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人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55 回复:1

[宗教民俗] 毛利人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祝余。

ZxID:99740772


配偶: 山奈。
麦麦离家出走中!8.29结婚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9-14 0

毛利人




中文名:毛利人
外文名:Maoris
分    布:新西兰
宗教信仰:基督新教
语    种:毛利语
所属民族:南岛语族


毛利人(Māori),是新西兰的原住民和少数民族,属于南岛语族-波利尼西亚人。其民族语言原本没有文字,1840年开始以拉丁字母作为民族语言之文字。 [1]  现多信仰基督新教。 [1]  “Māori”这个词在毛利语语境中表示“正常”或“正常人”之意,当时的欧洲人进入新西兰地,毛利人便如此自称。外邦人则称呼“Pakeha”(原意有“反常人”的意思。)。 [1]
多数考古学和历史学者认为毛利民族是从库克群岛和波利尼西亚地区而来。 [1]  也有学者认为毛利民族及所有南岛语族的发源地最北可以追溯到西太平洋的台湾岛,毛利人的语言、文化及传统建筑与台湾阿美族很类似,文化上有许多共通点。



历史


一名毛利酋长的肖像


19世纪初英国人入侵前约有20多万人,分为50个部落,有部落联盟。

现在毛利人总人口70多万人,其中新西兰有62万,澳大利亚有12.6万,英国有8千人,美国和加拿大大约有4千左右。

毛利语是新西兰官方语言之一,另一种官方语言是英语。

原始公社开始解体,阶级分化明显。社会以父系大家族公社为单位,有的开始向大家庭过渡。采用夏威夷式亲属制度即伯叔父与生父同一称呼,伯叔母和生母同一称呼,侄甥与儿女同一称呼。经济以农业为主,行刀耕火种;部分人从事渔猎和采集;手工业发达。殖民时期惨遭屠杀,人口一度锐减。1907年新西兰独立后,民族权利受到尊重,人口逐渐回升。现代毛利人已接受英裔新西兰人的影响,社会、经济和文化均已发生变化,多会讲英语,许多人进入城市当雇工。部落界限已被打破,民族意识开始形成。民族文化得到复兴和发展。

毛利人约于一千年前由太平洋中部,从传说中的哈瓦基乘木筏迁徙至此,并从此定居。今天,生活于城市的毛利人,依然继承了毛利的传统文化。他们对族人聚首的时刻,如葬礼尤为重视,分散各地的家人都珍惜会面的难得时刻,总趁机回乡。说毛利人一旦离开人世,便会与祖先会合,并凭着他们赐给的力量,赋予子孙精神力量与指引。

毛利人极重视他们的传家宝物,如权杖、绿玉项链等,深信它们蕴藏着祖先的灵气。他们会将这些家传之宝传给世代子孙。过去,毛利人与他们居住的环境有极密切的关系,并创造及流传着许多相关的神话传说,如森林之神及大海之神等。透过传统歌曲舞蹈流传坊间,成为今日毛利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怀唐伊条约》的签订,保留毛利人的土地及其他资源的拥有权,使这种独有民族的文化精粹得以保存,现在成为新西兰一大旅游特色。

在新西兰,人们会时刻感觉到毛利文化的存在。一个民族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生活。同样,其中毛利人的碰鼻礼和纹面广为人们所熟悉。


毛利人


新西兰的波利尼西亚人。据他们传统的历史说法,大约从公元1150年开始,他们的祖先就一批又一批地从一个叫做哈瓦基(Hawaiki)的神话式地方移居到新西兰,到14世纪则随着一个「大舰队」的到来而形成移居高潮。而这个神话式的地方,人们通常认定就是大溪地(Tahiti)岛。但是考古学家发现,至少在800年或更早以前,新西兰已有毛利人居住,因此上述传说不尽可信。然而传统的毛利人社会组织仍然以上述传说为依据。每一部落的成员都承认共同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父母一方或双方),并效忠于一个或几个酋长。在传统上,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集团一是「哈普」(亚族),这是基本的土地占有集团,也是在其内部优先通婚的集团,另一是「华脑」,即扩大的家庭。

1642年12月第一个欧洲人塔斯曼(Abel Tasman)到达新西兰海岸时,这种社会制度仍在实行。他和一个毛利人部落在南岛发生战斗,离去时,这个地区大部分未经勘查。

1769~1770年科克(James Cook)船长环绕南北两个主要岛屿航行,写出了有关毛利人情况和新西兰适合开拓为殖民地的报告。其后,猎捕鲸鱼、海豹者和其他寻求暴利的欧洲人在这里最先受到毛利人的欢迎。随着滑膛熗、疾病、西方农业方法和传教士的传入,毛利人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开始解体。到了1830年代末,新西兰与欧洲建立了联系,因而许多欧洲移民来到这里。

新西兰原本就是毛利民族的土地,1839年,传教士henry williams将怀唐伊条约翻译成毛利语,一共有512位毛利酋长签署了这一条约,从此,新西兰才成为英国殖民地,或者说是现在的英联邦国家之一。

所以毛利战争,绝不是毛利人民掠夺北岛土地,而是真正的反帝国主义反殖民的民族战争。

1840年英国人正式兼并新西兰后,欧洲的殖民和统治开始使毛利人感到惊恐,特别是在北岛。1845年一些毛利族酋长开始劫掠群岛湾(The Bay of Islands)和其他极北部地区(对此有时被称为第一次毛利战争),直到1847年才被总督格雷(George Grey)爵士率领的殖民军镇压下去。他的胜利带来一段从1847年至1860年的和平时期。

「国王运动」(King Movement)是毛利人对土地受到日益增长的威胁所作出的反应。1857年北岛怀卡托(Waikato)地区的若干部族推选蒂·韦罗韦罗(Te Wherowhero)为国王,称为波塔陶(Potatau)一世。除推选出国王之外,他们还建立了参政会、司法制度和警察机构,这一切都是为了支持毛利人保留他们土地的决心和阻止在此争端上出现的部落间战争。虽然毛利人不是全部都承认这个国王的权威,但其中绝大多数人赞同「国王运动」关于拒绝出售土地的决定。

截至1860年,毛利人仍然占有北岛的大部分土地,但1850年代移民人数大量增加,导致政府需要购买更多土地,可是许多毛利人坚决不愿出售土地。1859年塔拉纳基(Taranaki)地区的一个毛利人蒂·泰拉(Te Teira)未经其部落同意私自把他在怀塔拉河(Waitara River)边的土地卖给殖民地政府,从而引起1860~1861年的第一次塔拉纳基战争。只有「国王运动」的极端主义派参加了这次战争。

第一次塔拉纳基战争,基本上是一系列英国军队大体上成功地围攻毛利人的设防村寨和民兵从事挖掘坑道的进程。英国人在1860年6月对普基塔考尔村寨(Puketakauere pa)的一次攻击中遭到失败,因为当时毛利人突然发动反击。但毛利人於10月在奥龙哥梅(Orongomai)和11月在马霍埃塔希(Mahoetahi)连续被击败。1861年3月下旬蒂阿雷村寨(Te Arei pa)投降后达成休战协定,毛利人继续留在欧洲人占有的塔塔莱马卡(Tataraimaka)那片土地上。

1863年4月格雷总督修建一条进入怀卡托地区的进攻道路,把塔拉纳基毛利人从塔塔莱马卡区驱逐后,再度爆发第二次塔拉纳基战争。与此同时,怀卡托战争也於1863年7月开始;「国王运动」各部落中心的怀卡托河地区成为欧洲人的主要目标。战争又一次围攻毛利人村寨,但毛利人也开始采用游击战术。英国军队则得到炮艇和由殖民地志愿人员组成的森林别动队的帮助。1863年10月和11月,欧洲人分别在米里米里(Meremere)和朗伊里里(Rangiriri)赢得重大胜利。1864年4月初,随着奥拉考村寨(Orakau pa)的陷落,基本上结束了怀卡托战争。

被欧洲人称为「蕨类植物中之火」,即毛利人称为「白人的愤怒」的最后一次战争,从1864年持续到1872年。敌对行动实际上扩展到全部北岛,在1860年代中期,主要的毛利族战斗人员是狂热的豪豪(Hauhau)武士。1864年英国政府有意缔结和约,但是希望获得更多土地的殖民地政府继续战争并不断扩大战火。1865年7月格雷占领塔拉纳基南部的韦洛洛(Weroroa)村寨。欧洲人和支持他们的毛利族部队(1864年后大量增加)制止了敌对部落每次的新行动。从1868~1872年,豪豪武士得到由游击队领袖蒂·库梯(Te Kooti)建立并领导的新武士信徒集团林格图(Ringatu)的补充。

所有战斗于1872年结束。毛利人的大片土地被没收,毛利族的社会被永远瓦解。「国王运动」的支持者退却到北岛中西部的国王领地。1881年前这个地区一直对欧洲人封闭,并仍由毛利人控制,1881年才出让给政府。

20世纪后半叶,约有9%的新西兰人是毛利人,其中几乎4/5为城市居民。城市化意味着充分接受城市文化和增加与欧洲血统的新西兰人的接触。毛利人和欧洲人之间的通婚率稳步增长,特别是青年毛利男子和欧洲妇女结婚者日多。然而从经济方面来看,在从事地位较低、工资较少职业的人们中,毛利人所占比例仍多於欧洲人。这种情况主要是因毛利人所受教育较少的结果。为了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准,1961年设立了毛利人教育基金会。虽然这个团体得到一些成功,但大多数毛利儿童的教育成绩仍然比其他新西兰儿童低。因此很少毛利人能从事地位较高的职业。不过在所有等级的工作中,都有一些为数不多的毛利人,他们在工作中也很少受到歧视。

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毛利人一般说来也已被其他新西兰人接受,虽然有些人在城市中找房子可能遇到困难,另一些人如果要和欧洲血统的新西兰人结婚,也许会遭到反对,但就绝大部分而言,偏见并不是根深柢固的。许多毛利人害怕文化优势甚於歧视,总希望保持他们的毛利人特性。差不多所有毛利人都有一些欧洲祖先,某些认为他们自己是毛利人的人,实际上其欧洲祖先尤为突出。因此他们的特性与其说是遗传学的,不如说是文化上的。

对于大多数毛利人而言,做毛利人意味着承认和尊敬他们的祖先,有对家庭土地的要求,有在他们祖先的村庄内,被接纳为这块土地上的人民(people of the land)的权利。它意味着被接纳为团体成员的资格,并和团体成员一道共同承认毛利人的独特思想和行为方式。现在已经恢复了一些对毛利语(Maori language)的教学,1987年毛利语被规定为新西兰的一种官方语言。

在当代新西兰,许多毛利人的文化习俗仍被保存下来。一切毛利人的正式集会都伴随着毛利语的演讲、战歌,正式接待宾客时都要互相以鼻子摩擦表示欢迎(称为hongi),有时还举行一种作为仪式的挑战;在预先烧热石头的地炉上烹调食物。在毛利人村庄中用作开会和典礼中心的雕有图案的房屋,仍在建筑。

现在多数毛利人认为在新西兰最大的争端仍然是土地问题。19世纪欧洲人土地交易中的不公正行为,使他们感受极深,所以他们对於政府采取任何有关改变土地法的措施,都疑惧不安。以前凡称作「毛利人土地」的土地,必须经过特别法庭批准,业主本人才能出售。后来法律使得毛利人可以较容易地出卖他们祖业的土地。然而毛利人中有一部分持强烈反对的意见,认为他们占有的土地只是由子孙托管,要一代代传下去。

自19世纪中期毛利人首次进入议会以来,他们在新西兰的政治生活中已发挥作用。在议会的全部95个议席中,为毛利人保留了4席,所有自称为毛利族后裔的选民,都可以在毛利人选区投票,但亦可在毛利人选区或非毛利人(普通)选区登记。

重大事件

1835《新西兰独立宣言》

18世纪末,英国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殖民地派捕鲸船往新西兰方向猎捕海豹和鲸鱼,以作商业用途。1791年威廉与安(William and An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抵达新西兰,开启后续船只大量进出附近海域猎捕的序幕。此时船员在上岸处理鲸油、鲸骨,并与毛利人做点买卖,事毕即离去。

后来新西兰特产的亚麻和木材被商人看上,遂登陆雇用毛利妇女制作绳索等,具有低利润高经济价值的商品。随着商人登陆的还有传教士、教师、官员,以及冒险家、水手、流氓等。良莠不齐的外来者造成毛利社会动荡不安,亦带来毛利人没有抗体的传染性疾病和武器毛瑟熗。

传染病造成毛利人口递减,外来者以低廉价格收购土地并定居此地。新西兰本非英国殖民地,但双方的摩擦愈发无法忽视,英国政府任命詹姆斯・巴斯比(James Busby)为首任新西兰驻扎官。1833年5月5日巴斯比抵达新西兰。[12]

1835年 屠杀莫里奥里人

1835年11月19日,来自新西兰北岛塔拉纳基大区的Ngāti Mutunga和Ngāti Tama部落500名持熗的毛利人装载了78吨马铃薯劫持欧洲船罗德尼号入侵查塔姆岛,另一艘400多个毛利人在12月5日来到。入侵者杀害了一名12岁的女孩,并继续奴役杀害一些莫里奥里人,他们简短地向莫里奥里人宣布,他们的土地被没收,并成为毛利人臣民。

1840《怀唐伊条约》

《怀唐伊条约》又称《瓦汤颐条约》(The Treaty of Waitangi])于1840年2月6日,由毛利人与英国皇室代表,在新西兰北岛东北部岛湾(Bay of Islands)的瓦汤颐(Waitangi])签署。

条约包含三大条款,英文版原文简言之有四个重点:

重点一、将主权割让予英国王室

重点二、酋长具有土地、房产、森林、渔场与财务的所有权

重点三、英国王室有优先购买土地的权力

重点四、原住民与英国子民享有同等权利

怀唐伊条约原文由英国草拟,之后才翻译成毛利文。英文与毛利文版本的辞令有些许不同,造成毛利人对条约内容的理解误差。比方重点一英文版使用sovereignty“主权”一词,而在毛利文版本却是使用kawanatanga“治权”取而代之。因此在毛利酋长角度这项条款的内文是“将新西兰治权交予英国王室”而非将主权割让的意思。整份条约有许多诸如此类的翻译手段,双方在认知不对等的情况下签署完成。[13]

1850年代“国王运动”

1846年至1853年间,英国人运用《怀唐伊条约》的优先土地购买权,以极低价掠购大量新西兰土地

1854年中,一群反对售地给英人(anti-land selling)的毛利酋长,为了保著土地推选Pōtatau Te Wherowhero为首任毛利国王。该王于怀卡托登基。两年后逝世,由儿子继任新国王。

然而毛利族的凝聚团结引起英人不满,英方策划了怀卡托战争打击国王运动。

神话

毛利人原本没有文字,早期的文学形式以口传文学为主,包括诗歌、散文叙事和背诵族谱等。19世纪时基督教传教士发明了毛利语的书面形式,因此许多毛利神话、传统故事得以保存。毛利人社会的仪式、信仰和世界观建立在一个精心设计的神话基础上,该神话是由波利尼西亚继承而来,并在新的环境进行了改编和发展[8]。毛利人是个以部落为主体的社会,对部落祖先相当崇敬[9]。毛利的祖先神话中的人物不仅是虚幻故事的主角,更以大自然的元素为主体,如风、海、森林、天空或火山等等。毛利神的身影可见于大自然之中,因此毛利神话就等同于自然界。

毛利神话依发生时间分为创世神话、毛伊神话、塔弗基神话三个部分,其主要人物由神变为神人、再转变成凡人,人类意识在神话演变过程中逐渐被凸显、壮大。其中创世神话属于世界蛋类型。

创世神话

天地未开、混沌一片时,毛利人称此为第一纪元:空虚期。有一天,天父朗伊与地母芭芭苏醒了,成为自然界第一对夫妇。祂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繁殖了自然界生命力的各要素,祂们的七个儿子分别是:

森林之神他尼马夫达
风神他弗利马提雅
海神汤雅罗亚
战神图马陶恩雅
和平之神朗高
植物之神哈乌米雅
火山神鲁亚木古

天父与地母的七名儿子长大以后,由于长期蛰伏在父母相互紧抱的怀中,祂们之中有些开始抱怨起来。其中战神、森林之神、海神主张要把父母分开,风神反对祂们大逆不道的行为,而和平之神、植物之神及火山神则没有意见。主张分开父母的三位神祇各施武力,而看着兄弟大逆不道虐待父母的风神暴跳如雷,瞬间狂风暴雨大作,天崩地裂,更加速了天父与地母的分离。风神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不支败退,逃奔到天父那里去。从此天父与地母遍各处一方,遥遥相对,而祂们痛极而泣留下的情泪则聚成了汪洋大海。

诸神的后裔

森林之神将天父与地母拆散后,以祂的神威将花草树木与昆虫都赋予生命,使自然界充满生机,又在地母芭芭怀中取出一团黏泥,捏成一名女性,祂将她命名为轩妮亚芙安妮(Hineahuone)。森林之神与她结为夫妻,产下一名女孩,他们替她取名轩妮蒂达玛(Hinetitama),又叫曙光之女(Dawnmaid)。曙光之女长大后,森林之神对她动了歪心,便让女儿取代了妻子的位置。曙光之女得知真相后羞愧万分,决心隐居黑暗的地底,并改名轩尼奴依蒂宝,及为死亡女神(Godess of Death),自此以后曙光从东方升起,黄昏于西方落下。

海神统管了海里一切鱼、虾、蟹、鳌等水产。和平之神掌管一切耕种,特别是地瓜(毛利人之主要粮食),因而又被称为地瓜神。植物神主管一切野生植物。风神主管自然界的风力与雷暴,由于祂对战神的不孝行为仍愤愤不平,祂指使自己的子孙变成暴风、台风与狂风继续与战神对抗。火山神成了主管地震的神祇,据说隐居的曙光之女变成为火山神的妻子,祂们夫妻一直陪伴着地母,火山神以火力给地母温暖,黑暗女使地母安睡。

人类起源

战神眼看自己的兄弟都成主管,也有后代,只有自己一无所有。有一天祂在森林里遇到泥塑女轩妮亚芙安妮,知道她被森林之神抛弃,便说服她成为自己的妻子。泥塑女怨恨森林之神因为曙光之女的美色离弃自己,决心向祂报复,便接受了战神的求婚,与战神生下不少儿女,就是现在的人类。毛利人相信天父与地母的儿子中,只有战神的后裔最勇敢、最聪明,因为他们能捕鱼狩猎、种植耕作、自食其力,但继承了战神的好战性格,致使人类纷争不断。

有一天,好奇的半神人毛伊向死亡女神挑战后,世人便开始难逃死亡关。

文化

部落制度

到了19世纪的初期阶段,他们就开始跟欧洲人交易,交换熗、衣服和许多西方先进的科技品。白人也开始来跟毛利人买地及砍伐开垦。到1840年的时候,两百个毛利领袖就跟英国政府签定了《怀唐伊条约》,新西兰从这时候就合法的成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之一。但是西方人也带来了很多疾病,因为毛利人对这些疾病没有免疫力,不少人得到感冒的时候在五天内就去世了。

从1860年代到1870年代之间,许多毛利族感觉到西方帝国主义的威胁及侵略性,他们就不愿意在继续卖土地给英国政府,有几个族就在奥克兰南边的怀卡托地区联合起来,成立他们自己的王国并反抗英国殖民政府,引起十年的「新西兰土地战争」或「毛利土地战争」。当然,西方先进的熗与大炮很容易就胜过毛利人的石器文化,但在1864年的战争当中,一些毛利反抗者在一个叫(Ruapekapeka Pa)的地方第一次用堑壕战的战术。英国殖民政府军队用大炮轰炸那个「帕」后,认为他们已经胜利了便前进,其实那毛利反抗者已经躲在了堑壕底下,等英国军队到来。十分钟内就有一百个白人被打死。

音乐

毛利人是天生的艺术家,尤其对音乐和舞蹈有独到之处。从传教士那里学习赞美歌的旋律和和声,再经过巧妙的运用,发展成毛利人明朗愉快的音乐。和夏威夷草裙舞类似的毛利歌舞,除了在罗沱路亚以毛利音乐表演外,在新西兰的节日庆典上,也是主要的。

毛利歌曲

当你将灌木丛的心取出,
当你将语言和文化从人身上抽离,
鸟儿将在那里歌唱?
人们何以继续存在?
你问我,
什么是世上最重要的事情?
我的回答一定是,
那就是人,那就是人,那就是人。

木雕

除了音乐和舞蹈外,在美术方面,木雕也表现了毛利的文化特征,无论是独木舟上的雕刻,城塞村入口处的雕刻,集会场所前面及周围的雕刻等,皆充分显示了毛利人将雕刻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中。而目前这种木雕品已成为赠送他人的最佳礼物。
毛利人木雕工艺出众,石雕手艺也不错。最著名的是在新西兰绿石上雕刻提基神像,该绿石被毛利文化视为护身符,是非常珍贵的。

游客可拜访一户毛利族会堂,观赏毛利传统迎客仪式。每一户毛利会堂皆由家园的老树沃卡巴巴(whakapapa)所雕琢而成。
木雕毛利人立像,高25厘米,宽7厘米,1974年5月,新西兰毛利族访华团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郭沫若。



木雕起源

13世纪前后,毛利人迁徙到新西兰,成为这里最古老的土著居民。早期毛利人没有文字,他们以口头传说和在木头上刻记号记载历史,由此形成独特的毛利人木雕。关于毛利人木雕有一段古老传说:鲁阿是毛利人的祖先。一天,他的爱子不幸被海底群魔绑走。恶魔们用妖术将鲁阿之子变成木头,作为装饰品竖立在魔王洞穴前。鲁阿寻子前来,走入洞门,发现墙边整齐排列着一座座木雕人像,这些木雕竟相互说起话来。黑夜,恶魔们都睡熟了,鲁阿将洞内所有透光的门窗遮掩起来,洞内一片漆黑。天色大亮,恶魔们依然呼呼大睡。这时,鲁阿迅速将掩遮物全部揭去,强烈的阳光穿透门窗,直射到洞穴里,群魔们顿时头晕目眩,抱头鼠窜。鲁阿趁势抡起石棒,痛打恶魔,救出爱子,凯旋而归,同时随身带回一些木雕人像。它们便成为毛利人木雕艺术的渊源。至今,在新西兰毛利人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佳话:木雕艺术即鲁阿艺术。几个世纪以来,毛利人执著地保持着本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统一性。

迎宾礼

新西兰毛利人欢迎客人是很特别的。有一种"家庭式"的欢迎仪式,开始时,会场是一片寂静。男女整齐地列队两旁,在一阵长时间沉寂以后,突然走出一位赤膊光脚的中年人,先是一声宏亮的吆喝,接着引吭高歌。歌声刚落,年轻的姑娘们翩翩起舞,舞姿优美,周围的人低声伴唱。歌停舞罢,他们就一个个走过来同客人行“碰鼻礼”,鼻尖对鼻尖,互碰三次,欢迎会进入高潮。

还有一种"挑战式"欢迎仪式:欢迎者全部民族装扮,为首的赤膊光足,系着草裙,脸上画了脸谱,手持长矛,一面吆喝,一面向客人挥舞过来,并不时地吐舌头。临近客人时,将一把剑或是绿叶枝条投在地上。这时,客人必须把它拾起来,恭敬地捧着,直到对方舞毕,再双手奉还。这是最古老的迎宾礼,也最为隆重。

吃人

新西兰的毛利人是世界著名的吃人族。当然现在已经有200多年不再吃人了,可是现代的毛利人仍然为他们的祖先的悍勇感到非常自豪。如果访问新西兰的北岛,旅行团通常会安排人们看一场毛利人的歌舞表演,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就是战舞。

国王运动

1859年开始了毛利国王运动,毛利族推出一位自己的国王,就如同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一般,期望可以停止族人的流失及加强部落的团结,然而移民政府并不认同这个运动,后续通过的法律造成了许多暴力冲突,这些战争冲突被通称为毛利土地战争或怀卡托土地战争(Waikato land wars),毛利语称之为“raupatu”,意旨反征服之战。毛利族试图与英国女皇沟通,寻求赔偿,然而一切的努力都得不到响应。烧毁家园的野火尚未熄灭,毛利族的战场却不断的向外扩张。

失业

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毛利族被迫面对新的挑战。许多工厂歇业、加工厂关闭(例如:Waitara, Moerewa),毛利族开始依赖社会救济,成为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最大族群。工厂歇业、员工资遣、企业外移到能创造更多利润的地方。毛利经济渐渐凋零,文化、语言亦不复存。

鼻吻

罗托鲁阿,一个拥有7万人的小市。或许是曾经的地震与火山对这里的大自然有过最精心的雕镌,再加上这里特有的人文景观,使得小城成为镶嵌在新西兰北岛中部火山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里居住着2万毛利人,他们的皮肤略呈棕色,身体粗壮。尽管毛利人只占新西兰380万人中的9%,在英国航海家库克发现太平洋中这块绿洲之前,他们却是这块土地上的最早居民。所幸,这里的英国移民及其后裔手下留情,才使新西兰毛利人没有像澳大利亚土著人那样惨遭大批被杀戮的命运。社会文明进程到了当代,毛利人已经有了很好的生存条件。他们勤劳、热情、礼貌。

前往毛利人文化村的路上,陪同教给大家几句简单的毛利人问候语,并介绍了毛利人对待客人的最高礼遇鼻吻。远远地即看到毛利人在等候。负责接待的是位中年女士,就是人称“爱米”的专职接待员。“喀哦入哇!”我们几乎是同时发出这句刚刚向陪同学来的毛利语“您好”。

首先看到一片陈迹:古时的草舍、岩洞、树屋、树穴、树哨、弯弓石器、大刀长矛……使人立刻产生在翻阅历史的感觉。进入一个手工编织大厅,毛利人正在干活,许多说不出名称的太平洋岛上植物都能被毛利人编成美丽的动物玩具和用具,那略呈灰色的扁厚而长的箭麻宽叶,经毛利人用铁梳一刮,雪白的叶筋就如尼龙丝,当即编织成小巧的坤包。在一个木刻厅,我们参观了传统雕刻。一个个毛利人在各自的位置精雕细作。看得出,刀凿下的木质坚硬如铁。许多作品都是人物挂像,古代的,当代的,赏月的,打猎的,栩栩如生。我们边看边听介绍,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每一位毛利人对来客都显着得体的礼貌与微笑,没有人东张西瞧,更没有一人停下手中的活。

快要结束访问的时候,“爱米”已经和我们很熟。快要告别了,“爱米”在我近旁望着我,似乎是要说什么,我主动地告诉她:“I am Chinese!”(我是中国人)她欢喜地大声呼叫:“Oh,BEIJING!”记得她将北京重复两次,周围人此时都望着她和我。只见她端正地站定,目不转睛地微笑着望着我,右手轻轻抬起,此时的我,虽然觉得有点突然,还是十分礼貌地镇定一下,按照事先被告知的毛利人的礼仪,当女士示吻时,男士主动上前一步,抬起双手,张开双臂,两手轻轻搭上对方双肩,慢慢地,先是鼻尖,后是前额,看准对方的相同点,轻轻地贴靠。我十分成功地完成了与毛利人鼻吻的动作,尽管有点拘谨。鼻尖接触的一瞬间,身旁来自其他国家的同行者们的相机频频发出闪光,这闪光里似乎隐含着无声的羡慕。

经济发展

毛利领袖扛起主导毛利经济的责任,毛利妇女开始影响政府决策及运作,支持对毛利语言、福利及卫生的新提议。

就如身在隧道中,看到另一端出口有光明的火炬照亮着。

语言巢 (Kohanga Reo)

毛利族相信教导孩子们毛利语,会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语言感到骄傲,而这些新世代,都会成为未来的领导人。老一辈的领导人(kuia and kaumatua)教导孩子们语言和文化,语言巢在没有政府的协助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现今许多毛利集会所(Marae)、村落和社群,皆有实施语言巢计划。孩子们在生活上、玩耍时,都开始使用毛利语,使毛利语逐渐复兴。

毛利学校 (Te Kura Kaupapa)

毛利领袖试图找到一种教育制度,来延续上述的成长。为了使孩子们能在自己语言和文化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毛利学校便应运而生,双语学校也逐渐成立,这些学校对于毛利语的提倡,都有莫大的贡献。毛利大学及其它特殊高等教育机构,也开始提供毛利语及毛利文化的文凭。

第一批由语言巢计划结业的学生们,已陆续由一般大学、毛利大学毕业,他们之后回到语言巢、毛利学校及部落学校,将其所学,传承给下一代。

毛利族不再凋零。毛利语及毛利文化专家变成公私部门争相聘用的对象,这个现象,在教育机构,尤其明显。

毛利族对国家建设,有了贡献,毛利族在教育上的成就,渐渐的改变了制度的风貌,随着从科学、法律、文学系所毕业的学生日渐增加,自然的使改变由社会内部产生。这仅仅是教育部分。

渔业

毛利族是从太平洋南下的波利尼西亚人,毛利族是渔业活动中的佼佼者。由于毛利族逐渐向内陆迁移,再加上渔业资源的日渐凋零,毛利族渐渐放弃发展渔业。再则,碍于过去的法令,毛利族无法持续发展他们传承下来的渔业技术,然而最近却有了重大的突破,毛利渔业法、怀唐伊法院及渔获量配额等发展,使得毛利族成为现今新西兰渔业最主要的参与者。


知名人物

温斯顿·彼特斯(Winston Peters):前任新西兰外交部长

温斯顿·彼特斯(英语:Winston Peters,1945年4月11日—),新西兰政治家,前任新西兰副总理及外交部长。原为新西兰国家党成员,1993年离开国家党创立新西兰优先党并担任党领袖至今。曾先后数次与国家党及工党组成执政联盟,在詹姆斯·博尔格、珍妮·希普利、海伦·克拉克和杰辛达·阿德恩内阁中任职过外交部长、国家副总理等职务,其政治理念一直被认为具有民族主义及民粹主义的倾向。



出生

温斯顿·彼特斯出生于新西兰北岛北部的法纳雷(Whangarei),在当时只是一个小镇。他有着一半毛利人血统,他的父亲是毛利裔而他的母亲则是白人(Pakeha)。他的两位兄弟,伊恩·彼得斯和吉姆·彼得斯也曾经当选为新西兰国会议员。不过,彼特斯从政后却一直反对给予毛利人作为新西兰原住民而享有的特殊权益,特别是反对新西兰自1996年大选改行联立制后单一选区部分所新增的毛利人席位。

当他从璜加雷男子高中和Dargaville高中毕业以后,温斯顿·彼得斯进入奥克兰大学学习历史,政治以及法律学科。并且取得了文学士和法学士学位。之后曾做过老师和律师。他也曾经是大学橄榄球俱乐部的成员在奥克兰,并且曾经是奥克兰毛利橄榄球队的队长。他也曾经作为队员代表毛利全黑队(All Blacks)参加过威尔士亲王杯橄榄球赛。他的一位兄弟,韦恩·彼得斯曾经作为奥塔哥地区队和北奥克兰队的队员参加过国家冠军赛和全黑青少年队。他的另一位兄弟艾伦·彼得斯也代表璜加雷对参加过橄榄球联赛。

国家党生涯与优先党的成立

他于1975年加入新西兰国家党,但是作为候选人在北部毛利选区参选失利。1979年进入新西兰国会,加入国家党议会党团。不过,在1980年代后,因为其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限制及减少移民等民粹主义主张,使其与国家党产生分歧。1990年国家党重新执政后,其加入政府内阁,担任毛利事务部长。其担任内阁部长期间,与国家党的关系紧张,故在11个月后被辞退,并回归后座。1993年退出国家党,同时自制补选,让自己以独立身份重新加入国会。他又旋另组新西兰优先党,以党魁身份在同年几个月后的大选赢得国会议席迄今。

第一次担任副总理:1996-98

新西兰自1996年大选改行联立制,终结过去沿用于两党制后,新西兰优先党成为第三大党而成为“造王者”,其后他选择与国家党筹组联合政府,他于是成为副总理兼首任财长。至1998年,因与国家党政府产生分歧,优先党退出联合政府。

1998年5月28日,获委任为枢密院顾问官[1]。6月15日,彼特斯对马来西亚展开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2]。

工党执政时期:1999-2008年

1998-2005年间,彼得斯继续领导新西兰优先党作为在野党。当时他经常站在工党一侧,并批评国家党的移民及经济政策。但时任总理海伦·克拉克在初期拒绝了优先党的阁外支持。

外交部长
2005-2008年,加入新西兰工党领导的联合政府,担任外交部长,但不出席内阁会议。2008年新西兰大选,优先党失去所有席位,故彼得斯无法继续担任外长。

淡出政坛与重返国会:2008-2017年

优先党在2008年彻底败选后,彼得斯曾因此淡出传媒视线,却又于2011年重新获媒体关注,在同年大选中连同7位党友重返国会。2015年,他从名单改战选区议席,并藉补选取得原属国家党的单一选区席次,令优先党的议席增至12席。

再任副揆:2017年-2020年


彼特斯与总理 杰辛达·阿德恩和总督帕齐·雷迪在内阁就职时合照


2017年大选后,优先党在国会减至9席,他也失去了选区议席而回归名单议席,却因两大阵营皆未取得过半数议席而再次造王。同年10月26日,经过一个月分别与国家党及工党进行组阁谈判后,优先党决定加入新西兰工党领导的联合政府。彼特斯于是再次出任新西兰副总理和外交部长,再加上赛马、裁军和国有企业部长。

2018年6月21日,由于总理杰辛达·阿德恩需放长达六周的产假,身为副总理的彼特斯因而在期间代任总理一职[3]。

2020年,优先党再次在大选中全军覆没,并因而卸任上述内阁职务。

政治主张

彼特斯的政治理念一直被认为具有民族主义及民粹主义的倾向。其移民及社会政策被认为偏向保守主义,如反对同性婚姻和宽松的移民政策;但在经济政策上则被认为偏向左翼,如支持减税和设立强制退休金、反对私有化等。

奇里·特·卡娜娃:著名女性歌剧演唱家

奇里·珍妮·特·卡娜娃女爵士,ONZ,CH,DBE,AC(英语:Dame Kiri Janette Te Kanawa,1944年3月6日—),新西兰人,毛利及爱尔兰混血儿,世界闻名的抒情女高音。卡娜娃女爵集神秘与端庄于一身,其嗓音温润柔美,富含母性。男高音魏卡士形容她的歌声是“一只飘然的风筝”、指挥家萧提则赞誉她似“春风里浮漾的笛音”。



生平

1944年3月6日,卡娜娃女爵生于新西兰吉斯伯恩,父亲是当地原居民毛利族人,母亲是来自欧洲的爱尔兰人。由于贫苦,奇里·特·出生就被送入社福机构,所幸不久即被收养,卡娜娃的养父是毛利贵族,养母出身自英国音乐世家,其舅公是著名作曲家、管风琴家、指挥家萨利文。养父养母非常疼爱卡娜娃,大力培养她成长,并发掘其音乐天分。

歌唱生涯

卡娜娃少年时即获得多项歌唱比赛奖状,并在新西兰电视台和澳大利亚演唱。她的音乐教育从新西兰开始,并以优秀的成绩取得新西兰艺术会的奖学金。

尔后,1966年赴英国伦敦歌剧中心学习,在学习期间经常参与歌剧中心和英国各地的歌剧演出。从表演中汲取舞台经验,为她的歌唱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0年,卡娜娃加入英国皇家歌剧院,首次的演出是在《鲍里斯·戈杜诺夫》(穆索尔斯基曲)中饰演谢妮亚和在《帕西法尔》(华格纳曲)中饰演戴花少女。

1971年,她在《费加罗的婚礼》(莫札特曲)中饰演阿尔玛维瓦伯爵夫人一角,大受欢迎,一举成名,从此于国际乐坛,成为著名的抒情女高音歌唱家。同年,卡娜娃首次赴美国演出,在新墨西哥州圣塔菲市歌剧节中,饰唱阿尔玛维瓦伯爵夫人,随后又在旧金山歌剧院同样饰演此角色。

1975年,她再度到旧金山演出时,则在《西蒙·波卡涅拉》(威尔第曲)中饰唱阿梅莉亚和在《魔笛》(莫札特曲)中饰演米娜。

1974年,卡娜娃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作了一场轰动乐坛的首演,她在接到演出通知仅数小时之后,便在《奥泰罗》(威尔第曲)中饰唱苔丝(秋)蒙娜一角,并由电视直播,遐尔闻名,备受好评。歌剧成绩斐然,举世闻名。

她的音乐会独唱水准亦高,1978-1979年,她首次在世界各地巡回举行独唱会,先在伦敦皇家歌剧院演唱,并由电视台转播,后赴纽约、米兰、维也纳、巴黎、旧金山和多伦多等地演唱。

1981年,在英皇储查理斯与戴安娜王妃结婚典礼上,全球约6亿人通过卫星转播等各种途径,见证了卡娜娃以韩德尔《参孙》中《光辉的天使》一曲,祝福威尔士亲王查尔斯和其王妃戴安娜。

1997年,延续于1988年庆祝澳洲建国200周年的系列活动Opera in the Outback,卡娜娃女爵与于澳洲南部的内陆山村贝尔塔那演出,演唱《托斯卡》的《为了艺术为了爱》(Vissi D'arte , vissi D'armor,普契尼曲)、《蝴蝶夫人》的《美好的一天》(Un Bel Di Vedremo,普契尼曲)、《猫》的《Memory》(韦伯曲)、《杜兰朵公主》的《主人请听我说》(Signore, ascolta,普契尼曲)、《乞丐与荡妇》的《夏日时光》(Summer Time,盖希文曲)、《姜尼史基基》的《亲爱的父亲》(O Mio Babbino Caro,普契尼曲)等知名曲目,并与澳洲原住民妇女合唱团(Adnyamathanha Women's Choir)一起演唱当地民谣。

liumeiling

ZxID:3002419


等级: 派派版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09-15 0
已审核。

相关推荐:
印第安人
https://www.paipai.fm/r7794455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