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波兰被瓜分是如何深深刺激光绪皇帝坚定维新的?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2 回复:0

[人文通史] 清末波兰被瓜分是如何深深刺激光绪皇帝坚定维新的?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久川颯

ZxID:18438013


配偶: 久川凪
番外不补❌完结请+1通知❗️求书请到寻书求文版块发帖❤️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0-01 0
1898年8月,清政府内部的维新派与守旧派之争已趋于激烈。朝中的守旧势力对维新派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断地在光绪帝面前诋毁维新派,甚至有人提出应立即处决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在此背景下,奕劻和李莲英甚至跪求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频繁前往天津,与荣禄秘密策划,图谋发动政变;更有宫廷内外的流言蜚语,称光绪帝即将被废,新君将被立……在守旧派的重压之下,光绪帝的信念开始动摇。
‍8月15日,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了一本书,并恳请皇帝务必细读。光绪帝阅读后深受触动,不仅对康有为的见解表示赞赏,还特意赐予银两千两。这本书给了动摇中的光绪帝以勇气,让他如康有为劝谏的那样“持之以恒”地把维新变法坚决推行下去。光绪帝的决心无疑对守旧派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慑,虽然这并不改变维新变法失败的结局。
康有为进献的到底是什么书,为什么会让光绪帝产生了如此大的勇气?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给光绪帝进呈的书有很多,包括《日本变政考》《大彼得变政记》《孔子改制考》《列国变通兴盛记》等。这些书开阔了光绪帝的见识,也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案例。但在这些书中,没有一部对光绪帝的影响力能跟一本书相比——《波兰分灭记》。用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的说法就是:
“当万寿后(光绪阳历生日为8月14日),进《波兰分灭记》,言波兰被俄奥分灭之惨,士民受俄人荼毒之酷,国王被俄人控制之害,守旧党遏抑之深,后国王愤悔变法,俄使列兵禁制,不许变法,卒以割亡,哀痛言之。上览之,为之唏嘘感动,赏给编书银两千两。”
这段记载足可见该书对光绪帝的影响之深。至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就要从书的内容说起了。

这部康有为费尽心血所著的书共7卷,装订成3册,其纲目为:
卷一、波兰分灭之由第一,波兰旧国第二;卷二、俄女皇卡他利那(注:叶卡捷琳娜)专擅波兰第三,俄使恣捕波兰义士第四,波兰志士谋复国权与俄战第五;卷三、俄人专擅波王废立第六;卷四、俄、土争波兰义士起爱国党第七;卷五、普奥俄分波兰之原第八,俄、普、奥第一次迫割波兰第九;卷六、俄胁波兰废其变法为第二次分割第十;卷七、波兰第三次分割而灭亡第十一。
在《波兰分灭记》中,康有为以淋漓的笔触,详尽叙述了波兰的亡国历程,用沉痛的笔法描绘了波兰屡遭瓜分的悲惨命运。从文学视角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是一部上乘之作。康有为对波兰国难的描述,每一笔都充满了悲愤,每一句都直击人心。书中首先展现了波兰昔日的辉煌:
“波兰国于俄、普之间,蹯于黑海之上,辟疆二十八万里为大,萃民一千五百万为强。地脉环抱,鸿图闳廓。除俄国外,虽欧洲五大国莫之与京。”
康有为的叙述中,波兰曾是仅次于沙俄的强国,其国力甚至超越了英、法、意、奥、普等国。然而,不过几十年的光阴,这个一度强盛的国家便惨遭分割,直至灭亡。波兰的亡国之痛,令人不忍直视。康有为对波兰亡国后人民的境遇描述得尤为凄惨:
“势益残酷,奴其君,虏其臣,虐杀无辜,剥丧羸弱,稍有才智者必虔杀之,稍有名望者必鱼肉之,务使爪牙净尽,股肱四裂,然后抉其腹而并分其脔焉。”

波兰王室的命运同样悲惨:
“波兰王与其母累为俄吏所辱,其后妃皆为俄人掳去,淫辱百至。俄将军纳波王母,失意,迫为妇余隶;波王母不堪苦辱,仰药死。波王俸薄不给,尝迫令至俄都陈于百戏以辱之,既而放归。波王亦忧愤死。”
虽然我们无法确切知晓光绪帝在阅读这些文字时的内心感受,但可以确信的是,这些生动的叙述无疑深深触动了他。毕竟,没有任何一位君主会对这样的亡国悲剧漠不关心,也没有任何一位君主愿意步其后尘。
康有为在《波兰分灭记》中对波兰的灭亡进行了富有个人色彩的叙述,这一点成了书中最具争议的焦点。尽管他在书中力求重现波兰灭亡的完整历程,但他的终极目标是激励光绪帝继续推进戊戌变法。因此,在对某些历史事件的阐释上,他不免掺入了个人的主观见解,或者说,他的叙述中包含了较多的个人情感色彩。正因如此,《波兰分灭记》在某些细节上与历史真相存在偏差。
在《波兰分灭记》中,康有为生动地勾勒出一个“波兰”的形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尤其是沙俄的压迫下,波兰国王并非愚昧无知,而是一位渴望变革、力图改革的明智君主。然而,他遭受了来自内部守旧派和外部强权的双重压迫:
“以波兰王之明,决意变法,可谓贤主。而内制于大臣,外胁于强邻,因循不早计;遂至于国亡身辱,妻子不保,备受古今寡有之酷毒。”
这段描述的意图是唤起光绪帝的共鸣,因为这正是他当前面临的困境。康有为还特别强调了沙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对权力的渴望、专横好战的性格,以及她将波兰国王视为傀儡,肆意凌辱。这无疑是在暗示光绪帝,慈禧太后就是他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然而,这显然跟历史上的波兰不太一样,因为波兰末代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与叶卡捷琳娜二世曾有一段个人情感,他们之间相处得还不错(虽然这并不妨碍叶卡捷琳娜二世一直想吞并波兰的野心)。
‍尽管波兰确实因为种种原因尝试改革,也的确遭到了国内政治势力的阻碍,但波兰灭亡的真正原因要复杂得多。当时欧洲的俄、普、奥三国之间既有矛盾又有联系,而波兰恰好是他们之间的障碍。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波兰一度与普鲁士结盟,甚至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波兰内部的两派贵族分别拉拢了法国和西班牙,以及沙俄和奥地利,将他们卷入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波兰末代国王斯坦尼斯瓦夫的登基,但他的上台并未能解决波兰内部日益加剧的分裂问题,最终导致了内忧外患的局面。
在波兰历史上著名的《五三宪法》通过后,波兰迅速陷入了内战危机。在各路“带路党”的引导下,俄、普、奥军队瓜分了波兰。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俄军原本以推翻《五三宪法》为名进入波兰,但进入后却直接占领了波兰,导致波兰贵族大呼上当,末代国王斯坦尼斯瓦夫被迫侨居圣彼得堡。正如康有为在书中所言,波兰灭亡后:
“波兰君相忍辱频仍之苦,割讲渐次之尽,及将分灭,君主、后妃、亲王、大臣迫劫之惨,若读晋怀、愍,宋徽、钦,石重贵故事,岂徒富贵皆空,其戮辱困苦,求为奴隶不可得也。”

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斯坦尼斯瓦夫并没有遭受残酷迫害,而是依靠他的老情人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养老金生活,最终在1798年2月12日安详离世。那些被沙俄招安的波兰贵族,许多人的晋升速度甚至超过了战场上卖命的乌克兰贵族,这还引发了乌克兰贵族与波兰贵族之间的纠纷。由此可见,在这段历史问题上,康有为运用了“春秋笔法”,将北宋靖康之耻、前金覆亡的故事稍作修改后套用在波兰头上,目的是吸引光绪帝的注意,而他也确实达到了目的。
康有为在描述波兰末代国王之外,为了戊戌变法的推进,也添油加醋地编织了一些内容。例如,在讨论变法问题时,他在书中严厉批评了守旧派的顽固不化:
“此际尊卑之分极严,论其官之大小而定其位之高下,无敢越次者。以故各不能抒其议论,游移推诿,常有一事而议数十日不决者。”
康有为还进一步批评波兰亡国前的政局:
“而当时政治,皆贵族之所以自私自利者,与国家无与,与民生无与……当时通才志士,以国家微弱,欲发愤变法图自立。惟大臣皆垂老守旧,不解外事。”
显然,康有为在这里已经不是在暗示,而是直接指责波兰的灭亡是由于守旧派的昏庸无能。他还直截了当地说这些波兰大臣不仅不愿意改革,而且不知道如何改革,还担心改革会损害他们的利益。那些观望的“骑墙派”,都在寻找机会,一听到改革就像遇到了深仇大敌。还有一些无能之辈,担心改革后会失去官位,因此百般阻挠。还有一些狡猾的人,他们表面上支持,实际上却在操纵事端,破坏改革。最终的结果就是:
“波王虽决意变法,其大臣贵族仍深闭固拒,惟知守旧而已。”
虽然这段历史与真实的波兰历史有一定相似之处(因为历史上波兰末代国王斯坦尼斯瓦夫确实因为试图改革,遭到了巴尔联盟和塔戈维查联盟的攻击),但过程却与康有为的描述相去甚远。因为斯坦尼斯瓦夫本人甚至加入了塔戈维查联盟,并与他们一起请求俄军来波兰帮助对抗普鲁士,结果却是沙俄和普鲁士联手瓜分了波兰——这明显跟康有为写的不是一回事儿了。

在《波兰分灭记》中,康有为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波兰变法的艰难,还反复强调了沙俄的威胁。在他的叙述中,波兰的灭亡似乎完全是沙俄,尤其是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一手策划的。在书中,这位女沙皇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开篇,康有为就写道:
“观于波兰之分灭,而知国不可不自立也。俄为虎狼之国,日以吞并为事,大地所共闻也。”
沙俄的这一现实威胁并非康有为刻意夸大,因为在当时,沙俄确实是清政府最大的敌人之一。对此康有为还做了一番陈述:
“我为辽东之归地,实藉俄力,而以铁路输之,今岁则以旅、大与之。动辄阻挠,我之不为波兰者几希!今吾贵族大臣,未肯开制度局以变法也。夫及今为之,犹或可望;稍迟数年,东北俄路既成,长驱南下,于是而我乃欲草定宪法,恐有勒令守旧法而不许者矣。然则吾为其为波兰乎?而守旧阻挠变法者,非助俄自分之乎?”
显然康有为是用威胁的口语告诉光绪帝,如果再不变法,那么我大清就要成波兰第二,惨遭沙俄瓜分啦。康有为在揭露沙俄侵略野心时,还特别强调了国家独立自主的重要性,他认为:
“欲变法自强者,宜早为计;欲保国自立者,宜勿依人。”
“圣人不能为,时当变而不变者,过时则追悔无及矣。”
话说到这里已经很明白了,康有为在告诫光绪帝,如果想摆脱被瓜分的命运,那么唯一办法就是:变法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
为了证明变法自强的必要性,康有为特意以沙俄为例。他将沙俄彼得大帝的果断改革与波兰国王的犹豫不决进行了对比:
“观俄彼得之所以强,观波兰之所以亡,其欲变、知变也同,而兴亡迥异,岂有他哉?变法之勇与不勇异耳。”

康有为的本意是鼓励光绪帝鼓起勇气,效仿沙俄的变法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然而,有一点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是,尽管沙俄的近代强盛与彼得大帝的改革有着密切联系,但沙俄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后也遭遇过多次失败,甚至波兰也曾数次战胜沙俄。康有为为了推动变法而对历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真实的历史与康有为的描述存在显著差异。
《波兰分灭记》作为康有为所著的作品,在历史上一直备受争议。一些批评者认为,康有为违背了史学的严谨性,在书中随意编造,充斥着不实之词。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采取非常手段是必要的,尽管书中存在不足,它确实为光绪帝实施改革提供了巨大的勇气。对此,有学者曾作出如下评价:
“该书称波兰因守旧、不变法而导致亡国。然而,波兰之瓜分,并非在于其守旧,而是当时国际政治形势之使然。康有为巧妙地改编了波兰历史,将之简约为变法即存、守旧即亡的逻辑,甚至称‘今吾贵族大臣未肯开制度局以变法也’,点出‘制度局’这一核心。”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