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画家(第三辑)——两宋辽金篇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9490 回复:10

[人文通史] 中国古代著名画家(第三辑)——两宋辽金篇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残月紫痕

ZxID:832977


等级: 热心会员
耽溺于极致的爱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0
中国古代著名画家(第三辑)——两宋辽金篇
[size=4][url=http://www.paipai.fm/r5885746/]第一辑  魏晋南北朝篇[/url][/size]
[size=4][url=http://www.paipai.fm/r5885747/]第二辑  隋唐五代篇[/url]



如果出现文字超出边框的情况,请刷新,一次不行就刷第二次,第二次还是不好就刷第三次,总有一次能成功,握拳~~~~[/size]


[color=#009966] 
[backcolor=#6699cc][table=100%][tr][td]

[backcolor=#FFFFcc][table=100%][tr][td]

   五代十国的纷争割据局面,因宋朝的建立而结束。随后的宋辽金时期(960—1279年),中国绘画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其原因首先在于社会安定,统治者对绘画艺术的重视,如秉承西蜀、南唐旧制,发展画院,设待诏、祗候等职位,广纳绘画人才,甚至皇帝亲自参加绘画活动,宫廷画院盛极一时;其次是经济繁荣,绘画的地位随之提高,人们的欣赏品味也相应发展。反映城乡生活和社会风俗内容的绘画大量出现,绘画在很大程度上摆脱汉唐以来为政治、为宗教服务的范畴,更深切地接近大自然,接近生活,接近各阶层的人物。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在山石皴法、构图章法、透视比例、色彩铺陈上,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技法丰富,质感强烈,气势宏伟;及至南宋,马远、夏圭等人又创对角式构图,以写江南湖光山色,简率豪放,遐思不绝。花鸟画则更趋严谨精致,饶有装饰趣味。
    值得一提的是,自魏晋以来孕蓄的文人画,到北宋时期终于形成气候,在苏轼、米芾、李公麟等文士的推动下,注重抒发主观情志的文人墨戏画逐渐形成新的艺术潮流,与画院写实之风相互辉映,促成宋辽金时期绘画的全面发展。

[/td][/tr][/table][/backcolor]

[backcolor=#ffffcc][table=100%][tr][td][align=center][color=#669966][size=3][b]北宋山水画家[/b][/size][/color][/align][/td][/tr][/table][/backcolor]

[backcolor=#ffffcc][table=100%][tr][td]

[color=#6600CC][b]李成[/b][/color]

  李成(919~967)中国五代及北宋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成为李营丘。他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

    幼好文学,气调不凡,性情旷磊有大志。画山水,北宋初推为第一。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常用直擦的皴波,写平远寒林。画树木节处,不用墨圈,只点下大点。通过用淡墨涂抹,所作雪景,峰峦林层,凡烟支变灭,水石幽涧,树木萧森,山川险易,莫不曲尽其妙。民载中说他的画:“扫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

    江少虞的《皇朝事实类苑》里说:“成画平远寒林,前所未尝有。气韵潇洒,烟林清旷,笔势颖脱,墨情精绝,高妙入神,古今一人,真画家百世师也。……”

    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他和范宽与另一位山水画家关仝一起被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

    《宣和画谱》说他擅长描写“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云雾之状”。

    今有《读碑窠石图》(图中人物为王晓所画)、《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传世。宣和御府所藏有一百九十五卷,真伪难辨。只有翟院深的摹本,非常近似,可以乱真,但缺少神气。

    李成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师承者众多,有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诜、燕文贵等。作品成功地表现了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自然山水之灵秀,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特点。
  
  
[attachment=11329469]
轴,绢本,墨色,纵:126.3cm,横:104.9cm。现存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李成《读碑窠石图》为五代时期李成与王晓合作。图中残碑上应有小字二行,一书“李成画树石”,一书“王晓补人物”,但现存此图中已无此二行小字,所以为摹本。但不妨碍体会李成寄于画中的意境。《读碑窠石图》为双拼绢绘制的大幅山水画,表现冬日田野上,一位骑骡的老人正停驻在一座古碑前观看碑文,近处陂陀上 生长着木叶尽脱的寒树。

  观此图不禁使人陷入一种苍凉冷落的情境之中,一块残碑,几株枯树,原野凄凉。作者表现出人世沧桑,往事如烟,不堪回首之感,表现出他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画中残碑以淡墨染正侧面,斑驳漫漶;环绕残碑周围的枯树盘复,枝干下垂如蟹爪。荒石孤立、荆棘枯草,所有的景物都烘托出无限凄怆之气氛。

  荒寒的原野、劲拔的枯树和矗立的石碑,使人产生对逝去历史的追忆和时代变迁的感慨。景物气氛寂寥凝重,在山水画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画中的寒林枯树变化多姿,用笔尖利,窠石土坡圆浑秀润,符合李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端颖脱,墨法精微”的特色。碑侧写有“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字样。此画清初曾为著名收藏家安歧、梁清标等人收藏,后进入清宫,画上铃有“安仪周家收藏”、“蕉林居士”、“孙承泽印” 及乾隆收藏诸印十余方,并经《珊瑚木难》、《清河书画舫》、《大观录》、《墨缘汇观》等书著录,被公认为是最能代表李成画风的传世名作。



[attachment=11329470]
绢本,墨笔,纵:120厘米,横:70.2厘米。

  李成“师荆浩未见一笔相似,师关仝则叶树相似。”而且由于他独特的创造才能,他在宋代“三家山水”中影响最大。李成对山水画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擅长表现山川地势与季节气候的丰富变化,并有所寄托感喟。他创造的“寒林平远”的形象已从荆关一派宏伟壮丽的面貌中脱颖而出。本幅绘长松两株,杂以枯枝寒树,松树枝作蟹状,右上角有宋徽宗题“李成寒林平野”六字,前有“御书”半玺,画上端有乾隆题诗及收藏印鉴。

    《寒林平野图》为李成传世的精品,图绘萧瑟的隆冬平野中,长松亭立,古柏苍虬,枝干交柯,老根盘结,河道曲折,似冰冻凝固,烟霭空蒙而至天际。这正是李成最擅长表现的场景。宋人用的绢,极宜于勾线。李成用硬笔锐锋,在绢上勾画的松针、粗干细枝、土坡石廓,线条瘦硬坚韧,即使不染墨,也神完气足。所以他的画,仅用淡墨作少量的烘染,给人以一种秀润淡雅的享受。

  勾线,在中国山水画的勾、皴、擦、点、染的技法中是最首要的。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已臻于成熟。李成将勾线作为其表现对象的最主要的手段,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寒林平野图》中的松针,线条挺直,极具功力。《图画见闻志》称:“画松叶谓之攒针,笔不染淡,自有荣茂之色。”但其最具特色的,还是对于曲线的运用。中国的书画家从一开始就注重线条的力度。他们发现,一根直的线,虽然挺,但不如曲线那么可以蓄藏力量。李成《寒林平野图》中所绘树枝,无论粗细,均呈弧曲形,将线条的力度发挥到了最大程度。影响而及他的学生,如郭熙的《早春图》,其树枝也都是弧曲的线,谓之“蟹爪”。充满力度的曲线,是中国画最优美的线条。


[attachment=11329471]
绢本,墨笔,淡设色。纵:111.4厘米,横:56厘米。

  本幅以直幅形式画冬日山谷景色,画中群峰兀立,瀑布飞泻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楼阁,山麓水滨筑以水榭、茅屋、板桥,间有行旅人物活动。山石雄伟而秀美,皴染用笔多有变化,兼具关仝之雄浑与李成之清润。画家以尖利笔致画寒林枯木,景色清幽静谧,虽非平远之景,但依然具有李成画风特色。估计此图当完成于北宋前期,至少是李成传派的作品。宋《宣和画谱》中著录有《雪霁江行图》不知是否即此图。

  《晴峦萧寺图》上半部两座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寺下及寺右边三四座小山冈,皆有树生其上,画的最下处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的溪水,一木桥架其上,山脚下有亭馆数间,人群来往。用笔坚实有力,画山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都有李成画的特点。画原为明末清初梁清标旧藏,一时尚难确定,但属北宋李成画风无疑。

  此图高峰耸立于画面中心,下藏深沟巨壑,山间瀑布飞流直下,萧寺亭台隐现于山间倔曲如爪的寒林之中。构图气势雄伟,用笔苍劲娴熟,皴法居多,渲染较少。亭台楼阁利用界尺画成,工整严谨,细致稳健。


[attachment=11329472]
  《茂林远岫图》近景轻舟泊渡、行人车马往来其间;远景宫殿密布,塔影隐现,知去城郭未远。飞泉水口,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李成的艺术对后世的山水画画家影响很大,把李成画派推向一个新阶段的画家是宋神宗时期画院的名家郭熙。此画历经南宋贾似道、元代鲜于枢、明项元汴等名流收藏,后入清宫内府,上有百多方收藏印迹。

  此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场面开阔,气势恢弘。远处,雄壮巍峨的山峰拔地而起,昂然屹立,显示出顶天立地的豪迈与庄严。近景处,小桥流水、泊岸轻舟,以及往来不断的行人车马,营造出的却是一派轻柔舒缓的场景。与远山相互衬托,刚柔相济,使画面既和谐又生动。更有楼台塔寺、流泉飞瀑点缀于溪畔崖间,丛林苍翠,连绵不断,使得整幅作品春光满目、郁郁葱葱,令观者心情舒畅。

  李成的山水画虽然具有荆浩、关仝作品中十分鲜明的奇峰突兀、气势雄伟的特点,但他表现更多的还是山东的平原地理风貌。李成用笔清劲平和,形成了“气象萧疏”的独特韵味。纤细而不蓐弱,劲力内蕴,如绵裹铁。他用墨谨慎小心、平缓细致。描绘崖石往往是在用瘦劲的线条勾勒之后,再以清晰细劲的小线条慢慢皴写,层层递进。尤其是对淡墨的应用更是细腻持重,清逸传神。米芾曾在《画史》中说:“李成淡墨如蒙雾中,石如云动。”作品中的山峰以淡墨皴擦,确实有灵动朦胧之感。

  李成的作品用色不多,颜色清雅淳厚,恬静庄重,有一种雍容典雅的韵味,没有丝毫的火气与造作。北宋画家王诜曾经将李成的绘画与范宽做过比较,认为李成的画“墨润而笔净,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的确,与范宽相比,李成的作品更显文气,这与他广博的才干与丰厚的学识修养大有关联,作品中的“书卷气”很重,此特点在这幅《茂林远岫图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李成的绘画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心摹手追、承其衣钵者不乏其人。黄宾虹先生曾说:“李成画山水泽薮,平远险易——有惜墨如金之妙。平远寒林,前所未有,其气韵潇洒,烟林清旷,虽王维、李思训不能过之。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鉴古名画论略》)这不是言过其实的褒奖,而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因为李成的名望太高,在当时就有大量的展品。由于这幅《茂林远岫图卷》没有款识,后代的收藏者也都是根据画卷后部南宋向冰、元代倪瓒以及明初张天骏三人的题跋,而将其作者定为李成。明、清时期的张丑、吴升等曾认定题跋为后人补配,怀疑作品不是李成真迹。当代鉴定家对这件作品的作者归属问题也存在着诸多推论。其实,欣赏一件古代的书画作品,首先着重看的是它的艺术质量与笔墨精神,真伪问题应在其后。这如同王羲之的《兰亭序》,只要品位高,即便是摹本又有何妨?

  明清时期张丑、吴升等怀疑此卷的画与跋为补配关系。是否是李成手笔疑问很大。当代鉴定家对这件作品的归属亦存在诸多差异,如谢稚柳先生认为画风与传世燕文贵作品的风格极为接近,从而认定它是燕氏手笔;杨仁恺先生则从画面上漫漶不清的收藏印鉴中考识出南宋贾似道的收藏印,从而推定画与跋的统一关系,并对李成画风的文献记录作了综合考证,由此认定画是李成或其嫡传学生的手笔;传熹年先生则坚持画与跋系明人合配成卷的观点,但他肯定画为宋画,跋亦可信,画幅的天地裁割痕迹便是明人做手脚留下的破绽。综合他们的意见,结合元明清诸家的见解,即使无法肯定画作的确切作者,但就绘画的本身风格,作为北宋时期一件精彩佚名作品已得到了学者们的共识。


[/td][/tr][/table][/backcolor]

[hr]

[backcolor=#ffffcc][table=100%][tr][td]

[color=#6600CC][b]范宽[/b][/color]

  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据《宣和画谱》记载,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
  
  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而能自出机杼,与两位师长并称北宋初年的三大家。范宽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注意写生,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著名书画家米芾在其《画史》中说“范宽山水,显显如恒岱”。
  
  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宣和画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元朝人汤垕星评价称“范宽得山之骨法”。但是米芾认为范宽用墨过浓,“土石不分”,是其缺点。
  
  范宽还善画雪景,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范宽自宋朝开始,就是画家们学习和摹仿的对象。南宋的李唐好学范宽,其后又有马远、夏圭等人学习李唐,使得整个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几乎全部出自范宽一系。后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元朝大书画家赵孟畛圃薹犊淼幕罢婀沤窬室病保鞒蠡叶洳兰鄯犊怼八位谝弧薄5且灿腥擞胁煌饧热缢臻淙环浅M瞥绶犊恚淳醯闷浠拔⒂兴灼保牍糯泄娜说欧绺衤杂胁环
[ 此贴被残月紫痕在2010-12-20 14:33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30

残月紫痕

ZxID:832977


等级: 热心会员
耽溺于极致的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2-13 0



南宋四家




李唐

  李唐(约1085-1165),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勤奋好学,颖慧过人,诗文书画俱佳。初以卖画为生,徽宗赵佶政和中(1114)参加画院殿试,以切题画佳中魁,补入画院。“靖康之变”被掳往北国,后冒死南逃,在太行山遇萧照,萧照拜其为师,同至临安(今杭州)复以卖画度日。绍兴十二年(1142)经宋高宗舅父韦渊推荐,授成忠郎,任画院待诏,赐金带。
  
  他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他画的山水画对南宋画院有极大的影响,是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并以画牛著称。李唐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师法,在南宋一代传流很广,对后世影响很大。画水打破鱼鳞纹程式,得盘涡动荡之状。他师承古人而超越古人,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一位人品正、画品高,震烁古今之现实主义伟大画家,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轴、《乳牛图》轴、《江山小景图》卷等,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长夏江寺图》卷、《采薇图》卷藏故宫博物院;《濠梁秋水图》卷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晋文公复国图》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山水》双幅藏日本京都高桐院。据傅伯星《李唐生卒年考》,卒年八十。
  
  
  
轴,绢本浅设色,纵:188.7公分,横:139.8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在北宋画院时的作品。这一幅画在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甲辰是宋宣和六年(1124),李唐已经步入高龄。尽管如此画中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画上的插云尖峰。冈峦、峭壁,好像斧头刚刚凿过,对一片石质的山,表现山特别坚硬的感觉。山腰处朵朵白云,好像是冉冉欲动,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份的压迫感。山颠的丛树,近树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有一线垂下,几折而,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
  
  是图绘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
  
  在图的左上石柱形的远山中书:“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该图与《早春图》、《溪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作宋画之三大精品,图上都署有作者的名款。宋以前的画几乎都无款。北宋初,开始在画上落款,但尚不普遍。这三幅画可谓开风气之先。但细观其落款,却也意味深长:《早春图》虽落在空白处,但字特别之小,不细观无以辨认;《溪山行旅图》则仅书“范宽”两字于草叶间,900年后才被研究员用放大镜发现;而《万壑松风图》则将款落在石柱内,远观或误以为皴笔。不管作者的动机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作者不希望其名款让观者一目了然。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汉字进入画面的开始,而从广义上讲,则是中国书法进入绘画领域的前奏,从此演绎出一幕幕书与画相得益彰、融为一体的历史。宋代的落款,不过是姓名或加上画题、年号、时节等。元代画坛渐以文人为主角,于是开始题诗,或记文于画上,让观者明白画家作画的意图,生发联想。但题款在画中尚居次席。而到了明、清,似乎更讲究书写的技巧,或觉画不足而以字补之,或画之前预留空白以题长款,有时书法的表现似乎更强于画。总之,书与画开始平分秋色,融为一体,画家兼善书法和诗文,变成理所当然的事了。
  
  作者的构图与其他山水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表现了画家怀有丰富的绘画技巧。由于李唐身历两宋画院,个人的成就,影响力所及,几可视为画史上南北宋之间的承先吞后人物。像本幅画中磅礴的气势,可谓承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往后的南宋画院名画家,如马远、夏圭,其山石的描写,直可视为系出于李唐了。李唐表现石面质感的用笔,称作「斧劈皴」,是其笔法的一大特色。比起范宽、郭熙两位前代的大师,由於主山的比例缩小,且去除了雾气的使用,山水看来格外清晰,亦令观者产生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气象。
  
  
  
绢本,淡设色,纵27.2厘米,横9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李唐晚年人物画中的不朽之作。绘商末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饿死的故事。两子席地对坐相话语,若有声出绢素。衣褶原多用挺细圆劲的钱线描,周围松树,以墨水晕染浅深,用笔粗细和谐。画树石皆湿笔,甚简,整个气氛肃穆沉毅,近处大树两本,一松一枫,奇倔如曲铁,而树身两相揖让,衬托着二位主人刚直不阿的性格。



绢本设色画卷49.7x186.7 cm         

    《江山小景》,顾名思义是一件小景画,在《宣和画谱》中即有许多画作以「小景」命名。
   
    《江山小景》除了延续北宋徽宗画院对青绿山水的兴趣,也呈现当时新兴小景山水所追求的美学趣味和空间表现。 李唐试图在一幅画中融合多种不同的风格,是促成南宋宫廷画风转变的重要关键。



立轴,绢本,淡设色,纵68.8厘米,横58.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一幅风俗人物画,描述走方郎中(村医)为村民治病的情形。图中树荫下,病人袒露着上身,双臂被老农女3和一个少年紧紧地抓着,身边另一少年牢牢地按住了他的身子,他双目圆瞪、张着大嘴,声嘶力竭地叫喊着,一条伸出的腿也被人死死踩住,这时的他只能听凭背上的疮伤被艾火熏灼。《村医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苟,造型特征准确,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有着对生活深入地观察和丰富的体验。作品通过对灸艾治疗这一紧张情节的朴实无华的具体描绘,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有小中见大的寓意。不难看出,作者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是寄予很大同情的。



绢本,设色,纵:44厘米,横:249厘米。

  李唐其画法远追李思训,变小斧劈而创大斧劈,笔意不凡,使人产生一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长江岸上群峰罗列,寺观丛林,互相映带。江水粼粼,风帆出没于其间,气势雄伟壮阔。用笔方硬坚重,山石峭丽雄浑,气魄雄伟,境界浩莽,用墨善用墨沉沉的、浓厚的墨韵,厚实而滋润。画上有“李唐可比唐李思训”题签。




立轴 纸本 设色 尺寸不详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江南赏梅花之景。画家在定居临安后,开始接触江南山水,在他观照中,山是明的,水是秀的,树是翠的,石是润的,风是轻的……风光旖旎,画笔简练,线条秀长,用墨用水,淋漓畅快,创制了前人所未有的“大壁劈”皴法,为浙派山水画开了先河。




    一位牧童趴伏在母牛背上,小牛紧随在后,引颈低呼,母牛摇尾相应,亲子间孺慕之情,藉由小牛眼嘴神态的传达,表露无遗。幅中二牛体,皆先用墨笔钩出轮廓,再以细劲的墨笔丝出呈涡纹状走向的牛毛,而后再于牛的下腹等处加以烘染,二牛形体神韵描绘俱佳。田野的竹丛以及芦苇,亦敷色清雅,层次分明,是幅为一件很好的牛画作品。

  本幅并无作者款印,裱绫有清代鉴赏家梁清标所书之题签,云:「李晞古乳牛图」。不过本幅牛体、皴石之用笔皆与李唐(公元1049-1130年)画风有别,或属明代早期之作。


李唐 秋景山水(2幅)
 








刘松年

  刘松年(约1155-1218),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间(1174-1189)画院学生,绍熙间(1190-1194)升画院待诏。宁宗(1195-1224)时进《耕织图》被朝廷看重,赐金带,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工山水、人物、界画,师承李唐,画风笔精墨妙,清丽严谨,设色典雅,界画工致。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张丑诗云:“西湖风景松年写,秀色于今尚可餐;不似浣花图醉叟,数峰眉黛落齐纨。”所画人物神态生动,衣褶清劲,精妙入微。
  
  刘松年是位爱国画家,拥护抗金,反对投降,曾苦心孤诣画《便桥图》,希望统治者效法唐太宗战胜强敌突厥,而不要效法唐高祖之逃跑投降政策;他还画《中兴四将图》,表彰岳飞、韩世忠等民族英雄之伟绩。传世代表作《四景山水图》卷及《天女献花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开禧三年(1207)作《罗汉图》轴和嘉定三年(1210)作《醉僧图》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雪山行旅图》轴,藏四川省博物馆;《中兴四将图》卷传为其所作,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传世作品还有《西湖春晓图》、《便桥见虏图》、《醉僧图》等。著有《溪亭客话》。
  
  

  
绢本,设色,每幅纵41.3厘米,横67.9至6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四景山水图》分四幅绘春、夏、秋、冬四景,描绘了幽居于山湖楼阁中的大夫闲逸的生活。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季节渲染十分得体,笔墨苍逸劲健。其中界画屋宇丝毫不爽,山石多用小斧劈破,可以看出与李唐的渊源关系,而秀润过之,四幅画面均无款印,但可信为刘松年真迹。后幅有明人李东阳题记。本幅分钤《春和园鉴藏》等印二十四方。《庚子销夏记》著录。
  
  全卷画风精巧,彩绘清润,季节渲染十分得体,笔墨苍逸劲健。其中界画屋宇丝毫不爽, 山石多用小斧劈皴,秀润过之。
  
  春景,画堤边庄院。桃李争妍,嫩柳成荫,远山迷朦不清,杂树小草很有生机,给人以春意盎然、心情舒展的审美感受。堤头两侍者牵马携盒向小桥走近,阶下童仆忙于清理担具,像是随从主人倦游归来的样子。
  
  夏景,画湖边之水阁凉庭。庭前点缀以湖石,四周花木丛生,水阁伸向湖中,扶衬以木桩梁架,有点像西湖十景中白堤上的“平湖秋月”。主人端坐中庭纳凉观景,旁有侍者伫立。
  
  秋景,画老树经霜,朱紫斑烂。庭院环绕以树石围墙,有小桥曲经通幽,与外部湖山景观相隔离,似乎有遮挡秋之意。庭中窗明几净,一老者独坐养神,有侍童汲水煮茶,一派闲情逸趣。
  
  冬景,画湖边四合庭院。高松挺拔,苍竹白头,远山近石,地面屋顶,都铺满积雪,显得茫茫一片,桥头一老翁骑驴张伞,前者侍者导引,似乎为了寻诗觅句,无妨踏雪寻梅,颇多闲适之趣。



册页,绢本,淡设色,纵40厘米,横5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中天女手捧花蓝,边舞边散,对面菩萨神情安逸,微笑观看,周围几位罗汉则已被天女的舞姿所吸引,面露欣赏之色。图中除了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保持了传统的造型特点以外,其余形象都似由凡尘中人脱胎而来,具有写实生动的效果。图中布局疏密有致、离合有序。线条或刚或柔,表现出衣衫的不同质感。设色以沉稳为主,又以朱砂色来体现天女青春活泼的体态。画面动静结合,不着背景,给人无穷想象。



绢本,设色,纵160厘米,横99.5厘米。四川省博物馆藏。

    山势苍莽,白雪皑皑,映衬秋霜红叶丛树,分外妖娆。林中房舍隐现,桥横岸渚,山重水迴,一舟泊于岸边。行旅者踏雪而行。全画用笔工细,人物面貌高古,神态刻画入微。房舍以界画笔法,工整严谨。作者巧妙地将山水和人物有机地融为一体。画面左侧下端右上署有“刘松年画”四字款。原为张大千收藏。刘松年传世作品极少,从该画可以窥见其善画山水人物的风貌。



绢本,设色,纵26厘米,横26厘米。清宫旧藏,辽宁省博博物馆藏。

    左方石壁上有“刘松年”的隐款。右上方有明人项元汴“神”、“品”朱文连珠印。右下方有“项元汴印”白文方印、“墨林秘玩”朱文方印和清人张孝思“张则之”朱文方印。

    画面表现的是读书的场景。水畔树石掩映之下,书斋门窗敞开,主人在窗前展卷沉思,一书童在门外侍立。景色清幽,主人儒雅,童子恭敬,各尽其态。房屋、院落、树木、篱笆墙,都是精工细写,一丝不苟,将秋天的氛围渲染得恰到好处。一片湖光水色之外,更有远景的山石隐现。山石的画法明显是学自李唐,先用健朗的线勾轮廓,然后施以斧劈皴,精巧、有力,青绿设色,杂树用夹叶法,这些都是典型的南宋画法。但细读之下,却也不尽然。《秋窗读易图》同时呈现出另一种风貌。我们拿这张作品和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做比较,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四景山水图》画山石用斧劈皴和淡墨渲染,具有刚硬的特点。树的弯曲,用笔偏于方折,远山仅画一角。虽然画面的总体感觉上是湿润的,但具体景物却是干裂的。再看《秋窗读易图》的山石画法,很明显地具有董源、巨然的风格——长披麻皴的运用和具有江南柔美的韵致。另外,从树木、苔点、远山、秀水的画法中,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一种萧散和淳厚,这又具有元人的绘画风韵。

    总体而言,《秋窗读易图》较之《四景山水图》,硬朗之风略逊,而优雅、闲适之气则胜之。从这个意义上讲,刘松年的作品突破了时代的风格,以典雅、秀丽的风貌预示了元代山水画的走向。虽然元代山水画的一个典型的特征是排斥南宋绘画传统,但刘松年绘制的这件作品,正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元代山水画家或者说南宗山水画家将反对的对象集中在马远和夏圭上的主要原因。



图轴,绢本,设色画,纵:117 公分,横:55.8 公分。

    刘松年创作此幅《罗汉图》正是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把佛教壁画中守护在菩萨身边的罗汉,变成游山玩水的世俗僧人。图中前面是一棵历尽沧桑的枯树,树干由下而上呈“s”型,枯树叶已脱尽,只剩下遍体的嶙峋与凌乱的树权。后面是一株枝叶茂盛的阔叶大树,两树中间夹着结满果实的小树。画中的罗汉双手相交,趴伏在一横斜树枝上,深情地注视着面前两只温顺的小鹿,表情亲切、温和,流露出世俗的欢乐。罗汉的头部造型准确,虽与全身相比略显大些,但五官刻画细致,具有神韵。树上的两只猿猴居高临下,形态生动、活泼,正在摘熟透的果子。树下一清秀文雅的小和尚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一只小鹿仰头观望。这种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亲密关系,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

  此画风格属于刘松年工整细润一路,是他晚年成熟的作品。画中人物用铁线描绘而成,线条流畅有力。服饰与面部均刻画得极其精细,用笔沉着稳健,神形兼备。画中罗汉与小和尚的僧袍色彩在多样变化中求得协调和统一,树木与山石注重写实。特别是树石的用笔,勾勒与皴擦,墨色浓淡相间,充分表现出了树干与山石的坚硬质感与体积感。枯树满身结疤和苍老坚硬的枝条与后面一棵枝叶浓密的树形成强烈对照,表现出了大自然所蕴涵的无限生机。浓密的枯枝与树叶衬托出疏朗的人物,形成疏密的对比,使人物形象在画中十分突出。此幅作品称得上是山水画和人物画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

  这幅《罗汉图》虽然取自佛教题材,实际上已有着明显的世俗化的倾向。在意境表现上,画家通过对山石树木等自然景物的精心布置和渲染,营造出一个草木丰茂、秋清气爽、山果飘香的画境。罗汉与小和尚置身其境,神情悠然自得,营造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依存的祥和气氛。

  另外,这幅《罗汉图》在艺术处理上吸取了佛教壁画在佛像头部画上佛光的方法,其表现手法是十分高超的。罗汉头像的佛光就如聚光灯一般,如雾如纱。朦胧中一组树枝隐约可见,使画面的虚实对比更加强烈。



立轴,绢本,设色,纵96.3厘米,横46.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金色秋林,二位牧童放羊的情景。上端两棵大树,根深叶茂,秋景中有红叶和青红叶,画法用干笔皴擦点染,整幅画面金碧辉煌。全图笔法精工,形象生动,具有丰收喜悦之气。



立轴,绢本,设色,纵141.9厘米,横5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的格式像是屏条,估计原有多幅,今存其一。画一老僧坐禅榻上,后有山水画屏风。他以布包头,须眉尽白,显得老态龙钟,却还亲自穿针引线,表现了节俭的生活方式和禅家的信念。旁坐青年僧人,注目于老僧的补衲动作,表示对其师的尊崇和师徒间真切的感情。屏风后一僧一俗,似在为老僧调理药物。背景是栏杆和盛开的花枝。榻前僧鞋之外,还躺着一条老狗,仰视主人。全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立轴,绢本,淡设色,纵128.3厘米,横56.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情景相融的画面,郁郁森森的松林之中,几个文人墨客正在鉴赏古玩。有细细端详者,有欣然所悟者,有默默揣摩者,神情不一。远处侍女正催火烹茶,表示出一种清静脱俗的闲情逸志来。作者注意线的变化和对比,衣纹描法轻松活泼,与浓墨层层渍染的松树、山石,形成刚与柔的对比,给人一种清新出尘之感。



立轴,绢本,设色,纵57厘米,横60.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斗茶,又称“茗战”,是宋代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普遍盛行的一种评比茶质优劣的技艺和习俗。此图中四人,二个已捧茶在手,一个正在提壶倒茶,另一个正扇炉烹茶,似是茶童。画人物用线多为铁线描,爽利细劲,以疏笔皴擦山石,鱼鳞皴示松干苍劲斑驳之态,淡墨渲染山地。画面工写兼备,细致与豪逸并存, 以高山的苍翠秀润使人物更显生动传神。



绢本设色,纵26厘米,横90.6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此图绘南宋中兴四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全身立像。每像旁原有朱文榜题, 已擦去。现存清代乾隆帝墨笔楷书重题,依次是“刘鹿王光世”、“韩蕲王世忠”、“张循王俊”、“岳鄂王飞”。张、岳像之间上部有清乾隆49年(1784)御题七言律诗一首。 此卷所绘南宋爱国将领诸像,比例准确,姿态自然,衣饰线描劲健流美。人物刻画或威武,或庄重,或深沉,或平静,不同形象各具个性。副将年龄相貌有异,但身姿挺健,表情恭谨而机敏。此卷是南宋人物画像中的佳作。








马远

  马远,(1140-1225),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光宗、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出身绘画世家,曾祖马贲、祖马兴祖、伯马公显、父马世荣、兄马逵等皆为宋代知名画家。马远擅山水、花鸟、人物,其山水师法李唐,多画江浙山水,树木杂卉多用夹笔,用大斧劈皴带水墨画山石,方硬严整;构图取自然山水之一角,山峦雄奇峭拔,或峭峰直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这种"边角之景"其特点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

  他画树石等用郑虔的淡彩法,又颇类于巨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红的笔法,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以坚实、爽朗有力的浅染来描写江南雄伟壮丽的山川。兼画人物、花鸟,作人物有轩昂闲雅之气,与同时的夏 ,号称“马夏”。他善作平视或仰视的构图,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他画的《水图》表现了不同条件下江河湖海的运动状态,奇幻多姿。在构图方面,善于将复杂的景色给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画山,常画山之一角,或“马半边”。对他简洁有力的构图,称为“边角之景”。他又多用水墨,画楼阁用“界画”;画树干瘦硬为屈铁,但刚健中有柔和。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和。历代评画者评他是“水墨苍劲”的风格。现存画水的作品用各种轻重不同的笔法,把平远、迂回、盘旋、汹涌、激撞、跳跃,以及微风吹起的微波,月光反映的滟荡等水的动态,画得十分动人。
  
  他的花鸟画有《柳塘聚禽图》、《梅石溪凫图》,人物画有《西园雅集图》、《孔丘像》等。还有《华灯侍宴图》、《寻滩双鹭图》、《四景图》、《对月图》、《寒江独钓图》、《踏歌图》、《秋江渔隐图》、《山径春行图》等传世。
  
  记载中马远的绘画作品数量较多,但流传至今的已屈指可数。重要作品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幅作品《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及《寒山子像》、《孔丘像》、《石壁看远图》、《高阁听秋图》等一些小幅真品,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华灯侍宴图》,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收藏有《西园雅集图》卷,上海博物馆收有三幅:《松下闲吟图》、《倚松图》和《雪屐观梅图》,还有少量作品散落在世界其他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手中。



绢本,水墨,谈设色,纵:191.8厘米,横:10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踏歌图》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传世名作,此图近处田垅溪桥,巨石踞于左角,疏柳翠竹,有几个老农边歌边舞于垅上。远处高峰削成,宫阙隐现,朝霞一抹。整个气氛欢快、清旷,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踏歌是民间一种不拘程式的娱乐形式,用足蹬踏而作歌之谓。据《武林旧事·元夕》载李篮员房写南宋京城临安繁华气象的诗中,有“人影渐衡益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句。此外,张武子诗:“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游女锦相牵;都城半掩人争路,犹有胡琴落后船”。可见踏歌这一娱乐形式在平民中甚为盛行。此图在具体画法上,用笔苍劲而简略,大斧劈皴极其干净利索,正是院体的典型特色。树木的枝干有下偃之势,则是马远个人的创造。这幅作品,从总体上来说,虽然不是边角之景,但在具体处理上,已经融入了边角之景的法则,所以,并不以雄伟见长,而是以清新取胜。尤其是瘦削的远峰,宛如水石盆景,灵动轻盈,绝无北宋山水画那种迫人心肺的压倒气势。


水图

卷 绢本,淡设色,纵:26.8cm,横:第一段20.7cm,第二段至第十二段41.6cm。

《水图》共有十二段。这十二段作品,专门画水,除个别幅有极少岩岸之外,其它没有任何别的景色,完全通过对水的不同姿态的描写,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作者对水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创造出来的形态美感和笔墨技能,都令人惊叹不已。

如“洞庭风细”,波浪如鳞,不激不怒,近大远小以至于水天一色,仿佛觉得微风习习,轻轻掠过了那开阔的湖面,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层层叠浪”是以颤抖的笔法,描写浪涛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龙蛰伏。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使人精神振奋而感到豪壮。“湖光潋滟”一幅,画家以轻快流畅的笔法,画出水波的跳动,浪峰无规则的排列,显然受到乱风的吹荡,即使画家不染上红色,也使观者感到阳光明媚,不由得想起“湖光潋滟晴偏好”的杭州西湖景象来。“云舒浪卷”一幅,却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画家以凝涩的笔触,画出一个浪头,它彷佛咆哮着要腾空而起,天空中黑云滚动,与水相接,更增加有如冲锋陷阵的气概。画面虽小,而气魄宏大壮观。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笔法特点和意境。



绢本,设色画,纵26.7cm,横28.6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款署“马远”。钤藏印:“ 潞王宝”、“茅林心赏”、“阿蒙”、“于腾私印”。

    这幅是一件花鸟与山水相结合的小品,即所谓“江南小景”的典型样式。画面摄取溪塘一角,红白山桃,斜出崖上;溪水清澈,涟漪晃荡;老小群凫,飞集游泳;春意盎然,一片生机。图中的山石以浓墨大斧劈勾皴点染,坡石则以淡墨勾染,野桃根干虬曲,俯伸的拖枝一直探向水面,似与群凫含笑呼应,显然是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色彩。

    图中画山崖侧立,腊梅倒垂,薄雾蒙蒙的涧水中,一群野鸭正在游戏。山石以斧劈皴法画之,方硬峭拔,与用笔轻快、毛羽松蓬的野鸭形成鲜明的对比。倒垂曲折的枝条是马远特有的画法,故有“拖枝马远”之称。画面呈典型的对角线式构图,岩石、梅树都偏居画面的左上部分,梅树枝条的走势更强调了此种布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鸭既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又是全图的点睛之笔,一幅“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无限生趣,跃然绢素。生于悬崖的梅树倒悬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鸭嬉戏,处处都洋溢着春日活跃的生机。

    此画绘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凫飞集浮泳。剪裁、构图新巧。有款“马远”二小字。所绘梅枝刚劲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树干,显得“瘦硬如屈铁”。山石用大斧劈皴,坚实,爽朗而有力。水波绘制生动,表现迂迥、盘旋、以及由微风吹起的微波,画得十分动人。马远的山水画变古来诸家全景之法,新奇布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写脚,或近山参天,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独坐”的说法。

    这是马远的一幅传世精品。画面采用对角线式构图,正是山不见巅、树不见顶的边角截景。画面左上方是立于水中的峭壁一角,近处山石运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刚猛烈,简练概括,尖梢处如铁钉一般尖利峭拔。远处坡石则先用重墨勾出轮廓,再用水笔迅速渲染、晕淡,一遍成形,产生微妙的明暗过渡。这种画法不同于南宗山水的层层积染。峭壁之上,两株梅树一上一下,红白相映,错落而开。红梅枝干虬曲,取苍龙探海之势,这是马远画树的典型画法,人称“拖枝马远”。画面左下方的白梅与红梅呼应,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点染而就,尽态极妍,正是马家“宫梅”本色。树下石边一泓碧波,十只野鸭嬉戏水中,惬意安闲,水面荡起一层层细细的波纹,颇富于韵律和节奏感。野鸭虽小,却勾染点簇,精细不苟,毛羽灿然,其灵活的身姿,或顾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觅食,各具情态,显示了画家精湛的写生造型能力。画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潆,引人入意境悠远的尘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画筌》中有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观此画方知此言不虚。在此画中未见马远题款及印章,如不细心查看,连作者的题名也不易找到。原来马远将自己的姓名以近似点苔的笔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处,稍不留心就会让人误以为是点苔之笔。其构思的巧妙和独到由此可见一斑。



绢本淡设色 纵27.7厘米 横23.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孔子像》人物衣纹用笔为钉头鼠尾法,线长而劲利。孔子身着长袍,拱手而立,沉静肃穆,若有所思,神情十分生动。全图用秃笔写衣纹,简练概括,线条劲拔,寥寥数笔,形神毕现,设色浅淡,韵味高雅。



绢本,设色,纵26.2cm,横25.8cm。

    白蔷薇花开硕大,枝叶繁茂,显得光彩夺目。画家以细笔勾出花形,用白粉晕染花瓣,以深浅汁绿涂染枝叶,笔法严谨,一丝不苟,画风清丽、活泼,颇具生气,代表了南宋画院花鸟画的典型风貌。



绢本墨笔。纵37厘米 横2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是一位十分有才气的画家,他不但在山水、花鸟画上开创新风,而且在人物画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马远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出众的艺术才华,20多岁时绘制的人物画就得到过宋高宗的御题。

    马远的人物画创造力极强,他突破前人窠臼,敢于大胆剪裁,删繁就简,运用人物身段、动态来刻画人物的形神,达到了简洁生动的艺术效果。他多用凝重的秃笔来描绘人物面貌,画衣纹则用画树枝的笔法,微带颤动断续,风格朴雅,和以前流行的流利秀美之作有所不同。

    马远的人物画存世作品不少,其艺术造诣甚高。在他的笔下,既有古代圣贤、文人雅士,也有农民、渔人等,题材面较广。马远人物画的鲜明特色是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此图显示出马远的富有创造性的卓越构图技巧和特定的环境气氛与意境的表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

    这幅《秋江渔隐图》是马远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此图为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小舟停泊在芦苇丛中。老渔翁的头部处理很见功底,眉、发、胡须的画法用的是传统的线描法,但对脸颊、鼻尖、眉宇、下唇、眼窝的晕染,却极富有立体感,这在古代传统绘画里是一个突出而少见的表现手法,即使在马远其他人物画作品里也没这幅画运用得这么成功。另外,他能娴熟地用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如水波的轻盈、布衣的皱褶和船板的木质等。几枝将枯未枯的芦苇轻轻摇摆,秋风瑟瑟,细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静谧的秋意。画面气氛烘托十分成功,丝毫没有造作之嫌。在宋代人物画中,这幅《秋江渔隐图》的构思常被后世所称道。



绢本水墨 纵27.6厘米 横42.9厘米

  此图描写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赶着两只身驮木炭的小毛驴在白雪皑皑的山间行走,山民肩上还用树枝挑着一只打来的山鸡,似去赶集出卖这些东西以换取生活所需。山民衣着单薄,弓腰缩颈,使人感到雪天寒气逼人。毛驴、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纹均用干笔钩勒,并施以水墨渲染。作为环境的山石以带水墨笔作斧劈皴,方硬有棱角,远处山石用水墨大笔扫出。近处树枝以焦墨钩出,横斜曲折富有变化,远处用淡墨钩出。近与远的笔墨浓与淡效果,有着较强的画面空间感。山石、树木均露“一角”、“半边”,是马远常用的构图形式。



绢本淡设色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元佑元年(1086年),苏轼兄弟、黄庭坚、李公麟、米芾、蔡肇等十六位名士,于驸马王诜宅邸西园集会。马远据此所绘,长卷共分四段。此为其中一段,写米芾挥毫作书,诸文友或立或坐,凝神围观。



绢本,淡设色,纵27.3厘米,横73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画高士携一抱琴童子行山径中,山径的石头用大笔按石的面侧刷扫,左上角露出重叠的山峰,笔筒意繁,树干画法如石,一鸟飞于空,一鸟蹲于枝,柳枝在空中翩翩起舞,形容大自然美好的景观。



马远其他作品




 



夏圭的部分见下一楼


[ 此贴被残月紫痕在2010-12-20 17:19重新编辑 ]
残月紫痕

ZxID:832977


等级: 热心会员
耽溺于极致的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12-13 0
 




夏圭

    夏圭(活动于1180-1230前后),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李唐(约1049-1130后)、刘松年(活动于1174-1194)、马远(活动于1190-1224)合称为南宋四大家。善画山水、人物,长于运用秃笔,画楼阁亭台不用界尺,只信手为之,笔意精密,奇绝突兀,气韵颇高。

    宋宁宗赵扩朝(1194-1224年)画院待诏。夏圭长于山水画,亦能画人物。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又吸取范宽、米芾、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虽然与马远同属水墨苍劲一派,但却喜用秃笔,下笔较重,因而更加老苍雄放。用墨善于调节水分,因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 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被称作拖泥带水皴。绘画常取半边构图,焦点集中,空间旷大,进景突出,远景清淡,清旷俏丽自成一格,画史常与同时之马远并称,传世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即指马远善于以一角(左下或右下)构图,夏圭则善于以一边(左右或底)构图,特异的构图型式,使夏圭成绘画史上改变五代以来山水画主山堂堂固定模式的第一人。夏圭的画法趋向笔简义远,遗貌取神,传世之作有《松崖客话图》等,其作平均空白率高达44.1%,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最能表达江南山水诗意的画家之一,更影响元朝文人画发展的基础。

    在构图方面,夏圭更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善画“边角之景”。对长卷画用概括的笔墨,写实的物形,巧妙的结构,大胆的剪裁等,是他的新创造。从他的十二段长卷(今只存“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四段)中,完全全看到他这种成就。明人题这卷后说:“笔墨苍古、墨气明润、点染烟岚恍若欲雨,树石深淡遐迩分明”。他糅合了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笔法苍老,墨汁淋漓。曾作拖泥带水皴,画风大体和马远相同,作楼台亭阁可信手而挥,突兀而奇特,气韵高拔。夏圭善墨,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在题材上,夏圭多画长江、钱塘江等江南水乡以及西湖景色,又喜欢画雪景及风雨气象。

  夏圭的笔简意远,遗貌取神,应该很合乎文人画对“平淡天真”的追求。董其昌创为“南北宗”画论,简单地讲,就是提倡“文人画”,鄙视“画工画”;崇尚率真,反对写实; 注重笔墨情趣,轻视绘画技能。这其实是由不同的绘画观念形成的两大流派,而被董其昌冠以地域倾向的“南宗”、“北宗”之名,就难免使人迷惑了。不能因为“马夏”出自画院,就贬为“画工”,不屑一顾。历史上“画工画”与“文人画”虽有争议,但一直互相影响,取长补短。被标为文人画典范的元四家,就明显地承继了南宋画派崇简的画风。如果说马远的刻画精细的人物、楼阁尚有过于雕饰之嫌,那么夏圭的极其简括的勾、皴,应该无悖于董其昌画论的核心-禅宗关于“脱落实相,参悟自然”的理念。 后人称夏圭为“夏半边”,而《溪山清远图》显然是全景,原图无款印,也许受了“半边”概念的制约,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后人题称“溪山”。

    与马远同时代,都师承李唐,风格相近:构图简括深远,笔墨峻峭爽利,擅用“斧劈皴”,后人并称“马夏”。但如细察,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相对而言,马远重笔,转折顿挫,凝重峻利,而夏圭善墨,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构图上,马远刻意将近景置观者目前,所画人物五官清晰,姿态生动,楼阁则以“界画”法刻画精细,而夏圭则将景物远置观者身外,画人物仅圈脸勾衣、点簇而成,楼阁随手勾画,笔简而形具。这影响延及元代:王蒙画中近景人物其衣冠、五官、举止皆精细生动;倪瓒画中几乎无人,而黄公望与吴镇画中人物的简笔则显然取法夏圭,画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袭李唐以至马远、夏圭的简略遗风。


《溪山清远图》
     
图卷,纸本,水墨画。尺幅:46.5公分,横:889.1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为十张纸接成,除第一段为二十五公分外,后九段均大约九十六公分左右。画中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河流弯曲。画家运用仰视、平视和俯视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和层层叠叠的岩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为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裏,产生独特的空间结构。

    画松树林木笔墨变化非常多;画山石是用大斧劈皴法,而这种技法是从李唐的斧劈皴变化出来。画家以乾枯的笔墨勾画石壁轮廓,再用夹杂着大量水分的笔墨迅速化开,使画面上产生水墨交融,淋漓畅快的感觉。


《长江万里图》
     
绢本设色,纵26.8、横1115.3公分。国立故宫博物院,  

    《长江万里图》是一幅长超过11公尺的手卷,画卷的前半段,以接近平视的角度近景特写岩块、林木,以及江行的舟船,表现长江三峡险峻和波涛汹涌的景观;后半段则是以俯视和远观的角度描绘江面上的活动,以及沿途所见秀丽的景色。从逼近观者的景物,转换到辽阔空旷的视野,这种构图的方式具有戏剧性的效果。

    在画卷最后,有元代鉴藏家柯九思的题字,鉴定这幅画作者是南宋夏珪。但是柯九思题字是后人伪造,所以这样的意见值得强烈怀疑。从时代风格来看,这种山水长卷的构图方式流行于明初,而在笔墨技巧方面,本幅的“斧劈皴”用同一方向的侧锋表现,而水纹的描绘也刻意强调浪花的造型和装饰效果,这些特征显示〈长江万里图〉的创作时代为十四世纪末至十五世纪初,可能是一张与明代宫廷画院风格密切相关的作品。



绢本,设色,纵28.2厘米,横2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的是江南雪景。构图采用“一角”的形式,笔法苍劲浑厚,画山石用小斧劈皴和短线条秃笔直皴,从而使得画面方硬奇峭、水墨苍润的效果。由此可见,其画风与马远风格有相同之处,故能并称“马夏”。作者在用笔时刚劲而趋于含蓄,这一特点在此幅作品中表现的比较明显。

    此图设色画江南雪景,尤似范宽,笔法苍劲浑厚,山石多用小斧劈皴和短线条秃笔直皴,从而取得方硬奇峭、水墨苍润的艺术效果。显然,马远、夏圭虽同师李唐,但各有所长,马远用笔刚劲而偏于露,夏圭用笔刚劲而趋于含蓄。后者的这一特点在此幅作品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立轴,绢本,浅设色,纵107.2厘米,横59.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柳堤回环, 可以看到三层。但其疏密、远近、直曲和穿插、点景的木桥、屋宇、小船等,相互配合得丰富、生动而有变化。天空用淡墨染出浮动的白云, 与烟雾迷朦中的远方树林相接,加强了气候特征。画柳枝的笔法劲健, 密而不乱,节奏感甚强,颇得真实之美。岸边有游船停泊,水上小舟来往,近处柳梢上露出酒旗,都表现了这南都湖上春光的佳胜。

    此画写柳堤湖舍,整齐严谨,远处人物也不用其他山水画中点景人物那样简率的笔法,即所谓“人物面目,点凿为之;衣褶柳梢,间有断缺”,而是刻画逼真,极为精妙;笔调也是沉着含蓄,明媚秀润,与他一贯随意豪纵的笔法大异其趣。


 
189.6×108.9厘米。费利尔美术馆藏。

        洞庭秋月图。橘香浦浦青黃出,維舟日暮柴荊側,涌波好月如佳人,爭誇似弄嬋娟色。夜深河漢正無雲,風高掠水白紛紛,五更何處吹畫角,披衣起看低金盆。



 
    此图笔法简练豪纵,朴实苍劲,墨色精严,多用湿笔泼墨,浓淡隐约,云气浑茫,似乎是山风过后,云岚飘浮间露出悬崖孤松和隔溪树影,是夏圭最成熟期的作品。


山水十二景图(残卷)
 
绢本,设色。

  现存夏圭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山水十二景图》残卷。卷末有细楷写的“臣夏圭画”的署款,可能是当时进呈内廷的作品。夏圭画里有款的极为难得,是一幅可靠的真迹。用长卷形式,描绘江皋玩游、汀洲静钓、晴市炊烟、清江写望、茂林佳趣、梯空烟寺、灵岩对奔、奇峰孕秀、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等十二种不同的景色,各景可以独立成一画面,而又极自然地利用空旷的江面,衔接起来,成为一幅完整的构图。此画全卷已散失大半,仅余卷末四景。画自朝至暮的江边景色,极其简练概括,表现出大自然的无限优美和生活的清幽情趣。每景都是一幅“半边”式构图,平远中极显清旷空灵。
  
  《遥山书雁》(右上),仅一抹远山,两行归雁,几点横写天边,一半散落在山际。下面澄江如练。寥寥几笔,一种清秋景象自然呈现。

  《烟村归渡》(左上),用水墨轻笼淡抹出一片暮霭苍茫的村落,矮屋、乔松,或隐或现,远远伸展的洲渚之间,渡船正载了两个晚归的客人,向前村摇去,给人一种极为深远的空间感。

  《渔笛清幽》(右下),只在画幅下半,写一湾沙滩,河上两只渔船,渔夫一在拉网,一在撒网。滩边另停泊着渔船两只,一位意态闲适的渔民,正吹着短笛。对于悠然自得的渔家生活的向往之情,跃然纸上。

  《烟堤晚泊》(左下),画江边山径透迤,几位行人荷担而归;山坡树石,墨汁淋漓,与空白的江心形成对比;远处城楼隐约,景色微茫,正是黄昏时分;两三艘小艇静静地栖泊在柳岸边,在一片安逸、寂静的气氛中,仿佛悠悠地回荡着轻浪拍岸的声响。

  就技法而言,全卷用秃笔画成,坡石则大小斧劈皴和拖泥带水皴间用,是夏圭独有的面目。仔细玩味,可以看出他先用湿笔淡墨晕染,然后干笔、湿笔巧妙对比运用、逐层加重的笔法特点。笔笔老练,疏落有致。树干、树叶多用笔随意点画,笔法生动活泼。人物、楼阁也是信手勾画而成。纵观全卷,构思极为精密,甚至笔墨间的空隙的形体都经周密考虑。如《烟村归渡》一景前部的沙脚和《渔笛清幽》一景老树的点叶,其笔墨避让留隙处几乎间不容发,和书法中的“计白当黑”异曲同工。前人评夏圭笔法险峭,用思巧密,主要指这种特色。商格在《商文公集》中这样称赞道:“一见令人尘虑清,乃知禹王笔法精。”


 
绢本,设色,纵:23厘米,横:26厘米。

    设色画梧桐、修竹、茅屋、远山,采用“一角、半边”的局部构图,主要景物都集中在画面左下部。笔法则体现夏圭苍劲老健的特点,下笔疾速果断。图中茅屋,随手勾出,饶有意趣。前后层次分明,先用浓墨写近景,再用淡墨画栏杆,再以花青略加渲染、衬托,远山一抹,若隐若现,从而使画面产生了旷远的空间感。《菊庄集》中有刘泰题夏圭山水诗句:“夏圭丹青世无敌,远近浓淡归数笔。”这确实说出了夏圭风格的特点:仅凭富于变化的寥寥几笔,就把远近广阔的空间,包罗在他的作品里。

  夏圭在图中描绘山居景色。远山青翠如屏,山溪江流处水势平缓,水际丛竹新篁,清润可爱,高大的梧桐树枝叶繁茂,亭亭如盖。在极其逼仄的尺幅间,画家运用的构图的繁简对比和表现手法的虚实映衬,反映了极为丰富的物象与艺术内涵。此图以空蒙的山林为背景,并将溪堂及人物拉近,刻画至精至细,在笔墨上,多用重笔,转折方硬,富于力度感,墨色浑厚古朴,耐人寻味。其设色以淡石绿、花青为主调,充分显示了画家在控制浓墨与淡色的技巧上有高超的艺术造诣。

  此图原载《宋元宝绘册》,图画梧桐、修竹、茅舍、远山、栏杆,一人坐室内似有所思。所画竹树疏朗简洁、布局巧妙。画房舍不用界尺,随意勾出,似不经意,却意趣无穷。远山用花青轻勾淡染,于朦胧中更增加了画面幽深旷远之感。近山用斧劈皴,方劲峭拔。构图采用[边角式]局部取景法,以突出主题。全图笔法苍老劲健,下笔急速果断,痛快淋漓。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画面虽小,匠心独具。此图树干上款署[夏圭]二字,经《清河书画舫》、《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25×26.2cm

        烟云中,两座远峰悄然耸立,近处则画山坡丛树、小桥人家。全幅笔墨苍润,水墨淋漓。远山和坡石很少用笔皴擦,主要运用浓淡墨色晕染出山石的立体感和烟云的变幻。画树则更见功力,其枝干用笔草率而劲健,树叶以不同点法和干湿浓淡、轻重缓急的笔墨来表现其层次变化。


 
23.5×24.2cm

        画丛树远岫,烟雾濛濛,纯以水墨渲染为主,以墨色浓淡分出层次,仅山坡处略用笔皴擦。全幅画风类米家山水,朦胧迷离,在意趣表现上胜马远一筹。






这个人的部分表格总是有问题,单独开一楼
[ 此贴被残月紫痕在2010-12-20 14:36重新编辑 ]
凉卡就木

ZxID:8549245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12-13 0
谢谢楼主分享
辛苦了╭(╯3╰)╮

残月紫痕

ZxID:832977


等级: 热心会员
耽溺于极致的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12-18 0
 


[table=100%]
南宋其他画家




马和之

  马和之(生卒年未详),南宋画家。钱塘(今杭州)人。绍兴年间(1131-1162)进士及第,官至工部侍郎,为南宋宫廷画院中官品最高的画师,居御前画院十人之首。擅长人物、佛像、山水,独创“柳叶描”(又称蚂蝗描),笔法飘逸,着色轻淡,自成一家,其绘画风格与唐代吴道子相仿,人称“小吴生”。高宗、孝宗两朝,十分看重他的画艺。高宗曾书《毛诗》300篇,让和之逐篇作画,惜仅成50余幅即去世。
  
  传世作品有《唐风》、《豳风》、《小雅·鹿鸣之什》、《周颂》、《鲁颂》和《后赤壁赋》等。
  

豳风卷  
              
绢本,设色,纵25.7cm,横55.7cm。故宫博物院。
  
  作者根据《诗经·国风》之《豳风》诗意而作。全卷共分七段,依次为《七月》、《鸱号》、《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每段画前书《豳风》原文。图中人物形象生动,衣纹用兰叶描,笔法流畅潇洒,设色清丽古雅,在诸本毛诗图中,亦属精作。此卷无款印,旧传为马和之画,宋高宗赵构书。但在《伐柯》篇内“构”字因避高宗讳而缺一笔,说明该书不是赵构所写,而是画院高手代笔。此图大约在元代初年被分割为两卷,仅《破斧》篇为赵孟钍詹兀髂┒洳笕衔钦悦项补图。清乾隆年间两卷入内府,合璧装成一卷,并将董其昌、高士奇跋移往后幅。卷首有清高宗弘历御书“苇龠余风”四字,尾纸除董其昌、项元汴等三则题记外,尚有乾隆御题一则,钤明项元汴、清高士奇、梁清标及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藏印多方。张丑《清河书画舫》、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等书著录。
  
 
女孝经图卷 
            
绢本,纵:26.4公分,横:70.3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女孝经》为唐朝侯莫陈(复姓)邈(名)之妻郑氏因侄女策封为永王妃,恐其未熟悉诗礼,作此经计十八章以献之,藉以诫告其为妇之道。全文仿《孝经》形制所写,是封建时代执政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所作教化女姓的礼教经典。全文藉著曹大家的名义,阐述孝道的意义和各种女性礼仪规范。
  
  本幅即依《女孝经》的文意所绘,然仅馀九章。全卷依一文一图形式装裱而成,每一段皆文前图後。构图上以庭院景为主,庭园中的树石、回廊、敞轩成为每一段画面的边框,中央部份人物穿插其间,构组成文意情节。图中树木线条挺健,树根显露虬曲,树枝坚挺拖曳;园石采大斧劈皴兼用淡墨染擦,皆取法自马远、夏圭。画中人物形体钩勒细谨,面容清雅秀致,衣纹线条多采「钉头鼠尾描」,全卷用笔细谨、敷彩雅淡。
  
  此图标名为南宋高宗、孝宗时人马和之所作。马和之是高宗绍兴年间进士,浙江人。善画人物佛像,高宗深重其画,每书《毛诗》三百篇,令其图写。然而细观此卷,画风更趋近於南宋末的院画家马远、马麟的风格;而本卷楷书定名为高宗所写,书体实亦接近宋理宗,故此卷或可订名为《宋人书画女孝经》为当。


小雅·南有嘉鱼篇书画卷
     
绢本,水墨,设色,纵27厘米,横383.8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传宋高宗书、马和之画。


古木流泉

册页,纸本,纵:30公分,横:48.7公分。

  滚滚水流,淌向大海。水边顽石、古木,如同星火般飘飞、昂扬。行动迅疾的老鹰,一只正闲适地在枝头栖息,一只正在天际间自由地遨翔。

  这一幅画作原是南宋文人画家马和之(活动于1127-1290),奉高宗诏命为三百篇《诗经》所描绘的系列作品之一,或名为“沔水”图。“沔水”是“小雅.鸿鴈之什”篇里的一章,诗里以众水必流注于海、老鹰亦能自如地飞歇,所谓“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音玉,疾飞的样子)彼飞隼,载飞载止”,来奉劝世人在离乱时代中,要戒慎恐惧,消敉人为灾难。画面上描绘的江涛、老鹰,正由此诗句转化而来。

    马和之的笔法秀润飘逸、设色淡雅不俗,是位勇于摆脱院画习气,并具明显个人风格的画家。在这幅“古木流泉”里,简约到近乎荒寂的构景,加上一笔笔柔缓、飘逸有若行云流水的线条(马蝗描),生动地传达出古老的隽永诗情,是一件俊逸清新的佳作。







苏汉臣

  苏汉臣(1094-1172),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一说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宣和年间画院待诏。南宋绍兴年间复职,孝宗隆兴初因画佛像称旨,补承信郎,画佛道、仕女,尤精儿童。师法刘宗古、张萱、周昉、杜霄、周文矩等,其仕女多画闺阁中仕女的意态。作品多婴戏图,成功地表现了儿童形象及其游戏时天真活泼的情趣,笔法简洁劲利,色彩明丽典雅。

    有《秋庭戏婴图》、《五瑞图》、《击乐图》、《婴戏图》等传世。


秋庭戏婴图
 
轴,绢本,设色画 纵:197.5厘米,横:108.7厘米,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庭院中,姊弟二人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精致的玩具。背景部分,笋状的太湖石高高耸立,造型坚实挺拔,周围则簇拥着盛开的芙蓉花与雏菊,这样的布局,不仅冲淡了湖石的阳刚之气,也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由于画中姊弟俩所玩的枣子,是中国北方的作物,在当时的江南并不生产。加上全画的描写,极端细腻、写实,符合北宋末期的宫廷院画特质。根据这项线索,推测此作完成的时间,应该是在徽宗的宣和画院时期。画轴左上方有题跋,但并非原画所有。

    此轴画风活泼清丽,表现庭院中,两孩在湖石花丛下嬉戏,用笔极为细致,精到而刚劲。设色艳丽,与画面气氛浑然一体,信息传达恰到好处。画的左上方有几行题跋,但非原画所有,旧传此画是汉臣之作,但仅就画面来说,其布局匀称得体,用笔熟练老到,确为功力颇深之人的作品。特别是两孩瞳如点漆,炯炯有神,堪称“点睛”妙笔。


杂技戏孩图
 
团扇,绢本设色,纵20.4厘米,横20.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图中杂技艺人正施展绝技,口中唱词,手中击节敲鼓,两个小儿不觉被深深吸引住。人物情态刻画得真实自然,表现出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游刃有余的艺术表现力。

    此轴亦无款印,旧题为苏汉臣所作,其画风与其它作品比较相似,颇有大家之气,是典型的宋人作品。画面以山石、花木为背景,显得生机盎然,人、景、物在画中完美统一,传达着一种天真烂漫的氛围。


妆靓仕女图
 
团扇,绢本,设色。纵:25.2厘米,横:26.7厘米。故宫旧藏,现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图中画一正在梳妆打扮的仕女,其面部形象通过镜面表现出来,仕女的神情娴静而略带忧伤。又以零落的桃花,几竿新竹以及水仙衬托出人物的心境。画面清丽,用色柔美,体现了作者敷色鲜润的特点。苏汉臣是两宋之际的著名宫廷画家,以人物画见长,此图的构图以及人物特征都体现了南宋特色,大约作于十二世纪中期。


婴戏图
 
绢本设色,18.2×22.8公分。天津市博物館藏。本图右下有款题“苏汉臣”。
   





[table=100%][tr][td]

米友仁

    米友仁(1074-1153)(南宋)一名尹仁,字元晖,小名寅哥、鳌儿,黄庭坚戏称他为“虎儿”,并赠古印和诗:“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劜蝗逃胫罾桑⒍柿δ芸付Γ套衷图贪⒄隆!蓖砗爬磷纠先耍婕轿魈ㄏ逖簦ń袷艉保ň尤笾荩ń窠照蚪得总莱ぷ樱莱啤靶∶住薄J榉ɑ婊猿屑已В适莱啤按笮∶住薄T缒暌允榛彼涡退哪辏
[ 此贴被残月紫痕在2010-12-20 17:21重新编辑 ]

小图 | 大图 图片

  • 描述:miyouren001.jpg
  • 描述:miyouren003.jpg
  • 描述:jiashigu001.jpg
  • 描述:jiashigu002.jpg
  • 描述:miyouren002-1.jpg
  • 描述:miyouren002-2.jpg
  • 描述:miyouren002-3.jpg
  • 描述:miyouren002-4.jpg
  • 描述:miyouren002-5.jpg
  • 描述:miyouren002-6.jpg
  • 描述:miyouren002-7.jpg
  • 描述:miyouren002-8.jpg
  • 描述:miyouren002-9.jpg
  • 描述:miyouren002-10.jpg
  • 描述:zhaobojv001.jpg
  • 描述:zhaobojv002.jpg
  • 描述:zhaobosu001.jpg
  • 描述:malin001.jpg
  • 描述:malin002.jpg
  • 描述:malin003.jpg
  • 描述:malin004.jpg
  • 描述:malin005.jpg
  • 描述:malin006.gif
  • 描述:malin007.jpg
  • 描述:malin008.jpg
  • 描述:malin009.jpg
  • 描述:malin010.jpg
  • 描述:liangkai001.jpg
  • 描述:liangkai002.jpg
  • 描述:liangkai003.jpg
  • 描述:liangkai004.jpg
  • 描述:liangkai005.jpg
  • 描述:liangkai007.jpg
  • 描述:fachang001.jpg
  • 描述:fachang002.jpg
  • 描述:fachang003.jpg
  • 描述:fachang004.jpg
  • 描述:fachang005.jpg
  • 描述:fachang006.jpg
  • 描述:chenjuzhong001.jpg
  • 描述:chenjuzhong002.jpg
  • 描述:chenrong001.jpg
  • 描述:chenjuzhong002.jpg
残月紫痕

ZxID:832977


等级: 热心会员
耽溺于极致的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12-18 0
 



辽代




  辽代的统治者很重视绘画。《辽史·本纪》载:太祖九年(915年)画《君基太一神像》,神册六年(921年)画《招谏图》,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建日月四时堂,图写古帝王之事于两庑。”辽设有翰林图画院,《辽史·圣宗纪》载:开泰七年(1018年)“诏翰林待诏陈升写《南征得胜图》于上京五鸾殿。”又《辽东行部志》载:翰林待诏田承制在宿懿州严宝寺画《二十八宿》。兴宗好儒术,工丹青,以画鹿著名,重熙九年(1040年)遣使于宋,自画《千角鹿图》为献,宋仁宗挂之于太清楼,召君臣观赏,成为宋辽友好美谈。辽的贵族画家有东丹王耶律倍(后改名为李赞华)、世宗耶律阮(倍长子)、耶律题子、萧瀜,还有著名画家胡壤、胡虔、高益,都是契丹人。
    
  
  李赞华(899-936),本名耶律培,小字图欲,契丹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图画见闻志》谓名突欲,号人皇王。926年契丹人灭渤海国,其被册封为东丹王,统领渤海国旧地。阿保机死后,次子耶律德光继位,耶律培受到监视,其恐遇不测,长兴二年(931)投奔后唐。后唐明宗赐姓李,更名赞华。曾官怀化节度使,瑞州、慎州观察使等。所写贵人酋长胡服骑射,皆称珍华。评者谓其“马尚丰肥,笔乏壮气”。《五代名画补遗》则谓其“画马骨法劲快,不良不驽,自得穷荒步骤之态”。元代朱德润题其《射鹿图》云:“笔法圆细,人马劲健,真有盛唐风韵。”《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双骑图》《猎骑图》《射骑图》等15件。此外,李通音律,精医药,工辽汉文章,促进了契丹和汉文化融合。辽东丹王李赞华自投后唐明宗后,长期居住中原,其画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李赞华 东丹王出行图 绢本设色。纵27.8厘米,横125.1厘米。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表现人物鞍马内容的画,与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称南宋陈巨中临《东丹王还塞图》卷的构图人物极似。画中绘有六人骑在骏马上,他们各具姿态,衣冠、服饰、佩带皆因身份的不同而各异。马则矫健、丰肥、左右顾盼,慢跑前行。东丹王在马背上手把缰绳,面带忧郁,若有所思,情绪正和他弃辽投后唐的处境吻合。人物及马的线条描绘细腻精良,赋色华丽,尽显宫廷绘画之特色,构图布势前后照应,疏密相宜。整个画面人物和马的动态形成一种行进的韵律。卷末有无名氏题“世传东丹王是也”,书风近宋高宗赵构。李赞华自投后唐明宗后,长期居住在中原,其画风对后人影响很大,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均有著录与评价。从文献著录来看,此卷是接近李赞华画风的一件精品。
  
  
李赞华 射骑图  卷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4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武夫腰弓持箭,立于马前,正在校正箭杆,似在做出猎前的准备。人马刻画最见功夫,活灵活现,血肉俱足。笔法细腻,设色清雅,实为佳品。



金代




武元直

  武元直,生卒年不详,金代画家。北平(今北京市)人。字善夫,章宗明昌(1190-1195)时名士。与赵秉文友善。善画山水。曾画过《雪霁早行图》、《巢云霁雪图》、《风雨归舟图》、《渔樵闲话图》、《桃园图》、《桃溪图》、《秋江罢钓图》等,惜皆散佚。
  
  传世作品有《赤壁图》卷,纸本,水墨,纵50.8厘米,横136.4厘米,描绘苏轼泛舟游赤壁之情景,笔力圆润雄健,画风独具。此图无款,前隔水有项元汴题签:“北宋朱锐画赤壁图。赵闲闲追和坡仙词真迹。槜李天籁阁珍秘。”但根据元好问《遗山先生集》中题赵秉文书赤壁图之末句云“赤壁图武元直所画,门生元某谨书”,它的拖尾还有赵秉文大字行书和苏轼《赤壁赋》原韵一阕。由此证明,此图作者实为武元直。该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武元直 赤壁图 纵50.8厘米,横136.4厘米,纸本,墨笔。
   
  
  图绘大江两岸,石壁陡峭,江水奔流。有一小舟,载苏子与二客对饮,谈笑风生,而船夫撑篙,顺流而下。长江远去,江面渐渐宽阔,烟波浩荡,隐约之中,似乎暗藏着当年赤壁鏖战的万军千船。然而又似乎烟消云散,一切化为乌有,只见江山依旧,人类的搏杀,最终也没能改变江山的面目。而在高耸险峻的山壁之下,小舟及其载客,却是显得那么的渺小。
  
  苏东坡在写作此赋时,已经被贬谪黄州多年,政治上郁闷,生活上潦倒,于是借史抒怀,以排解心中的无奈。文人的多愁善感,借着优美的文辞,相互传递、感染,而同是文人的画家心领神会,又将这种愁绪形诸笔墨,构成画面,代代相传。这也就难怪何以历代画家都热衷以苏轼《赤壁赋》为题材,往往别出心裁,妙笔生辉。此图在笔墨上,就具有极高的水准:勾笔断断续续,没有了五代、北宋的凝重爽利,但是短促的勾线在用笔上法度谨严,笔笔有起、落、转折、顿挫。皴笔大致用淡墨,只在结构之折转处以浓墨醒出。起笔似钉头,故短皴似“斧劈”,但大多淡墨的长线皴,则似北宋许道宁的直线皴。而远山由方形转为圆形,于是其长线皴也就渐似长披麻皴了。山上松树茂密,松叶也不是北宋常见的李、郭“攒针”法,而是南宋赵伯啸、马远画中常见的排叶,已渐趋简率。水波勾线连绵起伏,弧曲的波纹,与山石硬朗的直线皴刚柔相济。这应该是一幅北宋至南宋的转折时期的佳作。
  
  此图无名款,而卷后有金代赵秉文所书和苏轼《赤壁词》一阕,前隔水上明代大鉴藏家项元汴题曰:“北宋朱锐画赤壁图。赵闲闲追和坡仙词真迹。李天籁珍秘”。图为清朝内府收藏,著录于《石渠宝笈》。因而几百年来一直被认为北宋朱锐所作。但是近人感觉此图的笔墨,多类似“斧劈皴”,似乎不应是北宋画家所为,加上查阅金代元好问所著《遗山集》中,有“题赵闲闲书赤壁词”一条,末云:“《 赤壁图 》,武元直所画。”于是马衡著文将此图归于武元直名下。








张珪

  张珪,金代正隆年间(公元1156-1161年)人,其生卒年不详。工画人物,所作形貌端正,衣褶清劲,笔法从战掣中来,尤为生动。
  
  
张珪 神龟图 绢本,设色,纵26.5厘米,横53.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左上自题“随驾张珪”,下钤“画”字等二印。后纸有明人题记一则,年款为“成化二十一年乙巳秋九月望日,熏沐顿首谨跋”。又钱士叔题记。钤“奎章”、“天”、“历”、“项子京家珍藏”等鉴赏印多方。龟在古代为祥瑞之兽,与麟、凤、龙并称“四灵”,外加白虎,又称“五瑞”。此图右下临水沙滩上绘乌龟一只,仰首,口中喷出一股云气,祥云中现出一轮红日,日中有“”字。衬景是广阔的水面和沙丘,使画面平添了神秘感。此图用笔工整细腻,龟之甲纹描画得一丝不苟。构图简洁,设色妍美,画风近院体,为张珪传世孤本。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张踽

张踽,金代画家。生平不详。传世作品有《文姬归汉图》。
 

  张踽 文姬归汉图卷 绢本,设色,纵29厘米,横129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

  
  此卷画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之女文姬归汉的故事虽然在中国古代表现此题材的作品很多,但大多以蔡文姬所作《胡笳十八拍》的诗意为本,分段描绘这个故事,此图却将故事集中为一幅,大胆取舍,选取文姬归汉途中的情景来表现。重点突出归汉场面,不加配景,人骑疏密有致,互相呼应,真切描绘出长途跋涉的气氛和朔风凛冽的塞外环境。笔墨遒劲简练,富于变化,设色浅淡丰富,典雅和谐。真切描绘出长途跋涉的气氛和朔风凛冽的塞外环境,并以众人护面避风之态与文姬挺立的身躯与坚定的面容相对比,衬托出她急切的心理状态和坚强的性格。笔墨遒劲简练,富于变化,有吴道子遗风。设色浅淡丰富,典雅和谐,被学界认为是“稀世珍宝”。题款“祗应司张踽画”。踽,字迹不清,郭沫若审定为“踽”,祗应司为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设置,则知张踽后于张硅。








马云卿

  马云卿,公元12世纪,(金〕介休(今山西介休)人,生卒年不详。《图绘宝鉴》卷四有:“马天騋字云章,介休人。能画,作小竹石,潇洒可喜。弟云卿、云汉,皆善画。”传世作品有《维摩演教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
  
  
马云卿 维摩演教图卷
  
  
  维摩诘与佛祖释迦牟尼同时,是毗耶离城一位居士,信奉大乘教,学识渊博,德行高尚,长于辩才。一次他称病在家,释迦牟尼派文殊师利等弟子去看望他。当宾主坐定,维摩身边的天女即把花撒向空中,当花落到来客中舍利弗身上时,他慌忙用手去掸花,维摩即指出其心中有物,凡心来退,并乘机说法,使文殊诸人深为叹服,大乘佛教遂得以布扬。画面描绘的正是这一情景,场面壮观,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床榻、器皿刻画精细入微。然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元代王振鹏《维摩不二图卷》联系起来分析,此图作者极可能是金代马云卿。因为王氏一图的布局、情节和人物形象、线条画法均与《维摩演教图》一致,唯个别地方有出入。本幅王振鹏自题曰:“臣王振鹏特奉仁宗皇帝潜邸,圣旨临金马云卿画维摩不二图本。” 此图可谓笔简意赅,情景交融。

  此画笔法如行云流水,线条流畅,以浓淡、粗细、虚实、刚柔、轻重、曲直来表现对象,形态生动,形神兼备,图中表现之文物典章、仪规等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非宫廷画家难以为之,故马云卿可能是一位金代宫廷画家。但马云卿此画有穿汉族衣冠服饰的人物出现,而金廷起初是反对汉服的,直到金熙宗完颜亶时代,才开始在宫中实行服饰汉化政策,故此卷创作年代最早应在金熙宗朝(1135-1149),此画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外,该画从金内府转入元内府后,元代宫廷画家王振鹏曾临摹一卷,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赵霖

  赵霖,洛阳人。生卒年月不详。金代画家。金世宗时(1162-1189)为内廷待诏。善画人马,与赵秉文同时。
  
  画迹有《昭陵六骏图》传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昭陵六骏图》,绢本,设色。纵27.4厘米,横444.2厘米。摹画“昭陵六骏”刻石。六马皆为战马,其中有三匹身中箭伤,姿态生动有力,执马者为丘行恭。人马画法,浑厚古朴。描绘凝重有力,颇具石刻风味。有的昂首挺立,有的延膊缓步,有的奋蹄疾驰,各俱姿态。笔法苍健有力,设色淳厚自然。此图每段有金赵秉文书写大宗赞辞并跋,称作者为赵霖。
  
  
赵霖 昭陵六骏图卷 绢本,设色,纵:27.4cm,横:444.2cm。现藏故宫博物院。
    
  
  该卷后幅有金代赵秉文题记,指出是赵霖之作。引首有清乾隆皇帝书《昭陵石马歌》,本幅有2则题诗,共钤印13方。《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等著录。
  
  赵霖参酌了唐代韩干的画风,描法柔和匀细,设色浓重沉厚,造型饱满朴拙,分单幅列绘唐太宗昭陵六骏:飒露紫、拳毛騧、白蹄马、特勒骠、青骓、什伐赤,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国之情。卷首的《丘行恭拔箭》体现了人、马之间相依为命的深厚情感。




[ 此贴被残月紫痕在2010-12-20 17:17重新编辑 ]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12-20 0
已审,帖子发了很久,辛苦小痕~(≧▽≦)/~啦啦啦

[ 此帖被wj宝宝在2015-07-28 21:02重新编辑 ]
快乐de妮子

ZxID:9463627


等级: 明星作家
..6月29日考会计...努力吧!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2-28 0
噶!~~LZ辛苦了~~
我决定沉默Le;努力考会计.....祝福我吧!
sldfjlk

ZxID:17983473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2-04-18 0
支持一下不错的感觉
http://www.bodadiaosu.com长沙城市雕塑-http://www.junming888.com广东钢支撑-
http//www.jiazetuzhuang.com高温烤漆房-http://www.qd-kaizhifeng.com青岛旋转门-
http://tgcl007.net114.com膨润土防水毯GCL-http://www.zhongruitz.com涂装流水线-
http://www.hnmcffsb.com木材防腐设备-http://guanjunwa.net114.com点读笔哪个牌子好-
http://bjycjn.net114.com热管余热锅炉-http://jxwd0534.net114.com长城网带-
http://www.zhushusc.com竹鼠养殖-http://www.tycailiao.com供应EPDM彩色颗粒-
http://www.Yiyoutx.com打印飞机票行程单-http://www.dcclbw.com硅酸铝保温管-
http://www.hsershoushebei.com二手淀粉设备-http://hbysding.net114.com机床附件防护罩-
http://zgjswyl.net114.com滑触线-http://www.dahuagalss.com组培瓶

qaz963120

ZxID:14899558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2-04-19 0
一次不行就刷第二次,第二次还是不好就刷第三次,三次不行就刷四次,四次不行就刷五次,以此类推,总有一次能成功
哈哈  你的文案太长了,是我在派派见到的最长的文案了
贝卡乔

ZxID:58466133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5-01-25 0
多谢楼主~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