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中国剪纸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00 回复:1

[宗教民俗] 民间艺术-中国剪纸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多罗明溪

ZxID:10430355


等级: 派派版主
越来越好!9.3日上任!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0-18 0
中文名:中国剪纸
外文名:Chinese paper cutting, Chinese paper-cut
起源:公元六世纪
实质:中国民间美术
非遗级别:世界级
申报地区:中国
批准时间:2009年
遗产类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中国剪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历史沿革

先唐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辙,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 [6]而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 ,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

北朝对马团花剪纸(左为残片,右为复原图)

唐代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彭衙行》诗中有“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另外,在敦煌莫高窟也出土过唐代及五代的剪纸,如《双鹿塔》《群塔与鹿》《佛塔》等都属于“功德花纸”一类,主要是用来敬供佛像,装饰殿堂、道场。其画面构图复杂,有具体的内容,外还有《菩萨立像》《持幡菩萨立像》等水墨画镂空剪纸,是剪纸与绘画相结合的作品。

唐代 菩萨立像 30.5X19.2cm

宋代

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此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 [9]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宋代 吉州窑剪纸贴花方块盏

明清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 [9]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中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到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就连当时的皇亲国戚也都离不开剪纸。北京故宫的坤宁宫是清代皇帝结婚时的花烛洞房。宫殿前后窗的窗纸都是裱糊在外面的。墙壁用纸裱糊,四角贴有黑色的“囍”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是黑色的龙凤团花剪纸。宫殿两旁的过道墙壁上也贴有剪纸。从剪纸的纹样、用料、用色来看,与普通农家的顶棚花、墙花相比,除了剪纸图案稍大以外,基本没有差别。

清代剪纸 鸭子戏莲

近现代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先进知识分子蔡元培、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倡导下,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雏形。他们广泛收集民间文学资料,同时也努力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其中就有民间剪纸这一项。30年代,艺术家陈志农在北京开始了民间剪纸的研究与创作。他用速写和剪影的形式描绘了老北京大量的风俗民情,串街小贩、作坊工匠、食摊茶挑、集市庙会、市井闲人等。
20世纪40年代,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剪纸开始出现。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此后,延安鲁艺的艺术家陈叔亮、张仃、力群、古元、夏风等人开始学习当地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剪纸,对民间剪纸进行了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并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边区人民生产、生活、战斗的新剪纸。作品运用了民间传统的样式,描写了抗日战争和边区建设的新内容。它推动了群众性剪纸的创作和发展,使传统的民间剪纸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还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区的民间新剪纸作品,为新中国成立后剪纸艺术的发展拉开了序幕。可以说延安的剪纸开创了中国剪纸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在新剪纸的创作中除了表现各行各业新气象的剪纸外,儿童、体育、杂技、歌舞等也成为剪纸最常见的题材。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现代剪纸 抗日小英雄——雨来


作品分类

单色剪纸

单色剪纸是剪纸中最基本的形式,由红色、绿色、褐色、黑色、金色等各种颜色剪成,主要用于窗花装饰和刺绣的底样。主要有阴刻、阳刻、阴阳结合三种表现手法。用于刺绣底样的剪纸,常用剪刺结合的手法。刺是以针尖在花纹的细部刺出小型圆点,在一些部位留出“暗刀”,可以作为刺绣时套针换线的依据。折叠剪纸、剪影、撕纸等都是单色剪纸的表现形式。
一、折叠剪纸
折叠剪纸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制作表现方法。所谓折叠剪纸即经过不同方式折叠剪制而成的剪纸。最早的“对马”“对猴”等团花就是经折叠剪出的。折叠剪纸折法简明,制作简便,省工省时,造型概括而有一定变形,尤其适于表现结构对称的形体和对称的图式,如人、蛙、蝶、龟、倒影、对鱼等,几何纹、花卉、景物、器具等题材都能适应,而且展开极为对称,又能变化出多种适合形,两方连续,四方连续或多方连续,这是它能长久得以流传的一个主要原因,折叠剪纸对中国的剪纸普及和工艺图案造型,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剪影
剪影是剪纸艺术中的一种古老形式,通过外轮廓表现人物和物象的形状,所以它最注重外轮廓的美和造型,剪影由于受轮廓造型的局限,一般以表现人物或其他物体的侧面为好。其工具主要是剪刀和刻刀,纸一般用黑色或重色纸,在表现人物侧影时,一般是边看对象边剪。剪影很适合表现透光效果,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剪纸类型。

三、撕纸
撕纸是由传统的民间剪纸变形出的新类型。其方法是利用不同类型的纸,采用手撕的方法去撕裂造型,以手代剪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不适合去表现巧工细琢的效果,但正是这种局限,又恰恰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个性,有一种古拙雅朴、豪放雄健的格调。在撕纸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随意性,有一种自然天成的韵味。


彩色剪纸

随着剪纸表现形式的探索和发展,彩色剪纸的形式和技法在逐渐增多,有点染、套色、分色、填色、木印、喷绘、勾绘和彩编等。诸种形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到之处:点染剪纸滋润、装饰性强;套色剪纸脆利、色块鲜亮;分色剪纸分色截然、色感丰富;填色剪纸则单纯、洁净、鲜明,均给人不同的感受。

一、点染剪纸
以颜色在刻纸上进行点色为点染剪纸。这种剪纸也属于刻纸,在设计上阳线不多,偏重干小面积的阴刻,以留出大面积的阳面进行点染。类似于木版年画的效果。
点染剪纸所用颜色,一般系民间染布用的品红、品绿等,统称“品色”。染到用白生宣纸刻成的剪纸上。品色一融到生宣纸,便立即上下左右渗透扩散开来,一次可染三五张。渗透不足的部位,可翻过来在背面补笔。调制时掺入白酒或酒精,渗透性很强,用在宣纸等吸水性较强的纸质上。由于酒精和白酒中不含胶,酒精挥发后纸面依然平整,不起皱,能产生较好的晕染效果。
点染时,一支毛笔蘸一种色,互不串穿,配色原理如同水彩、水粉画调色。黄、蓝相混呈绿色,红蓝相融成紫色等。有的厂家采用流水作业,染工一字排开,一人染红黄,一人染蓝绿,轮到最后一个人时就全部染完了。

二、套色剪纸
套色剪纸通常以阳刻为主,与点染剪纸相反,进行大面积镂空,给套色留有余地。从作品的背面贴以色纸块,多用黑纸或金纸剪刻,按肤色、服饰、器物、花木等分别贴以不同的颜色。在拷贝箱上用铅笔把所需套色的形状勾画下来,再根据铅笔形状剪下来,按部位用小毛笔蘸糨糊粘好,可先套小色块,后套大色块,所套颜色要以一个色调为主,一般以三四色为宜,套色要少而精,注意冷暖对比关系。有时套色有意超出或不到轮廓线,显得更生动。如套一个姑娘的脸庞、脸颊的红晕,剪成椭圆形,很具民间囡娃的艺术情趣。
套色剪纸不必处处全套。不论全部套色或局部套色,都应考虑是否套得有必要,谨防事倍功半和费力不讨好。全部套色要强化主调,局部套色要注意少而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套色剪纸虽用色较为自由和便于选择,但多一个色确实要起多一个的作用,两个色可以概括,就绝不要增添第三个颜色。用色精练,手法简洁又恰到好处,是艺术高超的表现。

三、分色剪纸
分色剪纸有的也称为剪贴剪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色剪纸的组合拼贴,基本上还是单色剪纸。它是用剪好的不同颜色形状的纸拼成一个画面。拼贴组合时要注意颜色之间的协调性,不宜过于琐碎。也有一种是将剪纸分成主纹和底纹,然后以底衬托主纹,交错重叠拼贴的。如一幅剪纸中天空是蓝色,云是白色,地是草绿色,蒙古包是紫灰色,骆驼是赭石色,分别剪好后,拼贴在一起,这种剪纸鲜丽明快,装饰性很强。

四、填色剪纸
填色剪纸亦称笔彩剪纸,着色时运用笔绘。具体做法是,将黑色剪纸贴到白衬纸上,用笔在线条轮廓内涂绘。平涂效果与套色剪纸相似,只是手法不同。填色后可出现浓淡变化和自然晕出的效果。注意用笔不要呆板和反复涂改,可充分利用自然浸开的效果。

五、木印剪纸
木印剪纸是印刷与剪刻相结合的一种剪纸形式,其方法有的在木刻印刷即“开相’’后再镂刻,也有在木版印好的剪纸上再染色,还有的直接印刷成剪纸效果直接贴用。木印剪纸近似民间木版年画,可大量制作。多用于表现戏曲人物和神话故事的题材,与纯刻纸相比有更强烈的表现力,但不及点染刻纸那样完美自然。

六、喷绘剪纸
喷绘剪纸是经喷笔(喷熗)喷染成的剪纸。可喷在衬纸上,也可喷在裱好的剪纸上。喷笔喷出的雾点,有特殊效果,像薄雾、晨露、霜雪、雨珠。点有大小、疏密之分。

七、勾绘剪纸
勾绘剪纸是剪纸与绘画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一种是以剪刻为主,兼用毛笔勾绘细部,也有全用线条勾出画面,然后用剪刀将空白处镂空的;另一种是用金箔纸刻出花纹的大体轮廓,使某些局部空白,并适当勾以线条。由于它是剪画结合,很多细部可以直接用笔画出,剪画结合可以产生一种新的意趣,既使用了绘画技法,同时也保留了剪纸的独特性。

八、彩编剪纸
彩编剪纸是一种编剪并用的剪纸类型。就是用各种色彩的纸条,经过不同的裁剪和编织,组成各种几何图案及花卉、动物、人物等。其线条明快、构图别致,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可用于席编、筐编、刺绣、儿童手工等。


立体剪纸

立体剪纸既可是单色,也可是彩色的。它采用了绘画、剪刻、折叠、黏合等综合手法产生的一种近于雕塑、浮雕的新型剪纸,它吸取了现代美术的技巧,充分体现了写实与美术浪漫的特点,使剪纸由平面感变为立体化,可用于观赏造型及儿童的手工制作等。


方法技巧

单色剪纸技巧

一、折叠
将纸折叠后产生重复的图案,是剪纸技法中最基本的一种,也是单色剪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取决于折叠的次数和角度。运用此工艺剪制花卉时,可将纸折叠两次或三次后始剪,所得的花纹为四面或六面均齐的形状。若剪制动物或人物,折叠一次剪后的形状为左右对称。折叠剪纸由于是对称性强的纹样,所以所得的图形更具韵律感。此技法多用于剪制喜字花和顶棚花等。
二、阴、阳刻
剪纸的基本效果是通过单独或混合使用阴阳线得到的。
阴刻也称镌刻,就是刻去表示物象结构的轮廓线,在大的块面中表现线条的方法,这种效果厚重、结实、分量感很强,有一种强烈的黑白对比感,被剪刻去的空白组成图案,线与线不相连接。
阳刻也称镂刻,正好与阴刻相反,是刻去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图案的线条是实心,线线相连。这种方法流畅、清晰、玲珑细致。
阴阳结合是最好的剪纸表现手法。在同一幅作品中出现阴阳刻两种方法,使构图变化多样,画面中黑、白、灰对比鲜明,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剪纸技巧。
三、刺孔
用小刀或剪子在纸上剪刻出基本轮廓,然后用针在图案上刺孔,主要是让多层纸连接,同时于粗糙中见细致。这种手法常用于刺绣花样,有时花样是对称的,如枕花、鞋花、衣袖花等。需要2~4个一样的纸样,这时就多用宣纸剪刻、刺孔,完工后揭粘,则同时有多个一样的纸样。使用宣纸就是因其容易粘连而且薄,垫在下面进行刺绣时不会影响美感。用快而简便的订书机、订书钉代替,也同样起到多层纸连接的效果。

表现手法

彩色剪纸既然是在单色剪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表现手法也当然趋于相同,它分为:剪影、阴剪、阳剪、阴阳混剪四种。为了使表现手法的叙述更加明晰,我们在以下的例图中均以单色剪纸为例。
剪影法:这是剪纸的初步,它只需按心象剪出物体的外部轮廓形状即可,轮廓完成以后,再在剪影上进行粘贴或彩绘。
阴剪法:在剪影的基础上,将内部镂出线条结构,类似印章中的白文,即剪去线条、留下剪影的底子。
阳剪法:与阴剪法正好相反,镂空底子,留下线条结构。在底部衬上各色彩纸,衬色剪纸多用这种表现手法。
阴阳混剪:阴刻剪纸平淡厚重、浑然一体,但处理不好易显沉闷板结;阳刻剪纸明朗清晰、玲珑剔透,但太精巧了容易显得单薄轻飘。若二者结合,则取长补短、疏密相宜、有虚有实、重点突出。

用途形式

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
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分类介绍
窗花用于在贴窗户上作装饰的剪纸。以北方为普遍,北方农家窗户多是木格窗,有竖格、方格或带有几何形花格,上面张糊一层洁白的“皮纸”,逢年过节便更换窗纸并贴上新窗花,以示除旧迎新。窗花的形式有装饰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团花,更有自由的各式适合花样,如动物、花草、人物,还有连续成套的戏文或传说故事窗花。总之适应不同形状的窗格作成不同的布置。有一种布置较特别,即跨越窗格的窗花,在山东民间称作“窗越”。
喜花婚嫁喜庆时装点各种器物用品和室内陈设用的剪纸。一般是将剪纸摆衬在茶具、皂盒、面盆等日用品上,有贴在梳妆镜上。喜花图案题材多是强调吉祥如意、喜气洋洋的寓意。色彩为大红,外形样式有圆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形等,配置以各种吉祥的纹样如龙凤、鸳鸯、喜鹊、花草、牡丹等。构图布局有“花中套花”的方法。
礼花摆附在糕饼、寿面、鸡蛋等礼品上的剪纸。在广东潮州一带称作“糕饼花”“果花”,浙江平阳一带称作“圈盆花”。礼花题材多取吉祥喜气的图案。在山东为庆贺生子的“喜蛋”上贴剪纸,或将蛋染红露出白色花纹。在福建农村互相馈赠寿礼用乌龟图案以象征长寿。有龟形糕饼,也有龟形剪纸。
鞋花用作布鞋鞋面刺绣底样的剪纸。其形式一般有三,一是剪成小团花或小散花,绣于鞋头,称“鞋头花”,二是适合着鞋面的形状剪成月牙形,称“鞋面花”,三是由鞋头花的两端延伸而至鞋帮,称“鞋帮花”。另外还有一种“鞋底花”,旧时多用于“寿鞋”。或绣于布袜底上。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题材有花草、小鸟等。有的鞋花在局部剪开而不镂空,此称“暗刀”,是绣花时套针换色的依据所在。
门笺又称“挂笺”“吊钱”“红笺”“喜笺”“门彩”“斋牒”。一般用于门楣上或堂屋的二梁上。其样式多为锦旗形,天头大、两边宽,下作流苏。多以红纸刻成,也有其它颜色的或套色的。图案多作几何纹或嵌以人物、花卉、龙凤及吉祥文字的,如“普天同庆”“国泰民安”“连年有余”“风调雨顺”“金玉满堂”“喜鹊登梅”“福、禄、寿、喜、财”“五业兴旺”等。张贴时或一张一字、或一张一个内容,成套悬挂,一般以贴五张为多。贴门笺除有印春除旧之意外,也有祈福驱邪之意。
斗香花一种套色剪纸,多用于祭祖祀神等传统民俗活动时的装饰用, 剪纸的题材多选用戏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卉、人物等吉祥图案。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红、桃红、绿、蓝、橘黄、淡黄、黑等蜡光纸组成,颜色丰富、效果十分强烈。剪纸时需用7层蜡光纸和一层皱纹金纸叠在一起,按照统一的样式刻花,完成刻花之后,再根据剪纸艺人的灵感将每张刻花的不同部分拼凑起来,重新贴在一张白纸上,最后将白纸也刻成图案完全相同的样式。因此,一套斗香花可以做出8张花样相同、颜色各异的剪纸。
剪纸旗幡用于民俗活动中剪成旗幡形的剪纸。如民间重阳节时,以色纸剪成三角旗插在重阳糕上,非常好看。宋代浙江旧俗,如有病人,巫者执剪纸龙虎旗驱邪消灾。在丧礼中,送葬用的“花幡”也有用素纸剪成。剪纸花幡与佛教中引路菩萨所持幡状物相关;另在纪念逝者过周年时的斋事中也有剪纸而成的“招魂纸幡”, 以及悬挂经堂梁上的“疏”(其形也类似于幡)。


装裱样式
样式介绍
镜框式一般市场上出售装照片和画片的就可以。在装剪纸时需要将剪纸的四周用少量的白色乳胶粘连在托纸上,否则待镜框挂起来后,剪纸往往会掉下来或移动位置,显得东倒西歪不整齐。 托纸的颜色选择主要看剪纸的颜色,起衬托剪纸的作用。比如剪纸是重颜色时,衬纸就要选择浅色的,剪纸是浅色或白色时,衬色就要选择重颜色。
纸版式纸版装裱可分平面装裱和立面装裱,平面装裱将剪纸用透明乳胶全部粘连在事先设计好的纸版上即可。 立体装裱是将纸版分成二层,中间夹着用透明片固定好的剪纸,外表再用透明片或玻璃纸贴好,这种装裱给人一种立体空间感。
卷轴式卷轴是装裱中国画的一种形式。它庄重、大方,挂在房间里很有气魄和具有东方艺术特色,用来装裱剪纸自然是上等。如在装裱好的卷轴上再请书法家题上字,盖上印章,就完全可以同一幅中国轴画相媲美了。装裱卷轴价格要比镜框昂贵,装裱技术的难度比较大一些,但是,艺术效果却相当好。
压胶式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各种透明化学材料越来越多,其中如透明树脂胶,加进少许的凝固剂,将剪纸平放在玻璃上,将配好的胶水倒在剪纸上面,然后用木架绷平的玻璃纸平放在胶上,再用橡皮滚筒压平,放在400度灯光下烤干。用这种方法装裱后非常精美,能永久保存,但技术比较复杂,如果祷时温度掌握不好容易将玻璃纸烤破而失败。这种装裱效果近似照片过胶效果。


内容意义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
民间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据记载,鹤即“玄鸟”,玄鸟是“候鸟”总称。在民间文化中鹿称为“候兽”,鹤称为“候鸟”,鹿鹤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征。民间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与鹤在一起又有福禄长寿之意。在民间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人力劳动成为生存的保证,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永恒的理想。民间剪纸以各种形式表达出对生命的渴望,袒护生命,颂扬生命,表现生的欢乐,对生命的崇拜成为人们虔诚的信仰。《鹰踏兔》是民间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传统纹样,在民间流传极广。鹰喻“阳”,同鸡、鸟、鸦一样。在民间神化中称太阳为“三足鸟”,民间称太阳为“鸦”。兔寓意“阴”民间称月为兔。鹰踏兔暗喻男女情爱,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题。民间剪纸中常见的坐帐花、喜花都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对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与追求。《扣碗》《抓髻娃娃》《鱼唆莲》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比比皆是。
在民间剪纸中有许多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这些作品有着一个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对主体进行的夸大,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蚕、大大的谷粒等,通过剪纸,人们虚构了美好的形象;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来张扬人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并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

各方派系

南方派


☆自贡剪纸
自贡剪纸,自贡小三绝之一,自贡市民俗文化。是千年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自贡的重要文化名片,也是我国民间工艺的标志性产品。自贡剪纸是四川省自贡市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剪纸又叫刻纸或者剪画,始于40年代初期,在中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自贡剪纸纯朴古拙,情趣生动,不仅在四川很受称道,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郭沫若同志曾经亲自为自贡剪纸题字“中国自贡剪纸”,足见它是享有一定声誉的。

自贡民间剪纸历史久远,始于明清,相传400多年,是老百姓祈求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自贡剪纸特点是质朴丰润,清新明快,拙中带巧,平里有奇,装饰味浓,现代感强。为自贡民间传统,主要为各种吉祥如意图案。20世纪40年代末,鄂西人余曼白流落自贡,揉合南北各派剪纸风格之精髓,形成自贡剪纸的独特剪法。1989年,沈成林剪纸作品获中国首届剪纸大赛二等奖。相比四川其他地区的剪纸艺术,自贡剪纸总体风格更为精雅细致,造型婉约,线条缜密,因此被誉为四川剪纸艺术两大流派(自贡剪纸、川北剪纸)之一。2009年,包括自贡手工剪纸在内的“四川手工剪纸”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贡剪纸作品以动静、阴阳、块线、疏密结合的手法,和独幅、组画、单色、彩色等表现形式将各种民间艺术融于剪纸作品中,形成质朴丰润、清新明快、拙中带巧、平中有奇、图案味浓、雅俗共赏的独特艺术风格。

☆佛山剪纸
佛山剪纸,流传于广东省佛山市的传统美术,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佛山剪纸在宋代由中原传入,盛于明清时期。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销往省内及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南洋各国。古代,剪纸主要用途是中国传统节日礼品的装饰、祭祀装饰、刺绣雕刻图样、产品商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佛山剪纸在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构图严谨、装饰性强、剔透雅致、金碧辉煌的特点,多以反映时代生活题材为特色,开创了传统艺术创新之路,在中国剪纸艺术中较具代表性。

佛山剪纸结构雄伟奔放,用色夸张富丽,以剪、刻、凿、印、写、衬等技艺并用,材料和表现手法巧妙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制作方法的差异,大致可分为纯色剪纸,铜衬料、例写料、纸写料、金花、银写料等几种。其作品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纸上或在特制的铜箔、银箔上剪、刻而成。

佛山剪纸融汇了绘画技法,刻与写配合紧密、恰当,显得瑰丽生动。佛山剪纸百年前用作建筑、家具雕刻上的底稿,后来发展为室内装饰,贴在门楣、柱上、窗上,也有用作祭祀品、札作、花钱、炮竹、纸盒上的装饰。

佛山剪纸的题材,绝大多数是劳动群众所喜爱的,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人物和民间故事。如“龙”、“凤”、“鲤鱼”、“孔雀”、“四时瓜果”、“福禄寿全”、“和合二仙”、“六国封相”、“唐明皇游月殿”、“嫦娥奔月”、“八仙闹东海”、“赛龙舟”等等。

佛山剪纸在本地传统民俗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无论岁时节日、婚丧嫁娶、寿辰祭祀、交际礼仪,以至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儿童玩具都喜欢用剪纸作装饰。如春节,家家门楣上都贴上“五福临门”的横批,在横批下帖上五张铜衬料福字笺花钱;大神、祖先、门官、土地、灶君、井神等,在左右上角都插上一对“金花”;过去,佛山有金花行,生意兴旺。大神的金花有二层或三层,每层一张铜凿料剪纸,中间用通木架起,下层大、上层小,富于立体感,金花上还用绒球作装饰,十分夺目。图案多以金瓜顶、莲花座、中是左右招财童子。其他家神所用金花大致相同,祖先神用中号,其它神用小号,也是一至二层不等,婚嫁喜庆,所用礼盒、礼品都用剪纸贴上作装饰;七月摆七夕时,妇女们用剪纸装饰果盘、香案、烛台,放贡品的碗也用剪纸盖顶,姑娘们精心制作的冬瓜灯、芝麻船、柚子等以及各式人物扎作,都少不了用剪纸作装饰。通常,乞巧节所用的剪纸,也是姑娘们比手艺的项目之一。炮竹包装用剪纸作装潢、烟袋、茶箩(盛茶壶用)、米缸、甚至眼镜盒,人们都喜欢用剪纸作装饰。

此外,用的较多的是祭祀品。佛山俗例,丧祭要做七个“七”,每个“七”都要焚烧大量的祭品,尤其以“三七”为甚。所烧有金山、银山、金桥、银桥、大屋及屋内陈设、衣服鞋等等。这些纸扎品全都贴上剪纸装饰,如柜箱面和四角都贴上图案剪纸,连手帕都用剪纸作图案。
多彩多姿的佛山民俗,促进了剪纸的发展,而剪纸工艺的发展,使佛山更具特色。

佛山剪纸传承人陈永才,1941年生,广东佛山市南海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广东剪纸)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60年进入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是目前从事佛山剪纸时间最长的一位艺人,其作品既保持了传统佛山剪纸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玲珑剔透的特点,又善于以多变的手法剪刻现实生活题材。

☆湖北沔阳剪纸

沔阳雕花剪纸,又称“沔阳刻纸”,俗称“花样子”。沔阳雕花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其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既有我国南方剪纸的共有特征,又有江汉水乡剪纸的典型特色,充分展示了仙桃人民的艺术才华与美好生活的愿望。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仙桃市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称号。

沔阳雕花剪纸是民间艺人们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刻的绣花纹样(俗称“花样子”),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雕刻。艺人们使用的刻刀多为闹钟发条和手术刀通过加工而成的。蜡盘由菜油、白蜡、香炉灰合成物盛于小木圆盘中组成。昔日沔阳水乡卖“花样子”的剪纸艺人身背花箱,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到处可见。心灵手巧的大姑娘赶制嫁妆和妇女为儿孙做鞋帽、挑花绣花比比皆是。田少人多地区以雕卖“花样子”糊口的艺人代代相传,越来越多,“剪纸之乡”、“剪纸世家”不断涌现,远近知名。尤其是长埫口镇的新口村、石剅湾村,彭场镇的窑湾村,西流河镇的赵河村,有200多人从事雕花剪纸、1000余人卖“花样子”。

艺人们雕出的“花样子”,一般用于鞋、鞋垫、帽、枕头、涎兜、帐飘、帐帘、门帘等刺绣纹样,纹样多为寓意吉祥和瑞庆图案,如“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等。

雕花剪纸是湖北仙桃市一种独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它以丰富的构思、圆满的造型、精美的雕刻工艺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一朵艺术奇葩。沔阳雕花剪纸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据《沔阳县志》记载,沔阳剪纸在明末清初就以构图匀称、雕工纤细形成风格,当时的民间艺人多用一种斜口雕刀,在样图下重叠一、二十层纸,摆在腊板下刻出花样来,作为妇女刺绣底样。由于沔阳雕花剪纸创造了众多的平面造型艺术,在各种工艺美术的装饰图案设计方面都可以寻找到雕花剪纸艺术的缩影,使其具有实用工艺美术的特殊价值和重要意义。

沔阳雕花剪纸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画草图就注重借鉴年画题材,吸收了国画线描的手法,汲取装饰画的简化、夸张、变形等造型特点,运用花鸟画的结构和书法的形式,达到版画黑白灰分明的效果。严格的腊板制作技术保证了雕刻时刀法流畅,线条优美。沔阳雕花剪纸与其它地方的剪纸相比较,主要在刀法上独具高超技艺,历代雕花艺人从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日臻完备的妙招,讲究的是“握刀要正,下刀要顺,开片要严,行刀要匀”。阳刻、阴刻、隐点隐线等技法的应用,也使雕刻出来的花草树木、人虫鸟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成为广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美术珍品。2009年,由仙桃市群众艺术馆精心选送的《十二花扇》、《花样子》等10多件沔阳雕花剪纸作品,在“挪威湖北周”甫一亮相,立即引起了当地民众的极大兴趣,成为诸多文化交流活动的一大亮点。 沔阳雕花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构图精美、雕工精细,如同白描一般而独具一格。郭沫若曾作过这样评语;“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艺术语言丰富,是中国楚文化的活态见证。沔阳雕花剪纸曾在东欧参加巡展,这次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第一次向北欧人民展示了仙桃民间文化独有的魅力。

2010年 8月19日,从北京传来喜讯,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颁证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沔阳雕花剪纸作为“中国剪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文化部部长蔡武等领导出席颁证仪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贵华代表市委、市政府出席颁证仪式。这是仙桃建市以来在文化艺术品种获得的最高荣誉称号。

沔阳雕花剪纸是仙桃市一门独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早在1953年,由陈由明、杨长发创作的《八仙图》曾被选送到巴黎“世界博览会” 参展,在东欧八国巡回展出,成为当年沔阳出口创汇之始。1994年,仙桃市成立仙桃市剪纸学会。2006年,沔阳雕花剪纸成为我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通过文化部门积极申报,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我市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称号。2009年,由仙桃市选送的《十二花扇》、《花样子》等10多件剪纸作品,应邀参加在挪威举办的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倍受外国友人关注。2010年2月,彭场镇窑湾村剪纸艺人翁吟樵应邀到澳门献艺。沔阳雕花剪纸的“申遗”成功,标志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也使历史悠久的剪纸艺术上升到了国际保护的平台。据调查,目前我市民间健在的剪纸艺人达200余人。

☆福建剪纸
福建剪纸是福建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福建各地的剪纸都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山区的南平、华安等地以刻画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较多,表现较为粗壮有力、淳厚朴实;沿海的闽南、漳浦剪纸一些带则屡见水产动物入画,风格细致造型生动;莆田、仙游一带以礼品花为主,倾向于华丽纤巧的意味。

剪纸的作用广泛:岁时节日的窗花、门鉴、灯花、仪礼花及刺绣的稿样, [2]“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福建漳浦县的漳浦剪纸构图丰满匀称、对称平衡、线条细腻连贯,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泉州艺人刻纸还应用在建筑中家具上,作复印漆画的底版。

最有特色的样式应称莆田的礼品花。贺生贺喜贺寿,祭神祭鬼祭祖,不管是馈赠还是摆供,也不管是礼轻还是礼厚,都要赋上一枚鲜红的剪纸花。就连猪头、猪脚、猪肚儿、鸡爪爪,也都如此。中国有句俗话叫“礼轻人意重”,想必礼物本是象征行为,而礼物上的花儿,当是人情人意之所在吧?

礼品花的造型也别的意趣。一只鸡爪上的剪纸称之为“凤爪花”,本无美感的东西顿时成了一枝爪丫儿的阿娜若舞的凤足凰趾,上面再饰以“戏牡丹”的图案,则更美观。猪肚子儿也很难看,作者把这朵花剪成一只肥硕溜油的小猪崽的意象,使这份本“好吃不好看”的礼物,得到了最恰如其分的完善。更奇怪其中的文字“一团彩色”而不是“一团和气”,因为那满园之中,已洋溢着可视的祥云瑞气。

江浙派

☆扬州剪纸
扬州剪纸,江苏省扬州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扬州剪纸是江苏省扬州市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
2006年5月20日,扬州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6。

唐代,扬州剪纸报春已成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那时的剪纸还和民俗相联系,此时的扬州民间剪纸的人所剪纸马及纸钱等,就是用于祭奠的。唐宋时期,扬州已大量生产质量很高的贡纸。有了雄厚的物质条件,便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明清时期,扬州剪纸有了新的发展变化。由于经济繁荣,当时的民众多讲究穿戴,居室之内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袱香囊、绢帕笔袋,都以绣花为美。至于结婚做寿、年节喜庆,所用绣品花样则更多。这些绣品都要用剪纸为底样。由此,扬州剪纸便与扬州刺绣结合,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剪纸艺术。民国期间虽遭内乱与日寇入侵,但由于扬州剪纸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扬州剪纸仍经久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扬州剪纸被党和政府视为瑰宝,给予了扶持和保护,剪纸艺人也获得了新生。1965年扬州成立了民间工艺社,后于1973年改名为扬州工艺厂,张永寿等一批扬州剪纸艺人集聚于此,专业从事剪纸创作,并积极安排师徒传承。2007年,中国(扬州)剪纸博物馆成立。

扬州剪纸从刺绣花样发展到现在的艺术型剪纸,其表现手法和中国面白描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白描是以线为表现手段,依靠线本身的变化来表现各种物象。而扬州剪纸整幅作品就是由线条组成,可以说是用剪刀代替毛笔,剪出流畅的线条。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永寿先生的代表作《百菊图》中的“罗汉须”,线条弯转流畅,卷曲自如,每片花瓣就是一根弯转流畅的线条,线线连接,上密下疏,卷曲的线条苍劲有力,整个花头饱满整体。如果除去工具和表现手法的话,可以说,扬州剪纸就是我们剪出来的中国白描。

扬州剪纸作品一般素色为主,使得作品清新素雅。摒弃掉多余的颜色,除了清秀流畅的线条就是逼真写实的造型。扬州剪纸的线条流畅,注重细节描写,对于形态有着严格要求。如张永寿在创作《百菊图》时,就经常对着菊花,边观察边剪,其造型不仅传形,更在传神。

扬州剪纸的构图精巧雅致,作者构思巧妙,方寸之间现乾坤。花鸟鱼虫在写实的同时为了满足画面的需要适当变形夸张,满足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形象是变化的,整体是统-的; 对称的构图中又有均衡;阳剪的线条和阴剪留下的面形成对比,整体中点线面又有调和;流畅变化的线条又使整体作品中充满了跳跃的节奏和韵律感,整个画面极具装饰感。

☆浙江剪纸

《武林梵志》载五代时“吴越践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描绘了吴越故地上曾出现的一个宏大剪纸景观。

浙江剪纸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浙江省的剪纸文化主要以浦江、缙云、乐清、永康、桐庐、临海等地最富特色,浙江剪纸题材丰富,层次分明,挺秀,细致。其中,乐清剪纸最为出名。几十种图案交织在一起,层次丰富、主宾分明、疏可走马、密不容针,显现出江南海滨特有的风神气韵。与北方剪纸的粗犷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浙江民间剪纸传统在乡土之中延续传承经久不衰。至1953年以前,调查者曾记述:“浙江省的窗花剪纸各地都有,以台州地区的临海、金华地区永康、浦江、磐安,温州地区的乐清、平阳,等地较多,风格各有不同,用途亦各异。”小学语文课本中《姥姥的剪纸》一文中就充分体现了剪纸在浙江,中国,乃至文明全世界,与说明人们对剪纸的无比热爱之情。

浙江剪纸题材常见为花卉瓜果、鸟兽鱼多,而戏曲故事则是永康一带的拿手好活儿。剪花的样子多是女子做姑娘时攒下的老辈儿花样;另有一部分是画佛像的民间匠人所为,再经由手艺高的巧手剪制。有的巧手当然也可以自己出样自己剪,甚至看完戏之后就能剪出成套的戏文。

浙江戏曲窗花擅取戏中典型的场面情节,充分体现人物的身段之美。有别于戏曲的是,剪纸为之配上了相适应的背景为衬,显示了特定艺术语言的优势。浙江剪纸造型讲究大的影像轮廊,而影像之中剪出细细的阴线。阴线的恰到好处,能使形象结构与画面的节奏都增添成色。

☆上海剪纸

上海剪纸出现于20世纪初,当时多用作门笺、鞋花和绣花样。在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上海剪纸逐渐形成与众不同的“海派”风格。王子淦是上海剪纸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传统技艺,将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和南方剪纸的细腻流畅融为一体,表现出较强的艺术个性。他的作品简练夸张,装饰性强,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水风景、人物建筑无所不备。上海剪纸另一位代表人物林曦明则另辟蹊径,将各种绘画元素融入剪纸之中。
2008年6月7日,剪纸(上海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16。

随着工商业文明的发展,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滩聚集了一批早期闯荡上海的剪纸艺人。他们在闹市区城隍庙、八仙桥(大世界)、提篮桥、玉佛寺、龙华寺等人流密集处摆摊剪卖或身背“乾坤箱”走街串巷、叫卖花样。他们根据顾客的需要创作各种绣品底样,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服香囊、绢帕笔袋,可谓应有尽有,随客挑选定制。

20世纪30、40年代西风渐侵之后,有些小姐太太自以为得风气之先,对原来的图案居然不满足了,希望剪纸艺人能提供新潮的图案。于是有些灵巧的剪纸艺人就将当时风靡一时的流行电影片名,如《出水芙蓉》《姊妹花》《空谷兰》《泰山情侣》《凌波仙子》等剪成新图案。

20世纪30、40年代,上海的剪纸艺人出现了分流,有些人墨守陈规,重复着传统的剪纸题材,有些人则着力于创新进取,努力表现都市生活场景和都市生活内容,体现了上海剪纸向都市题材开拓创新的方向。独特的都市生活场景,致使上海剪纸在诞生之初就表现出了刻画都市生活的创新性,比如:摩登女郎的着装,苗条的身段,曲线玲珑的身材,饰物,室内装饰、器具等等,体现的是粗细结合,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
上海剪纸所使用的一些技艺技法包括其所使用的工具、表现手法以及剪刻基本步骤等等,与中国传统的剪纸技艺有着较为清晰的一脉相承关系,两者之间并没有较大的差别。如果要谈到上海剪纸的独特之处与创新特点,那么较为突出的是体现在它的艺术风格与文化个性上,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上海剪纸所具有的那种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的艺术风格。以往人们在论及上海文化的特点时,总是要赋予其一个独特的名称,那就是“海派"。所谓“海派”文化的真正含义,实际上就是指一种具有兼容并蓄、开拓创新,尤其是较多地吸收与融合了西方文化成分的文化特点与文化风格,而这种文化特点与文化风格在上海剪纸这种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上也同样有着十分鲜明突出的体现。

上海剪纸的艺术风格中,较典型的特征是既有北方剪纸的粗犷朴实、简练奔放、厚实饱满的基调,又有象征南方剪纸那种细腻秀丽,注重线条精细刻画的特点,融南北之长,脱胎而出,体现了兼容并蓄的“海派风格”。

上海剪纸诞生在现代艺术的滥觞之地,创作者经常与绘画艺术交流融会,于是就有意无意地会对传统剪纸进行现代审美加工。在此基础上创作的作品造型简练,绘画感日益增强,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融合各类美术作品及不同流派的风格特征,强调以清新的格调,奇张的风格、谐趣的形象与图案化的构图和强烈的装饰效果来适应新的现代社会的审美需要,形成风格多变,完整优美的上海剪纸。

北方派

☆陕西剪纸
陕西剪纸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其中以陕北的定边、靖边、吴堡、榆林、宜川、米脂、延安,关中的凤翔、富平、三原、朝邑,陕南的汉中附近等地较为丰富。窗花,是陕西剪纸最多的一种,此外,婚娶时的装饰,枕头顶子、鞋花和刺绣花样等,也是以剪纸为底样。陕北地区的人们大都住窑洞,门上装饰着大团花,窗上装饰“烟格子”,这一带的剪纸淳厚、粗壮、线条有力,剪纹简单。个别地方如定边、靖边等的剪纸也有较细致的,线条多直线,流利奔放。宜川的剪纸线条粗而曲线多。关中地区的剪纸一般较细致而曲线多,如岐山、凤翔一带有的线条细似针尖,风格别致;朝邑一带以戏文为多,造型动态近乎皮影;三原一带以花卉为多,结构较简单,色彩对比强烈;富平一带的形式多样,剪纹流利,明暗适调。陕南的剪纸同是曲线多,一般较大,图案装饰多采用植物纹样,有类似地毯的花纹。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娃娃”。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 ”、“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

陕西自古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传说中的黄帝就葬于陕西境内的共同陵桥山,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都发现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周秦汉唐等 13 朝都在陕西建都,留下了丰厚的民俗文化遗产。

剪纸是妇女们创造的文化,在陕北曾有“找媳妇,要巧的”的习俗,给娃找媳妇,“不问人瞎好,先看手儿巧”,手儿巧就是看剪纸绣花。有“一看窗子二看帘”的说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门帘是看绣花的本事。人们普遍认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聪明,以后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聪明的。而今陕北农村,谁会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腊月天婆姨女子们在一起相互学着剪花,有好样子出来,争相替样。正月妇女们相互串门看谁的窗花好,看谁手最巧。

庆阳剪纸(甘肃剪纸)

庆阳剪纸雏形早在汉代就已出现;而在6世纪到10世纪的隋唐时代,它就在全国率先兴起了。后来经过宋、元、明、清几代的不断发展并逐渐走向了成熟。庆阳剪纸与当地民俗、生活联系紧密,其作者大都是劳动妇女。它有前塬和山川两种主要风格。山川剪纸造型古朴,剪法粗放,内容上沿袭了原始图腾的纹饰图样,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早期的文化艺术符号和阴阳哲学思想;前塬剪纸讲究工整对称,线条细腻流畅,作品以历史传统内容和生活装饰图案为主,现实性较强。

2008年6月7日,剪纸(庆阳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16。

庆阳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其雏形早在汉代就已出现;而在6世纪到10世纪的隋唐时代,它就在全国率先兴起了。后来经过宋、元、明、清几代的不断发展,逐渐走向了成熟。1930年,庆城县胡仙川剪的《五福捧寿图》在《波兰画报》上发表,使庆阳剪纸第一次走出了国门。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对庆阳剪纸进行了初步搜集和整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古元借鉴庆阳剪纸创作了许多珍贵的木刻,这些木刻也影响了庆阳剪纸,使庆阳剪纸焕发出一种新气象。 1959年,庆城县编印了《庆阳民间剪纸》一书,既展示了庆阳剪纸的艺术魅力,也为学者研究庆阳剪纸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85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光普的《陇东民俗剪纸》一书,给世人了解庆阳剪纸提供了又一个窗口。

阳剪纸与当地民俗、生活联系紧密,其作者大都是劳动妇女。它有前塬和山川两种主要风格。山川剪纸造型古朴,剪法粗放,内容上沿袭了原始图腾的纹饰图样,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早期的文化艺术符号和阴阳哲学思想;前塬剪纸讲究工整对称,线条细腻流畅,作品以历史传统内容和生活装饰图案为主,现实性较强。

庆阳剪纸的颜色以红为主、辅以绿色,通常有单色、套色、染色之分。红色热烈、奔放,有庄严、肃穆、喜庆的视觉效果,可以增强剪纸艺术的青春感,给观众一种鲜活的生命感,同时,也能营造一种欢乐喜庆的祥和气氛,所以艺人们用红色来剪辑那些表示喜庆福寿、用来求吉纳福的题材,如“三羊开泰”“抓髻娃娃”“双鱼嬉莲”“五谷丰登”“二龙戏珠”等,诉说着数千年来汉民族对红色的喜爱与崇拜。与红色相配的是绿色,绿色是自然界中草原和森林的颜色,有生命永久、理想、年轻、安全、和平之意,给人以清爽之感,像“鹿鹤同春”“群兽闹春”等表现春天题材的剪纸就用绿色,而用的更多的则是与红色套剪,或红花配绿叶,或用绿色做底色,都表达了艺人们对自然生命的理解。在民俗剪纸中,用的比较多的色彩还有白色。白色是雪的颜色,是万物枯萎、生命凋谢的表征,象征死亡、凶兆、灾难,是中国文化中的禁忌色,体现了中国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所以在丧葬祭祀礼仪中艺人们多用白色造型,如白人、白马、白花等等。总体而言,红色与白色是庆阳剪纸中的主体色彩,也是中国剪纸的主体色彩,这一红一白正好体现了人类扑朔迷离的生死观,表达了人类对生的希冀和对死的恐惧。

山东剪纸

山东剪纸是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也是民间剪纸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剪纸种类繁多,用途不一,有春节时为了增强节日气氛的“门笺”、窗花、墙花,有正月十五的灯笼花,新屋里的顶棚花,胶东的纸斗、笸箩花,还有送礼用的礼花、喜花,用于刺绣底样的鞋花、兜兜花、枕头花、衣花,等等。

山东民间剪纸的题材是很广泛的,它不仅表现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了他(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文字图案、鸟兽鱼虫、花卉蔬果、山水风景、民间传说、戏曲人物、历史典故、宗教民情等等。
山东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渤海湾地区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刻细密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

山东胶东称手巧的女子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她们的花样子常常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贴一些小的花,妇女们开发自己的创意,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条形剪出,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称为“窗越”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与节庆的居室布置相适应,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贴花。

胶东,是山东民间剪纸的主要代表地区之一。烟台以西的蓬莱、龙口、莱州(旧称蓬、黄、掖)的剪纸,以线条细腻、小巧玲珑、纤丽多姿见长。今威海市所辖荣成、文登、乳山等地的剪纸,则以夸张大方,浑厚朴实,粗犷中存细洁著称。高密一带流传的剪纸,从农舍的门窗、顶棚到箱柜、衣橱都有剪纸装饰。制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相结合来构成形象。山东的剪纸从古发展到今,越来越多的显示出它独具的审美功能,因此,民间的“伎俩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往往叫人感到一种凡人难以达到的绝妙感觉。图示窗花“金玉满堂”由于受到窗格的限制,分为四部分,用“金鱼”谐音“金玉”,六条金鱼形态各异,生动无比。

在创作构思上一般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使作品既有美的视觉享受,又有丰富的想像力。如用桃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鸳鸯象征“爱情”。用谐音的方法在剪纸中也常见。如莲花和鲤鱼表示“连年有余”,喜鹊和梅花表示“喜上眉梢”等。这些题材和表现手法,在广大农村经几代民间艺人的承传、提炼、修改,创作出一大批构图严谨、造型优美、格调高雅的传统剪纸精品。

☆蔚县剪纸

河北省蔚县地方传统手工剪纸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传统民间艺术。清代末年,蔚县剪纸工具改革,由“剪”变“刻”。20世纪初蔚县剪纸在构图、造型和色彩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民间剪纸新流派。
2006年5月20日,蔚县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Ⅶ-16。

蔚县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祈纳,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无论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的再现,还是用于四时节令、婚寿礼仪等庆典,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蔚县最早的剪纸可追溯到明成化年间。当时的剪纸为单色,不镂空,形象古朴、粗拙(主要用于绣鞋花样、婚丧吉祥物和年节窗户装饰等,故称“窗花”),其式样和技艺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后来,剪纸艺人借鉴年画和皮影的色彩,创作出彩色剪纸。由于当时中国北方的窗予多以绵纸糊挡,透光性很差,这种剪纸贴在上面挡光,于是剪纸艺人又创造出透光性较好的“天皮亮”,即用云母薄片拼贴成方圆形块面,再在上面用毛笔勾图添色,然后阁边敷纸,贴在窗户上的一种剪纸。

清咸丰年间,又输入了武强木板水印窗花。这种窗花相比“天皮亮”色彩艳丽,但要比后来的蔚县剪纸粗糙,被称为“草窗花”,也叫“草窗空”。这种剪纸在白天的效果很好看,但一到晚上就变成一片黑了,于是剪纸艺人就尝试用刀子在上面增加缕空效果,开创了蔚县彩色缕空剪纸的先河。

清道光到光绪年间是蔚县剪纸的草创阶段。剪纸还带有草窗花的痕迹,刀工较粗糙,人物造型也不够准确,像个口袋似的,被称为“口袋戏”。而且,花卉图案也较简陋,色彩点染仅为有限的几种。

清光绪、宣统年间,蔚县城里出现了全家从事剪纸职业的吕家和翟家。吕家专门刻戏曲人物,并使戏曲人物题材的剪纸真正在民间风行起来。现代保存下来的100多套戏,最早的底样都出自吕家。翟家专门刻花卉,并把当时流行的名目繁多、构图混乱的花卉样子加以改进,统一格式。在这一时期,蔚县剪纸中花卉和戏曲人物的基本图案大体形成并初具规模。

清光绪到清末的30多年间,用刻刀雕刻并染色的蔚县剪纸已普遍流行。吕、翟两家的分工说明了蔚县剪纸的生产在当时已成为规模,但还不成熟。

20世纪30年代,蔚县剪纸达到了一个崭新阶段。以王老赏为代表的一大批民间艺人对大量戏曲人物进行了重新设计、刻制,同时对花卉图案进行规范、改造,丰富了刻纸工具、刻纸技法和染色技法。使蔚县剪纸摆脱了定型时期的青涩,在构图、造型和色彩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民间剪纸新流派。蔚具剪纸由此步入成熟期。

1956年,蔚县人民委员会把分散的剪纸艺人组织起来,开办了蔚县特种工艺生产合作社(即蔚县剪纸厂)。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合作设计生产了传统戏曲脸谱。这一剪纸品种的出现,使传统剪纸从单一粘贴窗户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

进入21世纪后,根据蔚县剪纸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发展的客观要求,很少有艺人再刻制窗花,而是大力发展现代工艺品剪纸。蔚县剪纸在形式上也更丰富,出现了“双幅”、“多幅”和用于展览的“巨幅”等多种形式。


传承保护

国家级非遗



公布时间

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2006(第一批)

蔚县剪纸

河北省蔚县

蔚县文化馆

丰宁满族剪纸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

丰宁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阳剪纸

山西省中阳县

中阳县文化馆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辽宁省锦州市

锦州市文化演艺集团(锦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扬州剪纸

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剪纸博物馆有限公司

乐清细纹刻纸

浙江省乐清市

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广东剪纸

广东省汕头市

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

广东省佛山市

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有限公司

广东省潮州市

潮州市文化馆(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傣族剪纸

云南省潞西市

芒市文化馆(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安塞剪纸

陕西省安塞县

延安市安塞区文化文物馆(延安市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08(第二批)

广灵染色剪纸

山西省广灵县

广灵县文化馆

和林格尔剪纸

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

和林格尔剪纸学会

庄河剪纸

辽宁省庄河市

庄河市文化与传媒中心(庄河市图书馆、庄河市文化馆、庄河市博物馆、庄河市报社、庄河市广播电视台、庄河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

岫岩满族剪纸

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

岫岩满族自治县文化馆

新宾满族剪纸

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

新宾满族自治县文化馆

建平剪纸

辽宁省建平县

建平县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服务中心

长白山满族剪纸

吉林省通化市

通化师范学院

方正剪纸

黑龙江省方正县

方正县文化馆

上海剪纸

上海市徐汇区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枫林路街道办事处

南京剪纸

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

徐州剪纸

江苏省徐州市

徐州文化馆

金坛刻纸

江苏省金坛市

常州市金坛区刻纸研究所

浦江剪纸

浙江省浦江县

浦江县文化馆

阜阳剪纸

安徽省阜阳市

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泉州(李尧宝)刻纸

福建省泉州市

泉州市鲤城区文化馆

漳浦剪纸

福建省漳浦县

漳浦县文化馆

柘荣剪纸

福建省柘荣县

柘荣县文化馆

瑞昌剪纸

江西省瑞昌市

瑞昌市文化馆

烟台剪纸

山东省烟台市

烟台市文化馆

高密剪纸

山东省高密市

高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

莒县过门笺

山东省莒县

莒县文化馆

滨州民间剪纸

山东省滨州市

滨州市滨城区文化馆

辉县剪纸

河南省辉县市

辉县市文化馆

卢氏剪纸

河南省卢氏县

卢氏县人民文化馆

灵宝剪纸

河南省灵宝市

灵宝市文化馆

鄂州雕花剪纸

湖北省鄂州市

鄂州市群众艺术馆

孝感雕花剪纸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

孝南区文化馆

仙桃雕花剪纸

湖北省仙桃市

仙桃市群众艺术馆、仙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仙桃市镇办文化服务管理中心)

踏虎凿花

湖南省泸溪县

泸溪县踏虎凿花传习所

苗族剪纸

贵州省剑河县

剑河县文化馆

庆阳剪纸

甘肃省镇原县

镇原县文化馆

2011(第三批)

包头剪纸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包头市艺术研究创评中心

新干剪纸

江西省新干县

新干县文化馆

旬邑彩贴剪纸

陕西省旬邑县

旬邑县文化馆

延川剪纸

陕西省延川县

延川县文化馆

会宁剪纸

甘肃省会宁县

会宁县文化馆

2014(第四批)

静乐剪纸

山西省静乐县

静乐县文化活动中

桐庐剪纸

浙江省桐庐县

桐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浦城剪纸

福建省浦城县

浦城县文化馆

水族剪纸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物管理保护研究所)

定西剪纸

甘肃省定西市

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回族剪纸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展览馆)

2021(第五批)

太原剪纸

山西省太原市

山西上林苑传统剪纸艺术研究所

海伦剪纸

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市

海伦市文化馆

梅山剪纸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

湖南省梅山剪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省级非遗

时间公布机构名称编号剪纸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2022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Ⅶ-1汕头剪纸汕头市
2022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第六批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9] [32]Ⅶ—4宗氏剪纸淮北市相山区
2022年5月涡阳剪纸亳州市涡阳县
2022年5月滁州剪纸滁州市
2022年6月天津市人民政府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0]Ⅶ-3志齐剪纸东丽区
2022年6月杨村六街彩色剪纸武清区
2022年6月刘氏剪纸宝坻区
2022年6月丰台义兴德剪刻纸宁河区


[ 此帖被多罗明溪在2024-10-18 17:15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5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0-18 0
已审核

相关推荐:
民间纸扎艺术
https://www.paipai.fm/r5888162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