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内容:花了近1个月的零碎时间,在工作午饭的间隙,在回家的出租车上,在寂静幽然的夜里,断断续续看完这本老文《十贯娘子》。一直被人推荐,但一直没看,终于看完了。这几天,总回想着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所以写篇文评吧,谢谢作者让我看到了人间百态,庙堂之高,江湖之远。
这是一篇古言,全文165万字,长到可以出3本书的厚度,但全文不注水、不拖沓,有些细节言简意赅而意味深长。文章的主线,是女主七茜儿的重生。
上辈子,她在战乱时代被嫡母以十贯钱卖给村里的老太太当孙媳妇,疲于奔命、担惊受怕、忍饥挨饿,而后聚少离多的丈夫陈大胜战死,儿子安儿因被权贵欺压而夭折,她郁郁而终。
重生后,她拿到前朝幽帝的大笔财产,又得到了老太监的毕生功力和武功秘籍,重启了开挂的人生。然而,因对孩子的执念和上辈子有太多遗憾不甘,她还是决定去当那个被卖掉的十贯娘子,继续家长里短的生活,但她要凭借一手好牌,逆天改命。因她的命运发生转折,男主陈大胜也不再是那个战死的冰冷牌位,他背负几千个兄弟的血仇,开始一步步艰难的复仇之路。
文中有俗世人间百态。人生如浮游,人命似草芥。文中写得最多的就是那些乱世的流离,残忍的拼杀,如杂草蝼蚁一般卑微但仍努力挣扎着活下去的坚韧。
文中的主角多是斗升小民,男人们契约奴出生,女人们大字不识,只凭一腔勇猛努力存活于世。特别是亲卫巷的那些女人们,经历了战争,经历了饥荒,经历了疫情,又经历了开国时的百废待兴,她们失去亲人又得到亲人,被淬炼成一把把温柔的剑。她们会为几文钱而斤斤计较,但在旁人遇难时舍下大把钱财;她们会家长里短八卦唠嗑,但外敌来袭时拧成一股绳,让男人都感动汗颜。
作者描述的细节,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只是写在书上的一句词,而成了活生生的影像。于我而言,九州域对亲卫巷的一场战争写得尤为精彩,让人拍案叫绝又凝神沉思。
文中还有朝堂众生群相。开国武帝叛乱上位,想用人却疑人,自负又胆怯,最信任的是个永远都不会背叛他的死人,因此失去共患难的爱人,失去儿女的孺慕,失去生母的亲近,最终沦为彻头彻尾的孤家寡人。
“老祖宗”佘青岭,一生坎坷,被家人弃、被众人辱,却从农村老太太那里获得家人的关怀与安慰,被疗愈成含饴弄孙的富贵闲人,但需要时他又一身风骨回归朝堂,成为皇爷手里最亮的那把刀。那群阵前杀敌勇猛在家却夜夜不得安睡的老刀们,他们经历了人世间最大的悲苦和伤痛,于绝处逢生,一边受伤一边被治愈,所以寡言少语但内心不失温柔。还有那些性情迥异、各怀心思的大臣们、皇子们,作者都描写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文中还有江湖侠客义气。在文中,我最喜欢的不是男主和女主的开挂人生,而是儿子安儿被虏后游历江湖的那段经历。
一个锦绣堆里长大的公子哥儿,突然被仇家俘虏到船上成了吃不饱穿不暖的小帮工,直面他从未体验过的一种人生。他见到了一群和他一般年纪却命运迥异的年轻人——他们为讨生活而受尽欺辱,为几块劣质糕点欢呼雀跃,又为了几文钱而丧命。他也见到了一拨拨为了救他向死而生的江湖客,他们家有妻小但仅为“义气”二字便抛却一切。这对安儿来说是非常奇妙的体验,他身在其中又置身事外,他想融入又不能完全融入。他是个看客,也是亲历者,这让他矛盾分裂,却又体会到撑筋拔骨般的成长痛。这是江湖纷争录,也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史,每个细节都相当到位,凸显了作者深厚的笔力。
于我而言,《十贯娘子》不是一篇普通的网小,它更接近正统文学,所以读者对于它的评价也两极分化——喜欢的人特别喜欢,不喜欢的人完全看不下去。
如果非要挑刺,本文有两个地方我觉得是可以稍微改进一下的。
一是文中的“慕强心理”让人稍微出戏。男主发达后,一路顺风顺水,旁人艳羡有之恭敬有之趋炎附势有之,作者多处提及男主身份——皇爷的老刀、老祖宗的干儿子、与皇子称兄道弟的大人物,以示尊贵。这虽然是不少人的所思所想,但着墨过多反而有些出戏。
二是有些人物的描写还可花更多笔墨。小时候看梁羽生,很多人的出场非常厉害,翩翩佳公子、武林真侠客,可这些人写到后来慢慢就写不见了。
一部长篇巨著,情节人物多了,细节权重难以取舍,导致有些人物描写其实还可以更细致些。这点在女主身上体现得很明显,虽然她是主角,但私以为性格不太鲜明。还比如常连芳,开国侯府的小侯爷,因长期在皇帝处做质子与家人关系淡薄疏离。这是个很有戏的人物,但可惜的是,他除了在老刀出场时充当了一把工具人,在结婚时与家人纷争凸显了高宅大户的水很深之外,性格经历都比较模糊。还比如孟鼎臣,和尚还俗成了国之肱骨,变本加厉的贪权好色,后来还联合皇子篡位,但此人的心路历程也被省略,成了一个闪亮的符号。还有谭唯心、张宝锦,于我而言都是值得仔细描写、大有看头的人物。
当然,这些小小不足,对于整篇结构完整、情节紧扣、文笔非凡的作品来说,不值一提。
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