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杭州天堂在西湖,西湖美妙在十景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清雅俊秀为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所倾倒,所迷恋。没来过的朝思暮想,来过之后依然梦牵魂绕。
杭州人杰地灵,最吸引人的还是城南的西湖。白居易曾有诗云“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自从南宋评选出“西湖十景”,数百年来,多少文人慕名而来,尽兴而去,留下无数诗文;这些诗文的传播,又吸引来更多游客,产生出更多诗文。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帝王为这西湖十景背书,北京颐和园长廊里,有多少湖畔美景被皇家“笑纳”。杭州西湖的知名度空前高涨,几乎人人都能说出几个西湖美景。虽然杭州市后来搞过“新西湖十景”评选,政府也投钱开发;但是文化是需要时间沉淀的,那些新景致是难以与那些有着无数历史故事传说和想象空间的老景相提并论的。
不过,虽然人人都说西湖美,可真正能说全“西湖十景”的人并不多,能认真游过这十景,体会出每个景致的特色的人就更寥寥无几了。
我偏爱西湖。前后来杭州达六十多回,“一半勾留是此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都曾体验过;在西湖周围徘徊逗留,走过许多角角落落。于是,我为来杭州旅游的朋友设计了一条“西湖十景一日游”线路,供那些心仪西湖,时间又比较仓促的朋友选择。
游览路线全程10公里,加上在景点内的流连徘徊,大概在15公里以内。除了上小瀛洲(三潭印月)需要乘船之外,全部设计为步行。时间设计从上午八点到晚上八点,为12个小时(包括午餐时间)。整个游玩欣赏时间约为10小时;平均时速为1.5公里/小时。这样走走停停的速度,不仅年轻人轻松随意,老龄朋友也应该毫无问题。
先简要把观赏路线和建议的逗留时间介绍一下。
8:00-8:30 am 游览“花港观鱼”
8:30-9:30 am 游览“苏堤春晓”。在苏堤上远眺“双峰插云”,同时欣赏湖光山色。
9:30-10:30 am 游览“曲院风荷”
10:30-11:00 am 沿北山路,从“曲院风荷”走到孤山
11:00-12:00 pm 游览孤山及“平湖秋月”
12:00-1:00 pm 楼外楼进餐
1:00-2:00 pm 走白堤至“断桥残雪”。返回至“平湖秋月”
2:00-4:00 pm 从“平湖秋月”乘船游览“三潭印月”,结束后到“花港观鱼”上岸
4:00-5:00 pm 游览“雷峰夕照”,登雷峰塔
5:00-5:30 pm 游览“南屏晚钟”,随喜净慈寺
5:30-7:00 pm 游览“柳浪闻莺”,沿南山路走到湖滨
7:00-8:00 pm 游览湖滨,观赏音乐喷泉,宝石山夜景
花港观鱼:休闲的起步
我们的“西湖十景一日游”就从“花港观鱼”开始。时间要从早晨八点或者更早开始,季节也得在春夏秋,日照够长,才能把这十景在一天里看完啊!
“花港观鱼”在西湖的西南一偶。经过多年修缮,这里早已不是民国初年那副荒芜的样子;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大草坪春意盎然,四季花卉盛开不断,红鱼池里上百尾锦鲤悠然自得地嬉戏着。池旁的碑亭里矗立着康熙下江南时的题名碑,而碑的阴面还刻有乾隆下江南时题的诗文。祖孙两位皇帝的御笔集于同一碑上,也算一绝。
“花港观鱼”规模不大,更像个繁花似锦的小公园。如果不做流连的话,半个小时可以逛完。选择这里作为西湖十景的游览起点,一是为了尽量不走回头路,二是让游客渐入佳境;相对而言,在西湖十景中,这个景点比较平淡。
Tips:
建议游玩时间:半小时。
苏堤春晓:春回大地
走出“花港观鱼”的东门,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著名的苏堤之上。
将近三公里长的苏堤,纵贯南北,穿越西湖。苏堤两旁遍植桃柳,四季景色各异,每逢阳春三月,柳树成烟,掩映湖面,风趣横生。走苏堤,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尤其在春天的早晨;所以“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
苏堤上共有六座造型各异的石桥,由南向北依次为: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杭州当地人常有“冲六吊桥”的喜好,即骑着自行车在苏堤上时而上时而下,玩累了便在湖边的长椅上稍作歇息,看着远处烟波浩渺中的小瀛洲发呆。
杭州人会享受生活,长期以来苏堤上就禁止机动车通行;大堤上十分幽静。反而是近年来环湖观光电瓶车频繁穿梭,破坏了堤上的安宁。
坐在柳树下的石凳上,周边荷花摇曳,荷香幽幽;远处层峦叠翠,白云悠悠,不知身在何处了。
双峰插云:胜景飘渺何处寻
西湖十景都在湖边或者湖中央,只有此景有点儿不靠谱,不知在哪里看;有点儿凑数的感觉。湖西的连绵山峦里确实有“南高峰”和“北高峰”,按理说所谓“双峰插云”是指这两座山峰(也有人说当年两座山峰上各有一座塔;所谓插云应是指那两座像避雷针似的塔,现已倒塌)。
清朝以后,双峰之巅已无塔影,赏景位置成为一桩疑案;如今灵隐路洪春桥畔尽管建有“双峰插云”的景碑亭,但游人到此只见林木葱蔚,‘双峰’连影子也无觅处。南宋时文人主张从凤凰山上望之,方可得其神采;所谓“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明代的李流芳提出到苏堤的第三桥望山桥上观赏此景,他在《西湖臣游图题跋。两峰罢雾图》中写道:“三桥龙王堂,望湖西诸山,颇尽其胜。烟林雾障,蚋带层叠,淡描浓抹,顷刻百态,非董巨妙笔,不足以发其气韵。”
于是,我们就采纳李流芳的说法,站在苏堤的望山桥上,眺望西边连绵群山,努力体验一下当年的文人骚客提出“双峰插云”的意境。
清末民初,杭州学者钟毓龙在他的《说杭州》里提出了他对“双峰插云”的理解:“欲雨未雨之时,四山云幂,而南、北两峰以高故犹露其巅。此本为湖中遥望之景。”
Tips:
苏堤全长约3公里,沿途6座桥。本行程苏堤段约2公里,过三座桥。建议游玩时间(苏堤+眺望双峰插云)为1小时。
曲院风荷:雅俗共赏处
沿着苏堤走到第五座桥——东浦桥下,不继续向前走,而是向左一拐,迎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桥。桥上有座方亭,倒影在荷叶摇曳着的湖中,非常秀丽,有“玉带晴虹”之美誉。走过石桥,便是著名的曲院风荷景区了。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面对此情此景,首先想到的就是杨万里的这首小诗。
夏季游西湖,曲院风荷是最美的地方。一望无际的荷叶,在微风中摇曳,那份悠然自得,就像戴着头巾的书生在那里摇头晃脑。一朵朵盛开的荷花在万绿丛中娇艳无比。恍惚之间,远处湖边的游人似乎是踏着荷叶花蕾飘然而去的;荷叶依然随风摇曳,那该叫“踏荷无痕”吧?
曲院风荷是从“曲院”而来。这个“曲”不是弯曲的曲,而是酒曲的曲!古代时应写作“麯”。这个地方在南宋时是官家酒坊,专门为朝廷大官造酒。南人雅致,就在酒坊前的湖面种养荷花;夏日清风徐来,荷香与酒香齐飞,雅人爱花,俗人好酒,雅俗共赏者既爱花又好酒,于是就有了“麯院风荷”的美名。
后来康熙皇帝下江南,在为西湖十景题词时写了别字,就成了“曲院风荷”。领导嘛,写了别字,御用学者们就一哄而上做“曲解”,说皇上天纵英才,岂能写错别字!那是他老人家提倡“新生活运动”,厌恶喝酒,故而有意写成“曲”。直到几百年后采用了简体汉字,“曲”“麯”同形,两者统一,民间流传多年的文字官司才告结束。
不由想起欧阳修的一首采莲词:“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这是怎样一番场景啊:一叶小舟荡入荷花丛中,一群快乐的采莲女嬉戏着;以荷叶当酒盏,花气酒香交融,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Tips:
建议游览时间为一小时。
平湖秋月:孤山不孤
从曲院风荷的北门出去,迎面是北山街。街对面便是著名的岳王庙。八百多年前,岳飞屈死风波亭,就在当年的临安都城。二十年后宋孝宗即位,为振奋士气,恢复中原,皇帝给岳飞平反,在此间为他修建墓地。随着皇家对岳飞“精忠报国”精神的需求增加,岳飞身后的殊荣也不断增加,封王建祠。在清朝时,朝廷考虑在孔圣人作为“文圣”的同时,增加一位“武圣”,作为武人学习的榜样。当时岳飞也是候选人之一;只是因为有人提出岳飞抗金,而金人是满人的祖先,有此忌讳才作罢,最后选定了三国的关羽立为“武圣”,所以全国各地才有了许多关帝庙。
沿着北山街一路往东,三百米的路程,一个挨着一个是前人的纪念。有纪念民国先驱秋瑾女士的风雨亭,有纪念著名画家黄宾虹的雕像,有北宋民间英雄、水浒一百单八将之一的武松之墓,还有杭州名妓苏小小的墓。走到孤山路右拐,穿过西泠桥,就进入了孤山。
自古以来,吟诵西湖的诗文何止上千。最脍炙人口的大概是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我更喜欢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如果说,苏东坡的诗像幅水墨画,寥寥数笔,就把“晴湖”和“雨湖”的美都说到了;那么白香山的这首诗就是一幅工笔画,有诸多细节,把湖畔的初春描绘得惟妙惟肖。
信步登上孤山。这其实就是西湖边上一个小岛,海拔高度只有三十几米。距离白居易漫步湖边已经过了一千多年,南北朝时修建的孤山寺,唐初时修建的贾亭早已踪迹全无。
小小的一片孤山,值得流连的地方并不少。有纪念北宋诗人林和靖的放鹤亭。林逋一生不娶不仕,晚年隐居西湖,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誉。林逋爱梅也擅长咏梅,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梅花诗句,最著名的当属“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初春时节,放鹤亭周围一大片梅花盛开,甚是壮观。不远处有林和靖墓。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里有一段令狐冲去西湖孤山梅庄寻访琴棋书画四位高人,最后救出任我行的故事,应该就是从这里杜撰出来的。
清朝末年成立的西泠印社,坐落在孤山南麓。它曾经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民间社团。如今虽然风采不再,可院子里依山而建的亭台楼阁依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井然有序,堪称园林佳作。
往东南方向拾阶下山,迎面就是湖边的“平湖秋月”亭。这个景致适合夜游: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故题名“平湖秋月”。我曾经在有一年的仲秋时节在这个大平台上喝茶,空中秋月与水中倒影交相辉映,有种渐入仙境的感觉。只是大平台上茶客们有情趣的不多,喧哗之声不绝于耳,颇煞风景。
其实康熙题词之前,这个景致并没有固定位置,以泛舟湖上为最佳。康熙老儿题了词,总得找个地方给他老人家竖碑;一竖就被认为此处最佳。于是无数游客来此,不是为了体验这番独特意境,而是为了与御碑合影,呜呼!
Tips:
建议游览时间,孤山+平湖秋月,为一小时。
山外青山楼外楼
楼外楼就在孤山脚下,离平湖秋月很近。这是西湖边上最著名的杭帮菜馆,创建至今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餐馆一再翻修,依然保留着南宋建筑的风格。
大堂里古色古香,墙上龙飞凤舞般题着那首从小背熟了的小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当然,如今从商家到游客都不再留意诗中的家国情怀,而只醉心于“西湖歌舞”了。
这里的杭帮菜味道正宗,虽然未必怎么好吃。每次我来杭州还是会来尝一尝;而且点的菜都是“老三样”,西湖醋鱼,龙井虾仁,炸响铃,莼菜羹。不为别的,只是一种怀旧。
Tips:
建议午餐时间:1小时。楼外楼生意很好,如逢周末尽量错峰。
断桥残雪:借还伞的故事
从平湖秋月往东北方向走去,一条长堤压水面蜿蜒而去。这便是著名的“白堤”。与苏堤相比,白堤宽敞而亮堂。因为两旁种植桃柳,红白相间,没有法国梧桐之类的高大乔木。所以走在白堤上,视野十分开阔。
白堤是西湖上修建的第一条大堤,一线横亘湖上,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也因为这条白堤的建成,才有了所谓“西湖三大怪”中的两怪:孤山不孤和断桥不断。古代时孤山原是西湖上的一个小岛,唐初时修河堤才把这个岛与岸边联了起来。于是就有了“孤山不孤”。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一生波澜壮阔,几上几下,坚守着“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做人做官宗旨。他曾任杭州刺史(市长),在疏浚淤泥,治理湖水,灌溉农田方面做了不少实事;所以虽然白堤并非他主持修建,后人还是用他的姓氏冠名,纪念他为人民服务的业绩。
白堤到头是“断桥”,桥旁漂亮的碑亭里同样竖着康熙御笔题的“断桥残雪”。“断桥”其实是座普通的石桥。每当冬日,瑞雪初霁,站在远处山顶俯瞰白堤,桥面上冰雪初融,中间已经露出灰褐色的石板,而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远远望去色泽的反差给人似断非断的感觉,故称断桥。
自从有了《白蛇传》的故事,断桥的名声借机有了光大。许仙与白娘子就是在这里借伞还伞的;那些如今还单着的青年男女或许就有来这里碰一下运气的想法。
“断桥残雪”是个适合冬天的景致,尤其是雪后初霁。春秋时节,桥下有一大片荷花,倒也赏心悦目。
白堤较短,全长不足一公里。转到断桥上一番观赏后,转身往回走,两边湖光山色还是目不暇接。不觉间又回到了平湖秋月。
Tips:
从“平湖秋月”碑到“断桥残雪”碑,相距不过八百米。返回到平湖秋月(中山公园)出搭乘游船去小瀛洲,是最节省的路线。建议游览时间:1小时。
三潭印月:天上月,水中月,还是心中的月?
从楼外楼前的中山公园码头出发,搭乘渡船前往三潭印月。西湖上的游船有许多种,自己划的,船工划的,脚踏的;不过大部分游客,尤其是赶时间的游客都搭乘渡船。环西湖有好几个渡船码头,除了孤山下的中山公园码头,还有岳王庙处的码头,花港观鱼处的码头,已经湖滨码头等。
“三潭印月”,原本指的是湖中的三座石塔印月水中的景致。至于是个怎样一幅美景,则众说纷纭。一种是《西湖志》里讲:“月光映潭,分塔为三,故有三潭印月之说。”另一种是现在的做法:中秋之夜,在三个塔中心都点上一支蜡烛,圆形的洞放出了蜡烛的光芒,远看像月亮一样;每个石塔有五个洞,而三个石塔总共可映印出十五个月亮,加上倒影一共有三十个;再加上天上还有一轮真的月亮,水中还有它的倒影,最后一个嘛,是游人的心中的明月。于是,天上月,水中月,心中月,三十三个圆月齐放光明!
不过,如今人们提“三潭印月”,往往并不是指这番奇异的景象,也不是指水中的三个石塔,而是指石塔附近的一座小岛——小瀛洲。
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小瀛洲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岛,面积七公顷。更奇特的是,这个小岛其实只是一圈环形的堤埂,所以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小瀛洲的内湖水面呈现“田”字形,并建有一座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岛虽小,可亭台楼阁,曲径回廊,一应俱全,十分精致;再加上花木茂盛,四季飘香。在岛上散步,确有几分蓬莱仙境之感。
西湖美,并不是美在水。站在西湖边,近处杨柳依依,远方山峦叠叠,怎么看都是一幅动人的画,这才把这片不大不小,刚刚正好的水面说成像西子。
西湖美,还是美在水!水上有三潭印月,有阮墩环碧;有星星点点的小船在湖中飘荡,更有半湖莲荷在水面上袅袅弄姿,翩翩起舞。
Tips:
建议游览时间(包括乘船):2小时。
雷峰夕照:西湖的地标
从小瀛洲搭乘渡船,在苏堤南端的花港观鱼码头上岸。不必再进公园,左拐过桥出苏堤,再左拐走个一两百米,便是著名的雷峰塔。
雷峰塔初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这是湖畔唯一的一座佛塔。西湖三面环山,连绵起伏;可是山峰不高,且山势平缓,特别“南方”,所以一座不高的佛塔也能显得那么气宇轩昂;尤其在黄昏时分,夕阳给它涂上一层金黄的边框,留下一抹剪影,特别有诗意,才有“雷峰夕照”跻身西湖十景之列。
这座千年古塔建了倒,倒了再建,几经兴衰。最近一次倒塌是在1924年。鲁迅先生还为此写了一篇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2002年按照南宋时的样式重新建造了雷峰塔。
新的雷峰塔是座彩色铜雕宝塔,五层八角。造型古色古香,气势不凡。黄昏时分,可乘电梯抵达顶层;俯瞰西湖,波光粼粼。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其实当初重建这座塔,我是不看好的,总觉得有些突兀。不过看着看着也就习惯了;如今要是远眺过来看不到这座塔,倒是觉得很失落了。这大概有点儿像巴黎人当年看待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前的金字塔一样。
南屏晚钟:想起济公
走出雷峰塔,迎面一片黄墙灰瓦。那便是杭州四刹之一的净慈寺。或许正在此时,一阵悠扬的钟声从寺里传来。寺院背后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南屏山,钟声与在山里引起的回音一起飘过来,形成了立体声,在暮色中更添几分庄严。这就是“南屏晚钟”!
净慈寺是座古刹,初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期间。原名永明禅院;到南宋时,那个骑泥马渡江的康王,即宋高宗赵构将它改称净慈寺。该寺与对面的雷峰塔是难兄难弟,也是屡毁屡建;如今的寺院是三十多年前重新修建的。
对百姓和游客而言,或许清越悠扬的钟声魅力还不及济公和尚的传说。济公号称这位“罗汉转世”,普惠人间的大和尚当年就是常住净慈寺;如今寺里还有那口著名的运木古井,传说当年济公做法,从井里源源不断提取木头,用来修缮古寺。
1985年,电视剧《济公》风靡全国。晚饭时分,大街小巷里都能传出其主题歌“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净慈寺一下子知名度急剧攀升;没准该寺院的重新修缮还真的得益于这部电视剧呢!
Tips:
建议游览时间:半小时。
柳浪闻莺:远山近水皆有情
离开净慈寺,沿着湖边一路北上。这里是西湖的东南角,这个南边这一片即南山路沿线因为离居民区比较近,政府按公共绿地的模式建设,设计成彼此相连的几个小区域,由南往北分别是:长桥公园、学士公园和柳浪闻莺。
长桥公园很小,只有一桥一亭,几乎就是路边一偶。可是这里也是大有名气:据说梁祝十八相送就是在此桥上反复徘徊,桥不长路长,情意更长。所谓“长桥不长”就是“西湖三怪”之第三怪。
再往北是学士公园。如今西湖周边全线贯通,各个区域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学士公园比长桥公园开阔,大片绿茵,溪流潺潺。据说当年有批文人墨客常居于此,对着湖光山色吟诗作画。
渐渐地,湖边绿地越来越开阔。湖边垂柳摇曳,枝头一片莺歌燕舞。这里便是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之处。阳春三月,文人雅士常爱在此聚会,站立湖边远眺,视野开阔,远山近水皆有情,写到纸上就是诗。
这时已是暮色苍茫。远处湖色山色天色连成一色,一轮红彤彤的夕阳悬在天边,有点儿法国印象派画家莫纳所画的《日出》中的意境。
沿着湖边一直走到湖滨的拐角处,这里被称为“一公园”;然后左拐后沿着湖滨便二公园,三公园地叫过去,直到西北角上的六公园。
湖中有个集贤亭,当年曾是清朝西湖十八景之一。这里水域开阔,西望群山落日,北眺宝石山峰,是个理想的观景点。
Tips:
建议南线游玩时间(长桥公园+学士公园+柳浪闻莺):1.5小时。
西湖的美还在延续
当你走到湖滨时,天色已黑,人也觉得有些疲劳了。毕竟一天下来,断断续续走了十多公里呢!这时君悦大酒店门前那片湖面上,大型音乐喷泉开始了!你不妨在湖边找张椅子坐下,静静地欣赏一番吧。
光影,色彩,音乐,有机地合成一组组美妙的旋律,把你带入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这是与白天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截然不同的感受。
Tips:
音乐喷泉每晚七点和八点表现两次。每次播放三支曲子,约15分钟。免费观赏。
欣赏完音乐喷泉,或许你已经饥肠辘辘,可面对此情此景,你会依然舍不得就此离去,而愿意沿着湖滨继续漫步(当然可以先买些烤肠之类充饥)。灯光下的湖滨,与白天判若两人,像位害羞的少女,静静地伴在你的身边。
远处,宝石山显得通体透明碧绿,保俶塔光芒万丈。宝石山下的北山路像是一条红色腰带,系在身上。湖中的倒影更增添几分魅力。
西湖的美还在延续着。你心中的天堂,是这个样子的吗?
——转自马蜂窝云是雨的故乡
[ 此帖被叫我女王大人y在2023-10-29 14:3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