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这个称呼,并不陌生。历史上这个民族也曾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立了辽国,与当时的宋朝分庭抗礼。
但辽国灭亡之后,契丹人去哪里了却少有人知。时至今日,契丹族究竟还有没有保留下的血脉?有的话,又是我国目前的哪一个民族呢?
游牧渔猎,契丹起源
关于契丹族的发源,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那时候,就已经有了“契丹”这个称呼。此时,东晋地处江南,中原地区则被五个胡人部落占有,并相继在中原地区建立了政权。
这五个民族中的鲜卑和匈奴,都被人认为是契丹的民族分支。虽说法不一,但显然,契丹这个民族有着很独特的特征,部落制度,以游牧和渔猎为生,发源于内蒙古赤峰一带。
经历了五胡乱华,中原地区一片动荡,直到隋朝统一,契丹这一民族的势力从最开始能在中原地区争一争政权,到开始走下坡路,逐渐离开了中原地区。
隋朝建立,中原安定了下来,契丹族被迫转移,此时他们生活的地理位置,正处于突厥和高句丽之间,两方势力都比契丹要强大得多。契丹在夹缝中,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
契丹势微,想要反抗又打不过这两方势力,只能忍气吞声求生存。撑过了隋朝到了唐朝,随着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契丹的日子开始发生了转变。
北方势力的不断侵扰,让李世民很头疼,决定打压这两方势力。
随后多次出兵,针对突厥和高句丽进行了讨伐,原本强盛的两个政权,在大唐的不断征讨之下,实力不断缩减,也给了契丹喘息的机会。
契丹也被强盛的大唐朝收编,向唐朝称臣。
虽然周边仍然动荡,但得了发展机会的契丹,实力稳步提升,不再是之前那个被突厥和高句丽摁着打的民族,他们开始反击,并开始向外扩张。
契丹不断壮大,但还不足以建立政权,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了唐朝末期,天下又开始动荡,此时契丹内部出现了一位很有眼光的人物,也就是后来开创辽国的耶律阿保机。
“乱世出英雄”,耶律阿保机看准了时机,他先是将完成了契丹族内部的统一,随后在草原上创立了政权,辽国就此建立。
游牧民族的生活虽然独特,但比起农耕文化还是有一定的落后性,农耕经济也比游牧经济更加稳定,想要壮大辽国,就必须要有自己的耕地。
耶律阿保机看透了这一点,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南下攻打中原。阿保机去世之后,次子耶律德光即位,仍然秉持着他的志向,继续南下。
唐末,石敬瑭镇守太原。离辽国,也就是契丹的位置十分接近,李从珂对他手中的权力颇为忌惮,便想要设计结果了他。
石敬瑭接到了李从珂下的命令,令他前往郓州,节度使这一职位不能轻易离开驻扎领地,李从珂这一计显然是想要害他。
正一筹莫展之时,石敬瑭的手下劝他,“那契丹的皇帝离咱们这么近,您只要诚心诚意依附他,自然一呼百应,必能成事。”
他被说服,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派人去见了耶律德光,表明自己愿意向辽国称臣,希望他能够派兵支持他反叛。
耶律德光正愁耕地的事呢,石敬瑭就巴巴送上门来,正中他的心思,欣然接受。辽国得了他们最想要的耕地,有了发展农耕经济的地方,也为后来辽国两百年的基业,奠定了基础。
但辽国接下来的路也不是那么容易走的,在他们发展壮大吞并燕云十六州之时,中原地区又经历了什么呢?
中原统一,分庭抗礼
在辽国发展壮大,吞并燕云十六州,想要顺势南下夺取中原之时,中原地区也结束了混乱的局面,赵匡胤完成了中原的统一,建立了宋朝。
中原的稳定,对于契丹这一游牧起家的民族,必然不是好事。更何况燕云十六州地处要地,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宋朝想要尽快收复这一地区,但宋朝皇室并没有像辽国那样,经历两代有勇有谋的君主。赵匡胤马背打下了天下,领兵实力强劲,他一直想要尽快收回燕云十六州。
但尚未实现这一愿景,赵匡胤就去世了。宋太宗赵光义即位,想要顺着赵匡胤的想法,拿下燕云十六州。
只可惜他虽有治国之才,却并无夺江山之能力。宋朝初始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兵马富足,纵使契丹在战场上英勇无比,但宋朝的精锐也丝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
且当时辽国派出守护燕云十六州的兵力不过三万人,宋朝却足足派出了三十万,十倍的兵力之差,怎么看宋朝都占据了绝对优势,这一仗应当手到擒来才对。
辽国自知兵力差距,自然善用兵法,不打算与宋硬碰硬,决定趁着夜色,偷袭宋军。虽打了宋军一个措手不及,但宋军的实力摆在那,军队内部迅速调整好策略,沉着应对。
辽国的这次偷袭,不仅没有取得优势,且越打越颓,眼看就要被宋军包围,却遇上了宋太宗赵光义犯蠢。
他在带兵打仗上并无建树,却在这关键时刻抢过了指挥权,亲自在前线指挥作战,想要立下功劳,载入史册。
却又在领兵的辽军将领朝他攻来之时,大惊失色,为了保命,胆小怕事的他在最焦灼的时候,弃手下将士于不顾,自己逃跑了。
“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赵光义这么一跑,动摇了军心。军心一涣散,想要再凝聚起来便是难上加难。辽军趁此机会,持续进攻,扭转了颓势,反败为胜。
虽然这一仗败了,但对于当时强盛的宋朝而言,其实并不算什么大事。但这次的战败,影响不在当下,而在长远。甚至直接影响了整个宋朝接下来的走向,这又是为什么呢?
契丹血脉,何去何从
这一仗虽然没有打溃宋军,但皇帝在关键时刻临阵脱逃,却让宋朝全然丢失了宋太祖时期的那般硬气,沦落成了一把软骨头。
尽管战败,当时宋朝的兵力仍然是十分强盛的。如果再蓄力,整顿军备,发起攻势,未必不能取胜。
但君主领兵战败,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一时之间朝堂之上,无人敢再提抗辽一事。
偏安一隅,不再主动出击的宋朝,逐渐变得软弱可欺,辽国便想趁此机会继续南下,实现大一统。
辽国萧太后亲自领兵南征,与宋朝之间多次发生冲突。虽然宋朝当时在军事方面在走下坡路,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两方相争多次,未能分出个高低。
说是相持,可主动出击和被迫防守还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宋朝最终还是经不起长久的战争,先低了头,双方达成一致,宋每年向辽进贡岁币。
辽国形势一片大好,势力范围也不断扩大,契丹民族也走向了历史的巅峰。
对于宋朝而言,虽然向辽国低头,但辽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好在中原和蒙古之间,也为宋抵挡了蒙古的进犯。
只要辽国不倒,宋也会安然无恙。只可惜两国在结下澶渊之盟后,都越发贪图安逸的生活,宋朝更是重文轻武,军事作战能力逐步下降。
最终辽被更军事更强盛的金灭亡,少了辽国的屏障,金自然也能继续南下,再加上宋徽宗的昏庸,宋不过坚持了两年,便也步入了辽国的后尘。
辽国灭亡了,契丹人却没完全消失,辽国当时的一位实力雄厚的皇族耶律大石,驻扎在新疆地区,得闻辽被灭的消息,十分悲愤,顺势在新疆建立了西辽。
即便如此,也难改衰败之势。契丹这一民族,终究在鼎盛过后,逐步消失在历史之中。这强弩之末建立的西辽,也在八十年后被蒙古彻底灭亡。
在历史上,契丹这一民族,也就此消失了。可在历史记载中消失,并不代表着这一民族彻底灭亡。
契丹建立了辽国之后,脱离了完全靠游牧为生的日子,靠着燕云十六州肥沃的土地,发展了农耕经济。
比起靠天吃饭的游牧渔猎,农耕自然更有保障,所以那些原本居于北方的契丹人,也都迁徙到了燕云十六州的位置。
辽国灭亡,契丹人却适应了当地的农耕生活,不仅生活方式汉化,血脉也逐渐与汉族交融。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浪潮中必然出现的。
契丹消失,并不代表着血脉的消亡,只不过在民族融合过程中,逐渐汉化。除却汉化的契丹人之外,西辽被蒙古吞并,契丹人也有顺势加入了蒙古阵营的,也与蒙古进行了融合。
如今,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地,也有与契丹人血脉融合的情况出现。
科技发达的当下,想要确认是否是契丹人的后代,通过基因检测就可以实现,经过基因对比之后,如今居住在东北的达斡尔族,就是契丹人的后代。
正值哈尔滨旅游热潮,不少达斡尔人也出现在旅游景区,也给了大众一个机会,能够了解达斡尔人的历史和文化。从他们的身上,或许能够感受到曾经契丹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