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化妆品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8442 回复:20

[人文通史] 中国古代化妆品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执素衣

ZxID:13389413


等级: 内阁元老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6-01 0
中国古代化妆品

[table=650,#ffffff,#632423,2][tr][td]
[align=left]
古代的女子的“化妆品”

 [b][color=#ff0000] 花钿[/color][/b]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3f49137006679861bc54212c3ef0c.jpg[/img]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494d1370066738da431886ac44f3b.jpg[/img]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385913700695230ba8fd1e89d735d.jpg[/img]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8d3e1370066752d8e0d353ed69d0f.jpg[/img]

       花钿还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而更多地是描绘成各类抽象图案,疏密相间,匀称得当。这种花钿贴在额上,宛如一朵朵绚丽鲜艳的奇葩,把女子妆扮得雍容华丽。近来反映唐宫生活的电视剧不少,无论是高阳公主、太平公主、武则天还是杨贵妃,在前额上都有一个红色或金色的小饰物,有的就像用颜色点了个花点,那就是所谓花钿了。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5fbc13700667703e698d4d3430c87.jpg[/img]

 [b][color=#ff0000] 口红[/color][/b]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913113700672538dce7541fa40e3b.jpg[/img]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经记载过当时的制作工艺,即先制香酒,以丁香、藿香两种香料,拣上好的新收无杂质的洁净棉花中,然后投入事先已烧至微烫的酒中,以热酒吸收棉中的香料之味。吸收的时间为夏日1天1夜,春、秋两季为两天两夜,冬季为3天3夜。浸透到期后,取出棉花和香料,将牛油或牛髓放人此香酒,旺火大烧,滚沸一次加一次牛油脂,数滚之后,撤火微煎,此时慢慢掺人以朱砂研取的红色颜料,并以青油调人,搅拌均匀,灭火后,待其自然冷却,凝成的红脂细腻鲜艳,香气蕴藉,即为妇女喜爱的饰唇用品了。到了唐代,则时兴甲煎口脂,甲煎是一种人工制作的复合香料,是当时制作高档口脂相当复杂的工艺,而且动用了甘松香、艾纳香、苜蓿香、茅香、藿香、零陵香、上色沉香、雀头香、苏合香、白胶香、白檀香、丁香、麝香、甲香十四种不同的香料,其中大多数属于昂贵的进口香料,制成口脂香气浓郁。也有不加红颜料和香料的口脂,多为男士所用,唐宋的皇帝在冬天还赐给官吏防冻的口脂面脂作为福利。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834c137006727882dedf1c8bc7b82.jpeg[/img]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ade113700673054b2b29fe93e9723.jpg[/img]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34191370069783113bd25a6b2e26d.jpeg[/img]

 [b][color=#ff0000] 额黄[/color][/b]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51221370069140c9901af8eb807b9.jpg[/img]

     据文献记载,妇女额部涂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为染画,一种为粘贴。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bd5713700694801c3e5393a067ae9.jpg[/img]

     染画
     染画是用毛笔蘸黄色染画在额上。其具体染画方法又分两种:一种为平涂法(额部全涂),如唐裴虔余《咏篙水溅妓衣》诗描述:“满额鹅黄金缕衣”。一种为半涂法,在额部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由深而浅,呈晕染之状。北周庚信《舞媚娘》诗“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南梁江洪《咏歌姬》诗“薄鬓约徽黄,轻细淡铅脸”,都是指这种涂法。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8ff81370066814787b8534bb09cfb.jpg[/img]

     粘贴
粘贴法较染画法容易,这种额黄是用黄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状饰物,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即可。由于可剪成星、月、花、鸟等形,故又称“花黄”。南朝陈徐陵《奉和咏舞》诗“举袖拂花黄”,北朝《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唐崔液《踏歌词》“翡翠帖花黄”等,都指的是这种饰物。严格说来,它已脱离了染额黄的范围,更多地接近花钿的妆饰。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7e7b13700673187944f1cc4025d77.jpg[/img]

 [b][color=#ff0000] 画眉[/color][/b]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377e137006985834fae5fee4a19e5.jpg[/img]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93001370069753a5edd1218fe2e41.jpg[/img]

  古代女子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饿发展而变化。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

  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

  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

  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

  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

  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
  
     [b][color=#ff0000]  妆粉[/color][/b]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9e401370069251a1c5a4b7799cee8.jpg[/img]

  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

  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1a62137006923560401f3ee26ce05.jpg[/img]

  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66891370069221afc5509acc4a9fa.jpg[/img]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917513700691936f54b555ab08e47.jpg[/img][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ff1c13700692074b13719971740db.jpg[/img]

  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color=#ff0000][b]   胭脂[/b][/color]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6_068f1370070708733c1bd09a696dc.jpg[/img][/align][align=left]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红楼梦》44回中有一段关于胭脂的描写,说得非常形象。这种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上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足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然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6_17471370070685c50c64c2b9eac52.jpg[/img][/align][align=left]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以及形象资料来看,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单以胭脂妆面的比较少见,具体做法可分为三种: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6_55511370070644a8038b8c5d373d3.jpg[/img][/align][align=left]
  1、在化妆之前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和,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颊,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经被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统一,整个面部的敷色比较均匀,能给人以庄重、文静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妇女;
  2、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实物可见唐寅的绘画,里面大多数女性都是这样化妆的),从图象来看,这种妆式常用以青年,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
  3、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称也不同,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_1306/23835_fb9813700698341e5a2c3198b45b1.jpg[/img]

[/align]
[/td][/tr][/table]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3 条评分 派派币 +20
timemyself

ZxID:1214839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14-08-23 0
唐朝时期的盛装画出来……跟鬼一样(′Д`)
有点惊悚(′Д`)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4-08-09 0
    
蔓萝

ZxID:11165396


等级: 热心会员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4-02-26 0
谢谢楼主哦
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23/10/91259_cb3216981572265d2dcddfb7ca770.jpg
幼藻1dd2

ZxID:43239067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4-02-20 0
清朝画的口红真是。。。。审美逆天
静幽烟水

ZxID:17586847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4-02-20 0
非常有用的~~一直搞不太清
寒水青琳

ZxID:42473575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4-02-03 0
长见识了
碎樱painrose

ZxID:27670769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3-07-19 0
这个画画的时候也会有很多帮助呢
╰下河摸鱼╮gg

ZxID:56202

等级: 牛刀小试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3-07-18 0
好神奇的化妆技术啊
那冬

ZxID:27649979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3-07-17 0
( ⊙o⊙ )哇哦  楼主好厉害的说   好贴~
藩华落墓

ZxID:11875190


等级: 热心会员
所谓事实的真相,往往就来自于一个让所有的表象都顺理成章的假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3-06-25 0
古人绘画技巧太差了,目不忍视啊!那妆嘛,有些还好啦
得之泰然~~~
失之淡然……
争其必然~~~
顺其自然……
ssliun

ZxID:11661656

等级: 牙牙学语
卿本佳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3-06-21 0
真是涨知识了
楼主加油!~
You ask my mother , I aks who?
寂寂沉鱼

ZxID:23732002


等级: 热心会员
嗷呜,葫芦娃葫芦娃,成为金刚葫芦娃,啦啦啦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3-06-09 0
— (细。) 素材区禁止版主之外的评分,谢谢合作 (2013-06-09 11:06) —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每个时代的审美真的是很不同啊。。。
暮辞朝

ZxID:15103679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清风雅乐
这一段开心的日子请你勿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3-06-08 0
审美不一样。。。觉得古代大部分妆容都很丑
244402625

ZxID:5708795

等级: 热心会员
嘎嘎~~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3-06-08 0
好涨姿势~原来额黄是这个样子弄滴,好神奇~~~
依玛尔

ZxID:13621443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3-06-05 0
素衣的开荒贴咩~长见识了啊~
gyko

ZxID:10520185

等级: 略有小成
欲求新文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3-06-05 0
哇好棒哦
zyz422984159

ZxID:20152147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3-06-03 0
谢了
子规月落

ZxID:13974051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暖雯雯
210 818 1018 1226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3-06-01 0
知识被丰富了,美的趋势逐年在变啊,我一直以为花钿是比较小巧的,看了图后原要贴这么多啊
细。

ZxID:10690886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凉卡就木
最近内心受到了无比严重的深层次打击 勿念 勿问 就当此人已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06-01 0
讲解全面,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好贴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