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购买火车票的时候,有没有在不经意间搜到过一个以单字“宋”命名的车站,没错,这个宋站,位于今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这不由得让人产生疑问,中国车站很多以地名来命名,难道说白山黑水之间还有一个地方叫“宋”?它跟历史上的“宋朝”有关系吗?莫非这里曾经是关押被金人北掳的宋朝徽钦二宗的地方?如果不是的话,这个宋站名称又该从何谈起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看看,宋朝徽钦二帝被囚的位置。
靖康之耻
宋朝版图面积并不大,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文化艺术、商品经济、科技创新的高度繁荣时代,民间富庶、经济繁荣的程度远超盛唐。在宋朝咸平三年,中国GDP总量,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收入也超过了最富裕的西欧地区。宣和画院待诏张择端的一幅 5.28米长的巨幅《清明上河图》将熙熙攘攘的太平盛世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然而,公元1100年宋徽宗赵佶即位了。赵佶接位时, 虽说北方有西夏、契丹等族不时侵扰,但女真族初初建立金国,羽翼尚未丰满。而大辽已是末帝临朝,宋朝本来可以休养生息、有所作为的,最不济也能守住祖宗基业,然而,赵佶用了短短二十多年,就让自己成为亡国之君。
《宋史》中这样评价宋徽宗赵佶:
“迹徽宗失国之由,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他日国破身辱,遂与石晋重贵同科,岂得诿诸数哉?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犹告武王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况宣、政之为宋,承熙、丰、绍圣椓丧之馀,而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也就是说,北宋灭亡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条,其一,宋徽宗重用奸佞,徽宗、蔡京君臣借绍述变法为名,打击异己,聚敛财富,“三千贯,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卖官鬻爵,并制造政治迫害, 使忠贤正直之士之路堵塞,钻营奸猾之徒之径大开。其二,宋徽宗又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耗费民力。最荒诞不经的是宋徽宗父子曾信一个叫郭京的人,郭京谎称身怀佛道二教之法术,妄以道门“六甲法”以及佛教“毗沙门天王法”破敌。但神兵大败,金兵分四路乘机攻入汴京,俘徽宗、钦宗。其三,宋徽宗让童贯掌握兵权,把优势兵力调离京师,还做出“联金灭辽”的蠢事,为亡国埋下祸端。
北宋宣和七年(1125)10月,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在灭辽后不久,即下诏伐宋。金军以完颜昊为都元帅,其下兵分两路:完颜宗翰(粘罕)为左副元帅,攻太原;完颜宗望(翰离不)为右副元帅,攻燕京,而后会师宋朝都城汴梁。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闻讯后大惊失色,匆忙将皇位禅让给长子赵桓即宋钦宗。徽宗自称道君太上皇,将决定国家安危的大事甩给了钦宗。钦宗继位后,为求国家能安定平安,于1126年新年,改年号为靖康元年。
钦宗同样“不负众望”,在金军提出议和要求后,很快就答应了金军提出的条件。将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割让给金国,宋纳犒军费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锦缎一百万匹,并应允宋帝称金太宗为伯父。由此金军看透了对手的腐败无能。于靖康元年(1126)8月,再次兵分东西两路进攻宋朝。靖康二年(1127)初,金兵攻陷汴京,金帅命钦宗在青城金营中跪听金太宗诏书,宣布徽宗与钦宗为庶人。4月,金军押着徽宗、钦宗和皇后、妃嫔、皇太子、亲王、公主、宗室、大臣、伎艺、工匠等三千余人,以及装满金、银、珠宝、法物、礼器、乐器、文物、图书的数百辆牛车返回金国,这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由来。
徽钦二帝被俘后都去了哪些地方?
据《宋俘记》记载:“靖康二年三月二十九日黎明,太上(徽宗)启跸,共车八百六十余辆,发自刘家寺。”徽宗皇帝从开封启程,经磁州(今磁县)铭州(今河北武安县),基本沿滦今 107 国道方向北行,到今北京(燕山府)。钦宗赵桓夫妇等人则是4月启程,由河南经山西,在西京(山西省大同市)住3个月后继续北行。徽钦二帝于7月后相会于燕京。
两方相会后继续北行,经怀柔,密云出古北口西行,过滦河至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小住,除去皇帝服饰衣冠,沿大凌河谷方向继续西行,经建州(今喀左)至灞州(今朝阳市), 跨大凌河,过医巫闾山,沿西辽河方向北上至霫郡(古霫国,是汉代古扶余国的遗民,南北朝时称“地豆于”, 被契丹占领后已与奚族融合,在今内蒙古科左中旗,吉林通榆一带) ,徽钦父子在霫郡暂居一年,后又奉命去了金朝当时的都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南郊白城) 。
《宋俘记》记载:“(1128)八月二十一日,二帝抵上京行幄。”从宋都汴梁起程算,二帝在途中共走了1年4个月,终于到达金国的都城金上京。金天会六年(1128)8月24日,金人举行献俘仪式,男女宋俘均袒胸赤背,身披羊皮,跪拜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前,献俘仪式毕,金帝吴乞买封徽宗为昏德公,封钦宗为重昏侯。此时无比屈辱的他们,是否会对之前骄奢淫逸的生活充满悔恨?
两个月后,徽钦二帝来到了他们的第一个囚禁地——韩州(辽宁省昌图八面城)。《宋俘记》记载:“(1128)十月二十六日虏徒二帝、诸王、驸马、内侍、宫眷于韩州。”
金天会八年(1130),金国立伪齐皇帝刘豫,此时金人考虑到囚禁徽钦二帝的韩州离燕京太近,担心被宋人夺回,便决定将徽钦二帝迁往大北方五国城(黑龙江省依兰县)。
五国城原本来源于辽代生女真五国部,位于松花江中下游地区,是一个三江环绕的美丽小城。北临松花江、西濒牡丹江、东临倭肯河。东有东山,西有西山为屏障,南面为肥沃的黑土地。这里曾是水陆交通要道。《辽东志·地理志》记载:“五国头城, 在开原北一千里,由此而分为五国,故名”。
《宋史》徽宗本纪载:“绍兴五年(1135)四月甲子,崩于五国城,年五十有四。”徽宗至死也没有离开自己最后的囚禁地。徽宗死后,钦宗同其他宋俘仍囚禁在五国城。皇统元年(1141)二月,金熙宗为改善与南宋的关系,将死去的徽宗追封为天水郡王,将钦宗封为天水郡公,同时,在金上京赐给钦宗一处上等房舍,将钦宗及身边的妃嫔、子女一同迁到了金首都上京城居住。《呻吟语笺证》中载:“绍兴十一年(1141)二月,虏主赠太上天水郡王,复靖康帝天水郡公,赐第上京。”钦宗也于1156年死在上京。而据学者考证,金朝的上京,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两公里处,东临自南流向北的阿什河,俗称“白城”。这里和宋站坐落的绥化地区尚有一段距离。
由此可知,徽钦二帝至死也并没有去过绥化,“宋”这个城市的来源更是与北宋灭亡毫无关系,那么“宋”究竟从何而来呢?
“宋”从何而来
宋站,位于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宋站镇,隶属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大庆车务段管辖,现为四等站。宋站是原中东铁路五等站,原名单名一个“宋”字,后期改名为宋站,是中国站名最短的铁路车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单字命名的铁路车站,始建于1900年。据记载,这个名字的来源堪称随意,仅仅是因为中东铁路在此修建车站时,有一个包工头姓宋,车站因而得名,而车站所在地的“宋站镇”也得名于这个站名。
“宋”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和安达中间,属于中东铁路哈尔滨至满洲里的这条线路上的站点,而这条线路则被称为滨洲线。《黑龙江省志·地方志》在滨洲线车站分布表中记录了宋站,并记载其中心里程为94.4公里,区间距离10.6公里。
滨洲线原是中东铁路干线的一部分。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日俄战争后,哈尔滨——满洲里站间称为西部线。1935年(伪康德二年)日伪收买中东铁路后改称滨洲线。它跨越黑龙江省西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中部。自哈尔滨站起向西偏北经黑龙江省的肇东、安达、大庆、泰康、昂昂溪、龙江,由丰荣一成吉思汗站间375公里处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再经扎兰屯博克图、牙克石、海拉尔、扎来诺尔至满洲里站,营业里程 934.8 公里,至中苏铁路分界点全长 944公里470.2米。
“宋”站虽然在历史上籍籍无名,但是其作为中东铁路的车站而建立,却是近代中国东北遭受列强染指的历史见证。
中东铁路的兴建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北最早出现的铁路。其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曲折复杂,从1896年签订的《中俄密约》起,到1952年苏联政府将中东铁路完全交还我国政府,走过了56年。其中经历了清末、民国、伪满、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等多个历史阶段,这条铁路线先后经由俄国统治、国际共管、中苏共管、日伪霸占、中苏经管,涉及近现代史上中国、俄国,包括苏联、日本、美国、英国等在远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我国东北地区的发展也与这条铁路息息相关。
那么,沙皇俄国为什么要在中国修建这么一条铁路呢?这还得追溯中国历史上一段屈辱往事。
中俄双方在修建这条铁路前已打过多次交道。俄罗斯在16世纪形成统一国家以后,逐渐向东方发展。17世纪中叶,开始进入黑龙江流域。1689年9月(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中俄双方代表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奇河为界。该条约是中俄之间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历史书上提到《尼布楚条约》不能算作不平等条约,然而,这是清朝不断丧失自己在东北的利益的开始。
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清朝战败,中国逐渐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沦陷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7年12月末,英法联军攻占广州,逼迫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利用这样的局势,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于1858年5月开始与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在瑷珲谈判边界问题,并强迫其签订中俄《瑷珲条约》,俄国据此从中国割走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使东北地区直接处于俄国的威胁之下。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清廷议和,俄国随之派特使伊格纳切夫与清朝谈判,迫使清朝于同年11月(咸丰十年十月)与之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其中规定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属于俄国。从此,俄国与中国隔黑龙江、乌苏里江相望。
俄国在取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以后不久,为了把俄国欧洲部分、西伯利亚与远东部分连接起来,开始策划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眼红于英美等国在中国攫取的巨大利益,俄国在设计西伯利亚铁路东段线路时,选择了向东经赤塔穿过中国东北达到海参崴,当时叫“满洲线”(即后来的中东铁路)。
选择穿过中国东北的建设方案,是为了满足沙俄对于经济、军事、外交多方面的需要。在经济上,成为了沙俄向中国资本输出的有力途径,促进商品输出,保证铁路沿线地带的原料供给,独占当地经济、政治权益,将海参崴变成了东北进出口货物的主要港口。军事上则考虑到,将海参崴变成俄国面向太平洋的海军基地,可以再伺机修建一条南下辽东半岛的支线。这将是扩充和加强太平洋舰队、进而觊觎中国海和黄海的绝佳机会。对于外交来说,则是为了遏制沙俄在远东地区的主要竞争者——日本的势力扩张。
1895年3月,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在沙皇俄国为首的俄德法联合干涉下,日本归还了辽东半岛,同时对于《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俄国表示愿意借款给中国。一时间,清廷许多封疆大吏都提出联俄抗日的主张,尤其是李鸿章。
1896年6月3日,李鸿章同俄国财政大臣维特等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密约》明确规定:“今俄国为将来转运俄兵御敌并接济军火、粮食,以期妥速起见,中国国家允于中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
此时的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之下左支右绌,哪个列强不想从这头即将“瘦死的骆驼”身上撕下一块肉?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都深深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尊严,清政府已经连赔款都赔不起了,只能四处借钱。前有狼后有虎,清政府寄希望于“虎狼相斗”而不得不作出“引狼入室”的决定,可惜终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国劳工参与中东铁路的修建,其姓氏被用来给“宋站”命名的包工头,便是其中的一分子。或许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他的全名并未被世人记忆,而其姓氏,却成为火车站名,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