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始于西汉,彼时的藩王是权力最大的,但是结局也是最悲哀的。
打败项羽以后,汉武帝刘邦迫不得已分封七大异姓诸侯王,刘邦对这些异姓王始终心怀芥蒂,死前把这些异姓王全灭了,包括他最为亲密的异姓兄弟新燕王卢绾都与刘邦反目成仇。
以韩王韩信为例,所谓藩国,顾名思义,应该是藩屏大汉的附属国。它应该被置于边疆地区,当作巩固边疆防御的第一道防线才对。可韩国现在据于大汉帝国的腹心之地,反倒是大汉负责边境防御,做起了韩国的藩屏,这种本末倒置的态势必须扭转。
其实自西汉分封制度建立的那天起,各地藩国与中央政府的结构性矛盾就已经生成。无论是谁,无论他与刘邦的关系多么亲密,只要坐到藩王的位置上,就一定会萌生保存自身实力、逃避藩臣义务的投机心理。
而后晋朝的八王之乱更是把西晋的国防力量耗尽,引发“五胡乱华”,不仅直接导致西晋的覆灭,更差点导致了汉人灭种。
唐承隋制,吸取了前朝汉晋藩王之乱的教训之后,李世民不设藩王而设节度使。相比于藩王,节度使有三点主要不同:
1.藩王是异姓宗亲或开国功臣,节度使制平民亦可加官进爵;
2.节度使不可世袭;
3.节度使需要上贡,藩王所得全归自己
节度使兵权比之藩王更甚,中央无法控制,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唐灭亡后,便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割据时期,节度使赵匡胤成立了北宋。
北宋继承旧制,也吸取了节度使的制度,但是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后,削弱了节度使的权力,不使地方掌握兵力,不使地方掌握余财。
加之彼时北宋重文轻武,宋真宗更是御笔亲作《劝学篇》,迷醉天下士子者,几近千年,何况当时,如今脍炙人口的两句诗曰:“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结果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中屡战屡败,先后败于西夏、大辽,最后北宋被金国灭亡,南宋被蒙古灭亡。
尽管藩王制弊端重重,朱元璋还是采用了藩王制,分封其子为王,不同于节度使,哪怕是真到后世发生了叛乱,天下还是他朱家的。
“靖难之役”如期而至,身为叔叔的燕王朱棣发动叛乱,夺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的江山。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藩王造反。
而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藩王之乱,便是清朝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被康熙平定。
无论是藩王还是节度使,制度不同,内核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