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石文化历史
第一节 中国石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一门边缘科学,涵盖面既广又深。总之,古今一切应用、研究石头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构成了石文化的基本内容。人类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一部浩如烟海的社会发展史,早期阶段就是一部石文化史,从原始人的以石穴而居、用石头做工具,到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无一不反映先人对石头的依赖、迷信和理想。他们含辛茹苦,经历了漫长的石器时代,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石文化。
石头是地球的骨架,世界上山体构成的主要成分是岩石。无石不成山,无奇石灵石,更难以成名山。其他星球又何尝不是充斥着石头的世界?月球如此,火星也如此。美国火星探路者在火星着陆,发回一批令人惊叹的图片,向世人展现的是一幅幅石头遍野的沙漠景观。同时,火星上还存在红、蓝、白三种颜色的石头,以及形体庞大、如汽车乃至房屋般巨大的卵石。当火星尚无生命之时,石头亦忠实地记载着火星的历史。石头先人类出现在地球上,陪伴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石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质,地球上几乎无所不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石头又几乎无所不包。石头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从远古而来,陪伴人类一直走到现在、走向未来。
石头感悟自然,忠实记录着大自然的历史;石之千姿百态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石之五颜六色,绚丽多彩,是大自然的印记;石之美妙音韵,是大自然的音符;石之奇巧无比的纹理,沉淀着大自然的信息。如果说一座座大山是一部大自然的百科全书,那么一块块石头就是大自然的词汇和文字。石头是使者,它超越时空传递宇宙信息;石头是文明之神,它敲开了人类文明之门。读石如读史,人类的历史应从石头写起。
第二节:石头敲开人类历史之门。石器是人类诞生的标志。
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也就是人类的童年时代,就被命名为石器时代。众多的考古发现和科学证明,人和猿具有共同的祖先。往远古时代由于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迫使一部分类人猿从大山、森林中走了出来,为了生存不断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奋斗,同时在劳动过程中,手、脑也得以不断进化发达,并逐渐地学会了用石头打制工具,最终进化为人类。
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一l万年)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蒙昧时代。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使用打制的石头工具,比较简单粗糙,就质地而言,早期以易于加工、质地较松软的砂质岩为主。如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距今40一50万年),石器原料多为石英岩,也有绿色砂岩、燧石、水晶石等。早在3万年前,峙峪人所制作的一件石墨饰物提供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例证。距今1.7—1.8万年山顶洞人,石器加工比较精细,且已经出现装饰品,如钻孔石坠、穿孔小石珠、砾石等。同时还发现一枚骨针,说明已懂得用兽皮缝制衣服。距今7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存有选料和加工具有相当水准的玉块、玉环、玉璜等各种玉器。大量的考古发掘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除了个人使用的简陋劳动工具和贴身装饰品外,还有生产用品、装饰品和祭器。
石器是人类对自然石形态改变的结果,石器时代是石文化的重要实践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地、能动的与自然抗争的过程。石器的制造经过了由简而繁、由单一到多样,进而到定型化、艺术化的过程。旧石器时代,石器外形简单粗糙,多为利用天然石块或河滩软石稍加打制就用于生产。后来随生产的发展和所需的不同,种类繁多的石器相继出现。石器在材料选择上由自然石块到普通石材,由软质石料到硬质石料,由单一石种到多石种,由普通石种到优质石种,直到玉石、宝石。并由重外形到重质地、重色彩,各种优质石种相继被发现、被应用。不难看出,石器的多功能、多样化与定型化,石料选择由就地取材到多方寻觅石材,是经过长期选择和实践的结果。同时,“石器的多样化与定型化,是历经亿万次实践而形成的最佳外观形式,这种最佳的外观形式萌生美的雏形”(崔俊岭等著《鉴赏美学》)。因此可以确定,石器时代是石文化的奠基阶段,是赏石文化的实践阶段。
第二章 新石器时期是中国赏石文化的启蒙时期一一石头由应用到审美
第一节:原始的大山崇拜一一山是神的化身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浅到深逐步深化的,而人类的精神追求,也由感性直观逐步进入理性思索,慢慢积淀升华变成精神财富。先人在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由追求实用,进而追求美观,乃至后来发展到工具崇拜。新时期出土的一些玉器,有的根本没有被使用过,是工具形状的装饰品。工具的性质已经被赋予全新的内容,由实用型转变为装饰性。
“从制造成工具到制造成装饰品,无疑是美的观念的一大飞跃,装饰纯属一种形式,是形式美。它表明,此时美已经开始独立的存在”。考古发现为赏石文化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大山崇拜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费尔巴哈说过:“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原始自然物崇拜很多:,但在自然崇拜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莫过于大山崇拜。
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在大山(泰.山)上燃柴祭天的记载。在甲骨文中发现有“二山”、“五山”、“十山”等称谓及祭祀山岳的记述.中国为多山国家,有“三山、四水、一分田”之说,且水亦发源于山,又从属于山,山是水的母体。《山海经》就反映了原始;时代由野蛮向文明过渡时期的人山关系。《尔雅》:“土高有石曰山。”《释名》:“山产地?言产万物。”《论语》:“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春秋天命苞》:“山者,气之苞,所以藏精含云,故触石而出。”
远古人们对自然现象不可能做出科学地解释,故而把自然现象看作至高无上的东西,变幻莫测,从而神化自然,给自然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孔子日:“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宗为神。”山为神仙所居,并把山视为沟通天地的途径。文学家茅盾说:“原始人对于高山有一种莫名奇妙的迷信,以为顶上必是神仙所居住。”
人们对大山无比敬仰,以山作为神的化身,而大自然中存在一种主宰一切的神灵,神灵居住在大山之上,大山也就更加至高无上了。泰山是大山崇拜的典型代表,是大山崇拜的载体,泰山也是中华东方崇拜信仰的典型范例。泰山是中国的神山、圣山,为历代所崇敬。《泰神文化》:“世界上古老文明的民族,大都有自己的神山,例如,古希腊的奥林匹斯山,古印度的须弥山,日本的富士山。神山是人类童年时代思想意识的产物,往往能集中体现该民族文化之源的原始状态,并对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态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泰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几乎是一部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列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卢考斯先生考察泰山后,高度赞赏了泰山文化,他说:“文化源于自然,泰山文化源于泰山,从自然遗产的角度看,自然环境带来了文化和其他很多东西,泰山具有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三重价值,这是个好的特点,这意味着中国贡献了一种特殊的独一无二的遗产,他为我们开拓了一个过去从未有过,也从未想过的新领域。”
第二节:巨石文化一一自然崇拜到山石崇拜巨石文化以巨石构成文化主体,大气磅礴,具有阳刚之气,体现阳刚之美。世界上中国、英国、法国、墨西哥、智利等国家都有巨石遗存。巨石文化赋予山石宗教色彩。泰山磨山五女圈石、英国的巨石阵、智利复活节岛、法国布列塔尼石阵,都是远古的遗迹,它们都充满了神秘的气氛,反映着古人类的文明,也是千古之谜。
《泰山道里记》:在泰山“东北八里为磨山,为五女圈石。”在这里用巨石垒成的石圈被描绘得非常神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处祭祀的场所。《礼记.祭法》讲:“燔柴于太坛,祭天也。”证明古吋确有在泰山燃柴祀天的原始礼俗。更为巧合的是,1957年在山东菖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一陶尊,上面刻划有特殊的符号,是中国最古老的图像文字,是4800年前出现的陶文,上有太阳的象征,中部为燃烧的火,下部代表泰山,以此而论,整个图形如实反映了在泰山燃火祭天的情景。
人类居住在同一星球上,人类文化本身是息息相关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尽管发展状况不尽相同,表现出文化的多元性,但众流归海,基本发展规律是相同的。以巨石文化为例,它是全球性的。如英国的巨石阵,始建于新石器晚期,距今有4000多年,由19块巨大青石板竖立在索尔兹伯平原形成巨石阵,又叫索尔兹伯里石环。复活节岛是智利在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居住在这里的波利西尼亚人,以制成巨大石雕而著称于世,巨大石像近千尊,高5—10米,重几吨至上百吨,石像生动古朴,大鼻子,深眼睛,远望大海。这些神秘的石像从何而来、有何寓意虽经多方考证,至今仍然是不解之谜。
智利伊斯特岛有1000多尊巨石雕像,最高达20米。法国不列塔尼地方的列石则由天然石块排列,最大者高达6.4米,共2730块,分三组排列,蜿蜒达3公里之远。而类似巨石文化的神庙、城堡建筑等虽然已脱离了史前巨石文化时代,但其磅礴的气势仍震撼人心,发人深省。
巨石文化的出现,是远古人类由自然崇拜逐渐过渡到山石崇拜的重要历史阶段。其特征是以巨大的岩石构成石圈、石阵、石环等,以石之巨大无比显示自然的威力和崇高,并以石构成祭祀中心,成为早期人类崇拜的对象,巨石已被赋予了宗教色彩.巨石历经沧桑,巍然屹立,它的原始形象和神秘意味具有无比的魅力,极近禅意。
第三节:岩画是石头写成的书、刻成的画岩画是用石头写成的书、刻成的画。石头的坚硬和永久,寓意永恒。先人们把历史和理想写在石头上,岩画记录下远古人类生活历史和山石的关系,传递着千古信息。“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画最能直接表达自然风貌和人的精神信念。岩画是古代先民创造的一种原始造型艺术,是记录在石头上的历史和史诗,是古人镌刻于石崖的艺术杰作,为研究远古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等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已对岩画进行了研究和描述:“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他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记载岩画的人。据报道,目前我国已发现岩画数万幅,如内蒙古阴山岩画、甘肃岩画、伊犁岩画等,尤以贺兰山岩画著名。远古岩画中大部分同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器物在题材和表现方法上有共同点,其中大量的是自然崇拜的内容,如太阳、山川、土地,所画内容和环境本身就有威严、神秘氛围,也可看作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
第四节:玉器时代一一赏石文化的深化和发展中华民族开发利用玉石历史悠久,源渊流长。玉石的发现起源于石器制造,早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6000一7000年),先民们就将硬度为5.6—6的玉石精心打磨并钻成各种孔径,雕刻出优美图案。玉是人格精神和阶级地位的象征,是美的极至。由于玉比一般石头坚硬,还具有温润、细腻的质感,美丽的色泽和清脆的声音,所以特别受到钟爱,便从石头中分离出来。玉是石的一种,《说文》:“玉乃石之美者。”
玉器在制作中需要一些技术,如刨、磨、琢、碾、钻等。在制作石器的长期劳动中,古人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术和制作方法,同时对玉的认识也在制作石器时逐步获得。这一切都为玉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诗经.淇澳》中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古人制玉不像现代一样用工具直接雕刻,而是使用一些硬度大的砂石等去琢磨,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玉器应用十分广泛,上至国君下至庶民都以佩玉为幸事。国家庆典等各种礼仪无处不用玉。玉不但有实用、观赏价值,还演化成为部落的图腾、徽号、氏族首领的标志和祭天地神灵的礼器用品,为原始宗教所利用。其后,成为权贵人物的装饰品和权力的标志,又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相传,黄帝乃我国首用玉者,“黄帝之时以玉为兵”。舜曾把一块天然墨玉制成玄圭送给禹。玉器收藏,最晚始于夏商代。
《越绝书》讲,周武王伐纣时,浮获玉器数以万计。《周礼》:“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玉被作为最古老的仪礼祭品。古人对玉十分迷信,认为玉有灵性,玉乃山川之精英。帝王用玉,意在通天意。佩玉可以防身避险,保平安。玉还具有护尸的作用,一直延续到汉代都有死者含玉。新石器时期,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墓葬中女性“口含卵石”。
龙山文化时期,胶县三里河墓中出土玉含,即死者口中含玉。有的手中握玉,或以玉护尸,如金镂玉衣。考古发现在辽东、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有一个广泛的用玉地带,先后出土成分不同、质地不同的玉器,经专家论断很多好玉产白昆仑山。故而推断早在5000年前,中国就出现了玉石之路。并且有专门的采玉人把昆仑山之玉辗转曲折运到沿海。同时专家指出,在6000一7000年前中国有一个玉器时代,先后出现兰田、独山岫岩,昆仑、和田等玉的产地。以和田玉矿为例,自商代一直开采到清代,长达3000多年的开采历史。此时玉已广泛流行,广泛应用。
玉坚垂,其质细腻,其声悦耳,清润光泽,晶莹端美。中国在几千年的赏玉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精美的雕琢工艺,而且赋予玉以深厚的社会内涵。玉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将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其小巧玲珑、质地温润、精雕细刻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水平,并追求意韵,突出展现温柔之美。而巨石文化则崇尚力度,展现阳刚之美,二者相辅相成,对于赏石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玉主要以软玉为主,是一种质地坚硬的天然矿石,质感温润,具有光泽,呈半透明状态,硬度4.5—6.5。远古对玉的选择以颜色为主,但发展到后来,辨玉“首德而次符”,德即质地,而符即颜色。说明在新石器晚期,赏石审美以质地和色彩为主。《礼记》云:“君子比德于王。”儒家将人格精神与玉的物理、化学性能相比,认为玉具有高尚的品德,为君子所必佩之物。即以异物同构的方法,赋予物以人格精神,是物的人化,也是人的物化。这是中国玉器审美的最重要标准。在自然美、工艺美中,首先见其社会美的内涵。
新石器时代,先人对石头由应用、崇拜而发展到鉴赏,并赋予深厚的社会内涵。中国赏石文化是赏玉文化的深化和发展,说明了新石器时代中国赏石文化已进入启蒙阶段。
[/td][/tr][tr][td=2,1][/td][/tr][/table][/td][/tr][tr][td=2,1][/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