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而且也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但在《三国演义》中,却被塑造成“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实际上,曹操年轻的时候,还是一位热血青年。同时,他还曾当过一段时间的“待业青年”。
一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出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的一个宦官家族。他的养祖父曹腾历侍四代天子,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曾官至太尉。他的家世不可谓不显赫。
也许是生于官宦人家,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因此,大部分人都觉得曹操养尊处优,武力应该很普通。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武力就算不上出众,往往在战斗当中成为被重点保护的对象,在前线遇到了武功高强的对手,他也显得颇为落魄。如败走华容道,遇上关羽,最终靠着打人情牌才得以脱身。在与马超作战时,又被打得割须弃袍。汉中之战中,又被魏延射掉两颗门牙,可谓十分狼狈。
不过,史料当中的曹操,却并非武力低下的人。相反,曹操从小便机灵能干,而且遇事会随机应变,据说武功还非常高强。《太平御览》引用了南北朝学者刘昭《幼童传》里的记叙提道:“魏太祖幼而智勇,年十岁,尝浴于谯水,有蛟来逼,自水奋击,蛟乃潜退。”夸张地提到曹操曾在十岁那年击退过一只蛟龙。也有人认为,古人所提到的“蛟”并非蛟龙,而是鳄鱼。当然了,更多的人认为,这也许是为了烘托曹操高大雄伟的形象,因此杜撰的一个故事。但不管怎么样,曹操的武功,应该还是得到了古人的认可。
虽然从小机灵能干,但年轻时候的曹操毛病可不少。他放浪形骸,意气用事,不注意德行和学业的修养,所以当时的人都认为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曹操的叔父见他吊儿郎当,便数次在曹操的父亲曹嵩面前批评他,曹操听到后心生不满。有一次,叔父经过时,曹操突然假装中风,叔父急忙去找曹嵩,曹嵩赶来时,曹操却一点儿事都没有。曹嵩很奇怪,便问这是怎么回事。曹操却说:“自己压根没什么病,只是叔父不喜欢自己,所以就胡乱诅咒自己罢了。”从那以后,叔父再去告曹操的状时,曹嵩都不相信他的话了,曹操也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了。
二
虽然年轻的曹操有些放荡不羁,可作为官宦子弟,他是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被察举为“孝廉”。
汉灵帝熹平三年(174),还没有满20周岁的曹操被推选为郎官。汉代的郎官也分为很多种,凡是郎中令所属的中郎、侍郎、郎中等等,都被称为郎官。此外,还有议郎。议郎的俸禄为六百石,主要充当皇帝的顾问。而郎中令主要负责掌管宫殿的守卫工作,所以,他手底下的郎官们,主要职责是守卫宫殿,拿着武器给皇帝站岗,或者为皇帝的车骑护驾,级别不高,但常常能侍从在皇帝左右。
因此,年轻的曹操,他得到的这第一份工作相当于汉灵帝的保安,更确切地说,他属于皇帝的近卫兵。曹操能在20岁的年纪得到这样一份工作,自然和他的家世有一定关系。东汉的选官制度原本是察举制和征辟制,可到了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了推举的主要依据。比如,曹操所担任的郎官,就必须是俸禄达到两千石的官员之子,才有被推举的资格。
不过,郎官只是曹操的一份“临时”工作。由于任职人员的构成关系,郎官这样的工作岗位并无固定员额,多的时候数量也高达数千人,除了站岗执勤,其他的任务就是学习官场的规章制度,并熟悉朝廷事务和增加阅历。一段时间之后,便会依照各位郎官的表现授予正式的官职。
曹操并没有干多久的郎官。很快,当时的京兆尹、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便推举曹操为洛阳北部尉。“尉”是一种武官,比如县尉,就是管理县城治安的武官,类似于后的公安局长。所谓洛阳北部尉,就是当时负责都城洛阳北部地区的治安官,相当于都城的公安分局的局长。至于曹操20岁出头的年龄,在那个时代来说似乎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因为当时的人均寿命比较短。毕竟,推荐他担任洛阳北部尉的京兆尹司马防,当时也才25岁。
开始正式工作的热血青年曹操,原本年少有为、前程似锦。可是,他的工作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
话说曹操上任洛阳北部尉后,想马上大干一场。当时的首都洛阳是豪强大族的聚居之地,作奸犯科、鱼肉百姓的王公贵族、豪强子弟不在少数。于是,曹操准备严刑峻法。按照成书于三国时期的《曹瞒传》记载:“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五色棒”是当时执法所使用的一种棒子,上面涂抹了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因此叫作“五色棒”。曹操在官署门口放置了五色棒,凡是有违反禁令的人,无论是谁,都按照规定处以刑罚。曹操并不是做做样子、吓唬吓唬谁,而是真这么干的。
没过多久,一个叫作蹇图的人便违禁夜行。这个蹇图并不是一般人,他是当时的宦官蹇硕的叔叔。蹇硕不是普通宦官,而是权宦,也是《三国演义》里的“十常侍”之一。东汉的宦官集团势力是非常大的。然而,年轻气盛的曹操并没有妥协,他还是将蹇图依律棒杀。这也就使他得罪了宦官集团。
宦官集团虽然对曹操恨得咬牙切齿,可是曹操也是依法而行,有理有据,这些人又无法中伤诋毁曹操,只好表面称赞曹操执法公正、守正不阿,可背地里,宦官集团却十分忌惮曹操,将他视作眼中钉。于是,宦官们纷纷向皇帝举荐,说曹操的能力出众,可以升职了。没过多久,曹操便被任命为顿丘令。洛阳北部尉是品秩四百石的官职,而顿丘令是六百石。表面上看,曹操是升职了,可实际上是被外放了,远离朝廷中枢,这属于明升暗贬。
这还没完。没过多久,汉灵帝光和元年(178),由于东汉朝廷内部的一系列风波,导致当时的宋皇后被废,宋皇后的哥哥宋奇也被宦官集团处死了。这与曹操也有关系,因为宋奇迎娶了曹操的叔父、当时的侍中、长水校尉曹炽的女儿。虽然曹操与宋奇不算什么近亲,而且还在地方担任地方官。可是,他依然没有逃过宦官集团的打击,最终被罢免了顿丘令的官职。丢了工作的曹操回到洛阳无事可做,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只好回到老家谯县闲居,成为了一名“待业青年”。
四
曹操在家待业整整两年,直到光和三年(180),他终于又得到了一个工作的机会。由于他精通古学,被朝廷征召为议郎。
议郎虽然有顾问性质,但是说到底也是个闲官。不过,曹操并没有因此而颓废,相反,他非常尽责,他还是那个热血青年。在曹操担任议郎十来年前的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当时的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曾经谋划诛杀宦官,不料反为阉党所害。
曹操早就看不惯胡作非为的宦官集团了,而且,他对于窦武、陈蕃等人是十分同情的。于是,他上书汉灵帝,说窦武等人为官正直,后来反而遭到小人陷害,致使如今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虽然曹操的言辞恳切,可是却没有被汉灵帝采纳。在宦官权势滔天的情况下,曹操这样的表态,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由于当时朝政腐败,朝廷的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等人,不仅对朝廷的弊病熟视无睹,反而与奸邪之徒沆瀣一气,导致贿赂横行,朝堂之上乌烟瘴气。为非作歹、被百姓怨恨的官员却没人敢上书揭发,而势力单薄、恪守正道的官员,却常常被构陷诬告。《魏书》上说道:“太祖疾之。”即曹操非常痛恨这些行为。
于是,愤怒之下的曹操,准备直接上书举报三公。当时的太尉是朝廷的最高军事长官,司徒是主管民政的官员,相当于宰相,而司空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三公”无疑是当时最显赫的三个官职。曹操虽然热血,但也不是愣头青。有一次正赶上天灾,曹操借此机会再次上书进谏,说这是上天的警示啊,说明朝政不够清明——“三公所举奏专回避贵戚”。意思是平日里三公上奏章检举,都是在做做样子罢了。那些为非作歹的皇亲国戚,他们一个都不得罪。而那些恪守正道的官员,却常常受到打击。
由于当时正值天灾,汉灵帝看了以后,似乎有些感触。于是,就把曹操的奏章发给三府讨论,并狠狠地斥责了他们一顿,但是并没有采取其他过多的有效措施遏制不良的风气。从那之后,朝政反而越来越乱了,不法之徒越来越猖狂。曹操看到这种情况,心灰意冷,即使是这样投诉三公,都没有任何效果,看来汉朝的确是江河日下、气数将尽了。从那以后,他也就不再上书了。
五
虽然失去了通过建言献策改变朝政恶劣风气的信心,但曹操的热情依然还在。
184年,终于爆发了黄巾军大起义。曹操因为讨伐颍川的黄巾军立下了军功,被升为济南国国相。当时的济南国辖有十几个县,各县长官大都攀附皇亲国戚,贪赃枉法,民怨滔天。曹操到任之后,当即上奏罢免了其中的八个官员。同时严令禁止过分祭祀鬼神,使当地的作奸犯科之徒威风扫地,一时之间,济南国中秩序井然,老百姓安居乐业。
据说因为曹操当政素称严明,济南一带的作乱之徒听说曹操要下来视察的时候,都纷纷潜逃到别的郡县。可见,当时的曹操是一个雷厉风行、刚正不阿的地方官员。显然,他的行为也触动当地豪强的利益。没过多久,他就被调任为东郡太守。不过,曹操并没有赴任。
《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的《魏武故事》里记载:“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据称他在担任济南相期间的行为,侵犯了朝廷宦官集团“十常侍”以及地方豪强的利益,他害怕调任是宦官集团对他进行报复的开始,于是,便称病回乡了。这是曹操的第二次“待业经历”。
待业的曹操在谯县东部五十里建筑了精舍,上半年研读经籍传记,下半年以打猎为自己娱兴。这一年,他刚满30岁,正处于而立之年。直到中平五年(188),汉灵帝组建西园军之后,曹操才被起用为典军校尉,但曹操一开始不愿接受征招,在桥玄门生王儁的劝说下,他才前往沛国相袁忠处办理了入京文书。之后便是组建盟军、讨伐董卓的故事,当然了,那些都是后话。
由此可见,虽然曹操年纪轻轻便已经步入仕途,但其间经历了几次被排挤、失业、待业的遭遇。可以说,年轻的曹操过得并不如意,正应了那句流行话:谁的青春不迷茫。只是不知道,许多年以后的他,是否还记得曾经热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