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既不美丽,又不漂亮,为什么它的汉文译名是“美国”?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71 回复:1

[人文通史] 美国既不美丽,又不漂亮,为什么它的汉文译名是“美国”?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小白兔和积木

ZxID:54271495


等级: 派派版主
925周年520转正620复活,小说素材诗词合金心情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2-03 0
美国既不美丽,又不漂亮,为什么它的汉文译名是“美国”?

“美国”(这里特指国名)是用汉语翻译过来的名字,也就是译名,而翻译参照的对象自然是英文了。因此,要探究“美国”由来,就要考虑美国的英文名字和汉语翻译两个层面的问题。

“美国”英文名称的源头

一切要从地理大发现说起。在漫长的中世纪里,欧洲经济陷入停滞,基本上处于被锁死的状态,为了寻求突破,欧洲各国便组织船队,寻找新的财富来源和机会。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出发,向西寻找到印度洋的路线,却意外发现了一片新大陆--美洲大陆。当然,哥伦布对此并不知情。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在远航印度途中从巴西登陆。随达·伽马一起出行的有意大利商人阿美利哥·维斯普西(也称亚美利哥),他发现了一块新大陆,并绘制了地图。

回国后,阿美利哥针对这次发现,写下了《新大陆》和《第四次航行》两封信。受此影响,德国地理学家马丁·瓦尔德塞弥勒在《世界地理概论》中,将这块大陆标为“阿美利加”。“阿美利加”就是今天的美洲。


“阿美利加”的拉丁文形式是“Americus”,后来演变成英文中的“America”。美国建国后也沿用了这种书法。“TheUnitedStatesofAmerica”由此成为各种翻译中的源语文本。

“美国”的汉译

历史上我们对“美国”的翻译也有一个从分歧到弥合的过程。由于对美国一无所知,一开始自然是以我为中心的称呼。

鸦片战争之前,我们统称欧美人为“红毛”或“红毛番”。洋人的船来了,各种旗帜也出现了,我们便以旗为蓝本取个概念,用来称呼各国不同的洋人。

比如,美国旗帜是星条旗,且色彩丰富,我们称其为“花旗国”。


后来就是音译。当然,这音译也说法,毕竟当时没有普通话的规范。广东人杨炳南根据同乡的口述,将“America”翻译成“咩哩干”。这明显具有贬义,“咩”不就有羊叫的意思吗?

除了“咩哩干”,广东人对America”的叫法还有“咪唎坚”“米利坚”“弥利坚”等等,后来直接简称为“米国”。

而在中外知识精英圈子里,“美国”的汉译名则是“亚墨利加”、“墨利加”和“美理哥”,这也是音译的一种表现。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就说“案粤人称曰花旗国,其实弥利坚,即墨利加。又作美理哥,乃洲名,非国名也。”

魏源还是比较严谨的,随即他又对“UnitedStates”进行翻译,译为“兼摄邦国”。当然,这也不是权威的说法。在《望厦条约》等条约中还出现了“亚美理驾”“大亚美利驾”等译名。


总体来看,美国的译名还是比较混乱的。

洋务运动后,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英美等国自然成为文人士大夫们学习的对象。这个时候再贬低美国就不合适了,于是清政府的官员主动将“美国”与“美”字挂钩,开始出现了“美利坚”“美”,甚至“美国”的译名。

同时,人们深入了解了美国的政体后,将“UnitedStates”翻译为“合众国”。连起来,“TheUnitedStatesofAmerica”的汉译已与现在无二了。这一译法流传开来,并屡屡出现在官方文本中,为大众所接受。

结语

总体来看,“美国”一词是在中国近代文化背景下生成、演变和确立的。从一开始的贬词丑化,到客观中性,再到后来的褒义美化,反映了人们对“美国”认识的加深,也反映了人们思想上认识上的变化。


当然,我们称“美国”是在洋务运动中学习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从近现代国际事务中美国所作所为来看,它既不美丽,也不漂亮,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深重的灾难。“美国”真是意味深长。

转侵删。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12-05 0
已审核。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