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的由来
白宫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北面的宾夕法尼亚大街,包括建筑和园林在内,占地18英亩,主楼是幢三层的白色楼房。白宫是由建筑师詹姆士·贺朋设计的。据说贺朋受了一座爱尔兰宫殿的影响,把白宫也设计成类似宫殿的建筑。这项建筑工程在1792年开始动工。
1800年,第二届总统约翰·亚当斯夫妇启用。1814年,这座建筑不幸失火。火灾之后,为了消除火烧的痕迹,整个建筑被涂成白色。1901年,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给这座建筑命名“White House”,意即“白色的房屋”。后人根据这幢楼的颜色,称它为“白宫”。由于白宫是美国总统办公室及府邸所在地,同时又是美国政府的行政中心,所以后来人们通常用白宫来指代美国政府。
白金汉宫的由来
白金汉宫位于伦敦圣詹姆斯公园以西,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其丈夫菲力普亲王居住的地方。白金汉宫系英国白金汉公爵于1703年所建,因而得名。此宫建筑富丽堂皇,外部装饰精致华美。1761年英王乔治三世以2.1万英镑的巨资买下这座宫殿式建筑。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继位后,这里正式成为王宫。
国会山的由来
国会山座落在美国华盛顿市中心。这里原是一处海拔83英尺的高地,建筑师威廉·桑顿在其上设计、修建了国会大厦,故名“国会山”。在1793年,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亲自为国会大厦奠基。1800年部分建筑开始投入使用。1814年,英、美第二次战争时,英国军队一度占领华盛顿,把国会大厦付之一炬。1819年重建,1861年全部工程落成。后来,又不断进行修缮扩建,1950年才具备目前规模。
国会大厦用白砂石和大理石建成,长751英尺,宽350英尺,顶尖离地面有135英尺。中心部分是大圆顶结构,上面竖有一座高19.5英尺的青铜“自由雕像”,为华盛顿最引人注目的标志。
自由女神像的由来
自由女神像是“自由照耀世界之神”的俗称。坐落在美国纽约哈得逊河口上的“自由岛”上。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型铜像,是法国为纪念美国独立110周年和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美法联盟,赠送给美国的珍贵礼物。在美国南北战争后,由法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德·拉布莱伊提出铸像建议,由法国人民捐款,由法国的艺术家奥古斯特·巴托第设计并主持建造,像内铁架由设计巴黎铁塔的工程师埃菲尔设计。据说,女神像的模特儿是艺术家的妻子尚奈密丽,面貌是艺术家母亲的脸型。巴托第从1874年开始设计,到1884年5月全部工程才告完成。1885年5月,分装成210箱,用法国拖轮运至纽约。尊像高为46米,连同基座在内,总高92米,重225吨。女神握着火炬右臂高插入云,左臂面刻着“1776年7月4日”字样,标明宣言发表的日期,脚上残留着被挣断了的铁链,气宇轩昂,神态刚毅,宣布获得的自由,故称为“自由女神像”。像内有22层,电梯可升至10层平台上,再循盘梯可达巨像冠部的望台。巨像的底部建筑为美国移民博物馆。1886年10月28日,由美国克利夫兰总统主持揭幕。1924年,美国政府宣布为国家纪念地。1984~1986年,曾进行整修。
狮身人面雕像的由来
埃及金字塔旁,有高20米、长57米的狮身人面雕像,也是古代埃及的奇观。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狮身人面像是能工巧匠用一块天然大岩石凿成的。最近埃及学者通过研究否定了此说。他们认为狮身人面像的最初雕刻者是风。被狂风刮起的飞沙走石从左右前后、四面八方不断地对岩石进行“镌刻”和“加工”,天长地久便形成雕像的“毛坯”,而古埃及的雕刻匠仅仅是对风的“创作”进行了加工,使之完善而已。上述论点的根据,是最近在费拉菲勒绿洲发现多座酷肖狮身人面雕像的岩石,但它们的“工艺”都十分粗劣。
比萨斜塔的由来
意大利比萨的大理石塔,是向一边倾斜的奇特的塔。伽利略曾在此塔做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使此塔闻名世界。比萨斜塔于1174年8月9日开始兴建,建成则持续了一百多年。其倾斜是建筑的疏忽所造成的。该塔开始建造时本是笔直向上的,但造到第三层时,结构发生倾斜;主要原因是建筑师对地质结构不太了解,土层强度很差,而用大理石砌筑的塔身又重又高,加上基础仅3米深,故造成了塔的不均衡下沉,工程因此而被停止。
直到170年后,才又继续施工。为防止倾斜尽量设法将塔的重心转移。但由于塔身底部三层倾斜已成事实,故全塔建成后,塔顶中心还是偏离了垂直中心线2.1米,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塔身还在不断地倾斜。因此,挽救斜塔成为建筑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意大利政府投入了巨额经费,各国的建筑师们也提出了许多方案。
红场的由来
莫斯科红场位于克里姆林宫东墙的一侧,占地73000平方米。路面用方石块砌成,显得整洁而古朴。
红场源于五百年前,它的前身是15世纪末伊凡三世下令在城东开拓的“城外工商区”,当时叫“商业广场”。1517年,广场发生火灾,设施全部焚毁,从此人们称其为“火灾广场”。后来,广场又多次易名,直到17世纪下半叶,才称之为“红场”。
在俄语中,“红”字含有“美丽”的意思。因此“红场”直译应为“美丽的广场”。但是,许多国家在翻译时,都只取了“红色”这一层意思。红场的大规模建设是在1812年以后。1812年冬天,拿破仑军队攻占了莫斯科城,俄国统帅库图佐夫坚壁清野,法军无奈撤出时,拿破仑纵火焚烧了莫斯科。打败拿破仑后,莫斯科人民重新兴建了城市。在这个过程中,红场被拓宽,沟壑被填平,广场四周栽种起花木,一座座纪念性设施和建筑物在附近纷纷落成。
到20世纪20年代,莫斯科人又把红场与邻近的瓦西列斯夫广场合二为一,把红场扩建成现在的规模。
天安门的由来
天安门,是北京和中国的象征。它的庄严肃穆的图形是我国国徽的主要组成部分。
天安门始建于公元1417年,它的设计者是明代著名的建筑师蒯祥。明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蒯祥奉旨在1421年设计并建筑一座雕梁画栋的木构牌楼,叫做承天门,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1457年7月,承天门被大火所焚。8年后,明英宗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白圭又请蒯祥出谋划策,又建成承天门。明末战乱中,承天门又被焚毁。1651年,又重新修建,新建城楼高33.7米,广9间,进深5间,以示皇帝的尊严,并改称“天安门”。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紫禁城的由来
北京故宫又称做紫禁城,明清两代的皇帝所居,建国后被辟为博物院,成为旅游胜地。故宫又为何称做“紫禁城”呢?这与我国古代天文地理以及帝王的封建迷信密切相关。
紫禁城的“紫”指紫微恒。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恒星分为三恒、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恒指太微恒、紫微恒、天市恒。紫微恒在三恒之中央,因此代称皇帝。又因皇帝宫殿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紫禁城的“禁”字正是强调了皇宫的这种无比尊严。
古时认为“玉皇”是居住在天宫之内的,天宫谓之紫宫;而封建皇帝自诩是“天子”,其住所即相当于天上的“紫宫”(亦称紫微宫)。封建社会时,皇帝居住的宫殿,四周绕以高大厚实的城墙,戒备森严,严禁庶民百姓靠近,故称之为“禁城”。
目前,紫禁城不仅同长城一样,已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它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于何时有了紫禁城的称谓,唐代开元年间右丞王维在《敕赐百官樱桃》诗中曾说:“芙蓉关下令千宫,紫禁朱樱出上阑。”可见唐代已把皇宫称为“紫禁”了。
日月潭名称的由来
台湾省南投县南部的日月潭,面积7.7平方公里,由玉山和阿里山断裂盆地积水而成。湖中有个高10米的小岛,远远望去如水面明珠,名珠子屿,又名光华岛。其名称的由来,有很多的说法,其中最为人所认同的是以潭形而命名的说法,《彰化县志》说:“水里社潭,一名日月潭,一个形圆,像太阳,曰日潭,一个形长,像月亮,曰月潭,合并称为日月潭。”但是也有些人认为日月潭之所以称为日月潭,是因为它的水色而起的,如邓传安之《蠡测汇抄》书中载有《游水里社记》一文,就曾云:“其水不知何来,潴而为潭,长几十里,阔三之一,水分丹碧二色,故名为日月潭。”而《彰化县志》中也曾云:“水里社潭,一名日月潭,在水沙连内,潭中水色两边不同。”又道光二十七年闽浙总督刘韵珂的《勘番地疏》中也曾说到:“至水社之日月潭,南北纵八九里,横半之,水色红绿并分。”这些文献资料都提到日月潭水色有丹碧之分,因此有人便认为日月潭命名之由来,和它的水色是相关的。
“牛津”、“剑桥”的由来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但牛津、剑桥的名称由何而来呢?
早在公元前43年,古罗马士兵就驻扎在剑河边,后来还在河上建起一座大桥。这样,河名和桥加在一起,就构成剑桥这一地名。
牛津市的历史比剑桥稍晚,到7世纪已有人在此居住。“津”,意为渡口;泰晤士河和柴威尔河在此会合,因为当时河水不深,用牛拉车即可涉水而过,牛津由此得名。
但提起两个学校的诞生,却是牛津在前,剑桥在后。公元1209年,牛津大学的学生与牛津镇的居民发生冲突,导致三名学生被市民绞死。暴力事件发生后,牛津大学人心惶惶,部分学生、学者悄悄收拾起行装,逃离牛津,来到位于一片辽阔的沼泽地边缘的小镇——剑桥,安顿下来,形成了剑桥大学。
现在两地河流依然,原来的桥和牛车涉水过河的痕迹早已消失。但牛津和剑桥却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来访者和游客,成为万千学士仰慕的高等学府。
清华大学的由来
中外闻名的清华大学为什么以“清华”来命名呢?那是因为该大学所在地原为清代的皇家园———“清华园”,所以就以园名作为大学了。
“清华园”之名乃清代咸丰皇帝所赐。清华园原址为康熙年间所修的熙春园的一部分。在道光年间,原来的熙春园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西边的园子被起名“迎春园”,东边的园子仍名为“熙春园”。咸丰皇帝登基之后,就将东边的熙春园改名清华园了。
现在清华园的工字厅后面的匾额为“水木清华”四字,两旁有一副对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
到了1910年,在清华园内用庚子赔款建造了“清华学堂”,于1911年正式开课,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唐人街”的由来
华侨或外籍华人在他们生活的城市,往往聚居在一条街或一个区,这样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例如,美国的旧金山、纽约、华盛顿、费城、芝加哥、洛杉矾,加拿大的温哥华,澳大利亚的悉尼,菲律宾的马尼拉等城市都有“唐人街”。
我国唐代前期国势强盛,其影响波及国外。《明史·外国真腊传》写道:“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清诗人王渔洋在《池北偶谈·汉人唐人秦人》中也说:“昔予在礼部,见四泽进贡之使,或谓中国为汉人,或曰唐人。谓唐人者,如荷兰、暹罗诸国,盖自唐始通中国,故相沿云尔。”可见海外各国对中国人早有“唐人”的称呼。华侨亦自称“唐人”,更有把其所穿服装也称做“唐装”者。
英语中的Chinatown译成中文为“中国城”或“华埠”,但多数人习惯译为“唐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