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文| 邢海洋
8月底,家乐福在北京最大的门店双井店关门了。曾经在中国国内拥有300多家门店的家乐福又少了一家旗舰店面,只剩原来的零头,1/10的店了。欧尚家乐福两家法国大超市渐渐退出了市场,其他大卖场的日子也不好过,随之而来的是小型折扣店的遍地开花。经历了大规模集约化的商业零售模式,我们是否已经走到了另外一种小众化的、社区化的经营模式了?
去过家乐福双井店的,一定会被它的超大规模所震撼,那里是老北京传统意义上的南城,却是最靠北面的南,三四环之间,昔日城市的东南角,很快就成为了房地产开发的热土,周边很多机关的宿舍入驻,高档楼盘环绕。老北京有东富西贵的说法,双井地区承接的正是东来的富贵,家乐福则是乘着天时地利而来,饱享城市发展的红利。
那是一个巨大的单体建筑,三层的店面,据说有几个足球场大小,停车场围了一圈。总是人来人往,购物的车辆甚至把旁边的道路都挤得难以通行。
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真是再理想不过的城市中产阶级消费场景,非但日用品不愁卖,高档商品也大有市场。可家乐福居然撤店,线下零售行业之艰难可见一斑。
恰巧这个时间段,我正在大西北采访,来到小城嘉峪关市,因为长城在这里收尾,本来以为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城区转了转,才发现其实不然。这里和河西走廊上以农业为主的城市不同,是由钢铁和核工业支撑起来的工业城市。全市没有高大的建筑,但道路宽阔,房舍整齐,滴灌浇灌的树木装点着街道。加上嘉峪关的大名声,这里文旅行业也颇为发达,犹如一颗明珠一样镶嵌在河西走廊干旱的土地上。
尤其使我惊讶的是,信步走进了五层大楼的百货商场,居然每一层都被各种品牌占满,虽然大牌不多,却也琳琅满目。地下一层的华联超市,更使我大吃一惊,即便在它的大本营北京,也很少见到商品摆放这么满的,货架几乎顶到了天花板,商品占满了空间。不过我仔细看了价格,并不便宜。一个并不便宜的大超市、大商场,为什么在小城里能够立足呢?
这里是工业加旅游城市,居民收入不低,这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突然我似有所悟,这里远离电商重地,是六个典型的非包邮区之一,因此,保留着前电商时代的零售业特征。商场之外围绕着一系列小店,那里无论是小商品还是餐馆,价格就相当便宜了。可和当地人打听,这里处于交通干线,不包邮的网店只是个别的,似乎并不存在电商渗透不进来的问题。倒是工业城市的特点使这里的商业模式迥然不同,上班时间街面上总是很安静,下班了,人就全涌出来了。而周边的农业县市,无论什么时候街面上人都很多。
家乐福关店,总结它失败的原因,经常被提及的是那个时代商超的“两头吃”,商品摆放在大卖场就有不菲的进场费和场地费,电商另辟渠道,大卖场的客流被分流在网上,零售业的逻辑就改写了。当消费者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去购物不再是功能式、一站式的,逛和逛结合,购物变得零打碎敲,商业逻辑也会起变化。尤其是,消费者的钱包不再饱满,花钱变得挑剔,他们就不会倾向于一站式购齐所有的日用品。
说起小商店对大卖场的颠覆,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开在大卖场门口的临期商品店。家乐福和欧尚这样的大卖场,除了自有的超市,在进超市的通路上往往会出租小店面,那些依赖商超流量的,比如茶叶,服装品牌店便会扎堆聚集在进入商超的通道两侧。大约四五年前,我在欧尚的一层,从滚梯下来正对的地方第一次看到一家进口临期食品店,人们从商场出来,再在这里买点小零食,补充一下购物篮。不久,这家欧尚就关店了。当然很难说是一家小的临期食品店颠覆了一家大商超,但那时候消费者已经能明显感觉到商超里的价格远远高于电商,更不用说临期食品。
再后来,疫情期间社区团购涌现出来,与商超模式不同,社区团购采取后置仓模式。从运营成本上,社区团购的仓库建在远郊区,彻底摆脱大城市的高昂房租,而深入居民区的团长们很多都是兼职,无论场地还是人工,费用都最大化地节省。这些年来,电商巨头们一直在探索着如何像售卖传统食品一样配送生鲜,社区团购恐怕是成本最低的。如果说将近一天的配货和送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可在商超囤积一周的日用品的恰恰是社区团购的目标人群。又因为收入不涨,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是性价比,那些追求即时消费的反而成了小众群体,被边缘化了。
但实体经济也在虚拟经济的威压下,出现了反弹。这种反弹不再是一站式的,大而全的商超,而是各色各样的零售小店。当然,这也要感谢房地产业的大发展,路过张家口,路过武威,更多的是,在北京边的北漂重地燕郊,漫步在三线乃至更小规模的城市,我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商业地产的极度过剩,不仅居民楼的一层都是小商铺,几乎每隔一段路,每一个小街区都会有商业地产。这些披着玻璃幕墙的楼宇,占据着街道显要的位置。可走进去,有一大部分空间是空置的。豪华的商业楼宇内,很多开设的是少儿培训课堂。在四季分明的北方,在暑热难当的南方,这些闲置的商业地产,夏天有凉风冬天有暖气,就成为周边居民纳凉取暖的好地方。如此多的地产闲置了,其租金想必也相当便宜。
大街小巷,零食店、外贸服装店于是和小饭馆一起,又蓬勃地爆发于街角巷头。地产过剩,如果说也有好处的话,就是市市民有更多的地方躲开外面的寒暑,去闲逛,去“淘”,商家也就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市场于是再次在城市的商业楼宇中回归到了过去露天集市的味道,只不过这是更高层次,更舒适的集市了。
有时候,“骑着我心爱的小摩托”,我会在北京一河之隔的燕郊猛转一大圈,琳琅满目的小店,“淘”和网购价格和品质都差不多的商品,还大饱了逛的乐趣。这个意义上,真的就没有走进大卖场的兴致了。
https://cj.sina.cn/article/norm_detail?url=https%3A%2F%2Ffinance.sina.cn%2F2023-09-14%2Fdetail-imzmsneh3190143.d.html&recommend=cj2&cre=tianyi&mod=wfin&t=1694696297345&finpagefr=w_110&autocallup=no&isfromsina=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