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丰臣秀吉的火熗队很了得,但不知与明朝的火器相比谁更强?鸟熗类火器包括鸟嘴铳、鲁密铳、自生火铳和鸟熗等,分述其形制性能如下:
鸟嘴铳:公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明军在收复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今浙江鄞县东南)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鸟熗的日本人及鸟熗。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鸟熗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公元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熗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这铳用熟铁打造,重约5~6斤,有准星、照门,安装木托之上。铳口长出木托2寸,托后7寸向下弯.曲,托腹藏搠杖(通条)一根,重3两,另有火绳,每根长2丈,重3两。每次装粒状黑色火药3钱,铅子重3钱。火门有盖,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发射时将火绳点燃安入龙头,右手开火门后紧握熗尾,用食指扣板机向后,龙头落在火门,燃药发射。《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 ”,成为当时战斗中的“利器”。
鲁密鸟铳:公元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中国古代著名火器专家赵世祯在鲁密国(今土耳其)贡入的鸟熗基础上,创制了比鸟嘴铳射程更远的火绳机熗,称之为“鲁密铳”。铳全重8斤,长5~7尺,装药4钱,铅弹重3钱,火绳机的板机安在熗托内,拨之则落于火门,火燃之后,自行昂起。熗托尾部有钢刃,敌人逼近时,即倒转来作斩马刀用。这铳射程远,威力大,在结构上也优于鸟嘴铳。故《武备志》说:“鸟铣:唯鲁密铳最远最毒”。掣电铳赵世祯在创制鲁密铳的同时,还吸取鸟熗及佛郎机的优点,创造“掣电铳”。铳长约6尺,重5斤,采用后装子铳的形式。子铳5个,各长6寸,重约10两,前有圆小嘴,后方有扁方笋,笋中有眼,用捎钉钉住,以防前撞后坐。装药2.5钱,铅弹重2钱。这铳的发火装置与鲁密铳同,但下面加有护圈。子铳预先装填好,轮流装入熗管发射,可以加快射击速度。
以上各种明代鸟熗,口径均在0.9~1.3厘米之间,射程可达300米左右。和明代中叶以前的各种火门熗相比,具有身管长、口径小、重量轻、便于步、骑兵使用的特点。鸟嘴铳和鲁密铳熗管底部,还是用螺栓封闭的,便于拧开擦洗熗管。明代后期,这类火绳机熗已经是明军的主要装备。每名鸟熗手配备火药罐2个,一个装发射药,?个装引火药,携带铅弹300发,由于发射速度较慢,为弥补这一缺点,通常在战术上采用三排轮放法,即一排装铳,一排进铳,一排放铳,第一排发射完毕后,退至第三排装铳,第二排进至第一排位置放铳,如此轮流发射。
自生火铳:明代末年开始试造的一种燧发熗。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发明的。它的构造和性能与前述鸟铳无大差异,主要是改进了发火装置。自生火铳的出现,将我国使用了两百多年的火绳点火法,改进为燧石发火。这是我国火器史上一个大革新。因为使用火绳点火,有很多缺点,遇到风雨的天气,火门里的火药不是被风吹走,就是被雨打湿,以致不能发射;有时还没有瞄准好,就过早地误放了。毕懋康记载的是撞击式燧发熗,扣板机龙头下压,因弹簧。的作用与火石磨擦发火。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使瞄准较为准确,并在各种情况下,随时都可发射。
一、鸟铳的来历
鸟铳是16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我国明清军队装备的一种用火绳点火发射弹丸的单兵熗,因其能射中在天之鸟而得名,又因其所安装的弯形熗托形似鸟喙而被称为鸟咀铳,也有人称其为鸟熗。它们的名称虽有不同,但在基本构造和发射方式上是一致的。关于它们的来历,自明代后期起,在兵书和史书中就有三说:其一是“鸟铳由我国自创说”,其二是“鸟铳从日本传入说”,其三是“鸟铳自西洋直接传入说”。三说虽都言之有据,但并非都能成立。
(一)鸟铳由我国自创说
此说的代表人物是王圻,他认为鸟铳并非“传之番舶”,而是“中国所固有者”,并声称他的看法是来自参将戚继光的。但戚氏本人在《练兵实纪杂集·鸟铳解》中却说此“此器中国原无,传之倭寇,始得之”。可见王圻所说并非事实。就在同一书中,王圻本人又引用右都御史唐顺之的话说:“唐顺之疏曰:国初止有神机火熗一种,而佛郎机、子母炮快熗、鸟咀铳皆后出。”可见王圻对鸟铳的来源并无定论。
认为鸟铳不是明朝军器局和兵仗局制造的说法还有不少,如明代文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事物类》中说:“鸟咀木铳,嘉靖间日本犯浙,倭奴被擒,得其器,遂使传造焉。”何汝宾在《兵录:马铳》中指出:“中国原无此器,传自倭夷始得之。”副总兵茅元仪在《武备志·鸟咀铳》中称:“此器中国原无,传自倭夷始得之。”这几种说法,都认为鸟铳乃抗倭战争中缴获之物,而戚继光在自己著作中对鸟铳自制说的否定,当可确信无疑。
(二)鸟铳从日本传入说
日本是怎样制成火绳熗的呢?据日本火器史学家们的研究,日本人最初是从中国传入的火器中知道火器知识的,尔后又在中国明火铳和欧洲火绳熗的影响下,制成了日本最早的火绳熗一一种子岛铳。其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前文所说,自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本文永十一年)至1281年日、蒙(元)战争时期。日军从作战中见到了蒙古(元)军使用的铁火炮,从此得知世界上已经有了一种新式兵器?火器。这是日本初知火器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明朝火铳(日本人称为原始手铳)传至日本时期。
日本火器史学家大多以下列史实作为这种传入的例证。
《荫凉轩日录》一书记载说:文正元年(1466年,明成化二年),有(中国的)琉球人来日本时,放了熗。日本碧山和尚,在《碧山日录》中称:在应仁之乱(1468~1477年,明成化四年至十三年)时,使用了飞炮、火熗。《北条五代记》卷三中记载:永正七年(1494年,明弘治七年),中国的熗传入?市,尔后又传入关东。《甲阳军鉴》说:“在大永五年(1525年,明嘉靖四年),中国的熗传到了武田家。
第三阶段,是天文元年(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后欧洲火绳熗的传人时期。日本火器史学家认为,这一时期日本同欧洲交往频繁,尤其是同葡萄牙的来往更多。据日本文献《南浦文集·铁炮记》记载:日本天文十二年(1544年)八月二十五日,有一艘葡萄牙大船来到种子岛。船上的葡萄牙人带来了一种火熗,岛上人从来没有见过。此熗长二三尺,中通外直,底部有塞,其旁有一穴,为通火之路,入妙药于其中,再添以小团铅,尔后立靶于岸畔,由射手进行瞄准射击。在进行试射时,“其发也,如掣电之光,其鸣也,如惊雷之轰,闻者莫不掩其耳矣……”日本人见其威力大,便请船上人传授该熗的制造和使用之法,并买了2支,作为仿制的样品,同时派人向葡萄牙人学习制药之法,这就是葡制火绳熗传入日本的开始。
日本天文十三年(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江州的国友锻冶,组织了高明的工匠,仿制成适合日军使用的火绳熗,并且制成了闭锁螺栓,较好地解决.了熗尾的闭气问题,提高了火绳熗的威力,较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绳熗更为先进。不久国友锻冶进行批量生产,售出数百支成品,有些海盗及走私商人等乘机购买,持为劫掠凶器,我国闽浙沿海多受其害,1548年,明军在剿捕侵扰我国沿海双屿的倭寇时,缴获了这种火绳熗。由于当时明朝政府和人民称这些海盗和走私商人为倭寇,所以就把这种火绳熗称作倭铳。可见鸟铳传自日本是可信之说。
(三)鸟铳自西洋直接传入说
明代后期兵书持此说者不少。如嘉靖时期的游击将军何良臣就在《阵纪·技用》中说:“鸟铳出自外夷(一说南夷),今作中华长技。”《武备集要》则说:“鸟咀铳之用,起南夷番国。我兵战获番船,得之舟中,遂仿之以造,今吾匠民得精巧机制,有如于此。”《筹海图编·鸟咀铳》记载:“鸟铳之制,自西番流入中国,其来远矣,然造者未尽其妙。嘉靖二十七年,都御史朱纨,遣都指挥卢镗,破双屿,获番酋善铳者,命义士马宪制器,李槐制药,因得其传而造作,比西番犹为精绝云。”这些记载却未说鸟铳得自倭寇,而是得自“外夷”、“南夷”、“西番”、“番酋善铳者”等等。倭寇是嘉靖时期对侵扰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和走私商人的专称。所以“南夷”、“西番”、“番酋善铳者”显然是指欧洲人,而在当时主要是指来华的葡萄牙人。因为当时明人对葡萄牙的地理位置不很清楚,所以有这类称呼。如《天下郡国利病书》说:“佛郎机国在爪哇南,古无可考。”又有人认为它在马六甲之西南,所以称其为“南夷”、“西夷”,以表示这些人是来自西南大洋的化外之邦。《筹海图编·鸟咀铳》所说欧洲火绳熗的传入有两次:第一次是嘉靖元年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从缴获的2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的火绳熗,所以它说是得自西番,其来远矣。但是,那时葡萄牙人所用的火绳熗,大抵还是初创时期的制品,所以该书说“造者多未能尽其妙”,事后也未得到明王朝军事当局的重视。第二次是明军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破双屿时缴获的火绳熗,性能有较大的改善,而且还俘虏了善于造熗的工匠。明王朝军事当局即派工匠向“番酋善铳者”学习,学习后,“因得其传而造作”,并有所改进和提高,其制品比番(制的)尤为精绝。”
由此可知,明军在破双屿之战中,同时缴获了日本和葡萄牙人使用的火绳熗。但当时葡萄牙人使用的火绳熗不如经过改制的日本种子岛铳,所以何良臣在《阵纪·技用》中说:“鸟铳出自外夷……但不敢连发五、七铳,恐内热起火,且虑其破(即膛炸),唯倭铳不妨”。由于倭铳优于夷铳,所以明廷军事当局以仿制日本式火绳熗为主,于是有鸟铳得自倭人之说。这就是欧洲火绳熗传入之事不为人重视的原因。??以上摘自《中国火器史》
由以上转载之资料大体可知,明朝所使用的鸟铳相当于日本的铁炮,即火绳熗,而且是直接受到了日式铁炮的影响。日本人在从葡萄牙人那里得到火绳熗制造技术后,迅速改进出性能更加优异的日式铁炮,而在双屿之战中,明朝同时缴获了葡萄牙和日本的火绳熗以及一批日本工匠,据以开发出自己的鸟铳,而且手笔极大,一上来就是一万挺。
明朝末年的自生鸟铳已经是一种燧发熗,说明几十年间明朝火器技术发展之快,但可惜国家将亡,没有批量装备。清朝建国后,虽然军事装备专家仍对火器有相当改良和实验,但因为统治者片面认为弓马盛于火器,加上国家安定无事,中国的火器发展乃告停顿,终于被欧洲所抛下。同样的,一度昌盛的日本铁炮技术,也在“元和偃武”之后急剧衰落,江户二百多年的太平盛世下来,待美国黑船到来,也只有徒呼“船坚炮利”的份儿。
明朝16世纪末的火器技术水平可能比日本强,但是明军的装备水平和日军比就差了,一个原因??体制问题。不过由于闭关锁国,日本后来也和中国差不多了,双方都失去了火器技术飞跃的一个良好机会。
日本的安土-桃山时代和明朝万历初年所带来的兴盛,本来是双方可以进一步得到大发展的契机。尽管当时西方殖民者开始海上扩张,但是东方还是可以通过吸收西方先进科技和文明成果,从而与西方抗衡。而但是随着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以及张居正死后万历末年的腐败,两国都统统走向了落后。
16世纪末期的中日大战,才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战争。乃至尔后的英国革命,在武器上也还并没有特别优势的地方。
据记载,明军鸟铳手的标准配备是是每名长刀一把,鸟铳一门,搠杖一根,锡鳖一个,铳套一个,铅子袋一个。药管三十个,备征火药每出三钱,备三百出,另备药六两,共六斤。铅子三百个,火绳五根,每局铅子模一副,椰瓢一个。
要是按照鸟铳六斤,搠杖3两,火绳15两,铅子一个三钱,300个5.6斤(明 1斤16两,1两10钱),火药六斤;不算长刀、锡鳖、铅子袋、药管、铅子模、椰瓢,明军鸟铳手负重就是19斤(18.75斤),约合今制22斤(明1 斤=590克)。要是再加上盔甲,被服,干粮,饮水,明军鸟铳手的负重绝对小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