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陪审员》:真相,等于正义……吗?(有大量剧透)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3 回复:1

[原创首发] 《二号陪审员》:真相,等于正义……吗?(有大量剧透)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岚歌雅望

ZxID:11398107


等级: 热心会员
智者不入爱河,愚者重蹈覆辙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2-13 0
— 本帖被 宸章 执行加亮操作(2024-12-15) —
前言:关于导演与他的思考
今天又是周五,照例值班,其实就是摸鱼。中午在办公室看了老牌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新片,(据他说)也是他人生最后一部长片了,老爷子也都90多岁了,退休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位老牌男神演员出身,西部、牛仔、匪徒、硬汉,是他的标签。自从转行做导演之后,也是佳作不断,哪怕一些电影我们没看过,也听闻过赫赫大名,比如《美国狙击手》、《不可饶恕》、《萨利机长》、《百万美元宝贝》等等。

老爷子高龄94,人生经历堪称传奇,比如当过兵打过仗,朝鲜战争他也参与过,因此他的导演风格与表达方式,也深受美国各个时代的洗礼与熔炼。早期的演员作品,比如《荒野大镖客》是硬汉派,但随着他年纪和阅历的增长,导演作品开始由“征服客观”转向了“对内思考”,挖掘人性中的闪光点和阴暗面。

我看过他的《萨利机长》。这位机长的故事,跟我们的传奇机长刘传健有点类似,都是民航客机在飞行途中遭遇了不可抗力的事故,机长凭借着丰富的经验、稳定的情绪以及高超的操作,把事件解决掉,挽救了一整个飞机的人。但是,都是一样的故事,都是非常豪华的演员阵容,《萨利机长》豆瓣评分8.3,《中国机长》豆瓣评分6.6,高下立见,所以,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也看看刘伟强和克林特这两位导演的不同处事风格——而处事风格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了电影的优劣。

萨利机长的真实故事发生在2009年,但7年之后的2016年,电影才上映。也就是说,在这7年间,萨利机长的故事、包括这个人的生平、性格、健康、理智等各个维度,都被仔细的打量和审视过。也许导演没有用7年这么久的时间去打磨电影和角色,但他一定拿到了非常非常多的资料,以海量计的内容,这就让他对整个事件,包括萨利机长这个人,有了非常明确的认知。所以,电影聚焦的重点其实不是事故本身有多么惊险,也不是机长的操作有多么传奇,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外界(包括官方的事故调查委员会、航司),还有机长本人对自己这番操作的反思与内耗中——“他/我这样做对不对?”、“他/我这样做能不能肩负起整个客机所有生命的期待与重量”。有了这一层思考之后,电影的深度才会增加,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没有特别多的特效和动作,娓娓道来的故事足够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再看《中国机长》。真实的事故是在2018年发生的,2019年电影就上映了。中间短短的一年,即使发动人海战术,拿到的资料一定不多。退一万步讲,即使拿到了海量的资料,可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去追问、去“鸡蛋里挑骨头”找茬儿,深度必然达不到。我想刘伟强也一定知道自己的这块短板,加上电影对他来说,其实是一种“政治任务”,那该咋办呢?也好办——我们不要效仿《萨利机长》那样拍深度,我们就讲故事,讲述这位传奇机长的传奇故事好了。其实这个思路也没错,尤其是这部电影赶在了春节档上映。但是,坏就坏在,导演主动或被迫的,选择了我们国家拍“政治任务片”经常走的套路,那就是夸大其词、生搬硬套、移花接木、画蛇添足:很多非事故中的元素、情况也被加了进去,甚至还设计了不合理的气象状况,被专业人士一顿批评。这就是为了突出人物的伟大,而去生编硬造,让人啼笑皆非。

通过上述这两个对比的案例,其实我们可以窥得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风格,那就是往深挖掘,绝不会被人物的光环、人性的闪光点给欺骗住眼睛。这样的批判性思维,也同样应用在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电影里——《二号陪审员》。

陪审员制度:将命运交给陌生人的一场豪赌
众所周知,陪审员制度是现代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一部分。我们国家的法庭不是很常见,但在欧美,尤其是美国,陪审员制度非常重要。简单来说,陪审员制度起源于英国,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员只参与案件的事实审而不参与法律审。

换言之,陪审团会聆听原告被告双方的证据、辩词等内容。在休庭后,会在密闭的空间内,只针对此类材料进行讨论,确定被告是否有罪,或是悬案/无效审判(就是没有得出结果)。而陪审团的最终决议直接决定被告是否有罪,表面上是给予法官一些民间意见,实际上却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无辜的最终一槌。



一旦影视剧涉及到陪审员,大概率是悬疑片,并且有反转。按照我的观影经验来看,这反转一般有两种:第一,陪审员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被告其实是无辜的。他们通过质疑各种证词与证据,来反推法官/检察官等角色去挖掘事实真相;第二,反转出现在陪审员身上,比如陪审员本身就有问题,或受到了胁迫,不得已做出违背自己良心和理智的决定等等。本片的反转是第二种,也就是陪审员本身有问题。

本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讲述了一个谋杀案件陪审团的成员怀疑他自己跟受害者的死有一定关系,陷入了道德困境:是利用陪审员的身份来迷惑他人、保护自己,还是对他正在参与的法律系统自首?你看,在故事里,没有找不到的真凶,也没有不明朗的案情真相。有的,只是陷入了道德困境的人而已。

故事的奇妙之处,恰恰就在于,被冤屈的嫌疑人,女死者的男友,是个贩毒帮派的前分子,也是个有点暴力倾向的人,在女友出事的当晚,他还跟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怎么看,这都不是个良民,他的确也不是;而造成女死者意外死亡的人,恰恰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是个事业有成的当地报刊专栏作家,有着一群朋友,妻子快临产了,他贴心陪伴,等等等等。怎么看,这两个人做下的事情,都应该对调才对。但偏偏,命运给他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真正的凶手,恰恰是被冤枉之人的案件陪审员。所以他会怎样选择呢?这,才是本片最大的“悬疑之处”。

而就是因为有过前科,加上一些间接证据、证人证词,给陪审员们造成的印象就是,这人绝对是凶手。因此,当陪审团们第一次讨论的时候,大家甚至都想略过讨论这一环节,直接投票,12个人,10个人都投了他有罪。陪审员的印象,差点就成了决定一个人是否锒铛入狱的关键。而这个制度,也是将命运交给陌生人的一场豪赌,除此之外,别无他想。

男主在聆听庭审的过程中,就意识到了情况不对劲:因为他可能才是造成死者死亡的人,原因很简单,hit and run。换成我们的语言就是肇事逃逸。雨夜、心情很不好,能见度低,死者很矮、车子很高,加上那段路还是鹿出没的地带——很容易让男主误以为自己撞的其实只是一头鹿。按理说,这也是无心之失,如实反馈给法官和地检,问题也不大。可偏偏,命运又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男主因为酒瘾犯过错,加上他那晚也在酒吧,虽然滴酒未沾,但绝对也不会给法官和陪审团留下好印象。加上妻子高危妊娠晚期,随时都要临产,他怎么能,在此刻承担自己该有的罪责呢?

但他也不想让一个无辜的人就此被冤屈,所以才在第一轮投票时,坚持被告人无罪,并且要求大家讨论这案子,不要轻易下结论。男主一开始想的两全之法,是让着案子变成“悬案审判”,这样被告人可以不入狱,他也不会被揪出来,于是他在带节奏,指引大家去思考此人无辜的可能性。可偏偏,命运总是在开玩笑:由于公诉此案的检察官,要凭这案子竞选地检,加上涉及到女性权益和家庭暴力等时下议题,大众对此的关注度非常高,没法让这事儿不了了之。他的律师朋友告诉他,即使这次他如愿以偿,安得两全法,但总会有下一个嫌疑人,以及下一次的审判。

是的,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他总是有被揪出来的风险。所以,要怎么选择呢?他迈向了深渊的黑暗处——这回,他可不仅仅是在讨论环节带节奏了,而是破坏大家的思路,与新的可能性。12个陪审员,有一个是退休了的警探,有一个是大三医学生,还有喜欢听罪案博客的宠物护理师。这三位,也开始把注意力从现有的证据上,转移到了破案上,也就是说,提出更多可能性,发现法医、警方没注意到的更多细节,比如男主做过的事情:hit and run。

都说最高明的隐藏,其实是暴露。男主作为一个专栏作家,游戏于文字和语言的规则,深谙此道。但是,他能影响一个人两个人,却影响不了所有人。更加之,有一位陪审员,在实地勘察的现场,发现了他的不对劲,虽然没明白真正的事实真相,但他的敏锐也让男主悚然一惊——慢悠悠的带节奏和引导,已经不太够用了,加上地检其实也通过警探私下里的探查,发现了案件中不对劲的地方,开始了自己调查。多方逼进之下,他只能与深渊共舞,让陪审团做出了被告人有罪的决定。



真相,等于正义……吗?
男主通过一系列操作,让法官判决了被告人有罪,并且做出了终身监禁、不得保释的刑罚。不知是处于自己的良心,还是要亲眼看着他被盯死,男主出席了这场最后的宣判。但,地检也不是吃素的,她已经察觉到了事情绝对不对,追查到了男主头上。此时男主说了一句话,也代表了很多人的疑惑:真相,等于正义……吗?

男主说,这被告人不是个好人,即使他没有犯下此宗杀人案。而你如果为他翻案,会闹的非常难看,你好不容易竞选得来的地检之位也会丢掉,你能为大家做的好事也会成为云烟,社区又将陷入帮派、毒品等不良因素带来的混乱。而我,作为一个好人,我的家庭和新生儿也会被毁灭。所以,真相等于正义吗?在男主看来,这两者有时候不能画等号。

这多少有点诡辩,把可能的糟糕事实,转移成为了事件本身的后果。好在,地检是的确想做实事的,起码她想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比如重新走访肇事车辆主人(就是这样顺藤摸瓜找到了男主家),反思自己急功近利的公诉是否正确等等。在最后的一个反转,男主以为事情已经过去,生活重归风平浪静的时候,有人敲门。他一开门,外面赫然站着地检,看来,男主最终,还是没法逃过自己应有的惩罚。



很多影视剧作品,包括文学作品,都在强调“事实”这件事,简单来说,就是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客观存在的情况,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正义”,或是“公平”则是有点主观的存在。我们最常说的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却也有“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愁结。其实,由于法律和道德的介入,大部分时候,事实被等于了正义。比如就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等。

但不知道幸还是不幸,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强制力越来越弱。比如前两天美国闹的轰轰烈烈的一桩熗杀案,26岁的高富帅熗手,当街熗杀了美国医疗保险巨头公司的高管。事实非常明了,这就是杀人,不是正当防卫,也不是见义勇为。但是正义吗?根据美国民众的反应来看,似乎又是正义的——因为他们苦医疗保险制度良久,却不得解决之道。这位熗手的行径,在他们看来是“替天行道”。所以,我们该如何思考这种情况?法律又该如何量刑呢?正义如何得到伸张?民意是否要被尊重?这都是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对陪审员制度的绝妙反讽
在整个电影里,导演其实花了很多小心思在这12位陪审员的身份设定上。如果我们接着讨论陪审员制度,就可以发现,陪审员从民间选取,是公民的权利,也是义务,非特殊情况不得拒绝。特殊情况,在本片中也提及了,那就是与原被告,以及双方律师/地检有关系的人。如果没有,那对不起,你被选中了,不可以拒绝。男主说自己的妻子高危妊娠晚期,需要陪伴,不行;其他类似的情况,也不行。

陪审员,看似权力很大,其实落到个人头上来说,是一件苦差事——因为你也是做出决定的人之一,你要为这个决定负责。但,并非每个人都热心积极,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来处理此事。其中一位对案件漠不关心,对被告人是否有罪也毫不在意,她在意的只有一点:这破事儿赶紧结束吧!我家三个孩子在等我呢!

还有一位,看似与整个案件没有关系,理应属于“绝对客观”的群体。但是,他的弟弟,加入过被告人曾经呆过的帮派,并且因此而死,所以,这位陪审员一开始就抱着“这人绝对不是好人,也绝对不会改变”的印象和执念,铁了心要给他定罪。

接着呢,有一位陪审员,妻子提出离婚,并且带走了他们的女儿,作为一个不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他不常见女儿,对孩子的思念与日俱增。这种思念和愤怒,也移情给了女死者,认为她的前男友,也就是本案被告人不是好人,也想给他定罪……



如果说,强行与被告人能扯上关系的陪审员,那还有一位,就是公交车司机。她在选陪审员的时候就提出来了(其实还是不想履行陪审员义务),说被告人几年前坐过她开的公交车。这被法官判定为与案件无关,可以做陪审员。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她说,我见过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从来不会改变。这是不是与之前那位的想法一致呢?

我们都听过“六人理论”,就是说一个人最多可以通过6个人,就能和任意一个人产生联系。所以,看似“客观”、“毫无关系”的陪审员制度,其实处处充满着阴影与黑暗面。陪审员制度,一开始是作为法官的民间视角补充,也是对民意的尊重、对民众的警醒而存在的,可演变到了现在,已经变味儿了,这对于陪审员,以及被告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好事。为什么在我国陪审员制度式微,我们很少听说这一名词?我在查询资料的时候也找到了一些答案:

我国陪审员制度正在走向萎缩,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导致的:
第一,由于法律对是否有陪审员参加案件的审判采用的非强制性规定,从而导致邀请陪审员参加案件审判的法院越来越少。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法院基本上不请陪审员参加案件的审判。
第二,我国的陪审员一般情况下都有自己的工作,邀请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理就十分困难,导致越来越多的法院不邀请陪审员参加案件的审判。
第三,由于某些陪审员腐败现象的出现,导致法院不愿意邀请陪审员参加案件的审判。
第四,由于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判使得审判的效率低下,导致法院不愿意邀请陪审员参加案件的审判。因此,有许多学者和司法界人士主张取消它。

都说“真理越辩越明”,但也有“三人成虎”、“群体的效率和智力反而低下”的客观情况存在。12个人,12种想法,12个内心小九九,即使最后可以达成一致,也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男主的心思反复变化的原因之一,变数实在太多,难以掌控进程。最终庭审遂得心愿,但他也付出了相当多的代价,比如和妻子的关系有点紧张,酒瘾是否复发的问题被妻子质疑,等等。



画面与节奏可圈可点,主角演技不功不过
我们前面讨论的都是剧情、人性与制度方面的问题。本节回归电影本身,我想聊聊电影的拍摄。我们都知道,很多悬疑片为了营造恐怖气氛,会把画面调的很暗,我是不喜欢这样的,因为压根看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但本片的画面整体来说非常明亮,在日光、灯光下的场景很多,而且非常日常,这也是我能看下去的原因。

此外,节奏很紧凑,没有故弄玄虚的情节,每个镜头都是有效的,也没有伤春悲秋的伪文艺片式的无病呻吟,从干净利落的剪辑和故事发展来看,伊斯特伍德还是那个硬汉,把故事讲好比什么都重要。

最后,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点是,主次分明。主线,就是男主想方设法带节奏,既要又要,而副线则是检察官的竞选、妻子怀孕临产等,但都是为了主线服务的,并不会喧宾夺主,让人看着很清爽,知道故事主要讲了什么,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处处是重点,处处都让人不知所云。

至于演技方面,老戏骨科妮·托莱特,以及J·K·西蒙斯都很不错。男主选了英国演员尼古拉斯·霍尔特,就是《x战警》里面的野兽。讲道理他演技不错,但是在这部电影里,我没看出来非他不可的理由,换言之这个角色并没有发挥出他的特色来,换个差不多年纪的演员,估计也能演好。但也不是说他的表演很差劲,部分细节处理的很细腻,总之不算出戏,看来还是导演调教的好。



目前本片豆瓣评分7.1,在萎靡的电影市场里算是不错的佳片了,而且网络上的各路资源都出来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来看看~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96
  • 宸章

    派派币 +46 12-15

    ヾ(o・ω・)ノ 质量补分。感谢分享。

  • 宸章

    派派币 +50 12-15

    ヾ(o・ω・)ノ 影视评论基础分。

所见皆星辰,星辰皆是你

宸章

ZxID:48395933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月昭
2023.6.24回归;2019.08.28转正;2019.06.21【影视天地】实习;2016.05.21结婚;2014.05.08注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2-15 0
《二号陪审员》:真相,等于正义……吗?(有大量剧透)
已审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