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某高校教授被学生举报学术造假的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对于学术不端的行为近年来发生次数越来越多,国家对于学术不端问题的重视也越来越高,这一消息的爆发不单单是一两个人的问题,检查被发现与举报存在着质的区别。学术造假一词不再是学术圈的“小问题“,随着近几年网络的发达,学历水平的提高,工作门槛的限制逐渐进入更多人的视线,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而这也成为考试作弊之后又一引发更多人关注的问题,许多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在论文发表前,更是严重申明严禁学术不端行为。
在论文至上的现阶段,更多人为了晋级采取非常措施或者手段,这是造成学术不端现象频发、严重的原因之一,只有文章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实验的漫长与不可控制让一些人走向了“不归路”,抱持着侥幸心理,不被发现,便万事大吉。社会多元化发展,学术造假的形式也种类化、多样化、商业化;诱惑提升,陷入的人也逐渐增加,也许是名利,也许是其他形式诱惑,使得守住本心变得越发困难。
而为此发声更是难中之难。没有趋于威压、勇于发声在现今社会真的十分不易。研究生阶段相比于大学是个小型社会,虽然没有真正进入工作的真实社会感,却已然在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做铺垫,社会中的能力不单单是工作学习,更是包括人际关系或者人脉。不愿意得罪人是大众情绪,公示时所谓的举报也只是走形式,更多人在步入社会后学会了沉默,那些敢于说话、勇于表达想法的人被视作另类,你若发声,可能会被质疑,甚至失去更多的机会,让领导认为你不通人情;面对错误,你若发声,可能会在维持正义的同时,失去更多,因为要看犯错误的人是谁,你背后的力量是否强大到你可以发声。于是,越发的胆小,学会了沉默、学会了随大流、学会了关系。
那么,勇敢发声,勇于挑战,赤子之心,就应该被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