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而在2006年新百家姓排名第八位 。发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截至2014年总人口大约有2670万,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
赵姓著名郡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阳、金城、颍川、敦煌、酒泉、扶风、新安、平原等11个。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鹤、孝思、萃涣、敬彝、创基等。
中文名 赵姓 主要郡望:天水郡、涿郡、南阳郡、颍川郡等
得姓方式 以地为氏(今山西洪洞) 著名人物:赵政、赵鞅、赵匡胤、赵构、赵雍、赵九章
主要堂号:半部堂、琴鹤堂等
得姓始祖 造父 主人口数量:2670万(2014年)
历史发展 姓氏起源 源流一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源流二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韩、魏二卿击败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
源流三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有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温后裔避乱于甘肃陕西等地,改汉姓赵(黑虎赵氏)。 [4] [22] [7] 再有清王朝覆灭后,清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压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复仇,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名换姓,不少人便改的汉姓是“赵”。
得姓始祖造父,嬴姓,伯益的后代,蜚廉四世孙,中国历史上著名善御者。传说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今山西洪洞)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命氏,称为赵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赵姓的始祖。
迁徙传播
两汉以前的迁徙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造父的第七代子孙)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后来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以下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
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赵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属甘肃),形成一个望族;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
秦朝末年,秦国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
汉至宋以前的迁徙西汉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西南),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
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这支赵姓从代又迁居洛阳。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徙居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天水西赵氏的一支迁居洛阳。北魏时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
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
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
两宋以来的迁徙公元960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国,赵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为郡国王公。所谓郡国,仅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国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师。直至“靖康之乱”,金兵攻入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市),俘虏了赵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赵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虏的也都于“靖康之乱”后,纷纷从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为赵姓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
宗室支派
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
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宗室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德秀与德林无后,燕王赵德昭有五子,秦王赵德芳有三子。
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
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的基本状况是:子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师字派迁居主要有江苏太平州、浙江婺州等。
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
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灭亡。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光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光义一脉宗室南迁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
赵光义五世孙士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七世孙善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八世孙汝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赵匡义登基之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匡义的斥责,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是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魏王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迁蔡州。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 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生,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后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等地的赵氏族人陆续迁到台湾、南洋,更有人漂洋过海,移居到欧美各国。
人口分布 2008年,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7.5人以上,有的地区达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6人以上。赵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6.9%,赵姓人口大约1176万;4.5—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3.7%,赵姓人口大约704万;1.5—4.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6.8%,赵姓人口大约715万;不足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6%,赵姓人口大约153万。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沿黄河流域的省区是赵姓分布的主要地区。赵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河北、冀鲁大部、山西、陕甘宁大部、内蒙古中部,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3.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5%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8%;在沿鲁、苏、皖、豫、鄂、陕至四川北部一条宽百余公里的地段,四川中西部、云南西南、沿川、青、甘、宁至内蒙古一条宽120公里的地段,东北地区,赵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2.4%—3.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在皖苏南部、浙江、赣闽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贵州、四川东南、云南东部、青海东部、甘肃中部、新疆西北,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8%—2.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4%;在其他地区,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8%,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7.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区占了16%。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赵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及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涿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颍川郡:秦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明朝时期废黜。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
汉阳郡: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魏恢复天水原名。北魏时期有两个天水郡,都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境内,到南朝北周时废黜。隋朝时期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五代时期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
堂号
天水堂:以其地望天水郡而立此堂。
“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赵氏还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涣”等为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此外还有孝思堂、萃涣堂、爱日堂、顺和堂、忠恕堂、明宗堂、明德堂、庆源堂、积善堂、乐善堂、绵远堂、茂文斋、沐恩堂、孝义堂、著存堂、怀永堂、嘉会堂、清献堂、棣华堂、崇礼堂、文贤堂、沐思堂、谷诒堂、衍庆堂、双砚堂、敬彝堂、成文堂、永厚堂、忠恕堂、文杏堂、孝义堂、敬睦堂、永思堂、敦本堂、崇谊堂、崇本堂等堂号。
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日联冬夏;雪梦罗浮——上联典说春秋·贾季称赵衰为冬日之日;赵盾为夏日之日。下联典说隋·赵师雄冬日过广东罗浮山遇一美人共饮,醉卧而醒,见身边乃梅树一株。
中令世泽;半部家声——上联典说宋·赵普尝为中书令。下联典说相传其有“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太宗致太平”之说。
风高琴鹤;图绘麒麟——上联典说宋·赵抃政清廉简易,知成都,以一琴一鹤相随。下联典说西汉·赵充国,图像麒麟阁。
系承造父;望出太原——全联典说造父为颛顼帝裔孙伯益十三世孙。
投书饮泣;留履遗爱——上联典自晋·赵至,少时诣师受业,闻父耕叱牛声,乃投书饮泣曰:我小不能奉养,使老人不免辛苦。下联典自明·赵豫,官松江知府,当他离开,老幼攀辕,留下一个鞋以志留下爱。
派衍天潢;家传清节——上联典自赵匡胤为北宋开国皇帝。下联典用北宋·赵抃,卒谥“清献”。
箕骑天上;丝绣平原——上联典自南宋时期的赵鼎,自题铭旌曰:“自骑箕尾归天上,乞作山河壮本朝。”下联黄自赵胜,号平原君,礼贤下士。唐朝时期的李贺有诗云:“买丝绣作平原君。”
六言通用联 手持半部论语;胸罗数万甲兵——上联典出宋代太师赵普,世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下联典出南宋名相赵鼎,有《忠正德文集》。
古为帝王华胄;今有琴鹤世家——上联典指宋代皇帝后裔。下联典出宋朝殿中侍御史赵抃,清贫如水,只有一琴一鹤。清代赵翼《奉命出守镇安诗》:“剧郡剑牛觇吏绩,傅家琴鹤本官箴。”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故居中堂门额匾上书有“琴鹤世家”四字,即本此。
字辈排行
泌阳西关赵氏《泌阳西关赵氏辈序》:“维世永金,国广运清;”又续:“文学传家宝,俊杰冠英豪。”
河南省西平赵氏辈序为:“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自太祖、太宗、魏王三派始,各以十四字以别昭穆,篡修成谱,以不失其次序。
太祖派十四字:德惟从(守)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
太宗派十四字: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魏王派十四字: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
《山西沁水县赵姓族谱》老字派为:“忠、和、树、德,孝、友、传、芳”。重点是“忠”、“孝”,目标是“德”、“芳”。
安徽合肥赵氏字辈:治本修家,宜叙伦常,仁义礼信,万世传芳。
湖北公安赵氏字辈:大国益之仕,世秉忠德全,立志承先泽,诗书继祖传,代远永佑启,家邦振万年。
《天水堂赵姓族谱》同治辛未年重修版老派字号为:
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
《天水堂赵姓族谱》的续派二十字号:
添心常祜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
《慈溪鸿庄赵氏宗谱》载有其家族的百代行辈,号《百代歌》:
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神文,
武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纪纲法度礼乐,
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
召伊傅稷契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
家谱文献 文物保护 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赵姓历代名人902名,占总名人数的1.9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位;赵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82%,排在第七位;赵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51%,排在第十五位;赵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1.9%,排在第十二位。
赵宣子(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
赵盾,即赵宣子,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是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
赵盾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侍奉三朝,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
赵武(?—公元前541年):
赵武,嬴姓赵氏,名武(春秋战国时期用氏不用姓,嬴只是部落名称和称号,所以不叫嬴武)。谥号一个“文”字,后人尊称他为“赵孟”,史书称他为赵文子,是赵盾的孙子,赵朔的儿子,晋文公的外曾孙。春秋中期晋国的六卿之一,赵氏的宗主,赵氏复兴的奠基人,后来提升担任晋国正卿,执掌晋国的国政,力主和睦诸侯,终于促成晋国和楚国的“弭兵之盟”。
晋成公初年,赵盾自摄国政,立弟括为赵氏宗主。宣孟为政二十载而亡,留下庞大的党羽与巨额的财富。赵朔为卿,赵括率其族,赵庄子亲于郤、栾,原同、屏括党于先榖。故而,赵氏分裂。晋以赵朔妻赵姬,诞下一子,起名为赵武。
赵简子(?—公元前476年):
赵鞅,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
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
赵襄子(?―公元前425年):
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左传也作赵孟 。春秋末叶晋国卿,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奠基人。公元前500年立为太子,公元前476年赵简子卒,继承父业,五十一年(公元前425年)卒,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与其父赵鞅(即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在位期间打败了强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赵雍(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
即赵武灵王,战国时赵国的第六位国君,嬴姓,赵氏,名雍,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改革赵军传统装束,实行“胡服骑射”,提高了赵军战斗力,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一度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先秦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前325年 - 前298年在位),赵肃侯之子。
赵雍亲政后,因赵国于中原诸侯争霸战争中常年不利,且赵国疆界常受邻近诸侯国威胁,及游牧民族侵扰,遂奋发图强,提倡胡服骑射,并在赵国北部与游牧民族交界地区训练骑兵,改变了战国时代的作战方式,因此有观点认为他是中国骑兵的始祖 。此后采取连结秦、楚、宋以牵制齐、魏、韩等国的策略,趁诸国混战之际持续进攻中山国,将其彻底攻灭 。在此期间,巡行北疆,收服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筑“赵长城”于阴山下,拓地千里,使赵国国势为之一振,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强国 。
梁启超称其为自黄帝以后的“中国第一雄主”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赵雍将王位让给次子赵何,由其主持国政,自己则专注于军事,称“主父”。但他传位的行为,却引发长子赵章一党与赵何一派的矛盾。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沙丘之乱爆发,赵雍于动乱中被围困长达三个多月 ,最终饿死行宫。死后追谥“武灵”。
赵奢(公元前265—公元前245年):
赵国宗室名将,善用兵,因功被封马服君,成为汉族马氏大宗的始祖,战国后期赵国名将。
赵奢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年-前299年在位)到赵孝成王(前265年-前245年在位)时期。其早年为管理赋税的官员,卓有成效。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赵奢被任命为将军,他带兵攻取了齐国的麦丘(今山东商河县西北),开始了早期的军事生涯。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年),秦军派重兵围困阏与(今山西和顺)。赵惠文王任命赵奢为将,率军往解阏与之围。 赵奢率军仅两日一夜即抵达距离阏与50里处设伏,首先抢占北山高地,出其不意,大败秦军,解阏与之围。 赵奢因此功被封为马服君。
赵奢为将时,以出奇制胜而闻名,与廉颇、蔺相如同位。他提出“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成为兵家名言。曹操曾评价赵奢说:“苦者赵奢、窦婴为将也,受财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
平原君(?—公元前251年):
即赵胜,战国四大公子之一,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 赵国贵族, 中国战国时四公子之一。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
赵胜于赵惠文王及孝成王时为相,曾三次离开相职,又三次复职。赵国名将赵奢初为田部吏,赵胜知其贤能,举荐于赵惠文王,让他治理国赋,赵国因此民众富裕,府库充实。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军围困邯郸。赵孝成王九年(前257年),为求外援,赵胜带领门客赴楚,经过他与宾客毛遂力争,楚答应出兵相救,实现了楚赵合纵。他又连续多次派使求救于魏。在邯郸受秦军围攻最危急之时,赵胜将自己的夫人以下编入士伍,并尽散家财,犒赏士卒,招募到敢死之士3000人,由李同率领冲击秦军,迫使秦军后退30里,解除邯郸之围。事后,虞卿欲为赵胜请封,赵胜听从公孙龙劝告,予以拒绝。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赵胜去世。
赵胜在当时名声颇大,《荀子·臣道》将其与伊尹、箕子、比干、伍子胥相提并论,认为他是能“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的社稷之臣。司马迁也称他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
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
恒山郡真定县人,秦朝著名将领,后南下百越,建立南越国。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至建元四年(前137年)在位。
原为秦朝将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前进岭南、百越之地。赵佗与任嚣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乱时,汉元年(前206年),任嚣病亡,赵佗即向岭南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秦朝灭亡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号称“南越武王”。南越国建立伊始,赵佗实施“和辑百越”政策,引入中原农耕技术与先进文化,同时又将异域文化和海洋文化引进岭南。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夏,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成为汉朝藩属国。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高祖崩而吕后临朝,开始和赵佗交恶。吕后七年(前181年),吕后发布对南越禁令,后赵佗称帝。文帝元年(前179年)后,吕后已崩,赵佗去帝号。
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赵佗去世,时年已逾百岁。葬于番禺(今广州)。执政期间,能够尊重越俗,实行和辑百越政策,推广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基本保持了岭南地区的安定,增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南越经济文化的发展。赵佗从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作为秦始皇攻打南越的50万大军的副帅,一直到建元四年(前137年)去世,一共统治岭南81年。
赵食其(前162年-?):汉武帝时期将领,祋祤人也。武帝立二十二岁,以主爵为右将军,与李广、公孙敖从大将军卫青出定襄,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和李广同时迷失道,误期当斩,赎为庶人。
赵云(?—229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
赵云去世后,于蜀汉景耀四年(261年)被追谥为“顺平侯”,其“常胜将军”的形象在后世被广为流传。
赵贵(?—557年):字元贵,天水南安(今甘肃天水市)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太保、大宗伯,封南阳郡公。西魏禅让北周,升任太傅、大冢宰,晋封楚国公,食邑一万户。赵贵(?~557年),字元贵,天水南安(今甘肃省天水市)人 [1] 。北魏到北周时期将领,西魏“八柱国”之一。
出身天水赵氏,生于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孝昌年间,六镇起义时期,带领乡人南迁避乱,遭到葛荣起义军拘禁。葛荣起义平定后,随太原王尔朱荣征伐元颢之乱,授伏波将军、武贲中郎将。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迁镇北将军、光禄大夫。永熙三年(534年),贺拔岳遇害后,赵贵是第一个提议迎立宇文泰的人。授大都督、军府司马。
孝武帝迁都长安后,授车骑大将军等职。大统元年(535年),凭借拥戴之功,受封魏平县公。跟随丞相宇文泰收复弘农、攻克沙苑,加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封中山郡公,赐姓乙弗。邙山之战失利,坐罪免职。六官建立后,出任柱国大将军、太保、大宗伯,册封南阳郡公。
北周建立后,授太傅、大冢宰,册封楚国公。联合大司马独孤信谋划除掉太师宇文护,事情泄露,坐罪被杀。
赵仁本:陕州河北道(今河南三门峡市)人,怀州司户赵玄极的儿子,唐朝初年宰相。义宁年间,负责诏令纂录。贞观年间,任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唐高宗乾封年间,多次升官担任东台侍郎(副中书令),宰相,兼任司列少常伯(吏部侍郎),得罪右相许敬宗,贬为尚书左丞,罢知政事,卒于任上。
赵彦昭:字奂然,甘州张掖人,少豪迈,风骨秀爽。及进士第,调南部尉。历左台监察御史。唐中宗时,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睿宗立,任宋州刺史、吏部侍郎、刑部尚书,封耿国公。彦昭所作诗,《全唐诗录》存一卷,传于世。
赵憬(736年-796年):字退翁,渭州陇西人,赵仁本曾孙。出身天水赵氏。志行峻洁,不自炫贾。宝应中,方营泰、建二陵,褐衣上疏,请杀礼从俭,士林叹美。试江夏尉,佐诸使府,进太子舍人。唐建中初,擢水部员外郎。湖南观察使李承上表以为副使。李承去世,遂代其为湖南观察使。李泌荐之,对殿中,占奏明辩,通古今,德宗钦悦,拜给事中。唐贞元十二年(796年),去世,享年六十一,赠太子太傅,谥曰“贞宪”。
赵植(?-801年),京兆奉天(今陕西乾县)人,唐朝大臣。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反贼朱泚攻打奉天,赵植统帅家奴奋力据守,深得唐德宗赏识。战乱平息后,赵植做了节度推官,迁殿中侍御史、郑州刺史,入为工部侍郎,出任广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岭南东道节度观察使等职。
赵宗儒(746年-832年10月18日):字秉文,邓州穰县(今河南邓州市)人。唐朝中期宰相、诗人,秘书少监赵骅之子。赵宗儒出身南阳赵氏 ,唐代宗时登进士第,并中“书判”科高等。历官陆浑主簿、翰林学士、司勋员外郎等职。他主持考功时处置公允,不避权势。贞元十二年(796年),升任同平章事,两年后罢相。唐宪宗时官拜吏部尚书。唐敬宗时任守太常卿,因不敢违抗宦官请求,改授太子少师。唐文宗时官至检校司空兼太子太傅,封天水郡公。史称其“前后三镇方任,八领选部”,历仕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七朝,终以司空致仕。
大和六年(832年),赵宗儒逝世,年八十七。册赠司徒,谥号“昭”。《全唐诗》 及《全唐文》 各录有其作品。
赵隐:字大隐,京兆奉天(今陕西乾县)人。唐宣宗时期大臣,岭南东道节度观察使赵植之孙。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始应进士登第,历任郡守、尚书郎、给事中、河南尹,迁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赐天水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累官至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仆射。唐僖宗广明年间去世。
赵普(922年—992年):
[attachment=14390980]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县人,后徙居河南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赵普早年曾被后周永兴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后成为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的幕僚。显德七年(960年),策划发动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升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独相十年 。在此期间,赵普协助赵匡胤进行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重大措施。开宝六年(973年)罢相,出镇河阳三城。宋太宗即位后又分别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端拱元年(988年)两度拜相,其间主导策划秦王赵廷美谋反案,打压赵廷美与兵部尚书卢多逊。晚年因病多次请求致仕,累授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师、中书令,封魏国公。淳化三年(992年),赵普于洛阳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赠尚书令、韩王,谥号“忠献”,并配飨宋太祖庙庭。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宋初的重大政策,多由赵普策划、制定,其参与制定宋初“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先后攻灭荆湖、南汉、后蜀等割据政权,至太宗时基本实现全国统一。还建法立制,整顿吏治,使宋初社会迅速走向稳定。其撰有《龙飞日历》《赵韩王集》等。
赵匡胤(927年—976年):
宋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小名香孩儿 。涿郡人 (一说保州 [187]),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针对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问题,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调整文武关系 ,又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改革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自其开始的逐渐成型的重文轻武、偏重防内政策,对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有所影响。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定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 今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赵光义(939年-997年):
本名“匡义”,宋朝开国后因避其兄赵匡胤名讳而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 后周检校司徒赵弘殷(后追封宋宣祖)与杜氏(昭宪太后)第三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997年在位)。赵炅建隆元年(960年)为殿前都虞候,改名光义,拜泰宁军节度使,次年为开封尹。开宝六年(973年)封晋王。开宝九年(976年)即位,改名炅,改元太平兴国。继续执行太祖对割据政权各个击破的策略,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吴越王钱俶被迫相继纳土。次年,亲征,平北汉。乘胜攻辽,高梁河之战,大败而归。雍熙三年(986年),再命将三路攻辽,岐沟关之战,宋军又大败。此后,对辽采取守势,并认为“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为可惧”。执行守内虚外政策,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禁节度使补亲吏为镇将,收节度使所领支郡归朝廷直辖。设考课院、审官院等,加强对官员的考查与选拔。建崇文院,编纂《太平御览》等书,并大规模扩大科举取士,加强“重文”风气。淳化中,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至道三年(997年),赵炅去世,时年59岁。
赵炅的措施与政策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促进了统一局面的形成,推动了文教事业的发展,改变了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了文官政治。但其在军事上的错误,使宋军在其后对外战争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
赵佶(1082年—1135年):
赵佶,即宋徽宗,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 宋神宗赵顼之子,哲宗赵熙之弟。 宋朝第八位皇帝,画家,书法家。
赵佶初封端王,其兄哲宗赵照因死后无子,故皇太后向氏召立继位,并由向太后协同听政。元符四年(1101年),向太后病亡,赵佶开始执政。 其在位初期,支持蔡京等大臣,不断改革茶法,盐法等专卖制度,改革币制,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还在中国设置居养院等救济机构,普及地方州县学校建设,大力发展大学,以升舍的方式代替科举考试。后期却对人民却横征暴敛,崇信道教,修建艮岳,大兴土木,挥霍无度,立“花石纲”,豪夺天下珍奇花石鸟兽,致农民起义频发。加之北方金朝女真贵族乘机率兵南侵,赵佶又屈辱妥协,导致靖康元年(1126年)底,金兵攻破汴京,次年与其子钦宗赵桓一同被俘,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病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
赵佶为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不但发展了宫廷绘画,广集画家,创造了宣和画院,还培养了像王希孟等一批杰出画家,其组织编撰的《宜和书谐》和《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更是美术史研究中的珍贵史籍,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赵佶的艺术造诣也很高。其自创书法字体,被后世称为“瘦金体”。 代表作有《芙蓉锦鸡图》《红蓼白鹅图》《池塘秋晚图》等。
赵孟頫(1254年—1322年)
赵孟頫[fǔ],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 ,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文学家 ,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 。
赵孟頫自幼聪慧,于南宋末年曾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隐居不仕,屡次辟命,直到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才赶赴大都觐见元世祖,被授为兵部郎中。此后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自世祖至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皆获礼敬。晚年逐渐隐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获赠魏国公,谥号“文敏”,被后世称为“赵文敏”。
赵孟頫博学多才,工古文诗词,通音律,精鉴赏。在书法上,他精于正书、行书和小楷,其书圆转遒丽,被人称为“赵体”。 与鲜于枢并称“鲜赵”,又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其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俱工,并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变革风行已久的南宋画院的体制格调,开创了元代的新画风 ,为元代画坛的领袖人物 ,有“元人冠冕”之誉。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此外,他的诗文风格和婉,兼涉篆印,以“圆朱文”著称。有《松雪斋文集》等著作传世。
赵南星(1550年—1627年)
明政治家、散曲作家。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河北高邑(河北元氏)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为东林党首领之一,与邹元标、顾宪成号称海内三君。
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赵南星登进士第。历任汝宁推官、户部主事、吏部考功郎中、吏部文选员外郎等职。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与孙鑨负责癸巳京察,触动在朝者利益,被罢黜。此后在家闲居长达二十余年。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赵南星被重新启用,任吏部尚书。为政期间,革新吏治,整肃朝纲,风气为之一新。但随着东林党人与阉党斗争的失败,赵南星被革去官职,削籍戍代州。明思宗即位之初,即清查魏忠贤案,为其平反。天启七年十二月(1628年1月),赵南星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毅”,世称赵忠毅公。
赵南星对明代后期政治改革提出了一些富有见地的思想主张,并勇敢地付诸实践,在当时取得明显的成效,对清明政治起了很好的作用。赵南星在文学上亦造诣颇深,作品涉及诗词,散曲等,题材种类之多为明代作家之少有。有《芳茹园乐府》等作传世。
赵左(1573年—1644年)
明画家。字文度,华亭(上海松江)人。工画山水。受业于宋旭,宗董源、倪瓒、黄公望、与董其昌友善,曾为其代笔,善用干笔焦墨,长于烘染。画云山出己意,烟云生动。首创“松江派”。
赵左,为诸生时,诗文即出众,曾赴北京,以一首秋草诗一鸣惊人,人呼为“赵秋草”。后得顾正谊赏识,让他与宋懋晋向好友宋旭学画,此后画名渐显。山水师法董源,兼学黄公望、倪瓒。画云山以己意出之,有似米(芾)非米之妙。善用干笔焦墨而又长于烘染,后受董其昌的画风影响,形成笔墨灵秀、设色雅致的风格。他与弟子沈士充、朱轩、叶有年、陈廉、李肇亨等构成的艺术群体,被人们称为“苏松派”。论画主张要得所画物象之势,应取势布景交错而不繁乱。因一生穷困,曾为董其昌代笔。所著《大愚庵遗集》已失传,散落的诗文由其子搜辑成一集存世。传世作品有万历三十九年(1611)作《秋山幽居图》扇面(藏上海博物馆)、万历四十年(1612)作《溪山无尽图》卷)收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长江叠翠图》卷(藏中国美术馆)等。另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大岭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寒江草阁图》轴及上海博物馆藏《仿大痴秋山无尽图》卷、《山水卷》等。
赵学敏(约1719年—1805年)
清药学家。字依吉,号恕轩,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通医术,尤精药学,著成《本草纲目拾遗》,载药物七百十六种。
其父晚年得二子,长子即赵学敏,次子赵学楷。出于济世利人的目的,赵父让学敏习儒,学楷学医。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的父亲在养素园中收藏了许多医书,又专门开辟一块土地作为栽药圃,让弟兄俩人终年吃住在园中,接受儒学和医学教育。赵学敏虽被指定为学儒,但他的兴趣却集中在医药方面。他博览群书,对天文、历法、术数、方技、医药、卜算之类的书籍多有涉猎。闲暇时,他与弟弟就以默写“针灸铜人图”作为游戏。长期的过度用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赵学敏患了眼疾。但他眼疾刚愈,就凭借自身的体会,写下了一本眼科专著《囊露集》。赵学敏对此书甚为得意,认为可以超过前人所有的眼科书。只可惜这本书最后没有流传下来。
数十年的积累,使赵学敏在很多方面有所建树。乾隆三十五年,赵学敏初步完成了他个人的一套丛书,取名为《利济十二种》。这套书共一百卷,含十二种医药书,包括药书、本草、养生、祝由、眼科、炼丹及民间走方医疗法等多方面的内容。丛书子目的名称包括:《医林集腋》、《养素园传信方》、《祝由录验》、《囊露集》、《本草话》、《串雅》、《花药小名录》、《升降秘要》、《摄生闲览》、《药性元解》、《奇药备考》、《本草纲目拾遗》等,遗憾的是,今仅存《本草纲目拾遗》和《串雅》两种,其中《串雅》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有关民间走方医的专著。
赵之琛(1781年—1860年)
清篆刻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次闲,号献父,别号宝月山人。篆刻早年师法陈鸿寿,后从陈豫钟,取各家之长,以工整挺拔出之,尤以单刀著名。为“西泠八家”之一。
赵之琛,精心嗜古,邃金石之学,篆刻得其乡陈豫锺传,能尽各家所长。 尝为阮元摹刊钟鼎款识,兼工隶法,善行楷。画山水师倪、黄,以萧疏幽澹为宗。花卉笔意潇洒,傅色清雅,大有华嵓神趣。间作草虫,随意点笔,各种体貌,无不逼肖。 然丈尺之幅,腕力已薄,虽不能追踪古人,亦当抗衡奚冈、方薰、黄易。
赵之谦(1829年-1884年),清末三大画家之一。
赵戴文(1866年—1943年),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民国时任国民党山西省主席。
赵承嘏(1885年—1966年):化学家。
赵紫宸(1888年—1979年):基督教神学家、学者。
赵元任(1892年—1982年),当代语言学家。
赵登禹(1898年—1937年),国民党二十九军师长,参与过长城抗战、血战赤峰口,七七事变爆发,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壮烈捐躯,是抗战中最早牺牲的中国军队高级将领之一。
赵士寿(1898年—1976年):药学家。
赵镕(1899年-1992年),中将军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顾问,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赵世炎(1901年—1927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
柔石(1902年—1931年): 原名赵平复,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并与鲁迅先生同办“朝花社”。
赵忠尧(1902年—1998年):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
赵君陶(1903年—1985年):原国务院总理李鹏母亲。
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中共党员,抗日英雄、烈士。
赵尔陆(1905年—1967年),上将军衔。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赵树理(1906年—1970年),当代著名作家。
赵九章(1907年—1968年):著名物理学家。
赵朴初(1907年—2000年):诗人、书法大师、佛学家、社会活动家。
赵尚志(1908年—1942):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抗日烈士。
赵超构(1910年 —1992年):新闻名家。
赵家骧(1910年—1958年8月23日):国民党将领。
赵萝蕤(1912年—1998年):翻译家、比较文学家。
赵杰(1913年—1996年),少将军衔。
赵俊(1915年—1994年),原名赵诗元,少将军衔,原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顾问。
赵紫阳(1919年—2005年):前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闻捷(1923年—1971年):原名赵文节,诗人。
赵洪娉(1937年出生):前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夫人。
赵克石(1947年11月生):南京军区司令员。
赵治海:中国谷子研究专家、“杂交谷子之父”
赵丽宏(1951年出生):当代作家。
赵美心(1953年7月7日):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美籍华人联邦议员。
赵钧陶:爱立信公司中国区总裁。
赵纪彬:哲学家。
赵敏光:著名物理学家。
赵伟:龙形山水画派创始人、著名画家、发明家。
赵雅芝:香港艺人,前香港小姐。
赵少康:台湾新党创始人。
赵忠祥(1942年1月16日—2020年1月16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北岛:原名赵振开,诗人。
赵景深:戏曲理论家。
赵丹:艺术家。
金山:著名演员,原名赵默。
赵宝刚:著名导演。
赵蕊蕊:女子排球运动员。
赵志华:黄埔军校10期毕业。
赵树海:台湾名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
赵无极:华裔法国画家。
赵学煌:台湾演员。
赵又廷:台湾演员、赵树海之子。
赵睿哲: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员。
赵志凌:香港演员。
赵保云:书法家。
赵本山:大陆著名小品演员。
赵鸿飞:大陆演员。
赵宝乐:主持人、演员。
赵亮:演员。
赵文瑄:演员。
赵丽蓉:评剧、小品演员。
赵丽颖:大陆青年演员。
赵茜:中国演员、模特
赵峰:原名赵世钦,少将。
赵勇: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赵勇:现任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赵文卓:中国影视演员、武术家,北京体育大学教师。
赵海珠:法国巴黎银行零售衍生工具部联席董事、前香港无线新闻主播兼记者。
赵传:中国台湾男歌手、音乐人。
赵舒婷(彩虹姐姐):主持人。
赵厚麟:江苏高邮人,现任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
赵屹鸥:中国男演员、主持人。
赵赫(1961年6月—2022年1月10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男主持人。
赵继伟:中国篮球运动员。
史料记载 《唐书·宰相世系表》:赵氏,出自嬴姓,颛顼裔孙伯益,帝舜赐以嬴姓,十三世孙造父,周穆王封于赵城,因以为氏。
《广韵》:伯益孙造父善御,幸于周穆王,赐以赵城,因封为氏。
《通志·氏族略二》云:"嬴姓,与秦同祖。少皞之后,皆祖皋陶。皋陶十世曰蜚廉,蜚廉二子:一曰恶来,二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得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为周穆王御,穆王赐以赵城为赵氏。"
研究考证 据考证,赵姓出自嬴姓,远祖是伯益,而伯益则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帝之孙——“黑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
巩义是中华大宋赵氏皇帝七帝八陵的唯一重要圣地,据历史考证,除了被金军掠去的徽、钦二帝外, 北宋9位皇帝有7位葬在巩义,加上赵匡胤父亲的陵墓,统称为“七帝八陵”是全国最大、保护最好的皇家陵园之一。
据宋太宗赵光义35世孙赵宗国、赵海峰、赵梓翔等人多方考证,造父捕获名马所在的桃林位于潼关东南方向的河南省鲁山县尧山镇桃林村周围,即十八垛原始森林景区内。桃林村在伏牛山东段、尧山东北45里处,方圆数百里,峰峦叠嶂,植被茂密,古树参天,溪潭相连,地形地貌与《山海经·中山经》对桃林的描述十分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