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记三星堆那些独特文物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06 回复:3

[物品器具]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记三星堆那些独特文物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午夜向日葵

ZxID:742049


等级: 内阁元老
再走几座城,再看一点书。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0-28 0
被誉为“20 世纪人类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面积约 12 平方公里,距今约 4800—2800 年,是目前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随着发掘工作持续开展,越来越多古蜀宝藏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感叹三星堆文物的奇特精美之余,它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待解之谜:三星堆文明源于何处?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大量出土的象牙来自哪里?那些或造型精巧,或体量庞大的青铜器如何铸造?青铜大立人手里究竟拿的是什么……

良渚遗址,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提供了重要物证;殷墟遗址,揭示了早期中国的整体面貌;而三星堆遗址,更是以古蜀文明勾勒出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样貌。中华文明探源仍在进行当中,在考古学家持续的努力之下,中华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纱终将会一步步被揭开。

必看馆藏:(1楼) 其他馆藏:(2楼)
1、商青铜神树 (永久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1、商青铜神坛                                          
2、商青铜立人像 (永久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3、商金杖 (永久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4、商玉璋 (永久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5、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6、金面具
7、商青铜兽面具
8、戴立冠青铜人头像
9、商青铜太阳形器
10、青铜爬龙器盖
11、神树纹玉琮



1、商青铜神树

所属年代:中国历史学年代,商(前1600~前1046)
藏品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出土时间:1986年
出土地点: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
文物规格:最大径140、高396、树枝残高359、底座直径93.5厘米
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引用
Ⅰ号大型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采用分段铸造法铸造,使用了套铸、铆铸、嵌铸等工艺,通高3.96米,树干顶部及龙身后段略有残缺。在我国迄今为止所见的全部青铜文物中,这株神树也称得上是形体最大的一件。

铜树底座呈穹窿形,其下为圆形座圈,底座由三面弧边三角状镂空虚块面构成,三面间以内擫势的三足相连属,构拟出三山相连的“神山”意象,座上铸饰象征太阳的“☉”纹与云气纹。树铸于“神山之巅”的正中,卓然挺拔,有直接天宇之势。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两果枝,果枝上立神鸟,树侧有一条缘树逶迤而下的身似绳索相辫的铜龙,整条龙造型怪异诡谲,莫可名状。


商青铜神树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早、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也是古蜀文明的代表,三星堆文物的标志之一。

经过发掘,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共出土了8棵被称为神树的青铜器物,这些树有大有小,但均被砸烂并经火烧,大多残缺不全。最大型的被称为一号神树,另外还有一棵只有下半部分树身.三面各有一跪坐铜人像,前臂残缺,被命名为二号神树。




一、二号青铜神树大致的形态基本一样,总体都是下端山形底座,有挺拔直立的树干,也有树枝、果实和鸟,但是细节处则各具特色。商青铜神树是古蜀文明的代表,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是古蜀先民人神互通的神话意识形象化的写照。

一号神树顶端因为残缺,不知顶部的具体情况。但从残缺的顶部仍能看见有一个巨大的果实,推测树的顶部也应该有一只鸟站立,因为它的结构与其他枝头的结构在整体上相同。如果是10只神鸟,青铜神树的造型,就和《山海经》当中记录的扶桑神树十分相像。


神树的主干外侧有一条身似绳索的残缺的青铜龙,由树冠沿着树杆蜿蜒而下,弯曲的身子总长度达到了5米。龙身是用铜管扭成绳索状而成的,直径约18厘米,呈由天而降之势,在技术工艺上起到了保持树的重心稳定而不倒的作用。神树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其主要功能在于“通天”,树间攀援之龙或许是来往天地之间的驾乘。


2024年7月份,二号青铜神树在AI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数字重生”:30多件数字青铜残件在“星空”下聚拢、拼对,最终形成一株完整的高2.88米的数字青铜神树。底座上有一根主树干,主树干又分为3层,自上而下均向外延展有3根树枝,树枝顶部生出花朵、站着青铜鸟。 “从横面看,它总共是三层,而从竖面看,则是三列,非常讲究对称原则和相似性原则。”

1986年的三星堆考古发掘,就发现了二号青铜神树的底座和部分主树干和树枝。在近年发现的三星堆祭祀坑中,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大量二号青铜神树残件,已经能够做到相对完整地复原。


经过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修复专家评估,如果用传统的物理加固方式复原,难度非常大,耗时较长,且容易损伤文物本体,因此考虑先对二号青铜神树进行数字模拟复原。


目前来看,虽然一号和二号青铜神树都是3层,且树上均有立鸟,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二号神树和一号神树一样同样分为三层。它的底座有三个立面,每个立面各有一跪坐青铜人像,他们双手虚握于胸前,这种和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手势类似的动作,极易让人想到三星堆神秘的祭祀场景。底座之上,神树树枝同样分为三层。只是相对一号神树树枝的柔和下垂,二号神树的枝干外张上翘,每层枝干上有3只神鸟立于树枝顶端。数字化虚拟复原的二号神树,整理上体量比一号神树要低一米左右,造型和一号神树略有不同。相比一号神树上神鸟的镂空工艺,二号神树上神鸟全部为实体浇铸。一号青铜神树的青铜鸟翅膀是朝上的,而二号青铜神树的青铜鸟翅膀是朝下的。

这样的差异表明,这两棵青铜神树可能代表古蜀人的不同思想观念。青铜鸟的翅膀朝上,可能代表太阳升起,青铜鸟的翅膀朝下,可能代表太阳落下,这是人们推测一号青铜神树可能是扶桑树、二号青铜神树可能是若木树的重要原因(附注:猜测一)。

三维扫描后的二号青铜神树的30多件“零件”上,均展示有出自哪个祭祀坑、残件之间断裂口的吻合度及拼接等细节信息。
“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展陈方式,让公众看到文物出土的最原始状态。”不同于实物拼接和修复,数字展陈尽可能多地展示每一个青铜神树残件的出土信息,以便人们从不同角度深化对文物的认识和研究。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表示,比如从考古的角度看,二号青铜神树的残件分布于2号坑、3号坑、7号坑和8号坑,这表明这几个祭祀坑可能是同一时期举行了一场祭祀活动,而后将器物埋藏;另外,从断裂口和拼接部分来看,二号青铜神树和一号青铜神树一样,采用分铸的范铸工艺,与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青铜器铸造技术相同,这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交流交融的体现。

关于这株铜树的内涵,目前在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将铜树界定为“神树”,则是共识:一种意见认为,这株铜神树的造型与内涵应与《山海经》中记载的“建木”相关,铜树是古蜀人沟通人神、上下天地的天梯,反映了古蜀人交通于天人之际的特殊宗教权力被古蜀国神权政治集团所独占的情况。与此相对的观点则认为青铜神树并非建木,从其构型分析,更多的与《山海经》描述的“若木”相似。另一种意见认为,青铜神树具有“社”的功能,与载籍所记“桑林”一致,应为“社树”。一种意见认为,铜神树为古蜀人的宇宙树,反映了蜀人的世界观。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青铜神树起源于古人对日晕现象的认识,代表东西两极的扶桑与若木。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居水中。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大致意思是说在遥远的海外,有一棵上接天空的扶桑神树。神树上住着10只乌鸟,每天有一只负责背着太阳出门,剩下的则在下面的树枝上休息。

“目前来看,三星堆的一号神树,应该对应的是《山海经》里的神树若木,二号神树对应的则是神树扶桑,暂时还没有发现建木。”也有学者表示(附注:猜测二)。

在中国上古的神话世界里,建木异常高大,是天上众神往来天地的通道,人界有本事的人也可以从那里攀登至天庭。如此一来,也就造成人神混杂,后来天上的大神便派人砍掉了建木,断绝了天地之间的这个“天梯”。从此,天界和人界的信息传递,就只能靠巫师这个群体。三星堆人的神话世界,应该属于没有建术后的靠巫师沟通天地人神的世界。

三星堆一号神树,树枝下垂,造型柔和,九枝上均有立鸟象征太阳或负日金乌,顶端残缺。它应该象征的是西边的若木,“若木又称细柳,与三星堆一号神树的造型以及寓意恰好对应。”而二号神树,是东方的扶桑。“二号神树树枝上翘,因为它是桑树的枝,和下垂的细柳枝条自然不同。当然,它们都是太阳或负日金乌栖息之处,所以二号神树上同样铸有神鸟。如此一来,这两株神树一东一西,恰好还原了三星堆人的宇宙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东有扶桑,西有若木,太阳轮流飞到天空中,不断给人间带来光芒……”

2、商青铜立人像

所属年代:中国历史学年代,商(前1600~前1046)
藏品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出土时间:1986年
出土地点: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
文物规格:高260.8cm,人像高180cm,底座横宽48.5cm,纵长46.7cm,高35cm,重约180公斤
2013年,商青铜立人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中。


引用
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群中,足以领衔群像的最高统治者非大立人像莫属,——不论是从服饰、形像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这尊大立人像都堪称它们的“领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铜人像与之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带饰。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

其整体形象典重庄严,似乎表现的是一个具有通天异禀、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其所站立的方台,即可理解为其作法的道场——神坛或神山。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像,经复原后为立人像的数目不多,但是却件件精美,多采用圆雕的铸造手法,其中最精致的一尊当属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大型立人像。虽然出土时已经被从腰部斩断成两截,下方底座也残损,但是经复原,该立人像头戴饰有兽面纹的花状高冠,粗眉直目,阔嘴高鼻,嘴角下勾,方颐大耳,耳下各有一孔,脑后梳一条长辫,神情中充满威严与坚毅。身躯挺拔,手臂粗壮,双臂肘关节端起,双手手腕各戴三个镯,右手腕部抬起,左手腕部下垂,硕大的双手握作环形,手中似乎曾经握着某种柱形物。


身穿窄袖半臂式左衽长襟衣,外衣、中衣、内衣层次分明,衣服纹饰繁缛华丽。外衣以龙纹为主,辅以锯齿形冠兽面纹,以及简化的虫纹和回纹;中衣为短衣,未被外衣遮挡的左侧后背可见饰长角大耳龙纹;内衣后裾下垂如燕尾,饰有锯齿形冠兽面纹、虫纹和回纹,与外衣的纹饰相呼应。


跣足,踝部戴三个方形脚镯,底座由座基、座腿、座台三部分组成,座基素面无纹,座腿由四个相连的龙头构成,龙头立目,露齿,吻部上卷,四龙头相邻两角并合支撑平面呈方形的座台四角。《蜀王本纪》载,蜀人着衣“左社”。根据祭祀坑的地理位置,人像着左枉衣,以及同出具蜀文化特征的遗物来看,这件青铜立人像象征的是蜀人。衣服上的云雷纹和愚、尊等青铜容器的特征,又显示了与中原商文化有一定联系。
​​

这尊立人像的身份一直受到学界瞩目,研究者们多倾向于认为他兼具蜀王与祭司的双重身份,认为陈设在宗庙中的大型立人像,具有神权与王权的双重象征意义。他站立的姿势被认为是一种特定的祭祀动作,有的学者认为他手中环抱的是玉琮,虽然一同出土的一件小型立人像手握玉琮为其提供了佐证,但是玉琮外方内圆的造型与他双手中空的圆弧形态不能契合。也有的学者认为手中环抱的是权杖,或者是象牙,因为从手形看像是拿象牙,三星堆也确实挖出很多象牙。而近年来,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因为青铜大立人的左右手中心轴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应该排除笔直状权杖、象牙等说法,其手持的可能是青铜龙(蛇)形器。

2022年,八号坑出土了一件“握龙者戴鹿角帽立人像”。这尊青铜人像以象牙为耳饰,头戴装饰有鹿角的尖帽,双手环握一个类似龙头杖的器物,龙头在下,龙身在上。根据后续的考古发现,这件器物是一件大型组合青铜器“倒立鸟足顶尊人像”的一部分。


3、商金杖

所属年代:中国历史学年代,商(前1600~前1046)
藏品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出土时间:1986年
出土地点: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
文物规格: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463克
2013年,商金杖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中。


引用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金杖系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时木杖已炭化,仅存金皮,金皮内还残留有炭化的木渣。

在金杖一端,有长约46厘米长的一段图案,图案共分三组:靠近端头的一组,合拢看为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巫冠,耳饰三角形耳坠的人头像,笑容可掬。另外两组图案相同,其上下方分别皆是两背相对的鸟与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



挖掘时第一眼见到的是一张被压扁变形的金皮。经过整理,金皮展开的宽度有7.2厘米,含金量90%,纯度非常高;金杖上端有三组平雕而成的纹饰图案,极为精美。三组人、鱼、鸟图案说明,金杖既被赋予着人世间的王权,又被赋予着宗教的神权,它本身既是王权,又是神权,是政教合一的象征和标志。


金杖上的人头图案,头戴五齿高冠,耳垂三角形耳坠,与二号祭祀坑所出蜀王形象造型――青铜大立人相同,表明杖身所刻人头代表着蜀王及其权力。鱼、鸟图案的意义在于,鱼能潜渊,鸟能登天,它们是蜀王的通神之物,具有龙的神化般功能。而能够上天入地、交通于人神之间的使者,正是蜀王自身。所以,金杖不仅仅是一具王杖,同时也是一具神杖,是用以沟通天地人神的工具和法器。


古蜀人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早期开采和使用黄金最多的部族。
大批出土的黄金饰品,显示了他们高超的黄金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审美意趣。

这么丰富的黄金,哪里来的?
在地壳中,黄金主要以两种基本形式存在。一种是以微小的颗粒状态被包含在不同岩石之中,术语叫“脉金矿”。但开采难度较高,一般开采一吨矿石,提炼出的黄金也只有3克~10克,直到唐代以后人们才开始大规模利用脉金矿。
而当脉金矿露出地面之后,经长期风化剥蚀,金子会破碎成金粒、金片、金末,通过风和流水等的搬运作用,沉寂在河滨、湖滨或海岸,形成“砂金矿”。“砂金矿”也是古代人类最早采集的金矿。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古蜀国)有璧玉、金、银……之饶”。地质调查显示:四川盆地西北部和周缘地区,特别是古丽水地区(今四川省西部雅砻江与安宁河之间),都有品位很好的金矿广泛分布——其中90%以上,都是易于开采的砂金矿。
经过金相检测取样和化学成分分析:三星堆的金器属于金银合金器,成分构成都比较一致,很可能是从同一地区的砂金矿冶炼而来。
有学者通过与四川周边砂金矿的元素对比,推断三星堆出土金器的矿料,来源于凉山州盐源县洼里地区(理塘河与雅砻江流域交汇处)的可能性非常大。

4、商玉璋

所属年代:中国历史学年代,商(前1600~前1046)
藏品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出土时间:1986年
出土地点: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
外形尺寸:通长54.2,宽8.8,厚0.8厘米
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引用
璋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礼器之一,在所谓礼拜天地四方之中,璋被认为是用来“礼南方”的器物,一般认为它最主要的用途是祭山。

二号祭祀坑出土的这件玉边璋是三星堆玉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极品文物。器身两面线刻有祭祀图案,表现了庄严隆重的祭祀场面,为研究古蜀宗教祭祀礼仪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该璋璋身图案分上下两幅,正反相对呈对称布局,每幅图案由五组构成:

下方一组有两座山,两山外侧各插有一枚牙璋;
第二组是三个跪坐的人像,头戴穹窿形帽,佩双环相套的耳饰,身着无袖短裙,两拳相抱,置于腹前;
第三组是几何形图案;
第四组又是两座山,两山中间有一略似船形的符号,两山外侧似有一人手握拳将拇指按捺在山腰;
最上面的一组为三个并排站立的人像,人像头戴平顶冠,佩铃形耳饰,身着无袖短裙,双手作与第二组人像相同的动作。

从图中山、山侧所插的璋、以及作拜祭状的人等情况分析,大体上可以推测该图所表现的正是所谓“山陵之祭”的隆重祭祀场面,而璋的祭祀用途尤其是作为祭山的用途也就彰显无疑了。



祭山图玉璋,出土时已经破损,而且有被烧的痕迹。与它一同出土的器物,大都是这种情况。这些器物,在埋葬之前都被特意损毁,而且经过火烧,而且分层埋葬。此件玉璋出土于2号祭祀坑的最底层,这一层主要埋的是玉石器、小件青铜器、海贝等,中间一层埋的是大型青铜器,最上一层为象牙。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玉璋有十五件,其中的许多玉璋都比二里头和商代的玉璋要大些,二里头只出土几件。

璋的种类及用途
其种类据《周礼》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5种。玉璋分为边璋和牙璋,主要区别是顶端凹陷的是牙璋,顶端无凹刃者为边璋。从出土器物上刻画的纹饰来看,璋除被古人用作礼器外,还有许多其它用途。目前被学者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赤璋,用于礼南方之神朱雀;第二类大璋、中璋、边璋,用于天子巡守时祭山;第三类牙璋,作符节器用。

而关于璋的第二类用途,《周礼·考工记》中还可以找到更详尽的解释:天子巡守祭山时,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所祭的如果是山,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礼毕就将璋投到河里。

璋的历史演变
璋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早出现于山东龙山文化的司马台遗址,该遗址分别出土过3件玉璋,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玉璋。

玉璋盛行于夏和商代。西周的玉璋极为少见,其器身窄长,尺寸较小。中略内凹,三角形端刃一尖长,一尖短,长方柄,扉牙之间饰以平行阴线。春秋玉璋形状较多,或呈扁平条形,素面无纹;或端刃内此作弧形;或首端呈斜角;或上、下端皆微作斜角,身两侧一边微弧,一边似斜刃。战国以后,出土玉璋几乎不见。

三星堆出土的玉璋是全国最多的,或许说明三星堆当时祭山祭天祭水(祀山川)的次数最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祭天祭山祭水的次数,有一种解释为治水的需要。

牙璋发展的历史
1.距今约4500年前后,牙璋首先出现于山东地区大汶口及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山东是牙璋的起源地。
2. 在距今约4000年后,山东牙璋扩散从黄河下游逆向,经中游转入陕西省,最后更深入上游的甘肃西南地区。此中,陕西石峁古国晚期的阶段,牙璋出现大型化,有龙形扉牙,最长的可达到约50公分。甘肃齐家文化的牙璋,可能来源于石峁的影响。 这是牙璋第一次主要自黄河由东而西的扩散,打通黄河间东西的古道,可视为日后北纬35゜范围三代秦至北宋历代王都分布空间的先导。
3. 在距今约3700-3600年前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王朝晚期的国都,承石峁古国的影响,二里头牙璋呈现巨大化,已成为成熟王室宫庭礼仪道具,折射国家政治制度的存在。这是牙璋第二次由西而东逆向的扩散。石峁、花地嘴、二里头等遗址出土的牙璋,关系密切。
4. 从中国长江、珠江、越南红河流域出土牙璋特征综合的分析,显示在距今约3500-3000年前,二里头牙璋向南发展,经南阳盆地到达汉水流域,进入长江水系,再分西南与东南两支扩散。西南一支由四川盆地直抵越南红河三角洲;东南一支到达湖南及福建两广,远及环珠江口香港南丫岛。南丫岛大湾出土商代早期牙璋,是已知中国唯一岛屿上发现的牙璋。第三次牙璋大规模向南扩散,意味着南中国与东南亚北部进入青铜时代文明的开始。

二里头遗址目前发现牙璋4件,约公元前1585-1545年。三星堆的牙璋主要出土于两个器物坑,时间被主流因两个坑的时间是商代中晚期,所以一般定在商代晚期,已经到了公元前1300年以后,虽然此时二里头文化已经已经被取代很久了,但三星堆牙璋受到二里头牙璋的影响,这个是目前在学界被公认了的事实。

牙璋在进入二里头之后其实就已经不流行了,但到了晚商西周,带有二里头血统的牙璋却突然在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和金沙大量出现(约两百多件),为什么成都平原在牙璋的流行风尚上面总是反应慢了不止一拍?又或者说成都平原为什么突然流行起了复古的牙璋?

需要思考的是,在保存最为完整的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共出土了各类玉器755件,而唯独未出土牙璋。不仅如此,在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晚期墓葬、安阳殷墟花园庄商代晚期墓葬和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晚期遗址中,均未发现有牙璋出土。然而在中国的大西南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却发现了大量的牙璋。而三星堆的牙璋反而在器身刻画的弦纹等细微方面的表现比河南二里头却是显得更为古老和大型化,这是更值得深入专业地去研究的问题。

5、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所属年代:中国历史学年代,商(前1600~前1046)
藏品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出土时间:1986年
出土地点: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
外形尺寸:头纵径14.5厘米,横径12.6厘米,高42.5厘米,高42.5,宽20.5厘米


引用
铜人头像为平顶,头发向后梳理,发辫垂于脑后,发辫上端用宽带套束,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发式风格。金面罩用金皮捶拓而成,大小、造型和铜头像面部特征相同,眼眉部镂空,制作颇为精致,给人以权威与神圣之感。

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整件人头像金光熠熠,气度非凡,是三星堆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它以其特殊的造型以及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驰名中外。

在中国的考古发现中,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规模青铜人像遗址。


专家推测,3000年前金面具的制作工艺是:先有青铜人像,再把金板放到青铜人像上进行捶打,面具才可以和人像完全贴合。通过青铜人头像粘贴金面罩这一特点,可以说明当时的古蜀人已经视金为尊贵的象征。人头像作为常设于神庙中的祭祀神像,在其面部贴金,其目的绝非仅仅为了美观,而应是与祭祀内容和对象有关。从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共出土了青铜人头像多达50多件,戴金面罩的铜人头像却只有4件来分析,它们应该是代表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的。这种具有社会高层地位的人,据推断他们是手握生杀大权,并具有与神交流的特殊技能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戴金面罩的人头像在商周时期中国其他地区和其他文化中几乎不可见,它应当是古蜀青铜文明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反映的是古蜀文明浓郁的地域特色。

6、金面具

所属年代:中国历史学年代,商(前1600~前1046)
藏品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出土时间:2021年
出土地点: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五号祭祀坑
外形尺寸:宽约23厘米,高约28厘米


引用
金面具出土于五号祭祀坑。出土时仅残存约半,重约280克,是目前三星堆遗址出土最重的金面具。

面具是金银合制品,含金量约为85%,含银量约为13%—14%。其方形面部、镂空大眼、三角鼻梁以及宽大的耳朵等特征,与三星堆此前出土金面具风格十分相似。据发掘者推测,它可能也是覆于铜头像或其他质地的面具之上。

在三星堆遗址一、二号坑的发掘中,曾经就出土了6件金面具,但是在2021年五号坑出土的这个金面具,却显得格外厚重,而且与众不同,虽然只有半张面具,但是不需要支撑就可以独自站立。面具的右耳有个耳洞,三星堆考古人员表示,此前出土的三星堆人面具都有耳朵穿孔,“说明那时候的古蜀人的确有穿耳洞的习惯,是三星堆的传统”。

2021年6月中旬在三号坑出土了一件黄金面具,这件金器仿佛一张稿纸被揉成一团,难辨形状。经过修复,这张薄如蝶翼的金面具宽37.2厘米、高16.5厘米,重约100克,眉眼镂空,两耳轮廓圆润,鼻梁高挺,嘴形大而微张,造型威严神圣,是目前三星堆考古发掘中出土最完整的一件金面具。还有一点,它比人脸还要大。


由于这件金面具的面部特征与三星堆此前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形象一致,尺寸也接近青铜人头像。因此就有专家推测:这件金面具可能是覆盖在青铜人头像面部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件独立使用的器物。

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了一个疑问,我国黄金冶炼技术在5000年前就如此发达了吗?连黄金面具这样精细的黄金制品都能够制造出来?众所周知,我国真正掌握了冶金技术的时期是东周和春秋战国,楚国冶炼出了中国最早的金币“郢爰”,那么三星堆文明时期,中国人还没有炼金术,这些黄金是从何而来?

我国古代的文明大致可以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很简单可以理解,在冶铁技术发展之前,人们使用石头制作的武器打猎生活,因此被称为石器时代。而随着人们开始使用火来锻造金属,就逐步进入青铜器和铁器的时代。

青铜是金属冶炼史上最早的合金,因为熔点低强度高而被普遍使用。三星堆文化中的大部分文物都是青铜器,这也证明,三星堆是青铜文明。青铜的熔点在800℃,人类用木炭燃烧时最高温度可以达到900℃,因此青铜成为最早期的金属制品。

但是黄金的熔点为1064.43℃,无论人们如何燃烧木炭都无法熔炼黄金,那么三星堆的黄金面具又是从何而来呢?其实三星堆的黄金面具,包括金杖都不是熔炼而来的黄金,而是俗称的“狗头金”。

“狗头金”是一种天然产出的矿石,内含大量的金矿,占比高达70%。因此外观看起来,“狗头金”就是一块颗粒大、不规则、质地不纯的“金矿”。因为长得像马蹄,也有人称之为“马蹄金”。人们所说的淘金,大多都是淘的狗头金。

不过这些狗头金的由来却颇具传奇色彩,在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北宋治平元年,有一块陨石坠落,陨石中有一块拳头大小的金子,重量和真金一样。这就是狗头金,而狗头金确实有一部分来自于天外陨石。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狗头金源自于山体中含金量高的岩石,在风化和流水的作用下,慢慢被剥落,再变成金碎屑,被流水搬运后沉积。这些金碎屑不断聚集,并且在地下水溶液和细菌的作用下生成不规则的金块。古人将之捶打锻造,最后打造成金属用品,诸如三星堆金杖,黄金面具等等。

7、商青铜兽面具

所属年代:中国历史学年代,商(前1600~前1046)
藏品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出土时间:1986年
出土地点: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
文物规格:长138,宽85,高66厘米


引用
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宏伟壮观的要算这件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誉的青铜纵目面具。

其形象特征为: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呈极度夸张,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

其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补铸有精美的额饰,可以想象,它原来的整体形象当更为精绝雄奇。

商铜纵目面具是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中形体最大的两件面具之一。有“面具之王”之称。

中国古代有个成语,叫“蜀犬吠日”,说的是成都平原上的狗很少看见太阳,一当太阳露出脸时,它们就感到奇怪,感到是个怪物要去叫,要去咬。成都平原自古多雾,天基本上是阴沉沉的,生活在这里的蜀人想要看清远一点的东西,很不容易。一种观点认为,纵目面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作出来的,面具的眼睛是柱形的,这无疑意味着它有超乎寻常的望远能力,可以看见很远的地方;两个尖尖的耳朵像鸟的两只翅膀一样,在古人眼中,天空中飞翔的鸟能够听到很远的声音,甚至是云霄之外神灵的指示。因此,纵目大面具又赢得了千里眼、顺风耳的称呼。

另一种观点认为,纵目大面具塑造的是蜀王蚕丛形象。《华阳国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做石棺石椁,国人从之,谓纵目人冢也。”所谓“纵目”,是否像神话中的二郎神一样,额头中间长出一只眼睛?祭祀坑发现后,学者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纵目”可能正如这些面具一样,眼睛是向外突出的。也许有人要问,蜀王蚕丛怎么会长得如同怪兽一般?殊不知,纵目大面具是对蜀王蚕丛的追忆,这样的形象,显然经过了古蜀人天马行空的幻想与艺术加工。

除了纵目大面具,三星堆还出土了许多与眼睛有关的文物。“眼形器”有菱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种样式。菱形是完整的图案,钝角三角形器由两件上下拼合成菱形,直角三角形器则须由四件才能拼合成菱形。菱形的中间,恰好组成一个突出的圆,它们代表的是古蜀人“纵目”。


眼睛,是古蜀青铜器艺术表达的重要母题,有意思的是,甲骨文中的“蜀”字,写法虽有20多种,每一种写法上面,都有一个大大的“目”字。历史上的古蜀人并未留下自己的文字,为什么商朝的甲骨文中会以眼睛来代表蜀人呢?从青铜器中的眼睛崇拜来看,当时的古蜀人创造出大量眼睛突出的形象,供奉于宗庙或神殿中。同时代的商朝人,可能看到或听说了这些神像,便用象形的方式将它记录下来,这或许就是甲骨文中“蜀”的由来。

8、戴立冠青铜人头像

所属年代:中国历史学年代,商(前1600~前1046)
藏品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出土时间:2021年
出土地点: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
外形尺寸:冠宽 7.1、脸宽6、 通高21.2厘米


引用
该人头像出土于三号祭祀坑。因其发型像诸葛亮所戴冠帽,被网友戏称为“诸葛亮”。

仅存头部,整体器形不明。国字脸,粗眉,三角斜眼,高鼻,大口,方颌,长方耳,耳垂处有小圆孔,头后有“U”形轮廓,发式为笄发。戴高冠,冠梁较宽,绕头一圈,前额两侧向外伸出,呈 “几”字形,冠身较高且向后下方弯折,表面有多道沟垄,与后世的 “纶巾”较相似。

下颌下接一长柱,类似人头像的颈部,末端呈尖锥状,原应套接其他器物,头后往下斜伸出一圆柱与头像相连。


学者们普遍认为,人头像过去是有身躯的,只不过青铜珍贵,它们的身躯以木头或者泥巴代替,并在埋入祭祀坑前被毁坏。在三星堆,能享受全铜铸造殊荣的,只有那尊高260厘米的青铜大立人——出土时在祭祀坑中平躺着,身边环绕着纵目面具、人头像、玉器以及六七十根1米有余的象牙。
考古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的青铜人像以两类发型为主:一种长长的辫子拖在脑门后面,称为“辫发”;


另一种头发卷起来用笄(古时的发簪)系在脑后,叫作“笄发”。祭祀坑中,“辫发”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笄发”。


有学者认为,在三星堆的铜人像群中,从事宗教祭祀行为的,全都是”笄发“人像,他们是掌握天文和宗教知识的神权贵族;那么,与之共存的那些”辫发“人,很可能是掌握军事和行政权力的世俗贵族。

在古代,国家权力往往分为宗教与王权两个部分。青铜人像的两种发型透露出古蜀国内部的政权模式:“笄发”们代表的是神权阶层,控制着三星堆人的精神,充当着三星堆人与神灵之间沟通的媒介;“辫发”们则奴役着三星堆人的身体,把王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如此说来,三星堆古国的政权一分为二,一族占有神权,另一族则把王权收入囊中。

青铜人像中有四个戴着黄金面罩,在古代,青铜珍贵,黄金更为稀有。四个青铜人像应该代表了古蜀国的最高权力。他们两个“辫发”,两个“笄发”,数量恰好相等,似乎刻意维持某种平衡。

还有一种猜测,在黄金杖上刻有的图画:四根羽箭平行射入两个人头之中,箭头分别穿入两条鱼的头部,箭尾则是两只展翅的飞鸟。一个最新的说法是,两个人头代表着“笄发”和“辫发”两个部族,鱼和鸟是它们的图腾,羽箭则相当于誓言。这是“笄发”和“辫发”们刻下的契约。

9、商青铜太阳形器

所属年代:中国历史学年代,商(前1600~前1046)
藏品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出土时间:1986年
出土地点: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
外形尺寸:阳部直径28,高6,直径85厘米


引用
三星堆出土的“太阳形器”全部被砸碎并经火焚烧。从残件中能识别出六个个体,经修复复原的2件太阳形器的直径均在85厘米左右,构型完全一致。这里介绍的是其中一件。

器物构型为圆形,正中阳部凸起,其周围五芒的布列形式呈放射状,芒条与外围晕圈相连接。阳部中心圆孔、晕圈上等距分布的5个圆孔均是作安装固定作用的。

器物系采用二次铸造法制成。先将晕圈和五道芒条铸成后,再用嵌铸法将太阳嵌铸在芒条上,然后在与晕圈衔接处两面钻孔,最后用铆铸法在孔中灌注铜液将芒条铆接牢固。

这种形制的器物从未见于以往的出土文物,因其与同坑出土的铜神殿屋盖上的“太阳芒纹”的形式相似,器物正中凸起的阳部又与铜眼形器、铜眼泡构型接近,其整体图像特点也与四川珙县僰人悬棺墓岩画及我国南方地区出土铜鼓上的太阳符号颇为相像,因之发掘者将其定名为“太阳形器”。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此器的形式构成并不是太阳的象征,而是车轮:中心部分是轮毂,放射形条状物是车辐,外圈是轮圈。还有观点认为既非太阳,亦非车轮,而是用于军事作战的盾牌上的盾饰。多数意见认为,这种形制的器物应即是“太阳形器”。它是常设在古蜀国神庙中的神器。又或用于祭祀仪式,钉挂在某种物体之上,作为太阳之象征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



考古学家发现这件太阳形器的每两道芒和正五边形的一条边组成一个等腰三角,过顶点作底边的垂线发现它把顶角平分成两个36度角。而这件文物最神秘的也就是这36°,古人研究太阳最佳的日子便是冬至,而三星堆在冬至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就等于36度。也就是说,这件文物确实是一件古人用来测量太阳的天文仪器。


距今3500年的文物能够拥有如此高超的天文技术,实在超乎想象。甚至有考古学家直言“这件古老的天文仪器,不仅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还改写了世界天文史”。其实,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要知道当时的科技在世人的印象中是多么的落后,而出土的这件文物却彻底改变了世人对古人的想法。在这件“太阳型器”出土后的20年,同属古蜀遗址的金沙遗址又出土了一件关于天文的稀世国宝级文物,这件文物便是“太阳神鸟”,同样表现了古人崇拜太阳神,而文物上的12只“神鸟”也与中国原始的天文历法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因而考古家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古蜀文明是不亚于中原文明的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不仅在青铜器上有着非常大的成就,在天文历法方面也是同期各大文明无法比拟的。

10、青铜爬龙器盖

所属年代:中国历史学年代,商(前1600~前1046)
藏品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出土时间:2022年
出土地点: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
外形尺寸:盖内径23.8、外径25、通高23.6厘米


引用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形态各异的龙形器,爬龙器盖便是其中之一。出土于三号祭祀坑,保存较完整。

盖钮呈花瓣状,盖面微内弧,子口,方唇,口沿处有九个等距分布的桥形小钮,用于扣合固定器身。龙的形象栩栩如生,头下尾上,头似虎,身似蛇,头上有长曲角和尖耳,臣字目,张口露牙,前爪搭于器盖口沿上,肘关节处有倒勾,后爪及后半身残,后爪似搭于盖钮上。盖身有两道扉棱,与爬龙一起将盖面三等分,扉棱以云纹为基础纹饰,龙身两侧饰重环纹,背部饰重菱纹;盖颈处饰一周圆圈纹和凹弦纹,盖钮和盖腹均饰波曲纹,以圆圈纹镶边,内侧为雷纹。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中国最早的龙形象,出自距今8000多年前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此外,距今6000多年的河南濮阳的蚌塑龙,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玉龙、玉猪龙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远古时期龙图腾。商代、周代出土的青铜器上普遍刻有夔龙纹,还有各种雕琢精美的玉龙等。

“在中原的任何遗址,都没有像三星堆龙这么集中”。专家介绍,三星堆龙形文物造型之多开创先例。

纵观三星堆青铜器中的龙图腾,青铜神树中的龙、青铜爬龙器盖、青铜龙虎尊,这些形象最为典型的龙形器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龙头在下、龙身在上,呈现出一种“从天而降”的姿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古代,龙头朝上与龙头朝下分别有着不同的寓意。龙头朝上为“升龙”,寓意个人飞黄腾达、脱胎换骨;龙头朝下则代表着上苍俯瞰人间,寓意家族或者国家的福泽普照。上古时期的典籍《易经》中便说,“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由此可见,古蜀文明和中原文明一样,都将龙视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古蜀先民期盼见到龙从天上降临,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这也说明了当时的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交流密切,他们同样拥有对龙的信仰与文化认同,二者同属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员。

11、神树纹玉琮

所属年代:中国历史学年代,商(前1600~前1046)
藏品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出土时间:2021年
出土地点: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


引用
三号坑祭祀坑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包括这件神树纹玉琮。玉琮由整块灰白色玉料加工而成,对应两面线刻神树纹样,刻痕较浅。神树纹分枝有两层,与1号神树的三层九枝不同。每层有垂直的主干和枝叶,主杆顶和枝头有大花苞。两侧神树纹有所细微差别,神树底座一为山形座,一为尊形器。

带有神树纹的玉琮前所未见,为今人研究古蜀社会中神树的意义、象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考古人员认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部分玉琮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反映了早期古蜀与甘青地区的交流。



这枚玉琮上的神树绘有底座,而且应当是双层底座,“专家推测神树的主干在下层底座上是可以旋转的,不然这个双层底座的设计就没有实际意义。”底座耸立在两条贯通玉琮的平行线上,“这应当表示的是地平线。也即是说,玉琮要表达的意思,是神树原本是树立在地面上的。”

考古界专家大多认为,玉琮原本是由外部传入古代成都平原的,比如现藏于金沙遗址博物馆的 “良渚文化十节青玉琮”,带有典型的良渚文化烙印,推测应是来自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产物。


由这枚玉琮,专家推测:古蜀大型的青铜神树制作时,一定绘有精准的设计图,“当时不会只是凭借感觉做出了那么高大的艺术品。那么其他的青铜器也会是一样,有完善的设计,就会有完美的作品。”神树纹玉琮的发现,让所有的考古人尤其是古玉研究者感到意外,它太不合常理。在此之前,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不少玉琮。但那玉琮上面,要么没有花纹,要么就是一些神面。将神树雕刻在玉琮上,三星堆是唯一的一个。

三星堆玉琮之上之所以绘刻有神树图案,可能是希望以玉琮为媒介,用它来与天神相互沟通。也许玉琮的最初功能,确实是祭祀大地,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便赋予了玉琮更多的功能。

玉琮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于祭祀神只。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玉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以下是玉琮的主要用途:

祭祀礼仪用器
玉琮最初是作为祭祀神只的礼器使用的。在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因此祭天地四方之器都要“必象其形”,玉璧是圆的,便用它来代表天,地是方的,玉琮的外形正是方的,因此采用琮作为礼地的器物。

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在墓葬中出土的玉琮,可以反映出墓葬主人的社会地位。例如,地位越高的人陪葬的玉琮数量就越多,玉琮的数量可以直接判断出墓葬主人地位的尊贵等级。

社会地位的标志
玉琮在商周还常见,但在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这表明玉琮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其社会功能也在逐渐减弱。在后来的历史时期,玉琮可能更多地被视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而非实际的祭祀用具。

丧葬用具
在丧葬仪式中,玉琮有时也会被用作随葬品,以象征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例如,玉琀一般作蝉形,置于死者口中;死者手握玉猪的习俗,在东汉和魏晋南北朝都很流行。这些玉制品的造型变化不大,刻纹也都比较简单。

艺术品和工艺品
玉琮作为一种艺术品和工艺品,也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审美观念。例如,中国最早的玉琮当属良渚玉琮,良渚玉琮出土于良渚文化遗址,是遗址中颇具特色的重要器物。据考古专家称,良渚玉琮由软玉雕琢而成,从外观上来看,它是呈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形的小型器物,但其表面细密的阴纹线刻技艺却令人震惊,甚至连后世都只能对其望尘莫及。良渚文化的玉琮以其高大的体型、精细的制作和独特的纹饰而著称,成为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玉琮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祭祀礼仪的象征,也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标志。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琮的功能和用途虽然有所变化,但它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 此帖被午夜向日葵在2024-10-28 16:40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0
午夜向日葵

ZxID:742049


等级: 内阁元老
再走几座城,再看一点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0-28 0
其他馆藏(排名不分先后,仅凭楼主喜好):
1、商青铜神坛

商青铜神坛,跟青铜神树一样,被誉为三星堆最为神秘的青铜神器。

AI拼接复原图

青铜神坛由三星堆遗址祭祀区8号坑出土的青铜神兽、上有13个小型青铜人像的镂空基台,3号坑出土的青铜顶坛人像、青铜持鸟立人像,7号坑出土的青铜顶尊跪坐人像,以及2号坑出土的青铜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等部分,自1986年到2022年,研究人员从挖掘到组装过程历经30余年,从4个祭祀坑中攒齐青铜神坛的“零件”,对比青铜器的断茬、范线、纹饰,进行“跨坑组装”,才让它呈现出如今的样子。

神坛可以大致分成3层青铜神坛底座、青铜神兽和青铜顶坛人像。

第一层为青铜神坛底座。


底座为方形,所以称为四方坛。底座为三阶式,从上至下,一层大于一层,2022年6月出土于三星堆祭祀区8号坑东北角。整体呈多级塔台状,高约90厘米,底部约40厘米见方,共有13个小型青铜人像。坛上的重心,是4位抬杠力士像,力士各自跪立在下圆上方的台座上。神坛上的力士雕像,身着华丽的上下装,有流畅的几何纹饰,裤管一侧有眼形纹,系有腰带。力士断发,面部表情比较夸张。身躯高大面向前方,双肩抬起,昂首挺胸,跪在圆形台基之上,共同抬起一个由八根铜杆组成的抬架。

力士抬杠,左边的二位杠头放在右肩,右边的则放在左肩,双手都紧扶着杠头。从上方看到前方力士肩上的杠头上,还有左右连接的双杠。这样看来,虽然抬杠有残断,双抬杠总共应当有八根杠子。如果称为八抬或八大抬,还不是很贴切,那得有八人抬。


四力士肩头的双杠,组合成井字架,这样的抬法,应当比较稳固。看到这样的抬杠,会想到现代汽车底盘的井字架,消防支架也是井字架,是一种稳固的物理架构。神坛上出现井字架,表明古蜀人有过同样的抬物行为,完全是现实技术的再现。

四力士面朝同一方向,力士之间分坐四小铜人,但小铜人分别面向四方。小铜人垂足端坐小几之上,几下是镂空圆形云台,将铜人托起。铜人将五指并拢的双手放在双膝上,圆睁大眼,咧嘴龇牙,神色略显恐怖。口中露出上下牙齿,这是三星堆所见雕像中少见的表情。头戴五梁冠,又似五绺发式,有些许张扬。

小铜人身穿对襟无纹紧身衣,腰中束带。脚上是翘头靴,双脚左右分开,踏在云台之上。小铜人在神坛上的角色,暂时还无法判明。

神坛场景中突然现出坐姿,也是让人惊诧的。其坐具高度与小腿长度接近,与几案区别不大,应当是专用之物。这个现象非常重要,表明古蜀时代的起居方式有了超前的改变。我们知道中原的传统坐姿,是跽坐,席地而坐,是将臀部落坐在足跟上,而垂足坐姿的流行,起于北方文化带来的改变,这个改变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到唐宋时才成为起居规范。有了三星堆神坛的发现,我们以往的结论可以考虑作些订正了。

神坛一角,有一个跪姿拱手戴冠小铜人,其手中,像大立人一样,持握着一个东西,现在也不确定。发掘者以为四角各有一位这样的铜人,如果有,现在也不明确扮演着什么角色。


平台正中心有一个凸起高台,经过比对,其上原有一个背罍跪姿人像,这一件铜人像如指头大小,刻画的十分精细,不仅体量很小,还因用背带背着一个罍,显得姿势非常特别,仔细观察还可以看到捆束铜罍绳索的蝴蝶结造型。这个背着罍的人,作为独一形象存在于神坛的最中心位置的,那么这样的情况下,他背的罍,或者是罍中装的器物,极有可能是在这个场景,或者是神坛的这个场景中最重要的一件器物。小铜人跪在半球形凸堆上,面部似现出笑意。更重要的是,这件雕像胸部凸起明显,感觉塑造的是一位女性,故此称之为背罍妇。


神坛空体基座下方原有一个铃铛。


三星堆原先出土过顶尊人雕像,也是因为胸部凸起而被一些研究者目之为女性。顶尊女,背罍妇,女性题材出现在三星堆古蜀人的雕塑中,也是值得关注的。

第二层为青铜神兽。

四位力士抬起的是一只如犬似马的小型青铜神兽。这样的神兽形态非常特别,肥硕的体态,粗壮的四肢,大嘴大耳,它有着獠牙、象鼻等多种动物的特征。原先2号坑中出土的神坛,底座就是这样的神兽,而且那还是有翼神兽,翼展高举欲飞。有学者认为神兽为大象,出土那样多的象牙,青铜器中应当会表现大象。但是究竟与现实动物有何关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还有一点要提到的是,神兽的颈部拴有套索,方便开解。套索用三根铜丝扭成青铜链条,可惜末端残断了。


将神兽这样高高抬起,让它出现在神坛顶端,这样的仪式其实非常特殊。不过这次在8号坑中,还发现另一尊神兽,神兽站立于铜方座上,方座下面有残断的圆形抬杠,显然它也是被抬起的神兽,这是四力士抬神兽场景的一个旁证。这表明古蜀人有这样的祭仪,有可能经常这样行祭。


神坛上的神兽背上,在神兽头尾之间,还跪立着一个小铜人,其上半身已残断。这个跪立小铜人,着装也是短袍服,衣服上有几何纹饰,脚蹬翘头靴,系有腰带。而且裤管一侧也有眼形纹,这个铜人整体感觉与四力士没有明显区别。在6座祭祀坑出土文物拼对时,神兽上跪坐人的下半身和3号坑“奇奇怪怪的文物”底部、缺失下半身的铜人拼合在一起。


第三层为青铜顶坛人像。

这个铜人双手捧举方形座,方座之上一个俯卧的铜人呈飞翔的姿态,其上方四根尊形立柱支撑着神坛,立柱之上有飞龙擒牛装饰,龙尾向上延伸至立柱最上方,龙鼻还顶着牙璋。


整件青铜神坛结构复杂,大量采用铸接技术,将预先单铸成型的小部件通过精准的定位、拼装和嵌套,形成一个结构稳定、造型繁复的大型青铜器。更为重要的是,这件器物中部的大量人像,构成了一个明确的祭祀活动场景,很可能反映了三星堆时期重大仪式活动中不同职能人员的分工以及他们的宗教观念。

三星堆发现的几座青铜神坛,以表现献祭或祭拜神灵活动为主,而且是以太阳崇拜为主,是古蜀时代精致诡谲的艺术品。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坛,造型比较壮观的不少于3座,底座有方有圆。2号坑和7号坑所见神坛为圆形底座,这次8号坑神坛却是明确的方形。古蜀人对神坛方圆的选择,应当循着固有的理念,是否有天圆地方这样的理念,也还不能得到确切的答案。但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需要深入研究。
后来中原文化传统,祭天之坛为圆形,祭地之坛为方形。三星堆圆形神坛,应是祭天礼拜太阳设计理念的表达,而且神坛上都有一些太阳的图符。

[ 此帖被午夜向日葵在2024-10-28 16:18重新编辑 ]
午夜向日葵

ZxID:742049


等级: 内阁元老
再走几座城,再看一点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0-28 0
今年对三星堆进行了二次挖掘,使我对三星堆那些奇奇怪怪的器物产生了兴趣

以上是我在网上搜索的信息进行整理整合的,大家都没有定论,各个学术猜想吧

[ 此帖被午夜向日葵在2024-10-28 16:35重新编辑 ]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10-29 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