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菜系——粤菜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21 回复:1

[宗教民俗] 中国传统菜系——粤菜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喵泽。

ZxID:68549316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youshine。
2.27周年/9.9结婚/6.8上任/9.14网盘组/11.7特攻组/12.8体育/2.1手打/3.18求书/10.8散文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8-18 0
在中国四大菜系,是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的总称。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饮食的菜肴流派。

中国汉族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
中国人讲究并善于烹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差异。到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

不同地区的人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长期以来在某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有一定亲缘承袭关系、菜点风味相近,知名度较高,并为部分群众喜爱的地方风味著名流派称作菜系。其中,鲁菜、川菜、粤菜和苏菜为传统“四大菜系”,后加上浙菜、闽菜、徽菜、湘菜则被称为“八大菜系”。


粤菜即广东菜,是中国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狭义上的粤菜指广府菜(即广州府菜),广义上又包含潮州菜(潮汕菜)、东江菜(也称客家菜)。

粤菜源自中原,传承了孔子所倡导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中原饮食风格,因此粤菜做法比较复杂、精细,如广府菜中的煲仔饭、烤乳猪源自周代“八珍”美食;烧鹅源自宋朝名菜烤鸭;点心从中原传到广东后演变出虾饺、干蒸烧卖等广式点心。

广府菜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和韶关等地,广府菜是粤菜的代表,自古有“食在广州,厨出凤城(顺德)”、“食在广州,味在西关”的美誉,潮州菜发源于广东潮汕地区,潮菜是粤菜的主干与粤菜的代表,也有“食在广州、味在潮州”的说法。

广东客家菜主要流行在梅州、惠州、河源、韶关、深圳等地,范围包括梅江、东江和北江流域。

高凉菜属于粤西菜式源头之一,发源于古代高凉郡,包括粤西地区茂名、阳江等地。 湛江地区的代表菜式是湛江菜。

发展历史
粤菜中的广府菜集顺德、南海、番禺、东莞、香山、四邑、宝安等地方风味的特色,兼京、苏、淮、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粤菜取百家之长,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善于在模仿中创新,依食客喜好而烹制。烹调技艺多样善变,用料奇异广博。在烹调上以炒、爆为主,兼有烩、煎、烤,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说。时令性强,夏秋尚清淡,冬春求浓郁。

粤菜在国外是中国的代表菜系。粤菜做法比较复杂,精细。粤菜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气氛,是一种渲染,是一种和谐,是一种民俗,是一种色彩,也是一种健康标准的体现。

起源
粤菜历史悠久,源自中原,起源可远溯至距今两千多年的汉初,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后,到了晚清时期已渐成熟。广东物产特别丰富,唾手可得,烹而食之,由此养成的喜好鲜活、生猛的饮食习惯。随着历史变迁和朝代更替,中原移民不断南迁,带来了“烩不厌细,食不厌精”的中原饮食风格。

漫长的岁月,使广东既继承了中原饮食文化的传统,又博采外来及各方面的烹饪精华,再根据本地的口味、嗜好、习惯,不断吸收、积累、改良、创新,从而形成了菜式繁多、烹调考究、质优味美的饮食特色。近百年来已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世界影响的饮食文化之一。

粤菜发源于岭南。汉魏以来,广州一直是中国的南方大门,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四季常青,物产丰富,山珍海味无所不有,蔬果时鲜四季不同,是与海外通商的重要口岸,社会经济因此得以繁荣,同时也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加快了与中国各地及各国烹调文化的交流。中外各种食法的逐渐被吸收,使广东的烹调技艺得以不断充实和改善,独具的风格日益鲜明。

明、清时期大开海运,对外开放口岸,广州商市得到进一步繁荣,饮食业也因此蓬勃兴起。旅居海外的广东华侨众多,又把在欧美、东南亚学到的烹调技巧带回家乡,粤菜借此形势迅速发展,终于形成了集南北风味于一炉、融中西烹饪于一体的独特风格,并在各大菜系中脱颖而出,名扬海内外。

广东清人竹枝词曰:“响螺脆不及蚝鲜,最好嘉鱼二月天,冬至鱼生夏至狗,一年佳味几登筵。”把广东丰富多样的烹饪资源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形成
粤菜系的形成和发展与广东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产富饶。故广东的饮食,一向得天独厚。早在西汉《淮南子·精神篇》中就载有粤菜选料的精细和广泛,而且可以想见千余年前的广东人已经对用不同烹调方法烹制不同的异味游刃有余。后来,中原移民不断南迁,带来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中原饮食风格。漫长的岁月,使广东既继承了中原饮食文化的传统,又博采外来及各方面的烹饪精华,再根据本地的口味、嗜好、习惯,不断吸收、积累、改良、创新,从而形成了菜式繁多、烹调考究、质优味美的饮食特色。近百年来已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世界影响的饮食文化之一。

粤菜不断吸收外地特别是中国北方烹饪技艺和西餐烹饪技艺,灵活善变,贯通中西。粤厨们秉持着广东人那种灵活多变的发散性思维方式。他们具备一种素质,就是对一切可吃的东西,总是无休无止地进行研究,怎样才能把它们加工得好吃,更好吃,以满足人们“常吃常新”的饮食要求。

粤菜具有海纳百川的根基,善于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常学常新。粤菜的移植,并不生搬硬套,乃是结合广东原料广博、质地鲜嫩,人们口味喜欢清鲜常新的特点,加以发展,触类旁通。由北方的“爆法”演进为“油泡法”;由整形烹制的“扒”改进为分别烹制分层次上盘的“扒”,扩大了用料范围;引进西餐的焗法、吉列炸法、猪扒、牛扒,改造为自己的烹调方法和名菜;借鉴西餐的SAUCE(调味汁)做法,首创了粤菜的酱汁调味法等,无不体现出粤菜的创新性。

粤厨们还敢于对传统大胆否定,不断进行过滤、筛选。例如粤菜的烹调理论,有“猪不落姜、羊不落酱”的说法。意思是说烹调猪肉、羊肉时,不能加入生姜与酱油,否则会使肉类的鲜味丢失。年轻一代的粤厨们,勇敢地突破了前辈们留下来的戒律,通过不断探索与研试,一批诸如姜汁爆肉片、酱烧羊蹄、XO酱羊排等创新菜肴被推出应市,并深受消费者欢迎。除了正式菜点,广东的小食、点心也制作精巧,而各地的饮食风俗也有其独到之处,如广东早茶,潮州的工夫茶,这些饮食风俗已经超出“吃”的范畴,成为广东的饮食文化。

发展
广东的饮食文化与中原各地一脉相通,历代移民带来的中原饮食文化,尤其是宋代时期,中原移民大批南下珠三角。南宋以后,粤菜的技艺和特点日趋成熟。这同宋朝南迁,众多御厨和官府厨师云集于粤,特别集中于羊城有关。宋、元之后,广州成为内外贸易集中的口岸和港口城市,商业日益兴旺,带动了饮食服务作为一个商业行业发展起来,为粤式饮食特别是粤菜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和场所。

明清两代,是粤点、粤式饮食真正的成熟和发展时期。这时的广州已经成为一座商业大城市,粤菜、粤点和粤式饮食真正成为了一个体系。闹市通衡遍布茶楼、酒店、餐馆和小食店,各个食肆争奇斗艳,食品之丰,款式之多,世人称绝,渐渐有“食在广州”之说。清末广州久负盛名的酒家有福来居、贵联升、品连升等大字号。稍晚的是当时闻名中外的四大酒家:文园、南园、谟觞、西园。茶楼有陶陶居、惠如楼、莲香楼等,主要分布在十八甫、财厅前和长堤一带。其他小食店则数不胜数,遍布全城。

此外,各酒楼食肆都有自已的名牌菜点。这些名牌菜点不仅集中显示了粤菜的特色,而且反映了粤菜享誉的盛况。贵联升的“满汉全席(共108款);大三元名厨吴銮的杰作“红烧大群翅”,名噪海内外;文园的江南百花鸡,具有清香爽滑的特点;颐苑酒家的生炒排骨,是当时宴客必备的菜肴;聚丰园的金华玉树鸡,被同行争相仿制。还有福来居的酥鲫鱼和手撕鸡、南园的红烧鲍片和白灼响螺片、西园的鼎湖上素、谟觞的香滑鲈鱼球、太平馆的西汁焗乳鸽、陶陶居的炒蟹、陆羽居的化皮乳猪和白云猪手、西南酒家的文昌鸡等等,争奇斗丽,相映生辉,是粤菜中的珍品。

“食在广州”还离不开广东饮茶,它实际是变相的吃饭,各酒楼、酒店,茶楼均设早、午、晚茶,饮茶也就与谈生意、听消息、会朋友连在一起了。广东饮茶离不开茶、点心、粥、粉、面,还有一些小菜。值得一提的是潮州工夫茶,它备用特制的紫砂茶壶、白瓷小杯和乌龙茶,投茶量大,茶汤浓香带苦,回味无穷。广东点心是中国面点三大特式之一,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五光十色,造型精美且口味新颖,别具特色。 广东粥特点是粥米煮开花和注意调味,有滑鸡粥、鱼生粥、及第粥和艇仔粥。广东粉为沙河粉,软中带韧。广东面以“伊府面”最为出名。

粤菜也追求“新派”。但几千年所形成的选料广博奇杂,菜肴讲究鲜、爽、嫩、滑的南国风味对创新的变化影响颇深。“万变不离其中”,传统的美点薄皮鲜虾饺、干蒸烧卖、糯米鸡、娥姐粉果、荔脯秋芋角、马蹄糕、叉烧包、蟹黄包、奶油鸡蛋卷以及名小吃肠粉、炒河粉、艇仔粉、及第粥、猪红汤、伦教糕、萝卜糕、咸水角、凤爪、卤牛杂、薄脆、白糖沙翁、德昌咸煎饼、大良崩砂等更是历久不衰。这表明广府菜系植根的土壤是十分深厚的。

主要影响
食在广州的来由
清代上海在五口通商开埠以后,广东人蜂拥至上海,从事与贸易相关的工作。居沪广东人,短时间内就猛增至四五十万;配套的粤菜馆成行成市地开办起来,逐渐征服了上海人以及其他各色移民,尤其是一众的文人;而文人们在至为发达的商业传媒上摇笔弄舌,“食在广州”的名声就这样开始不胫而走。

最早高度宣扬粤菜的著名人士,当数客居上海的杭州人徐珂。他在所撰的传世名著《清稗类钞》以及《康居笔记汇函》里,对粤菜再三致意,并提升到一个人文高度。如他在《粤多人才》里说:“吾好粤之歌曲,吾嗜粤之点心“。民国以后,岭南饮食在经济与北伐的双轮驱动下一路飙歌北上,在北京以谭家菜与本地的太史菜遥相呼应,共同开创“食在广州”时代的先河;在上海以海派粤菜赢得“国菜”的殊荣,将“食在广州”推向时代巅峰,臻于“表征民国”的饮食至高境界。

在作为上海地标的南京路上,主要餐馆多为广东人所开。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均为广东人所开,均附设高档餐厅。从新新公司独立出来的新都饭店,更是后来居上,力压群雄;上海滩名人杜月笙当年为其子摆的婚宴,即席设于此。与新都饭店望衡对宇的新雅粤菜馆,抗战胜利后三分之二的客人都是欧美人,李宗仁代总统曾在此宴请各国各界贤达。

民国时期,粤菜在上海逐渐取得霸主地位,引起人们对原生粤菜的窥视欲望,许多记者,或者特约人士,便纷纷将在广州饮食界的所见所闻,写成文章,发回报道。上海《申报》记者禹公1924年底前往广州,发回了一篇《广州食话》,开门见山地说,“广州人食之研究,是甲于全国者”。

俗话说“食在广州,味在西关”,西关曾经是广州最繁华的美食中心,这里的美食有几百种,汇集了粤菜中最传统,也是最经典的菜品。西关是广州美食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最正宗广式点心的发源地。

2016年9月21日,世界著名的美食指南《米其林指南》发布了中国大陆地区的第一本美食指南--《米其林指南 上海 2017》,上海地区的星级餐厅名单。选出的26家星级餐厅中粤菜有9家,上榜数量最多。唯一的三星餐厅为粤菜餐厅,7家二星餐厅中有4家中餐厅,也以粤菜居多。

2022年1月18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和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承办的“跟着粤菜去旅行——粤菜文化展”在广州酒家开幕。

社会影响
19世纪初,到达北美地区的华人有很多是广东人,他们所开的馆子自然多为粤菜馆。以加拿大为例,中式餐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脍炙人口的是所谓“杂烩”。之后陆续开设了许多茶楼酒家,其菜式、点心皆仿照香港标准。在大城市,以“正宗粤菜”标榜的茶楼酒家为数很多。到上世纪90年代,多伦多唐人街里主要做的都是广东菜。

在美国,粤菜餐馆不仅受到华侨的欢迎,也受到美国人的喜爱,它们很快成为唐人街最红火的生意之一。1852年《上加利福尼亚报》曾写道:“在一段时间内,这个城市几乎所有的餐馆都是由华人经营的”。19世纪60~70年代,两位访美的中国官员也在日记中记录了他们在旧金山品尝到的粤菜:“食于远芳楼,山珍海味,烹调悉如内地”“茶点八色,果一盘,俱广产”。1960年的一次民意调查表明,粤菜是当时仅次于意大利菜的全美第二大主要菜系。2010年,广州著名小吃炒河粉被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评为年度十大美食的冠军。

据一些报刊介绍,美国有中国餐馆的近万家;英国有4000家;法国、荷兰各有二千多家;日本不下数千家。这些地方的中国餐馆,多数是粤式茶楼、菜馆,生意很旺。澳大利亚的悉尼市,在“唐人街”的影响下,饮茶已成为一个专门名词,凡到悉尼市游览的人,都以一到“唐人街”享受一下粤式饮茶用餐的韵味为时尚。粤菜的其独特的清淡风味,独领风骚,以“食在广州”的声誉驰名中外。

潮汕菜是广东菜的代表和主干,以昂贵著称,其选料考究、刀工精细,且烹调方式多样,着意追求色香味俱全,有中国最高端菜系之称。中国菜享誉全球,潮州菜堪称中国菜登峰造极之作。勇于创新是潮州菜誉满全球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潮州菜也多次以高端优质的形象在国内外亮相:2010年潮州菜代表广东参加上海世博会,2012年潮州菜代表中国菜参加韩国丽水世博会,2014年8月,潮州因潮州菜成功入选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主办的“2014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最中国美食城市”。汕头被称为“中国美食界的一座孤岛”。 因此也有“食在广州、味在潮州”一说。

食品特点
质和味
粤菜用量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而且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品种繁多,1965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介绍的就有5457种之多。

粤菜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

粤菜有三绝之说:炆狗、焗雀、烩蛇羹。炆狗,选砧板头、陈皮耳、筷子脚、辣椒尾形的精壮之狗,加上调料烹制,食时配上生菜、塘蒿、生蒜佐以柠檬叶丝或紫苏叶,使之清香四溢;雀指的是禾花雀,此雀肉嫩骨细,味道鲜美;烩蛇羹,俗称龙虎斗,是用眼镜蛇、金环蛇等配以老猫和小母鸡精心烩制而成的佳肴,因蛇似龙,猫类虎,鸡肖凤,故又名龙虎凤大烩。

地理优势
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产富饶。故广东的饮食,一向得天独厚。自秦汉开始,中原汉人不断南迁进入广州。他们不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同时也带来了“烩不厌细,食不厌精”的中原饮食风格。

用料
粤菜用料十分广泛,不仅主料丰富,而且配料和调料亦十分丰富。为了显出主料的风味,粤菜选择配料和调料十分讲究,配料不会杂,调料是为调出主料的原味,两者均以清新为本。

讲求色、香、味,型,且以味鲜为主体。畜类菜色:脆皮烤乳猪、太爷鸡、清汤牛腩等百余种。海鲜、河鲜一直是粤菜赖以生存的基本原料。

食谱特色
粤菜的第一个特点是选料广博奇异,品种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用料丰富,配料多而巧。山珍海味、中外食品,无所不有,可谓全国之冠。粤菜可选原料多,自然也就精细。粤菜讲究原料的季节性,“不时不吃”。吃鱼,有“春鳊秋鲤夏三犁(鲥鱼)隆冬鲈”;吃虾,“清明虾,最肥美”;吃蔬菜要挑“时菜”,是指合季节的蔬菜,如菜心为“北风起菜心最甜”。除了选原料的最佳肥美期之外,粤菜还特别注意选择原料的最佳部位。

粤菜集南海、番禺、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方风味的特色,兼京、苏、扬、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菜取百家之长,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善于在模仿中创新,依食客喜好而烹制。味重清、鲜、爽、滑、嫩、脆,讲求镬气,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鲜,菜肴有香、酥、脆、肥、浓之别,五滋六味俱全。如京都骨、炸熘黄鱼、虾爆鳝背等,乃吸取京菜口味而创制;铁板牛肉、鱼香鸡球、宫保鸡丁,等等借鉴了川菜口味;五柳鱼、东坡肉、酒呛虾是浙菜口味;闻名岭南的太爷鸡是徽菜口味;而西汁猪扒、茄汁牛排等,则是从西菜移植而来的。

粤菜中,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都能上席。鹧鸪、禾花雀、豹狸、果子狸、海狗鱼等飞禽野味自不必说;猫、狗、蛇、鼠、猴、龟,亦在烹制之列。而且,所有这些一经厨师之手,顿时就变成异品奇珍、美味佳肴,每令食者击节赞赏,叹为“异品奇珍”。

丰富精细的选材和清淡的口味恐怕是粤菜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粤菜味道讲究“清、鲜、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鲜味,粤菜调味品种类繁多,遍及酸、甜、苦、辣、咸、鲜。但只用少量姜葱、蒜头做“料头”,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会大咸大甜。这种追求清淡、追求鲜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广东的气候特点,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一种科学的饮食文化。

广东人喜爱吃的白切鸡,把鸡浸在开水里浸熟,保持了鸡的原味,吃的时候才加姜、盐等配料。清平鸡是白切鸡中的佼佼者,被称为“广州第一鸡”。它只用白卤水浸制,不加任何配料,但皮爽肉滑洁白清香,骨都有味。

如此美味的粤菜,背后真正的英雄是一大批技艺超群的名厨大师。北京饭店的名师康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被法国名厨协会授予“烹饪大师”的称号,这是中国烹饪史上的第一回。祖籍广东的香港名厨杨贯一厨艺精湛,以“阿一鲍鱼,天下第一”的美誉驰名世界。广东烹饪技术力量雄厚,名师名厨辈出。他们以高超厨艺,让粤菜美食大放异彩,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的烹饪后人。

粤菜的第二个特点是,用量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而且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品种繁多。

粤菜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

烹调方法
烹调方法有21种之多,尤以蒸、炒、煎、焗、焖、炸、煲、炖、扣等见长,讲究火候,尤重“镬气”和现炒现吃,做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鲜、嫩、爽为主,而且随季节时令的不同而变化,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并有“五滋”(香、酥、脆、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别。选料丰富,品种花样繁多,山珍海味、鱼虾鳌蟹都能上席。风味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

各地菜系
广府菜
广州菜又称广府菜,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最重要的流派之一,粤菜的代表,狭义上的粤菜指广州菜,此处的广州府含顺德 、南海、番禺,广府菜范围包括整个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用料丰富,选料精细,技艺精良,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还兼容了许多西菜做法,讲究菜的气势、档次。 广府菜是粤菜的代表,顺德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

广府菜集南海菜、番禺菜、东莞菜、顺德菜、中山菜、五邑菜、深圳宝安等地方风味的特色 [4-5],兼京、苏、扬、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以炒、爆为主,兼有烩、煎、烤,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说,讲究菜的气势、档次。具有选料严格、做工精细、中西结合、质鲜味美、养生保健等特点。

广府菜是粤菜的代表,源自中原。如煲仔饭、烤乳猪源自周代“八珍”美食;烧鹅源自宋朝名菜烤鸭;点心从中原传到广东后演变出今天的虾饺、干蒸烧卖等广式点心 [7-10]。在中国,自古有“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的民间谚语,在2014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广东顺德“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

著名的广府菜有:白切鸡、烧鹅、烤乳猪、红烧乳鸽、蜜汁叉烧、脆皮烧肉、上汤焗龙虾、清蒸东星斑、阿一鲍鱼、鲍汁扣辽参、白灼象拔蚌、椒盐濑尿虾、蒜香骨、白灼虾、盆菜、椰汁冰糖燕窝、木瓜炖雪蛤、干炒牛河、广东早茶、老火靓汤、罗汉斋、广州文昌鸡、煲仔饭、支竹羊腩煲、萝卜牛腩煲、广式烧填鸭、豉汁蒸排骨、鱼头豆腐汤、菠萝咕噜肉、蚝油生菜、豆豉鲮鱼油麦菜、上汤娃娃菜、盐水菜心、鱼腐、香煎芙蓉蛋、鼎湖上素、烟筒白菜、鱼香茄子煲、太爷鸡、赛螃蟹、香芋扣肉、南乳粗斋煲、菜胆炖鱼翅、麒麟鲈鱼、姜葱焗肉蟹、玫瑰豉油鸡、牛三星、牛杂、布拉肠粉、虾饺、猪肠粉、云吞面、及第粥、艇仔粥、荷叶包饭、碗仔翅、流沙包、猪脚姜、糯米鸡、钵仔糕等。

历史背景

唐代
广府菜是粤菜的代表,源自中原。随着历史变迁和朝代更替,中原移民不断南迁,尤其是唐宋时期,大量中原和江南移民迁入珠三角地区 [11] ,带来了“烩不厌细,食不厌精”的中原饮食风格。形成选料严格、做工精细、中西结合、质鲜味美、养生保健等特点。

广州市番禺区是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千年鱼米之乡,在屈九与刘璋合著的《家乡滋味—番禺乡土美食漫谈》中提到,“番禺味”有四“地利”:有山可茶,有水可鱼,有草可牧,有田可谷。对“食”,他们讲究“不时不食,不鲜不食”,而这种“腌尖”(挑剔),又是自古流传。

明代
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顺德建县,由于临近作为通商口岸的广州,商品性农业在这里蓬勃发展,果基鱼塘、桑基鱼塘相继出现,真正开启了顺德富庶一方的历史。当时的顺德“膏壤沃野弥望”,“讲饮讲食”之风在大良、陈村、龙山等城镇兴起 。明末清初,番禺县人屈大均就著有介绍家乡人文地理的《广东新语》,因为他特别喜欢吃鱼,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对吃鱼的讲究,例如:“鲚鱼头,鲤鱼尾,鲢鱼之腹,甘且旨。”

清代
据史料记载,缫丝业于清代迎来大发展,桑基鱼塘成为主流,顺德一跃成为“南国丝都”,人们鉴赏美食、研究厨艺的热情更高,推动了顺德厨师烹饪技法的精益求精。清代人梁介香在《凤城梦游录》中写道,“顺德乳蜜之乡,言饮食,广州逊其精美。”顺德美食的推陈出新,极大地丰富了广东饮食文化,顺德也因此被视为“粤菜发源地”之一,顺德菜被奉为“粤菜四系”之一。

自明清以后,外贸日盛,生产进步,商业发达。这些不仅为广州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粤菜发展的内在动力。从食材、食法、食制等呈现出的缤纷,我们可以看到广州饮食的兼容与并包:集南海、番禺、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方风味的特色,兼京、苏、扬、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

清代、在广州出现一批名菜,烹调方法已达多样化、善美化,熔粤菜、川菜、苏菜、鲁菜于一炉的“满汉全筵”(后称“大汉宴席”)在广州风靡一时,标志着广州菜的烹调技艺达到一个高峰。近代,广州菜接受西餐的影响,吸收其中的许多烹调技艺,“中菜西做”,或“西菜中做”,或“中西合璧”,都体现岭南饮食文化得风气之先,中西交融的价值取向,而同时又使自身更具特色。

上海在五口通商开埠以后,广东人蜂拥至上海,从事与贸易相关的工作。居沪广东人,短时间内就猛增至四五十万;配套的粤菜馆成行成市地开办起来,逐渐征服了上海人以及其他各色移民,尤其是一众的文人;而文人们在至为发达的商业传媒上摇笔弄舌,“食在广州”的名声就这样开始不胫而走。


主要特点
选料
广州菜最大特色便是用料丰富,配料多而巧。山珍海味、中外食品,无所不有。粤菜可选原料多,自然也就精细。粤菜讲究原料的季节性,“不时不吃”。吃鱼,有“春鳊秋鲤夏三犁(鲥鱼)隆冬鲈”吃虾,“清明虾,最肥美”;吃蔬菜要挑“时菜”,是指合季节的蔬菜,如菜心为“北风起菜心最甜”。除了选原料的最佳肥美期之外,粤菜还特别注意选择原料的最佳部位。

烹调
所谓“火候”,是指烹调时火力的大小及加温时间的长短;油温则是随火候的变化而变化。烹调时根据食料性质与口味的不同,有猛火、中火、慢火和微火四种。炒青菜、炒肉必须用猛火,而熬骨汤却用微火,有的菜肴时用猛火、时用中火或微火,火力把握得恰到好处,这正是烹调技艺高的具体体现。广州人注重火候,并不见得就懂得了温度可以使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其中体现的却是“中庸”。“无过而无不及”,以及对待不同事物采用不同的方法的辩证思维。

烹调技艺是菜肴制作的关键,广州菜博取中外烹饪技艺之长,融汇成多样而完善的烹调方法。在唐代,广州人已经懂得运用多种的烹调方法,以后发展为20余种,有其他地方常用的煎、炒、炸、蒸、炖、焗、烩,还有熬、煲、扣、扒、屈、焅、焖、浸、灼、滚、烧、卤、氽、泡、川等。即便是相同的方法,又因用料、刀工、口味、菜式的不同,而又采取具体不同的方法,如“煎”便有干煎、湿煎、蛋煎、软煎、煎封、煎酿和半煎炸等7种煎法。广州菜烹法的多样和完善,再与刀工、火候、油温、调味、造型等配套,就能制作出数千款的菜肴来,使广州菜格外地丰富多彩。

口味
丰富精细的选材和清淡的口味恐怕是粤菜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粤菜味道讲究“清、鲜、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鲜味,粤菜调味品种类繁多,遍及酸、甜、苦、辣、咸、鲜。但只用少量姜葱、蒜头做“料头”,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会大咸大甜。这种追求清淡、追求鲜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广东的气候特点,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一种科学的饮食文化。

广东人喜爱吃的白切鸡,把鸡浸在开水里浸熟,保持了鸡的原味,吃的时候才加姜、盐等配料。清平鸡是白切鸡中的佼佼者,被称为“广州第一鸡”。它只用白卤水浸制,不加任何配料,但皮爽肉滑洁白清香,骨都有味。
如此美味的粤菜,背后真正的英雄是一大批技艺超群的名厨大师。北京饭店的名师康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被法国名厨协会授予“烹饪大师”的称号,这是中国烹饪史上的第一回。祖籍广东的香港名厨杨贯一厨艺精湛,以“阿一鲍鱼,天下第一”的美誉驰名世界。广东烹饪技术力量雄厚,名师名厨辈出。他们以高超厨艺,让粤菜美食大放异彩,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的烹饪后人。

由于天气的原因,广州菜十分注重汤水。俗语说:“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先上汤,后上菜,几乎成为广州宴席的既定格局。具有广州地方特色的“靓汤”有冬虫草竹丝鸡汤、老鸭薏米汤、椰子鸡汤、西洋菜猪骨汤、霸王花猪肉汤等。

广州人的汤种类繁多,可以用各种汤料和烹调方法,烹制出各种不同口味的汤来。汤料可以是肉、蛋、海鲜、蔬菜、干果、粮食、药材等;方法可以是熬、滚、煲、烩、炖等;味道可以是咸、甜、酸、辣、酸辣等。炎夏喜用三滚的肉片、鱼片、青菜汤,冬天则喜用药炖的、肉熬的浓汤。用慢火熬的肉汤、鸡汤、鱼汤,汤水如奶,味鲜美而不肥腻。口味的清淡与喜用浓汤,用汤因时制宜,按时令而变等,这就是广州菜肴文化中饮食辩证法特色。

艺术
广州菜肴,追求色香味俱全,通过刀工、烹调、火候、佐料、拼盘、菜名以及饮食的环境等的相互配合与协调,而达到饮食与艺术融为一体的美的境界。广州名菜冬瓜盅,便是一道造型、色泽、味道都十分诱人的菜肴,其制作是用半只不去皮的冬瓜为食料也为器皿,外形进行艺术加工,内里配以肉丝、虾米、莲子、香菇等,经慢火炖至冬瓜熟透才上桌。广州菜还讲究异色搭配,“锦绣肉丝”一菜由各种色泽的食料如笋、青椒、香菇、胡萝卜、咸酸菜等切丝,与肉丝搭配而成,色调缤纷又协调,味美而又富于营养。

刀工考究,把食料雕砌成龙凤花鸟或山水风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再配以寓意美好而颇有艺术性的菜名,如以“羊城八景”命名的菜肴,以及以“百花迎春”、 “一帆风顺”、“好事发财”、“莲花鸡”、“牡丹鸡”命名的菜者等,都如诗如画,给人的味觉与其他感官同时得到美的享受,饮食不仅为了生存,而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欣赏。



潮州菜

潮州菜,也称潮菜,是享誉中外的一大菜系,是中国四大菜系之粤菜的主干与代表。
“食在广州、味在潮州”。潮州菜故属闽地与闽南相近,隶属广东之后,又受珠江三角洲的影响。故潮州菜接近闽、粤,汇两家之长,自成一派。因“色、香、味、型”并美而饮誉中外,已有千年的历史。食材讲究、做工精细,“食在广州、味在潮州”享誉海内外。 潮州菜烹饪技艺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菜在2004年荣获第五届全国烹饪技术比赛团体金奖,连续三次被官方指定作为中国饮食文化唯一代表参与世博会。
潮州菜发源于广东潮汕地区,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菜历史悠久,肇始于汉唐,形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名贵美食。
现潮州菜已发展成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名菜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烹饪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潮州菜富有地方风味,精于烹制海鲜、重视原汁原味,其选料考究、刀工精细,且烹调方式多样,着意追求色香味俱全,有中国最高端菜系之称。
潮州菜烹饪的最大特点是借重海鲜、主要烹调法有:焖、炖、煎、炸、炊(蒸)、炒、焗、爆、焯、烹、泡、扣、卤、熏、淋、烧等数十种。
2003年,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汕头市“中国潮菜之乡”称号。
2004年10月,国家烹饪协会授予潮州“中国潮州菜之乡”称号。
2017年12月,中国烹饪协会向汕头市颁发“广东汕头-中国潮菜之乡”荣誉牌匾。
2020年12月,潮州菜烹饪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发展历史
潮州菜始于唐,发展于宋、明,是与中原、闽南饮食文化相互融合而成的独特菜系。

潮州菜一贯是广东菜的代表,是中国四大菜系之粤菜主干。食材讲究、选料广博、做工精细、中西结合、质鲜味美,“食在广州、味在潮州”享誉海内外。

潮州菜是享誉中外的一大菜系,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菜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明代又进一步推陈出新,进入鼎盛时期;到了近现代,潮菜享誉海内外,是中外烹饪界的一朵奇葩,在中国乃至世界烹饪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2] 潮州文化里还有不应被忽略的畲族,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根源性地影响了潮州文化,在饮食文化上则体现为稻文化中与水稻生产有关的各种祭祀活动的供品——由大米制成的各种粿品。

据史料记载,潮州菜可追溯到汉。盛唐之后,受中原烹饪技艺的影响,发展很快。唐代韩愈临潮时,对潮菜美味赞叹说:“章举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在宋代,潮州菜的一些名菜以及与之关系密切的工夫茶均已产生。

明代中后期,特别是嘉靖、万历年间,潮州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饮食业也随之兴旺。

明代进士、户部左侍郎林熙春的《感时诗》反映了潮州菜当时的状况,诗云:“瓦陈红荔与青梅,故俗于今若浪推。法酝必从吴浙至,珍馐每自海洋来。羊金饰服三秦宝,燕玉妆冠万里瑰。焉得棕裙还旧俗,堪羞大袖短头鞋。”至明末清初,潮州菜进入鼎盛时期,潮州城内名店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近代,由于潮籍海外华侨的往来,潮州菜博采海内外名食之精华,菜式更加丰富多彩,质量精益求精。

时至今日,潮州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我国名菜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烹饪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

潮菜在2004年荣获第五届全国烹饪技术比赛团体金奖 [8] ,连续三次被官方指定作为中国饮食文化唯一代表参与世博会。 2014年入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14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最中国美食城市”。

菜系特色
总体特点
秦以前潮州属闽地,其语系和风俗习惯接近闽南而与广州有别,因渊源不同,故菜肴的特色也有别。代表品种有:烧雁鹅、豆酱鸡、护国菜、什锦乌石参、葱姜炒蟹、干炸虾枣等,都是潮州特色名菜,流传岭南地区及海内外。

潮菜历经千余年的形成和发展,既师承了传统名菜遵古法制的风味,又溶合吸收了粤菜旁系广州菜、东江菜的酱料佐食而发展,在传统风味的基础上,集各地名菜的风味和烹饪技术,精制创新,“色、香、味、型”并美而饮誉中外。

潮州菜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地方菜,崇尚清淡口味,制作工细精巧,注重养生。潮州菜在选料、制作、火候、调味和营养配置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征:取材广博,特别擅长烹制海鲜,素菜荤做,调味独特,筵席间穿插考究的工夫茶等等。

著名的潮州菜有:潮州卤水拼盘、潮汕牛肉火锅、卤水猪手、卤鹅肝、蚝烙、潮州打冷、芙蓉虾、沙茶牛肉、潮州牛肉丸、水晶包、豆酱鸡、护国菜、什锦乌石参、干炸虾枣、金不换炒薄壳、金瓜酿芋泥、潮汕鱼丸、普宁豆酱鸡、普宁豆干、七彩冻鸭丝、反沙芋、厚菇芥菜、麒麟鲍片、清炖鳗鲡汤、三色野生斑、清蒸海上鲜、牛肉粿条汤、千层肉、无米粿、炒糕粿、糯米猪肠、粿汁、潮州粉粿、白果甜芋泥、水晶球、麻枣、宵米、鸭母捻、糕烧白果等。
另外,潮州菜还以独特的酱碟闻名,不仅品种繁多,而且搭配合理。常用的酱碟有鱼露、老抽、桔油、梅膏、三渗酱、辣椒酱、沙茶酱、虾料、蒜泥醋、浙醋、白醋、椒盐、姜米醋、芥辣、辣椒醋等等,数不胜数。

潮州菜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刀工精巧、造型优美,充分运用炒、煎、炊、焖、泡、炸、烧、炖、烹、卤、熏、扣、滚等技巧。其突出特点是: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肥而不腻。

它富有地方风味,以精于烹制海鲜、重视原汁原味而著称。

潮州菜菜肴品种繁多,别具风味。
1、烹饪海鲜见长;
2、郁而不腻;
3、荤菜素做;
4、汤菜鲜美,保持原汁原味;
5、用料广泛;
6、刀工精巧;
7、注重造型;
8、口味清纯;
9、讲究食疗、养生;
10、辅以各种佐料(酱碟)。

注重色、味、香、型、器、酱,具有清、淡、鲜、嫩、巧、雅等特色。

潮州菜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清而不腻,在用料、火候、调味和营养配比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此外,潮菜筵席也自成一格。例如:大喜席用12道菜:其中包括咸、甜点心各一件。喜席有两道甜菜,一道作头甜,一道押席尾,头道清甜,尾菜浓甜,寓意生活幸福,从头甜到尾,越过越甜蜜。有两道汤(羹)菜,席间穿插上功夫茶,解腻增进食欲。如此等等,与广州菜,东江菜的风格迥然不同。
潮州菜特别重视配酱调味。不同菜色,配以不同酱碟,一菜一碟,咸甜酸辣,各有讲究。而酱料中的南姜、梅膏、鱼露、红豉油、三渗酱等,尤为潮州特产。潮菜酱碟繁多,蔚为大观。

潮州菜在讲究色、味、香的同时,还着意在造型上追求赏心悦目。厨师用竹笋、萝卜薯类等,精工雕刻成各式各样花鸟造型,作为点缀或菜垫,形成独特的“彩盘”艺术。潮州菜的筵席自成一格,大席喜用12道菜,其中咸、甜点心各一道。喜席必有头尾两道甜菜,称为“头尾甜”。为弘扬潮州饮食文化,使潮州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使人们真正领略南国美食之都的风采。远方的朋友,此时此刻,您也许会感觉丝丝清香,这阵阵的香哟!它将乘载您的思绪悠悠飘向风景如画的潮州,那道道喷香的潮州菜加上潮州人的热情好客,一定会令您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潮州菜的特点,是善于烹制以蔬果为原料的素菜。对蔬菜果品,粗料细做,清淡鲜美,营养丰富,如护国菜、马蹄泥、厚茹芥菜、糖烧地瓜等,皆为美食家所称道。潮州菜之所以享有盛名,不仅在于用料丰富,还在于制作精妙,加工方式依原料特点而多样化,有煎、炒、烹、炸、焖、炖、烤、焗、卤、熏扣、泡、滚、拌等,而且刀工讲究。多样化的制作方式,形成了潮州菜的风味特色。

潮菜烹调手法多变,精制细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潮菜,享有“功夫菜”之誉,刀工、烹制都很考究,烹制过程又充分运用炒、煎、炊、炖、烹、卤、熏、扣、滚等各种手法,使不同的菜式烹制出来后都极为个性化。

用料特点
(三多特点)
一是水产品多。大半取于海族,鱼、虾、蚌、蛤等一直是潮菜的主要用料,可以烹制成许多名菜美食。

二是素菜式样多、且独具特色。它是通过肉类烹制而成,上席时见菜不见肉,是素菜荤做,使它达到“有味使三出,无味使三入”的境地,让青蔬软烂不糜,饱含肉味,鲜美可口,素而不斋。名品有厚菇芥菜、玻璃白菜和护国菜等数十种,是广东菜系中素菜类的代表。

三是甜菜品种多,而且用料特殊。红薯、芋头、南瓜、银杏、荸荠、莲子、柑橙、菠萝和豆类等植物固然常用,而肥猪肉、五花肉等荤料也可制成上等名肴。以植物做的甜腻相宜,代表作品有金瓜芋泥、清甜莲子、羔烧白果、甜皱炒肉等。潮菜尤以烹制海鲜见长,如明炉烧荸、生炊龙虾、炊鸳鸯膏蟹、红炖鱼翅、红炆海参等,都以新鲜水产品为主要原料,味道清鲜,郁而不腻。又如清炖乌耳鳗、清汤蟹丸等,汤菜清炖鲜美,保持原汁原味。潮州菜的甜菜更具有特色,如甜皱炒肉,其皮起皱纹,肉软烂甘香,甜味清浓。

潮州菜还较讲究调料,各样菜肴上席时,必配上酱碟佐食,如生炊龙虾必配橘油;生炊蟹必配姜末醋;干烧雁鹅必配梅膏芥末;清炖白鳝、清炖水鱼必配红豉油。酱碟繁多,蔚为大观。

制作工艺
潮州菜中的炸制工艺分为生炸、脆炸和吉列炸。

生炸
概念:生炸是指原料经腌制之后,不挂浆糊,直接放入油锅炸至表面金黄酥香的方法。
要领:生炸需先烧热锅,加入油,把油加热至六成热时放入原料,然后端离火位浸炸至熟,再回炉以猛火加热,在较高的油温下炸至表面呈金黄色。另一方法是多次炸,即原料入油炸一定时间后取出,略停一下重新放入油中炸,反复炸2~3次,直至皮脆骨酥时取出。经生炸后的成品,有些还要回锅加调味品拌匀,使其符合菜肴对味的要求。

烹调方法
潮州菜的主要烹调方法有:焖、炖、煎、炸、炊(蒸)、炒、焗、爆、焯、烹、泡、扣、卤、熏、淋、烧等数十多种。

常用食材
龙虾
以龙虾为主料的菜肴,在潮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筵席中有没有龙虾,往往是评价潮菜筵席是否上档次的标准。龙虾的品种繁多,在潮州菜中,最常用的是花龙、本港龙和红龙等。花龙是这些龙虾中质量最好的一种。在潮州的各大酒楼食肆,龙虾的最主要食法便是生炊,龙虾还有明炉煮豆腐和生龙虾沙律等创新做法。

象拔蚌
象拔蚌在潮州酒家俗称为“象鼻蚌”,近数年潮州酒家才开始作为烹饪原料烹制菜肴。象拔蚌味鲜甜,肉质爽脆,在潮州菜中,它的吃法有多种,常见的有片成薄片生食,配上麻油等酱碟;其次有和潮州特产酸咸菜等一起煮成汤,也可煮粥、油泡、生炒等,烹制象拔蚌时切忌过火,否则肉质变韧。

响螺
响螺是潮菜筵席上较贵重的海味,潮州名菜“明炉烧响螺”就是以响螺为主料,其次在潮州菜中,人们还喜欢将响螺的头部和尾部用来炖汤,而中间称为“螺盏”部分,则经常切成片后用来“白灼”。潮州菜烹制响螺的技术要求很高,特别是在刀工、火候上十分讲究。

东星斑
石斑的种类繁多,东星斑是潮州菜中常见的海鲜品种。东星斑的色泽有蓝色、红色、褐色及黄色等,体形比一般斑鱼瘦长,头部细小。东星斑因为头部细小,肉较多,而且颜色雪白。在潮菜中,东星斑常被用作生炊。东星斑的外皮光滑,炊熟的鱼皮裂开,见到那雪白的鱼肉,颇吸引人。

佃鱼
佃鱼又称豆腐鱼,是潮州人民日常食用的海鱼,色泽雪白中略带微黄,全身肉质相当嫩滑柔 软,唯有鱼身一条脊骨,其牙齿幼细尖长,极为锋利。

草虾
潮州菜使用的虾类中,草虾可以说是最常用的一种。草虾呈绿色,和九节虾、沙虾相比,草虾口感差、较粗糙、甜味也较差,但其体型适中,价钱也相对较低。潮菜中经常用它作虾生、打虾胶、盐焗或加蒜茸清蒸等之用。

肉蟹膏蟹
肉蟹、膏蟹即是青蟹中的雄蟹和雌蟹,是潮州菜中最为常见的蟹类。肉蟹“肉”字当头,当然是突出其蟹肉,优质的肉蟹,蟹肉丰满、爽滑鲜甜,有一股清香的感觉;膏蟹的“膏”,实则是雌蟹的卵巢,膏蟹的膏质稠密,蒸熟后膏质鲜红透亮,十分夺目,香滑可口。潮菜烹制肉蟹、膏蟹,最流行的是“生炊”,配姜米醋上桌。

潮州冻蟹
潮州冻蟹是很有特色的潮式家常菜,端午节时有很多人家都自己做来吃。潮州人将洗净污泥的原只螃蟹入锅煮熟,放凉。再撕去蟹的鳃叶,敲裂蟹壳,斩件上桌,就是这么简单。冻蟹,虽然是一道凉菜却有使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冰凉的冻蟹,肉味鲜甜清爽,蟹黄脂凝透香。有厨师表示,其实食客也可以在家里自己做冻蟹,但冰凉螃蟹的功夫可不简单,电冰箱有助冰凉的效果,可要掌握冷冻的时间。过冷,破坏了肉质的清鲜。酒家的师傅介绍说,氽蟹的沸水,要加些糖、盐,这可是可以列入秘笈的独门技法。

虾蛄
虾蛄是潮汕海产之一,肉肥嫩,味鲜甜,且甜中带香,香中带脆,食用价值很高,和对虾、膏蟹齐名,都是潮菜海鲜菜肴常用烹饪原料。农历正月的虾蛄最肥美,无论个体大小,都是肉饱膏红,煮熟时,浑身赤红,色泽鲜艳,香味诱人,不管谁见到,都想尝尝其中滋味,这个时间的虾蛄,食用价值最高,俗称“赤心虾蛄”。

薄壳
为潮汕地区贝类海产品,壳呈青绿色,因其壳薄,故称为薄壳。薄壳体小肉也小,但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价钱也便宜,主要为潮州人们日常佐膳菜肴。日常潮州人烹食薄壳,主要是加入少许金不换同炒,或以薄壳作配料煮面条汤等。

鲜鱿
鲜鱿即鲜鱿鱼,也是潮州不论家庭或酒家经常食用的海产品。鲜鱿在潮州菜中主要用于炒、汤或白灼,打边炉等,其代表菜是“炒麦穗花鱿”,至于晒成干货,则是潮汕地区的干鱿,较著名的是南澳的“宅鱿”。经典潮州菜


客家菜

客家菜,如同客家语一样古老,是中华汉族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原汉人迁徙南方定居下来后创造出一种新的饮食文化。 客家菜可分为“山系”“水系”“散客菜”。按流派,客家菜分成五个流派:赣南派、闽西派、梅州派、东江派、海外派。

客家菜主要流行广东的梅州、惠州、深圳 、河源、韶关 ,江西赣州、福建龙岩、三明、漳州,台湾省新竹、苗栗等地  。

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是盐焗鸡、客家酿豆腐、客家盆菜、猪肚鸡、酿苦瓜、梅菜扣肉、三杯鸭、酿蚝豉、酿春卷 、三及第汤、腌面、艾粄、萝卜粄、碗粄、白斩河田鸡、兜汤、汀州泡猪腰、仙人冻、麒麟脱胎、四星望月、芋子包、芋子饺等与潮州菜比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在粤菜或闽菜系中独树一帜 。

客家菜是客家人共同的文化财富,是海内外客家人舌尖上的共同记忆,更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文与经济的沟通桥梁。 客家菜保留着中原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 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 因此客家菜传承了中原饮食文化,客家人南迁后新的食材和习惯具有融合各地精华的独特风味。
其中长汀(汀州)(2005年11月)和梅州(2006年1月)为中国烹饪协会公布的中国客家菜之乡。

2022年4月29日,客家菜烹饪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为Ⅷ-113。

历史成因
客家菜是中原北方菜系南迁之后的产物,既保留了中原的烹饪方式与口味习惯,也完美地利用了当地山野的食材,长期成长于山野之间,注重方便快捷与便于保存贮放,食材制作与劳动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突显的是民间特色。

客家菜的产生,与客家人族群的形成紧密相关,与客家人南迁的路线高度同源, 客家菜有“咸、熟、香”的特点,这与客家人多居山区的特点分不开,历史上的客家人耕作播种,体力消耗大,需要补充大量盐分,所以饮食以咸香为主。此外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咸的菜更能长时间保存。肉食多,是因为平时难得吃上一次肉,但春节等传统节日,客家人大块吃肉,绝不吝惜。

客家菜如细分可分为“山系”、“水系”、“散客菜”。山系即我们惯常所说的“客家菜”,分布在梅州等地山区,而水系指的就是“东江菜”。也就是说,东江菜原本是客家菜中的一种。中国烹饪大师、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钢文将客家菜分成五个流派:赣南派、闽西派、梅州派、东江派、海外派。“梅州派是客家菜的代表,东江派是客家菜中的一派。”

客家饮食承传了中原饮食文化和南迁后新的食材和饮食习惯,又受临近的畲族等土著、广府系的饮食文化影响,古风浓厚、独具特色。

广东客家菜以东江菜为代表,菜品多用肉类,极少水产,主料突出,讲究香浓,下油重,偏咸,以砂锅菜见长,乡土气息浓郁。 传统的东江菜用的酱料较为简单,一般用生葱、熟蒜、香菜调味。东江菜兴起于惠州、河源一带,包括惠东、博罗等地,这些地方多属于东江流域。食材来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距离河流、大海近,食材自然选用水产品较多。梅州派是客家菜的代表,梅州客家菜保持了浓郁的乡土味、食材原本的鲜味,较少用味道浓郁的调料品。

客家饮食

作为豫菜的发祥地,北宋时期开封的饮食文化,被视为中国饮食文化史上辉煌的里程碑,对客家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美食顾问,河南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馆长孙润田到福建省龙岩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客家文化考察。考察归来,他深感客家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与中原及开封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一脉相承,客家饮食保留了大量的中州古味,是古代饮食文化的“活化石”。完整保留中原饮食特色的又属广东地区的东江客家菜,东江多山川地貌,气候和物产条件与中原相似,因此在食俗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东江菜用料以家畜、家禽的肉类为主,所谓“无鸡不清,无鸭不香,无肉不鲜,无肘不浓”所重皆为陆生肉类。菜肴风格上也和中原一样,讲求主料突出,造型古朴,以盐定味,以汤提鲜,力求酥烂香浓。烹调方法多样,尤以北方常见的煮、炖、熬、酿、焖等技法见长。

客家饮食文化所受畲族文化的影响也很广泛而深刻。先从饮食的原料说起,客家人很重视的棱米,就是从畲族学来的。杨澜《临汀汇考》卷4((物产考》载:“汀人……又有棱米,又名畲米。畲客开山种树,掘烧乱草,乘土暖种之,分粘木粘二种,四月种,九月收。”说明棱米本为畲民特产,后来却成为汀州客家人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客家擂茶

客家擂茶是汉族传统饮食文化之一,史料记载宋代在中原地区已流行擂茶,在客家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美味,其制作方式古朴典雅,充分表现了客家人对汉族传统文化之传承。后来随着南宋灭亡,中原的擂茶文化只剩客家人和日本人的沫茶所保留。南宋诗人黄升《玉林诗话》所载《肝胎族舍》一诗中曰“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足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以证明研麻,泡茶款客,已是当时江南地区的一种风俗。近代作家汪曾棋先生引用成书于南宋端平二年的《都城纪胜.茶坊》中出现的“冬天兼卖擂茶”、“冬月添卖七宝擂茶”、“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头”说明历史上南宋偏安,人口众多,擂茶相当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质枣擂杵。

客家粄果

客家人的“粄”、“茶果”,“粄”为古汉语,乃古代中原地区佐茶充饥之食。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粿,谷之善者”,刘宋史学家何法盛《晋中兴书》“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南梁作家顾野王《玉篇》“粄,米饼”,唐代茶圣陆羽《茶经》引《晋书.桓温传》“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宋代文人陈藻《元日平江作》“草粿京团要贺年,玉融风俗不同天”,宋代《广韵》“粄,米屑饼也,字或作䉽或作䬳即此所本”,粄食曾是士族大夫佐茶之果物点心,中和茶之苦涩,免削肠胃,可以久饮不醉茶。

客家生鱼脍

客家人食鱼生已有很长的历史,在宁化、兴宁、五华、信丰等地都有食鱼生的习惯,客家生鱼脍的特点是用的配料加了田螺香蒜醋,现在生鱼脍花样更多,有河鱼生、海鱼生、虾生等等。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东方朔传》“生肉为脍”周代《礼记内则》“肉腥细者为脍”周代《礼记》“脍,春用葱,秋用芥”而《论语》中又有对脍等食品“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述,故先秦之时的生鱼脍当用加了葱、芥的酱来调味。而唐代更是食用生鱼脍的高峰期,从不少诗人的诗词中反映了鱼脍在当时的流行程度。李白《鲁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双鱼赠余于逆旅因鲙鱼饮酒留诗而去》“双鳃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王维《洛阳女儿行》“侍女金盘脍鲤鱼”生鱼脍的制作和食用,大概在宋代达到巅峰,后随着南宋的灭亡,到了明清时期食鱼脍之风已衰落。今在被誉为客家祖地的宁化,生鱼脍为一大菜,看着软玉一样叠在盘中的鱼脍,蘸料有上等酱油和芥末酱、姜汁,吃起来口感柔嫩、软滑、腴润,只是鱼脍的清鲜略带一点点腥香,那是一种美妙的韵味。难怪唐代诗圣杜甫在《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一诗中赞美鱼脍“落堪何曾白纸湿,放筋未觉金盘空”

基本特色
客家饮食如同客家话一样古老,同时又非常包容。在经年累月的迁徙过程中,不断适应、吸收当地的水土风物和当地饮食,积累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饮食精髓,始终保留着中原的饮食基因,从而创造出自己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现今保留于农家或饭店酒家的客家烹饪技艺,仍有许多奇妙的手工作法。如酒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 双鸽。

其法是,将双鸽宰净,抹干,覆摊于瓦钵内,鸽下横放竹筷两根,使鸽身与钵底有一点距离,以畅热力,取玫瑰酒一杯置于两杯之间,然后整钵放入铁锅,加瓦盆作盖,取中火烧锅,鸽熟时杯中还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荡然无存,只是鸽肉酒香扑鼻而已。

此法仅见于客家菜谱,现时农家为更省时简便,在此基础上创出 “三黄鸡”作法,更是简单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酱油、一杯水,混置锅内,锅半腰用几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鸡一只,加盖旺火烧半小时开锅,即可食其甜香滑软的美味鸡肉。

另外,现今客家烹饪技艺中,有许多做法,溯本追源,极其古老,在现代菜谱中独具特色,如东江肉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礼记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捣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读枚,脊侧肉)。

每物与牛若,捶反侧之,去其饵(筋腱),熟出之,去其颤,揉其肉。”此法在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称为“跳丸炙”,是因其弹性能跳而名。可见,客家菜系的“捣珍”技法,出自古人,来自中原。如此种种,都说明客家烹饪术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勘称古意浓厚,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炼出的智慧结晶。

如今,饮食界返朴归真之风日浓,发扬光大客家饮食文化的精华,继承其精美神奇的烹饪技艺,无疑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饮食特色
吃素
客家对吃素有两种理解,一是不吃荤,二是没油吃。不吃荤的“荤”指肉类或动物油,没油吃的“油”兼指植物油和动物油。客家人吃素少数属于主动行为,多数属于被动行为,即艰苦的生活条件逼得你想吃素也吃不成,不想吃素也得吃。过去,除了过年过节或有宾客临门,客家人是很少买肉或宰家禽家畜的,只有家中杀了猪或农事繁重季节到墟上买点肉,才能打打牙祭开开荤。杀猪,一年之中不过一二回,到墟上买肉,一月之中也不过一二回或三四回,而且斤两也极有限。
这可难煞了家庭主妇,既要留一点作款待宾客用,还得留一点肥肉擦锅壁煮菜;剩下的肉,上有老,下有小,须怎么做,才能合家欢喜,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其结果,家庭主妇本人往往只能喝几口汤。留下煮菜的那块肥肉甚至只能在烧热的锅壁上擦擦而已,使菜不至粘锅为度。这样,貌似吃荤,其实还是吃素。或问:为什么不用植物油呢?这是因为植物油井不比肥肉便宜。过去客家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是山茶籽油(简称茶油)和菜籽油。
主要用途:一用来平时点灯以奉祀祖宗和诸神;二用来庙会时炸米饭敬神;三用来款待宾客(包括“回篮子”);自己一般是舍不得吃的。在无荤可吃的情况下,客家人最偏爱的素食大概莫过于豆腐了,它只需少许植物油即可,这也许是豆腐风靡客家地区的一条重要原因。幸好吃豆腐是革命先辈所推崇的。

吃素是我国的一种文化传统。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就是一个崇尚素食的代表人物他吃素完全是一种主动行为。他很少吃荤,甚至很少吃植物油,并非他吃不起。他的《野饭》诗说他在山里吃的是少盐无油的意米、苦笋、芋头和山蔬,但他却视为美味佳肴,感到心满意足。陆游写过数十首咏叹素食的诗。他不仅认为“菘芥、稻粱”之类的饭菜好吃(“菘芥煮羹甘胜蜜,稻粱炊饭滑如珠”),而且还感到吃素可以养病健身,益寿延年。到了晚年,陆游几乎完全不吃荤,成了一个享寿八十有五的茹素长者。此外.清初著名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李渔也主张蔬食为上,肉食次之。“肉食者鄙”,他很瞧不起那些常常吃肉却不善谋的昏庸无能的官僚贵族。
客家人吃素正暗合了科学道理。现代有人撰文说:科学研究表明,肉食品和十大死亡原因中的六种疾病(心脏病、癌症、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和肝硬化)有关。西方一些国家出现肉、蛋类食品被冷落,而以土豆为主的蔬菜和纤维丰富,特别是有防癌和避免动脉阻塞作用的食品,成为抢手货。看来客家人因生活条件窘困造成的被动吃素的行为,倒是“因祸得福”了。

吃野
先秦以来,中国人民便有“吃野”的文化传统。这里所说的“野”,主要指野菜、野果、野味。从《诗经》开始中国古代典籍中便一直有关于吃野的记载,这说明吃野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客家人承继了这一传统。以武平客家为例,据民国《武平县志》记载的野菜,有:树豆(茎高五六尺,花黄,荚长二寸,性硬,非煮烂不能吃),狗爪豆(又名虎爪豆,一茎五爪,含有麻醉性,多食令人头晕,必先用沸水煮,清水漂之三四日,外膜有浅毛,必撕去外膜乃可食),刀豆(一名挟剑豆,亦名刀鞘豆,俗呼为当箕),苦斋(即苦菜),等等;野果有:山莲子(木实,一苞一实,似栗而小,壳与栗色同,其实有云可作豆腐),稗柿(俗呼猴锥子),十月乌(生山中,叶小,木本,结果,十月成熟,味微酸无核,颗如绿豆大),紫葶子(木本,叶小,高一二尺,九月果熟,味甜有核,颗如豆大,生山中),梧桐子(即梧桐树所结之子,实大如胡椒,炒食之,颇香美),无花果(果大如杏,皮肉相连,味甜微酸),铙钹子(俗呼拔子,夏间结实如柿,肉白而微红,味甜),棘纽子(又名鸡爪梨,以所结之果,形状屈曲故也,树高大多枝而曲,果端所结子能酿酒)等等;野味有:虎,豹,豺,狼,野猪,豪猪,山羊,獭,黄麋,狸(有数种,一名猫狸,形似猫,稍大。一为果子狸,不食肉类,专采果子而食,尤嗜棘纽子。一为五段狸,皮可制裘,尾长文采可观。一为送屎狸,其遗粪有一定处。一为拱手狸,见人则前脚作拱手状如作揖),土蛇,竹鸡,雉鸡,米鸡,斑鸠,白鹭,鹧鸪,沙钻,鹌鹑,龟,鳖,蚌,蛤,田螺,石螺,石卵,白拐子(蛙之一种,梅州人尤喜捕食之),蛇(品种很多)等等,不计其数。

“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鲜、无污染,这正是营养学家所提倡的。据说,中国野菜有300多种,不仅具有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而且营养成分高于常见蔬菜。野果的品种和营养成分也很丰富,如沙棘果的维生素C含量比常见水果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它含有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长期食用可益寿延年。至于野味则更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客家居域多为南方的山区和林区,野菜、野果、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野味,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都有,可说是“水、陆、空三军”齐备。这些,都为客家人“吃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唯昆虫类食品资源如蚂蚁等,至今尚未在客家地区得到开发利用。

吃粗吃杂
以粮食而言,稻米是主食,其它包括番薯和芋都归为杂粮之属。高粱粟、狗尾粟、拳头粟、包粟(即玉米)、荞麦、谷麦(即大麦,又称毛麦)等,是薯、芋之外杂粮之主要者。稻米的制作甚粗糙。过去没有电,没有碾米机,脱壳加工仅赖砻、碓,欲成精米,颇费时力,因此吃糙米的现象十分普遍。还有一种米叫熟米,是将稻谷煮熟晒干后再砻再破的米,这种米的表皮毫无磨损,是最典型的糙米。唯其如此,它保留了稻米的几乎全部的营养成分。客家饮食文化所受畲族文化的影响也很广泛而深刻。客家人很重视的棱米,就是从畲族学来的。杨澜《临汀汇考》卷4((物产考》载:“汀人……又有棱米,又名畲米。棱米本为畲民特产,后来却成为汀州客家人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名闻中外的客家风味小吃“汀州八干”,有的也与畲族先民的习俗有关。

以菜肴而言,总的特色是:第一,重山珍,轻海味。这既不算粗,也不算杂。这是由客家的自然环境决定的。第二,重内容,轻形式。这与客家人大多喜欢实实在在、不甚追求花里花哨的性格有关。第三,重原味,轻浑浊,这可以说是客家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例如袁枚即提倡菜肴的本味、独味,反对鱼翅、海参同烧,鸡与猪肉为伍,以至各不得其味。李渔也主张在烹调时保持主料的本色、本味,认为最好吃的荣料,大多宜于单独烹制。第四,重蒸煮,轻炸煎。这是因为客家人大多比较适应温性和清淡的饮食,较不适应热性的饮食。这么说来,客家菜肴并不粗;要说有点儿 “粗”的话,似乎也是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即菜名不够文学化,菜形不够艺术化,菜料不够“贵族化”,菜款不够复杂化。“不够”不等于没有,只是“稍逊风骚”而已。

就菜名来说,也有些是极富文学色彩的,如孔明借箭、八脆醉仙、麒麟脱胎、双燕迎春、四季芙蓉、玉免归巢。等等,但笔者尚未弄清楚,这些菜名是历史上就有的呢,还是当代创造出来的?再看菜料,也有一些具有浓厚贵族色彩的。以长汀的“、麒麟脱胎”为例。“麒麟”即乳狗,“胎”即猪肚。猪肚内包着乳狗,吃时切开猪肚,“麒麟”就“脱胎”了。其制法是:先将人参塞进麻雀腹内,再将麻雀塞进鸽子腹内,再将鸽子塞进小母鸡腹内,再将小母鸡塞进乳狗腹内,最后将乳狗塞进猪肚内,用线缝好;添入鸡汤、盐、葱、料酒、酱油、红糖,盆装上蒸笼入锅内蒸4~6小时。这样的菜料和加工制作方法,未免令人咋舌!不过,在客家,这样的菜料只是少数。

客家人尤其喜欢吃内杂,即禽畜的内脏,即使是充满腥气、臊气,人们不屑一顾的牛的内脏,也不例外。而且由于烹调得法,甚至能做出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参加国家的名菜谱之列,如连城的“涮九门头”和永定的“八脆醉仙”,吃内杂也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如先秦时被列为“八珍”之一的“肝月”是用狗肝制作的;而所谓 “脾析”则是用牛百叶肚制作的。吃粗吃杂,不挑食,不偏食,有益于平衡营养,有益身体健康。《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理是很有道理的。“五”是虚指,并非实措。它告诉人们,不能只吃一种粮食,只吃一种果品、只吃一种肉食、只吃一二菜蔬,要尽量吃杂一点。这种“医食同源”的饮食理论,客家早就有意或无意地实践了。


文化内涵
客家饮食民俗古风浓厚。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饮食习俗,就会发现,不论是其烹饪技艺诸如“捣珍”、“酒”之类古法的继承和演变,还是日常习俗中诸多礼仪礼规,都证明了客家人将古代中原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基源远流长;印证了客家民系历尽沧桑,多次变迁的历史。

奇巧的烹饪技术是客家人勤劳、聪慧的结晶。生活的动荡,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客家人在与自然斗争中,磨练出了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客家菜讲究功与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于奇妙中穷其食物之美味。“民以食为天”,客家人注重烹饪之术,正是其生存观的体现。

客家饮食习俗反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观念。其一俭朴好客。客家人平素饮食节俭,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大方,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足,盛器多用盆、钵、大碗,有古民遗风;其二尊老知礼。客家人设筵用八仙方桌,依辈份排座次,席间礼规繁多,吃鸡以鸡头敬老,上座留空位于已故先祖,以示敬礼,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等;其三追求吉祥。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鸡,有“无鸡不成筵”之说,既取“鸡、吉”谐音,又取鸡为掌管人间吉祥之鸟之意。过年吃“团圆饭”,元宵吃汤丸,都为取“团圆”的好兆头。

客家饮食民俗中的养生保健意识尤为鲜明。客家菜用料讲究鲜嫩,讲究野生、家养、粗种;加工讲究煮、煲、炖,讲究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营养与纤维;烹调讲究原汁原味,不使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膳食讲安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理阴阳,清降补泻,并根据时令增减食物品种。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勤于探索养生之道,善于总结保健经验,注重利用自然中潜藏的科学道理。

经典菜式
在榜上有名的系指东江客家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是:梅州盐焗鸡、酿豆腐和红烧肉。与潮菜比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这又与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因为以往客家人耕田,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其次菜咸增加体内盐份;再次草木多,养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习惯,且他们觉得火候烹得越到食物越香。
【 原味可口】 诚然,社会在不断变革,在如今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客家菜也在不断创新。传统的东江菜在现代客家人的锅头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誉。
【原汁原味】 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选料讲求野生家养粗种的食物,即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食品的质量好、味道好与客家人的生态环境好尤其是水好有着很大的关系;二是烹调方法采用煮、煲、蒸和炖等居多,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与纤维;三是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过浓的佐料,一般用生葱熟蒜调味。
【可口可心】 所谓可口可心,系指清淡的口感、实惠的价码和调和的作用。其调和作用类似现代术语“饮食疗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阴降火、清肝明目、壮腰补肾、养颜益气等功效。对于2014年,客家菜除有传统的盐焗鸡、梅州酿豆腐和红烧肉这些“老三篇”外,比较具特色的有:

客家盐焗鸡

“盐焗鸡”是广东的一款名菜。它首创于广东梅州及东江一带。300多年前的东江地区沿海的一些盐场,有人把熟鸡用纱纸包好放入盐堆腌储,这种鸡肉鲜香可口,别有风味。后来东江首府盐业发达,当地的菜馆争用最好的菜肴款待客人,于是创制了鲜鸡烫盐焗制的方法现焗现食,因此菜始于东江一带,而东江是客家所在地,故称这种鸡为“客家梅州盐焗鸡”。

水蒸鸡
选用家养或在山上用虫草谷物群养的鸡,整只放在锅里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刀切成六大块趁热吃,十分鲜甜滑嫩。另据资料介绍,这种用土法饲养的鸡比用精饲料养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余倍,可见其营养价值极高。

全猪套餐
主要有选用猪最“精华”的八个部位的肉堡成全猪汤,蒸猪红、猪杂,红烧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这种吃法类似往时,客家人一年到头在春节钉杀猪时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
则是吃牛肚岗、牛柏叶、牛心顶和牛栓肉为主,和其它地方不同,这里吃的牛柏叶没有去掉上面的黑膜,据说主要是为了健胃。

豆腐套餐

客家酿豆腐传说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想出了酿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种煮法都有,所谓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当主菜的煎酿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酿豆腐、炸豆腐皮等,还有当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鲜
万绿湖野生的桂花鱼、鳝鱼和石鲶鱼仔,肉坚滑、味清甜,不带泥腥,或蒸或炖或煎都很可口。

盆菜

流传广东、香港围村一带近千年的“大盆菜”,又名“大盆宴”,以黄氏为主,据传当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品尝后难以忘怀,遂仿之行“千叟宴”而名声大振,盆菜比之有来头的“一品锅”更富有乡土气息,看似粗粗的盆菜实质烹饪方法十分考究,分别要经过煎、炸、烧、煮、焖、卤后,再层层装盆而成,内里更有乾坤,由鸡、鸭、鱼、蚝、腐竹、萝卜、香菇、猪肉等十几种原料组成。盆菜吃法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的宗亲法度,一桌子食客只吃一盆菜,寓意团圆,一派祥瑞气象。大家手持筷子,在盆中不停地翻找,定然会呈现出情趣盎然的情景,而且越是在盆深处的菜,味道越鲜美。传统的盆菜以木盆装载,现时多数改用不锈钢盆,餐厅亦有采用砂锅的,可以随时加热,兼有火锅的特色。

流派
客家菜可分为“山系”“水系”“散客菜”。按流派,客家菜分成五个流派:赣南派、闽西派、梅州派、东江派、海外派。
广东客家菜以东江菜为代表,菜品多用肉类,极少水产,主料突出,讲究香浓,下油重,偏咸,以砂锅菜见长,乡土气息浓郁。

客家小吃
客家小吃是客家饮食的另一部分,每种小吃几乎都与农事季节有关,或者说反映了一种客家习俗。
【正月元宵节】 元宵节客家人总要吃汤丸和悬挂花灯笼。汤丸有咸与甜两种,取“团圆”的好兆头。客家人的习惯是过了元宵节、吃了汤丸以后,就要送回家过年的亲人出远门,表示祝愿亲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来团圆。在元宵节或早三几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厅的梁上悬挂大花灯笼,并请亲朋好友前来吃洒祝贺,户主抱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先祖神位参拜,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是”表示祝愿,完毕后众人开怀畅饮,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一般是一个儿子挂一个灯笼,哪个围屋挂的灯笼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兴旺。
【二月二】 取下花灯,烧过年贴的对联、“利是”,清理、吃完过年时剩下的食品,如米糕、料花等,准备开春干农活。

【 三月清明】 这一期间野艾草比较鲜嫩,客家人就采来做成糍来吃。清明过后,就开始插秧了,所以有俗语说:“吃了野艾糍,肩头磨得损。” 在广州的万绿湖酒家里,还有一道叫做“野艾煎蛋”的菜式,据其朱老板介绍,野艾还具有清凉滋补的功效。
【四月八】 也叫水节,立夏节,因为是在表黄不接的时候,过节吃的食品较差,大多数吃的是杰米粉与麦皮混和做的糍。
【五月五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以表示纪念屈原,还吃酿苦瓜和用刚收成的黄豆做的客家酿豆腐。
七月十四 上半年农作物的收成与下半年的耕种已基本结束,有喜庆丰收和放假休息的气氛,这天家家户户磨豆腐、吃鸭子,还要吃多种做法的新鲜花生。

【八月十五中秋节】 吃月饼、炒田螺及板栗、柚子、山梨等瓜果。月饼、田螺都表示团圆,这天外出做工的人都要回家过节。以往还有放孔明灯作娱乐的传统。
【九月九重阳节 】也叫鬼节,客家人祖上的二次葬都在这天进行。这天吃的小吃是九重皮。
【十一月】冬至客家地区有句话叫做“冬(冬至)大过年(春节)”,意思是比春节还要隆重,因为秋收冬藏,农事已毕,一年耕稼,丰硕喜人。这天吃的小吃是萝卜糍,由于这时天气寒冷干燥,所以客家人都在这一时节腊猪肉、腌咸菜等,准备过春节,这天腊的猪肉可保存较长时间。
【春节(过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不出远门,忙着准备过年的食品、迎接远归的亲人。过年吃糯米做的油果、大笼糍,还有红烧肉、酿豆腐等客家菜。特别是大年三十除夕,客家人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吃“团圆饭”,与亲人团聚。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章贡客家菜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东江客家菜被列入惠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江客家菜制作技艺被列入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项目。
梅江区客家盐焗鸡制作技艺、长乐烧酒制作工艺、梅县客家娘酒酿造技艺、留隍云片糕制作技艺、蕉岭三及第等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凉菜
高凉菜属于粤西菜式源头之一,具有悠久历史,吸纳融合了广府菜、客家菜、潮汕菜三大菜系特色,是开放、包容、具有历史文化的菜系。高凉菜是与广府菜、潮汕菜、客家菜一起构成粤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特点是原料新鲜,粗料精制,追求极致的原汁原味,清炖、水煮、白切、隔水蒸为主要做法,追求清、鲜、香、嫩的效果,这与广府菜、潮州菜、客家菜又有着区别。在粤菜中,广府菜在烹调上以炒、爆为主,兼有烩、煎、烤,讲究清、鲜、爽、嫩、滑,曾有“五滋六味”之说,用料庞杂,刀工火候要掌握恰到好处;潮州菜汇闽菜、粤菜两家之长,自成一派,以烹制海鲜、卤水见长,汤类、素菜、甜菜极具特色;客家菜多用肉类,主料突出,讲究香浓,下油重,味偏咸,有独特的乡土风味。

高凉菜,追求极致的原汁原味。高凉菜的原料新鲜,多以粗料精制,讲求原汁原味。为了保持原料的原味,高凉菜在烹饪上多以白焯、水煮、煎的方法为主,并少放调料务求带出材料最原始的风味,令食客有越清淡越滋味的返璞归真感觉,其味道可以用清、鲜、香、嫩四字概括,这与广府菜、潮州菜、客家菜又有着区别。

历史沿革
高凉,高凉是古代岭南一个极为重要的古郡县。作为茂名、粤西乃至岭南区域的文化符号,至今跨越2132年,源远流长。高凉菜,指以茂名为地理中心的古高凉所辖或者文化辐射范围的粤西特有地方风味菜,具有悠久历史,从食材来源、烹饪技法、菜式特点、饮食礼仪、饮食文化的层面,初步形成一个体系化、特征鲜明的系统,当地人称之为“高凉菜”。高凉地区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培育了灿烂的饮食文化,别具一格的高凉菜系也是构成岭南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简介
高凉菜,指以茂名为地理中心的古高凉所辖或者文化辐射范围的粤西特有地方风味菜。从食材来源、烹饪技法、菜式特点、饮食礼仪、饮食文化的层面,粤西饮食文化初步形成一个体系化、特征鲜明的系统,采用统一名称予以命名,即“高凉菜”。如同茂名白切鸡、湛江白斩鸡、阳江白切鸡、化州香油鸡都大致雷同。高凉菜“十大名菜”包括山姜头焗乳鸽、镇隆杨桃鸭、世文金猪、益盛盐焗鸡、香煎墨鱼饼、川芌白芷蒸水库鱼头、隔水蒸鸡、电白蚝炸鳝炸、白灼水东芥、镇隆鱼古。“十大名小吃”包括古法淮山糕、播扬灰水籺、簸箕炊、化州糖水、柴熗粉、薯包籺、化州牛杂、食惯嘴粉、霞洞豆饼、高州豆芽粉。




湛江菜
湛江是粤西最大的海滨城市,三面环海,依山傍水,气候温和,旧称广州湾。湛江市有150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产资源非常丰富,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海鲜品种都可以在这吃到。

菜式特点
俗语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天然丰富的海产自然成为当地最著名的美食,“年年有余”这句话在湛江地区被改为了“餐餐有鱼”,可谓无鱼不欢。 湛江菜最大的特点是选料鲜活,原汁原味。粤菜一向以清淡的口味见称,而以湛江菜为代表的粤西菜更是将“清淡”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粤西菜的原料新鲜,多以粗料烹制,讲求原汁原味。为了保持原料的原味,粤西菜在烹饪上多以清焯、水煮、煎及白焯的方法为主,并少放调料务求带出材料最原始的风味,令食客有越清淡越滋味的返璞归真感觉。这种做法和味道与传统广府菜以及潮州菜、客家菜等广东菜系相比,可谓自成体系,独具浓郁的地方风味。 为了做到“原汁原味”,湛江菜的很多食材、调料都是直接从粤西地区进货,大到一只鸡、一条鱼,小到一瓶酱油、一棵葱,都保证用料鲜活。 对于湛江菜,可能大家心目中印象最深刻的要算湛江鸡。其实,除了湛江鸡、白切鹅、盐水浸杂鱼、水东芥菜等传统菜式之外,特色美食还有雷州黄牛、安铺鱼生粥、吴川蟛蜞汁、雷州大粽、徐闻山羊、烂镬炒粉、甜薯羹、猪笼饼、吴川麻鸭、安铺鸡饭、塘蓬镇生炆猪肉、鸭仔饭、拌粉、薯粉索、炭烧生蚝、蛋黄虾饼、树叶搭等。

湛江雷州地区菜式又称雷州菜,烹饪具有岭南文化特色, 是广东四大菜系之一。通过炆、炖、煎、炸、灼、烧、蒸、炒、泡、扣、清、淋等10多种方法,让食材的美鲜程度和营养饱和度发挥到极致。 雷州土菜虽然其貌不扬,用料也不算高档,但是味道、营养一点都不逊色。以饭食为例吧,有三种:白饭、鸡油饭、金捞饭。金捞饭名字贵气,但原来只是用雷州当地一种药用野菜拌饭,雷州妇女坐月子的时候就是用这个饭作为补品之一的。

代表菜式
白切沙姜鸡

湛江菜的代表,果然不同凡响,一端上桌光凭金黄油亮的外表就让记者在心中打了10分,挟一块入口,皮爽肉滑,鸡香味非常浓郁。吃的时候蘸一点沙姜酱油汁,更是“惹味”。据“茂港渔村”的大厨介绍,这些湛江鸡真正是从湛江农家收购过来,挑选的都是阉过的公鸡,一般需养200多天后才可食用,所以肉质特别嫩滑。再来上一碗用鸡油拌的米饭、一碟清淡的青菜,这便是最正宗的粤西人家农家饭,简单又不失美味。

白灼水东芥菜
水东芥菜在电白原产地定点收购,天然无污染,色泽翠绿爽口鲜甜,只要用清水焯一下就可上桌,入口甘甜爽脆,没有任何渣,更没有一丁点苦味。

豆芽炒海蜇
选用自传统的绿豆芽,不用激素培育,白嫩、幼细、爽口。海蜇也是湛江电白一带的海蜇,用传统方法处理后,保证原味。两者猛火爆炒即可,新鲜爽口,一道极其普通的家常小菜,却因用料的精良而带出了山珍海味难以比拟的鲜味。

香煎天然虾皇
虾的个头很大,入口却清甜无比,肉质结实弹牙,让爱虾的人大呼过瘾。

焗番薯芋头
很农家的一道菜,表皮是层糖浆,薄薄的、脆脆的,里面则很粉,不像潮汕番薯那样甜,即使多吃几块也不会觉得腻。

干煎白仓鱼

鲳鱼在煎制之间稍加腌制,一来去腥,二来提鲜。大块的鱼肉吃起来很过瘾,几乎没有鱼刺,外酥里嫩,吃的时候不用加任何调料,要的就是那最原始的鲜美。

拌粉
俗称腌粉,是广东湛江市徐闻县以及福建闽东地区四季皆宜的汉族小吃,拌粉即“腌”即吃,食用虽方便,但原料(粉丝)的制作过程却颇为复杂。最为讲究的,要数是迈陈村所产的粉丝。先在清水中浸泡大米24小时,取出磨成粉后,用特制器具将水压干,煮米粉至半熟、捞起,放在石臼中舂软、拌和。然后,把米粉装进特制机具里,压出粉丝,经滚水中烫熟,再用冷水浸一两个钟头,捞起便成。粉丝在选料上也很考究,太差或太粘的米都不成。一些外地大米不易制作,只有徐闻本地出产的大米才是上等的原料,才能生产出上等的粉丝:丝细、色好、柔韧、不黏糊、不断丝。 [2]

树叶搭
又名树叶饼,原为过年时徐闻县民间制作的食品,此饼制作时,先取糯米用清水浸泡,磨成米粉,用糖水把少部分米粉搅和成泥状,捏成一个个扁圆体——俗称“饼婆”;把“饼婆”放在糖水中煮熟后捞起,与余下的米粉搅拌均匀,若太干则加添煮过“饼婆”的糖水,使其成为膏状的“粉泥”;再取“粉泥”用手指捏成一个个扁圆形的饼坯,中间包上馅——馅为炒过的、掺糖的花生米、椰丝、瓜籽及冬瓜糖等——然后,在其外层(两面)贴上具有特殊香味的菠萝蜜树叶,蒸熟,这就是“树叶搭”。


粤菜的十大名菜
白切鸡


白切鸡不仅是一道经典的广东菜,更是一道中华民族特色菜肴。白切鸡始创于清代的民间酒店里,鸡在制作的过程中不加调味料白煮而成,吃的时候随吃随斩,所以也叫“白斩鸡”。
白切鸡是一道凉菜,装盘后看起来皮黄肉白、吃起来肥嫩鲜美,是一道下酒好菜。

烤乳猪

烤乳猪是广东广州最著名的特色菜,而且还是“满汉全席”中的主打菜之一。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烤乳猪就是宫廷名菜,很受皇宫贵族们的青睐。如今的烤乳猪虽然已经传遍大江南北,但是一般的饭店里还是吃不到,只有高档的宴席上才会出现这道菜。

烧鹅

烧鹅是广东省的特色美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最著名的深井烧鹅采用传统的技法和陈旧的深井烧制而成,看起来色泽金红、吃起来味美可口。

红烧乳鸽

红烧乳鸽是广东省的传统名菜,是把乳鸽先煮,再晾,后过油而成,吃起来外酥里嫩,鲜香可口。都说“一鸽胜九鸡”,红烧乳鸽精细的制作工艺加上乳鸽的营养价值,让很多人都对这道菜爱不释手。

白灼虾

白灼虾是广州人最喜欢的一道菜,白灼的意思就是把原汁原味的鲜虾直接放进清水里直接煮,这样就保留了虾肉的鲜、甜、嫩的特点,吃的时候蘸着酱汁就可以吃。

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属于广东客家菜,梅菜是广东客家的特产。梅菜扣肉是先把五花肉煮熟,加上老抽,油炸上色,再切成大片,再加上葱姜蒜和梅菜一起上锅蒸制而成。吃起来肉中夹杂着梅菜的香味,而且肥而不腻。

老火靓汤

老火靓汤又叫广府汤,是广府菜里的经典汤品。在广东有句话叫“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广东人吃饭饭前一碗汤,饭后一碗汤,这是一种习惯。老火靓汤根据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食材和烹调方法可以煲出各种不同口味的汤品。

咕噜肉

咕噜肉又叫古老肉,是广东的特色名菜。把猪肉加淀粉包裹,油炸后加上糖醋汁炒制而成,我知道的最有名的应该就是菠萝咕噜肉。吃起来酸甜爽口,好吃下饭。

酿豆腐

酿豆腐是一道广东客家名菜,把猪肉剁成泥,配上多种调料做成肉馅,装进煎好的豆腐里,吃起来汤汁醇厚、香嫩滑爽、味道鲜美,很受欢迎。

上汤娃娃菜

娃娃菜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食材,大多喜欢清炒或者烫火锅,但是这道上汤娃娃菜却把这种极其常见而廉价的食材做出了高大上的成色。


荣誉
潮州菜在2004年荣获第五届全国烹饪技术比赛团体金奖。

2004年10月1日,潮州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潮州菜之乡”。

2006年2月11日,梅州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客家菜之乡”。

2010年12月27日,“岭南文化十大名片”评选结果在广州星海音乐厅发布,粤菜入选“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潮府酒家曾连续三届应邀参加世博会。在米兰世博会上,潮府馆代表中国饮食界,展示中国传统潮州菜及工夫茶历经百年的传承与创新。

2010年潮州菜代表粤菜参加上海世博会。

2012年潮州菜代表中国菜参加韩国丽水世博会。

2014年8月,潮州因潮州菜成功入选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主办的“2014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最中国美食城市”。


[ 此帖被麒麟の喵在2023-08-19 00:17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20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08-19 0
已审核

还是蛮喜欢吃粤菜的,大晚上看到那么多图都有些饿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