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苏州评弹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51 回复:1

[宗教民俗] 曲艺——苏州评弹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陌然°

ZxID:13315483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砒霜°
回来了!!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0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评话俗称“大书”,弹词俗称“小书”。它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

苏州评话渊源于宋说话中之讲史。弹词渊源于宋代之小说及元明的词话、陶真等诗赞体说唱。关于苏州弹词的艺术形式有“优人百戏,击毬关朴。渔鼓弹词,声音鼎沸”的描述。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不衰。苏州评弹的书目大多为历朝历代的民间故事。例如《三国》《水浒》《白蛇传》《珍珠塔》等等。到了近现代,书目题材略有更新,《老杨与小杨》《林则徐》《焦裕禄》《雷锋》等。

苏州评弹与昆曲、苏州园林一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文化三绝”。 2006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项目名录。 2008年及2011年入选第二批及第三批扩展项目。

历史沿革

起源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技艺。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第2折《书闹》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苏州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苏州评话相同。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在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说《水浒》的姚士章等评话名家。

“弹词”一词,始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其中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陈汝衡《弹词溯源和它的艺术形式》(1983年)一文认为是“远出陶真,近源词话”。关于“陶真”,《西湖游览志余》记:“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1952年)考证:“陶真和弹词同是用七言诗赞的讲唱文学,两者只有名称差异。”他认为,“就历史的发展说,元明的陶真是弹词的前身,而明清的弹词又是陶真的绵延,两者发展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兴盛

清代初年,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繁荣,弹词在苏州已经盛行。康熙末年定居于苏州的浙江吴兴人董说在他的《西游补》小说中,就描写了盲女弹词使用苏州方言演出的情况。至乾隆年间,关于苏州弹词形成的记载日益增多。知名的代表人物有外号“紫癞痢”的王周士。王周士擅唱《游龙传》,吸收昆曲、吴歌的声腔,滩簧的表演,以单档起“十门角色”而闻名。当时的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钞·赠说书紫癞痢》中对其说书的“噱”、“说”、“弹”、“唱”因素都作了评价:“恃滑稽一尺口”,“但闻喷饭轰满堂”;“妙拨丝擅说书”,“自演俚词弹脱手”;“优孟能会故相生”,“绝技俳优侍至尊”。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周士于苏州宫巷第一天门创立包括评话艺人在内的行会组织光裕公所,以示评弹艺术“光前裕后”之意。他从正反两方面总结自己说书艺术经验的《书品》和《书忌》,被后来的弹词艺人奉为说书的信条。

嘉庆时(1796--1820年),苏州弹词迅速发展,此时刻印传世的书目有《三笑》《倭袍》《义妖传》《双金锭》等;知名的弹词艺人增多,弹词发展史上的“前四名家”(具体说法不一)即于此时出现。他们发展了王周士的书艺,丰富了上演书目,创造了流派唱腔,拓宽了技巧思路,奠定了后来的苏州弹的基本形式。

道光、咸丰时期(1821-1861年),苏州出现的女子弹词以常熟人为多数,弹唱的开篇、书目、曲调和当时流传的大体相同,但多数不会说唱整部,只会说“书中的一段”。苏州弹词艺人马如飞在开篇《阴盛阳衰》中有较为具体的反映:“苏州花样年年换,书场都用女先生”。王|《瀛孺杂志》记当时弹词女子弹唱“其声如百转春莺,醉心荡魄,曲终人远,犹觉余音绕梁”,因而“每一登场,满座倾倒”。

民国时期,苏州弹词的从艺人员激增。据民国16年(1927年)统计,当时光裕社拥有社员200人,而未入光裕社的艺人有近2000人,艺术竞争十分激烈。表现为书目上求新、唱腔上创新、表演上革新、演出场所上标新。这一时期流派纷呈,弹词的演出形式,也起了很大变化。随着女子弹词的重新兴起,双档已成为主要的演出形式。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又出现了三个档、四个档的演出。此时供苏州评弹演出的场所很多,装潢华丽、场子宽大的称“新式书场”,在游艺场占一席之地的称"游艺书场",每场演出两档弹词、一档评话的称“花色书场”,由商业电台播放评弹的称“空中书场”。

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参加登记的苏州弹词艺人有600人,其中苏州市区480人。登记后,这些艺人分别参加了各地评弹演出团体,根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对书目、唱腔等作艺术改革。

20世纪60年代初,在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的亲自倡导下,我国唯一一所重点培养评弹艺术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苏州评弹学校于1962年正式成立。从此,评弹艺术人才的培养走上了一条现代艺术教育与传统师徒传承相结合的崭新之路。

1977年,经陈云提议并征得文化部同意后,在杭州召开了评弹工作座谈会;之后,他又提出了“出人、出书、走正路”的重要指示,为新时期评弹事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得评弹艺术重获新生。1980年,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止办学的苏州评弹学校恢复招生,为培养评弹的创作、表演和教学人才,为传承吴地文脉、弘扬民族菁华,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特殊贡献。

伴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组织上的技术归队,当时的江浙沪评弹界曾拥有四十多个规模不等的大小团体,而且各个团体都人才济济,书目纷繁,受众如云,一片兴旺景象。各地评弹团在狠抓优秀传统书复排重演的同时,各类新编历史书目和现代题材书目的创作或改编也是生机勃发。推出了一大批长篇新作,如《九龙口》《明珠案》《皇太极》《多尔衮》《赛金花》等;中篇新作如《真情假意》《颠倒主仆》《赵氏孤儿》《孙庞斗智》《新琵琶行》《谁是最美的人》《蔡锷与小凤仙》《老子折子孝子》《普通党员》《大脚皇后》《风雨黄昏》《雷雨》等,以及难以数计的短篇和开篇节目。

2000年由文化部主办的首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是一项全国性的苏州评弹艺术展演活动,此后每三年举办一届。类似这样的各类节庆、赛事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电视书场、广播书场、社区书场、喜马拉雅FM、抖音APP等阵地演出、场所消费、网络新媒体传播样式也使评弹的流播形式更趋多元化。苏州方言和特色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普及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苏州评弹一次次跨出国门,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赢得了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的高度赞赏;一回回走进校园,通过生动的艺术语言、曼妙的音乐声腔和当代的审美诠释,培养了评弹未来的受众群体。

2004年,经文化部立项批准,全国范围内目前唯一一所集评弹文物典藏、科研出版、展览陈列、社教活动、艺术创演、文创开发、数字信息化等综合职能于一体的专业类博物馆——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建成。

艺术流派

主要流派

苏州评弹自清代起,到20世纪50年代,共形成了25个左右的流派,其中男性流派21个左右,女性流派4个左右。各流派之间存在着前后相继的关系,新的流派皆是在前辈流派的基础上产生,其中较早的流派为陈调、俞调和马调。

苏州评弹流派

时间

流派

源流

代表人物

晚清

陈调

-

陈遇乾

俞调

受江南民间小曲及昆曲影响较大

俞秀山

马调

-

马如飞

20世纪20、30年代

魏调

在马调的基础上形成

魏钰卿

小阳调

受快俞调的影响较大

杨筱亭、杨仁麟

夏调

受俞调影响

夏荷生

徐调

受俞调、小阳调和民间小调、 小贩叫卖声的影响

徐云志

沈调

受到魏调影响

沈俭安

薛调

在魏调基础上形成

薛筱卿

祥调

衍化自魏调,后又吸收了沈薛调的唱法

朱耀祥

周调

受到俞调的影响

周玉泉

祁调

受俞调影响较大

祁莲芳的

蒋调

受俞调、周调的影响较大

蒋月泉

严调

主要衍化自小阳调

严雪亭

20世纪40年代

姚调

脱胎于书调,受到小阳调的影响

姚荫梅

杨调

受俞调、夏调影响较大

杨振雄

20世纪50年代

张调

在蒋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张鉴庭

琴调

在沈调的基础上,融合俞调、夏调、小阳调等多种唱腔发展而成

朱雪琴

丽调

在蒋调、沈薛调的基础上形成

徐丽仙

候调

在俞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侯莉君

翔调

以夏调为基础,吸收了蒋调、张调、薛调及京剧的音调和唱法而形成

徐天翔

尤调

以蒋调为基础,融合沈薛调而成

尤惠秋

李仲康调

借鉴薛调、陈调、张调而形成

李仲康

王月香调

衍化自魏调和沈薛调

王月香

薛小飞调

在魏调和沈调的基础上吸收蒋调的某些成分而成

薛小飞

传承脉络

俞调

周调

蒋调

尤调(沈调)

注:括号内的流派同时影响了该流派的形成发展

丽调(沈薛调)

小阳调

徐调

-

严调

-

姚调

-

夏调

扬调

-

张调

-

翔调

-

祁调

-

-

候调(俞调)

-

-

马调

魏调

薛调

王月香调

沈调

琴调(俞调、夏调、小阳调)

薛小飞调(蒋调)

祥调

-

陈调

李仲康调(薛调、张调)

-

-

流派简介

评弹主要有马调、徐调、沈薛调、俞调、周调、杨调等。

马调:其中马调是评弹艺术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流派。马调以吟诵为主,音乐性不强,但节奏明快、流畅。经其后辈师承的发展,马调已初步形成体系。如有魏玉卿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而成的魏调,魏玉卿又传子魏含英,他又对魏调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加强了音乐性。马如飞以擅唱《珍珠塔》而闻名,人称“塔王”。

徐调:徐调是徐云志所创的流派唱腔。采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创出了“长腔”、“短腔”、“长短腔”、“长长腔”、“变腔”、“新腔”等9种唱腔,丰富了苏州评弹唱腔的表现力。形成了唱腔委婉、节奏舒缓的“徐调”,人称“糯米腔”、“迷魂腔”。

沈薛调:听众称沈俭安的唱腔为沈调,薜筱卿的为薜调。虽然也有并称为沈薜调的错误说法,但是始终这是两个演唱流派。沈、薜调共同的特点是吐字清晰、明快流畅,但由于二人的个性、秉赋及在书中担任的角色不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沈俭安嗓音哑糯,行腔委婉,韵味醇厚,而薜筱卿嗓音清脆,吐字锉锵,口角爽利、两种唱腔正好互相映衬,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俞调:俞秀山(生卒年、出身、籍贯不详。为清嘉庆、道光时人)吸收江南民间音乐,丰富了唱腔旋律而形成的流派。“俞调”音域宽,唱腔包涵了高亢与低沉,委婉与平直,刚劲与柔和,曲调十分优美动听。主要传承人有朱耀笙、朱介生、朱慧珍、江文兰等。开篇《宫怨》为其代表性唱段。夏荷生继承“俞调”所创的流派唱腔。夏荷生(1899-1946年),浙江嘉善人。少年时从伯父夏吟道学唱俞调,后从演唱《描金凤》、《三笑》名家钱幼卿学艺,出师后声誉胜过乃师。他定音较高,以响弹响唱为特色。演唱时,上半句用假嗓,下半句用真嗓,真假嗓结合十分贴切自然。他演唱的《描金凤》有很多创造,人称“描王”。

周调:周调以亲切含蓄、温文舒缓为特色,结构严谨、节奏平稳、板眼分明、咬字清晰。叙事、表达内容明白晓畅,既充分发挥说唱音乐的吟诵行腔特点,又注重唱腔的音乐性,婉约多姿,稍带鼻腔共鸣,饶有韵味。三弦伴奏,亦显雅逸。

杨调:杨调唱时,真假嗓并用,转换自如,音域宽广。常根据感情需要自由行腔,并以跌宕起伏的散板形式和句末顿挫分明的长拖腔,同时,加上速度快、跳跃性强的戏剧效果。其唱腔雄健、豪放、声闳气贯,间有凄切苍凉之处,激情撼荡,感染力较强。其弹唱注重语言因素,吐字清楚,行腔自由,充分显示了弹调音乐的说书性,其唱词一般不受七字句格律的限制,接近白话,通俗易懂、因此其唱腔也灵活自如,力求对内容表达均贴切。

丽调:20世纪50年代,徐丽仙在蒋调的基础上,把尾音拖长,将地方戏(沪,越)及其他民间音调加以融合,形成了以低沉哀怨、委婉缠绵著称的流派——丽调。下句唱腔不论平仄都落5。徐丽仙善于吸收戏曲的板式变化来丰富评弹的音乐表现力,如《情探》一段,就运用戏曲的散板,还运用叠句,将桂英悲凉凄婉的心境宣泄得淋漓尽致。徐丽仙的嗓子略带沙音,她扬长避短,运用中音区,加以不同的速度变化并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大量运用“4”和“7”,具有鲜明的女性特色,又增强了缠绵深情的特色。

艺术特色

内容特征

苏州评话都是讲长篇故事,分回逐日连说。每天说一回,每回约一个半小时。能连说几个月,长的可达一年半载。这种长篇连说的特点,形成了评话特殊的结构手法。单线顺叙,用未来先说、过去重谈的方法前后呼应。用“关子”来制造悬念,以吸引听众还出现一些中、短篇作品。

长篇:大部的节目,分回连日说唱,每回三刻钟。

中篇:通常分三、四回说唱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一场演完,这是20世纪50年代创造的体裁形式。

短篇:半小时至一小时内,一回中说一个完整的故事。

开篇:过去用于长篇评弹开场前的演唱。内容与正文无关,但音乐性较强。新中国成立后开篇便作为独立的节目在电台播放,成为一个短小精悍的节目,用一个唱段来描述一个故事完整的演唱形式。如《杜十娘》《情探》《蝶恋花·答李淑一》。

演唱形式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两人的双档,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

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因流传中形成了诸多的音乐流派,故“书调”又被称之为“基本调”。

苏州弹词讲究“说噱弹唱”。“说”指叙说;“噱”指“放噱”即逗人发笑;“弹”指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说”的手段非常丰富,有叙述,有代言,也有说明与议论。艺人在长期的说唱表演中形成了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衬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说表手法与技巧,既可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内心独白和相互间的对话,又可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叙述、解释和评议。艺人还借鉴昆曲和京剧等的科白手法,运用嗓音变化和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来“说法中现身”,表情达意并塑造人物。在审美追求上, ”。

音乐乐器

评弹所使用的调式是七声调式,这一点和江南地区通常流传的五声调式的民歌区别很大,因此相对于民歌而言,七声调式的评弹更具表现力。从调式上分析,不论民歌的五声调式转不转宫音系统,其在结构上只有五个音,因此无可避免的在长时间的演唱中会使得听众感觉单调。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展示过程,音乐的对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各种民族音乐体裁都会寻找到突破的方法,比如板腔体戏曲会用节奏(板式)变化形成对比,曲牌体戏曲会用不同音乐情绪的曲牌借以连缀形成对比。甚至宗教音乐都会如此,比如佛教“瑜伽焰口”法会需要七个小时,在这中间会有大量五声调式的唱段,然而法师们会在演唱一段五声调式以后会选择换读经文,念咒语从而形成宣叙调和咏叹调,或随即用一段七声调式或者是六声调式来冲淡之前的单调性,使得曲目的表现力变得非常的丰富。这样的变化也说明,相对于五声调式,七声调式表现力是相当强大的。

评弹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两件,即琵琶与三弦,有时偶然会加上一些其他乐器,比如二胡,其他乐器一般用作特殊需要。三弦与琵琶之间的音色均为颗粒性音色,因此评弹艺术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巧妙的把两件乐器融合在一起,基本的音乐形态为志声复调。

曲调特点

弹词一般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

唱腔特征

苏州评话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其语言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而以前者为主。这就和戏剧白言有质的区别。它是讲故事,而不是演故事。第一人称语言称表,第三人称语言称白,表和白以散文为主,多说不唱。但也有用作念诵的一小部分韵文,包括赋赞、挂口、引子和韵白等。赋赞用以描景、状物和渲染、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挂口是人物的自我介绍。引子是说书人的书情介绍或点题。韵白是韵文的表或白或铺叙情节,或总结前段书情。

苏州评话很注重噱,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说法。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矛盾展开中产生的喜剧因素,叫“肉里噱”。用作比方、衬托、借喻和解释性的穿插,叫“外插花”。与此类似,用只言片语来引起听众的笑声,叫“小卖”。

表演特征

评话的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风”。这种动作和表情,也分说书人的和故事中人物的两大类。说书人的动作和表情,是解释性的,并用以表达说书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态度。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由说书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包括语音和语调来讲话,叫做“起角色”。起角色是对故事中人物的模仿,而不是演员以故事中人物的面目出现,“登场面依然我”。说书人在书台上,始终是以演员身份出现的。这和戏剧的表演,也有质的不同。

评话的演出,因演员的说法、语言、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有的演员说法严谨,语言经反复锤炼后基本固定,叫作“方口”。有的随机应变,舌底生花,善于即兴发挥,适应不同的听众而随心变化,叫作“活口”。有的演员说表语如联珠,铿锵有力,为“一口干”或“快口”。相反,则为“慢口”。有的演员以说表见长,少起角色,则为“平说”。有的以起某个角色见长,如有“活关公”、“活周瑜”、“活鲁智深”等美称。

“阴”和“火”

“阴功”的提法出现较早,清末民初王子和就因此名噪一时。其弟子周玉泉更将该风格发挥到了极致,被冠以“阴间秀才”的雅号。听众戏称:“听周的书,六月里穿丝绵马甲也不出汗。”此后,在蒋月泉、王柏荫、苏似荫等周门后辈身上,森森“阴气”或多或少得以留存。何以视听艺术能给人触觉上的感受,这种阴冷又有何妙处?细听周玉泉的演出录音,当时书场里的气氛颇为热烈,掌声、笑声不时响起。周的说表既不是不用气力,也非语速迟缓。事实上,阴功更多呈现的是一种飘逸、惬意之美,主要由稳健、冷峻、自然、含蓄构成,且融入说噱弹唱及表情、台风、手面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构成了风格一致、协调的艺术整体。

反之,“火功”所提供的是一种炽热、激越之美。在舞台实践中,取此法的评弹名家更多。他们往往摸索适合自己的技巧,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火法。例如:“描王”夏荷生长期单档演出,一把三弦游走江湖,看似孤独的身影却以“火功”著称。在老唱片中,他说和唱的速度都不快,带着几分从容和潇洒。然而,铁嗓钢喉配以响弹响唱、跳跃式的节奏,立刻营造出明亮、提神的火爆氛围。与之相比,张鉴庭充分发挥其金属音色的嗓子,还加大了说唱和表演的劲头。因此,张调遒劲激扬、声如帛裂,所起严嵩、包拯等角色气势宏大、先声夺人,噱头、书情也大多直白而通俗。凭借精气神的贯穿一体,张派艺术火遍了江南各地。更为晚近的张振华、吴迪君都有嗓音沙、音域窄的不足,所以其表演不以声高、音色取胜,而是采取“放大”的策略:借鉴戏曲的程式动作、话剧的情感体验,原本说唱为主的弹词被赋予了更多的有激情的“演”。表情、动作、神态、情绪因张扬而充沛、饱满,这同样构成另一种火辣辣的风格,被视为“小书大说”的典型。

苏州评弹的语言艺术

苏州评弹首先是一门语言艺术。评弹语言分为说书人(即叙述人)语言和角色(即人物)语言两部分。艺术家们熟悉语言的特殊的意蕴与丰富的表现力,表白、官白、私白、咕白、衬白、托白这“六白”组成了书中的表与白。评弹的语言叙述系统是灵活多变的,正是各种表与白的交替穿插,满足了故事的讲述和人物的塑造。

1、就“说书人语言”而言,说书人吸收并提炼了大量鲜活的生活语言,各种人物口头说着鲜活独特的吴语方言。吴方言所特具的轻松、幽默、细微、巧妙、传情,各种比喻、俏皮话、歇后语、双关语,都被评弹艺人运用得出神入化。苏州方言俗语反映在评弹艺术中是最为原汁原味的,它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极富感染力。

仅以歇后语为例:老鼠钻勒书箱里——咬文嚼字;吊杀鬼拍粉——死要面子;棺材里伸手——死要铜钿;叫花子唱小调——穷开心;屋面上贴告示——天晓得;药材店里抹布——到一处,苦一处;郎中开棺材店——死活都要钱;药料里的枣子——苦胖;药疗里的甘草——百有份;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乌龟掼石板——硬碰硬……诸如此类的方言俗语在评弹中被广泛运用,产生了不少的噱头笑料,取得了很好的艺术和娱乐效果。

2、就“角色语言”而言,评弹借鉴和吸收了许多传统戏曲的养份。传统书中凡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生、旦、净、末角色,大多以南中州韵为“官白”;而普通的平民百姓一般以苏州方言为“官白”;根据特定人物和剧情环境的需要,可以包括天南地北各种方言以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物语言形象。

师承传统

传承关系

苏州评弹行业工会“光裕公所”成立后,社内的吴门弟子被奉为说书业的正宗,称为“苏道”,社外之人说书称为“外道”,凡光裕社中艺人应聘各茶肆说书,需要另辟书室,搭设高台,社外之人,则只能用平台。想成为苏道就需先拜光裕公所内出道的评弹艺人为师,而社内人员想要收徒必须出道多年后,每三年才能收一个徒弟。徒弟拜师需要有两名推荐人,再向师父缴纳二十至八十元不等的银元作拜师金,师父名望越高,拜师金越多。如果出不起拜师金,也可以不交,但是需在出师后不取报酬,与师父搭档表演一段时日,此法被称为“树上开花”。 [18]

拜师时,徒弟要持拜师贴、香烛和红毡单,到授业先生家中举行仪式。待到仪式完成,师父便根据自己派系的传承字辈为徒弟起个“艺名”。此外,还有家传、自学、偷师三种传承关系。家传指艺人的子弟,此类人群又被称为“公子公孙”,出道时可受优待,艺人自授者,不用摆“关书酒”,出道费减半,拜师他人者,“关书酒”照摆,但出道费仍然减半。偷学则是指没有拜师,通过评弹艺人演出时偷学技巧,或拜了师却遇到了保守的师父,不愿意传授真本领,私下也会偷学。

传承方式

苏州评弹表演时用的是吴方言,只有口音,没有文字,所以传承方式讲究“口传心授”。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可以使得徒弟更好地学习师父的举手投足及面部表情的运用和角色的刻画等。旧时,艺徒拜师后,通常要住在师父家中,跟随师父到书场听书,并且生活费和车旅费均由自己负担。此外还有回书、送书、排书、茶边花等教导方式。回书即艺徒在书场听过师父的表演后,待到散场,把刚听的书再说给先生听一遍;插边花即艺徒学会师父教的几支“开篇”后,在师父演出时,加座于师傅旁边,在开场时加唱一支开篇,学会一点书后,和师父拼成双档,可以分担少量正书;排书即师父给艺徒在表演时安排一个角色,与师父一起上台拼档演出,在演出前的排练即为排书;送书是师父上台表演前,由艺徒上台试着表演一段,一般为师父前一天表演的书目。除学艺外,艺徒还要照顾师父的生活起居,帮师母做家务杂活。

传承内容

苏州评弹的传承内容首先是长篇书目的传承。书目即评弹脚本题目,一个长篇书目的演出内容至少可以说上一个月,甚至达到半年以上,是传统评弹艺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初学者系统掌握评弹艺术的“出窠”书。待艺徒拜师学会一部长篇后,即可在江南吴语地区“跑码头”巡回演出。其次传承的便是说书的技巧,即“说噱弹唱”及“八技”等。

评弹艺人在行艺方面的知识、经验、见解、体会,也是传承内容的主要部分。较早传承下来的有王周士的《书品》和《书忌》,二者皆是艺人经验的总结。《书品》记载的是对表演的要求、技巧,《书忌》记载的是表演时应该避免的部分。除了学艺之外,艺徒还要跟随师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寻找说书的素材,使旧的书目注入当下的人情世故。还需学习做人品德,做到“德艺双馨”,因为说书还肩负着劝忠教孝、讽世教化的功能。

经典曲目

苏州评话的节目以长篇为主,传统书目约50多部。一类说历史故事,属讲史类,如《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熗》《岳传》《英烈》等,为“长靠书”,又称“着甲”;一类是“短打书”,讲英雄好汉、义士侠客的故事,如《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绿牡丹》《金台传》等。还有神怪故事和公案书,如《封神榜》《济公传》《彭公案》《施公案》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弹词艺术经过艺人们自觉的整旧创新,艺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新节目不断涌现,长篇有《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李闯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的种子》《江南红》《夺印》《李双双》等,中篇和常独立演出的"选回"有《老地保》《厅堂夺子》《玄都求雨》《花厅评理》《怒碰粮船》《庵堂认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芦苇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脚皇后》等。

流行地区

苏州评话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吴语地区;苏州弹词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

20世30年代,无线电广播开始发展,评弹艺术进入电台节目,其传播范围不再限制于书场观众,通过广播电台传播至苏州市区及吴县部分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书场开始诞生,如苏州电视台的《苏州电视书场》节目便吸引了许多观众,中央电视台的《曲苑杂坛》也曾录播评弹《珍珠塔》的选段,得到了观众的好评。2004年,上海评弹网成立,评弹艺术开始通过互联网传播,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评弹艺人和团队也陆续借助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实现多平台传播。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比起昆曲和苏剧,苏州评弹似乎更贴近生活,更易传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外来流行艺术充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州评弹,走过了昌盛和繁荣,而今也正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瓶颈。文革后,文化艺术得到了再一次复兴,大批演员重新走上舞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说是苏州评弹的一个鼎盛时期,当时的听众“饿煞听书”,可谓是万人空巷,乡乡村村皆有书,三里传闻琵琶声。据不完全统计,在上世纪80年代初江浙沪有书场500多家,其中仅苏州市的书场就数以百计的书场,上海、无锡、江阴、常州皆是评弹书场的重阵。如今书场萎缩极为严重,即使仅剩的那些书场,有些也正面临倒闭或歇业的境地。近年来,大量的社区开设了免费的社区书场,可以让老年人免费听书得到消遣做到“老有所乐”。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这样的听众往往对演员是没有任何要求的,随便你怎么说,他们就是来消遣的,失去了竞争力。不像过去听众是买票听书的,而且有些地方是200米以内就有多家书场,竞争激烈,他对你演员有很高要求,很多老听众会找你的错,用我们的行话形容就是“板错头”,你说的不好明天就不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演员就必须要动脑筋了,怎样去说好书,说精彩些。苏州评弹的受众人群以老年人为主,然而大部分苏州本地市民其实对苏州评弹并不太了解。因为老年人有限的消费能力及消费观念,往往不会选择门票价格较高的娱乐方式,因此评弹书场就成为了老年人的首选。但是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增加,刚步入退休年龄的人群,从没真正的接触过苏州评弹,然而年轻人又失去了苏州方言的基础,从而导致老听众逝去,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听众出现了断层。

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亟待抢救和扶持。

从另一方面来看,苏州评弹的影响力日益提高。中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中出现了苏州评弹的影子。例如,《金陵十三钗》中重现金陵秦淮十里繁华的《秦淮景》就是以苏州评弹的方式演唱的。在国外,苏州评弹艺人盛小云带着评弹曲目《枫桥夜泊》登上维也纳的联合国圆大厅,展现了苏州评弹的独特魅力。

保护措施

自2006年苏州市人大颁布了国内唯一针对戏曲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昆区保护条例》之后,苏州市出台了《关于苏州评弹艺术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苏州评弹艺术传承人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扶持农村、社区书场开展评弹长篇书目公益演出的奖励方法》等系列文件。建立传承人制度、扶持发展评弹书场、深化评弹表演团体改革、加强行业联合会和评弹光裕社建设、完善基础职业教育建设的“五管齐下”工作方案。

自2014年以来,苏州市实施“姑苏宣传文化人才工程”,加大了对紧缺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对新引进的文化名家、领军人才、重点人才给予一定的安家补贴。

2007年起,苏州市每年开展苏州市舞台艺术“四进工程”工作,重点推进以市直文艺院团、市文化馆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进全市各镇村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百村行”工艺演出活动。同时,苏州市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走进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采取组织文艺院团赴高校演出,开展高校和中学普及高雅艺术活动。

苏州市已有多所小学开展了苏州评弹教学,其形式丰富多样。例如:枫桥实验小学、宝带实验小学、北桥中心小学等开设了苏州评弹社团活动;平江实验学校因其苏州评弹特色,被列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之一;而方洲小学和斜塘学校则已经开发了较成熟的苏州评弹校本课程。

传承人物

金声伯

金声伯(1930年12月28日-2017年6月19日),男,江苏苏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

江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退休干部金声伯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6月19日20时47分在苏州逝世,享年87岁。

少时曾在钱庄学徒,16岁师从杨莲青习《包公》,仅两月余即登台演出 。后又从汪如云习《三国》,从徐剑衡习《七侠五义》,并就教于王斌泉、杨月槎、张玉书和扬州评话名家王少堂等。

1957年加入苏州市评弹团,1960年调江苏省曲艺团。曾对《包公》后段进行加工,增添自“庞吉出逃”至“包公辞朝”一段共30回;对《七侠五义》也有所加工,整理《三试颜仁敏》、《比剑联姻》等许多选回。还编演过一批现代题材评话书目,如长篇《铁道游击队》、《红岩》、《江南红》(与他人合作),短篇《顶天立地》等,此外,还演出长篇《苦菜花》,选回《刀劈马排长》等,均获得好评。

曾多次随团到香港演出。其说表口齿清晰、语言幽默生动,有“巧嘴”之称。擅放噱,尤以“小卖”见长。面风、手势与说表配合恰当,双目传神。起脚色形象鲜明,在《七侠五义》中塑造了白玉堂、展昭、丁兆兰、丁兆蕙、雨墨等一系列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长篇《七侠五义》已由其子金鉴伯与金少伯整理,用《白玉堂》书名,在 1988年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1985年当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传人有子金鉴伯、金少伯,徒姚震伯、赵月伯、马逢伯、朱悟伯等。

主要作品

《铁道游击队》、《红岩》、《江南红》(与他人合作)、《顶天立地》、《七侠五义》、《白玉堂》

建国后,任苏州市人民评弹团三团团委、江苏省曲艺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82年获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调演一等奖。长于“小卖”(幽默语言)。加工改编和演出的曲目有《包公》、《白玉堂》、《七侠五义》、《武松》等传统曲目和《铁道游击队》、《江南红》等新曲目。

张国良

张国良(1929-2013 )男,评话演员,主要作品有《战长沙》。江苏苏州人。

自幼随父张玉书习说《三国》,十三岁即登台演出。经长期艺术实践,刻苦钻研,提高文化素养,亦能自编自演。

1958年进入苏州评弹团工作。

1965年到沙洲县评弹团工作。

曾在其父指导下,与他人合作将《林海雪原》改编为评话《智取威虎山》,并对原著故事有所发展,较成功地编演出《真假胡彪》及《跑马比双熗》等回目。他还编演出《飞夺泸定桥》等新书。

晚年从事长篇评话《三国》的整理出版工作。他的表演擅长说表,书路清晰,语言生动,善于组织关子;安排开打,起脚色,评点与衬托等艺术处理也能运用得当。说《长江夺斗》、《失空斩》、《草船借箭》、《战长沙》、《擒张任》、《擒孟获》等段落,有独到之处。

自1983年起所整理编写的评话《三国》演出本,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分集陆续出版。

2009年11月30日常熟团优秀青年评话演员陈伟春拜张国良为师,传承“张派《三国》”。

主要作品所演传统书目《长江夺斗》、《失空斩》、《草船借箭》、《战长沙》、《擒张任》、《擒孟获》等均有独到之处。

杨乃珍

杨乃珍(1937—),弹词女演员。江苏苏州人。 1950年9月至1953年就读于苏州市第五中学。1956年1月至1959年在苏州人民评弹团为学员、演员,师从俞筱云、俞筱霞学《白蛇传》、《玉蜻蜓》。不久,与师拼成三个档演出。1959年与曹啸君拼档,艺术渐趋成熟。1960年至1960年在江苏省歌舞团。1960年至1986年在江苏省曲艺团。1987年在江苏地方戏曲剧院评弹团。

1982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曲艺汇演中,演唱《小小雨花石》获一等奖。

1982年当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

1986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曲艺大赛中演唱《故乡行》获荣誉奖。

1995年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举办的曲艺中演唱《我的家乡在苏州》,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

1997年演唱《秦淮月》获文化部第七届文华表演奖,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2022年5月,在2021年度江苏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评估活动中,以74.67专家评分获合格等级,并予以公示(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

声名口碑

1962年在中国新闻社与香港华文影业公司联合摄制的反映评弹艺术的影片《苏州俩姐妹》中担任主角,该片在香港、澳门及东南亚放映,备受欢迎,为今后多次赴香港演出打下良好的基础。1986年参加拍摄电视音乐片《吴韵越韵姑苏情--杨乃珍演唱专辑》,在全国电视专题片评比中获奖。1963年参加中国曲艺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十一个城市,演唱的节目《蝶恋花.答李淑一》、《姑苏风光》、《木兰辞》等均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深受日本听众欢迎,在日本演出获得空前轰动,这是苏州评弹首次被介绍到国外,同年9月赴香港演出,受到港澳同胞的欢迎及高度评价。1982、1985、1987年四次赴香港演出,任演出团副团长, 在港演出期间反响强烈,台湾、新加坡的许多观众专程赴港观看,深得赞誉,享有了一定的知名度。1989年参加江苏民族音乐代表团任副团长,赴新加坡演出,首次将评弹艺术介绍到新加坡东南亚地区,为以后评弹团体多次应邀赴新加坡演出奠定了基础。1991年赴澳大利亚参加了由欧、亚、美二十多个国家著名艺术的表演风格令当地观众啧啧称奇。每次登台均以热烈的掌声予以鼓励,其热烈的场面令自己都感到意外。墨尔本市长理查德麦杰及夫人也被其深深吸引,澳洲电视台专门对评弹做了采访及专题报道;香港《东方日报》和《新报》相继发表文章报道演出盛况。1996年应中瑞同乡联谊会的邀请,赴瑞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访问及文化交流,在华人中传授评弹艺术并作示范演出,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促进了瑞典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在访问期间参加了在斯德哥尔犘举办的亚洲艺术节的演出,受到外国朋友和我国驻瑞典大使馆及工作人员的称赞欢迎。

台风端庄、娴雅,说表清晰、甜润,擅唱“俞调”,运腔委婉、悠扬,韵味浓厚。曾在《白蛇传.红楼招亲》和《玉蜻蜓.问卜》中成功地塑造了白素贞和金张氏的形象。

邢晏春

邢晏春(1944—),弹词演员,原名启勋。江苏苏州人。弹词名宿邢瑞庭公三子,邢雯芝之弟。1985年进入苏州评弹学校执教,曾任教务科长,主政教学。后任苏州市文艺创作室主任、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副主任。

受其父的艺术熏陶,加之勤奋好学而成才。1963年与其妹邢晏芝拼双档,登台演出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贩马记》,赢得声誉。私淑师伯严雪亭, 其说表清晰,表演自如,兼擅“严调”。与其妹合作整理的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演出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现执教于苏州评弹学校。

经金庸先生授权,将《雪山飞狐》改编为苏州弹词。并与胞妹晏芝录制长篇。从小热爱文学,精于吴语韵律。从艺不久即以吐字清圆、语言洗炼、角色形象、弹唱工稳及亦庄亦谐、书卷气足别树一帜,声誉鹊起。

入室弟子有:陆晏华、陆嘉乐、包 薇、江 丽、王一飞、孙 立、王智雄、张刘潇等17名。

2020年9月25日,授予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

2022年5月,在2021年度江苏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评估活动中,以87.33专家评分获优秀等级,并予以公示(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

王月香

王月香(1933—2011.12.15)。江苏苏州人。伯父王斌泉、父王如泉均为说唱《双珠凤》弹词艺人。

幼年从父学艺,8岁起即与姐王兰香、王再香拼三个档演唱《双珠凤》,18岁起放单档。50年代中加入苏州人民评弹一团后与徐碧英拼档说唱《梁祝》。以后参加演出长篇《孟丽君》、《红色的种子》及中篇《三斩杨虎》、《老杨和小杨》、《白衣血冤》等,均获好评。其说表、弹唱、起脚色等富有感染力。所创“王月香调”,响弹响唱,节奏明快,感情奔放,对弹词唱腔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代表作有《三斩杨虎》、《英台哭灵》等。有徒赵慧兰等。80年代初调入苏州评弹学校任教,后退休。王月香因长期患糖尿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2月15日下午去世,享年78岁。

金丽生

金丽生,男,回族,1944年3月出生,湖北仙桃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62年,金丽生拜弹词界三大行业组织之一的“润裕社”创始人李文彬次子、弹词名家李仲康为师。享誉书坛的传统经典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共一百回书,由李文彬于20世纪初创作。李仲康被评弹界公认为最能全面继承其父书目和技艺之人。金丽生是目前保留“李仲康调”最完整的传承人,也是目前能全面继承李派《杨乃武》书目和技艺的唯一传人。金丽生通过担任苏州评弹学校客座教授,授课、举办个人演艺展示和出版个人演唱专辑传承技艺。2023年6月9日晚,参加“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开幕式。代表作品有: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秦宫月》等其表演说表清脱,吐字有力,嗓音高亢明亮,在传统书中能运用戏曲的表演手法,在现代书中又能借鉴话剧的表演特点。

邢晏芝

邢晏芝,女,曾用名邢启玮,评弹演员, 国家一级演员,主要作品有《杜十娘》。

1948年10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汉族。1962年毕业于苏州市第一中学,初中学历。现任苏州市政协委员,苏州评弹学校常务副校长。199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 少年时师承其父邢瑞庭,后又师从祁莲芳,在拜师杨振雄研习杨派艺术,在传统技艺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4年加入常州市评弹团,参加了《三个母亲》、《红楼夜审》等数十部长、中、短篇的演出;艺术上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曾被借调常州市歌舞团《白毛女》和《洪湖赤卫队》歌剧组担纲主演。在漫长的演艺生涯中,与其兄长邢晏春长期合作,弹唱《杨乃武与小白菜》、《贩马记》等传统长篇书目蜚声艺坛。其说表口齿清晰,嗓音清丽圆润,角色感情丰富,精“俞调”,擅“祁调”,演唱中既有私语缠绵、九转三回的神韵,更具慷慨激越、荡气回肠之特色,个性鲜明,独树一帜,开辟了当代弹词界女性声腔的新境界。出版有个人演唱会专集《莺啼燕语赏新音》和《杨乃武与小白菜》长篇选回等多种评弹CD和VCD音像作品;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应邀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和交流,在国际文化界和海内外广大观众中享有盛誉。经金庸授权,与胞兄邢晏春合作编演了长篇弹词《雪山飞狐》。邢晏芝在继承“祁调”、“俞调”的基础上将两种流派打碎重建创造出“晏芝调”。代表作有弹词开篇《杜十娘》、《文姬归汉》、《林黛玉》;中篇弹词《鸳鸯抗婚》选曲“剪发”、《四大美人》选曲“马嵬坡”、“得宠哪知失宠忧”、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选曲“生生世世报君恩”、“恩是恩来情是情”、长篇弹词《长生殿》选曲“醉吟”等。

其弟子有:陆晏华、方晏磊、吴建芳、孙小妹、仲薇薇、孙可、盛小云、许云云、査兰兰、季静娟等。2022年5月31日,被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拟评选为2021年度江苏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曲艺价值

苏州评弹的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是雅与细,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评弹的题材源自于社会活动,取材于社会的各行各业,蕴含着文学、语言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科学的知识,其表演内容大多是教人为善,宣扬忠孝节义,宣传爱国爱民及奉献精神等。评弹艺术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在带给民众娱乐的同时,达到了教化社会的作用。而且在表演过程中,还向听众传播了文化知识,让其潜移默化地了解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知识。同时,评弹来自民间,以吴语为载体,蕴含浓郁乡土风味,具有一定的民俗价值。

衍生机构

衍生机构有光裕社、苏州评弹博物馆、苏州评弹学校、苏州评弹收藏鉴赏学会等。

光裕社

光裕社是苏州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原名“光裕公所”,建于公元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1912年更名“光裕社”,取“光前裕后”之寓意,几经修缮,清代光绪年间的门楼、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的纪念石幢、展示评弹历史的碑廊均保存完好。

乾隆帝南巡曾召姑苏弹词名家王周士说书,后随驾进京御前弹唱,并赐七品顶带,被后人誉为“御前弹唱,七品书王”。而后发起创建“光裕公所”,供奉三皇祖师,制订行规行风,对外保护艺人权益,对内调整关系,提倡尊师礼让,吉庆佳节举行会书,切磋书艺,培植后学,提倡公益事业,设立裕才学校。

光裕社为提高评弹艺人的地位和评弹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评弹界成立最早,参加演员最多,存在时间最长,对评弹艺术发展作用最大的行会组织。二百多年来光裕社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素有“千里书声出光裕”之美誉。

曲艺班社。苏州评弹界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行会组织。原称光裕公所。其成立的时间难以确考,或说在清康熙年间,或说在嘉庆年间,也有人说是乾隆年间王周士创立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马如飞、许殿华、姚士章时开始,时在咸丰、同治年间。光裕社供奉三皇为祖师,三皇不知所指。光裕社有严密的章程,如规定“凡弟子勿犯师长”,“以尽师生之礼,违者议罚”;同行社友,提倡礼让。但对外来艺人限制甚严,若在苏州演出,不许他们上高台,只能平地演唱,并在长时期内,不许女子说书。光裕社每年举办会书,对促进艺术竞争,起过积极作用。此外还创办了裕才学校和其他一些公益事业,对贫困社员的生活有所帮助。光裕社曾经历过几次重大的分化。首先分化出来的是润余社,以革新为号召,后来又有了普余社,以男女档为号召。其他说书团体还有宽裕社、同义社、萃和社、鸳湖禊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光裕社逐步为评弹改进协会和各地的曲艺界联合会等群众性组织所代替。

苏州评弹博物馆

苏州评弹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中张家巷,建筑面积839平方米。馆内藏有评弹各类珍贵历史资料1.2万余件,各种评弹孤本、脚本几百部。值得一提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的夫人于若木女士捐赠了陈云生前珍藏的评弹音像资料560多盘,为评弹博物馆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该馆共分三进院落,门厅展区总体介绍评弹概况及参观路线;二进大厅以清代形式设立书场,定期表演评弹书目;三进大厅介绍评弹发展史、各代著名评弹艺人和文史资料等。

该馆的设计理念是贴近民众,雅俗共赏。在重点展示评弹历史发展全貌和名家流派表演特色的同时,利用高科技手段体现评弹艺术的历史演出场景和行业习俗。它与近邻、中国昆曲博物馆的典雅风格形成一种艺术对比,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层面。

苏州评弹学校

苏州评弹学校成立于1962年,是由陈云同志亲自提议创办的省属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办学点、国家级艺术类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暨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2018年12月,苏州评弹学校成为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

苏州评弹学校,坐落在古色古香、拥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鱼米之乡——苏州。是1962年由名誉校长陈云同志建议创办、国家文化部出资扶持、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属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是全国唯一培养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摇篮”,现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称号。学校现设省级示范专业——评弹表演专业(五年制高职、三年制中职),在校生271人。

坚持“三个一”的办学思路(一个指导思想——陈云老首长“出人出书走正路”的校训,一条主线——加强实践,一个载体——校团合作),秉承“小而精,特而强”的办学方针,摸索“三一一活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学校设施完备,师资雄厚,拥有国家级、省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邢晏芝、邢晏春,流派创始人1名,国家一级演员4名,高级职称者占教师的43.5%,双师型教师达66.7%,数十次获得文华新节目奖、文华表演奖、文华新节目创作奖、牡丹表演奖等国家级表演、创作大奖。师生六度晋京献演,数十次出访欧亚美各国和港澳台地区,连续八年被评为苏州市文明单位,教师个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连续多年招生录取比例为1:4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为98%-100%,名列省内同行前茅。毕业生英才辈出,一专多能,多人现为一级演员、大学客座教授。根据“产教融合,校团合作;教演相长,知能合一”的办学方针,创新精英式“非遗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实验演出团,提供全真实践岗位,师生多次出访欧美及港澳台;成功亮相中共中央国务院团拜会、央视春晚、央视元宵晚会、央视秋晚、亚信峰会、上海世博会、世乒赛开闭幕式、文化部春晚等重大舞台;数获中国文化部文华奖、中国曲艺牡丹奖、江苏曲艺芦花奖等,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成绩显著。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培养了金丽生、盛小云、王池良、施斌、吴静、张建珍、王勤等一大批人才,可谓桃李芳菲,为弘扬民族菁华、传承吴地文脉作出了重要而特殊的贡献。

[ 此帖被陌然°在2023-10-22 21:16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0

liumeiling

ZxID:3002419


等级: 派派版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10-24 0
已审核。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