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很多小宝宝常遇到的问题,喝牛奶拉肚子,吃母乳居然也拉肚子。许多家长对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常常产生很多疑问:
宝宝乳糖不耐受是不是以后就不能吃含乳糖的食物了?
乳糖不耐受对宝宝有哪些影响?
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过敏是一回事儿吗?
乳糖不耐受可以治疗吗?
多久可以治好……
的确,乳糖不耐受是一件令家长非常头疼的问题,很多东西不能吃,还容易导致宝宝生长发育迟缓,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全面了解下乳糖不耐受,赶紧收藏起来吧!
一
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是一种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中的双糖,要先经过消化酶分解成单糖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乳糖不耐受正是由于乳糖酶数量不足或活性低下,不能分解乳糖,乳糖无法被身体无法消化吸收,导致一吃含有乳糖的食物就发生腹泻、腹胀等症状。
二
宝宝乳糖不耐受有哪些症状?
腹泻
乳糖不耐受的宝宝,由于肠道缺乏乳糖酶,不能完全分解母乳或牛奶中的乳糖,未被吸收的乳糖分子会通过渗透作用使肠道内容物的体积和流动性增加,引发腹泻,严重者甚至出现黏液血便。长期腹泻还可导致肠黏膜损伤,进一步诱导乳糖酶的丢失,引起腹泻加重且迁延不愈。
胀气
未被吸收的乳糖分子进入结肠,被微生物发酵产生乳酸、乙酸、氢气,因此肚子总是咕咕作响,爱放屁、排泡沫便,粪便有酸臭味。
三
乳糖不耐受对宝宝有哪些影响
乳糖是婴儿期饮食中大部分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它可以为机体提供能量,促进婴幼儿智力发育和钙质吸收,其分解成的葡萄糖和半乳糖可以快速形成低聚糖,有利于肠道有益菌群的生长[2]。
婴幼儿饮食中的糖类除了乳糖还有蔗糖和淀粉,有些家长由于宝宝乳糖不耐受,过度控制此类食物,甚至糖类都很少给予,长期糖分摄入不足,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严重时,诱发的并发症可能会危及患儿生命。
四
乳糖不耐受的孩子一点乳糖都不能吃吗?
不一定!要分情况来看,乳糖不耐受分为4种类型[3]:
▎先天型乳糖酶缺乏
是一种严重且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生后即出现乳糖酶活性的缺乏,需终身避免含乳糖食物的摄入。
▎发育性乳糖酶缺乏
早产儿多见,由于错过乳糖酶发育的最佳时期,乳糖酶活性低,此类型乳糖酶缺乏为暂时性的,随着日龄的增长和肠道功能的发育完善,乳糖酶活性可逐渐增加。
▎原发型乳糖酶缺乏
人体乳糖酶活性在足月出生后达到峰值,可持续至2岁,后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当进食高乳糖食品后就会出现胃肠道症状,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小时候喝牛奶没事,长大后就会出现乳糖不耐受。此种类型存在较大的种族差异,我国成年人乳糖不耐受的比例超过90%,欧美人群低于20%。
▎继发型乳糖酶缺乏
为暂时性乳糖酶缺乏,常见于感染性腹泻、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等引起的肠黏膜损伤,导致黏膜中乳糖酶丢失,待绒毛病变修复后才能分泌足量的乳糖酶,此过程大约需要数周至数月。
除先天型乳糖酶缺乏不能摄入乳糖外,其它类型都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摄入乳糖。
五
乳糖不耐受是不是就是牛奶过敏?
有些人一喝牛奶就出现消化不良、腹泻、腹胀等症状,并非都是缺少乳糖酶导致的,也可能是肠道对牛奶中的A1蛋白质所产生的炎症反应。
想要确定是否为乳糖不耐受,可以通过吃酸奶或者奶酪进行检测。
酸奶和奶酪在发酵过程中,绝大多数乳糖已被分解,但奶酪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对蛋白质过敏的人食用奶酪后会出现腹泻等症状。
六
乳糖不耐受可以治愈吗?
目前还没有彻底治愈乳糖不耐受的方法,但大部分乳糖不耐受的患者可以每天少量摄取含乳糖食品,促进机体乳糖酶的产生,提高机体耐乳糖量,缓解乳糖不耐受。
对于新生儿,由于乳制品为主要能量来源,可以根据症状轻重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奶粉喂养,用于急性期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如需长期喂养应动态监测钙磷代谢及生长发育情况[4]。
通过补充乳糖酶,缓解乳糖不耐受症状,在选购乳糖酶时,要看乳糖酶的含量和成分,最好选购成分单纯的产品。
补充含β-半乳糖苷酶的益生菌可消化乳糖,延缓胃排空速率,促进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增生,有利于乳糖酶的恢复,如动物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等[5]。
七
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可选择哪些替代食物?
乳糖不耐受症者可以用以下食物进行营养补充:
含单糖类食物:即含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的食物;
含有乳糖酶的奶粉:吃此类奶粉,宝宝的消化吸收情况跟奶粉中含有乳糖酶的多少有关系;
去乳糖食品:如无乳糖/低乳糖奶制品、酸奶、奶酪等;
羊奶:相对于牛奶来说,羊奶的乳糖含量比较低;
豆奶:其含有易被人体吸收的优质植物蛋白、植物脂肪以及维生素、矿物质,营养价值可与牛奶媲美,但钙、锌含量较低,不能满足儿童营养需求,乳糖不耐受者可选用额外添加钙的强化豆奶。
参考文献:
[1]姜毅.新生儿乳糖不耐受[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29(6):414-417.
[2]FassioF, FacioniMS, GuagniniF. Lactose maldigestion, malabsorption, and intoleranc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with a focus on current managem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Nutrients,2018,10(11):1-12.
[3]WileyAS.Lactose intolerance[J].Evol Med Public Health,2020,2020(1):47-48.
[4]杨远.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21,48(7):440-444.DOI:10.3760/cma.j.issn.1673-4408.2021.07.002.
[5]LeisR,CastroMJ, LamasC,et al.Effects of Prebiotic and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on Lactase Deficiency and Lactose Intoleranc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ontrolled Trials[J].Nutrients,2020,12(5):1487-1459.
https://www.sohu.com/a/714204329_99995810?scm=1102.xchannel:650:110036.0.1.0~9010.8000.0.0.1502&spm=smpc.channel_218.block7_109_7dlA4i_2_fd.2.1692793060083F49QFU2_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