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年正月,一个劲爆的消息在秦国(前秦)都城长安炸开:去年刚随父亲慕容垂逃出燕国、投靠皇帝苻坚的慕容令,在随军征燕之时,又逃归燕国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
被苻坚委以重任的慕容垂震惊了,他想不通儿子怎么也不打个商量突然就叛逃了,而且事前毫无征兆,这下子岂不是要把一家人都连累了……
连燕国朝廷听说了也觉得奇怪,又没人去招降,去年逃出去的叛徒怎么突然又回来了?
慕容令用此举为自己奏响了死亡的前奏,直到他被斩杀之际也不知道,自己落入了怎样的圈套中。
具像化的“借刀杀人”
身为前燕皇族成员的慕容令为何投靠前秦,又为何要跑回前燕?这还要从他的父亲慕容垂还是前燕吴王时说起。
慕容垂骁勇善战、勇猛过人,屡立战功。建熙十年(369),慕容垂击败东晋大司马桓温,威名越发高涨,但回到都城邺城后,等待他的不是重用和奖赏,而是太傅慕容评和太后可足浑氏的密谋加害。
慕容垂不忍骨肉相残,假借外出打猎,换上便装逃出邺城,带着子侄亲信投奔了前秦皇帝苻坚。
苻坚早就有图谋前燕的想法,听说慕容垂来到后十分高兴,对慕容垂及随其而来的子侄予以厚重礼遇,赏赐颇多。前秦大臣姜让形容二人是“一见倾心,亲如宗戚,宠逾勋旧”。
但大臣们就不这么想了。股肱之臣王猛对苻坚进言说:
“慕容垂父子,譬如龙虎,非可驯之物,若借以风云,将不可复制,不如早除之。”
光祚也提醒苻坚:
“慕容垂可不是一个久居人下的人啊。”
然而苻坚一心招揽各路英雄,决定诚心诚意地接纳他们。他任命慕容垂为冠军将军,封为宾徒侯;任命慕容垂的侄儿慕容楷为积弩将军。
慕容垂知道前秦大臣们对他有疑心,也着意与他们搞好关系,尤其是对苻坚最器重的王猛,更是有意结交。
370年,前秦以王猛为统帅,率领步、骑兵三万人发兵征燕。鉴于慕容垂一家来自前燕,王猛顺理成章地请慕容垂嫡长子慕容令参与这次军事行动,让他来作向导。
按照出征计划,慕容令和先头部队先行出发,王猛作为主帅晚几日再走。
临走的前一夜,王猛竟令人意外地到慕容垂府上做客。慕容垂丝毫不敢怠慢,毕竟一来迫切想要拉近与王猛的关系,二来还要拜托王猛照顾自己的爱子。两人开怀畅饮,大快朵颐,越喝越尽兴,对慕容垂来说,似乎已经看到儿子建功立业的美好前景了。
第二天,大军开拔,一路征战非常顺利,很快就占领了前燕西部重镇洛阳。就在军队庆祝之际,慕容令的军营里突然来了位老友,此人名叫金熙,是慕容垂帐下亲信,他骑快马急匆匆赶来,称自己有要紧的事相告。
于是慕容令屏退左右,这时金熙掏出一把佩刀,掩声说出慕容垂的口信:
“我们父子来到这里,是因为要逃避一死。如今王猛憎恨我们如同仇敌,谗言诋毁日益深重,秦王虽然表面上对我们仁厚友善,但内心难知。大丈夫逃避死难而最终却不能幸免,将被天下人耻笑。我听说燕朝近来开始幡然悔悟,国主、太后相互自责过错,我现在要返回燕国,所以派使者去告诉你。我已经上路了,你有机会就迅速出发。时间紧迫,来不及写信,特派人传口信,以佩刀为证。”
慕容令听到这话大吃一惊,他心里还有许多疑问,但金熙急匆匆走了,只留下他犹豫不决,又无法去核实。思前想后,看着父亲的佩刀,又心怀故国,他这才带着过去的随从逃出军营,投奔了乐安王慕容臧。
消息传回前秦都城长安,让慕容垂也大惊,他搞不懂慕容令怎么会毫无征兆地做出这种傻事。出于害怕,慕容垂也仓皇出逃,却在蓝田被追赶的骑兵擒获。
好在苻坚并没有怪罪慕容垂,还安慰他道:
“你因为自家、朝廷争斗,委身投靠于我。贤人心不忘本,仍然怀念故土,这也是人各有志,不值得深咎。然而燕国行将灭亡,不是慕容令所能拯救的,可惜的只是他白白地进了虎口而已。况且父子兄弟,罪不株连,你为什么过分惧怕而狼狈到如此地步呢!”在这之后,苻坚对待慕容垂还同过去一样,但慕容令的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前燕人怀疑他是前秦派回来的奸细,把他迁徙到沙城。慕容令自己推测迟早不能免祸,密谋起兵反叛,最终被擒获斩杀。
慕容令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这一切竟都是王猛设的局。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那个王猛和慕容垂觥筹交错的夜晚,王猛一边喝着酒,一边不慌不忙地对慕容垂说:
“值此远别之时,赠送我点什么东西呢?以使我睹物思人。”
慕容垂便当即解下自己的佩刀赠送给了王猛。
只能说,王猛的演技太好了,《资治通鉴》描写他此刻的神情是“从容”。虽然他此时脑海里可能已经浮出无数个置慕容垂父子于死地的构想了。
抵达洛阳以后,王猛又贿赂了慕容垂的亲信金熙,让他装作慕容垂的使者,教他怎么去欺骗慕容令。最后,虽然慕容令的死有较多影响因素,但最初的起点就是王猛的“金刀计”。
无解的局是如何做出来的?
其实,史书记载慕容垂交给王猛的是自己的佩刀,没有说是什么材质,但后世给这个反间计起了个响亮传神的名字——“金刀计”,遂成为传说中阳谋的典范之一。
计谋可以说是一门博弈学,施计方要猜对手的心思,然后计划,这中间还伴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一个环节、一方没有按照预想来,整个计策就有可能功亏一篑,因而呈现出很强的“戏剧性”。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蒋干盗书”,周瑜对曹操阵营的蒋干实施反间计,他设盛宴款待蒋干,假装喝得酩酊大醉、鼾声如雷。蒋干便趁机偷看起周瑜的文书,发现了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这其实是周瑜故意安排的反间计,曹操果真上了当,斩了蔡瑁、张允。而在这场计谋中,蒋干偷看文书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蒋干没有偷看,那整个计策就会失败。
但是阳谋不一样,阳谋通俗地说就是光明正大地给你挖坑。顶级的阳谋,是让你明知道是坑,却毫无破局之法,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跳。
以金刀计为例,慕容垂父子的行动完全在王猛的掌控之中,王猛不需要猜测慕容垂父子的心思,但是他们的每一步都只能按照王猛的设想做,这完全是王猛单方面的计划和狙杀。慕容垂甚至根本不知道有对手,送了儿子的命还念王猛的好。
为什么王猛的金刀计可以如此顺利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慕容垂在前秦势单力孤,而王猛则掌控朝政,于是王猛利用自己的权力制造了信息的不对称,然后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设下环环相扣的局,每一步都让慕容垂父子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第一步,请慕容令随军出征。王猛奏请皇帝让熟悉前燕的慕容令做向导,合情合理,苻坚不会拒绝;慕容垂父子为表忠心,更不会拒绝。
第二步,打时间差。既为向导,那慕容令便要和先头部队一起出发,合情合理。所以王猛到慕容垂家喝酒时,慕容令已不在家中,父子二人无法及时沟通。
第三步,拿到信物。王猛与慕容垂喝酒,喝到兴致正浓时,要拿一旧物睹物思人,合情合理。就算不是佩刀,慕容垂也会送其他东西,所以总能拿到信物。而赠送佩刀这种看起来无关紧要的消息,也不会有人特意去通知,慕容令也就无从知道父亲的佩刀已经到了王猛手中。
第四步,亲信出面。金刀计的关键一环,是慕容垂的自己人出面,才能让慕容令相信这番说辞。慕容垂的亲信并不是忠心不二的,他几次出逃,手下亲信叛逃的人就不少。被王猛选中的这位金熙,原本就贪财,现在随慕容垂寄人篱下,王猛抛出橄榄枝,金熙便顺理成章地背叛了旧主。
第五步,精妙的时间点。王猛把金熙报信的时间卡在了前秦军队攻破洛阳之后,前燕形势危急,此时来说太后后悔谋害慕容垂,更是合情合理。慕容令看到父亲的贴身佩刀,只能想逃与不逃,却忽略了情报真与不真,只能走王猛设计好的那一步,精准掉进陷阱里。
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下,慕容垂父子陷进局中而不自知,既然不知道是局,那破局更无从谈起。
历史的最终结局又如何?
单看金刀计本身是极其成功和精妙的,但是最后慕容垂没有死,王猛的金刀计便只能说是成功了一半。造成这个局面的关键人物便是苻坚。
苻坚先后收留和招降了慕容垂、慕容泓、姚苌等鲜卑人、羌人,并对这些异国王公大臣委以重任。
但王猛始终认为这些人存有异心。既然苻坚不杀慕容垂,王猛便选择了自己动手,于是才有了“金刀计”,然而最后苻坚没有杀慕容垂,反而继续重用。
王猛死后,苻坚决定攻打东晋,并御驾亲征。结果淝水之战中,他指挥不当致使前秦军惨败,只有慕容垂的部队保全,苻坚率残兵逃到了慕容垂处。
慕容垂想借机恢复燕国,又念着苻坚的好。最终,慕容垂还是选择了背叛,他没有亲手杀死苻坚,而是领兵北上,建立了后燕。慕容垂给苻坚写信讨要邺城,让其主动撤军。苻坚气得暴跳如雷,后悔自己养虎为患,但又无可奈何。
苻坚最终死于慕容冲和姚苌的联合围攻。姚苌派人去向苻坚索取传国印玺,又要求苻坚禅位于他。苻坚自认对姚苌有恩,越发愤恨,多次痛骂姚苌,以求一死。最终,姚苌派人把苻坚吊死在了新平的佛寺。
不知道苻坚在临死前,会不会想起当年王猛在临终前对这位氐人皇帝所说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