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现代的放假,古代庆祝劳动的花样可多了~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9 回复:1

[宗教民俗] 比起现代的放假,古代庆祝劳动的花样可多了~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易璟涵

ZxID:10849657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灭酱
佛系肝章中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06-24 0
1886年5月1日,以美国芝加哥为中心,几十万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罢工。这场运动虽被镇压,但意义深远,此后在世界各国工人的团结和不断抗争下,最终赢得八小时工作制。

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中华民族有着庆祝劳动的悠久历史,让我们一起领略丰富灿烂的传统习俗~

庆祝劳动的历史沿革



商晚期青铜犁铧|图源济南市博物馆客户端


中国庆祝劳动的传统,要从上古说起。

据《帝王世纪》记载,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率领各部落首领亲自“耕而种之”,以彰显他对农耕的重视。

为何选择这天呢?

从节气上说,二月初二正处二十四节气雨水、惊蛰、春分期间。这时气温回升,冰河解冻,春回大地,正适合耕种劳作。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周武王在二月初二不仅会举行规模盛大的仪式,更会效仿伏羲亲自带领满朝文武百官耕田劳作,拉开全国农耕的序幕。

“御驾亲耕”的传统,也由此传了下去。

诗经名篇《七月》中农民劳作的时间表

正月

挖采冰块——“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二月

下地耕种——“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三月

采摘桑叶——“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六月

开始丰收瓜果——“六月食郁及薁”

七月

收获豆子蔬菜——“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

打红枣、割芦苇、摘葫芦、纺麻织布、收割庄稼等等忙得不可开交

九月

做衣服,打谷场——“九月授衣,九月筑场圃”

十月

收割晚稻、把粮食缴纳到仓库里——“十月纳禾稼”“十月下田收稻谷”

十一

进山狩猎——“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十二

贵族召开宴席——“朋酒斯飨,曰杀羔羊”宴请领地里的农夫



唐彩绘劳作泥塑陶俑|图源中国文字博物馆客户端


自唐代开始,二月二被正式定为“耕事节”或“劳农节”,皇帝还要率百官出宫到田里耕地、松土,象征性地参加劳动,农民们要在农具上绑上显示喜庆的红绸布下地播种。

有趣的是,据传二月二也成了“挑菜节”——春季到来,菜园里的蔬菜还没长成,山野里的野菜早已遍地,于是“挑菜”成了这个季节的固定节目。

关于挑菜节,诗人笔下的浪漫别有雅趣。

郑谷《蜀中春雨》:“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

戴东老《春日田园杂兴三首》:“野花村酝赏清明,挑菜踏青鱼队行。”

李淖的《秦中岁时记》中,也有着“二月二日,曲江採菜,士民游观极盛”的记载。

可见,挑菜节已经成为“全民节日”。

到了宋元时期,二月初二的含义进一步扩大,既是“耕事节”,又是“花朝节”“踏青节”。总之,不管节日如何变化,内容与劳动相关一直得以延续。


清胤禛耕织图册·收刈|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到了明代,皇家为了方便还特地修建了个先农坛,圈出一亩三分田供皇帝耕地。每逢二月初二,皇帝就在先农坛内,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往返犁地四趟。

清代时期,雍正皇帝还会亲自带领朝廷官员和后宫嫔妃到专门开辟的“一亩园”中执鞭扶犁、挥汗如雨,体验一把当农民的瘾。

为了让人们重视农耕,清政府后来明文规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赋税杂差,劳农节赏绢一匹,棉十斤,米一石。”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胤禛耕织图》便生动描绘了雍正耕作的画面:青山绿水之间,他正带领众人收割,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将劳动者辛勤耕作的场景描绘得十分生动。


庆祝劳动的节日习俗


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卷|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春社

“春社”一般为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大约在农历二月份。仲春之戊日,大约春分前后,正值春耕、春播繁忙季节,此时举行社祀活动,具有异乎寻常意义,祈求社神保佑庄稼旺盛,谷物丰稔。

为了极大程度地激发土地的繁衍力和谷物生长活力,春社仪式欢快热烈,除杀牲祭社神、农神和啖饮宴乐之外,春社也是一个社交和娱乐的场合。在一些地方,春社会有赛社、社戏、巫祝、聚饮等活动,甚至还有穿春装、摆鲜花、饮社酒、观赏社火、社戏等习俗。

伏日

到了夏季,天气炎热,夏收、夏种已完成,庄稼进入平稳生长阶段,农家利用农事稍暇时机,举行伏日祭祀活动,杀猪宰羊屠狗饮乐,稍作歇息,养力以事秋作。

“伏日”这天除了祭祀外,最重要的就是吃喝了,早在汉魏时期,人们会在入伏这天呼朋唤友痛饮一番,以这样的方式驱避热毒恶气和体内寒邪。在吃方面,也是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鲁南苏北地区是“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杭州是“头伏火腿二伏鸡”,到了南昌又变成了“头伏吃鸡二伏鸭”……

汉朝杨恽在《报孙会宗书》中说“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最热的时候,给自己放一天假,既是消暑避热养生健体,也是预祝丰收,对自己一季辛勤耕作的慰劳。

乞巧

农历七月七日,在它成为“情人节”和“购物狂欢节”之前,最早其实是“劳动节”——随着暑气渐退,天气乍凉,男耕女织的社会里,女子们就要开始纺线织布、准备寒衣了。

在这天,妇女们会斋戒沐浴,案前焚香,然后朝着织女星诚心许愿,希望能向织女乞得慧心巧智,所以该节得名“乞巧节”,又称“双七节”“七夕节”。

后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在现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腊日

岁末年终,迎来了腊日。

腊日是中国最古老的农祀节日,也是劳动者祭农神庆丰年的盛大狂欢节。

吃腊八粥的传统,也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食腊八粥。

北方有些地区过“腊八节”时,其活动内容中有一项与农耕(林果)习俗有关,那就是“割树抹粥”——腊八粥煮好了,先盛一小碗端到自家果园里,用刀象征性地在梨树、桃树等果树根部割开一个小口子,然后将腊八粥抹在“口”子上,他们相信如此会使当年果实获得丰收。

牛节

除了犒劳自己,古人还会为“牛”庆祝。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也是劳动人民最忠实的伙伴。

牛节,是报谢耕牛的节日。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生产以畜力为主,其中耕牛起了至关重要作用,诸如耕耙犁耩、压场和运输等活路,无不依赖牛力。

清代习惯于十月初一日祭牛王,原因是七月底正值农忙时节,为不夺农时,故选择农闲期间进行。

就“如何让牛过好节”,我国各个民族也诞生出了丰富多彩的习俗:

仡佬族会用上好的糯米做两个糍粑,挂在牛的双角,牵到水塘边照看影子,谓之“替牛王祝寿”;哈尼族会用鸡肉和肉汤拌糯米饭喂牛,同时还要祈祷;壮族会由长者唱牛歌,颂扬牛功,劝戒世人爱护耕牛……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耕牛们可以在“牛节”这天休息一日。


转自:科普中国网

供稿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

审核专家:陈涛

资料来源: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大同市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澎湃新闻、中新网

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大同市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
liumeiling

ZxID:3002419


等级: 派派版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25 0
已审核

相关推荐:
中国历史上的“劳动节”
https://www.paipai.fm/r7629226

古文中的劳动之美
https://www.paipai.fm/r7440739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