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土家语:Bifzivkar)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中国境内土家族的人口数为9587732人。
族称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 。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
“土家”作为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历史族源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
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认为从《十道志》等书的记载和唐代刘长卿、刘禹锡等人反映湖南风习的诗词来看,“巴人”的确广泛进入湘东北、湘西和沅、湘流域;今湘西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比兹卡”),历史上巴人聚居与活动区域内的有些地名,读音与“比兹”近似;巴人的姓名、族名等,也有些和“比兹”的读音近似;巴人和土家族都有关于虎的故事与神话;巴人崇拜白虎神与土家族相同;巴人与土家人的姓氏一部分相同。
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此说根据《溪州铜柱记》说:“盖闻牂牁接境,盘瓠遗风,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认为土家族来自贵州。贵州境内一直有“比兹”族,如民国《大定县志》卷五谓:“比济系白罗罗之名,因号其地为比跻,久之讹为为毕节”。元代的《经世大典 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也说今贵阳、惠水之间有“必际”一族。“比跻”、“必际”,当即“比兹”,和土家族的自称相近。据历史记载,中唐以后,“越嶲”一带的“乌蛮”曾入贵州 。“兵敷出,侵地数千里” 。当地土著一部分被其征服,就是“白罗罗”称谓的起源,一部分与他们进行长期的斗争,最后被迫迁入湘西和云南。“土家”这个名称即是对新侵入的“乌蛮”而言。土家族的语言与西南彝族比较接近,也是土家族来自贵州的一个佐证。
一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由彭瑊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一部分人在沅陵定居下来,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又由沅陵莲花池迁往湘鄂西山区,披荆斩棘,开山辟岭,繁殖生息。
一说是以自古以来就定居在湘鄂渝黔边境的土著先民为主体,融合了其他一些部族的先民而形成的,特别是构成湘西土家族主体的是湘西古代土著居民。主要证据是:其一,从湘西地区所发掘的文化遗址来看,湘西地区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即有人类栖息;其二,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即“本地人”之意,称苗族为“白卡”,即“邻居的人”之意,称汉族为“帕卡”,即“外来的人”之意 ,这一语言现象说明土家族和苗族是湘西地区土生土长的古老居民;其三,从土家族巫师“土老司”的祭祖唱词和摆手舞的歌词来看,传说中的土家族祖先迁徙都在酉水流域回旋,并未越过大江大河和经过长途跋涉。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家族多元来源说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即以古代巴人 、的两支——廪君蛮和板楯蛮为主源,融合当地土著和进入该地区的汉人、濮人、楚人、乌蛮等族群共同构成。可以断定,大约自唐末五代以后,土家族这一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了五次调查,于1956年10月,确定了土家族的民族成份。195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电告湖南省委和湖北、四川、贵州省委统战部,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抗争明代,土家族人民曾被征调到东南沿海一带与汉、壮、苗、瑶、畲、仡佬、回等族人民一起,共同抗击倭寇的侵犯。在嘉兴王江泾等战役中,永顺、保靖的“土兵”(土家、苗族士兵)屡建战功,被评为“东南战功第一” ,充分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鹤峰土家族人民因不堪忍受土司的残酷统治,纷纷起来暴动,迫使土司畏罪自缢。1795—1797年,黔东、湘西爆发了苗族人民反封建的起义,得到土家族人民的热烈响应。清咸丰年间,在震撼全国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贵州土家族和苗、侗、仡佬、汉等族人民一起,以白莲教的支系灯花教为纽带,高举义旗,组织了红、白、黄等号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表现了土家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
从1851年开始,湘鄂西土家族人民纷纷秘密结社。川东南的“啯鲁”,曾在鄂西一带活动,来凤等地的“红钱会”、“黑钱会”也先后兴起,他们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相呼应,到处与统治阶级展开斗争。1861年前后在龙山一带“哥弟会”大盛。这些秘密结社的反封建斗争继续扩大,成为天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一支力量。同年太平军经过土家族地区,得到土家族人民的支持与配合,在湘鄂西展开轰轰烈烈的反封建斗争。1884年,鄂西沙子地的各族人民因不堪天主教反动势力的剥削压迫,愤起暴动,杀死作恶多端的主教一人、神甫二人,震动了整个鄂西。1897年,利川梨花岭等地的各族人民在全国反帝斗争的影响下,纷纷起来赶走帝国主义走狗,焚毁教堂,抗议帝国主义利用宗教奴役各族人民,有力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土家族地区的侵略活动。
辛亥革命时期,土家族邓玉麟、牟鸿勋、席正铭、向乃祺等杰出人物积极响应,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民国年间,土家族地区又兴起了“神兵运动”,提出“灭兵、灭捐、灭税”的口号,组织农民反抗贪官污吏,进行抗捐抗税的斗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湘鄂西土家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农民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1926年来凤等地各族农民用土熗、大刀、梭镖武装起来,反对苛捐杂税,打击地主土豪。后在桑植、泸溪等县成立农民协会,镇压恶霸地主,狠狠打击封建势力。1925到1927年北伐战争,不少土家族子弟参加了贺龙同志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在大革命风暴的影响下,武陵地区的各族人民的革命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更加深入,农民运动的规模不断扩大。
1927到1935年,土家族人民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8年1月贺龙等同志到湘鄂西开展武装斗争,经常游击在桑植、鹤峰、咸丰、恩施、建始等地。1930年5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使湖北洪湖根据地与湘鄂西根据地联成一片,成立中共湘鄂西特委。桑植、鹤峰、五峰、建始等县及龙山、宣恩、大庸、永顺等县的部分地区,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同年7月以后,红二军团东下洪湖。鹤峰、桑植等地的游击队、赤卫队合编成红军警卫团,留守湘鄂西边区各县。1931到1933年,红军警卫团在桑植、大庸、鹤峰、恩施、咸丰、宣恩、五峰等地,坚持游击战争。1933年夏,红军警卫团与红二军团会合,继续在湘鄂渝黔边境活动。
1934年10月,贺龙、关向应同志率领的红二军团与任弼时同志率领的红六军团在黔东北、渝东南交界处会师,并在桑植、大庸、永顺、龙山等县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扩大武装,配合中央红军长征。
1935年,许多土家族优秀子弟参加红二方面军,长征北上,奔赴抗日前线。在抗日战争时期,土家族人民在中共湘西特委和鄂西特委领导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咸丰县英勇的巴西坝各族人民因不堪忍受国民党抓丁派款之苦,有六十余人举刀冲进国民党保长办公室,杀死保长及保丁四人。1943年,永顺、龙山、大庸、桑植等县的土家、苗、汉族人民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反贪官污吏的斗争,起义军攻占了永顺等县城后,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起来,仅永顺、大庸、桑植三县的起义队伍就达两万人以上。1944年鹤峰县阳河乡的土家族人民为反对国民党的苛捐杂税、抓丁拉夫,一百多人带着梭镖、马刀等武器,杀死伪乡公所人员,烧毁文件,国民党政府为之震惊。
在解放战争时期,土家族人民纷纷组织游击队,密切配合人民解放军进攻鄂西来凤、鹤峰等地,消灭了反动的地方武装及国民党军队,摧毁了国民党在湘鄂西的黑暗统治。
政治早在周王朝时期,土家族地区就开始了行政建置,巴被封为子国。秦灭巴,统一六国后,在巴人住地设巴郡、南郡和黔中郡。从唐至宋,中央政府对土家族地区实行任用当地首领进行管理的统治政策,史称羁縻政策。在唐王朝“树其酋长,以镇抚之”的怀柔政策下,“杂侧荆、楚、巴、黔、巫中”诸蛮纷纷归附。
从元代起,封建王朝开始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到明代日臻完善。土司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受中央王朝任命的土司、土官实行封建世袭制,土司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拥有一定数量的武装;又是各自区域内最大的封建领主,土民与土司是一种人身隶属关系。元至清初,中央政府在土家族地区设立了数十个土司,以永顺土司、保靖土司、桑植土司、容美土司、散毛土司、施南土司、忠建土司、酉阳土司、石柱土司和思州、思南土司影响较大。
自清雍正五年开始,清政府在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土官统治,委派流官治理,到乾隆末年,基本完成。改土归流后,中央政府对土家族地区实行与中原地区相同的政治体制,在湘西设立永顺府,辖永顺、宣恩、咸丰、来凤、利川、建始六县和鹤峰州、长乐县,渝东南设立酉阳直隶州(辖酉阳、秀山)和石柱直隶厅;黔东北设有思南府(辖印江、安化和沿河弹压委员)和铜仁府。在府县以下,用保甲制代替原土家族的基层组织“旗”。
1957年9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原湘西苗族自治州(1952年建立)改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0年5月,来凤土家族自治县和鹤峰土家族自治县先后成立。1983年11月7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11月11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1983年12月1日,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1993年4月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4年11月10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成立,11月13日,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11月18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12月8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12月12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1987年11月20日和23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先后成立。
经济土家族在历史上与汉族接触较早。据史籍记载,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年),土家族人民即以农业生产为主,并喜渔猎,不事商贾。生产时,男女一样劳动,伐木烧畲(即刀耕火种),播种杂粮,不施肥,不灌溉,待地力尽时,再转移他处,另行开垦,农业产量低。
在汉族的影响下,冶炼和手工业都有相当发展。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年),土家族上层统治者彭士愁就和楚王马希范在溪州(今永顺)会溪坪结盟,铸铜柱为记。铜柱重五千余斤,高一丈二尺,周围约三、四尺,六棱中空,铜质皎洁发光,刻字十分精巧 。铜柱是否出自土家族,尚不能完全肯定,但是土家族接受了汉族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是可以肯定的。
随着农业生产的逐渐发展,土家族与汉、苗等族的商业贸易也有了发展。五代时,溪州人购买汉货,汉族人民收购土特产,彼此互通有无。这时土家族地区的生产关系主要是封建领主经济。彭士愁就是食邑三百户的封建领主。在封建领主的统治下,大部分良田沃土为“土官”、“舍把”、“头人”所分占。封建领主通过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等形式,对广大农民(农奴)进行残酷剥削和压榨,特别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密切与历代中央王朝的关系和取得更多的“回赐”,以巩固其封建统治,残酷地剥削辖区内劳动人民,将剥削来的部分财物,向封建王朝“纳贡”。到了明代,这种“纳贡”、“回赐”的次数更加频繁,规模也日益扩大。随着这种“纳贡”、“回赐”的往来,民间贸易也有较大的发展,汉族商人、农民大量迁入,大大促进了土家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使之逐渐接近当地汉族的水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加以汉族地区封建地主经济和文化影响的不同,土家族的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现象。12世纪初,鄂西土家族地区地旷人稀,少数占有大量田地的富豪之家,为了满足自己豪奢生活的需要,多方引诱汉族农民迁去开垦,规定:凡汉人承耕土地,只要本人提供劳役,不需全家服劳役;所开垦的土地与盖的房屋,可以买卖;客户死亡,妻女可以改嫁;凭文约付货款,不随便勒索等等。这些规定客观上对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汉族农民的迁入不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也带去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这时,鄂西土家族地区已出现了土地买卖现象,地主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与封建领主经济同时并存,而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封建领主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明末清初,土家族农民已大量使用从汉族地区输入的各种先进农具,如铁铧犁、铁镰、铁耙等,还学会制造与使用“蜈蚣车”、“冲筒”、“水磨”、“水碓”、“水碾”等。在汉族地区地主经济的影响下,土家族地区土地买卖盛行,封建领主开始用剥削来的财富,四处购买土地或侵占民田,逐渐向地主经济转化。汉族商人、农民大量迁入,许多汉族商人“累资百万,置田庐,缔姻亲”,变成地主。“县属巨族,自来客籍为多。 ”土司利用其占有大量土地和政治上的特权,对土家、苗、汉等族农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农民除遭受各种形式的地租剥削外,还要承担各种差役,缴纳贡赋。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有“火坑钱”、“锄头钱”等二、三十种。土家族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痛苦生活。
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彻底打破了“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禁令,大批汉地流民进入土家族地区,民间往来日益频繁;与此同时,清政府强制推行汉文化,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土家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地主经济迅速发展,对于土家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840年以后,由于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入侵,大批洋货充斥市场。同时又大量掠夺廉价的桐油、茶叶、药材等土特产,土家族地区大量种植鸦片,破坏了土家族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农村日益破产,广大农民纷纷失去土地。解放前,土家族聚居的地区,土家族的地主占总人口的5-7%,占有全部土地的40-50%,有的达70%;贫雇农约占总人口60%,仅占有土地的10%左右;中农占总人口的25-30%,占有土地的27-35%;其余土地为富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占有。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土家族地区地主、官僚、土匪三位一体,打家劫寨,杀人放火,派兵抓丁,苛捐杂税,使土家族人民陷于悲惨的生活,一般每年缺粮六个月。“火灶当棉袄,蕨根当粮草,竹片当灯火,赤脚当鞋跑”的民谣,正是解放前土家族人民贫苦生活的写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家族地区只有一些简单的手工作坊,这些手工作坊主要从事竹木制品、日用陶器、食品加工和硫磺、煤炭等的生产。经过50余年的发展,特别是1978年以来的发展,土家族地区已逐步形成以卷烟、化工、能源、建材等为支柱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产品日渐丰富,工业产值大幅增长,许多工业产品获得“省优”、“部优”称号,有的产品还打入国际市场。
文化信仰过去,土家族信仰多神,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等,巫风巫俗尤烈,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的先后传入也对土家人的信仰产生了一定影响。
土家人每逢出猎,要祭祀猎神。龙山、来凤、永顺等地把猎神称为“梅山娘娘”、“云霄娘娘”或“梅嫦”,长阳、五峰、鹤峰一带则供奉张五郎。猎神神像供在堂屋中,凡进山打猎,猎人必先敬猎神,祈求护佑平安,多获猎物,并许愿:“大财大谢,小财小谢”。土家族地区土地庙林立,供祭的有掌管坡上五谷的“山神土地”,管理家禽家畜的“家先土地”,协助狩猎、保护安全的“梅山土地”等。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在祭祀性的“跳丧鼓”中,有很多模仿老虎洗脸、摆尾、行走、捕食的动作。
土家族每逢年节都要大祭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祭。清明时节要给祖先上坟。七月中旬左右为月半,又称亡人节,要祭祖扫墓或在家里祭祀祖先,民间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土家地区较普遍的是敬土王。湘西土家族在解放前以彭公爵主、向大官人和田好汉为土王神。逢年过节,均须祭祀。特别是正月初一至十五在摆手堂举行的“摆手”调年或过“社日”的祭拜甚为庄严。永顺、龙山还有“八部天神庙”,传说八部天神是彭公爵主的赞将,死后升为神灵的土官、土将。鄂西有覃、田、向三土王,渝黔一带信仰冉、马、田、杨几姓土王。
由于受到汉族的影响越来越大,广大土家地区修宗祠,供家先的逐渐增多,只有较偏僻的山寨才保存着土主或土王庙祭祀的遗迹。土家族重巫信鬼,巫术活动极为盛行。土家语称巫师为“梯玛”,汉语叫“土老师”,举凡土家村寨的祭祀、许愿、还愿、婚丧生育、排解纠纷、疑难占卜和典礼摆手等等活动,都请梯玛主持。道教和佛教传入土家族地区较早。东汉五斗米教在“巴郡南郡蛮”地方就流行一时。道教与土家族以敬祖神为主的原始宗教信仰彼此渗透,杂陈互化。
基督教的进入则相对晚得多,且影响较小,规模不大,还因其作为侵略工具而遭到土家群众的强烈反对 。
饮食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二、三年,久之成酒。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 。
特色美食腊豆腐
腊豆腐,也称土家腊豆腐,别名炕豆腐,香干豆腐。春节前半月,用黄豆磨制成豆腐后,经过柴火烟熏,炕腊而制成,因过去一般在腊月时候才制作而得名。亦因经过柴火烟熏而成,故名炕豆腐。为土家族特色菜品。
据传,腊豆腐是丈母娘在腊月做好,用来回赠女婿吃的,故称“腊豆腐”。制作腊豆腐的豆浆要磨得特别细嫩,豆腐起锅上榨后,拌入辣子丁、桔皮丝、生姜末、茴香粉和精肉松等佐料,然后紧压漏尽酸水。出榨后,切块开片,用文火焙,直至两面发黄时取出,再放时配有桂皮、茴香等佐料的五香酱油中煮沸,约半小时起锅,风干后即成腊豆腐。这种腊豆腐色黄,坚似玉石,半透明,韧性好,咸淡适中,色、香、味俱全,细嚼回味无穷。
要做出好吃的湖南腊豆腐,一定要选用比较细嫩的白豆腐,豆腐越是细嫩,做出的腊豆腐越好吃。其次,制作腊豆腐的时间也很关键,一般要在腊月才能制作,其它时间不太容易制作成功。传统的腊豆腐是使用上好的黄豆,经过浸泡,磨浆、过滤,点卤,压榨而成。
腌制:将刚制作的新鲜水豆腐切成长方体形状,冷却后浸泡在配有香辛料的盐水里,浸泡三天。
脱水风干:将腌制好的水豆腐稍微晾干,送进熏烤房,经过几天的烟熏和脱水,待豆腐表面呈金黄色,干度适中,富有弹性,腊豆腐就成功了。
烟熏:家庭没有专门的熏烤房怎么办呢,方法也很简单,就用一个桶子,里面搞点木炭点着火熏烤就可以,如果你不喜欢烟熏的味道,稍微熏烤一下然后自然风干就可以了,这样做出的腊豆腐虽然不够正宗,但没有烟熏味。
如果你不想熏烤,直接任其自然风干也是可以的,同样很好吃。香辛料可以采用你喜欢的卤水配方,根据个人喜好自行选择。为了让腊豆腐更加好吃,也有人喜欢用腌制腊肉的盐水来代替配有香辛料的盐水,因为腌过肉的盐水里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其他成分,这样做出的腊豆腐的口感和风味也提升了很多。
油茶汤
油茶汤是武陵山区土家族人特有的一种传统美食,亦名土家油茶汤。很受当地人的喜爱,其中以重庆酉阳、黔江、秀山,湖北省来凤县等地油茶汤最为著名。当地有话曰:家无油茶汤,顿顿都不香。正宗的土家人里户户都备有一个黑锅专用来打油茶汤,而且从来都不洗锅,而是让锅的表面时时都有一层油汤浸着,当地人认为只有这样打出来的汤才会越来越醇香。
武陵山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物产丰富,土家苗汉人民和谐相处,在长期的捕鱼、狩猎、农耕、战争、迁徙的过程中,孕育出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
油茶汤对土家族人来说一日三餐少不了。它是一种似茶饮汤质类的点心小吃,香、脆、滑、鲜,味美适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传统的非常钟爱的风味食品。
相传北宋时期,金兵入侵,宋高宗下旨老司城调酉州士兵三千北上抗金,时北方天寒地冻,温疫盛行,南方士兵极不适应,唯酉士兵屡出奇兵,屡战屡胜。三军韩元帅究其因,方知土家士兵为防寒冻,每日早餐时都用所带茶叶与北方牛肉、豆干、麦面混煮成羹食用,始知有抗风寒、御瘟疫、强体魄之神功,为此在军中大为推广。
清末两广总督张之洞巡视酉州时,就点明要喝土家油茶。川、黔、湘、鄂边邻一带的土家苗族都特别喜欢喝这种土家油茶,并将其作为款待佳宾的最上礼仪。
由于土家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对于油茶汤流传下来的说法也众说纷纭。据传,油茶汤是土家放牛娃在茶山里摆“家家”而发明的。他们在山上拾得一捧油茶籽,放在瓦罐中炒出了茶油,再摘来茶叶放入油中一炸,兑上山泉水,加入随身带来的炒苞谷,越吃越有味。尝到了这种自制的美味,放牛娃们就常在山中做这种最原始的“油茶汤”;后来,此事传到大人中,大人们试着用铁锅、茶油、茶叶等对这种做法加以改进,久而久之就做成了土家族地区常喝的油茶汤,从此油茶汤便在土家族地区流传下来。另一种说法是,大约在明代,土家族人民经常遭受侵扰,被封建统治阶级围攻。到了大年三十这天,人们家中只剩下了一些粗茶叶、茶油、玉米、蒜苗了,于是只好用这些东西烧一锅“油茶汤”过年,从此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油茶汤起源于汉代。因为相传汉将军马援伏波当年驻扎酉阳,因当地多瘴气,使士兵的健康受到威胁,将军便用合茗叶、茱萸、芝麻等研成末,再加盐制成汤,供士兵饮用以防瘴气。 后来当地百姓纷纷仿效,渐成习俗,遂演变成今天的“油茶汤”。早在清嘉庆二十三间(1819)纂修的《龙山县志》上也有清楚的记载:“有所谓油茶者,取黄豆、苞谷、芝麻、米花、腐干、干松茹、腊肉饤,以脂油炮炒之,撩起;下水,油锅内加茶叶,煎数沸,酌碗中,泡诸物饷客以示敬。”
后来当地百姓纷纷仿效,渐成习俗,遂演变成今天的“油茶汤”。“油茶汤”味道鲜美,既能作为食品充饥,又能作为饮料提神。土家族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土家儿女爱唱歌,只因烧了油茶汤喝……”
土家油茶汤制作方法,是先用食用油炸适量茶叶至蜡黄后,加水于锅中,并放上姜、葱、蒜、胡椒粉等天然佐料,水一沸便舀入碗中,加上事先炒好(或炸好)的炒米花、玉米花、豆腐果、核桃仁、花生米、黄豆等“泡货”即可食用。油茶汤的制作关键是茶叶质量和炸茶叶的火候,佐料和“泡货”的选用可随客人口味。土家人制作油茶汤叫打油茶汤,有专门的铁锅,平时不用挂在火坑屋的木板壁上。
做油茶汤所需炊具也较简单。在农村则只需一口铁锅、一个三脚、一把锅铲和一些火就行,而在城镇的仅需铁锅、锅铲、火炉就行。在龙山县湾塘乡,不少人家还有专门装盛油茶汤的罐子,有陶的、铁的、铜的、瓷的。装油茶汤时就将罐放在火边煨着,在上山劳动时就装一大罐油茶汤以备午餐时用。专用的油茶汤铁锅和罐子,是长年累月不洗的,因为油糊糊的还不易生锈。
用旺火将铁锅加热,放入菜油,先把花生粒炸成金黄色后装盘。再将豆腐干炸爆开后装盘,炸豆腐干时要掌握火候,不能炸糊。炸完豆腐干后,把糍粑也可过油炸一下,核桃仁炸不炸都可以。接下来,把锅中油盛出,换猪油(因为一般植物油不及猪油香)少许,待油温加热至六成时,把姜末放入油中,同时放入茶叶翻炒至刚好1~2秒时间,倒入适量水(以没茶叶为宜),水沸腾时用锅铲煸草略压,目的是茶叶爆开后加水挤压,这样不仅可以出茶汁,茶叶也不会焦角,还可以软贴汤中;等沸腾1至2分钟,再加入大量水烧开,放盐适合口味后,舀至碗中,再放入炸好的花生粒、豆腐干,核桃仁、蒜末等,这样可以一边喝汤,一边食用汤中花生粒、豆腐干、核桃仁,如果这时再配上用火烧好的糍粑,吃起来那感觉是满口余香,回味悠长。
值得注意的是,油茶汤中不能放味精,因为味精会改变汤的原汁原味,同时汤中一般也不放辣子,因为喝汤时容易呛人。
油茶汤喝起来也有讲究,喝茶叶汤也有学问。土家人有一句俗语:“油茶汤不冒气,巴(注:即烫)坏傻女婿”。因为做油茶汤一般用猪油,做好了之后猪油会浮在表面上,温度极高,但它不像开水会冒白气,看不出来烫。傻女婿们受丈母娘油茶汤款待,为表示捧场,一大口灌下去,轻者舌头烫掉一层皮,重者烫得满嘴水泡。虽然人人都知道这句话,但每每上当的人还是不少,其原因都是因为其制作的油茶汤太香了。
油茶汤可以单独喝,也可以配上各式辅料喝。据说最讲究的油茶汤辅料有好几十种。不过,一般人家常吃的也就几种:炒米、锅巴、花生米、核桃仁、葵花籽等等。传统的喝法是不用勺或筷子,端着碗转着圈喝,讲究把汤和辅料同时喝完,或是拿一根筷子插在碗里慢慢划圈,同时喝汤。要想同时把汤和辅汤都喝干净也需要一点技术,用土家人的话说就是“舌头上要长钩钩”。在土家山寨有些老人喝油茶汤时嘴还不用接触到碗,只在碗边上空用巧劲一吸,碗中之物便进入口中,其中趣味,妙不可言。
包谷饭
包谷是玉米的方言,流传在河南省东南地带。陕西南部地区也称玉米为包谷。湖南、云南、贵州、四川一带也大量种植,也称为“包谷” 。在山里的土家人口中,玉米不叫“玉米”,叫“包谷”;土豆不叫“土豆”,叫“洋 芋”;小麦不叫“小麦”,叫“麦子”。这是土家人的三大主粮,包谷排在首位,地位自是不同寻常。民以食为天,包谷是土家人的命根子。
土家酱香饼
土家酱香饼也叫香酱饼,是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土家族的一种特有的小吃,后来被北京谭师傅(谭震)引进推广,改进成大众口味,火遍全国。
此饼以香、甜、辣、脆为主要特点,它辣而不辛,咸香松脆。在远古时,每逢丰收过节早才能吃得上,凡上武当山的香客品尝后都回味无穷,赞不绝口,后来此技术不慎流传,几百年来以他独特的口感与风味传承于土乡人间,今天它掀开了面纱走出了大山,走进了都市,已成为都市生活不可多得的集色、香、味于一体的独特的香酱饼大众口味食品,在很短的时间内畅销热卖于全国大中小城市。
酱香饼是一种与千层饼外貌相似,但口感和味道有天壤之别的一种新饼,刚推出市场的时候,相当火爆,数十人排队等候成为一道城市的风景线,其实这是一项阳光工程,主要是考虑到下岗工人和待业青年,以及低收入人群,这种投资小,风险小,回报快,已经让很多人发财致富起来。
土家社饭
社饭即在过社时吃的特殊饭食。土家族人们注重过社春,立春过后的第五个戊日(通常在春分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做社饭,以祭祀先人。社饭的原料是白米和蒿菜,所以又有人称为“忆苦饭”。制作时,将先发的青蒿嫩枝搓揉,挤出苦水,同泡好的粘米、糯米一起蒸或焖熟,即可食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做社饭时又加进了野葱、蒜苗、腊肉丁、核桃仁、花生仁等,不但清香,而且具有提神健脑之功效。又因为没有嫩蒿时可以用野葱代,社饭则成为四时的美食。每年春分前后,人们都以吃社饭邀约亲朋好友聚会。特别是有新坟的人家,由以吃社饭约请朋友到坟山扫墓,且人越多越好。每每此时,四周山上,人头攒动,香烟袅绕,鞭炮连天,吃社饭呈现出祭悼浓重气氛。、
服饰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着已经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
建筑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
民居结构分为正屋、厢房和司檐:正屋大多为三间,中间一间为堂屋,前面有“吞口”;在正屋两头前面并与正屋垂直的两间为厢房;正屋后面的为司檐,也称拖檐。家庭富裕的建成四合屋,四合屋的前面称门楼子,中间为天井。
土家族多聚族而居,民居自成群落。
土家族的住所一般为一正两厢,也有一正一厢的,其中厢房为吊脚楼。吊脚楼的地基低于正屋的地基,在其地基上竖立十几根木柱,木柱上铺木板(楼板),以木板为壁,一般二至三层。吊脚楼的前面有阳台,两边有走廊。阳台和走廊排柱悬空,悬柱的末端有圆锥形雕饰,名为吊进瓜。阳台和走廊的栏杆多由木条组成,富裕之家在栏杆上雕龙画凤,在窗子和门上精雕细刻。阳台的屋檐为飞檐翅角,其遮檐用长条木板钉封檐口。鄂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因前有阳台、两边有走廊,互成转角之势,故名转角吊脚楼。吊脚楼集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是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
咸丰吊脚楼
湖北省咸丰县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从选择屋基、备料、立屋,一直到装饰完毕,都有完备的程序和不同的技法。特别是“高杆”定位的发明,“穿斗式”房屋构架,“冲天炮”立柱的建造,十分巧妙地解决了线面、角度、承重等建筑中空修造的吊脚楼,解放了地面,克服了山地民居建造与狭窄空间地貌的突出矛盾;“翘角挑”的采檐,“龛子”(走廊)的配置,则使吊脚楼的外观形式产生根本变化,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
永顺吊脚楼
湖南省永顺县吊脚楼的建造技艺工序很多,主要有:备料、加工、排扇、上梁。土家族转角楼多为木质结构,干栏式建筑,飞檐翘角,四面均有走廊,悬出的木质栏杆上雕有万字格、亚字格、四方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棱形、六棱形、四方形,底部雕刻有绣球、金瓜等各种图案;窗棂刻有双凤朝阳、喜鹊嗓枝、狮子滚绣球以及牡丹、菊花等各种花草,古朴雅秀,美观实用,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手工技艺的特色。
石柱吊脚楼
重庆土家族吊脚楼营造工艺科学、构思巧妙、布局合理。营造时充分利用当地石、木材料,飞檐翘角,穿枓勾心,牢固防震。土家族木匠用他们的智慧,利用手中的斧子、锯子、墨斗和凿子等工具,精心打造,将分散的木柱、木方和木板组合为牢固的楼屋。吊脚楼有堂屋、厢房或地正屋、厨房和火塘,楼上是住房,吊脚柱下边是圈舍和柴房。
礼节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礼仪。过去妇女怀孕后,要请土老师行法事“安胎”、驱邪。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要敬祭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婴儿降生后,父亲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女孩用母鸡。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满月那天,岳母家要送来衣物,给婴儿“放脚”,正式穿上衣裤,称作“满月酒”或“祝米酒”。在当代,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把“打三朝”与“满月酒”(祝米酒)合二为一,统称“打三朝” 。
语言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分为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
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潭溪乡的土家族操南部方言外,其余土家族均操北部方言。
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使用汉文。
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只有酉水流域永顺、龙山、来凤等县的部分土家人会说土家话 。
艺术舞蹈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舞、农事舞、生活舞、军事舞等,它节奏鲜明,形象优美,舞姿朴素,有着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深为土家族人民所喜爱。摆手舞根据规模大小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每年春节期间,土家村寨筹办祭品,参神拜祖,“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载歌载舞。到了现在,摆手舞已逐渐褪去祭祀程序,发展成为纯粹的娱乐性的歌舞 。
音乐伴随摆手舞产生的摆手歌俗称“舍巴歌”,它是土家族的创世史诗,由祭祀歌和伴舞歌两部分组成。摆手歌描述了人类起源,追溯了民族来源和迁徙历史,歌颂了祖先业绩和英雄事迹,表达了土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摆手歌篇幅浩繁,气势恢宏,诗句动人,自由活泼,富有戏剧性,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诵。
山歌更是土家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文艺,它质朴自然,乡土气息浓郁,主要反映人们的劳动生产和爱情生活,歌词以二、四、五三种句式居多,有单唱、对唱、一人唱众人合等形式。从歌唱样式上看,土家山歌“高腔”抒情,称“喊山歌”;“平腔”叙事,为“唱山歌”,且分类细致,采茶歌、穿号子、翻山调等曲式各异,韵律跌宕。
民歌“竹枝词”源于古代巴人踏蹄之歌,最早流传于三峡与湘鄂西一带。唐代中叶,诗人刘禹锡吸收土家民歌的营养进行创作,后经宋代文人的改造加工,形成了一种明白晓畅、别具一格的文体。明清之际,不少土家文人利用竹枝词体裁创作了大量反映土家族地区风土人情的作品,成为土汉文化相互补益、共同发展的典范。
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以其独特韵味,丰富曲牌而闻名,多用于民间喜庆活动,如今因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而大放异彩,广泛运用于建新房、送新兵、迎劳模、庆丰收和各种民族节庆中。尤以长阳吹打乐为代表,它由唢呐或土笛与鼓、锣、钹等打击乐器合奏,分为不同场合使用的堂调、大调、客调、菜调、笛调、丧调、综合调等七种类型。
戏曲跳“毛古斯”是土家族民间古老的集歌、舞、话为一体的“似剧似舞”的祭神戏剧。演剧者浑身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着,扮成祖辈儿孙一家人,动作粗狂滑稽,或碎步进退,曲膝抖身,或左右跳摆,浑身颤动,或摇头耸肩,且自始至终伴讲语词怪诞的土话,唱土语歌。
傩戏是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又称地戏、傩堂戏、傩愿戏、还傩愿,事主家有所求之事即向神许下愿心,愿心已了就由巫师代事主家向神还愿。演出时以三五人头戴木制面具,一人主唱,众人合之,随着锣鼓的伴奏且唱且跳,虽动作呆板但不失风趣诙谐,歌腔单调却也词粗理正。土家族的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有染织、编织、刺绣、雕刻、绘画、剪纸等,尤以“西兰卡普”最为典型。
土家族妇女善纺细布,自织自染的“土布”、“土锦”经久耐用,编织的“土花铺盖”,土家语称“西兰卡普”,以深色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
西兰卡普织工精巧,色彩绚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形,最常见的是“卍”字图,单八勾、双八勾等;三是文字图案,如喜、福、寿等。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
习俗节日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
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现只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习俗。过赶年,也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因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
婚恋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比较自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经土老师(巫师)作证,即可结为夫妻。
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唱歌跳舞,彼此爱慕,结为终身伴侣。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称“还骨种”;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妇,称为“坐床”。但这些习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颁布了新的婚姻法,从此土家族人民真正享受到了婚姻自主的幸福。土家族的婚姻仪礼大致包括“打样”、“求婚”、“讨红庚”、“定亲”(俗称“插茅香”)、“看期”、“亲迎”等程序,与汉族古代“六礼”类似。较有特点的婚姻仪式是陪十姊妹、陪十兄弟与哭嫁。
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举行盛大的成年礼。清《长阳县志》卷三记载:“古冠婚为二事,长邑则合而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上头’。设席醮女,请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亲友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贺号’,不谓字也。是日设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
“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活动,在整个土家族地区至今遗风犹存。土家新娘出嫁时兴“哭嫁”,有的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开始哭,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
关于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婚嫁前奏曲,第二则是婚礼进行时。
一、婚嫁前奏曲托媒男方托请一能说会道,且熟悉双方家庭情况的人(多为女性,俗称媒婆)到女方家里提亲,此后女方也托人暗中打探男方的家庭情况。
合八字若女方有意,则由媒人互通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男女双方八字若相契合,双方即口头联姻。
定婚八字既合,则可拿之,故定婚又称“拿八字”。由男方购置红色庚书,写上男方生辰,然后装于精制拜帖盒内,由媒人赴女方家中将女方生庚填入同一庚书,即算正式订亲。
认亲由男方择定吉日备齐族茶(若干份猪肘、面条等物)到女方家,女方则邀约族人至亲齐聚堂屋。灯烛辉映之下,男子在媒人引导下谦恭有加,称父叫母,呼姑唤叔。
报期即由男方到女方家报告喜结良缘的日期。此后男方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喜期前夕,男方备办彩礼。所谓“彩礼”,无非面酒糕糖、“长熗短熗”(猪长蹄谓之长熗,短蹄谓之短熗)。讲面子的男方,往往整猪相送,名曰“礼猪”。男方还需备办结婚衣物,女方也忙着准备“陪嫁”,其间家具被褥、锅碗镜妆之物日渐增多,新娘更是刺绣裁剪,赶制被套枕巾及公婆的鞋袜。
哭嫁哭嫁大多在婚前的十天半月之内,准新娘邀约邻近女友,帮忙做针线活。银针闪烁,彩线飞舞,姑娘们边哭边做,哭而不悲,哭而似悲,哭中寓乐,似哭实乐,唱哭间杂,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哭声悠扬宛转,极富乐感,流露出土家族姑娘的天真率性。其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祖人等等。
二、婚礼进行婚礼进行:过礼婚期到来,男方派人给新娘送去衣裳,首饰、布匹以及给岳父母家酒、肉乃至盐、茶、米、豆等,叫“过礼”。过礼要在女方家神龛神位前隆重举行,要献上给女方祖宗三代的冥封,点燃香烛,并慎重其事地将其礼物摆放在神龛前桌上,把礼物清单递交给女方长者。
婚礼进行:女方花圆酒
出嫁前一天是女方的“花圆酒”,取“花好月圆”之意,祝女子婚姻幸福美满。这一天,女方家将全部嫁妆都摆出来,擦干净,梆扎打点。亲友们都来祝贺,送上贺礼,同时对新娘进行打扮,“开脸”、“上头”、“戴花”。“开脸”要请姑母、姨娘或嫂子进行操作,用灰线包绞尽额上汗毛,绞现发际,并把眉毛绞如一弯新月,头发辫子挽成“粑粑髻”,绕上红头绳,插上银别簪,带上银首饰,头包青丝帕,手戴银镯子,银戒子,与少女相比判若两人。
婚礼进行:踩斗凌晨,新娘上路前,要由哥嫂或兄弟慢步背出闺房,没有歌嫂兄弟,则由叔叔,姑姑替之。父母是不能背的。穿过堂屋时,再让新娘站在事先安放在堂屋的一个方斗上,踩上一双脚印,名曰:“踩斗”。然后再背出大门,给新娘穿上一双由婆家带来的绣花鞋,这时新娘就可以双脚着地了。新娘“踩斗”意味着把富贵也留给娘家,祝福娘家年年五谷丰登。接着娘家的管事点燃葵花杆或柏香树皮制成的火把,向新娘前后抛去,洒下满屋火花,预示新娘未来前程灿烂。新娘则将预先准备好的两把筷子,向身前身后撒去,祝福兄弟姊妹与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婚礼进行:露水伞新娘上路,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都要由新郎准备一把油纸花伞,叫“露水伞”,送给新娘打着。此时新娘上穿右开胸,大袖大摆的“露水衣”,下穿八幅罗裙,叫“露水裙”,头包青丝帕,朱花银饰,琅佩叮当,由人扶着在堂屋哭拜一番,辞别祖先,告别父母,然后坐轿或步行起程,此刻,唢呐、锣鼓、鞭炮齐鸣,大旗大伞前行,迎亲队伍抬着嫁妆抢道走在新人前面,否则会被嬉笑为“送亲客”;送亲队伍在后簇拥着新娘或花轿,一路吹吹打打,充满喜庆气氛。
婚礼进行:坐床新娘跨进婆家大门前,要用脚踏一下大门槛,以示自己来到婆家。在新郎家祖宗神龛前举行拜堂仪式。新人在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对拜之后,新郎新娘双方立即抢先奔入洞房,争坐到床上,叫做“坐床”。据说谁先坐到床上,意味着将来谁当家。“坐床”的规矩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有心计的姑娘往往坐在界线上,但新郎也不甘示弱,尽力把新娘挤到界线外去,双方各不相让,挨挨挤挤,若假若真。倘若新郎猛然揭开新娘的盖头巾,新娘不由嫣然一笑,坐床便随之告终,十分风趣。
婚礼进行:出拜拜堂第二天举行“庙见礼”,又叫“出拜”,新娘一一拜见族戚长辈,长辈们说一些祝福吉利的话,并打发一些银钱。婚后三天,新娘偕同夫婿回娘家省亲,叫做“回门”。“回门”是新娘回省父母,新郎拜见岳父母的礼节。新郎要向岳父母家送上丰盛的礼物,如糖、酒、面食类,其中二十几斤重的一只猪腿是必不可少的。“回门”时新娘走前面,新郎走后面;返家时相反,则是新郎走在前面,新娘走在后面,并不能回头张望。
土家族丧葬六大方式 1、断风祭天。断风即咽气,也就是停止呼吸。刚停止呼吸,就在人死的床前烧几张纸钱,这叫做“烧落气纸”,这是对“地神”的叩拜;而后在外面放一串鞭炮,这是祭天。祭天的鞭炮声又一作用是告诉左邻右舍,老人已“仙逝”,这样众人自然会来帮忙。土家俗语“人死饭甑开,不请自然来”说的就是这个理。
2、上榻入殓。帮忙的人来后,给死人整理面容,重新穿戴后把他置于一块门板或者是棺盖上,这叫“上榻”。众人将榻上的遗体放进置于正堂中间棺材里的过程就叫做“入殓”。“上榻”是为了“入殓”更为简便,但又是一个必需的过程。死人置于榻上可以有很久的时间,但放在床上的时间不宜过久。睡在床上的死人在土家人的眼里叫睡铁床,那是后世子孙不孝的表现。
3、吊唁守灵。这是人死之后最为浓重的仪式之一。土家人的吊唁守灵是在晚上进行的。一到晚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纷纷带着鞭炮或一人或几人、几十人前来吊唁,或是献上花圈,或是到灵堂对着棺材遗像三拜九叩。守灵就是“跳丧鼓舞”,即“跳撒尔嗬”。其舞姿古朴,粗犷热烈;舞步飘逸痴迷,略呈醉态,很是吸引眼球。从入夜一直跳到次日清晨。这是土家人特有的习俗,由来已久。唐宗史籍记载“巴氏祭其祖,乐鼓而祭,叫啸以共哀”。
4、开棺出殡。出殡的这天早上,在风水先生的引导下开棺,其主要的目的是让亲朋好友最后一次瞻仰遗容,这也是一个比较盛大的仪式。至亲、好友往往嚎啕大哭,甚是凄切。出殡是将棺材从灵堂移到场坝里,再从场坝送到坟场。送葬的队伍是庞大的,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5、下逝砌坟。将棺材放入事先打好的井中(安放棺材的长方体土坑)叫“下逝”。在“下逝”前,风水先生先在井中做一场法事,又是向阴间买地,又是替活着的人为死者祈福。仪式结束后,帮忙的人将棺材置于井中掩埋。砌坟是帮忙的男劳动力的事情,即用石头、泥土砌一个半椎体的土堆。信仰崇拜 的说法就是为死者造一座房子。
6、润七回煞。“润七”就是从死去的那一天算起每过一个七天就到新的坟地去为死者点灯,烧纸钱,放鞭炮。“润七”一共有四十九天,也就是要润七个七。“回煞”是风水先生根据死者的生辰和祭日推算出来的,说是死者去地府报道后要回家来看一看,首座次回家的那一天就是“回煞”。
土家族的丧葬礼仪是繁杂的,繁杂的礼仪中也寄托着对死者的依恋和难舍之情!
土家族传统丧葬方式 一、入殓 土家族人对老人的死亡极为关注,从老人病危之时就要安排子孙轮流守候,哪怕亲人在千里之外,都要通知日夜兼程赶回探望送终。老人临终前,不能在床上(死在床上的老人,会受到亲朋好友的责骂),必须由子孙抬到堂中,坐靠在子孙的胸前,不停地呼喊,如果要守候呼喊中咽气,等于老人逝得顺畅,子孙也接到了气,俗称“送终”。所以说,在土家族地域,谁家老人过逝了,他人首先就问首座句话:“你们替老人送到终没有?”,这是老人刚死后,他人常问的一句口头禅。
老人快咽气前,子孙要给老人烧“落气纸钱”,大意是亡魂出门尽快到极乐世界,投生转世。同时也有“早死早翻身”之说法。一旦老人咽了气,子孙们就会悲声豪哭,放响鞭炮,意味着老人过逝,让同寨人知道,他们会自然赶来帮忙料理亡者后事。由主人指定一名理事,专门指挥相关事宜,并及时通知亡人所有亲朋好友前来祭灵。同时,委派人去请道师艺人、花鼓艺人筹备闹丧。土家族人有个规矩:人死后,不能冷放,必须十分热闹,才能体现亡者家庭的兴旺。
亡人必须净身,分男女之别,对女亡人及时梳理头发,要按先从头顶朝面向下梳七下,再手握头发从后脑朝上梳八下,俗称“上七下八,越梳家发”。男亡人是剃头发,土家族人俗称“开光”,还要边剃边念道:“剃光头,亮光头,头顶青天好兆头,极乐世界有奔头,阎王手下当官头。”不管是女亡人还是男亡人,梳头剃头归一后,就由自己儿孙给亡人洗澡,并用最干净的泉水,里面用桃叶、菖蒲同把水烧热,才给亡人洗身。而且也要讲究规矩,把干净帕子在热水中浸湿后,分别在亡者的前胸和后背按照前七后八擦洗,前七是由胸前往后下洗,意味着亡人朝下(地府)去安息,后八是从后背腰部往上洗八下,意为后人步步高升往上发。洗完澡的洗澡帕不能随便丢弃,要用打钱纸包着烧掉,据说,可以从灰烬中看到亡者投胎转世的标志。
梳头(剃头)洗澡完毕后,就是给亡者穿寿衣寿鞋,(据说,亡者寿衣寿被盖不能用斜纹布,必须用平布料,防止后人去干一些邪神之事。)头包青丝帕,而且还要用青白蓝线缠在亡者腰上,数量是亡者一岁一根,不能多也不能少。而后,把一枚银钱放在亡者嘴中,土家族俗称“含牙钱”。这一切都做好以后,再用六尺白色垫尸布平展地铺垫在中堂一侧,把亡者抬到上面,土家族人俗称“下柳床”。同时,亡者子孙还把有关隔邪之类的桃枝放在亡人身旁,有“桃符护身”之说。
二、装木与有关享受葬礼待遇的传统习俗 对亡者装木也十分讲究,首先要把棺木打扫干净,特别是内,更要彻底清扫,里面不能留任何一点杂质之物,土家族人认为,如果棺木中留有杂质之物,葬了老人,后代会长多骨,长疣疱等。所以,清扫棺木特别慎重,要由子孙亲自清扫。把棺木清扫后,用二根高四脚长板凳支撑棺木,再把寿铺垫扯直,放亡者入棺,要把亡者脚手放直,若间隙大,可以用钱纸填塞,大意是不能让亡者在棺木中移动。然后,把棺木盖半封半盖,不能盖牢,土家族还认为,人死还有活过来的可能,所以作为一种防备,其实最主要目的还是等有关亲人看过后再密封。
一般情况下,正常死亡者都可在堂屋内设立灵堂,非正常死亡的人,土家族人称为“伤死鬼”,是不能进堂屋的,只能把棺木放在堂屋外设立灵堂,(这种亡人,就是指在坡上摔死或被车撞死,与人殴斗刀砍死,熗杀,跳河,吊死等)。
亡者入棺的枕头,也必须用黑色平板布料,里面装塞灯草,土家族人认为,灯草空心通达干燥,其后人不得风湿,不出聋子,而且还可富贵荣华。
三、安葬礼规 土家族葬礼也十分讲究,特别是老辈(上花甲之年,均可称老辈),可当着喜事来操办,俗称“白会”,因为人生一世,能园满步入老年,就已经完成了一生中的任务,就是去了极乐世界,也是合情合理的自然规律,但必请道师和三棒鼓艺人进行敲打吹唱的治丧活动,子孙披
麻戴孝,来显示对老辈的孝敬和安慰。土家族还有一个规矩,只要是三亲六戚的小辈,都得分发白色孝帕,体现亲多人兴旺。
丧事办礼 ,不能全部按老人死亡进行,其中必须分年纪大小,死因情况来进行。对已婚成人六十岁以下,无论有无后代的正常死亡人,统称“短命亡”,俗称“短命鬼”,虽可以享受一般葬礼活动,但不如六十以上死的老人那么隆重,但他比惨死之人,土家族人视为“惨死鬼”又要闹热一个层次,因为惨死之人,只能在外搭一个简易棚,享受最简单的葬礼。不过,也有老与少之分,少年死又称“少年亡”,是指十岁至十八岁以下的亡者,还可称为“化生子”,特别是十二岁以下死亡者,根本不能享受任何的葬礼活动,更不能享受棺木。据土家族人说,这种“少年亡”是前世修来和冤孽,这世讨债来的,称之为“童子伢”,通常情况,只用几块最简单的木板钉一个木匣,随便(下午太阳落山后)葬于比人居低的地方,三沟两岔,或河坎上,等涨大水把尸体冲走,个他再也不能回生,再投人胎害人。
四、选吉葬礼 土家族人对老者死亡的葬礼,从逝日起计算,并请道师选看葬日,如果死得不将就,不能随便安葬,必须根据死者的生庚八字与死期,加上一家主要人员的生庚八字来测算,哪怕在屋停尸多长都要坚持。如果是三天急葬,也可以不看日期,若看日期的,也有停放五天的,甚至半月内的。安葬必须按阴阳五行避凶选吉,最好是选择与活着的亲人无刑克害的吉祥之日安葬亡人。在未安葬日期内,孝家可以不去做任何社会事务,孝男孝女统统披麻戴孝,吊唁亡人。安葬日期一旦选择归一,为“大葬日”,这一日,无论多远的亲朋好友都必须赶来吊唁,又称“烧香”,可以送香蜡纸烛等祭品,也可送钱物。土家族人最禁忌的是丧葬之后,不能送任何祭品和钱财之物,红喜事可以,前后三天都可送礼物礼彩。
葬日的选择,道师显得神而诡秘,必须通过阴阳五行、天文地理、象吉、八卦等有关地理学、易经学来推算。最禁忌的是丧日、空亡日、红砂日、绝日、重丧日,土家族有句俗语“埋了重丧日,半年人又死”又称“跟脚鬼”。所以说,土家族人在死老人后选择吉日上是十分讲究的,特别是家族兴旺、子孙多的更是注重。
五、丧事操办 土家族丧事的操办,不得比红事气氛低沉。首先搭喜棚,请道师,请花鼓艺人,请唱孝歌艺人前来闹丧,同样宰猪杀羊,大酒大席铺张,亲朋好友可送祭丈、钱物等。同时,还请人打钱纸、扎灵屋、扎花圈、封纸钱,俗称“封包”等。道师一到后,就马上挂坛帐,地藏王,灵前设解结台,大门前设十王灵位台,又称“三宝台”,忏悔台等,灵堂两侧打十王图。一切准备就绪后,就是为亡人“开路”、“解灯”等。通常有以下几个仪程:
1.“祭奠”:土家族人俗称“荐亡”,摆祭品于柩前祭祀亡人。
2.“生祭”:用猪头祭亡人。
3.“熟祭”:土家族人俗称“甲生祭”,只用开水烫过的肉食祭亡人。
4.散花解结:就是道师敲打锣鼓、大䥽、小䥽、点子、包锣、摇铃之类击乐边唱三十六解经书,孝子拜于柩前,随着道师唱击进行鞠躬、跪拜,意思是为亡人解脱罪孽。
5.解五方灯:祭拜五方王位神,为神进贡,为亡者求得方位通达和安宁。
6.解传灯:祭祀十殿阎王。
7.小解:相似传灯,将十殿阎王圣像摆于灵堂两旁悬挂。
8.大解:有十呈香、十分都、十经忏、十散花、十解结、一探亡、十荐亡、唱散花词。如:开头篇,
歌头:
花开桃源洞,散花不集中。
人间亲手足,请师讲花文。
讲花:
夫此花者,花有来历。
先讲世间花,无数打八家。
看虽无花叶,俨然是朵花。
......
散花:
轻轻接过花盘来,花在盘中朵朵开。
花开花谢花还在,人死一去不归来。
......
如果亡者是妇人,还要解血湖经等
9.盖棺:在大葬晚上,在做完一切法事后,打开棺木盖,让众亲朋好友看死都最后一眼,俗称“观遗容”,而后,就把棺盖盖严密封,用生石灰朱砂等拌制灰浆,密封棺木间隙。
10.发丧:又称“辞灵”结束,才指挥众人拆除喜棚,准备举行出柩仪式,抬棺木上山。
11.扫影:清除亡者灵魂,道师在死者房间驱赶邪魔,保佑主人家平安,同时,把亡者床上之物被盖、衣物、床铺草等都清除,随出葬队伍搬到十字路口烧掉,而且,还可以看到烧烟朝哪个方向飘去,就证明去烟方向又会死人,对于是否真实,这只是土家族人一种信仰崇拜 而已。
土家族人还有这么一个好的传统习俗,在生二人如何有仇,但死后都不能计较,还要去参加祭奠,俗称“嫉生不嫉死”
哭丧和闹丧,都是土家族千百年来留传下来的习俗。闹丧,就是不能让死者冷放,必须请道师、花鼓客通天通夜地打闹,不能间断。而哭丧是指生者与死者情感深厚,能获得死者在生的价值,能体现生者对死者的评价。哭丧根据不同年龄身份有各种不同的哭丧言词。有夫哭妻、妻哭夫、媳妇哭公婆、女儿哭父母、娘哭儿或女等。
如妻哭夫:
喊一声我的夫啊,
丢下你的妻,你让我怎么活?
一切事,你推给我,我怎么承担啊?
哎......吭吭......
女哭娘:
我最亲的娘呀,你怎么走得这么忙?
今天女儿来陪你,心里难受心裂肝。
女儿不孝没帮娘,哪知你老走得忙。
在生没有行孝道,临终也没讲言谈。
......
总之,哭丧的人员是根据不同辈份,不同年纪来体现,所哭的内容都是亡者处世为人的一种回忆,但语气十分沉重悲惨,会让所有参加祭奠的亲朋好友悲泪伤感。
六、上山下葬
上山下葬基本上是按照阴阳先生选择的时辰进行,主坛道师手拿红雄鸡一只,绕棺作法,口中念念有词,再持一碗净水,把鸡冠咬破,把血滴进水碗中,猛喝一口,猛然朝棺木上一喷,右脚在地上一踩,基本与喷出的方法一致,随即一声大喊:“起!”喊声一落,帮忙抬丧的人员伸手把棺木抬出堂屋,放在院坝已经摆好的两条长凳上,在棺木上捆上抬丧杠子,配上六根短抬杠,一起上肩。随着一阵鞭炮轰响,锣鼓齐鸣,举家哀号,护柩送葬,抛丢纸钱,前有举花圈、举祭丈、举灵尾,后有敲锣打鼓的队伍,。如果遇到阻拦无法过去,亡者儿子要跪在抬丧队伍前,以求出丧平安。如果抬丧踩坏什么作物,或拆除什么障物,其主人也不会责怪,俗称“天大地天,死者为大。”
棺木抬到井边,要清除井中各种杂物,再由道师主坛手拿备好的糯米、朱砂等物,在井中做法事,边念咒语边用糯米和朱砂在井中画上八卦图,并把剩下米撒出,孝家用衣兜接住,再把雄鸡鸡冠咬破拦煞。完毕后,再放棺木下井,其他众帮忙的都不得先动锄头往井中填泥,必须由亡者长子手拿锄头单腿跪在棺木盖上,挖一锄泥土叫一声亡者,共挖三锄泥土,叫三声,就可以让众人往井中填土了。如果日子吉利允许,可以当天用石头垒坟,如果日子不好,只有用竹席把新坟遮住,土家族人俗称“吊坑”,再选择吉利日子垒坟。
新坟埋好后的当天,孝子就要用干稻草扎成三条草把,俗称“火烟包”,在前三天送到新坟堆上用火点燃(每天晚上一条)。据说,从坟上“火烟包”燃的好坏,就可以知道亡人是否愿意死,燃完了,说明亡人受到病魔,早就愿死,没燃完,说明亡人对家庭不放心,有不愿死之意。
土家族丧葬习俗比较原始,但很有特色,不能全部阐述清楚,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来说,只是为了尽到抢救、保护、搜集、整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职责,做一点贡献罢了。
土家族丧葬习俗方式 土家族的“跳丧舞”,歌乃高亢欢快之曲,舞系豪迈雄健之风,无悲痛哀伤之感。土家人“跳丧”,讲求的是“欢欢喜喜办丧事”,“高高兴兴送亡人”。他们把丧事称之为“白喜事”。老人去世后,为老人去世举丧,办得越是热闹红火,就越是有面子,有孝心。表明土家族对“死”积淀着古老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观。即灵魂不灭,生命永恒,生与死是生命存在的不同形式的自然转换,死亡是旧生命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生命的开始,生与死都是人生的必由之路。因此,土家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乐观的,尤其是认为老人去世是“顺脚路”,是衰老多病的躯体重新获得生命活力的开始,所以办老人丧事“丧”而不“哀”,“哀而不伤”,气氛十分热烈,歌舞成为必要的表现方式,甚至男女调情的俚词亦不避讳。举丧实质上成了礼赞生命、祝福新生的一种特殊的祝福仪式和超度来世的宗教仪式。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观萌芽生成于土家族先民原始的灵魂观念,千百年来一直浸淫在本民族的巫文化之中,虽多有唯心成分,但又始终贯穿了热爱生命、追求幸福平安、积极进取的主题,并对民族的生存繁衍产生了重要作用。这种观念,渗透在土家族特有的丧葬仪式活动中。“昨日看见亡人在,今日已经进棺材,三日未吃阳间饭,四日上了望乡台”,“歌郎送出门,庄子返天庭”(“撒尔嗬”歌词)。土家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仍在继续活动,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灵魂存在并游离,因此才有“开路”、“回煞”等丧仪现象。“回煞”等现象表明活人同死人的灵魂仍在一起活动。“灵魂不死 ”是 “跳丧舞”这种祭悼形式产生和形成的心理基础,这种观念虽然是人类原始社会的共有现象,但土家族跳“跳丧舞”的表现方式则是独特的土家族的跳丧是对死亡的一种阐释“灵魂不死”、“死后脱生”的观念使土家族人形成“死是福”的生死观。古今中外一般都把死亡看作悲惨可怕的结局,佛教和基督教宣扬死亡就是进地狱;道教追求长生不老, 都力图超越死亡。土家族对待死亡并没有阴间世界的那种阴森恐怖 ,也没有佛教中所描述的那种空寂。土家族认为死亡是人转变为另一种新的生命,即死而脱生。在这个世界上死亡,到另一个世界上是生存。死亡是生命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生命的开始,生而死,死而生,死亡好比新生婴儿降世一样,理所当然可喜可贺。因此,土家族人死后跳绕棺、“撒尔嗬”时,“合族不悲”,哀而不伤,相反气氛热烈,似乎是歌舞聚会,没有庄严肃穆的氛围,这些似乎自相矛盾不相协调的现象,正是土家族“死后脱生”和“死是福”的生死观念的体现,同时也是人间离别的依恋。土家族在清代改土归流后,虽然受到汉文化的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的强烈冲击,民族文化本身消融较多,土家族一些独特的丧葬习俗却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传承下来,正是因为这些习俗尤其是跳丧现象,实质上是信仰与理性的产物,具有一种“准宗教”功能。这里要指出的是,跳“撒尔嗬”时,“合族不悲”,哀而不伤,是指丧葬之前。临葬之际,开棺供亲友瞻仰最后一面,此时众人悲伤,乃至恸哭,史记载 为“即葬反哭”。这是生离死别,哭之情理自然,并与跳丧悼念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再现民族文化源流的历史轨迹这一点尤其在绕棺和跳“撒尔嗬”的祭悼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绕棺、跳“撒尔嗬”是鄂西土家族的主要丧祭形式,主要在清江流域及其附近一带流传,其舞蹈动作和唱词也较为古朴,可以认为它是长期生活在这一带的古代巴人及其后裔创造的一种文化。从跳“撒尔嗬”流传的区域与巴人迁徙活动的路线来看,古史记载巴人为廪君之后,源于清江的武落钟离山,是一个勇猛强悍的部落,曾在清江流域靠渔猎生息了很长一个时期, 并在清江上的盐阳、夷城等地建立过原始部落联盟,以后沿清江入川建立巴国。跳“撒尔嗬”正是在长阳、巴东、建始、鹤峰、恩施的清江沿线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就有史籍记载这里的土民:“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叫啸以兴哀,“蛮夷信鬼尚巫,伐鼓踏歌,以祭神。”在鄂西生息过的巴人,死了老人,阖族不悲,且把它当作欢乐的喜事,举办“白喜”,“伐鼓踏歌”,“其歌必狂,其众必跳”,合族举庆 ,以祝其功,这在当时当地的汉人是不会这样办的,就是当时当地与土家相邻的其它少数民族,他们虽然也有歌哀的形式,但与土家作为“白喜”来跳丧鼓庆贺还是不同的。从跳“撒 尔嗬”所透射出的崇拜内容看,表现了强烈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意识。原始丧鼓歌保存下来的已经很少见了,但在流行的一些长篇歌词中,仍然可以发现赞扬土家先民开疆辟地创业和原始图腾的印记。“走进门来抬头望,桑木弯弓挂墙上”,这显然是古代土家族先民渔猎 和征战生活的影子,因为桑木弯弓是渔猎的必备工具。“三梦白虎当堂坐,白虎坐堂是家神 。”(“撒尔嗬”歌词)这是土家族的图腾崇拜。清江流域土家族信仰“先民在上,乐土在下,向王开疆辟土,我民守土耕稼”(“撒尔嗬”歌词)表现对土家族共同祖先向王天子(传说中的廪君)的崇拜。从绕棺、跳“撒尔嗬”的摹拟动作形象看,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痒、狗吃月、燕儿衔泥、幺妹子姐筛箩、猛虎下山等舞蹈动作的命名和表演,无一不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他们的生活,这些舞蹈动作是巴人对他们祖先劳作、生活和娱乐的高度概括,如“凤凰展翅”,二人背对背,双臂展开,上下扇动,恰似凤凰展翅欲飞,其动作含蓄,隐喻力强。擦痒 ”,二人背靠背,双手叉腰,左右相对擦晃,腰胯以下作慢幅度颤动,稳健明快。“燕儿衔泥”,是一个高难度动作,一人丢一手帕(或其它物件)下地,另一人叉开双腿站立,随着鼓点的急骤加快,慢慢弯下腰,但双腿要直,最后以嘴近地衔物,双手后翘作燕儿翅膀扇动状,反复数次。最为壮观的是“猛虎下山”,那是在午夜过后,酒醉舞蹈,人们疲倦欲困时,舞者跳着跳着,忽听鼓点一变,二人中的一个猛然跳跃腾空,一掀舞伴,然后两人躬身相对逼视,忽而击掌、撞肘,前纵后掀,一跃一扑,模仿猛虎扑食的各种动作,口里还发出一阵阵虎啸声,最后一人被另一人挽着从头顶上后弓翻跃过来,动作形象逼真,给人以其祖先为虎的粗犷雄壮的崇敬感受。其他动作和格式,有不少是模拟表演他们的先民掷镖渔猎、 厮杀械斗的动作,如“打上二十一”中的击掌,“幺姑姐筛箩”是土家生产和生活、娱乐等事体的表演,这些都是土家族习俗浑朴、淳厚古雅的写照。
死亡意味着家族成员减少,对付自然和社会力量的削弱,整个家族和民族都掀起感情的波澜,引起心灵共鸣,“人死众人哀”,表现共同的民族生存忧患意识,远亲近邻无亲无故者都“不请自然来”,甚至生前有冤有仇者,“生不记死仇”,化干戈为玉帛,大家“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礼,打夜丧鼓送人情”,** 协力帮助料理死者后事,互助互爱,团结一致,表现共同的民族团结合作的意识。乡邻借丧祭活动,张扬吉利,祈祷祝福:“走进门来抬头望,孝家坐个好屋场”,“亡者归葬后,孝家万年兴”(“撒尔嗬”歌词),所以土家族的丧祭活动,不仅仅为了死者,更重要的是为了生者,它表现了民族共同发展意识。同治《巴东县志》云:“而哭友一节可谓独得,缔交之至情,虽古人雅道,不足过矣。”这是名副其实的。
土家族丧祭活动是土家族天然的社交聚会,“半夜听到丧鼓响,不管南方和北方,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跳一夜丧鼓送人情。”(“撒尔嗬”歌词)人们借此机会交流感情,传播信息,相互的联系扩大和深化,融合程度加快加深。土家族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居住分散,隔绝闭塞,通过丧祭活动,成为相互联系的纽带,在土家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心理素质,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地域的形成、融合、发展过程中更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是土家族地缘民族共同体形成不可缺少的一环。它表现了土家族的群体意识,民族生存忧患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共同发展意识。在土家族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一种有着丰富实在的深刻内容的极为稳固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积淀成为土家民族的凝聚向心力,实质上是土家族民族精神的象征。
土家族丧葬活动成为土家文化传承的载体 丧葬过程中的歌舞活动在口耳相授世代相传过程中,保存和传播了土家族史前社会生活事象,对于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
土家族社会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在土家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丧祭活动又吸收消化了汉族文化,“混沌初开出盘古,浑身一丈二尺五,手持开天辟地斧,劈开 戊巳土,人凭天地号三皇,天皇地皇与人皇;轩辕皇帝织衣巾,神农皇帝尝百草……”(“撒尔嗬”歌词)“天地相合在佛祖,日月相合生老君,龟蛇相合生黄龙,姊妹相合生后人。”(“撒尔嗬”歌词)其他诸如丧歌中的《姜子牙》、《桃园三结义》、《杨家将》等,都为明清时期创作,是吸取消化汉文化后的产物,不仅保存和传播了土家族原始文化形式,而且通过吸收消化汉族文化,创造了新的具有土家特色的文化,尤其是“撒尔嗬”容量大,兼容并包,表现力强,包含神话、传说、历史、诗 歌、民俗、伦理等土家族社会生活事象,远远超过其歌舞艺术本身范畴,成为土家族多方面文化传承的载体。
土家族跳丧舞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老人逝世,停灵枢于中堂前数日,亲属邻里前往吊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人解寂,慰新属节衷。土家人热爱跳丧舞,"听到鼓声响,脚板就发痒"。跳丧舞的特点基本与土家族的摆手舞相似,手脚同边,舞姿豪放,动作平常,舒缓着节奏强烈的打示波器乐,舞者边跳边唱,唱腔多用假嗓音,近似喊歌。男女老少齐跳,舞蹈词汇健康,一般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扶育之恩以及劳动生产方面的内容为主体。土家跳丧舞集歌、舞、吹、打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表现了土家族人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
禁忌土家人的禁忌涉及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令,真可谓无所不包。具体可分为三大类:忌日忌言、忌日忌行、忌日忌事,如按内容又可分为生产禁忌、生活禁忌、神灵禁忌。
岁时节日禁忌过大年、小年间,忌推磨。农历腊月二十九日,年饭上甑后,妇女忌动针线。腊月三十忌挑水,否则触动龙王而导致水灾、旱灾;不准杀生,意为让各种动物安全愉快地过年。正月初一早,未吃东西前,忌言及“死”、“病”、“穷”、“杀”、“没有”、“不要”等字眼以及与此相似相近的字音;是日,不说不吉利语,忌吵架、骂人、哭泣;对去睡觉的守夜人,忌说去“睡觉”,要说“去挖金窖银窖”;忌见称杆,否则长年见蛇。正月及农历七月的初一至十五,忌给孩童剃头。每年小暑前,从辰日到丑日止,禁宰杀、钓、猎,忌穿红衣,忌举乐。 清明、立夏、四月八不准使用耕牛,否则牛会生病。小满日为土瘟日,忌播种。大端午、七月半、过年,禁妇女到处串门,否则会冲撞四官神。正月到丈母娘家拜年,忌女人走在前面,以免男人走“背时”运。
饮食禁忌吃饭时忌端碗立于他人背后,面向其背吃,据信,如是会使人“背时”(背食)。忌幼童吃鸡爪,否则认为日后写字似鸡爬;亦忌吃猪鼻,信其日后睡觉打鼻鼾;忌吃猪尾,恐其日后事事落后;忌吃敬神祭品,否则记忆力差。忌吃猪脚叉,以免找媳妇被别人“叉脱”;忌吃猪尾巴,恐日后总是落在别人后面;女孩忌食鱼卵;除夕年饭忌泡菜汤,恐来年涨大水冲垮田坎土坎。
酒席入座禁忌无论红白喜事,入席有“席不正不上桌”之习俗。入座很有讲究,有上下辈分,左右大小之分。即入座背靠神龛,面对大门者为上,背朝大门面对神龛为下;人面朝神龛,左为大,右为小。家族部分年龄大小,只论辈分入座;亲戚舅为大,依次为姑父、姨夫、表叔等。父子不能在同一桌上席,也不能上下席对坐,晚辈应当两旁左席或右席。喝酒,应晚辈先敬长辈;拈菜,也应请长辈先拈。自己酒量小,若不想喝了,应对同桌的人说:“你们慢饮,我先吃饭。”如先吃饱饭,放下碗筷后,应双手握筷,半欠身子,对大家说:“你们慢吃”,然后坐下,待同席都放下碗,才离席。若是晚辈,别人都放下碗了,你还在吃,长辈也会等你。在湘西无论土家族还是苗族,都有吃饭为大的习俗,不过,晚辈还是尽量不要让长辈等你。吃饭放筷子时,不要把筷子放在碗口中央,或者一头放在饭碗,一头放在菜碗上,别人会说你不恭敬祖先。
婚嫁禁忌新娘花轿忌与抬丧相遇,若遇则绕道而行。新娘花轿忌过土王庙,一般是绕道而过,非过不可,新娘则要下轿步行。新娘到男方家举行婚礼时,孕妇和寡妇要避开,否则会带来新婚夫妇日后不和。
回门禁忌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若同房,娘家则一年不吉利。
孕期禁忌孕妇在屋不可用刀砍物,否则认为胎儿身上会有刀痕;不可将线绕于颈间,否则胎儿脐带会盘于其颈;禁在孕妇屋中钉木桩或钉子,以免胎儿出生后排不出小便;禁在孕妇家中动土、折门窗、随意移动已固定的家俱,重撞房屋等,以免胎儿被振堕胎。产妇未满月,忌摸冷水,忌上灶房和上山做活。禁到新生儿家中借东西和接火种,以免婴儿遭夭折之祸。还有婴儿洗澡水不能乱倒,须倒入火坑下;忌孕妇看望未满月的婴儿,免婴儿长四眼疱。禁穿草鞋进产妇房,以免影响产妇奶水;禁孕妇看别人做豆腐,以免豆浆化为清水;产妇禁吃牛肉,以防孩子长大后不能说话;禁孕妇吃鸭肉、鸭蛋,避免小孩长大后走路像鸭子摆蛋一样。
待客禁忌土家人因居住在山里面,来人来客家里人不方便,若腊肉已经吃完,一般是杀鸡打蛋待之。打蛋非常有讲究,1个(鸡蛋)为独吞,2个为骂人,5个销五谷,6个是赏禄,7、8、9个则应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语,故习于打3个或4个荷包蛋待宾客。
火塘禁忌火塘是土家族人们心中的神圣处所,它是祖宗神灵的附着物。严禁任何人从上面跨越,或用脚蹬火塘中的铁撑架。忌讳人们在火塘上烤裤子、袜子、尿片,忌讳人们朝铁撑架上吐口水,也忌讳人们将双脚伸入铁撑架中,认为以上行为都是对火塘神的不敬和亵渎,会触犯神灵而受到惩罚。若外地客人不了解而触犯这些禁忌,主人会不高兴。
门槛禁忌门槛,尤其是堂屋的门槛,被土家族尊为圣地,外来客人不能坐在门槛上,认为坐在门槛上是对主人的一种侮辱性举动。另外,小孩子亦不准以门槛为刀砧砍削物件。相传,门槛若是被刀砍损,其家人后代将会出现兔唇豁嘴。土家人对门槛的禁忌,源自门槛的位置。因其正对着神龛,故对它的损害或在其上踏坐,都直接影响祖先神灵,故而禁之。
出行禁忌旅行忌七、九日出门,忌八日起程归家.民间称“七不出门八不归,逢九出门惹是非”。土家人还认为,农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的蛇日,冬月的鸡日,三月、六月、九月的牛日,均为“红煞日”,忌出远门。有“出门遇红煞,一去不归家”之说。人们出门走亲访友或办事,最忌遇到的第一个人是妇女,若是遇见,则不宜出门,等至第二天再出门。若第一个遇见者是男性,第二个是女性,则不忌。此俗带有轻视妇女之陋习,现已废止。
丧忌死在外面的人,灵柩不准摆进堂屋,怕引进孤魂野鬼进家,灵魂难以收归;死在山上的鸟和动物,不准拿回家吃,尤其是鸟还不能告诉亲人。有句谚语曰:“春天莫捡鹰打鸟,冬天莫捡汗毛巾;上山莫捡麂子,下河莫捡鲤鱼。”
服饰禁忌喜庆节日,服丧之人,忌穿白衣白帕跑到别人家里去,去了,会将不吉利带给别人家。
行业禁忌铁匠忌别人敲其拈子,木匠忌人坐其码板,阉猪牛羊匠忌人吹他的羊、牛角,戏子的衣箱忌人靠,戏班子将伞改称呼为“撑子”,缘由是过去戏班子容易散伙。乡人的撑架踩不得,踩有欺主之嫌,轻则吵嘴,重则会引起流血事件。行船人走水三分忧,忌呼叫陈姓,陈与“沉”谐音,忌讲翻、倒等字。做生意人,第一笔生意讲究开门红,决不赊账。烧瓦匠忌人在烧窑前说“红”字,怕出红瓦。
其他生活禁忌忌将妇女的裤子晒在男人的衣帽上。无论大人小孩,禁坐在别人家的大门坎,否则被认为是欺主。忌挑空水桶和忌倒背背笼进屋。忌披蓑衣上火塘屋,怕引火烧身。忌在家里吹口哨,以免引来野鬼作祟。不准在灶门口烤脚,免狗猫咬鸡。忌烤火踩三脚架。不准狗肉,蛇肉在灶上煮,以免得罪灶神。不准挑粪桶和扛锄头进堂屋。不准将撮箕反扑在堂屋中间,以免遭到丧事之灾。忌背后揭人隐私。忌拿身体残疾之人开玩笑,俗话说:人到五十八,不笑人家跛和瞎。客人歇宿,忌男客乱窜媳妇闺女房,否则会认为行为不轨。在生活行为上,有“男儿头,女儿腰,只准看,不准捞”的禁忌。
名人陈能宽(1923年-2016年),土家族,张家界市慈利县江垭镇人,金属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廖汉生(1911年-2006年),土家族(其父亲是汉族),湖南桑植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1955年授中将。全国人大第六、七届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黄永玉(1924年--2023年6月),土家族,湖南省凤凰县人,中国画家,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版画系主任。1946年,他和张梅溪结婚。 [8]
李军声(1963年-至今),年出生于张家界,砂石画创始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高级工艺美术师。
严寅亮(1854年-1933年)男,土家族、贵州印江人,字碧岑,号弼丞,别号剩广、剩庵、阳坡山民、阳坡居士。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清朝皇家园林颐和园牌匾即为其所题。
白再香(1587年-1631年)女,土家族,重庆酉阳后溪镇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明军在关外和后金军决战,辽东告急。明廷调集酉阳土兵援辽抗金,白再香援辽平奢战功卓著,天启皇帝敕封她为汉土官兵中军都督,诰封一品夫人。
冉少波(1901年-1935年)名云、绍文,字启昌,号龙骧,土家族,中国工农红军黔东独立师副师长,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
骆成骧(1865年-1926年)男,土家族、祖籍重庆酉阳龙池村人,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乙未科会试中状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重庆状元”、也是“唯一的土家族状元”。
王勃山(1875年-1957年)男,土家族,重庆酉阳龙潭镇人。国民党元老、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原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张朝宜(生卒不详)男,土家族,重庆酉阳人,原华北区军委书记。
王剑虹(1901年-1924年)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龙潭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的夫人。
刘仁(1909年-1973年)男,土家族,重庆酉阳龙潭镇人。原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
杨名贵(1938年-至今)男,土家族,重庆市酉阳人,杰出国画家,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常务理事。
徐廷泽(1928年-至今)重庆黔江区濯水镇人。1945年参加国民党政府陆军。曾任电台排长。1963年6月1日驾F—86型战斗机自台湾新竹飞抵福建龙田起义。
万涛(1904年-1932年)土家族,四川省黔江县(今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原名万诗楷,号铁民。湘鄂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
向达(1900年-1966年)土家族,湖南溆浦人。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卒于1966年11月24日。
向警予(1895年-1928年),土家族,湖南溆浦人。原名俊贤。中国共产党妇女运动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
杨正午(1941年-至今),土家族,湖南龙山人。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戴秉国(1941年-至今),土家族,贵州印江人。曾任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杨霞(1977年-至今),土家族,湖南保靖县人,举重运动员,2004年奥运会冠军。
许晴(1969年-至今),土家族,著名演员。
阿朵(1980年-至今),土家族,湖南湘西人。原名符莹,著名歌星。
黄摩崖(1986年-至今),土家族(其祖母为土家族),湖南湘西人,著名作家。
汪嘉杉,原名:汪洋(1987年-至今),土家族,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鱼池镇人。著名导演。
刘乐妍,(1992年-至今),土家族,台湾著名女艺人,祖籍湖北恩施州宣恩县人。
左立(1988年-至今),土家族,湖南湘西人。2013快乐男声全国第八名。
宁桓宇(1993年-至今),土家族,贵州铜仁人。2013快乐男声全国第四名。
李勋(1899—1929)字骏侯,长阳县都镇湾人,土家族。
叶玉翠(1911—1992),女,土家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李莎旻子(1993 —现在),女,土家族,著名主持人。
彭新程(1989年—至今),土家族,湖南湘西人,著名军人。
[ 此帖被陌然°在2023-10-18 21:1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