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纯资料
[b][color=#ff0000]主楼目录[/color][/b]
1.状师简介
2.状王宋世杰
3.广东四大状师 「陈梦吉」、「方唐镜」、「何澹如」和「刘华东」
4.晚清四大恶讼师 「谢方樽 」、「诸福宝」、 「杨瑟严」、 「冯执中」
[color=#ff0000][b]1楼目录[/b][/color]
1.清代讼师的官方规制
2.清代诉讼费用研究
3.“隐名讼师”:中国清代绍兴师爷的职场角色新考
[table=100%,#ffffff,#000000,2][tr][td]
[size=5][align=center][b]状师[/b][/align][/size]
[color=#ff0000]「状师」也就是「讼师[/color]」。《清稗类钞》〈狱讼类〉里收录了清代数十则著名「状师」的故事,他们谲诈多谋,坏法乱纪,除了勾结官吏,包揽诉讼外,也经常每能以不可思议的机巧手段,在诉讼里获得胜利。他们的角色类似于现代的律师,但刀笔及巧诈工夫尤胜近代的律师一筹。
古代的「状师」「讼师」在进入民国之后,被律师制度所取代,但他们的功能并未因此而消失,而是在新的司法诉讼关系里发展出一种新的「司法黄牛」。它是个司法上的「非正式制度」或「非正式关系」。司法体系里的某些参与者,继承了「状师」与「讼师」的角色,一仍旧惯地玩著包揽诉讼,贿赂法官的游戏。民国初年佚名所著的《老上海见闻》里的〈状师〉这个条目下遂曰:
——「状师在吾国,本已具著悠远绵邈的历史,但是,自从欧风东渐以来,律师的制度传入我国,既而国人多数察觉状师的弊窦与罪恶,因之民国成立伊始,政府当局即颁布命令禁止状师的私底营业,规定只许正式律师悬牌应徵,但是状师的演出却始终没有绝迹,……那些靠托充当状师以生活的,仍旧比比皆是。……凑著几个法院和其他律法团体的四周,纷纷从事活跃。依目前状态而说,有法院的所在,就有小茶馆的踪迹,这些状师们,几乎全部都在那里驻足,……以作业务上的竞争。……他们对古时那种巡检,典司,吏目之类的人物,都具有相当的交谊。」
[b][color=#ff0000]状王宋世杰[/color][/b]
宋世杰,明成化信阳州(今信阳市)人。幼年,家道贫寒,虽读过经书,但却未仕进。正德年间,曾干过代书的营生。嘉靖初,在南汝光道衙门当过刑房书吏的差事,但由于他生性耿真,不善阿谀奉承,平素行侠好义时常代人书写状子,不收分文,为民伸冤鸣屈。道台老爷本来对宋士杰入衙门后,没有银钱“孝敬”自己,就大为不满,又见他常管闲事,经常据理力争、顶撞自己,更是十分恼怒。因此,便找个机会,以“办事傲上”和“包揽词讼”等罪名,革掉他刑书吏的差事。此后,宋士杰便在信阳州外小街开设饭店。
宋世杰本作宋士杰,其实是明朝成化信阳州(今河南信阳)人,并非是古装剧中留个大辫子的清朝人,鼓词《紫金钗》中的宋士杰本来只是配角,在京剧《四进士》最早的版本中,宋士杰也是配角,主人公是清官按院大人毛朋,与他的三名同科江西巡抚田伦、道台顾读、河南上蔡县知县刘题合称为“四进士”。后来到周信芳演出的京剧《宋士杰》中,宋士杰才成为主角。另外,另一位京剧大师马连良也擅演宋士杰,他的剧本与演出的时候剧名仍然叫《四进士》,其实他们的剧本相同,不同的是马连良的宋士杰演得潇洒飘逸,周信芳的宋士杰稳重大方。
[b]相关故事[/b]
明朝嘉靖十三至十四年间,有山东博兴人顾铎(京剧《四进士》将顾铎改为顾读),到信阳任按察副使期间,河南上蔡县居民姚廷椿和妻田氏谋夺家产,设计毒死弟弟廷梅。由于主犯倚仗其弟(田伦江西巡按)官高势大,恣意妄为,在害死夫弟之后,又诬陷弟媳杨素贞与人通奸,串通其兄将她卖掉,途经信阳州郊区,买妻者杨春见素贞遭遇可怜,便扯碎婚书,愿与素贞结为兄妹,同去信阳,越衙上告。这事正被微服察访的河南巡按毛朋看到,很是感动。当场给他们写了上告的诉状。义兄妹到了信阳,又遇到了一贯见义勇为、专爱打抱不平的宋士杰,他决计要替杨素贞伸冤报仇。可是这件案子所牵涉的官吏位高权重,知县刘题贪杯受贿,江西巡按田伦(田氏之弟)密信行贿,信阳道台顾读贪赃枉法,而且他们和毛朋是同年进士,四个人还是结义弟兄。但宋士杰不畏要势,足智多谋,替民伸冤,抓住了案情的关键,终于把刘题、顾读、田伦三个地方官一齐告倒。毛朋不肯徇私,秉公办事,也获得了当时百姓的赞扬。宋士杰爱打抱不平为民告状申冤的事迹,赢得了世人普遍的赞扬和广泛的传颂。他死于明嘉靖中晚期,葬于信阳市西郊贤首山东南山坡。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其墓碑下落不明,以致现在无法辨认其墓了。
京剧中的宋士杰由配角转变为主角,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人民从寄望有一位像毛朋那样的清官转为希望民间有一位像宋士杰那样不畏强权的正义之士。剧中,他先是把被流氓纠缠的杨素贞解救出来,又因为同情杨素贞的不幸遭遇,对她只身越衙告状表示钦佩,毅然决定帮她打这场官司,甚至为了为杨素贞讨回公道而不惜接受流放之刑,最后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机智免除了流放。宋士杰诙谐幽默、聪明机智的性格,加上他不畏强暴、同情弱者的英雄形象,使他赢得了无数观众的热爱,也就成为一个脍炙人口的英雄形象,后来,这个故事又被改编成粤剧《审死官》。
到了清朝末年,有一山西大同革命党人名为宋世杰,由于“世”在普通话里与“士”同音,而宋世杰和戏曲中的宋士杰同样爱抱打不平,又经常痛骂贪官污吏,且随着粤剧《审死官》在广东、港澳一带流行,加上清末广东出了四名出色的状师(陈梦吉、方唐镜、何澹如、刘华东),合称为广东四大状师,于是民间逐渐把他和清末的宋士杰混为一人,宋士杰(宋世杰)也就从明朝的热心人变成清朝的正义状师,甚至被误为广东四大状师其中一人。
[color=#ff0000][b]【广东四大状师】[/b][/color]
据说,广东四大状师指的是[color=#ff0000]清朝[/color]时在广东四位很有名的状师,他们分别是:(有质疑)[color=#ff0000]陈梦吉[/color]、[color=#ff0000]方唐镜[/color]、[color=#ff0000]何澹如[/color]、[color=#ff0000]刘华东[/color]。
有一些剧集把陈梦吉和方唐镜当成师徒关系,又有陈梦吉和刘华东当成师徒的。更有闻说宋世杰此人根本就是民间虚构出来的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
自古官大民小、官爷民子,广东老人家有句口头禅:[color=#ff0000]「生不入官门,死不入地狱」[/color],未见官已先打三十大板,若非有秀才功名在身,青天老公祖在上,草头民弱都要跪得个七晕八素的,目不识丁者还要找人代写讼纸,如此深邃的衙门大堂,就有了讼师的出现了。讼师者代写状纸,口若悬河于公堂之上,有良心者为民申冤,无耻者就与官勾结,欺压百姓。于是就有了民间不朽的传奇:「广东四大讼师」。人称[color=#ff0000]「铁嘴铜牙,扭尽六壬」,手摇白纸扇,把那堂堂七品县官问得个哑口无言,贫苦弱势的老百姓就是因为有了这「四大讼师」才有可能挽回他们应得的那小小公道。[/color]这「四大讼师」分别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梦吉」、「方唐镜」、「何澹如」和「刘华东」。
[b][color=#ff0000]陈梦吉[/color][/b]
排名首位的非这位万世[color=#ff0000]「扭计祖宗」[/color]陈梦吉公莫属了。
陈梦吉,为清末广东民间第一状师,四大讼师之首,敢称“扭计祖宗”,其功力与智慧已被岭南民间视之为神了。相传为清代广东顺德陈村人士,传说自幼经历已十分传奇,刚出生时竟然不哭不闹,家人都以为天生聋哑,后经高人教化,其过人天赋、才华横溢渐渐显露。后来在广州城成为传诵一时的“[color=#ff0000]扭计祖宗[/color]”、“[color=#ff0000]桥王之王[/color]”。
粤语「扭计」之意十分传神:扭尽六壬、足智多谋,死能回生,挛(弯)能使直,黑为之白,白为之黑。「扭计」、「扭计」,就是扭尽浑身解数,点子层出不穷。后来这「扭计」在粤语的多年发展之下也引申了很多意思,例如说小孩子顽皮耍闹也叫「扭计」。这位广东民间第一状师敢称「扭计祖宗」,其功力与智慧已被岭南民间视之为神了。「陈梦吉」相传为清代广东顺德陈村人士,传说自幼经历已十分传奇,刚出生时竟然不哭不闹,家人都以为天生聋哑,后经高人教化,其过人天赋、才华横溢渐渐显露。后来在广州城成为传诵一时的「扭计祖宗」、「桥王之王」。此「桥」字在粤语中就是「点子」之意,越聪明机灵之人想的办法就越多,古怪刁钻、希奇古怪,往往出人意表。「陈梦吉」的传说中不乏这位祖宗级大师的经典故事,由于他的点子之妙之多冠绝羊城,他自然也就被誉为「桥王之王」了。
「陈梦吉」公的处世哲学就是「使天下人信之,必使先自信」,他对「信」的理解就是「骗」,在公堂上要驳倒青天大老爷和悠悠众口,就是要所有人都认为自己讲的就是真理,一万个正确,就算自己讲的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也要说得天花乱坠,人人俯首拜服。而要「使天下人信之」,就必须连自己都相信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总之到最后自己说的自己怎 都相信,恐怕很快也会得精神病了。若非有这「扭计祖宗」的天纵聪明,恐怕其他人不能轻易办到。
广东民间传说中的「方唐镜」与「陈梦吉」乃是死对头,前者乃衙门刁钻师爷,平时自命足智多谋,作为官老爷的「白纸扇」,与讼师陈梦吉少不免就有交锋了。粤语黑白残片的「陈梦吉」系列就有很多这样优秀的品目,两人的斗智奇谋,观众看时既觉得「屎桥师爷」的精明恶毒,又被聪明机灵的「桥王之忘」所折服。二人的对决就像高深的围棋布局,丝丝入扣,连环穿心,差之毫厘,就满盘皆输。
已故的优秀粤语黑白电影大师张英就出演过「方唐镜」,幼年时曾有幸观看其重播,至今回味无穷。另外一位大讼师刘华东也是颇有传奇色彩,名振岭南的粤剧会社「八和会馆」传说中与他也有一段渊源。
[color=#ff0000][b]方唐镜[/b][/color]
方唐镜,清朝末年著名状师,广东新会外海潮莲(今属江门市蓬江区)人。[color=#ff0000]方在广东民间传说中以刁钻精怪,与衙门勾结欺压百姓而闻名,人称"扭计师爷",[/color]常在陈梦吉故事中以反面形象出现,与陈梦吉、刘华东、何谈如并称为“广东四大状师”。
方唐镜是清朝末年名满广东的状师,一张铁咀能扭转黑白、颠倒是非,故绰号[color=#ff0000]“荒唐镜”[/color]。满清举人,情性高傲,尖酸刻薄,目中无人,死要面子,注重排场,乃保守旧势力的代表。曾因打下太多昧良心的官司,至令幼子无端夭折,此后定下“三不打”原则,又勤做善事大积阴德,只为求搏得一儿半子。他与陈家素有宿怨,生平只有一败,就是败在陈梦吉父亲手下,故立誓非要在公堂上击败陈梦吉不可。虽然方堂镜自觉文才与计谋都远胜陈梦吉,却总被对方抢去风头,在小舅赵贵成的唉使下,经常设局欲诬蔑他和暗算他,惜乌龙百出,自讨苦吃,诡计屡被陈梦吉揭破。他娶有三位妻妾,表面尽享齐人之福,但实则因幼子夭折一事早已与正室名存实亡,巴辣娇宠的二妾又对他掌控甚严,只有大妾沈薇,才是他真心所爱,认为她是自己最好的聆听者。
[color=#ff0000][b]何澹如[/b][/color]
暂无资料 省略
[color=#ff0000][b]刘华东[/b][/color]
刘华东(1778年-1841年),字子旭、三山,号三柳居士。近代著名戏曲作家,著有《六国大封相》一剧。清末“广东四大状师”之一。原籍福建,因父来粤从事盐运,便入籍番禺。 清嘉庆六年(1801)举人。其诗文纵横奇谲,不入常套,有“文怪”之称。亦工书、擅画。晚年穷困潦倒。
刘华东其人其事,只要稍为涉猎粤剧艺术的有心人,当会略有知闻。无奈大都以野史流传或口碑为主,例如抗战前麦啸霞氏的《广东戏剧史略》就说:刘为晚清举人,善扭计,精刀笔,“尝以一状摄两广总督徐广缙,使之收回压迫十三行华商之成命”;“以扇头当街痛击满清将军而不敢与校。”
上述种种,颇多传奇色彩,是非真伪,未可第下结论。但历史上信而有证的刘华东系番禺人,字子旭,号三山。自少“负才仗气”,为文纵横奇诡,“不受绳削”,一如其本人之耿介秉性,是以当世都称他为“文怪”。曾自谓“品学柳下惠,文学柳宗元,字学柳诚悬,”故自称“三柳先生”。壮年自写《拔剑起舞图》,中年复写《荷锄图》,晚年“抑塞无聊”寄托于医卜星相,自号“自在菩萨”。曾一度北上京师,流连盘桓,有《赠歌者王翠龄》七律百首,传诵一时,故崔弼赠诗有“颌下明珠出渺茫,京华谁不识刘郎”句。卒年六十四岁。
清嘉庆六年(1801),刘华东中举,仍留家勤读苦学, 剧照常接近下层,了解民情,喜欢与贩夫走卒、市井贫民做朋友。生性豪侠,喜见义勇为。他作诗写文章不受羁绊,纵横交错,起伏跌宕,时人称他为文怪。嘉庆二十年,有一位以洋行买办起家的新会人卢文锦,用金钱收买了当地权贵,硬要把他的父亲卢观恒入祀乡贤祠。虽然民众起来反对,但也无济于事。刘华东知道此事,便亲自上书督抚加以反对。督抚不听,刘华东也不示弱,将上书反对的那篇“檄文”题为《草茅坐论》刊印,四处散发宣传,扩大影响。当时不少正直的社会人士,都为此事来拜访刘华东。他便相约这些人士共200余人,浩浩荡荡去郡学乡贤祠,焚香拜祭陈白沙神牌,宣读祭文。众人声泪俱下,后又联名上书。朝廷只得派大学士章煦南来查问。由于官官相卫,硬把刘华东拘捕入狱113天。但他毫不气馁,从容力辩,官府没法,只得强加“不敬”的罪名,革去他举人头衔而释放。从此,28岁的刘华东常常自称“奉革举人刘华东”,刻章为“臣本布衣”,以表示对清廷的蔑视。
[color=#ff0000]刘华东为人豪侠好义,深受乡间群众欢迎,[/color]在他的家乡流传着许多关于刘华东的故事。如《大盗张百万肖像》、《不可随处小便》这两则故事,后来香港拍成了电视剧,广东广播电台也转播过。《刘华东的故事》等书在民间已广为流传。刘华东还喜爱粤剧戏曲,他根据《金印记》改编成的《六国封相》,一直为粤剧戏班上演不衰。
刘华东诗写得很好。如“碧落有空皆玉化,青洲无草不生烟”是当时传诵一时的名句。广州的六榕寺有五言古诗四首,是刘华东亲笔赠给芥驰和尚的。 《岭海诗钞》里提到,刘华东寓京师时,曾有《赠歌者翠龄诗》共100首。但他的诗,多已散佚,未成专集。现存若干首散见于《岭南诗钞》及陈昙的《师友录》中。
道光二十一年(1841)病故。
[color=#ff0000][b]【晚清四大恶讼师】[/b][/color]
晚清时期的四大恶讼师[color=#ff0000]谢方樽[/color]、[color=#ff0000]诸福宝[/color]、[color=#ff0000]杨瑟严[/color]、[color=#ff0000]冯执中[/color]心思狡诈手段阴毒,诡辩巧言办案神鬼莫测,横行讼海数十年是中国诉讼史上以曲为直、颠倒黑白天良丧尽,恶贯满盈的传奇人物。
[b][color=#ff0000]谢方樽[/color][/b]
传说,清朝有四位赫赫有名的讼师,他们是谢方樽、诸福宝、杨瑟严和冯执中,其中排名第一的便是[color=#ff0000]“本地讼才谢方樽”[/color]。
谢方樽是位秀才,世居常熟辛庄乡,数代寒士,从小聪慧,不到五岁,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滚瓜烂熟;十岁辰光,三纲五常、四书五经,诵读能详;十五岁时,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过目不忘;年方二八,就去乡试,进了私塾学堂,又乡试连连,据说他考了八次,结果还是个土秀才;尽管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无奈朱衣不来点头寸,想想做官无门、只得自叹命薄,屈居乡下,过他的贫困生活。大凡有才学的人,是肯定不会安分守己的,谢方樽也是撒能,他一定要想出种种方法,来发泄他的本事,俚个是无没办法个,谢方樽也朆逃脱这个命。于是,就在乡间替人家管理东家长西家短各种争执的事。辛庄乡地处常熟搭苏州交界处,本来是低乡头穷乡僻壤一个。僻陋的地方,无没几乎大人物,谢方樽是个秀才,蛮好的学问不用阿是浪费特,既然人家也信嫩,何乐而不为呢。结果,不论地方上发生啥个事体,总是有人要去向他请教,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迈,十里八乡迅速传开,一有事体纷纷请他出马相帮,谢方樽俨然成为乡间的一个土知县。但是,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总有一些坏事要他代言,而他又因为屡考不中,就造恨官府,造恨社会,要是出面给坏事体打官司的辰光,他就使出狠招来了,加上日积月累的官场险恶,逐渐表露了他恶的一面。因为再难打的官司,到了谢方樽手里总会有胜算,“恶讼师”三个字,就首先从官场里传出来,老百姓不知就里,也以讹传讹,编造了一些坏事,统统归到“恶讼师谢方樽”的名头上,有的讲他么心思狡诈、巧言诡辩,有的说他么以曲为直、颠倒黑白,有的讲他么造谣中伤、丧尽天良,有的说他么手段阴毒、刁钻蹙喀,有的讲他么办案刁蛮、神鬼莫测,有的说他么恶贯满盈、横行讼海,总之是在数十年里一直撒能,成为了中国近代诉讼史上的传奇人物。传说总归是传说。谢方樽个出身是江南常熟,成为满清时代大名鼎鼎的“恶讼师”,也是确凿无疑个事实了。
[color=#ff0000]谢方樽的故事[/color]
这是一则地地道道个本地故事。有一天,谢方樽到了城西城隍庙附近。走着走着,看见一老农模样的人,这老农挑了两只空粪桶,摇摇晃晃大摇大摆地在镇公所旁边转,见则漂亮女人还老不实调个往人家身上蹭,惹得小姐娘娘伊利哇啦乱叫,恶心作个。因为急着到镇公所尅办案,呀就朆尅理给。办好事体,就赶到阜成门外的西门湾,拉朗殿桥塃头等船转尅,俚个辰光,正好看见刚刚个个老农模样的老猢狲精从城里挑则一担大粪要过桥,拉朗殿桥塃头歇脚。谢方樽细心观察,只见河道宽八丈,殿桥高丈二,心里想,吾要来做做俚扎老猢狲精勒。只见他上前问老农:“阿是嫩要过桥,我来帮帮嫩。”老农讲:“我无没钞票个啊”,谢方樽话道:“覅咔气个,否收嫩一个铜板”。讲罢,谢方樽挑起粪桶走了两步路,就停了下来,嘴里咕噜了一嗓:“阔进阔出个”。转身对老农讲:“阿要搭嫩杠则吧?”老农想想也对,就一前一后,把一只粪桶杠到则对岸。俚个辰光,谢方樽对老农话:“我还有急事体,还有一半嫩自家想办法吧!”因为湖甸朗人噻晓得俚扎老猢狲精不实调个,无没啥人尅帮他。只得拎则粪桶攀一级一级台阶往上移。 注:“镇公所”,即现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校常熟分校”的地头。“朆尅理给”,没有去理睬他。“做做”,教训教训。“俚扎”,这只。“阔进阔出”,形容液体外溢。“不实调个”,不老实的。 个么,谢方樽是哪能出道个价?
[b] 棺盖作桥用 被诬指盗坟[/b]谢方樽的住宅,有一条小木桥可通。乡人因为小桥丢了,来往不便,正想设法,恰看见一个棺盖在河面上浮着,就把他捞起,一看恰恰和小桥的长短差不多,便用钉头一钉,铺在河面上,暂时当他做桥用。这也不算什么,再过着几天,河水渐儿退下去了,河底下沈的一口无盖棺柩,也瞧得清楚了,被一位无赖叫李志先的看见,忙把他捞起,去厝在自己田中,说是他姓李的棺柩,便到县里去告状,说乡人朱振公盗棺毁尸,并指当小桥的棺盖作证据。朱振公是什么人呢?原来就是李志先的相邻,平素和李志先本有些仇隙的。这次棺盖捞起后,铺在河面上,朱振公也很帮忙,两头钉的四只铁钉,也是朱振公到家里去取出来的,李志先见着这样,以为有机可乘,就借此取投告李。朱振公把这事去求谢方樽,谢道:“这事本来不甘你的,但官里不分什么皂白,抓了去总是凶多吉少,就是审问清楚,把你开释,也够得你受用了。我看不如先下手为强,反咬他一口吧!”朱振公道:“用什么法子诬陷呢?”
[b]烧棺柩毁凭证 易匾额布陷阱[/b]谢方尊为微笑道:“法子是有的,但要分两步做:你今夜晚上,先叫几个和你要好的人,到李志先田里,把那口柩烧毁,再用力把他的那块田地用土填平,灭去他的迹,看他明天怎么样”。朱振公听得照他的计策,当夜就把灵柩烧了。第二天李志先瞧着,忙去报告地保,并到县里去禀报,说棺柩又被人家偷去了,并说这恐怕又是朱振公偷去的,好湮灭证据,请县里快来勘验。县里得报,就带着差役下乡来。谢方樽听得李志先上县去了,便叫朱振公跟着他到附近一只土地堂内,拿一旧匾取下,再跑到河旁,悄悄的把棺盖撬了起来,拿土地堂里的匾换上去,把旧的四铁钉也丢了,换了四支加一倍大的铁钉,把这匾额钉了上去,恰巧大小相等,长短也正差不多,粗心的人,一时竟瞧不清楚。朱振公大喜,又忙问道:“这个棺盖,把它烧毁呢,还是丢到河里呢?”谢方樽道:“你不要慌,我还有法子,我前天不是和你讲过,叫你反咬他一口吗?今天晚上,你就把这个棺盖,悄悄的藏在自己后面的竹园里。你和李志先不是贴邻吗?你就去竹园里靠李宅的一面,掘一个坑,把这个棺盖藏在里面,在到坑的那面,须要靠近李宅的,用力的把土掘松,直到李宅的篱笆为止。但掘松以后,仍要填平,然后再把坑的上面,用土填平,须要一毫痕迹没有,你才可安心。隔几天官里来验,我再来教你口供。”朱振公听得,一时莫名其妙,但又不敢违,只得照着他计划行事。李志先从县里回来,忙预备着官里来验,先到河旁一看哪知棺盖不见了,已经易了一个匾额。李志先大惊,慌去问地保,地保回道:“你事前又没有和我说起,又没有叫我看顾,我那里知道。”李志先一想:“这是不妙了,一定又被朱振公藏了起来,使得我没得凭证,这怎么好呢?”转念又想道:“不要紧,附近衣袋,荒坟很多,我今夜不妨去偷一个棺盖来,换了上去,好在两头的四只铁钉,是朱振公的,不怕他不认。”
[b]讼师佯称祖坟遭窃 无赖心虚换回匾额[/b]第二天朱振公一见,忙去报告谢方樽。谢方樽道:“你放心,有事惟我是问,你不要再害怕了,但地保方面,很是要紧,我须要自己去和他讲一声才是,你既然托了我,我总保你没事。”说着,站起来就去找地保。谢方樽出门后,先到河边一看,果真又是一个棺盖,上面已经有些儿腐烂了,知道一定是李志先做的勾当,定是去偷人家的,因就扬言道:“我家祖坟上失去了棺盖一具,非去秉县不可。”李志先听了,就慌忙去见谢方樽,悄悄哀求道:“这事是我自己一时胡涂,请你原谅,我偷取的时候只知道是无主坟,不知道是你家的,请你开恩些罢,我今夜再去掉换好了。”谢方樽道:“既然这样,我也不愿多事,但你今夜总须调换才是,从前的一个棺柩,我想总是朱振公藏去呢,官来了后,你可以请官到他家里去搜查,你何必要去偷人家的棺盖,自己干犯法的事?”李志先不知是计,一想倒也不错,当夜果真把土地堂的匾额仍旧调了上去,也不另想别法,专心去调查朱振公的家里,有无棺盖藏匿。不到两天,知县下乡了,照例先传地保问话。谢方樽就去招朱振公,教了他许多供词,并说道:“我还代你做张状子在此,等到官勘验后,我就替你投进去,这么一来,保管李志先无容身之地了。”
[b]供词设计周密 无赖落入圈套[/b]朱振公听了谢方樽教的供词后,得意洋洋的回去了,刚刚跑进大门,地保已和两名差役来传他问话了。见着官后,官问道:“这条小桥是原来有的吗?”朱振公道:“小桥是原来有的,但不是这个,上个月已经被水冲断了,后来我们一班人,因来往不便,又没得钱另造,就到附近没人经管土地堂里,把一个匾额取下,铺在河面,改做小桥。”官道:“你拿这个匾额,是一个人去的,还是和旁人去的,并是你一个人的意思,还是别人叫你的?”朱振公道:“搭桥的意思,是附近一带都想起来的,并不是小的一个人的主意,实在因为来往不便,所以才想起来的;讲到匾额,是小的和李志先去取的。”官还要问下去,李志先慌忙叩头道:“小的并没有这回事,也并不知道这回事,这条桥搭成时候,小的并没知道,后来一看,知道一个棺盖,还不在意,哪知过了几天,走过田里,看见坟也破了,棺盖也不见了,才知朱振公造搭的桥,就是盗取我祖坟上的棺盖,尸身也遍招不得,想也被他丢弃了,就到大老爷案前禀报。隔了几天,大老爷没有来,那口空棺,忽然也不见了,小的慌忙再到大老爷案前控告,并还报告保正。第二天回到家里,哪知连铺在河面上的棺盖,也不见了,变了一个匾额,想必被朱振公偷换去的,也曾报告过保正,请大爷明察。”官问地保道:“这事究竟怎样,你做地保,总该知道。”地保因为李志先起初没去报告他,心里对着李也有些怀恨,现在看见官的情形,似乎也有些不愿多事的样子,就跪上去道:“起初搭桥的时候,大家商议办法,小地保也知道的,后来怎样,他们并没有和小地保说起,小地保住在市上,此地并不是必经之路,实在不得而知。前天李志先来报告失去棺柩,才知道有这回事,小地保跑到李姓的坟上一看,也瞧不出什么,本来就要到大老爷案前禀报,因为李志先自己来了,所以小地保也没有禀报,余外不得而知了 。”
[b]无赖证据全失 央求知县搜棺盖官[/b]听他讲后,向着李志先到:“你既然坟上失去棺盖,知道铺在这里做小桥,你就应该就近报告地保,什么要来禀报本县?既然投了状子,就应该好好儿把祖坟保护,何得连棺柩被旁人偷去,你自己干着何事,现在本县来乡勘验,忽然连做小桥的棺盖,也报告失去了,换的一个土地堂的匾额,到底是什么勾当?本县看你,也不是一个什么好东西,现在你自己去查,查到了再来禀报。”说着,又向朱振公道:“你也不能脱卸这个干系,究竟你知道他的坟上失去棺盖没有,你既说这个匾额,和他一起去取的,怎么他现在来告你盗取他坟上的棺盖?”朱振公未及回答,李志先慌忙向官磕头道:“这是小的一时胡涂,棺盖实在是被朱振公偷去做小桥的,现在换了匾额,想是他知道闯了祸出来,才换上去的,请大老爷再派差役道他家里去一搜,或者他把棺盖藏在家里,也未可知。”
[b]藏棺盖出故布疑阵 知县不解一头雾水[/b]朱振公道:“小的实在没有这回事,请大老爷去搜好了。”官道:“去搜一搜也好,但是再搜不到,李志先你怎么样?”李志先道:“小的想法,一定是在他家里。”官就命李志先和地保带同四个差役去搜查。棺盖果真在朱振公的家里后面竹园里,官正要喝问,朱振公哭诉道:“这事小的实在不知,实在冤枉,恐怕是李志先故意诬陷的,小的竹园,是和李志先的竹园相连,只隔一层篱笆,恐怕是李志先故意去藏在里面的,若果真是小的去偷取的,怎么不去烧掉,或是丢在河里,要自己去藏在家里呢?况且他又说过偷去棺柩,这次请大老爷道小的家里区搜查,要紧的棺柩,却不提起,好似他已知道这棺盖藏在小的家里的,这就是可疑了,还要请大老爷申冤。”官一听,倒也不差,再问去的差役和地保道:“这棺柩在竹园中哪里搜出来的?”差役回道:“小差人等进去,遍找不得,后来在李志先又要求搜他的地下,才在左面篱笆底下搜出来的。”官问朱振公道:“左面的篱笆外,是谁家的土地?”朱振公道:“就是李志先的竹园。”官想了一回,喝道:‘你们究竟是怎样的勾当?”
[b]铁钉规格不符 无赖反被收押李[/b]志先道:”小的和他,虽是贴近,但隔着一个篱笆,总是跑不过去,一定是他自己藏的无疑,况且棺盖上没有钉的,这里有四个钉洞,一望而知是他拿来做过小桥的。”官就命差役把官盖铺上去,正式大小长短恰配,官再离了案,跑下来俯身细细儿一看,忽然厉声向着李志先道:”本县知道你不是个好东西,现在果真被本县瞧到你的破绽了,你好,你自己来看” 。原来官在棺盖的两头一瞧,见钉洞是很细小,和现匾额上的钉,相去很远,知道一定不是在这河面上拿下去的了。李志先不知道什么,忙跑上去瞧,一时竟瞧不出什么,反呆着脸不敢作声,官瞧他神气不对,益发疑心栽赃他诬陷,也不问什么,喝令把李志先押解回署,朱振公交保暂释,就下船回去了。朱振公本来是很害怕的,现在没有什么,很是得意,就去见谢方樽,重重的道谢。谢方樽道:”事还没了,你且慢得意,现在我替你做张状子,你明天快投进去,保你可就没事了” 。说着,就提起笔来,拟了一张草稿,交给朱振公,朱振公赶紧上城投了进去,不到七天,县里已经批出来了,只有十五个字:”状悉,案已明白审结矣,无庸多渎,此批。”原来官带着李志先回去,时已不早,没有审问,先押了起来。第二天见了朱振公的状子, 觉得头头是道,有条不紊,李志先实在敲诈不遂,栽赃图害,真是地方上的害虫 ,因就把李志先在押所里提出来,问了不到二十句,喝令重打八百板子,收禁一年了事。朱振公固然感激非凡,其外一班人,也自佩服不已。从此谢方樽得大名,一天一天的传播出去,托他讼事的,更是一天一天多。
[b][color=#ff0000]诸福宝[/color][/b]
诸福宝是苏州人,出生书香名门.智巧计精,舞文弄墨,利牙伶齿,到了壮年,喜欢和人家代打官司,有人喜欢,有人厌恶,喜欢者称诸文高,厌恶者污名恶讼.
诸福宝小时候就聪明,有一件事可以证明:有一年,苏州中军亲率兵士去剿匪.诸福宝的父亲在路上设饯壮行,中军下马豪饮.诸福宝走上前去,执了马的辔口,牵着马转了方向.又撕了中军的大旗.那时诸福宝才十二岁,他的举动惹了祸殃,被兵士抓了起来,押到了中军的面前,诸福宝一点也不怯场,对着中军朗朗地说道:我不敢挫将军的军威,是祝将军"旗开得胜,马倒成功".中军一听,满心欢喜,赏了银钱.
诸福宝玩弄聪明,促狭乡民的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有一次诸福宝乘夜航船到无锡去,上得船去,船舱里挤满了人,一点空隙也没有,福宝看到一和尚占的位置比较大,想挤一挤坐下,和尚不允.开船后,船客便谈天说地的解闷,和尚也津津乐道地讲起诸福宝的促狭故事,众船客没有人认得诸福宝,诸福宝听在耳朵里,也不作声.天微明时,船渐泊埠,诸福宝见岸边有一年青女郎在洗衣服,他便暗中取了和尚的僧帽,站到船边对着浣纱女一边便溺还一边对女子秽声秽语,浣纱女子骂了声秃驴后便向弃衣向村中跑去,诸福宝也急避舱中,将僧帽重扣和尚头上,假装睡觉,静观好戏.不一会,那浣纱女领了自己的父兄跳上船来,捉了和尚到岸上,对着和尚拳打脚踢,怒骂不息,和尚越是分辩,众人越是气急.福宝这时上岸两方调和,和尚才得以返回船上,和尚感激诸福宝帮忙,问他姓名,诸答道:在下姓诸名福宝,就是昨晚你讲的恶讼师诸福宝是也.
一则假娘舅的故事更显出诸福宝的大智慧.说山塘街一家糟坊老板蒋恭夫的因族人受诸福宝捉弄,一直寻思报复,有人献一计,说找一位叫化子来,给他五元钱,暗中领他到诸福宝喝酒的宫巷老万全酒楼当从辱骂诸福宝一顿,骂完后,再给叫化子偿十元钱.叫化子依计而行,诸福宝在万全酒楼当众被叫化子劈头劈面地一顿臭骂,开始还有些楞憎,歇了半晌,便卟咚跪倒在叫化子面前,哭道:娘舅啊,你为什么穷到这般地步,这是做外甥的罪过,不怪你老人家来见责.从此以后,外甥一定象侍候父母一样待你.说罢,便拉着叫化子去混堂洗了澡,里里外外换了新衣服,住在自己家里如父母伺候,让他与自己一起与亲戚朋友应酬,叫化子将错就错地享受,众人糊里糊涂地公认那叫化子就是诸福宝的娘舅.
叫化子在诸福宝那里做"娘舅"一年多,终于被诸福宝套出了缘故.诸福宝心里恨着蒋恭夫,面子上一点不露报复恶念.又过了一年,诸福宝日日供叫化子如上宾.一日福宝问叫化子:我待你如何?叫化子答:胜过父母.诸再问:如何报答我?叫化子答:来生给你做牛马.诸福宝说:来生是空的,就在今生为我尽些力罢.叫化子说:你就是叫我替你死也愿意的.诸福宝说:好!就在今晚,你去缢在山塘街蒋记糟坊的门上.不过,我不会让你真的缢死的,只要你缢上去一会儿,我就去救你下来.叫化子依法行事,诸福宝远远望着叫化子将绳子扣在了糟坊的门楣上,并伸头进了绳圈,推倒了脚凳,直至叫化子吐出了舌头也没有去救叫化子下来.
天亮后,有人告诉诸福宝说他的娘舅缢死在山塘街蒋记糟坊门口了.诸福宝哭上门去,向蒋家提出三个要求:一是厚葬娘舅;二是付息讼私了费五万元;三是每月给家属抚卹费五十元.后经各方调解,第一条请和尚念经四十九日后厚葬不变,二三两条减半付款才了结此事.
[size=2]创造想要的结果,是诉讼的最高境界(转贴)------------来源: (律师)邱旭瑜
一直想把这个故事,告诉给年青的律师朋友,苦于没有时间录入。今天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
这是在古崖子编著的《血酬定律实践篇——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收录的的一则历史故事,说的是“普通人物的生存游戏”。仔细读来,打官司的所有学问和技巧都包含在其中,从谈判的技巧、案情的分析、方案的比较选择,然后再从结果出发设计诉讼方案,一环紧扣一环,最后实现所有的预案。
律师懂得法律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则来实现自己的愿意和目的,下面还是由这个故事来告诉说明问题吧:
民初作家吴麟瑞在《恶讼师演义》中曾提到书中的主角诸福宝为人策谋划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是这样的:
……刚刚跨进房门,背后有一个仆妇就来叫往,说有一个妇人来会。诸福宝出去一看,竟是不相熟的。
这妇人年纪很轻,身上穿着一身素服,面貌也还长得不错。诸福宝知道她一定有什么讼事。先问她姓名,女佣人道:“姓潘,母家姓将,丈夫叫潘秋海,今年春天已经死了。阿翁就是潘德贵,曾经做过贵州学台,母家也是大族。”
诸福宝又问道:“这次夫人来会我,有什么拜教?”
妇人道:“不为别的,只是丈夫故后,尊长很是虐待我,并一步都不许我出门。坐在家里,实在是烦闷的很,想要回娘家去住,潘家又不许,所以特地过来请先生想一个方法,最好是和潘姓脱离。好在自己也有几个私蓄,可以不靠着别人过活,就是他不给我钱,甚至不认我是潘姓家时里的人。”
诸福宝一听,知道这妇人定是死了丈夫后,一定是空床难守,就到外面去干起了什么勾当,被家里觉察,想要软禁她起来,所以这样做。她说回到母家,恐怕是假的。因而问道:“夫人既有这个意思,何不请母家出面,向潘家交涉?”
女人道:“母家没有什么人,父母都已去世,只有一个哥哥,他说‘你既姓了潘姓,就是潘家的人了,不能常住母家。’所以我不便请他出面。”
诸福宝道:“那么令兄既然这样的意思,就是潘姓家允许你回到母家,恐怕母家也是站不住的嘛!还是夫人另外有什么方法,可以随便的吗?”
那夫人听到这里,不觉脸上一红,把头渐渐儿低了下去。诸福宝见到这个情形,益发明白了,照理可以不再问下去,但诸福宝生性好弄,碰到这种事,一定要问个详细,便又问道:
“夫人心里,到底怎样,吃药瞒医生,是不行的。夫人既然来托到我,我总想法替你办到。但夫人总须把内容详详细细地讲给我听,不要吞吞吐吐,反使我摸不到头脑,况且事到这样,瞒也瞒不过去的。”
说到这里,把妇人细细瞧了一瞧。那妇人本是不愿意讲出来的,无奈既然要托他想法,就不得不从头到尾,说给诸福宝听。
原来那妇人死了丈夫后,空闺女难守,就去姘识了一个司帐,叫做赵莘耕。后来被家里察破,就把赵的生意停止了,并无事也不许他出门。他郁郁几时,实在再熬不下,所以要托诸福宝,替他想个法子。
诸福宝说:“那么你回到母家去,也不成功,你家哥哥一定不答应的。你若不住母家,那潘姓也一定不允许的,这事恐怕有此致不妥当。但是你下说了益发不能成功。现在表面上大家还没有说破,你还可以稍微活动活动;如果真的戮破了,那真把你软禁起来,你也没得法子。所以这件事粗看起来没什么为难,实在真的不好弄。你要先和你哥哥讲过,才可以再想法向潘姓讲话。”
女人道:“哥哥方面,是绝对不会成功的,并且我去和潘姓讲话,或者他反要出来帮着潘姓的忙,不许我回到母家,也未可知,否则我也早已自己想了法子。老实讲,不必再来烦先生的心了。”
诸福宝道:“那么事情不容易不办了。”想了一会又问道:“贵府上有多少人?”
妇人道:“你问的潘姓吗?、潘姓家里,人口不多,只有一个阿翁,一个小姑,一个小叔。阿姑和丈夫是同在今年春天死的。”
诸福宝道:“阿翁年纪多大了?”
妇人道:“还不算大,不过43岁,听说明年还要续娶。”
诸福宝道:“小姑、小叔呢?”
妇人道:“小姑21,小叔19岁。”
诸福宝又说一了会话,说道:“方法有了,但是我还要问你一句话。”
妇人道:“怎么?”
诸福宝道:“你索性破一破脸,怎么样?如果你愿意的话,事情还比较容易一些儿。如果还要顾全名节,扭扭缩缩地做,那真的没法子了。”
女人道:“事情既然闹到这样,也顾不得什么名节了,但用什么法去破脸呢?还是诬陷可翁,说他扒灰;还是冤枉小叔,说他强奸呢?”
诸福宝道:“这方法也好,但有些危险。你阿翁是一个阔乡绅,和官司厅都有熟悉的,你要去告他,一定不准,并且在官厅里面,知道你的真情后,或者竟断送你入清节堂,那从此不见天日,这层还是不妥当。”
女人道:“那么先生高见,用什么方法,可以尽善尽美,一无顾碍呢?”
诸福宝道:“尽善尽美,那是很难。但我却有一层意思,或者可以不要紧,或者可以叫你卷逃。你现在快不要出门,处处小心谨慎,守着规距,使家里人渐渐不提防你,你拣了一天,,卷了东西就跑,出去租一所房子,暂时住下,不必躲避,也不必害怕。如果他们不声响的,你也可就此了事;如果他们要去告官,一定要拿你怎样,你再来找我,我有好方法给你。”
女人道:“这方法固然使得,但他们果真出来告我,你可稳有法子吗?”
诸福宝道:“你卷逃以后,他们如果顾着面子,不声不响,你是再好不过的了;如果他们有什么举动,你就可以投张状子,说翁少叔壮,家无妇人,为避嫌起见,不得不暂时分出,另行居住,自取物件,不得谓卷;居住有方,不得谓逃。官厅看了你的状子,也未必就能够驳你,就是潘姓只须面子上过得去,也未必再来和你多大为难。但我还是要嘱咐你两件事:第一卷逃的时候,千万不要拿公家的东西;第二你卷逃须要趁阿翁没有续娶之前的时候。最好你出去以后,两三个月内以内,冰清玉洁,不要搅出什么乱子来,那是益发振振有词了。”
那妇人听着他的话,一想这方法倒也妙。后来不到三个月,果真照着诸福宝的计划去做。潘姓面子攸关,自然饶她不过,去投禀元和县。那妇人就再去请教诸福宝,做了一张小状子,投了进去,衙门里觉得她头头是道,也没得法子,只好把原告劝了一番,糊涂完案。
(邱旭瑜律师)天上的虫子
2006年7月21日于深圳
摘自《血酬定律实践篇——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size]
[b][color=#ff0000]杨瑟严[/color][/b]
杨瑟严,明万历年间人,是本县民间传说中几乎家喻户晓的一位机智人物,传说他有"挥笔成文,出口成章,闭目起一智"的才智。他不畏权势,爱打抱不平,经常巧施计谋,惩罚恶人,伸张正义;常在诉讼中,智作诉状,诘难官府,仗义执言。但有时也爱报复,对老百姓恶作剧。有关杨瑟严的故事很多,择记数则。
舌斗府台 一次,苏州府拘传杨瑟严。他还是平常那副装束,头戴小帽,身穿长袍,大模大样地步入府台衙门。然后,取出随身携带的麻袋,将自己的头完全套住。府台惊堂木一拍,喝问:"你是崇明的恶讼师吗?"杨瑟严双手作揖答:"大人没有见过杨某面长面短,何以称之为恶讼?"言毕,揭开麻袋亮相。府台一时语塞,便以官势压人,喊道:"还不快快跪下?"杨直立不跪,反问:"无罪之人,那有跪禀之理?"府台恼羞成怒,又虚张声势地拍了一下惊堂木威胁道:"本府是点着的一支蜡烛,你只是一只飞蛾。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杨毫不相让地说:"我是随红光而来,随光而去。"府台声嘶力竭:"你罪如锈打入木!"杨针锋相对:"我用千钧取出"。府台乱加罪名:"你犯了私和三十六条命案之罪!"杨当即顶回:"我保七十二家身家之长。"府台节节败退,只得转缓语气问:"你是地方上的坏人,谁来保释?"杨答:"既然我是坏人,儿子怎能入红门(秀才),孙子怎能登金魁(举人)?谁来保释,看来要你大人了。"府合计穷,无言以对。
[b]换鞋惩恶[/b] 某贫民有女,名珍宝,生得天姿国色,且聪明能干,引得当地青年弟子垂涎,求婚者络绎不绝。珍宝心中自有意中人。但父母却作主将其许配给一富家独子为妻。婚后,丈夫好吃懒做,整日与赌友鬼混,珍宝好心相劝,丈夫只作耳边风,还时常恶言相责。婆婆也为儿子护短,数落媳妇的不是,珍宝十分痛苦。一天,珍宝在回娘家路上遇见了过去的意中人,两人倾诉思念之情,立下誓愿,今生不能配成夫妻,来世定当结为伉俪。谁知这事被丈夫得悉。珍宝遭到了辱骂毒打,悲愤交加之下便悬梁自尽了。闹出人命,这可把丈夫和婆婆吓坏了。母子俩一起密谋,定出了一条嫁祸于人的毒计。第二天,珍宝情人大早起来,突然看见屋前吊着珍宝的尸体,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向杨瑟严求计。杨瑟严早知其中情由,胸有成竹地说"你给死人脚上换一双没有穿过的新鞋,即可保无事。"青年依计而行。
当天,县官闻报前来查勘,见死者鞋底无泥,便判定妇人系自尽后被人移尸于此。于是将富家子及其母拘禁并责令富家殡殓女尸。周围百姓交口称赞杨瑟严巧施换鞋计,终于使恶人受到惩罚。
[b]为民保粮 [/b]当时,官兵军纪败坏,经常在农田里纵马寻乐,糟塌庄稼,农民敢怒而不敢言,纷纷向杨瑟严求助。杨瑟严微闭双眼,心生一计。第二天,农民们按照杨的布置,将纵马的官兵包围,并打死了几匹军马。然后到处张贴告示。官兵吃了亏,便向县官告状,要求惩办农民。县官一听大怒:"小民造反,这还了得!"急急备轿前往察勘。沿路只见到处贴着告示,上写:"军有军粮,马有马粮,农民有口粮。精塌庄稼,打死军马,惩罚农民,皇法何忍?县知事明察,当地农民告,某日。"县官又来到现场,只见麦田里一片狼藉。县官暗想,原来毁田在前,殴马在后,也是事出有因。庄稼乃农民之命根,如本官一味偏袒士兵,激起民反,头上乌纱帽岂不难保?于是回府提笔判案曰:"军兵管马不严,引起民愤,打死军马,概不追究,损坏庄稼,理应补偿"
[b]恶作报复 [/b]一天,几个农夫正在田间耕作,见杨瑟严走过,其中一个便话中带刺地说:"我家养了三只鸭子,一只吃米不生(蛋),一只吃糠少生(蛋),一只吃粪先生(蛋)。"杨瑟严是聪明人,那会听不出弦外之音。心想,好!你骂我吃粪先生,看到底谁吃粪。第二天,杨瑟严手提一篮馒头,路过田边时故意落掉几只。几个农夫正饥肠辆轿,见了拾起就吃。一会,杨瑟严急急返回,声称掉了几只馒头,问农夫有没有拾到。农夫不理。杨瑟严装出一副着急的样子,自言自语:"掉几只馒头五小事,实在是因为馒头心里已放了生藤黄毒药,准备药东宅恶狗用的,如果被人误食了,性命交关啊!"农夫一听,大惊失色,慌作一团,连忙向杨瑟严讨救:"馒头是我们吃了,还求杨先生看在我们小囡娘子面上,开开恩救我们一命吧!"杨瑟严一本正经地说:"要救你们,别无良药,只有吃粪,以粪攻毒方可。"农民一听有了活路,哪管脏臭,争着去找粪吃。杨瑟严脸上掠过一丝满足的笑容。
[b]添一笔,救一命[/b] 小竖河口住着一个吴秀才,是杨瑟严的朋友,他同情贫苦农民,每遇土豪劣绅欺侮穷人,他就出头为穷人说理,经常弄得财主狼狈不堪,恶财主们对他恨之入骨,必欲置以死地而后快。有一天傍晚,有一具死尸从长江飘入小竖河口,正好被一个恶财主看见,见死尸新鲜,心中顿时起了一个恶念头,他悄悄叫来两个狗腿子,将死尸捞起,将死尸抬到吴秀才宅前的滩上,造成杀人抛尸的假现场,嫁祸于吴秀才。
第二天清早,吴秀才出门,一眼就看见了河滩上的死尸,又看到了从自己家门口到河滩拖尸的痕迹,不禁冷汗直冒,知有人要陷害他。按当时律法,死尸在谁家旁边,必须由这家马上报告县官,否则会治罪,如查不清死因,这家永远脱不掉干系,弄得家破人亡。
吴秀才急忙回到家,写了一张稟告状,急冲冲向县城走去,路上正遇到杨瑟岩,杨瑟岩问明情况,心里明白了一半,劝慰吴秀才,答应想办法。拿过禀报状,一看上面写着“河口有一尸”,顿时顿足说:“吴老弟,你这么写禀报状,真是要了自己的命。”吴秀才急向:“为什么?”杨瑟岩说:“吴老弟,河口附近只有你一家,死尸就在河口,你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了。”
吴秀才急得汗水直冒,杨瑟岩思考了一会,拍着吴秀才肩膀说:“别急,办法有了,我只要在禀报状上给你添上一笔,保你无事。”于是杨瑟岩将禀报状在旁边的石桥上摊开,拿出随身所带笔墨,在口字上添上一竖,变成“河中有一尸。”将禀报状交还给给吴秀才。
吴秀才到县城,将禀报状报与知县,知县看过状纸说:“河中之尸,随水而漂,有烦禀报,回家去吧。”后经勘察,确认死者是溺水而亡,与吴秀才无关。
[b][color=#ff0000]冯执中[/color][/b]
暂无资料
[/td][/tr][/table]
[ 此帖被mylord在2011-11-25 15:3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