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马蜂窝
扬州城的繁盛见诸于史册大概是唐宋时期,这时期的繁华大多来自于海上 丝绸之路 的兴盛。宋之后,海丝之路渐弱, 扬州 城的繁华也如潮水般渐退。而后至明清时期, 扬州 渐渐恢复曾经的繁盛,但却始终望尘莫及,而这一小段的繁盛主要来自于往来于京杭大运河上的漕运事业。
所以, 扬州 是一座因水而盛的古城。处在京杭大运河的中部连接地段, 扬州 有着显赫的地理位置。这种优势对于依赖于水运的海上 丝绸之路 和运河漕运之路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
有水运,便要有渡口。
唐代, 扬州 有“东南第一商埠”的美誉,东关古渡是当时 扬州 最繁华的交通要冲。
东关古渡地处 扬州 古城东门外,可以想象唐宋时期,各国商人从此处登岸,货运云集的繁忙场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因域内官河水浅淤塞,阻滞漕运,盐铁转运使王播开七 里港 河,绕 扬州 罗城 城南、城东,该渡口始为东城门外主要渡口。
如今的古渡口已经不再见到商贾云集的场景,更多的是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景。人们在古渡口附近的空间里吹拉弹唱,各话家常,遛狗打牌。从前繁忙的商业气息渐渐变成了如今嘈杂的生活气息。
然而 扬州 人 民乐 在其中,不论古代现代,百姓的生活起居都深深的烙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成为这座城市的生活名片。
谁能说充满市井民生的古城不是最生动的古城呢?
对于 扬州 的生活,民国大文豪朱自清先生曾在其《说扬州》的文章里谈起过:“ 扬州是个会享受的好地方,这个保证没错儿……”
夜色下的古运河静静地流淌,流了千年,渡口渐渐从繁华到荒废,身后的城门从始建到修建再到被毁、重建,时光在建筑上留下的痕迹依旧清晰,可它却不再回来。
自2000年以来的三次考古发掘中,发现唐、五代、北宋、南宋时期的城门遗存叠压关系清晰。
据说城门下还存有藏兵洞,目前还未进行考古勘察。
历史的车轮就在眼前展现,这种感觉像是在飘忽间就要触碰到古人,可是身边的人群又硬生生地把我推挤到现在。
而千百年来最可能不变的是古渡口通向 扬州 城的这条古街---东关街--的繁华。熙熙攘攘的人群,流光溢彩的夜色,不免让人想到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此时的夜色远不及彼时 扬州 城繁华的十分之一。
扬州博物馆,揭开千百年来古城的历史足迹
前往一个新的城市,博物馆总是我比较喜欢去的地方之一,而且前期的调研显示, 扬州 博物馆的看头很多,所以自然就对它充满了期待,下了公交车就到了博物馆,馆前的这些石像确实给了我一惊,摆放地非常舒服,让人一看,便知道 扬州 是一座古城,而且博物馆里自然少不了精美的藏品。
扬州 博物馆是和 扬州 中国 雕版印刷博物馆在一起的一座博物馆。博物馆总体建筑现代,简约而又不失大气。
博物馆在历史展厅的布局我也非常喜欢,按照 扬州 城历史发展的顺序,依次从公元前486年的邗城、汉代的广陵城、唐代的唐城、宋代的宋 大城 以及清代的 扬州 新城 介绍,让我对于 扬州 在历史层面有了一个新的连续的认识和了解。
这里是繁华的唐城布局图,唐代的广陵,城市分成子城和 罗城 ,子城建在北处高地上,是政府官衙的驻地,而 罗城 则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住所。
对于 扬州 在唐朝的繁华程度,相信我们在历史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说的就是 扬州 城,但是其实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大诗人要这么刻意描绘 扬州 的花月夜呢?第一,是因为 扬州 的繁华程度;第二,也是因为只有在 扬州 才可以看到城市夜晚的繁华。其实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因为 扬州 是 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取消宵禁的城市,所以在唐代,张若虚只能在 扬州 才可以看到城市的繁华而美丽的夜景。这不正是衬出了 扬州 城的繁华程度吗?
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双博馆里的另一处--- 中国 雕版印刷博物馆,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尤其它的现场展示操作区,这里展示的是雕版印刷的第一步,即书写;
之后书写的纸张会被用浆糊粘到木板上,然后由师傅用专业的雕刻小刀把书写的字一个个雕刻出来,然后便形成了待印刷的一块块雕版。
有了雕版便可以批量印刷了。
博物馆里还对雕版印刷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外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展示和比较。比较值得一看。
博物馆里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个国宝厅,也就是这个梅瓶。这个梅瓶高43.5厘米,口径5.5cm,最大腹径25.3cm,底径14cm,是存世的三件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中器型最大、造型最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另两件分别收藏在 北京 颐和园和 巴黎 吉美博物馆)。
而这只瓶的来历却有些传奇:它原属于江都的一户普通人家,传承了不知多少代,直到1976年,这户人家的儿子害怕地震和经济的原因,瞒着母亲将家传的此瓶以十八元人民币的价钱卖给了 扬州 市的文物商店。当时是一位姓兰的店员接待的,本来持宝人打算要卖三十块钱的,终以十八元成交……。最后被 扬州 博物馆以三千元买入馆藏。
扬州 博物馆的整体呈现效果非常不错,我很喜欢这样的展示方式,它帮助我对 扬州 城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扬州 城的建城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邗城,由吴王夫差开筑,他也被 扬州 人视为“开城鼻祖”。可邗城遗址在哪里,却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然而,历来修城,都是在原来城址的基础上扩建或修建,吴王夫差始筑邗城后,楚王筑广陵城,再到汉代吴王刘濞筑城,一直到后来的唐城都在蜀冈上。
以上遗址当中,除了唐城遗址被发掘保护之外,其他遗址均无明确信息。
那么繁华的唐城会是怎么样的?
唐城遗址,一段消逝的繁华往事
带着脑海中的种种疑惑,寻找唐城旧迹,试图回味那段繁华的 扬州 往事以及那段时光里丰厚的海丝记忆。
唐时的 扬州 城分为子城和 罗城 ,规模很大,仅次于京城长安、 洛阳 ,是 中国 东南地区著名的唐代城市遗址。现在保留的遗址为子城遗址,子城筑在蜀冈之上,是在吴王濞城、东晋刘宋广陵城、隋 江都 宫城基础上修建的,为官府衙署集中区,也称牙城或衙城。城墙为土筑,仅城门及拐角附近包砖砌, 夯土城垣遗迹迄今保存完好,有的地段高出地面10米左右。城外有濠。子城四面各开一门,城内设十字街贯通四门。
成象苑为隋炀帝成象殿,前立唐代城阙高大巍峨,后耸庑殿或延和阁,门道,门楣条石,上下千层石阶皆是唐代宫城旧制,这样的建筑形制和整体布局是为了能够感受大唐文化的风采,领略盛唐 扬州 的繁荣景象。但是我在这里并不想赞美遗址的建筑形制,我想吐槽的是这里的景观展示以及服务质量问题。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遗址之一,博物馆内服务人员严重不足,遗址内多处荒凉,展览区完全可用脏乱差形容,灯光暗淡、玻璃暗淡、展板陈旧,不知道是不是属于因为游客太少所以管理才不当的情况。面对着这样的地方,我无法想象的出千年前大唐的繁盛,也更无法理解在这样重要的遗址上我却无法获得一丝的心灵冲击。
这是遗址内重要的展示建筑,延和阁,内有对唐城遗址的简单介绍和出土文物。
这是出土的砖块
唐城遗址上建有崔致远纪念馆,来纪念这位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
崔致远,字孤云,号海云,谥号 文昌 。 朝鲜半岛 新罗王京(今 韩国 庆尚北道 庆州 )人。十二岁时,即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乘船西渡入唐。初在都城长安就读,曾游历 洛阳 。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进士及第,出任 溧水 县尉,任期届满,欲西回长安。恰遇黄巢起义,经友人顾芸推荐和书信自荐,被 淮南 节度使高骈聘为幕府(公元880年),后授职幕府都统巡官。其二十八岁时,即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以“国信使”身份东归新罗。
其在 扬州 生活了五年,这四年里虽大唐已风雨飘摇,但 扬州 却繁盛依旧。商贸活跃,生活富足,丝竹悦耳,才士云集。崔致远由此展开了一段人生最为辉煌的时期。
扬州 五年宦游 淮南 幕府时期,是崔致远文学创作最为频繁而质量臻于顶峰的阶段。《桂苑笔耕集》便是完成于这一时期的不朽之作,也是崔致远流传后世的唯一著作。这是一部由崔致远自编的诗文集,收录了他宦游幕府时为 淮南 节度使高骈代撰的各种表状书启及自作诗文,该书文风博雅繁丽,具有丰富而珍贵的文献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晚唐政治、军事、外交,特别是黄巢起义时期的乱世之治,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公元884年,崔致远之弟崔栖远,由新罗涉海来唐,奉家信迎崔致远回国。崔致远以大唐三品官衔荣归,是新罗历届留学生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凭此受到了当时君主宪康王的重用,任命为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然而,新罗王位的频繁更迭,政途瞬息万变,官僚腐化堕落。崔致远的仕途注定一波三折,由于遭人排挤,于公元890年被外放至 泰山 郡任太守,两年后,继续外放至更远的富城郡,从此,再未回到中央政府。
深受汉学熏染的崔致远,宦途屡遭失意后,最终也不得不选择了隐逸。公元899年,不惑之年的崔致远辞官归隐。从此摆脱政务,尘嚣尽洗。以 伽耶 山海印寺为主要修身之地,足迹遍布各郡山川湖海。
面面锦旗在城墙上空飞扬,扬起来了唐时的风云变幻,繁华兴盛的 扬州 城内一个个人物撑起了大唐的天空,崔致远的一生也正是反映了大唐气息下文人的共同命运。纸醉金迷下总是包裹着一个个不安的心跳,为国家前程,为个人命运。
抬眼望去,是西方的大明寺栖灵塔和观音山寺,我相信当崔致远登上 扬州 城墙时,看到的也是同样的观音山和栖灵塔,只不过那时的他可能更在意的是远处的东方,一个他要大展宏图的远方。“秋风惟苦吟,世路少知音。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
唐朝的繁华与往事,点点滴滴都落在了 扬州 的土地上,勾连起海上 丝绸之路 记忆的不仅仅有“走进来”的崔致远,还有“走出去”的鉴真大师。
大明寺,一座因鉴真大师而闻名的文化佛寺
提到鉴真大师,就不得不提 扬州 的大明寺。
大明寺作为海丝申遗的一个重要文化点,其内包含着非常重要的海丝痕迹。
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时佛教兴盛,中原大地上各处佛寺林立。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直到20世纪80年代,大明寺才得以恢复原名。
大明寺山门外东偏壁上,面南嵌着一方石刻,上有擘窠书“淮东第一观”五字。此碑石立于清雍正年间,由 扬州 知府高士钥提议,用宋代著名诗人秦少游赞颂大明寺景观的句意书刻,字由 金坛 书法家蒋衡书字。
山门前是一座庄严典雅的牌楼。牌楼为纪念栖灵塔和栖灵寺而建,四柱三楹,下砌石础,仰如华盖。中门之上面南有篆书“栖灵遗址”四字,为清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字体雄美。
一处大明寺,涵盖了多处的文化遗迹。这处“天下第五泉”是由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吏部王澍书写。
但就这所谓的“天下第五泉”就有一些小故事了。
北宋欧阳修被贬官后,由 滁州 再迁 扬州 ,做了 江都 太守。一天,闲逛到大明寺处,大明寺内老僧便邀请欧阳修前来喝茶,欧阳修尝后赞叹好茶。老僧便说这是用寺内的泉水泡的茶,这泉可是“天下第五泉”。欧阳修一听,来了兴致,追问道,“何者为第五泉,何为依据?”老僧说,这是唐人张又新根据茶圣陆羽的说法而写的, 镇江 金山 寺中泠泉为第一, 无锡 惠山 石泉 为第二, 苏州 虎丘 石泉 为第三, 丹阳 县观音寺水为第四, 扬州 大明寺泉水为第五, 松江 水为第六,淮水为第七。“此为茶圣之论,岂能有错?” 欧阳修呵呵一声,说到,陆羽、张又新有没有走遍全国,那时的中原大地只不过是现今天下的一小部分,怎可谓之“天下”呢?老僧被问的一脸吃惊,细思甚觉如此,便再不对外界宣称“天下第五泉”了。
这一传说一直流传至今,但人们仍沿用“天下第五泉”称赞大明寺泉。
唐朝时,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使得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也成为海丝路线上的一处重要文物点。然而历时千年,大明寺屡遭被毁,有屡次重建。
现今的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前后回廊,檐高三重,漏空花脊。屋脊高处嵌有宝镜,阳有“国泰民安”四字,阴有“风调雨顺”四字。
如今,大明寺内依然香火旺盛,千百年来的佛教信仰依旧在这座千年古刹中流传。
之前也提到过,大明寺内文化遗址众多,除了大明寺本身外,还有前面提到过的第五泉所在的西园。
建于乾隆元年(1736),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园内凿池数十丈,瀹瀑突泉,庋宛转折。由山亭入舫屋,池中建覆井亭,上置辘轳,仿效古之美泉亭。泉井侧勒“第五泉”石刻三字,为明御史徐九皋所书。
西园一名御苑,又名芳圃。园内还有“御碑亭”,有乾隆皇帝御碑三块。园内山石高耸,苍松翠柏,荫翳天日。假山、池沼、亭台、馆榭等把园内装点得精美别致。
除大明寺、西园之外,寺内还有一处重要的文化纪念堂---鉴真纪念堂。
纪念堂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纪念鉴真法师圆寂一千二百周年,于1963年中日两国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时奠基,于1973年建成的。
而其设计者,正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梁先生为 中国 的古建筑保护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20世纪早期,其足迹踏遍中华大 江南 北,其领导的营造学社也为 中国 最困难的时期依然在为古建的保护而奔波。关于梁先生,我还有太多太多想说的···
鉴真东渡 日本 前,曾为大明寺住持。从唐天宝元年(742年)起,先后十余年,历尽艰险,至第六次东渡 成功 ,将我国佛学、医学、语言文学、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介绍到 日本 ,为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这条文化交流路线就是海上 丝绸之路 ( 东海 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2年, 日本 学者常盘大定在寺前树立唐鉴真和尚遗址碑。它仿 日本 奈良 唐招提寺模式,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共包括碑亭、长廊和纪念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达七百平方米。碑亭内耸立着汉 白玉 须弥座横碑,正面为郭沫若所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为赵朴初撰书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的碑文和颂辞,因而被誉为当代的“三绝碑”。
当然,除了上述新介绍的鉴真纪念堂之外,还有两处非常重要的文化遗迹,那就是 平山 堂和谷林堂。
平山 堂是北宋大学家欧阳修任 扬州 太守时所建。
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静,凭栏远眺 江南 诸山,恰与视线相平,“远山来与此堂平”,故称“ 平山 堂”。堂前有联曰:“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欧阳修当年潇洒流运的生动写照。
后来苏东坡任 扬州 太守时,常来此凭吊,并建造了“谷林堂”和“欧阳祠”。谷林堂取自苏东彼“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诗句。
欧阳祠内有欧阳修石刻画像,供人凭吊。内挂”六一风宗“匾额,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
无论是欧阳修还是苏轼,他们在 扬州 任太守期间,为 扬州 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当然也在此留下了诸多的诗词歌赋。
朝中措· 平山 堂--欧阳修
平山 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西江 月· 平山 堂--苏轼
三过 平山 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瓜洲古渡风景区
唐代诗人白居易《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指的都是此处。 这里曾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的起点,相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所在,历代名人墨客流下无数诗句笔墨,古渡遗址、御碑亭、沉箱亭引人遐思。景区内又新建了银岭塔、锦春园、映影池、园中园等景点,与古运河风光带连成一片。
尾声
借用李白歌咏 黄河 的诗句,
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长江长,不知人生长,生活就像流水,流走了便不再回头,
把握当下,活出像海鸥一样自由自在的人生,岂不快哉?
跨越了长江,我的旅途便画上了句号,但我的脚步依然在继续。
扬州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