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害”中国农民数千年,曾人人喊打的蝗虫,为何如今很少见了?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59 回复:1

[人文通史] “祸害”中国农民数千年,曾人人喊打的蝗虫,为何如今很少见了?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沐晚19

ZxID:15479605


等级: 派派文编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01-02 0



自人类步入高等智慧阶段,建立起璀璨的文明社会以来,始终未能摆脱自然灾害的阴影,其中,水灾、旱灾以及蝗灾,这三大自然之力,尤为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如今科技昌明的卫星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即便是在这个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依然无法完全抵御水灾与旱灾的侵袭。例如,每年的四至六月,两广地区时常遭受洪涝的肆虐;而六月中旬,河南省更是遭遇了严重的干旱,16个地级市的气象干旱等级达到了重旱。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经频繁困扰中国的蝗灾,似乎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这个历史上饱受蝗灾之苦的国家,据《中国救荒史》的记载,秦汉时期每8.8年便遭遇一次蝗灾,两宋时期缩短至3.5年一次,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平均每2.8年便有一次蝗灾的侵扰。蝗虫所经之处,农作物被啃食殆尽,导致粮食产量锐减,饥荒随之蔓延,无数百姓因此饱受饥饿之苦。

那么,究竟何为“蝗虫”?蝗虫,这一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的昆虫,主要分为土蝗、稻蝗和飞蝗三大类。它们以植物为食,尤其是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等经济类农作物,更是它们的最爱。蝗虫的一生,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它们将卵产在地下,根据气候的不同,蝗虫的繁衍速度也会有所差异。

在面临饥荒时,为何人们不选择食用蝗虫以度过难关?或许有人会说,蝗虫体内含有毒素,食用后会缩短寿命。然而,这一说法存在争议。在生死存亡之际,饥饿的人们又怎会顾及蝗虫体内的毒素?实际上,古人早有食用蝗虫的记载。那么,为何在蝗灾时期,人们没有选择通过食用蝗虫来抵御饥荒呢?

一方面,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会大量衰减。人类无法直接吸收太阳能,而植物能吸收太阳能的15%,但植物能量的15%又被蝗虫吸收,最后蝗虫能量的15%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通过食用蝗虫来获取能量,效率极低。另一方面,蝗虫在啃食完植物后,会迅速迁移至其他地区,其移动速度之快,使得人们难以捕捉足够的蝗虫以充饥。

那么,为何如今蝗灾不再肆虐呢?20世纪50年代,中国仍饱受蝗灾的困扰。当时,人们只能依靠TIO-2型治蝗飞机播撒药粉来应对,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且成本高昂。就在这时,一位名叫马世骏的年轻专家毅然回国,接过了这个困扰中国两千多年的除蝗重任。

为何蝗灾如此难以治理?仅凭蛮力显然是不够的。只有深入了解蝗虫的习性,才能找到有效的治理方法。通过观察和研究,人们发现,蝗灾往往伴随着干旱而来。这是因为蝗虫喜欢将卵产在土壤含水量适中、且含有特定氯离子含量的地下。当土壤含水量过高时,蝗虫卵的成活率会大幅下降。这是因为湿润的环境会滋生各种微生物,它们会破坏蝗虫卵,甚至寄生在植物体内,进而感染蝗虫,导致蝗虫基因突变、繁衍能力下降、致畸率提高,甚至直接死亡。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力修建水利工程,通过拦洪蓄水、疏浚河道等方式,改变了蝗虫分布地带的土壤含水量。这使得微生物得以大量繁衍,不利于蝗虫的生长繁殖。此外,人们还通过喷洒药物、散养家禽等方式来防治蝗虫。在先进的生物监测仪器和科学的治理方法下,人们很快发现了蝗虫的致命弱点。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很少再发生大规模的蝗灾。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1-06 0
已审核。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