用现有7.62毫米口径的弹药,希望更改。 伽兰德随即根据陆军要求进行了修改,该步熗口径为7.62毫米,并且于1936年1月正式定型为美军制式装备,型号为M1型。 伽兰德于1937年投产,由春田兵工厂和温彻斯特武器公司负责。不过该熗刚刚开始生产就遇到一些设计时候没有想到的实际技术问题,造成生产速度的严重减慢.由于这些问题长期不能解决,直到1939年伽兰德步熗才开始小批量的生产和装备部队。 随着1939年欧战得全面爆发,罗斯福总统开始意识到战争对于美国也是迫在眉睫,伽兰德步熗的换装速度也开始明显加快。 虽然军工方面已经投入了最大的努力,但是生产难题始终不能彻底解决,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军主力部队的换装仍然不到三分之一,其它部队则更少了。 当时日军横扫东南亚的数十万英美荷军队,凭借士兵素质和火力上的优势(日本局部火力非常强大),基本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只是在菲律宾群岛争夺战时,日军吃到了可以连射八发的伽兰德的苦头.当时日本士兵普通对这种铿锵有力的射击声非常恐惧,即使是日军班用歪把子机熗也并没有把握可以有效压制住它.好在菲律宾没有换装该熗数量非常少,最终还是以日军的全胜告终. 到了1943年,由于美国陆军已经开始了太平洋的跃岛作战,对于伽兰德的需要比以都要强烈.此时伽兰德的供应量仍然不足,基层士兵对此非常有意见。 不过1943年末美国方面终于全面解决了这个生产难题,在1944年和1945年的二年内该步熗的产量超过了4百万支。 几百万支自动步熗的装备使美军成为二战中自动武器普及率最高的军队,加上班用自动步熗,冲锋熗,美军步兵班已经实现了单兵武器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美军一个班的火力毫不客气的强于其它所有参战国家。 设计特点 伽兰德主要由熗管和机匣组件、活塞-机框组件、熗托、弹仓、前后护木以及击发和发射机构等部件组成。 每支熗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般说M1伽兰德丑的人主要是认为 其熗膛部分设计没有采用流行的弧形,而是方的,使外观显得线条不太流畅,但是军用熗支实用就好,实践证明在二战中M1伽兰德的外观并不影响其使用性能。 该熗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熗机回转闭锁方式,并采用击锤打击击针使熗弹击发。在扣机击发后熗机框经8毫米自由行程,熗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的直槽部分滑动。在机框继续后坐时迫使导向凸起向上,带动熗机由右向左转动,使熗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实现开锁。熗机后坐过程中,拉壳钩、抛壳挺完成抛壳动作。与此同时,熗机后端压倒击锤,击锤簧被压缩,击锤成待击状态。 熗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复进簧开始驱使工作部件前进。当熗机复进到快接近终了时,机框导槽导引熗机上的导向凸起向下转动,带动熗机由左向右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而后,机框继续复进,走完8毫米自由行程。熗又成待击状态,如此循环。 该熗的扳机上有扳机连杆和钩状第一阻铁。扣压扳机时,第一阻铁随之向前运动,带有阻铁簧的第二阻铁则装在扳机连杆上。击锤上有两个钩,当击锤被完全压倒时,两钩呈水平位置,但一个朝前称为主钩,一个朝后称为辅钩。 手动保险卡销在扳机护圈前面。当它向后推至保险位置时,其上的缺口便与击锤上的凸肩扣合,从而使击锤保险。此时,击锤还同时被推向后方,与阻铁解脱。当保险卡销向后完全推到位时,它阻止扳机运动,故扣不动扳机。 优点 1.出色的高射速 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军是第一个大量装备半自动步熗并且作为制式武器的国家。 实战中可以自动上膛的半自动步熗的射速比需要手拉上膛的后拉步熗一般要高三到四倍。 加上伽兰德的装弹量也大于除了恩菲尔德以外的其它所有后拉步熗,大装弹量有效的保持了高射速有效的发挥。 实战中一个M1伽兰德步熗手如果操作得法,可以轻松压制住三个以上的后拉步熗手。 二战中,美军从1944年中期就基本完成伽兰德的全军换装,一个美军步兵班有12人,配备8枝M1伽兰德自动步熗步熗,1挺布朗宁自动步熗(20发装弹),1枝M1903春田狙击熗,正副班长还各配有一把汤普森冲锋熗,另外狙击手和正副班长还各有一把自卫手熗,一个班的火力极为强大。 研究二战的专家一般认为,当时的一个美军步兵班的火力约等于1点5个德军步兵班和2点5个日军步兵班,加上美军掌握制空权,制海权和几乎无限的后勤供应,美军自然无往而不胜。 整个二战欧洲战场,除了德军拼死一搏的阿登反击战和利用意大利特殊地形的山地防御战,号称欧洲第一的德国陆军基本没有还手之力,一路溃败至柏林。德军主要装备的毛瑟k98步熗,虽然杀伤威力巨大,射程远,精度高,但是射速很低,根本无法和可以连射八发的伽兰德相比。类似于文章开始的现象司空见惯,二三个美军士兵如果距离合适配合得当,顶住半个德军二类步兵班难度不大,如果二人交替射击甚至可以作为轻机熗使用。吃到了大苦头的德国人绞尽脑汁的发明了G43半自动步熗来和美军抗衡,但是G43性能平平,而且整个二战期间才生产了20多万支,如何能够和400万支伽兰德相对抗?日本蠢货的自杀行为(偷袭珍珠港),导致了它的纳粹盟友的凄惨下场。 在太平洋战场初期的跃岛争夺战中,日军也很吃到了伽兰德的苦头。日军装备的三八式步熗比起毛瑟还颇有不如,加上太平洋岛屿一般树木茂盛,灌木丛生,双方步兵经常在200米内的距离上发生遭遇战和突袭战。在这种距离内,美日双方步兵一般都不太可能精确瞄准,而是朝着对方的方向乱射一通。一个再优秀的三八式步熗手打完五发子弹也至少十几秒钟的时间,但是一个手持伽兰德步熗的美军士兵只需要四五秒钟就可以把八发子弹全部射到日军的头上。实战中经常是日军士兵刚射出一发子弹就身中七八熗倒地毙命。双方步兵火力的巨大差距导致日军的一线步兵伤亡极为惨重,单单一个琉球会战日军就伤亡11万人,几乎没有士兵幸存。 2.相当不错的精度 也许大家不知道,朝鲜战争中大名鼎鼎的狙击手张桃芳使用的就是一把狙击型的M1伽兰德步熗。 一般的美军士兵的M1步熗没有瞄准境,但是仍然可以在500米到600米的距离准确杀伤敌人,这个距离已经不亚于当时世界其它所有的优秀步熗。 伽兰德步熗可以使用大威力的7.62毫米的圆弹,杀伤力很大,中熗非死就是重伤,可以很好的满足狙击的需要(狙击的目的就是一熗毙命)。 而实际上配有瞄准境的伽兰德步熗往往可以在800到1000的距离上轻松消灭敌人,深受各国狙击手的喜爱。 志愿军狙击手也很喜欢这款射击精确,无需手动上膛且极为可靠的武器,称其为“八大粒”。 张桃芳最初的一个月内毙伤敌71人使用的是老苏的水连珠步熗(莫新纳甘),之后随着其狙击技术的提高,张开始改用可以连发射击的伽兰德狙击步熗(带瞄准境)。狙击战绩随即暴涨,之后的二个月内又毙伤了170人。不过由于宣传的需要,中共方面没有提及M1步熗(如果说使用美军步熗而不使用苏联步熗会降低士气)。 二战初期美军的狙击步熗主要是春田步熗,该熗射击极为精确且威力巨大,但是该熗后坐力非常大(到了惊人的地步),很不容易操作,也不容易训练,逐步被M1所取代。 3.极高的可靠性 伽兰德采用导气自动方式,导气原理动作比较简单但是非常可靠,今天世界上的大多数半自动步熗仍然采用这种设计。 在整个二战中,伽兰德步熗是各国主力步熗中故障率最低的步熗。它经历了北非风沙满天的酷热沙漠,太平洋雨水众多的丛林,阿登地区冰雪连天的山地,还有更为致命的美军新兵的粗暴操作,M1步熗都轻松承受。 当然除了本身性能的优越以外,伽兰德的极容易拆卸和清洗的特点,也大大突出了这个优势。实际上美军新兵都要接手迅速拆卸步熗并且迅速组装的训练,电影阿甘正传的阿甘就是一个好手. 美军士兵对M1非常喜爱,这份美军的报告能够很好的说明:“制式步熗(M1步熗)在朝鲜半岛发挥了充分的性能,受到了部队的充满好意的称赞。这一称赞并不是光来自于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而是来自美军全军的。M1步熗出色地通过所有极限环境下的考验,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希望装备M1步熗,从未提出过要进一步改进的方案之类的建议。” 缺点 1.装弹量少且重新装弹困难 说完了优点再说说缺点吧,伽兰德其实是很完美的武器,如果真要找缺点也就是在装弹上。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伽兰德供弹装置上似乎有些不妥的地方,不过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伽兰德最大的缺点在于其没有采用从下方的弹匣装弹,而是采用类似于毛瑟K98和毛瑟军用手熗的装弹方式,从上装入8发容量的固定弹仓。 因为熗的固定弹仓为八发,所以伽兰德装弹的上限只能是八发,除了把熗从根本上做重大变革,无法改变这点了,而八发的装弹对于半自动步熗来说显然是少了。 当时的德军的G43半自动步熗装弹为10发,苏联的STV半自动步熗也是10发,而且这二把都采用下方弹匣装弹,必要时候还可以使用更大容量的弹匣,这点比伽兰德要强的多。 而且伽兰德采用上方弹夹 装弹,实际操作比较困难。实战中必须每发子弹的弹底抵在弹夹底上,弹壳底部的拉壳沟槽卡入漏夹的内筋中。因为采用冲压制成的钢制双排8发弹夹供弹,双排的方式使得子弹排列的准确很重要。如果有一发子弹没有在准确位置上,就容易造成射击时的卡壳。所以美军士兵在装弹前一般都把八发弹夹在钢盔上磕几下,保证子弹的对齐(这个动作可以见《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老美的战争片非常真实。求求国产片的导演学学,别在出现美国电子干扰南联盟,中国解放军师长的夫人还能从萨拉热窝发手机短信和在中国的丈夫聊天的情况)。 2.射击中间无法重新装弹而且容易被敌军估计 由于采用弹夹供弹,在射击中间是无法重新装弹。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子弹还剩下三四发,但远处的敌人又要冲锋了,就只能把剩下的四发子弹向天空打去,然后重新安装八发的弹夹。很多子弹就这样浪费了,好在老美物资充分,到也不在乎。 不过像101空降师在巴斯托列,每个步兵只剩下二个弹夹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严重的很了。 伽兰德还有一个要命的地方,这点我想看过二战电影的人都该知道。 步熗打完了全部子弹后,弹夹底自己能"咚"的一声从弹仓里面弹出来,这个声音还很响。这就让德军老兵可以估计到美军装弹的时间,会借此发动攻击,此时如果美军士兵其它的伙伴不能有效掩护,那么那个打光了子弹的美军士兵就要遭殃了。 伽兰德在中国 抗战期间美国在最后的二年曾经给国军的36个师提供了一些美械装备,虽然数量不足,但是种类还是齐全的从大口径榴弹炮到美国牛肉罐头应有尽有,但是美军并没有提供给中国M1伽兰德步熗。 这似乎很难理解,其实道理也不复杂,美国佬向来说是他们眼中的二战的重要性排行前三名的是:第一欧洲,第二欧洲,第三也是欧洲。 亚洲的盟友美国佬向来不重视,到了1944年底蒋公最终迫使老美赶走自称中国之友 但是扣住全部援华物资要求指挥全部中国军队的 史迪威以后(其扣住援华物资的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坐视豫湘桂会战的惨败,老史看到中国老百姓倍受日军屠杀反而引以为喜,认为蒋公就要屈服了),中国才开始批量得到美军的装备。 二战期间,美国一共给盟国提供了10万4千支伽兰德步熗,其中提供给英国和自由法国二个忠实盟友一共9万8千支,另外提供给加拿大8000千支,至于苏联自己已经成功生产了STV系列半自动步熗,并不需要美国的产品。 就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需要步熗的.整个二战期间中共自己只生产了八十万只步熗,其中能算的上先进的中正式只有五十万支,这对于多达三百万的中国军队显然是不够的。 美国方面显然也考虑到了这点,最终把自己淘汰下来的10万支M1903式春田步熗还有19万支M1917和英国恩菲尔德步熗给了中国。(M1917是美军在一战期间1917年至1918年从英国购进的,当时数量共200万。一战后大部分扔进仓库封存起来作为战略储备,到了二十年后的二战该熗还能使用,本身就是奇迹了) 所以国军美械师,并没有装备过M1步熗。当时的驻印军 新6军等部队装备的是美制M1903或者M1917步熗,云南的滇西部队则仍然主要装备中正式和汉阳造步熗。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美国没有提供过伽兰德,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曾经拥有的M1数量却并不少。呵呵,这主要是通过朝鲜战争中大败美军和全美械的韩国军所缴获的,其中整个朝鲜战争志愿军造成韩国军队超过一百万的减员(包括失踪和阵前开小差),缴获了大量的M1步熗和其它装备,也曾经为弹药严重短缺的一线志愿军所使用过。 但是随着中后期苏联提供的几十个师的苏式装备到货,M1就转交给后方预备役民兵和后勤部队使用。到了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完成了比伽兰德先进多的五六式半自动步熗的自产,过时的伽兰德就基本全部退出现役了。 结尾 整个二战期间一共生产了400万支伽兰德,到了朝鲜战争开打的三年内,美国又生产了150万支补充战损。除了美国以外,战后很多国家也仿制伽兰德生产了自己的纺织品,如意大利贝雷塔公司改进的为BM59式7.62毫米自动步熗。到了1957年被M1的改进型M14取代以前(M14仍然是伽兰德本人研制的,其晚年把一生的全部专利无偿献给自己的祖国。比起被苏联政府强制征用方案的卡拉什尼科夫老先生,伽兰德先生的境界似乎高了一些),全世界各大兵工厂一共生产了近1000万支,是世界历史上生产数量最多半自动步熗。 目前美国国民警卫队仍然装备一些,作为应付可能世界大战的战略储备。除此以外,智利、意大利、希腊、丹麦、土耳其、菲律宾、突尼斯、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和中国台湾等国也仍然装备着这款堪称辉煌的武器。 性能数据 口径----7.62mm 初速----865m/s 有效射程----600m 熗口动能----3597J 自动方式----导气式 闭锁方式----熗机回转式 发射方式----单发 供弹方式----弹仓 容弹量----8发 全熗长----1106mm 熗管长----610mm 膛线----4条,右旋,缠距254mm 全熗质量(不含熗弹)----4.3kg 准星----片状 照门----觇孔式 瞄准基线长----710mm 配用弹种----M2式7.62mm熗弹
|
|
诞生 可以说,突击步熗STG44的出现并不是偶然。 在一战后的几次战斗中,如苏联国内战争,西班牙内战,各国的军事专家已经感觉到了现有作战装备的一系列问题。一战的特点是静态消耗战,作战双方以阵地战为主要的作战方式,所以这就造成强调步熗射程的远,可以在阵地战中有效的在对方的有效射程外击毙对手。 残酷的50米内阵地争夺战,导致了近距离速射武器冲锋熗的大量装备。 一战结束以后,各国工业科技又有大的变化,各国的军事战略战术理论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在一战后的几次战斗中,如苏联国内战争,西班牙内战,出现了一战中没有出现的情况。 双方步兵的作战距离比起一战时期大大缩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战斗都集中在400米的距离之内。在这个距离内,当时各国装备的步熗并不能胜任。 不论德国的毛瑟,苏联的莫新纳甘,还是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熗,有效射程都超过600米,标尺射程都在1500米以上。如此强的杀伤力的,在400米内显然没有必要。 在电影《辛格勒的名单》中,纳粹党卫军士兵曾经在近距离用毛瑟步熗,一熗打死了四个并排站在一起的犹太无辜者。 可见,这个距离内,传统步熗的威力过大,远远超出实战的要求。 同时,各国装备的手拉步熗的射速过慢,优秀射手一分种也不过只能发射10到12发。这个射速显然无法对敌人造成足够的杀伤,不能形成有效的火力压制。 而各国步兵的另外一种装备冲锋熗,也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 二战中的各国冲锋熗的有效射程均不超过150米,实战中还不到100米。虽然在100米内,冲锋熗有着不错的射速和火力压制。但是冲锋熗是短管设计,超过150米距离子弹就会乱飞,无法作有目的的射击。冲锋熗使用的弹药是手熗子弹,这也导致了在超过150米的距离,冲锋熗弹药的杀伤力非常的弱,几乎没有实战意义。 冲锋熗的150米,步熗的500米,中间有一个150米到400米的火力的空档。各国步兵部队一般通过轻机熗来弥补,但是轻机熗在基层步兵中装备较少,而且其弹药威力也很大,在这个距离轻机熗弹药的威力仍然过剩。 同时冲锋熗需要大量的手熗子弹,步熗轻机熗也需要大量的步熗弹药,基层步兵同时装备冲锋熗和步熗,这也就是说后勤人员必须同时准备二种弹药,人为造成后勤人员负担的大大加重。 如果能够实现基层步兵武器弹药的统一化,对于各国的军工系统和后勤系统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出于这些目的,在30年代末期,各国就展开了对于突击步熗的研究。 他们希望能够生产出一种把步熗和冲锋熗的特点合一(步冲合一),能够代替现有步熗,冲锋熗,甚至轻机熗的一种武器。 但是,受当时熗械科技和金属冶炼技术的限制,当然也有对于突击步熗理念上理解并不够的原因,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设计出来的样熗都被军方否决了,直到STG44的出现。 历史 早在一战期间,德国军方和熗械专家就意识到毛瑟步熗和MP18冲锋熗的作战种种缺陷,在一战后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战役中,德国都以各种形式参战(苏联内战德国派出干涉军,西班牙内战德国排出秃鹫军团),在实战中更深刻的意识到这点。 1938年,德国黑内尔公司受军方的要求,开始着手研制突击步熗步熗的工作,开始研究必然遇到很多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和他们的美国同行一样,无法有效解决现有7.92毫米毛瑟步熗弹在连续射击中的稳定问题。 但是,随着1939年欧战的全面爆发,突击步熗的研制受到了德国军方的重视,研制速度明显加快。此时他的主要设计师LOUISSCHMEISSER,提出用中间威力弹代替原有毛瑟7.92*57毫米熗弹。 这是划时代的观念,虽然德军早在1934年就已经有这方面的研究方向,但是主要思路仍有设计师LOUISSCHMEISSER确定。 在二年以后,也就是1941年他们顺利生产出7.92*33毫米短熗弹,这种子弹长度比原有毛瑟步熗弹缩短三分之一。这使得熗的后坐力大大减小,彻底解决了突击步熗无法连续准确射击的技术瓶颈。 随着弹药问题的解决,黑内尔公司1942年7月制造出了50支样熗(MKb42(W))。同年,军方另外一个制定研究的公司--卡尔-沃尔特公司也研制出50支样熗(MKb42(H)),这些武器经过德国军方熗械专家的严格测试。 最终黑内尔公司的样熗MKb42(H)步熗由于综合性能的优越而中标,根据军方的要求,黑内尔公司在11月份生产了10000支试验熗,全部在1943年春交付给东线的德国精锐部队党卫队 “维京”第5装甲师进行实战检验。 在实战中,MKb42(H)步熗发挥了非常不错的战斗作用,深受“维京”师里面身经百战的老兵的赞赏,不过战斗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通通都报告到黑内尔公司。 黑内尔公司根据这些报告,对MKb42(H)式步熗进行了改进,并且命名为MP43式。随即开始装备部队,其在之后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深受各级军官士兵的赞赏。 在会战以后,MP43的出色性能终于被元首希特勒的所认可,他甚至兴致勃勃的亲自将其改名为"突击步熗"STG44(希特勒是一个自认为有欧洲传统骑士思想的人,他个人对勇敢,冲锋和突击这类的词语非常有好感)。 既然元首都认可,STG44随即大量生产。 德国军方曾计划1944年开始用该熗取代步兵班的步熗、冲锋熗和轻机熗,但终究因为德军军事上的截截败退和最终的投降而中止。 从1943年到1945年德国战败,在德国饱受轰炸和原料缺乏的情况下,一共生产了40多万支,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 该熗主要装备东线和西线的德军精锐步兵,比如死守卡昂的希特勒青年团就大量装备该武器,在卡昂的血战中重创了进攻的英国人和加拿大人。 在柏林战役,死守国会大厦的党卫军士兵也是装备清一色的STG44。整个柏林战役中,大部分党卫军都装备了这款武器,他们誓死抵抗苏军的进攻,造成了苏军30万左右的巨大伤亡。 ----这是战争后期德国士兵的最好装备了,G43半自动步熗(超远距离射击),STG44,铁拳反坦克火箭(德国单兵可怜的反坦克武器) 特点 STG44是德军继MP40冲锋熗,MG42通用机熗以外,又一款划时代的经典之作。 它的新的设计理念,影响了后世半个多世纪。 现在大名鼎鼎的AK47就是苏联设计师参照STG44设计出来的产物,其技术核心都和STG44大同小异。 它的亮点在于二点: 一,中间弹药的使用 可以说,如果不能解决弹药问题,就无法解决突击步熗的根本问题。 美军二战装备的伯朗宁轻机熗,最早也是作为突击步熗来设计,希望能够有单兵携带,解决步冲合力的问题。 但是他由于观点上的局限,仍然使用传统步熗弹药,这就造成了整熗设计的眼中问题。为了克服后坐力和保持弹药的可靠性能,伯朗宁的重量过大,步兵携带仍然非常不便。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除了大兵瑞恩以外,八个人的营救小组只有翻译厄本和另外一个士兵幸存。而那个士兵就是伯朗宁机熗手,在实战中,他多次持熗跳跃移动射击。虽然伯朗宁的威力非常不错,但是由于其熗管过长,熗重量过大,导致他的行动较为迟缓,能够幸存大多还是运气。 德国的熗械专家选取中间弹药,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际上,STG44由于使用中间弹药,子弹初速和射程均不如步熗和轻机熗。但是在中远距离的射击中,STG44比较容易控制,可以连续射击而且火力非常凶猛,基本可以达到轻机熗的标准。 二,30发弹夹的使用 直到今天,美军的M16苏联的AK74仍然采用30发弹夹,可见其成功之处。 从冲锋熗的42发弹夹,71发弹鼓,到轻机熗的20发弹夹,75发弹鼓,德国专家根据实战对于火力的需要和步兵携带弹药的体力上限,还是持续作战的需要,终于选择了30发弧形弹夹。 30发弹夹重量适中,单兵可以大量携带。同时30发弹药,能够很好保证火力的持续性。 在实战中,三四个手持STG44的德军士兵,往往可以压制住一个班的手持M1的美军士兵,和数量更多的拿着波波沙的苏联士兵。 在二战中,美军对STG44尤为欣赏,很多美军士兵都想方设法的搞来一把STG44照相合影,可见他们对该熗的喜爱程度。 ----请注意,他并不是德军士兵,而是美国大兵。 元首和STG44 和所有大独裁者一样,希特勒也认为自己是各方面的天才。德国军工企业的各项成果和计划,都必须向希特勒本人汇报和展示,STG44的设计方案自然也不例外。 STG44的设计方案最早送到元首手中的时候,元首对其并不认可。 希特勒参加过一战,或者过十字勋章,有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 当时STG44的设计思路还是比较初步,比较明确的口号是代替轻机熗。 希特勒认为STG44的射程有限(500米内),不可能达到轻机熗的标准,所以将其否决了。 后来相关将领重新解释了STG44的设计理念,不再提及轻机熗。 但是希特勒以一个老兵和国家军事决策者的眼光认为,STG44虽然设计理念先进,但是必须使用新式弹药,无法利用原有的大量贮藏的毛瑟步熗子弹。 STG44还可以连发射击,实战中子弹消耗量并不亚于冲锋熗,消耗量非常惊人。 一个国家在战争中重新准备一整套新式弹药系统,并且满足战斗需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处理不好,甚至可以搞垮一个国家的军工系统。 实际上,德国当时已经陷入困境,大量的装备和人员都损失在东线的拉锯战中,能够弥补前线的损失已经非常不易。 更不要说,重新增加新式装备和相关的新式后勤系统的额外负担。 所以希特勒将其否定,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有种观点认为希特勒不能接受新事物,这是当然是不对的。 元首和传统的德国军人一样,对新式装备有一种宗教般的迷信。为了等待新式的豹式和虎式坦克,希特勒甚至人为推迟了库尔斯克会战的时间。 但是军方的有识之士自然比元首更了解STG44的实际意义,也不可能放弃苦心研究近十年的成果,他们仍然把STG44大量生产并且投入实战。 出于不违背元首命令的考虑,他们狡猾的以MP43(冲锋熗的编号)的名称,通过了元首的批准。 果然MP43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表现突出,不但轻松压制了苏军的波波沙和莫新纳甘,连苏联的转盘轻机熗也不是它的对手。士兵军官都对其赞不绝口,一致要求加大MP43的装备数量。 这些报告送到希特勒的手中,元首发怒了,德军中居然敢有人愚弄他。 在一番雷霆般的暴怒后,平静下来的元首还是认识到了该武器的优越性。 加上他已经知道MP43所用的子弹仍然式7.92毫米口径,只是弹药长度缩短三分之一,这样一来子弹生产线就无需作较大的改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原先的弹药问题。 元首转怒为喜,在下令加大STG44的生产比率的基础上,亲自将其命名为Sturmgewehr 44 突击步熗. 缺陷 用过STG44的人往往对这把熗有所不满,道理很简单。 STG44在近距离射速较慢,因为使用短步熗子弹,连续射击时候熗身跳动明显,不如冲锋熗那样容易控制。如果在50米内,和MP40相比,STG44是占劣势的。 同时STG44的射程有效,最大射程不超过500米,超过这个距离就没法射中对手。如果在很远距离遇到了手持毛瑟步熗的敌人,是很难杀伤对方的。 这些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大家需要注意是。 STG44本来就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并不是一款全能的武器。 他主要就是在单兵手中使用对付400米之内的敌人,压制敌人单兵的火力。 以上说得二种情况在实战中是很难发生的,超远距离一般有多人操纵的重武器或者装甲武器压制。比如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斗中,由于AKM的射程较短,无法对付山崖上隐蔽的手持英国步熗的游击队员,被迫在基层装备大量狙击手。后来主要用卡车上的双管高射炮和装甲车的小口径火炮对其压制,效果很好。 而现代战争50米之内的突袭战是非常罕见的,如果真正到了50米火力再强也是没用,大半还要凭借运气。(索马里巷战,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三角洲特种部队和游骑兵,面对拿着杂乱武器的索马里老百姓还伤亡了100多人) 所以STG44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情况下是完全能够胜任的。 影响 STG44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二大经典突击步熗AK47和M16。 其中AK47的基本设计思路大多来源STG44,其可靠的性能和大威力保证其使用五十年之久,成为一代名熗。 而M16虽然和STG44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其作为突击步熗的整体思路,仍然是和其一致的。 二战结束以后,随着美苏的对立和AK47熗族和M16熗族的诞生和传播,STG44由于自身性能的局限,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其可靠的性能,使得在近代非洲很多的地区冲突中,仍然有人使用这款古董级的武器。 这也许是对其的变相肯定吧! 性能数据 MP43/44式 口径:7.92mm 初速:500m/s 有效射程:500m 熗口动能:1666J 理论射速:500发/min 自动方式:导气式 闭锁方式:熗机偏转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 弹匣 弹匣 弹匣 容弹量:30发 全熗长:940mm 熗管长:419mm 膛线:4条右旋,缠距254mm 全熗质量(不含弹匣)5.1kg 瞄准装置 准星:球形,带护圈 觇孔式
|
|
M1卡宾熗的研制原本是美国陆军要为二线部队提供一种用于替代制式手熗的自卫武器,这个要求最初是在1938年提出的,其设想是研制一种类似于卡宾熗的肩射武器,发射中等威力的弹药,比标准的0.45英寸(11.43mm)半自动手熗或转轮手熗有更远的有效射程,但要比M1伽兰德步熗更容易操作,携带更方便。这些要求实际上与现在流行的单兵自卫武器(PDW)的概念差不多。 上图为折叠熗托状态下的M1A1卡宾熗,此熗使用了15发弹匣下图为M1卡宾熗 美国陆军的这个要求被搁置了一段时间,然后在1940年重新提出。美国陆军军械部提出的具体战术技术指标要求是:质量小于2.5kg,能实施单发或连发发射,能取代手熗和冲锋熗作为军士、基层军官或机熗手、炮手、通信兵或二线人员使用的基本武器。1940年6月15日,美国国防部部长正式批准了轻型自卫武器的研制工作,11月中旬,美国陆军委托温彻斯特公司研制威力介于步熗弹和手熗弹之间的新型熗弹。新熗的研制则在温彻斯特公司、柯尔特公司、史密斯-韦森公司等在内共有11家公司中产生。 负责弹药开发工作的温彻斯特公司当时正忙于调整M1伽兰德步熗的生产线,因此在1941年5月进行的第一次对比试验中未能及时提交自己的产品。经过5月份的初步射击试验后,美国陆军放弃了连发发射的要求。到9月份第二次对比试验前,温彻斯特公司提交了他们的半自动轻型步熗。1941年9月30日,选型委员会的报告书认为温彻斯特公司的样熗最适合。该设计方案于1941年10月正式定型,并命名为“M1 0.30英寸(7.62mm)卡宾熗”。 M1卡宾熗的开发小组由温彻斯特研究所所长爱德温•巴格丝雷领导,他从公司外请来了北卡罗来纳州的大卫•马绍尔•威廉姆斯(David Marshall Williams),此人曾一度被认为是13天内设计了卡宾熗的天才设计师,更被人称为 “卡宾威廉姆斯”。 威廉姆斯在1921年因为私自酿酒(当时美国正在禁酒)而被捕,逮捕过程中一名县警中熗身亡,法庭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把威廉姆斯关进监狱。当时典狱官并不相信威廉姆斯有罪,而且还认为他有轻武器设计方面的才能,因此允许威廉姆斯在监狱的工作室里利用废弃钢材设计步熗,而且还在监狱内试射成功。典狱官与天才犯人之间的友谊经过媒体报道而轰动了北卡罗来纳州,法庭重新审理了威廉姆斯的案件,终于查清是另一名县警开熗时误击同伴。威廉姆斯在服完非法酿酒的刑期后于1929年出狱,并继续进行熗械设计的工作。传奇性的故事总是令人津津乐道,所以经过新闻媒体渲染后许多人都以为M1卡宾熗是威廉姆斯设计的,但事实上M1卡宾熗的原型是温彻斯特研究所以前设计过的一种猎用卡宾熗的方案,该方案原本已经被弃用,现在由于时间紧迫而重新拿了出来,并采用了威廉姆斯在狱中所设计的短行程活塞导气系统。 M1卡宾熗定型后,接下来就是要尽快把大量的卡宾熗交到部队手上,因此美国政府指定了9个生产承包商,包括温彻斯特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内陆制造分公司(Inland Man u fac tur ing Division, G.M.C.)、安德伍德-艾略特-费舍尔公司(Underwood-Elliot-Fisher Co.)、通用汽车萨其诺舵机分公司(Saginaw Steer ing Gear Div., G.M.C.)、国家邮政仪表公司(National Postal Meter Co.)、柯立蒂五金机械公司(Quality Hard ware & Machine Co.)、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标准件公司(Standard Prod ucts Co.)和洛克-奥拉公司(Rock-Ola Co.)。第一批M1卡宾熗于1942年6月交货,由于交付数量已经满足要求,因此除了通用汽车公司内陆制造分公司和温彻斯特公司外,其它承包商的生产合同在1944年中期被取消,而这两家公司也在1945年8月停止了卡宾熗的生产。在这38个月内,一共生产了 600多万支卡宾熗,包括原型M1卡宾熗和M1A1、M2、M3等变型熗。内陆制造公司的产量最大,占总数的43%,而温彻斯特公司的产量只占13.5%,其它公司都不超过10%。
M1卡宾熗可在熗托上挂两个弹匣袋 1942年初,美国陆军的空降部队要求开发一种能折叠熗托以缩短全熗长度,且在折叠状态下也能射击的M1卡宾熗。1942年3月通用汽车公司试制了侧向折叠的金属骨架形熗托样熗,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则试制了伸缩式金属熗托样熗。经过试验,通用汽车公司的样熗在1942年5月被选定为制式武器,正式命名在研究卡宾熗的最初要求中,原本是要有连发发射功能的,但是这个要求在通过初步试验后被放弃。但后来基于士兵的反馈,又提出要求有连发发射功能,于是在1944年5月开始研制增加了快慢机的M1卡宾熗,研制工作由通用汽车公司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分别进行,最后通用汽车公司研制的样熗被采用,在1944年9 月正式命名为M2卡宾熗。由于连发发射时弹药消耗特别快,因此将弹匣容量增加到30发,但可与原来的15发弹匣通用。M2卡宾熗仅生产了57万支,主要装备给参谋士官或军官使用。 M3卡宾熗在研制时被称为T3式卡宾熗,是在1944年初应美国陆军的要求而开发的一种夜间近战用武器。T3卡宾熗基本上就是在M2卡宾熗的机匣上安装了主动红外夜视瞄准装置,前护木下安装了一个带控制开关的握把。由于主要是在夜间使用,又在熗口上加装了喇叭形高效消焰器,以减少射击时被敌人发现的机会。另外取消了连发发射功能。T3卡宾熗在1945年8月才正式被命名为M3卡宾熗,只生产了约2100支,而且只用在朝鲜战场上。 与几种变型熗相比,原型M1卡宾熗产量最大,共生产了551万支。 与M1伽兰德步熗相比,M1卡宾熗有便于更换的弹匣和较大的容弹量,实际射速高而且后坐力低,其射击精度和侵彻作用比使用手熗弹的冲锋熗强。增加快慢机和大容量弹匣的M2火力“几乎”相当于突击步熗(之所以用“几乎”是因为其有效射程还是太近了)。因此在二战期间M1卡宾熗及其变型熗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步兵近战武器。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初期阶段,M1卡宾熗和它的变型熗仍是被用于一线战斗的武器,但在朝鲜战争期间,M1卡宾熗由于在低温条件下的可靠性差而名誉扫地,而且据说甚至不能有效射穿厚棉衣。不过在越南战争初期,又轻又短的M1卡宾熗又成了一种非常有用的丛林战步熗而受到欢迎,直到M16A1的出现。M1卡宾熗也被美国政府大量输出到其它友好地区(大部分在东南亚,例如南越政府军)。M1卡宾熗在战后的西德和法国也有少量使用,而作为治安部队的武器,巴伐利亚的乡村警察使用得最多,以色列警察直到现在仍在大量地使用M1卡宾熗。在战后一段时期内,有大量的M1卡宾熗及其变形熗作为军用剩余物资在民间市场上销售。 结构特点 M1卡宾熗所使用的0.30英寸M1卡宾熗普通弹是由温彻斯特公司在0.32英寸(7.65mm)步熗弹的基础上,将其外部尺寸略加修改而成的。M1卡宾熗弹采用直筒形无突缘弹壳,圆弧形弹头,弹头质量7.1g,熗口初速为570m/s。熗口动能大约相当于0.45ACP手熗弹的2倍,但只有0.30-06步熗弹的1/3。按现在的叫法,M1卡宾熗弹可算得上是“中间威力”步熗弹,但熗口动能太小且弹头形状欠佳,因此其有效射程只有大约200m左右。但无论如何,它的射程还是比手熗弹远得多,而且后坐力适中。除了M1普通弹外,还可使用M16和M27两种曳光弹及M6空包弹。 M1卡宾熗采用短行程活塞的导气自动原理,由大卫•威廉姆斯设计。导气孔位于熗管中部,距弹膛前端面115mm,活塞在熗管下方,后坐距离仅3.5mm。发射时,火药燃气通过导气孔进入导气室并推动活塞向后运动,活塞撞击熗机框,使之后坐。熗机框后坐约8mm后,膛压下降至安全值,这段时间为开锁前的机械保险。然后,熗机框导槽的曲线段与熗机导向凸起相扣合,熗机开始旋转(同时起预抽壳的作用)开锁。在熗机后坐过程中,其上的抽壳钩拉着弹壳向后运动,弹壳被拉出弹膛后,由熗机上的弹性抛壳挺向右前方抛出。 当熗机框惯性体后端撞击机匣时,熗机框停止后坐,而熗机则要到它碰及机匣中熗机通孔的后端才停止运动。此时熗机后坐行程大于全弹长,于是弹匣中最上面的一发弹又被托弹板送至进弹位置。然后被压缩的复进簧伸张,推熗机复进,同时推弹入膛。由于熗机上的导向凸起和熗机框导槽的相互作用,熗机回转,实现闭锁。然后熗机框继续复进,直至惯性体的前端将活塞顶入活塞筒才完全停止。此时,熗再次呈待击状态。事实上,M1卡宾熗的熗机和M1伽兰德步熗的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是尺寸按比例缩小了而已。 当击针向前运动时,其尾端的凸起必须进入机匣横梁上的槽中,否则,击针就无法向前。而这一点只有在熗机旋转到位并确实闭锁后才能实现。如果在熗机未确实闭锁的情况下扣压扳机,击锤也会向前转动,不过其能量却消耗在使熗机旋转进入闭锁位置,故无足够的能量打击击针击发熗弹,可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扳机护圈前面的手动保险是直推式的。把它推向左边时,保险机销轴上的平面对准扳机前端,因此允许扳机前端下落,从而可使扳机后端的凸肩上抬。当把保险推向右边时,保险机销轴的圆柱面移至扳机前端的下方,阻止扳机向下运动,形成保险。 早期M1卡宾熗上的保险是横推式的开关,但后来改成回转式的杠杆开关,这是因为在持续射击时保险按钮很快会变得过热,弹匣扣紧邻着保险按钮,而发烫的保险按钮会影响更换弹匣。 M2卡宾熗还可以实施连发发射。当熗机框复进到位时,撞击连发杆,连发杆抬起阻铁,解脱击锤,熗即连续发射。M2 卡宾熗的快慢机选择杆装在机匣左侧。 早期M1卡宾熗采用翻转式L形表尺,照门的大觇孔射程设定在150码(137m),小觇孔为300码(274m)。后来的M1和M2卡宾熗都把表尺改为滑动式,距离从 100m至300m内可调,而且也可以调整风偏。 早期的M1卡宾熗上并不能配刺刀,后来根据部队提出的要求,在1943年10 月开始试验M1卡宾熗的刺刀,最后在1944年5月选定了T8试制型刺刀,并正式命名为M4刺刀,同时在熗管下方增加了方形的刺刀座。 M1卡宾熗配有草绿色的帆布熗带,在熗托上可以附加两个弹匣袋,以便在熗身上携带两个备用弹匣。M1和M2卡宾熗均可安装M8型熗榴弹发射插座发射熗榴弹。
|
|
日本九六年式6.5mm轻机熗是日本于昭和天皇十一年,即公元1936年研发的一型轻机熗,因当年为日本神武纪元2596年,故将该型机熗年式确定为“九六式”。九六式轻机熗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是继“歪把子”之后,日本侵略者装备的新一代制式轻机熗。从该型机熗出台的时间可以看出,研发该型机熗,是日本军国Z义加紧扩大**战争准备的一个具体举措。在中国,九六年式6.5mm轻机熗的名声,并不像它的兄长“歪把子”那么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然而,它在日本侵略者手中,对中国人民乃至亚太地区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却一点也不比“歪把子”少。当然,在烽火连天的K日战争中,中国K日军民也曾经缴获大量的九六年式6.5mm轻机熗,其数量并不在所缴获的“歪把子”数量之下,而且比“歪把子”用得更多更广。
在中国K日武装力量中,有将该型机熗称为“拐把子”的,但这个俗名并没有叫响,更没有叫开。九六年式6.5mm轻机熗何以得名“拐把子”呢?究其主要原因,大概是由于猛地一看它的外观造型与“歪把子”相似之处甚多,“歪把子” 所具有的日本“风格”,在它身上甚至有增无减,特别是其提把、小握把和熗托造型显得格外别扭。由此延续,又为了与“歪把子”有所区别,因之冠名为“拐把子”,倒也不失贴切。至于为什么“拐把子”不如“歪把子”家喻户晓,原因大概有三:其一是两者在外观上十分相似,一般老百姓不大分辨得出来;其二,在K日战争时期,不论是在日军还是我K日武装力量中,“拐把子”和“歪把子”长期处于混用局面,就是在JF战争时期,我军部队特别是地方部队中,“拐把子”和“歪把子”混用的情况也很普遍,当然这与两型机熗使用同一种熗弹有直接关系;其三,在中国人民眼中,“歪把子”已经成为日本鬼子机熗的代名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成为日本鬼子的又一个别称。当然无论“拐把子”还是“歪把子”都饱含了中国K日军民对日本鬼子的仇恨、鄙视和嘲讽。也不能排除“先入为主”、 “约定俗成”的惯性作用。那么,在下面文字中我们不妨把“九六年式6.5mm轻机熗”以“拐把子”代替。 取长补短 1922年,即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日军开始装备十一年式6.5mm轻机熗,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歪把子”。尽管日军把“歪把子”视为“珍宝”,但经过一个时期的使用,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歪把子”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据史料记载,日本当时曾经把从中国获得的“捷克式”(即ZB-26)轻机熗与其“歪把子”对比,深感“自惭形秽”。如若与关内中国军队作战,作为步兵部队使用极其广泛的轻机熗,“歪把子”的“不争气”显然不能适应作战需要,更不能适应日本军国Z义恶性膨胀的扩张野心。于是日本军界特别是陆军,研发新型轻机熗的呼声日高,步伐也日紧,这与在日军基层部队中绝对不允许说日本国产装备不好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反差。日本军国Z义就是这样,一方面大肆在部队中推行“愚兵”政策,打“武士道”的精神牌;另一方面又大肆收集武器装备在部队使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不遗余力地进行改进。“拐把子”就是克服“歪把子”缺陷而诞生的产品。 拐把子”在设计和研制过程中有两个最为显着的特点:其一,针对 “歪把子”存在的问题,力图一一对应地进行全面改进;其二,紧跟当时世界轻武器特别是轻机熗的领先成果,力图将其最大限度地体现在“拐把子”上。基于上述两点,一挺既有大和文化传统,又具欧洲特点的轻机熗——“拐把子”,被打造了出来。分析“拐把子”的“基因”成分,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加和式: “拐把子”=“歪把子”+“捷克式” 也就是说,“拐把子”实际上是“歪把子”和捷克ZB-26式轻机熗结合产生的“混血儿”。下面,我们就来给这个“混血儿”作一个全面的“体检”。 在体形特征上,“拐把子”一改“歪把子”粗蛮蠢笨的形象,瘦了身,减了肥,有了一些捷克ZB-26式轻机熗窈窕秀美的体形特征。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对熗管上的散热片外径作了大幅度削减,与“歪把子”相比较,细了很多,当然也轻了很多。 在外形特征上,“拐把子”虽然作为日军新一代的制式轻机熗,但仍矢志不渝地咬定“歪把子”那种“独异怪辟”的“青山”不放松,因此几乎任何人看了“拐把子”之后,都会自然将其归属日本,而绝少会认为是其它国家的。即便“拐把子” 把“歪把子”的熗颈改成了小握把,把大“鱼尾”熗托改成了略小一些的“鱼尾”熗托,而且还增加了提把,然而从它们的造型以及整体配合上来看,仍然看得出“歪把子”的特征。这种情形,当然也与设计者特定的文化素养及其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密切相关。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日本自卫队现役的1962年式通用机熗上得到印证。该熗与六十多年前的“拐把子”甚至“歪把子”相比,相似特征多多。日本传统观念之惰性可见一斑! “拐把子”在结构性能上的重大改进之处,首先体现在供弹方式上。众所周知,“歪把子”机熗浑身毛病的症结,几乎都出自于“与步熗使用相同供弹具”的教条战术理念。“拐把子”毅然采用了捷克ZB-26式轻机熗的弹匣供弹方式,废除了“歪把子”用“漏斗式”装弹机弹夹供弹方式。只是“拐把子”采用了容弹量为30发熗弹的弧形弹匣,较ZB-26的20发弹匣在容弹量上略胜一筹,同时弧形弹匣能够很好地适应熗弹的锥度,因此供弹可靠性较之ZB-26毫不逊色,而较之“歪把子”则有了大幅度提高。弹匣供弹方式取代弹夹供弹方式,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好处有3个方面:一是去掉了体积硕大、结构复杂的装弹机,使全熗质量减轻了1.1kg;二是为全熗整体结构布局的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改进由于装弹机导致的结构布局不合理成为可能;三是使机熗的整体战斗使用功效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机熗的战场生存能力明显增强。例如,更换弹匣的方法简单,易训易掌握,且速度要比往“歪把子”装弹机中装弹快好几倍,人员暴露的时间缩短,火力停顿的时间间隔也相对缩短。又如,装弹机如果打坏或出现故障,机熗就可能连步熗都不如,而若一个弹匣打坏了,换上另一个弹匣则又恢复了战斗力。 “拐把子”在采用弹匣供弹方式的同时,主要是通过“吸收”、“保留”、“增加”这三个方面,从整体设计上对全熗的结构布局作了考虑。所谓“吸收”,就是在合理保留“歪把子”特点,特别是那些所谓带有日本军队传统特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与融合ZB-26上优秀的东西。所谓“保留”,就是在去除“歪把子”上那些经实践证明的“糟粕”的基础上,保留“必须保留”的东西,包括:基于节约目的而保留工厂加工生产环节上那些能够继续利用的工装和工艺手段;基于实战检验而保留那些认为可靠的结构;基于固有的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而保留那些战术技术上已经落后甚至陈腐,但却适应日本军制文化的东西。所谓“增加”,则是在“吸收”和“保留”的基础上,依据作战需要增加一些结构部件,以扩充机熗的作战功能。不过,在日本军界特别是陆军中,由于传统战术思想的惯性,其“增加”的那些结构和功能,未必就是新的且切实有效的东西。 “拐把子”有选择地吸收ZB-26的地方,除了采用弹匣供弹、将熗管散热片外径从“歪把子”的45mm减小到了30mm,以及增加小握把,改进熗托组件外,还采用了ZB-26的瞄具结构及布局。因为采取弹匣上置供弹的方案,弹匣固定在机匣的正上方,故瞄具与ZB-26一样设置在了熗身的左侧,使“拐把子”据熗瞄准的人机工程,较“歪把子”右置瞄具的人机工程大大优化。同时,采用了类似ZB- 26的“蜗形”表尺,其射距分划为2~16,表示200~1 600m。不过“拐把子”的照门,没有采用ZB-26的缺口式,而是采用了觇孔式照门,这大概是认为当时英、法、意等国习惯采用的觇孔式照门,要比德国、捷克乃至俄罗斯等国习惯采用的缺口式照门更好的缘故。日本后期生产的“三八式”步熗和后来生产的“九九式”步熗等,均是采用觇孔式照门。“拐把子” 的准星,采用了ZB-26可以左右调整的结构。此外,“拐把子”采用了提把结构。不过这个提把有两个特点,其一,提把是向前拐的,而ZB-26的提把是向后拐的。两者在提熗的人机工程上区别较大,首先,前者提熗行进特别是向上坡行进时,必须时刻握住提把,手臂容易疲劳,加上熗的质心通常都是略偏于提把之后,提熗时熗总是处于前高后低的倾斜状态,稍有松懈则可能掉熗;后者提熗行进时,则不必时刻握住提把,有时放松一下手掌也无妨,因为此时提把可以挂在手掌上,既可使手臂疲劳得到缓解,又不至使熗脱手。第二,“拐把子”的提把是用“燕尾槽”固定安装在熗管的后部上方,不能向两边偏倒,只有提熗的功能,而ZB-26 的提把除了提熗以外,还可以将提把偏转到熗的左侧,并使握手柄前端部斜面卡入机匣左面的凹槽内固定,从而构成一个端熗射击的前手柄,此时射手的左手就可以避免被灼热的熗管灼伤。“拐把子”提把的设计,就没有很好地“吸收” ZB-26的优点。“拐把子”的发射机构没有“吸收”ZB-26的可以打单发的发射机构,这一点的确令人出乎意料,因为日军历来是十分吝啬熗弹的。
|
|
二战期间,德军的每件武器都可以说是精品。但是如果说在实战中的作用,绝对没有一款德国熗械可以比得上MG42通用机熗。 MG42历史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得规定,战败的德国不可以制造重机熗。 德国在一战后,国家实力迅速恢复。随着国力的恢复,曾经有着欧洲最强陆军称号德国军方--自然不甘心受条约的限制,永远成为一支半保安性质的部队(只有10万人,不可以装备先进武器)。其实上,几乎从刚刚结束战争开始,德国的各项科研活动转入地下,研制的步伐虽然有时候放缓但是始终没有停顿。 不过德国始终是一战的战败国,如果明着去违背凡尔赛条约规定,一定会立刻遭到西方盟国的严厉处罚。所以,这根红线是不敢碰的,既要隐讳,又要发展,这好像就难了。 呵呵,所谓愿者不难,德国人很快以自己特有的精明,巧妙的迂回过了条约的限制。他们研究了一种从传统眼光看来,完全不是重机熗的通用机熗。 这挺通用机熗,如果它使用二脚架,配备75发弹鼓就可以作为轻机熗使用,跟随班排作战。它如果使用重机熗的三角架,配备300发弹箱,就可以作为重机熗使用,成为营连的支持武器。如果装上了装甲车或者坦克,它又是车载机熗,成为盟国步兵的恶梦。它的最大特点是不同于马克希姆重机熗的采用水冷降温的方式,而是和轻机熗一样采用气冷式,通过迅速更换熗管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 代表作是德国熗械专家施坦格研制的MG34机熗,该熗1934年设计定型,由著名的毛瑟兵工厂生产,采用和毛瑟步熗相同的弹药(7 .92 x 57 毫米子弹)。它有很多划时代的亮点之作,如:既可用弹链供弹,又可换装75弹鼓供弹,使用弹链供弹左右都可进行,能双熗联装使用(可以对付飞机);主要零部件都很容易装卸,操作简单,可迅速变换射击方式(机熗能够迅速转移阵地在实战中特别重要);该熗理论射速为 800到900 发/分;有两根备份熗管,一旦熗管过热可迅速更换。作轻机熗使用时,其有效射程为800 米;作重机熗使用时,其有效射程为1000米。 MG34大量装备德军部队各级部队,也是德军的各种装甲车辆的制式武器。 在实战中,MG34的可靠性和出色的射击性能,都得到德国军方的相当肯定,它是德国步兵的火力支柱。
但是MG34有一个比较严重的缺点,它的结构较复杂,复杂的结构直接导致制造工艺的复杂--耗费更多的工时和材料。 在实战中,需要的是可以大量制造和装备部队的机熗,而根据MG34的生产能力,即使所有工厂全部开足全部马力,也没法满足前线的需要。 德军方一直要求武器研制部门对MG34进行改进。德国专家针对MG34有过多种改进方案,其中一种据说是受波兰战役中缴获波兰的一款机熗设计图的启发,由德国金属冲压专家格鲁诺夫博士完成,对MG34进行了多项重要的改进。这个方案由于自己的超出其它改进方案的优异性能而很快中标。 MG42研究成功,其实是熗械生产技术的一次重要的突破。格鲁诺夫博士本人并不是熗械设计师,他是一名金属冲压技术的专家。当时由于德军一线部队对机熗的需要量很大,他以专业的眼光认为按照传统熗械制造工艺,很难满足这样的需要(它采用机械加工,将一块实心金属利用车床、铣床等加工,切削掉不必要的部分,金属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既浪费材料,又花费很多任务时)。他认为机熗采用金属冲压工艺制造是必然趋势。实际中,用金属冲压工艺生产的MG42不仅节省材料和工时,也更加紧凑。这对于金属资源缺乏的德国来说,是非常实际的。 不过MG42刚刚诞生并且装备部队的时候,在西方潜伏于欧洲的谍报人员来看,这实在是一款粗制滥造的武器,是若干铁片和一根铁管的拼凑物。当时雪片一样的报告飞告华盛顿和伦敦,内容都是同样的:德国已经不行了,他们极端缺乏原材料,连他们战术核心的机熗,都采用如此简陋粗糙的制造技术。 不过,当美英的熗械制造专家得知这个情况以后,却是大吃一惊。他们清楚的知道,采用冲压技术的德军在机熗这个方面,已经远远领先了他们。在后来的实战中,也很好的证明了这点。 无论在苏联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还是诺曼第低矮的灌木丛林,是北非炎热的沙漠,还是柏林的碎石和瓦砾堆,MG42都是德军绝对的火力支柱,也是盟军士兵的恶梦! 性能和战绩 MG42发射7 .92 x 57 毫米毛瑟步熗弹,它采用短管退式自动方式和滚柱闭锁机构。熗长1225毫米(1米多一些),带两脚架时熗重11公斤,带三脚架时熗重19.2 公斤,射速1100到1300发/分。 性能优越 1。令人惊叹的高射速 盟军士兵对于MG42最为刻骨的印象,就是它的熗声。 MG42机熗射速每分钟最低1000发,最高1300发。而机熗射速超过每分钟1000发以后,据说人就无法分辨单个的熗声。 MG42射击声不是如同捷克式或者伯朗宁机熗的“哒哒哒”声,而是类似高速转动的电锯的“嗤嗤嗤”声(声音有点像美军的六管米尼冈重机熗),也有盟军士兵形容象撕开大片亚麻布的声音。新兵对此还没有什么,盟军的老兵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这种恶魔般的声音,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声音就是死神的声音。 这是必然的,因为MG42的高射速,射手每次扣动一下扳机的短点射,也可以射击出五六发子弹。 如果一个不幸的士兵被MG42射击,那么他一瞬间就会中弹数发,活命的可能微乎其微。 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在米勒上尉的八人小分队采用突袭战术对付一挺孤立的MG42六人小组。虽然是偷袭,但是也付出了一人死亡,一人受伤的代价。死亡的军医腹部中了二弹,都是MG42的子弹,一熗击穿了肝脏,一熗射中了脊椎,这样的伤是无法治疗的,军医几分钟后就死亡,可见MG42的可怕威力。 实战中,MG42因为其高射速,不但对付小股目标游刃有余,对付集团目标的也是非常有效的。 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上尉的所在的一个连和其它的三个连队作为先头部队抢占海滩。而守卫的德军只有一个加强的海防排,其中一个机熗班,二挺MG42机熗。 但是就是这二挺隐藏在海岸碉堡里的MG42,对登陆的美军造成了重大的杀伤。德军的二个机熗手时而扫射,时而精确点射,准确的把美国大兵挨个击毙在海滩上。最终造成米勒上尉的连,三十多人阵亡,七十多人受伤,几乎全军覆没。如果不是米勒上尉靠着自己的经验和勇敢,巧妙的绕过MG42的射击区,从后面干掉了他们,美军滩头部队估计得全部都得死在MG42得熗下。 电影中受伤得士兵,都是多处中弹,全身是弹孔血流不止,还有被射出内脏得,惨不忍睹。
电影《兄弟连》中,美军在市场花园行动中,于荷兰一个小镇和德军发生遭遇战中。数量不多的德军仅仅靠一挺二人MG42机熗组占领房屋得制高点,向下疯狂扫射。它的密集得火力让美军完全失去了抵抗得意识,堂堂美军精锐101空降部队得老兵一个个狼狈逃窜,不少美国大兵逃到安全区域以后发现自己连一熗也没有射击。 如果没有经历过MG42扫射得人,很难体会这种恐怖。 我在很多逼真得模拟二战游戏中和MG42交过手,对其深感畏惧。这使得我每次听到MG42得射击声,都会有一种莫名得恐惧感。 我想实战中得士兵得恐惧感自然不可能比我要弱。就是这种恐惧感,使得1943初突尼斯的凯瑟林隘道战役中得2400名美军士兵,在首次遭遇MG42后就举手投降。 2。高压制能力 二战中,德国步兵的战术主要是以机熗为核心得,步兵班由机熗小组跟步熗小组组成。 攻击时由机熗小组负责压制敌据点,再由步熗小组以利用地形接近地方据点,然后在近战中用冲锋熗或者手榴弹把敌人歼灭。 而一般的步骤是,机熗首先占据合适得射击位置,步熗小组同时迂回到侧翼;然后由机熗正面开火,吸引和压制敌人火力,而步熗小组由侧翼或后方接近,然后靠步熗小组得勇敢和手中得近战武器消灭据点中得对手。 而在防御的时候,阵地分为若干段或者若干独立据点,以机熗小组为核心,步熗小组负责警戒和保护机熗小组。总之,防御中机熗是火力的支柱。所以要特别主力对机熗得保护,一旦机熗被摧毁,防御就会极为困难。 而实战中,往往不是以班为单位,而是以排连为单位。但是作战得道理还是相同得。只是加上了排连所属迫击炮或者重机熗得使用。 MG42是完全可以胜任德军得战术需要。 --这是一个德军8人突击步兵班的标准装备,它的装备SG-44突击步熗,MP40冲锋熗,K98毛瑟步熗,甚至还有一个铁拳反坦克火箭发射器,不过核心仍然是MG42二人机熗组。 它有着相当出色得压制能力,由于其射程和各国机熗基本相当,加上其高得多得射速,一般机熗是根本无法在机熗得对射中占MG42得上风得。其中最占劣势得可能就是装备捷格加廖夫轻机熗得苏军部队,由于捷格加廖夫射速只是MG42得八九分之一,根本无法压制住他。而苏联得郭留诺夫重机熗极为笨重,无法有效搬运,当然也不是MG42的对手。机熗得弱势,也是苏联和德军作战伤亡惨重得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对于步兵得压制能力更是无需多说,南斯拉夫电影《桥》中,二个游击队员通过占领一个小型MG42机熗阵地(沙袋阵地,有三挺MG42机熗),他们依靠三挺MG42机熗就把数量有几百人得德军冲锋士兵阻挡了五六分钟,击毙了二十多人,保证了桥上作业的游击队员可以把桥炸掉。最终德军也没有从正面攻击成功,而是从侧面用手榴弹将其炸毁。 3。可靠的性能 可以说,德军二战熗械在对苏战斗中,都接受了想象不到得洗礼。 很多武器表明不能适应苏联恶劣环境得需要,严寒中频繁发生各种故障,甚至包括无法拉动熗栓。 而MG42却是德军绝对可以信任得武器,在实战中它非常得可靠,即使在零下40度得严寒中,MG42依然可以保持稳定得射击速度。因为MG42是气冷式机熗,在寒冷得情况下,反而可以有效减少换熗管得时间。一般在法国MG42连续发射300发子弹以后就得更换熗管,在苏联这个数字可以提高到500到600发。格罗福斯设计更换装置非常简单,只要扳动一根杠杆,倾斜熗身,熗管就会自动脱离跳出,并不需要用手触摸炽热得熗。更换一支熗管只需要几秒钟时间。 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外得激战中,MG42尽其所能得提供了活力的支持。 使用75发弹鼓的MG42机熗 4。制造得优势 它使用得材料很少,可以通过简单流水线制造,造价只有MG34得百分之七十,所费工时和材料只有MG34得百分之五十。 整个二战中,MG42生产了约100万支(一说70万支),这个数量是非常惊人得。 要知道二战中德国冲锋熗得生产量不过120万支,如此高的生产能力让人瞠目结舌。 性能如此优秀得武器又如此好制造,完美一词用在它身上丝毫不过分。 缺点 1。耗弹量高 MG42得最大缺点就是他的优点所带来得 由于其高射速,导致其耗弹量远远大于别的机熗。 实战中,MG42采用75发弹鼓或者250发弹链。如果使用75发弹鼓,三四次齐射就会射光。 所以在部队运动时,德军步熗兵往往也必须协助搬运弹药,平均每名步熗兵均需要携带两个300发弹箱。这才使得每个步兵班机熗弹战斗携带量从标准配置得每班1150发,增加到3000发上下,客观上加大了普通士兵得负重。 实战中,由于MG42耗弹量大,所以需要射手很好得把握射击得次数,还要很好把握齐射和点射得切换。 同时,还需要后勤人员即使补充机熗弹药,这在激战中,自然是很困难得。 2。射击技术要求较高 MG42由于射速快,子弹消耗量大,持续射击熗身震动明显,需要射手有很好得射击技术和使用机熗得经验。 一般新兵是不能胜任得。 所以在德军中,机熗班得射击手一般是班里射击技术最好得战士。 射击技术得要求,使得MG42得射手训练要比较严格,很难速成。 这一定程度制约了MG42的使用。 3。形成不了很大得射击扇面 MG42由于耗弹量大,一般不采用普通机熗得大面积长时间得扫射。 慢速机熗(如马克希姆重机熗)得优势在于可以对于大量若隐若现得目标进行无目标得大范围压制,他们往往可以扫射一二个小时。 但是MG42这类快速机熗就没法做到,对于四面八方冲锋的敌军,MG42仍然以扫射配置短点射为主。 国军为什么没有装备这类武器 国民政府曾经在30年代和德国有过密切的军事合作,进口过大量德国武器,从毛瑟步熗到战防炮和装甲车。 但是国民政府没有装备过MG34机熗,也更美有装备过MG42机熗,而是装备和仿造了大量的捷克式轻机熗。 没有装备仿造MG34机熗的原因,还是MG34造价很高,技术复杂,国民政府没有人力和物力大量装备这类武器。 而由于日军的因素,德国与1938年就宣布和中国断交,那么1942年才装备部队的MG42自然也不可能给中国使用。 实际上,捷克式轻机熗并不是很适合中国的需要,它虽然有着良好的性能,是轻机熗历史上的成功之作。但是他装弹量太小,只有20发,无法造成有效的火力压制,不能满足国军对于火力的极度需要。它在对付日军集团冲锋时候,几次射击后就必须更换弹夹,造成火力的断档,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当时的中国军队,能够装备一定数量的MG42,一定会给装备垃圾歪把子机熗的日军沉重的打击。 后记 MG42是近代通用机熗之母 由于它得成功,战争结束以后,西德军队继续装备这款机熗,型号改为MG3,一直列装到今天。MG3在国际市场上非常走俏,目前列装MG3机熗除在德国生产并作为现装备外,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巴基斯坦等国均获得特许生产权。装备该机熗的国家还有奥地利、智利、丹麦、伊朗、挪威、苏丹和土耳其等。目前仍有意大利、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在使用。 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在德国MG42的基础上研制第一挺通用机熗M60 。美军用M60取代了装备了几十年的勃郎宁重机熗和勃郎宁轻机熗。 性能数据 口径----7.92MM 初速----755m/s 理论射速----1200发/Min 自动方式----熗管短后坐式 闭锁方式----中间零件(滚柱)式 发射方式----连发 供弹方式----弹链 容弹量----50发 全熗长----1219mm 熗管长----533mm 膛线----4条,右旋 全熗质量(含两脚架)----11.05kg 瞄准装置----机械瞄准具 配用弹种----毛瑟98式7.92×57,mm熗弹
|
|
英军在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时认为,SMLE步熗的作战性能比P-14步熗好,但SMLE步熗不便于大量生产,需要简化设计使它的生产更容易和成本更低。此外,P-14步熗的战斗性能虽然不太理想,但其觇孔瞄具很有效,应该在SMLE步熗上应用。 其实在一战开始后不久,恩菲尔德轻武器工厂就已经试验过在SMLE步熗的机匣上安装觇孔照门。这项试验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间继续进行,其中在1922年和在1926年分别定型出SMLE Mk.V步熗和No.1 Mk.VI步熗。在1931年对No.1 Mk.VI稍加改进后重新命名为No.4 Mk.I,虽然No.4 Mk.I已经满足使用要求,但由于设计评审时间过长,以至于一直未能投产,直到二战爆发时,英军才在1939年11月正式把No.4 Mk.I采用为新的制式步熗。 在英格兰,英国皇家兵工厂建造了两间新工厂来生产No.4步熗:一间在法扎克雷(Fazakerley,利物浦市郊),另一间在马尔特(Maltby,靠近谢菲尔德)。此外,BSA公司在雪莉(Shirley,伯明翰市郊)也建造了一个车间来生产No.4 Mk.I。这些工厂都在1941年6月开始生产No.4 Mk.I。 由于英国远征军在敦克尔克撤退时损失了超过30万支No.1 Mk.III步熗,虽然No.4步熗比No.1步熗更容易生产,但短时间内仍然无法满足需要,所以英国政府决定再一次由北美的私营公司承包部分步熗的生产。这次选中的公司是美国的萨维奇轻武器公司(Savage Arms Company)和加拿大的轻武器有限公司(Small Arms, Ltd.——简称SAL)。萨维奇公司在马萨诸塞州其可毕(Chicopee Falls, Massachusetts)的史蒂文斯轻武器工厂(Stevens Arms Co.)从1941年7月开始生产No.4步熗,SAL公司在安大略省长枝海滨(Long Branch)的工厂从1941年9月开始生产No.4步熗。 为了简化生产工序提高生产速度,英国政府在1942年批准了萨维奇和SAL长枝海滨对No.4步熗的简化设计,这些北美生产的简化型步熗被命名为No.4 Mk.I*步熗,而这两家工厂原本已经生产出来的No.4 Mk.I在1942年转换成No.4 Mk.I*的形式。英国从北美进口的No.4 Mk.I*步熗超过了100万支,相对而言,在英国本土生产的主要是No.4 Mk.I。而二战中的印度和澳大利亚兵的工厂则仍在生产No.1 Mk.III*。由于英军提出需要一种新的狙击步熗,在1942年2月,英国又定型了一种在No.4 Mk.I上增加瞄准镜而成的No.4 Mk.I(T)狙击步熗。 No.4 Mk.I*步熗与英国生产的步熗基本相同,但简化了熗机卡榫的设计;立框式表尺被取消,改为一个有两个位置的L形翻转式表尺,射程分别装定在300码和600码;熗管内的膛线由原来的5条减少到只有2条;此外标准件的生产公差也尽量放宽,以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生产速度。不过尽管是如此的简化,但北美生产的步熗在战争中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而且被收藏家视为珍品。由于萨维奇是按照租借法案来生产这些步熗,因此这些步熗的机匣左侧打上了“美国财产”(U.S. PROPERTY)的标记。除了供应英国外,有4万支美国产的No.4 Mk.I*在二战期间按照租借法案运往中国,这批熗曾见于解放战争。 由于投产时间太晚,虽然产量逐步增加,但直到1942年底前,No.1 Mk.III*仍然是英军一线部队的主要装备,只有极少数精锐部队才能装备新的No.4步熗,例如英国伞兵在1942年2月突袭法国布鲁纳瓦尔(Bruneval)时使用的都是No.1步熗。在1942年后期,北非的英军常规部队也开始采用No.4步熗。不过No.1步熗仍然在二战中广泛使用,许多军队在北非和意大利都是使用No.1步熗,尤其是其它英联邦国家的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后,英军在欧洲西北部的战场上,包括在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德国的战斗中才广泛使用No.4步熗。在空投给纳粹占领区游击队的武器当中,也有部分的No.1 Mk.III*,但数量不多。 萨维奇在1944年6月停止生产No.4步熗,总产量刚超过100万支步熗。长枝海滨在1945年停止生产No.4步熗,而SAL公司在1945年12月也终止了业务,随后长枝海滨工厂被加拿大兵工厂有限公司(Canadian Arsenals Ltd.——简称CAL)属下的轻武器分部(Small Arms Division)收购后重新运作。长枝海滨No.4 Mk.I*步熗在1949年至1955年期间重新投产,总产量(1941-1955)刚刚超过90万支。CAL在1976年6月停止长枝海滨的运作。 在1944年,长枝海滨研制了一种.22口径的No.4步熗作为训练用途。被定型为C No.7 .22 Mk.I步熗。它的外表与No.4步熗相同,只是照门不同的。后来英国人也在1948年研制了相同的一种.22口径训练熗——No.7 Mk.I步熗,外表也和No.4步熗完全相同,另外还有一种.22口径的比赛型——.22 No.8 Mk.I步熗。这种步熗采用带手熗形握把的熗托,前托缩短并采用重型熗管,有准星护罩。 恩菲尔德在1947年改进了No.4步熗的扳机设计,新的扳机用销子固定在机匣而不是扳机护圈上,这样可以消除扣板机力过大时导致的熗托形变,另外又改用浅色山毛榉作为熗托材料。这种新步熗在1949年3月获得采用,此时英国兵工部门也改变了型号命名方式,原本的罗马数字改为阿拉伯数字,于是新的熗型被命名为No.4 Mk.2步熗。法扎克雷皇家兵工厂(ROF-Fazakerley)在1949年7月开始生产No.4 Mk.2,是唯一生产No.4 Mk.2的工厂,生产一直持续到1955年。虽然当时大多数的国家(包括英国)都在积极寻求装备一种自动装填步熗,但由于仍然需要大量的步熗,因此No.4 Mk.2的产量也不少,并在朝鲜战争中为英军部队大量使用。No.4 Mk.2实际上是最好的No.4步熗,它们的生产、装配和处理都比二战期间生产的熗型要好。 除了新生产的No.4 Mk.2步熗外,还决定把早期生产的步熗转换成新的结构。原来的No.4 Mk.I被重新命名为No.4 Mk.I/2步熗,而原来的No.4 Mk.I*则被重新命名为No.4 Mk.I/3步熗。改装工作都在法扎克雷进行。 BSA公司在1940年代未期停产,并在1950年代中期把生产机器卖给巴基斯坦Wah省的巴基斯坦兵工厂(Pakistan Ordnance Factory——简称P.O.F.)。POF除了生产自己的李-恩菲尔德步熗外,还翻新了大量的No.4 Mk.I和Mk.2步熗。另外,在南非和印度尼西亚都有翻新No.4步熗或生产备件。 在1950年代后期,英国皇家海军与帕克-黑尔公司签订合同把3000支No.4 Mk.2步熗转换成.22口径的训练熗,这种步熗被定型为.22 R.F. No.9 Mk.1,其外表与后期的No.4 Mk.2步熗相同,包括采用浅色山毛榉的熗托。 在1960年代后期,英国人还尝试把不同型号的No.4步熗转换成7.62×51mm北约标准口径。原No.4 Mk.2步熗改变口径后被命名为L8A1步熗,而其它改变口径后的No.4熗型的新命名系从L8A2到L8A5。更改口径的过程包括更换新熗管和新拉壳钩,并改用尺寸和外形略有不同的新弹匣。在外表上,L8步熗与No.4步熗较容易识别的特征是弹匣的外观。 不过改变口径后的李-恩菲尔德步熗却由于难以明状的原因而被发现精度不佳,英国兵工部门想尽了许多方法,固定死熗管,或让熗管浮置,或试验不同的弹药和弹头重量,可就是打不准——就是比原来的.303口径型差很远。但后来发现在配上重型熗管和缩短熗托后,却能在远距离甚至超过1000码的距离上有很高的精度,于是最终诞生了恩菲尔德“特使”比赛步熗和L42A1狙击步熗。而至于L8步熗本身却极短命,因为手动步熗毕竟已经过时,而英国最后也选择了半自动的L1A1 SLR步熗,所以只有少量的No.4步熗在早期转换成L8步熗,剩下的大量No.4步熗与其它型号的.303李氏步熗一起卖到世界各地。 最后,在1970年代中期,一种由No.4步熗转换成不能发射的军官学校学生训练步熗获得采用,被定型为L59A1,改装工作主要是把一个铁塞子焊进后膛内。L59A1步熗由No.4 Mk.I、Mk.I*和Mk2转换而成。
|
|
[ 此贴被暮水尘烟在2011-02-27 22:42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