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风云之武汉大学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9178 回复:12

[人文通史] 名校风云之武汉大学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素净淡雅

ZxID:106429


等级: 文坛巨匠
配偶: 唯衍玦
工作,潜中...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7-17 0
名校风云之武汉大学
— (瑶池碧落) 本周心情周刊素材区优秀贴,小雅记得去领取奖励,O(∩_∩)O~ (2011-07-24 19:09) —
[table=600,#f2f2f2,#336600,1][tr][td][color=#1d1b10]
﹎﹎﹎﹎﹎﹎﹎﹎﹎﹎﹎﹎﹎﹎﹎﹎﹎﹎﹎﹎﹎﹎﹎﹎﹎﹎﹎﹎﹎﹎﹎﹎﹎﹎﹎﹎﹎﹎﹎﹎﹎﹎
[align=center][b][color=#336600][size=3]
目录

自强学堂

张之洞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国立武汉大学

武大英杰

武大景

武大精魂[/size][/b]
[/align]
[align=center]←⌒⌒⌒⌒⌒⌒⌒⌒……※……⌒⌒⌒⌒⌒⌒⌒⌒→[/align]

    武汉大学,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attachment=11331318]

[b][size=3]≡╠自强学堂╣≡[/size][/b]

    自强学堂,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为培养「精晓洋文」的外交人员,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它揭开了近代湖北教育的序幕。1902年改名为方言学堂 。

   1889年7月12日,人称“洋务殿军”的张之洞调补湖广总督。其间,张之洞在湖北倾全力于近代工业、商业的兴办,筹办湖北织布官局、湖北熗炮厂,开采大冶、鹤峰的铜铁矿,筹建亚洲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汉阳炼铁厂。新式工商业的发展,急需大批新式的专门人才,张之洞由此萌生了创办新式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的构想。

  1889年以前,湖北只有两所容量极小、破败不堪的旧式书院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张之洞就任湖广总督后,在整顿修复江汉、经心书院的同时,开始着手创办一所更新更大的书院——两湖书院,设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经济学等6门经世致用的新式科目。创建新的书院,必须要有丰厚的资金。当时湖北连年水旱灾害,民穷财尽,以往书院经费来自盐务所捐,此时已不能再抽取。同时由于张之洞在湖北大举兴办近代工业企业,主要资金必须保证工业建设需要。在此情况下,张之洞想出从湖南、湖北茶叶厘捐中筹措经费的办法。

    1891年3月,军机处发出一份公文,公文称:“有人控告张之洞劝令茶商输捐,修建两湖书院经费,有碍商情。”上谕“如果属实,自应裁撤,以恤商困。”由此引起不小波澜。有人向张之洞献计献策,向张之洞禀称:“两湖书院原定商籍课额,本为南北茶商而设。商意在利,不在科名,不若即以所定商额改为通商西学,即延请华人之能西学者以训诲之,专习各国语言文字。”张之洞认为正与自己“维持茶务本意适相符合,尚属可行”。于是在同年5月13日致札江汉关道,令设方言商务学堂。张之洞在函札中称:“应即于两湖书院外另设学堂,设立方言学、商务学,专习各国语言文字及讲求商物。”7天后,张之洞正式向光绪帝上《查明茶商捐助书院学堂经费商情乐从折》,陈述抽收茶捐创办书院学堂经过,并报告“所有查明茶商捐助两湖书院暨方言、商务学堂经费,与士林商务均有裨益,众商乐从,并酌减捐数”。

  两个月后,张之洞又修改原两湖书院和办方言商务学堂的计划,于7月21日致札铁路局令修算学方言各学堂,称:“照得算学最切实用,天文、地舆、水利、武备无不相需甚殷。至方言商务,亦为今日自强要图。为愿兼习化学、矿学等事,亦可就铁政局观摩考求。将来博习会通,成效尤大。为此札仰该局即便遵照筹议,将各种学堂规模、章程、定额若干名、经费若干两,需屋若干间,酌拟大略图呈候核定,一面即行委员迅速择地估工兴办。”张之洞的这份函札,实质上是张之洞在湖北改造旧教育创办新式教育的一份宏伟蓝图。
《设立自强学堂片》原文
[attachment=11331308]
    1893年10月22日,张之洞向皇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再治术以培植人才为本,经济以通达时务为先。湖北地处上游,南北要冲,汉口宜昌均为通商口岸,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亟应及时创设学堂。兹于湖北省城内铁政局之旁,购地鸠工造学堂一所,名曰自强学堂。分方言、格致、算学、商务4门。所需经费,暂就外筹之款凑拨济用。”这份报告寄达京城后,光绪皇帝在报告上朱批7个大字:该衙知道了,钦此。自此历经3年,三易其名,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终告建立。

   湖北自强学堂开办不到一年,正赶上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紧接着张之洞调署两江总督,驻节江宁(南京)近两年。1896年3月,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不久,鉴于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教训,对自强学堂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张之洞经深思熟虑,决定将自强学堂原设的4门课程进行调整,把算学一门移归两湖书院,停止格致,商务两门,将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4门,之后又增加东文(日语),共计5门。张之洞认为,唯有方言一门,“为一切西学之阶梯”,学通了外文,“将来格致,商务,即可自行诵译探讨”。再是中俄、中日近邻,“去冬以来,时局紧迫,两文尤为切实之用”。

   1896年,汉阳炼铁厂招商承办后,张之洞决定将原铁政局内设立的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别为一门。张之洞认识到“西学事事,原本化学。化学愈精,则能化无为有,化无用为有用,而获利亦因之愈厚”,“惟化学精奥,非不通西文者所能受业”。化学并入专门教习西文的自强学堂,如鱼归大海,两相受益。
[attachment=11331323]
  自强学堂增设译书局,开创翻译商务经济书籍之风。张之洞认为“西书之切于实用者,充栋汗牛”,“方今商务日兴,铁路将开,则商务律、铁路律等类,亦宜逐渐译出,以资参考”。决定将翻译刊布西书之事附入自强学堂中。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汪康年受聘在自强学堂负责译西书工作多年,还出版过著名数学家华蘅芳的专著多种,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1901年1月29日,慈禧在西安颁布“变法”上谕,宣布实行“新政”。在此“新政”下,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下兴学诏:“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作为后期洋务中枢的湖北,理所当然应该率先行动。1902年6月3日,张之洞致札学务处“设立方言学堂一所,以城内旧日农务局屋舍充用。即将自强学堂原有学生移入,仍另行定章,分别去留”。自强学堂改名方言学堂后,选在东厂口原农务学堂建址。这里北倚蛇山,南临长湖,地势高爽,风景宜人,是当时湖北诸学堂中最理想的办学位置。

   方言学堂较自强学堂规模扩大,学生数量增加。自强学堂时期,历届招生新生最多为120名。改为方言学堂后,明确规定英、俄、日、德、法五科,每科各招30名,共计150名。到了1905年2月,招满3届的在堂学生已达354人,这是自强学堂开办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年。同时增开课程达16门之多,计有人伦道德、经学、中国文学、外语、地理、历史、算术、博物、物理化学、教育、理财、公法、交涉、绘图、体操、兵操。

   方言学堂虽屡遭厄运,仍为社会培养了不少的专门人才。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分布在各省的教育、工业、商业方面,从事教学、翻译及商务诸事。留在湖北的多在省城及府县的实业中等学堂担负外语、国文、历史、地理、格致、教育、图画、体操、算学、经学等课程的教学。我国近现代史上许多著名人物也在这里毕业和肄业。例如著名的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中光复新疆的主要负责人冯特民,著名民主革命家、史学家、《湖北学生界》的主笔刘成禺,著名的法学家马德润,著名的外交家沈翔云、夏维崧以及陈篆、陈宦、赵恒惕等。

  自强、方言学堂是张之洞亲手悉心创办的近代新试学堂,在当时就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湖南有识之士创办的东山精舍,“仿湖北自强学堂成法,分科造士,教之以实事,程之以实功”。被认为湖北自强学堂与各同文馆、实学馆、水师武备学堂一样“皆合中外学术相与讲习,所在皆有”。著名维新人物梁启超在其著作中也多次提到自强学堂,对这类新式学堂寄予厚望。

    但清朝末年“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1910年9月,湖广总督瑞澄等以湖北教育经费紧张为由,向湖北咨议局提出将方言学堂等学堂停办的议案。1911年2月,新任提学使王寿彭,认为经费无法支持,不顾咨议局的决议,断然将方言学堂停办。自强学堂从1890年春开始动议筹办,1893年正式建成定名,1902年6月改名方言学堂,到1911年2月被迫停办,前后历经22年。

[attachment=11331322]
办学情况
    分斋:设立方言斋、算学斋、格致斋、商务斋。 其中方言斋前身为1891年张之洞建立的专修商业外语的方言商务学堂。
    资格:以「资性颖悟,身家清白,先通华文,后通儒书,义理明通,志趣端正」者为合格。
    学制:改膏伙制为奖学金制、分科教学制。 在堂修满5年方可毕业。其中4年在堂学习,1年出国游历。
    教习:英文、法文教习由华人充当;俄文、德文聘请俄员、德员为教习,并以华员为助教。
    方针:务求实用、切忌空谈。 规定不习八股时文,学生不得吸洋烟,毕业后不得为洋行服务。
    管理:学生必「以华文为根底,以圣道为准绳」;凡在诵堂时须听教习约束,在斋舍时须听提调约束;进堂以后,须专心致志,诵习本课,不准在堂兼作时文试帖,不准应各书院课试及岁科小试,但得请假应乡试。
    待遇:除饭食、书籍、纸笔等均由学堂供给外,每人每月给膏伙银5两。 后取消了膏伙银制度,而根据成绩优劣发放奖学金。

学堂歌
  张之洞于1902年撰写了一首《学堂歌》,用以描述他在荆楚大地大力兴办新式教育所结成的累累硕果。 这首歌在当时广为传唱,亦可视为方言学堂校歌。

  《学堂歌》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六日
 照得校庠之有弦诵,军旅之有雅歌,历世相传,其风甚古。近来外国学堂及行军皆有唱歌一门,深与中国古风相合。前由本部堂自撰《学堂歌》及《军歌》各一通,饬发各学堂学生、各营兵勇,令其熟读歌唱,以期感发其忠爱之忱,鼓励其自强之志,详加体察各学生、各兵勇于唱歌之际,大足以振奋精神,发皇志气,实属大有裨益,亟应广为刊布,遍发湖北通省各学堂、各军营,一体歌诵,以助训士训兵之用。除军歌另行饬发刊刻外,合行札发,该处即便遵照将发去学堂歌五千分,并附发军歌一百分查收,先行分发省城各学堂,散给各学生,令其熟读歌唱,以资感发,务须人给一纸,不可遗漏。一面仍将《学堂歌》迅速放大字样,工写精刊,用好纸刷印一万本,装订成册,呈解来辕听候酌发省外各学堂,勿稍延缓。

   天地泰,日月光,听我唱歌赞学堂。
   圣天子,图自强,除去兴学无别方。
  教体育,第一桩,卫生先使民强壮。
  教德育,先蒙养,人人爱国民善良。
  孝父母,尊君上,更须公德联四方。
  教智育,开愚氓,普通知识破天荒。
  物理透,技艺长,方知谋生并保邦。
  最尊贵,是太阳,行星地球绕其旁。
  地球圆,微带长,万国人物生四方。
  热带暑,寒带凉,南北极下皆冰洋。
  温带下,中华当,赤道二十三度强。
  测经度,直线量,京都起算作中央。
  三百六,全球详,武昌偏西两度强。
  测纬度,横线长,赤道南北定准望。
  四十度,北京方,三十度半是武昌。
  五大洲,非渺茫,地球东半亚洲广。
  欧西方,澳南方,美洲对我如反掌。
  阿非洲,西南望,天气毒热地多荒。
  中国圆,日本长,同在东亚地球上。
  我大清,初发祥,南抵鸭绿北龙江。
  奉吉黑,东北方,包在舜代幽州疆。
  十九省,禹迹广,从古文明最盛强。
  内蒙古,六盟长,从前曾服汉与唐。
  外蒙古,四汗王,元朝和林建牙帐。
  西北数,是新疆,都护属汉北庭唐。
  指西南,是西藏,国家设官佛坐床。
  昆仑山,来脉长,辙迹曾见周穆王。
  黄种古,白种强,黑蠢棕微红种亡。
  我黄种,偏东方,满蒙汉人都一样。
  中国水,三大纲,黄河黑水扬子江。
  淮通江,济入黄,四渎今只二渎长。
  中国山,两干强,南干五岭北太行。
  数名山,五岳望,四镇亦载周职方。
  中国海,东南方,奉直鲁苏浙闽广。
  开口岸,入内港,四十余处新通商。
  辟中国,始三皇,黄帝尧舜垂衣裳。
  洪水平,五伦讲,黎民于变愚变良。
  稼穑教,礼乐匡,夏忠商质周文章。
  指南车,定方向,天下地图司徒掌。
   舌人官,译寄象,书名文字达四方。
  讲化学,美土疆,天官地官冬官详。
  寓兵制,农隙讲,士民射御人人强。
  重路政,通旅商,道多茀草知陈亡。
  最文明,此五样,莫道圣王薄富强。
  孔圣出,六经昌,三千弟子共学堂。
  作春秋,振王纲,乱臣贼子敢猖狂。
  兼文武,门人强,贡若冉樊存鲁疆。
  焚古书,圣道丧,愚害中国秦始皇。
  文明世,汉最强,其次威力数李唐。
  六朝弱,五代莽,中国教育久芜荒。
  宋一代,空谈尚,重文轻武取灭亡。
  元兵猛,欧洲降,因无教化不久长。
  明一代,少圣王,专重科举弃良将。
  戮忠臣,任阉珰,天下无主归李闯。
  我大清,起辽阳,扫平流贼民归向。
  圣继圣,德泽长,极盛尤推康熙皇。
  薄赋税,轻刑章,汉人一体为将相。
  我慈圣,临朝堂,中兴盛业合同光。
  平内寇,和万邦,如此功德岂可忘。
  切不可,信乱党,乱党推戴太平王。
  毒天下,是洪杨,杀害同种如草莽。
  赞发贼,骂湘乡,此人岂非病风狂。
  说科学,须兼长,一日六钟并不忙。
  读五经,诵勿忘,先讲大义后精详。
  修身学,重伦常,孝弟爱众尊师长。
  历史学,知已往,世界变迁弱变强。
  地理学,先本乡,由近及远分方向。
  中国外,有列强,勿学井蛙拘坳堂。
  算数学,简为上,比例代数捷非常。
  八线表,不用想,能通几何包九章。
  博物学,穷天壤,卫生益智心开朗。
  理化学,原质详,配合制造通阴阳。
  辨炭酸,分硫养,火药全仗硝磺镪。
  电矿气,力声光,理化门门有专长。
  图画学,摹物状,先用毛笔后尺量。
  政法学,治国方,后生浅学莫躁妄。
  陆军学,分两堂,战术计画戒鲁莽。
  沟垒速,地形相,火器测准马善养。
  体操学,关衰旺,人人胜兵其国昌。
  小学略,中学详,外国语文习一样。
  高等学,通两邦,师范须明教育方。
  实业学,农工商,谋生有术国力强。
  方言学,少胜长,专备交涉使四方。
  大学内,分八项,专门经济佐庙堂。
  通儒院,精思想,新理著书胜列邦。
  识字多,有理想,不入小学如聋盲。
  小学成,知识亮,改业谋生并无妨。
  学国文,文理畅,方解经史古文章。
  学英文,用处广,英国商务遍华洋。
  学日文,近我邦,转译西书供采访。
  学法文,各国尚,条约公牍须磋商。
  学德文,武备详,专门字义皆确当。
  学俄文,交界长,教习虽难也须讲。
  腊丁文,古义藏,随意学习不勉强。
  说乡贤,知趋向,愿学孔道楚陈良。
  不爱钱,叔敖相,贤子负薪无宦囊。
  不爱官,子文尚,仕已无愠忠名扬。
  读书多,左倚相,能道训典宗先王。
  申包胥,忠勇将,乞师恢复楚家邦。
  屈灵均,志行芳,忠言力谏楚怀王。
  说名宦,知宗仰,湖北宦迹多忠良。
  汉诸葛,扶汉皇,联孙破曹定荆襄。
  晋陶侃,惜时光,登舟起义复建康。
  宋岳飞,封鄂王,精忠刺字保宋皇。
  至我朝,胡益阳,爱民礼士选良将。
  东征本,在武昌,越境出师发贼亡。
  东西境,贯长江,南北铁路通两洋。
  湖北乱,扰四方,湖北治安天下强。
  庚子年,拳匪狂,北省兵火三次殃。
  湖北省,和约倡,长江人民享安康。
  派赔款,搜索忙,各省分派民与商。
  湖北省,免捐项,就将此款兴学堂。
  早兴学,民盼望,各省开办无定章。
  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
  派出洋,学外邦,各省官费数不广。
  湖北省,采众长,四百余人东西洋。
  我同学,生此方,切莫辜负好时光。
  卫文公,守残疆,训农劝学是首倡。
  既惠工,又通商,革车三百季年强。
  越勾践,把胆尝,生聚教训忙培养。
  式怒蛙,士气扬,六千君子破吴王。
  燕昭王,国耻伤,黄金台上招贤良。
  赵乐毅,来外邦,七十二城夺齐疆。
  俄国强,彼得皇,亲到荷兰学船厂。
  德国强,由毕相,人人当兵复故疆。
  胜强敌,合联邦,皆因小学人才昌。
  日本强,由尊王,志士伊藤与西乡。
  三海岛,雄东方,一国三万小学堂。
  波兰灭,印度亡,犹太遗民散四方。
  埃及国,古老邦,衰微文字多雕丧。
  越与缅,出产旺,权利全被他人攘。
  看诸国,并于强,只因不学无增长。
  中国弱,恃旧邦,陈腐每被人讥谤。
  守旧党,老且尪,奉劝警觉醒睡乡。
  第一戒,抛烟熗,壮夫志气皆销亡。
  少行动,多卧床,百岁光阴灯畔荒。
  第二戒,缠足放,刖刑残废也相仿。
  不耐劳,娇惰养,生下子女不强壮。
  第三戒,风水妄,不敢开山与通江。
  美富多,五金矿,任他抛弃在山冈。
  第四戒,惹祸殃,切莫闹教起风浪。
  青岛澳,属外邦,旅顺广湾教照样。
  拳匪乱,惊庙堂,赔九百兆本利长。
  第五戒,鄙外洋,切莫自大学夜郎。
  顽固见,须扫荡,中国方可望发扬。
  维新党,多躁狂,奉劝少年须安详。
  自由字,莫误讲,法律范围各国章。
  民权字,莫狂妄,法主暴虐乱民张。
  我伦理,莫逾荡,外国爱亲敬君王。
  我圣教,莫抛荒,文明国粹保久长。
  看日本,改西装,孔教汉学最尊仰。
  革命话,莫鸱张,悖逆之名不可当。
  入外籍,莫炎凉,身后遗产归公帑。
  女平权,莫改常,外国议院无女妆。
  叛逆报,莫受诳,此辈甘作会匪党。
  哥老会,烧杀抢,犹如黄巢与献闯。
  中国好,外人想,赖有共主坐朝堂。
  国无主,瓜分亡,渔人得利乘鹬蚌。
  好兄弟,不阋墙,何况背主取灭亡。
  众同学,齐奋往,造成楚材皆贤良。
  文善谋,武知方,学中皆是国栋梁。
  荀卿子,歌成相,此歌劝学略摹仿。
  中国盛,圣教光,黄种尊贵日蕃昌。
  上孝慈,下忠良,万年有道戴吾皇。
  凡学生整列入学时,放学时,整列移动时,出队操演时,行步俱以歌为节,上六字缓读,每一字一步,此六字略一停顿,下七字急读,七字共四步。

[align=center]←⌒⌒⌒⌒⌒⌒⌒⌒……※……⌒⌒⌒⌒⌒⌒⌒⌒→[/align]  

[b][size=3]≡╠张之洞╣≡[/size][/b]
[attachment=11331303]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自号抱冰老人。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39代孙(元代张养浩的16代孙)。乃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第一所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中国重工业奠基人。张之洞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四抵外辱。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清 张之洞 半山亭记
[attachment=11331321]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他提出了“迁都、勤王、借款、购舰”的正确主张,并历史性的提出了持久战的正确观点:“战即不能胜,岂可尽扫诸军?彼孤军远征,粮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在辛丑事变中,他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指出:“自古乱民无以御敌,流言焉能兴邦”;“以中国之力与八国启衅,不败不已;八国乃联军入华,不胜不休”。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熗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张之洞又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此处铁矿蕴藏丰富,从而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张之洞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安源煤矿,刘少奇曾在此领导工人罢工)。这样,就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和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第一座的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从此闻名天下(汉阳步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其督鄂期间,湖北武汉在商业、工业、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武汉城市早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界标。

  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张之洞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

  张之洞创办新军回任湖广前夕,曾奏准将已经练成的江南自强军护军前营五百人调往湖北,“教习洋操,以开风气”。

  1898年,张之洞在省城东门外卓刀泉创建农务学堂。1900年正式开学,聘请美国农学教习2人指导研究农桑畜牧之学。

  1906年,农务学堂校址迁移到武胜门外多宝庵地方(今湖北大学校园),开设高等正科,改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并附设实验场。这是湖北最早的近代农业学堂和现今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

  张之洞还在湖北铁政局内创建工艺学堂。课程有汽机、车床、绘图、竹器、洋脂、玻璃各项制造工艺。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包括汉口在内的武汉三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矿务学堂(1892)、自强学堂(1893)、湖北武备学堂(1897)、湖北农务学堂(1898)、湖北工艺学堂(1898)、湖北师范学堂(1902)、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女子师范学堂(1906)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
张之洞书札
[attachment=11331325]
  张之洞的作息与常人不同,每天下午二时睡觉,晚上十时起床办公。大理寺卿徐致祥参劾张之洞辜恩负职,“兴居不节,号令无时”。后来粤督李瀚章奏称:“誉之则曰夙夜在公,勤劳罔懈。毁之者则曰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既未误事,此等小节无足深论”。

  张之万在写信给张之京时说:“香涛(张之洞)饮食起居,无往不谬。性又喜畜猫,卧室中常有数十头,每亲自饲之食。猫有时遗矢于书上,辄自取手帕拭净,不以为秽。且向左右侍者说:‘猫本无知,不可责怪,若人如此,则不可恕。’”
[attachment=11331313]
诗作
  【读宋史】   
     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惊杜鹃。辛若李虞文陆辈,追随寒日到虞渊。
  【九曲亭】
  华颠文武两无成,羞见江山照旆旌。只合岩栖陪老衲,石楼横榻听松声。
  【西山】
  西山佳气自葱葱,闻见心情百不同,花院无从寻道士,都人何用看衰翁。
  藁街列第峥嵘起,前殿南军顾盼雄。新旧只今分半坐,庙堂端费斡旋功。
  【登采石矶】
  艰难温峤东征地,慷慨虞公北拒时。衣带一江今涸尽,祠堂诸将竟何之。
  众宾同洒神州泪,尊酒重哦夜泊诗。霜鬓当风忘却冷,危栏烟柳夕阳迟。

[align=center]←⌒⌒⌒⌒⌒⌒⌒⌒……※……⌒⌒⌒⌒⌒⌒⌒⌒→[/align]

[b][size=3]≡╠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size][/b]

  1913年初,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全国成立六所高等师范学校。1913年7月,开始筹办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以东厂口原方言学堂旧址为校址,同时延用原方言学堂师资及图书设备。11月,武昌高师正式开学,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3年,首批招收预科生124名。学校最初仅设英语部和数学物理部,1914年增设历史地理部和博物部。1917年,根据实际需要,率先将博物部改为博物地学部,数学物理部改为学理化部,史地部改为国文史地部。1922年,又将原来的四部改为八个系(国文系、历史社会学系、教育哲学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生物系、地理系,其中英语系于1925年改为外国文学系)。时任武昌高师校长的张继煦创立了旁听生制度,废学年制为学分制,还实行男女同校,初步奠定了武昌高师在当时教育界的地位。

  1924年2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9月,又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这一时期,许多大家学者曾在此任教,如竺可桢、庄长恭、纪育沣、陈建功等。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陈潭秋,中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朱光潜都毕业于武昌高师。

校训校歌
919年定校训:朴、诚、勇

1919年4月,在张渲校长主持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歌作成:
乾坤清旷,师儒道光,国学建武昌。
镜湖枕麓,屏城襟江,灵秀萃诸方。
东西南朔,多士跄跄,教学益相彰。
朴诚有勇,陶铸一堂,学盛国斯强。

[align=center]←⌒⌒⌒⌒⌒⌒⌒⌒……※……⌒⌒⌒⌒⌒⌒⌒⌒→[/align]

[b][size=3]≡╠国立武昌中山大学╣≡[/size][/b]
[attachment=11331306]
  1926年12月,武汉国民政府对教育进行重大改革,将原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等合并成立了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同时并入了国立北京中俄大学和上海大学的部分师生。

  1927年2月,学校正式开学,设有文科(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学系、社会历史学系、哲学系、俄国文学系)、理科(数学系、物理学系、生物学系、化学和地质矿物学系)、法科(政治学系、法律学系、俄文法政学系)、商科(经济学系、商业学系)、医科(医学系、药学系)、预科(文科部、理科部)共6科;课程分通习、必修、选修3类,实行学分制;本科学制除医学5年外,其余一律4年。校址有3处,称为中山大一院、二院、三院,以东厂口国立武昌大学原址为校本部即一院。1927年11月,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名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李达、陈望道等先后任教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罗荣桓曾是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的学生。

  1927年12月,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被国民党军警勒令解散,校产暂交湘鄂临时政府管理。

[align=center]←⌒⌒⌒⌒⌒⌒⌒⌒……※……⌒⌒⌒⌒⌒⌒⌒⌒→[/align]

[b][size=3]≡╠国立武汉大学╣≡[/size][/b]
[attachment=11331326]
  1928年,在时任大学院院长(即教育部部长)的蔡元培大力支持下,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重建一个中南地区的区域性重点大学。7月,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建为国立武汉大学。8月,武大成立以李四光为委员长的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选定风景秀丽的武昌罗家山(又名“落驾山”)作为武大新校址,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


闻一多将罗家山改名为“珞珈山”。

  1929年,王世杰担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他认为“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1932年1月,新校舍一期工程竣工;3月,武大由武昌东厂口正式迁入珞珈山新校舍。鉴于学校的师资紧缺,蔡元培遂从北大调了数十位中青年学者支援,其中包括北大法律系教授皮宗石、政治系主任周鲠生、化学系教授石瑛、理科学长兼化学系教授王星拱等。1928年初创时,国立武汉大学设有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理工学院3个学院;1929年改设文、法、理、工4个学院;1935年开创了研究生教育;1936年设立农学院。此时的国立武汉大学校园面积3200余亩,馆藏图书14万册,教师约150人,成为一所有5个学院15个系以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跻身于“民国五大名校”的行列。

  抗日战争开始后,武大在1938年被迫西迁到四川乐山,同时其农学院并入了中央大学。尽管乐山时期的武大处于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却在最困难的环境里创造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不仅教学与科研工作一直坚持开展,而且聚集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教授,师资力量仅次于当时的西南联大。世界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此间曾先后两次访问过武大,对武大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44年6月,成立于1943年2月的湖北省立工学院被改组为武汉大学工学院分院。

  1946年10月,国立武汉大学复校武昌珞珈山,同时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终于实现了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的宏伟办学目标。此时的武大拥有6个学院21个系和8个研究所,在校学生1700多人,教师近300人,馆藏图书15万余册,校园面积8800余亩。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其中就有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谢鉴衡和俞大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欧阳予和张效祥,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端木正,曾任美国NASA阿波罗登月器动力总工程师、美国航太推进系统公司总工程师的黄孝宗等。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武汉大学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

建国以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叶剑英、彭德怀、张闻天、陆定一等曾亲临学校视察。党的“一大”代表、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原中科院学部委员李达教授担任校长14年,使武汉大学的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

  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原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武汉大学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今同济医科大学)。1952年,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后为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1953年,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理工大学)。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后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56年,恢复哲学系。1958年,恢复外文系。1978年,从理科中分出3个新系,即计算机科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1984年,成立研究生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1986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同时成立法学院。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建筑学系。1990年,成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1992年,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1994年,空间物理学系与无线电信息工程学系合并,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1995年,成立新闻学院。1996年,成立旅游学院、律师进修学院、哲学学院。1997年,成立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化学学院。1998年,成立历史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1999年,院系重组,由16个学院、3个直属系改组为9大学院(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attachment=11331305]
  2000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是我国水利电力行业专业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重点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是世界上测绘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国家重点大学,湖北医科大学是湖北省惟一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前并延续发展至今的医学医疗中心和重点大学。新的武汉大学可谓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综合实力跃居全国高校前茅。

国际影响

  武汉大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曾被世界权威期刊《科学》杂志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学校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200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


[align=center]←⌒⌒⌒⌒⌒⌒⌒⌒……※……⌒⌒⌒⌒⌒⌒⌒⌒→[/align]

[b][size=3]≡╠武大英杰╣≡[/size][/b]

张之洞—自强学堂创始人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清末洋务运动重要代表人物,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代)、大学士、军机大臣兼学部大臣等职.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专门学堂。

    王世杰,字雪艇,1891年生于湖北崇阳。他早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采矿学系。武昌起义爆发后,他辍学南归,返回武汉任都督府秘书。1913年去英国留学,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后转入巴黎大学攻读法律。1920年底,王世杰应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之邀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法律系主任。其间积极辅佐蔡元培革新校政,在学术上亦是成就斐然。1924年,他参与筹建了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1927年,他被任命为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法制委员会首任立法委员,随后又担任国民政府法制局局长兼海牙国际仲裁所判制官。国民政府在成立初期所颁布的所有条例法规,几乎都出自王世杰之手。
1929年5月21日,王世杰来到武汉,就任武大校长,乃前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武大珞珈山新校舍的奠基人 。他认为:“经深思熟虑后,认为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武汉市处九省之中央,相当于美国的芝加哥大都市。应当办一所有六个学院——文、法、理、工、农、医,规模宏大的大学。十年之后,学生可达万人。”在王世杰任校长的四年里,武汉大学发展很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声誉也大大提高,他被喻为武汉大学之父。
王星拱

    王星拱,字抚五,安徽省怀宁县高河埠王家大屋(今高河镇凌桥村)人,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哲学家。早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进步运动,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欧洲支部。1916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宣传科学知识,反对宗教迷信。1925年"科学与玄学"论战中,主张"科学万能"。1929年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后又与王世杰、李四光等一起负责筹建国立武汉大学,任国立武汉大学化学系首任系主任。1933年5月至1945 年9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期间他励精图治,为国立武汉大学在全国教育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奠定了基础。1949年病逝后曾被上海市长只喻为“一代完人”。
李达

    李达(1890-1966),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和教育家,1927年任教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53年2月至1966年8月任武汉大学校长。
刘道玉

   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汉族。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81年至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


闻一多--武汉大学之文学泰斗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1928年9月至1930年6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在武大的两年间,闻一多迅速开始了从诗人到学者的转变,他从整理文化典籍和考证作家作品入手,独立地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系统研究,渐渐从杜甫深入到古代神话、《诗经》、《楚辞》、《周易》、《管子》、《庄子》、乐府、古文字学(甲骨文和钟鼎文)、古音韵学等诸多领域,并且都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举世公认的著名学者。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乃武汉大学不可否认的文学泰斗。
哈佛三剑客
韩德培—武汉大学之法学奠基人

    韩德培是中国国际私法学泰斗,先后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和多伦多大学。1942年转入哈佛大学法学院,以“特别研究生”的身份继续从事法学研究。1945年底,他拒绝了刚刚成立的联合国的工作邀请,于1946年,应周鲠生“有约在先”之聘,回国到武大任教。历任武大法律系主任、武大教授会主席以、武大校务委员会副秘书长。由于他的努力和取得的卓越成效,使得武大法律系成为院系调整中全国仅有的三个被破例保留的综合性大学法律系之一。
吴于廑—武汉大学之史学大家

    吴于廑是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毕业于私立东吴大学历史系。1941年4月以“特优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五届留美公费生,在哈佛大学先后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吴于廑先生应周鲠生的邀请,回国到武大任教。历任武大历史系主任、武大副校长。

1950年,他在全校抗美援朝参军参干动员大会上,以“学大汉武立国”(把“国立武汉大学”牌楼按由左至右顺序来读)为题,作精彩讲演。1960年代,与周一良共同主编了中国第一部大型世界通史教材,正式建立起中国的世界史学科。1970年代以来,他的一系列宏篇巨论被誉为“世界历史新理论在我国兴起”。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共列举的八位中国的世界历史学家之一。1993年4月9日,他以抱病之身又去主持与齐世荣先生共同主编的新的世界史教材的编务会议,在发言时突然发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一年后,唐长孺去世,武大历史系的“吴唐时代”从此结束。

张培刚—武汉大学之发展经济学开拓者

    张培刚是世界公认的发展经济学创始人,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1941年4月,张培刚与吴于廑同榜考取清华大学第五届留美公费生,成为武大考上清华庚款公费留美的第一人。在哈佛大学先后获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5年,张培刚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问世,翌年获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荣誉奖“大卫•威尔士奖金”,他也是荣获此奖的“东方第一人”。这篇论文后来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而张培刚本人也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1946年8月,来到武大任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1月,又应聘担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1949年2月,辞去联合国优厚的职务和待遇回母校续任前职。1949年起,任武大校委会常委兼总务长,代理法学院院长兼经济系主任,1952年底随院系调整调华中工学院任建校规划办公室主任和基建办公室主任。

曾昭安—武汉大学之数学名流

    曾昭安(1892年4月24日-1978年)乃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数学史和历算专家,中国数学会的创建人之一。曾先后任武昌大学数学系教授,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教务委员会主席,武汉大学教务长、理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

    1930年代至40年代,曾昭安主要研究代数理论和函数论,先后写了《代数方程式之葛洛华氏理论》、《黎曼积分法理论》等专著。 1940年代后,曾昭安的主要研究方向转到了中外数学史,于1946年出版《学术历》。1950年代,他出版了专著《中外数学史》。同时开始了对天文学的研究,编写讲义《天文学通论》。其研究专著《中国天文学的成就》被高教部列为1956年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的数学和天文学的科普性文章,能背诵圆周率两百多位数。还有《世界上最古的几何学》、《人造月亮》、《武大杂记》等著作。曾昭安是武汉大学数学的奠基者。

张瑞谨—武汉大学之工学骨干

    张瑞瑾( 1917 ~ 1998 ) 水利科学家和教育家,湖北巴东人。193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1945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进修。回国后,曾任中央水利实验处javascript:;研究员、武汉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武汉大学教授、副教务长、工学院副院长、水利学院院长,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水电部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水利学会第一至三届副理事长。主编《水力学》、《河流动力学》。

    张瑞瑾在高等教育中,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本科专业。他长期致力于河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和实际工程应用的研究,70 年代,在长江葛洲坝设计中,提出了解决船闸上、下游引航道泥沙淤积的基本途径; 80 年代曾担任三峡工程泥沙研究协调组组长,为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解决做出贡献。
叶雅各—武汉大学之农学脊梁

     叶雅各(1894-1967),广东番禺人,林学家,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1918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森林系科学学士学位,1921年获耶鲁大学森林学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任金陵大学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1928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兼秘书、理学院教授,参与选定珞珈山校址、制定校园总体规划并负责造林绿化工作;1933年筹建武大农学院,1936年农学院成立后任院长,1946年继任武汉大学农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湖北省农林厅技术室主任、副厅长,湖北省林业局局长,湖北省林业厅副厅长;著有《女子与森林》、《杉木是强阳性树种》等书。

朱裕璧—武汉大学之医学创始人

    朱裕璧乃湖北省宜都人。18岁那年他考入上海同德医学专门学校,1929年由国民革命军少校军医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前方医院院长。同年年底自费赴德哥廷根大学外科学院攻读外科学,1934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被德国外科学会接纳为会员,出席了德国外科学会年会,从而在德国医学外科学史册上第一次载入了中国人的名字。1934年底,朱裕璧回到祖国并应聘于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任副教授,两年后获得美国洛氏基金会特别奖金,经教育部推荐到北平协和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1943年湖北医学院正式成立并招生,教育部任命去其为院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朱裕璧与员工几经周折,将医院迁回武汉,建起了一个较为像样的附属医院。这个附属医院在解放后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有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解放后随着医学院规模扩大,又在东湖之滨接收了中南疗养院,扩建为附属第二医院,即现在的武大中南医院。

[attachment=11331319]

三女杰

1932年珞珈山武大新校舍建成后,当时在珞珈山上有3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早期女作家,她们就是武大外文系教授袁昌英、中文系教授苏雪林和文学院长陈源的夫人凌叔华女士,人们尊称为“珞珈三女杰”。

武大世家

    桂质廷(父),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地磁与电离层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许海兰(母),北省侨联副主席,湖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会长。九三学社社员。197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长期从事英语语音研究与教学

    桂希恩(子)(1937年-),医学部传染病学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医生,中国艾滋病防治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艾滋病高发区的最早发现者。贝利马2003年度贝利马丁奖唯一得主,2004年度中国中央电视台十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国平(父)(1910-1996),著名数学家,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95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1980-1984年任武汉大学副校长,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是我国函数论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我国数学物理与系统科学的主要倡导者与领导者之一。

    李工真,(子),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德国现代化问题,并作出突出贡献,李工真教授曾多次荣获国家及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制作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时吸收了他的研究成果,请他担任其中有关德国历史的第六集《帝国春秋》以及“大国系列丛书”中《德国》一册的学术指导,并在片中对李教授做特别采访。香港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栏目邀请他作特邀嘉宾。同时,李工真教授因学识渊博而被称为“武大活字典”,是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他的讲座场场爆满。

[align=center]←⌒⌒⌒⌒⌒⌒⌒⌒……※……⌒⌒⌒⌒⌒⌒⌒⌒→[/align]

[b][size=3]≡╠武大景╣≡[/size][/b]

[b]国立武汉大学牌楼[/b]
[attachment=11331309]
    1929年选定校址时,珞珈山及其附近都是荒山田野和羊肠小径。经学校函请湖北省建设厅自街道口校区建筑一条专用道理,宽10米、全长1.5公里,于1930年2月通车,命名为大学路。原位于街道口大学路起点一侧的象征学校大门的老牌楼,历史上曾两次修建。第一次是四柱琉璃飞檐木结构,结构古朴、描金彩绘、漆彩画甚是别致,目前尚未见到有确切记载的建造年代(可能是1931年)。而从武大历届毕业纪念册上的照片分析,木牌楼应该在1934年6月前竣工。可惜次年毁于龙卷风。因此难以弄清牌楼上的字系谁人所书(可能是王世杰)。

    第二次修建时间据历史照片分析,估计建于1937年夏,牌楼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采取四柱三间冲天式。前面的“国立武汉大学”六字尚不能确认由谁所书(可能是数学系教授萧君绛),后面的“文法理工农医”六字则由中文系教授刘赜第二次修建时间据历史照片分析,估计建于1937年夏,牌楼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采取四柱三间冲天式。前面的“国立武汉大学”六字尚不能确认由谁所书(可能是数学系教授萧君绛),后面的“文法理工农医”六字则由中文系教授刘赜(刘博平)书写,表示武大办学的理想规模。到1983年校庆之际,又代之以书法家曹立庵所写的“国立武汉大学”六字。目前仍位于街道口,但已经破败不堪。

[b]六一纪念亭[/b]
[attachment=11331320]
    六一纪念亭,位于珞珈山、狮子山之间的学府路东侧,宋卿体育馆的南面,有一座六角飞檐,碧瓦熠熠,六根朱红圆柱支撑的纪念亭,是为“六一”纪念亭。亭高约7米,上部攒尖顶为木质结构,下部红圆柱用水泥铸成。亭中立有一块石碑,碑高1.46米,宽0.58米。环亭四周,冬青围护,亭后民族样式的教四楼作为背衬,二者在建筑风格和整体布局上协调一致,融为一体,突现出纪念亭质朴、肃穆的氛围。亭为六角,柱为六根,富意六月的意思。

    1947年6月1日,国民党军警千余人突然包围武汉大学,搜捕进步教授和学生,并开熗打死王志德、陈如丰、黄鸣岗三名学生,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六一”惨案。6月4日,武大“六一”惨案善后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其中一项议题是讨论纪念死难者的办法。决定在校内建筑一座纪念亭,将3位同学的殉难经过,刻写成碑文,并烧制瓷像(或铜制浮雕),以作永久之纪念。李建章先生1947年8月从安徽大学回到武大执教,这时离“六一”惨案刚过两个多月时间,但珞珈山上仍然充满白色恐怖。李先生冒着杀头的风险,临危受命,撰写纪念碑碑文。1948年6月1日,“六一”纪念亭内树立起纪念碑。

    “六一”纪念亭成为校内外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地方。人们永远缅怀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中死难的三位同学。

[b]宋卿体育馆[/b]
[attachment=11331311]
    体育馆位于狮子山西南部坡底,1936年7月竣工,馆长约35.05米,宽约21.34米。黎元洪(字宋卿)病逝于天津后,原想迁葬于珞珈山南麓(当年的珞珈山尚无茂林,天气晴好时,放眼望去,可以在山体上清晰地看见九条龙脊,被誉为九龙戏珠的风水宝地),校方没有答应。后由黎元洪的两个儿子黎绍基和黎绍业将黎元洪筹建江汉大学的基金十万大洋(中兴煤矿股票)转捐给武大而建造的。体育馆四周绕有回廊,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柱,屋顶采用跨度三十多米的三铰拱承重,这是当时西方非常先进的建筑工艺,正面看台又有中式的重檐——三檐滴水,馆里还做了只有宫廷或者高规格庙宇才采用的斗拱。里面有看台,外有观景台,开尔斯原本想要在馆前建一个游泳池,未被采用。同时拟在馆内建辛亥革命首义纪念馆,由于抗战爆发而未果。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利用密檐高差采光通风,侧墙框架结构,山墙取巴洛克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  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推举蒋介石为总裁,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1947年武汉大学“六一”惨案追悼大会也在这里举行。

[b]老斋舍[/b]
[attachment=11331315]
    狮子山南坡的老斋舍是武汉大学宫殿式建筑的最好例证。

    老斋舍有很多“别名”,实为“男生寄宿舍”,武汉市民也叫它“武汉的布达拉宫”。老斋舍的三座拱门曾用“六一”惨案中牺牲的三位烈士之名命名,分别叫做“如丰门”,“志德门”,“鸣岗门”;后来日本人带来了樱花,浪漫的武大人称老斋舍为“樱花城堡”。原计划建造六栋宿舍,后期由于金费问题减少到现今的四栋,四栋宿舍由三座罗马式拱门连为一体,为不失中国特色,在拱门顶修建中国古代单檐歇山式亭楼,突出了拱门的导向性。 建筑平面采用不同层次的依山组合,巧妙地顺应了自然地势的变化,同时借助山势构成气势磅礴的立面效果。在不同标高处,沿等高线建成不同层次的房屋,各排房屋底层地面在不同高度上,而屋面则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天平地不平”的格局,有曲径通幽之感,更寓意先天的不足可以由后天的努力弥补,勉励同学勤奋用功。

    老斋舍落成伊始,单身教职工住“天字斋”,女生住“地字斋”,其余为男生宿舍。宿舍每层都供应冷热水沐浴,盥洗及冲水厕所,在当时是相当“贵族化”的,郭沫若来武汉大学时曾说:“武大把外国享受的一套学到家了。”老斋舍虽然“洋气”十足,编号却古朴雅致,采用中国古代《千字文》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十六字命名各个斋舍(昃ze二声,宿xiu),是中国古典的典型代表。

[b]老图书馆[/b]
[attachment=11331312]
    如同刘道玉老校长一样,樱顶老图书馆是武大的象征。

    老图书馆体积大,跨度长,有与天地而鄙万物之状。它是狮子山的最高处,海拔55米,但在武大未入主珞珈以前,文学院所镇压的地界才是狮子山最高,海拔65米,山头因为工程的需要被截了10米。

    老图书馆前部两翼各四层原为办公用房,后部两翼各七层为书库,最初藏书15万余册,实际可容纳200万余册,这在解放前国内大学里是屈指可数的。

    一楼阅览大厅由八角形外墙围成,另由环行外走廊。木地板下由取暖道,冬天,烧上烤火炉,热气进入取暖道而使地板发热,阅览室内便像春天一样温暖,可惜年代久远,这套供暖设备已不能用。

    其内部装饰极为讲究,如正门上方镶的中国图书馆祖师——老子的镂空铁画像。

    狮子山的建筑群屋顶都为孔雀蓝(青绿)琉璃瓦,湖山秀水融为一体,这种冷色强调了阴影的阴凉和阳光的温暖,形成了悦目的对比,狮子山终年青绿,屋顶色与自然环境相调和,淡雅的格调,在炎热之夏有清凉之感,使人不会烦躁。

    老图书馆一带可攀可游,景色像一幅画卷,雄伟而不失雅致,一眼看不尽,需且走且现。中外名人来校访问必登此处。

[b]学生饭厅及俱乐部[/b]
1936年,在建的武大食堂
[attachment=11331310]
    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是武汉大学最早竣工的建筑之一,位于狮子山顶的西部。1931年9月建成。建筑下层作学生饭厅,上层为学生俱乐部。为改善学生俱乐部的光线和活动空间,在传统的歇山顶上又增加两层亮窗和马头墙屋面,形成独具特色的三重檐式歇山顶。内外装饰极富民俗特色,房梁上有“宝葫芦插三戟”的图案,即祝福学生连升三级,雀替上有“蝠(福)在眼前”的雕饰:蝙蝠大睁双眼,看着下巴前的铜钱。  

    学生俱乐部实际上是当时学校的临时礼堂,许多重大聚会和学术报告在这里举行。抗战期间,董必武、周恩来等在此进行抗日宣传演讲,号召青年学生到前线参加抗战。蔡元培、李四光、胡适、蒋介石、李宗仁、司徒雷登等中外名人曾在此演讲,作学术报告。


[b]法学院[/b]

    老图书馆东西两侧分别是原文学院大楼和法学院大楼,两栋楼的外形大体一样,是一对姊妹楼;它们一左一右,相对矗立,可谓左辅右弼,忠实地拱卫着老图书馆,使之更显气势恢弘。不同的装饰手法,生动地体现出不同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同时,法治尚武,象征“武治”,与“文教”形成对应;分别象征“文”、“武”的文、法学院分居老图书馆左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左武右”的体现,意为文武相谐、文华武英。这一建筑“组团”采用了“对称平衡、中央突出”的手法,老图书馆居中为主,东西两翼文、法学院的后沿在图书馆前沿之上,既居次席又自成体系,各组建筑轴线主次分明。文学院、法学院、老斋舍及其三座亭楼,以及法学院西侧的学生俱乐部,紧紧地围绕着老图书馆这个中心,犹如众星拱月,并与周边的体育馆、理学院、工学院等建筑遥相辉映、相得益彰。

    文学院大楼于1930年4月开工,1931年9月落成,建筑面积3928平方米,总造价17.68万元,由汉协盛营造厂中标承建。在建成之初,文、法两学院及校长办公室等均设在这里。由于学校规划建设的总办公楼一直都未能开建,故国立武汉大学的三任校长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及后来的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邬保良等均曾在此办公。文学院大楼占地呈正方形,是四合院回廊式建筑,立面有4层,宫殿式屋顶;为了有效利用四合院中的地面空间,在第一层加设了一间大教室;清水墙体,盂型屋顶,琉璃瓦面;翘而尖的南方式飞檐,活泼俏丽,意显文采飞扬。与西边法学院平而缓的北方式飞檐遥相呼应。

    法学院大楼,于1935年8月开工,1936年8月竣工,由上海六合公司中标承建,建筑面积4013平方米,工程造价18.06万元,其中湖南省政府资助12万元。法学院大楼为四合院回廊式建筑,占地呈凸形;其琉璃瓦大屋面,从外面看似庑殿顶,实则为开口的大天井,利于室内通风、采光;屋檐上有“仙人骑鸡”,后立七个脊兽,有镇火灭奸人之意,四角飞檐平而缓,更显端庄稳重,寓意法理正直、执法如山。


[b]理学院[/b]

    理学院位于在图书馆级东(左)侧,主楼采用八角面墙体和拜占庭式的钢筋混凝土穹隆屋顶(直径20米),与南面的工学院方形墙体和玻璃方屋顶相呼应,体现出天圆(北)地方(南)的建筑理念。同时,圆顶也是为抗东湖边吹来的强风。中部主体为科学会堂,首层有三个阶梯教室(也是中国最早的阶梯教室),二层为理、工学院的教室,三层为生物系的标本室和数学系的模型室。两侧配楼为化学楼和物理楼(实验室),楼高4层,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会堂与配楼有连廊相通构成整体。1948年10月10日,华中区科学团体联合会曾在此召开。现在这儿也常常是武大学生社团常常开会讨论的地方。

[b]工学院[/b]

    现在的行政大楼即为原工学院大楼,建于1936年,融欧洲哥特式风格与中国古典建筑特色于一体,四隅相对,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工学院大楼坐南朝北,呈四方形,顶部全部用玻璃盖顶,中央为一个集中采光的封闭天井,四周为回廊。大楼的四角都有配楼,配楼的屋顶仍是孔雀绿琉璃瓦。四个配楼紧围主楼,形成众星拱月之势,使主楼更显雄伟,是为武汉大学传统建筑群“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代表作。它与理学楼一南一北,屋顶造型一方一圆,而方与圆,都造型严谨,象征理工科的学术特点。攒尖式四角重檐玻璃屋顶,共享空间的玻璃中庭构造,是全世界最早采用空间共享这一建筑风潮的建筑之一。与外围的四座中国传统配楼和正前方的两座罗马式碉楼相组配,是典型的中西融合式建筑。四角的圆盘形水斗,既解决了大屋顶的排水问题,同时又成为美化建筑的装饰;中国传统建筑中罕见的狮面兽装饰,独具匠心。


[b]半山庐[/b]
20世纪30年底半山庐全景
[attachment=11331314]
    半山庐,是武汉大学校园内一幢老式建筑,依偎在苍翠的珞珈山腰,绿树环抱,幽雅宜人。,高达7米,由两个阳台将三栋两层的楼房连缀而成,中间一楼伸出一个装饰性屋檐为入口,八个飞檐毫无雕饰讲究,整栋楼用色简拙,皆青砖墨瓦,外表极显质朴无华之能事,与珞珈山的苍秀山势混为一体。据说半山庐的建筑与选址是武大一位研究易经的教授所设计。虽依山而建,但庭前却异常开阔平坦。本是单身教工宿舍,家眷不在武汉的教授大多住在这里。1937年-1938年,“武汉抗战期间,蒋介石和宋美龄曾寓居与此。

[b]云蒸霞蔚“十八栋”[/b]
[attachment=11331316]
    上世纪30年代,十八栋的环境之雅、门槛之高是有名的,是当时“中国最美丽的大学”的一部分。郭沫若曾誉称其为“蜂窝水涡”、“物外桃源”,“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教书的人,是有福了。”并表示抗战胜利后要来这里任教。  

    十八栋的含义,不仅仅是指那风光旖旎依山傍水的小洋楼,可能更重要的是那里面居住着代表了武汉大学文化、学术和气质的教授们。能够住在这里不光是舒适、气派,更重要的是名份。 处在海拔110多米的十八栋,因地处珞珈山南麓,避免了冬季呼啸南下的北风,而太阳由东南升起,由西南降落,刚好一整天跟这排别墅打了个照面。所以,一年的很长时间,这里总是一派静谧祥和。
[attachment=11331307]
    当时小洋楼基本格局相同,真假四层。一楼为厨房、杂物房和厨师房,二楼三间为书房、餐厅、客厅,三楼为三间卧室,四楼堆放杂物。电话、冰柜等一应俱全。厨房的炉灶烧白煤,炉膛有盘状水管,可以为三楼洗浴间提供热水,这在当时中国是为数不多的。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武汉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国立武汉大学名人荟萃,周恩来、郭沫若、康泽、黄琪翔等国共两党要员住过十八栋,斯诺也来造访。

    据郭沫若的自传《洪波曲》中记叙,1938年4月,武汉大学举校西迁四川乐山。留下的校舍成了国民政府军官训练团的团部。周恩来和邓颖超也住在上面一层。郭沫若在校园里会见了张群和陈诚,握手寒暄,还与胡愈之等一起参加过蒋介石的“御前会议”。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日寇进入珞珈山,十八栋成为日寇高级军官住所,有些楼房内部改造成日式风格。八年后乐山武大东还珞珈,十八栋总算安然无恙,王世杰、叶雅各等人手栽的香樟、酸梨枣等名贵树种,正郁郁葱葱,蓬勃向上。情景真如诗圣所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珞珈山上的郭沫若故居[/b]
[attachment=11331317]
    在武汉,著名学者、诗人郭沫若居住过的地方有多处。在武汉大学珞珈山上,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单位的郭沫若故居。在郭沫若停留武汉的所有居所中,他印象最深的,还属武汉大学。他对武汉大学寓所的评价,甚至超出他后来在北京居住多年的原恭王府,以及他在四川乐山出生成长的沙湾老屋。

    1938年,武汉成为全国抗战中心,武汉大学于该年4月西迁,国民政府军委军官训练团的团部设于此地。现在这片山上的老别墅,即当年的18栋,成为训练团的官邸。因为政治部第七处处长范寿康原是武汉大学的教授,得益于他的斡旋,使负责抗战宣传工作的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得以把张有桐教授的住房顶下来居住了。这住房背山面湖,一共三层,下层有佣人室和厨房,上两层都有客厅、书房、卧室、浴室,还有可以眺望湖光山色的阳台。下山可到东湖游泳,上山就是珞珈山的山顶。

    从1938年4月至8月,尽管郭沫若在武汉大学仅仅住了4个月,而且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但武大的优美景色、他在这一时期的工作状态,以及他与夫人于立群的甜蜜生活,还有周围的邻居,给郭沫若留下了一生中居所最为满意的回忆:“有这样的湖景,有这样的好邻居,我生平寄迹过的地方不少,总要以这儿为最接近理想了。”因此,他也把武汉大学称赞为武汉三镇的“世外桃源”。

[align=center]←⌒⌒⌒⌒⌒⌒⌒⌒……※……⌒⌒⌒⌒⌒⌒⌒⌒→[/align]

[b][size=3]≡╠武大精魂╣≡[/size][/b]

校旗

[attachment=11331304]
校旗说明:
   近日中外各学校,均有特别徽章旗帜,以表一校之精神,本校前制徽章,沿禹贡荆州厥贡羽毛齿革之文,又取楚世家鬻熊为文武师,中篆熊形,寓本校建鄂之意,此皆已经说明者也,今即用此式以制旗。古者旗亦名徽。《左传》曰:扬徽者,公徒也。故旗式与徽章一律。上垂交牙,乐器有崇牙树羽。节府有高牙大纛,于幡帜尤其宜之。左右排六翮,取腾达也。黄为中色,依易巩用黄牛之革取其坚也。鬻熊以师道显,子熊绎始受封。兹会其意呈熊形者,斯干重男子之祥。渭水获名世之兆,取其嘉吉而雄武也。且古旗本画熊,《考工记》曰:熊旗六游是已。六羽亦似六游。中备四彩,而旗质用蓝,乃校中士友将来有青出于蓝之盼望。此本校旗式所取义也。
武昌高师校旗释义:
蓝底寓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白熊意指武昌高师建在湖北,鄂的先祖为鬻熊氏;黄色为牛皮,象征坚韧;两管象牙相交,当中为红色古乐器,象征圣洁高雅;上部为6根羽毛,象征腾飞腾达。

校训

武汉大学校训的历史演变
    1919年(武昌高师):朴诚勇(张渲 题)
    30-40年代(国立武汉大学):明诚弘毅(刘博平 题)
    50年代:为人民服务
    1982年:诚实朴素 勤奋刻苦 严谨治学 勇于创新(刘道玉 题)
    1993年至今: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校训:团结 严谨 勤奋 进取(李鹏 题)
    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训:团结 奋进 严谨 求实
    原湖北医科大学校训:团结 奋进 求实 创新(李清泉 题)

校歌

    说到武大校歌,那就要追溯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伊始,为进一步弘扬自强学堂之精魂,警醒师生,于1905年初,张之洞自撰《学堂歌》一首,将其分发武昌各学堂,文字不多,已道透古今中外;言语不深,已话尽教育之真谛;语调不高,已唱响中华大地。其部分内容如下:
学  堂  歌
    天地泰,日月光,听我唱歌赞学堂。
    圣天子,图自强,除去兴学无别方。
    教体育,第一桩,卫生先使民强壮。
    教德育,先蒙养,人人爱国民善良。
    孝父母,尊君上,更须公德联四方。
    教智育,开愚氓,普通知识破天荒。
    物理透,技艺长,方知谋生并保邦。
(上文已有)

难忘的回忆(原湖北医科大学校歌)
    美丽的校园坐落在东湖之滨,医学的摇篮横卧在扬子江畔。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神圣的使命。
    恪守医德,牢记医训,
    刻苦学习,不断创新,忠诚事业,服务人民。
    为祖国医学发展,
    为人类身心健康,
    努力,努力,奋斗终身。

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校歌

  湖光山色如画,水电学人奋发,我们传递着大禹神话,追日圆梦想,豪情寄三峡,当先行送光明照耀我锦绣国家。
  清风伴随弦歌,波涛孕育精华,我们沐浴着绚丽朝霞,游园泛新绿,折桂有奇葩,育桃李满天下振兴我巍巍中华。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之歌
    我亲爱的校园人杰地灵,
    我美好的青春在此凝练,
    敬爱的老师为人垂范,
    奋发的同学友情挚诚。
    科苑百花竞放,学海万舸争游,
    揭示天地奥秘,探索科学规律。
    集纳世界文明,辉煌中华精神,
    学习学习学习,攀登攀登攀登!
    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
    把自己永远交给人民。

武汉大学代校歌(征求意见稿)
    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百年沧桑,弘毅自强,根深叶茂育桃李,满园芬芳。啊,美丽的珞珈山,多少雄鹰竞翱翔。
  扬帆长江,奔向海洋,这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德业并进,求是拓新,大同寰宇向未来,我创辉煌。啊,心中的珞珈山,今朝多磨砺,明日作栋梁。

[attachment=11331324]
﹎﹎﹎﹎﹎﹎﹎﹎﹎﹎﹎﹎﹎﹎﹎﹎﹎﹎﹎﹎﹎﹎﹎﹎﹎﹎﹎﹎﹎﹎﹎﹎﹎﹎﹎﹎﹎﹎﹎﹎﹎﹎
[/color][/td][/tr][/table]
[ 此帖被瑶池碧落在2011-07-17 14:14重新编辑 ]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7-17 0
已审
闻一多,张之洞,多么熟悉的历史名人
建筑果然有点布达拉宫的感觉啊
羡慕那么有文化底蕴,历史悠久的学校
我们学校木有文化底蕴也就算了
那建筑兼职就是一现代服装加工厂啊
唉木鱼

ZxID:14490238


等级: 明星作家
配偶: 顾凉烟。
若有来世、愿鲁且愚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7-17 0
想到的第一个是哪里的樱花树啊
夜.熙美

ZxID:759802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7-17 0
听说武汉大学有片樱花林....
10
默念 我 的 伤
回忆 曾经 的 回忆
祭奠 那 死去 的 爱情
某人 我 已 不在 爱 你
华丽缘

ZxID:13964777

等级: 略有小成
成千上万的路口,总有一个人要先走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7-17 0
看到武大,好骄傲啊,因为我是武汉人
我是一生一世的戏子 ,活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
萧碧落

ZxID:11467998

等级: 读书识字
谁是谁的谁,谁也不用继续在乎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7-17 0
呵呵、、、武汉大学、、、
范疏容

ZxID:13763075


等级: 文坛巨匠
好久不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7-18 0
一看就想到樱花,我表妹在那里读书。。。。
蝶澈天涯

ZxID:14011824

等级: 热心会员
开学了。断网深潜。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7-18 0
曾经很向往的大学啊
无所谓、小姐

ZxID:1474879


等级: 文学之神
我没法像个农民那样善良、 只是麦子还在对着太阳愤怒生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1-08-11 0
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优美。。。

虚夜宫丶掌勺人

ZxID:14321449


等级: 文学之神
我有好多钱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1-08-11 0
历史悠久啊
水魃依颜

ZxID:11804020

等级: 博览群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1-08-11 0
我目前的愿望就是考上武汉大学
苍月升

ZxID:5803657

等级: 读书识字
矛盾的双子座。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1-08-11 0
想到的第一个是武大的樱花园。
流浪行星

ZxID:21913444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3-01-16 0
用心倾听雪落的声音,听到的自然是雪花的真诚倾吐,雪花的不尽情怀;雪花讲述古往今来故事。故事虽然再平凡不过,却也真诚实在:那遥远的西郑州市西京白癜风研究院北利亚寒流滚滚南下,太平洋洋流北上,一旦应声符合,就形成了一场场降雪……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