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写出有高级感的比喻
2023-08-04 19:34
本文为虎嗅专栏文章
文 | 叶伟民
写作中最常用的修辞大概是比喻,灵活,自由,常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感。就像作家秦牧所言:“精彩的比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棒似的,它碰到哪里,哪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来。”
不过,很多人对比喻的认知还停留在课堂。技巧老化的直接影响是:比得不错,下次别比了。反例如下:
1、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
2、红红的太阳像一个火球。
3、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
这就是比喻中的“大路货”,提笔就来,不一定烂,但一定不会好。
第一步:形异,让本喻体差八丈远
比喻是“以其所知,喻其不知”,喻体的选择是关键。
钱钟书的比喻让人大爱,总有神来之笔。他的比喻观是:“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在《围城》中,他将”愈开愈奇效“的法则用到极致:
4、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5、可是心里忘不了他,好比牙齿钳去了,齿腔空着作痛,更好比花盆里种的小树,要连根拔它,这花盆就得逬碎。
6、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政治家的大话——女人的大眼睛,放不下的爱人——钳去牙齿的齿腔和拔去小树的花盆,老实人之坏——饭中砂鱼中刺,这些组合乍看风马牛不相及,但你细品,再细品,都是苦心孤诣的结果。
第二步:神似,神韵一点通
把喻体和本体拉远,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制造势能差。就像拳头,要打得有力,得拉开再抡,贴着脸是使不上劲的。
因而,”形异“的下一步是”神似“,找出本喻体在特定语境下的神韵一点通。例如:
7、翻开的刀口像小孩的嘴唇。(王朔)
8、外国先生读到“伍婉云” 之类的名字,每觉异常吃力, 舌头仿佛卷起来打了个蝴蝶结。(张爱玲)
9、她告诉我说,别人笑起来都是从嘴角开始往上笑,我笑起来是从左往右笑,好像大饭店门口的转门。(王小波)
“刀口”翻成“小孩的嘴唇”,读之似乎粉嫩、挂着汁液的两抹鲜红就跳动在你跟前;
“舌头”卷成“蝴蝶结”,前者僵硬得捋不直伸不开,不是打了结是啥?
“嘴巴”笑成“饭店转门”,脑洞清奇,创意十足,好像嘴皮正遭遇横风,呼呼扇个不停。
人是经验动物,都两只眼睛一个鼻子,生活体验和记忆都差不多。只是平时都点状分布在脑子里,相互无感。而高明的作家能俯瞰生活,像月老一样将看似完全不同的经验牵线,开启一段想象力的姻缘,带来幡然醒悟的淋漓之感,终达“似和不似都奇绝”的境界。
第三步:加点佐料——通感
写好比喻,除了“形异神似”,还可以在“通感”上做文章。
也就是说,不要老在视觉上打转,延展开去,把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也拉进来,如凌波微步般在多感官间切换流动,营造“五窍皆通”的舒爽感。例如:
10、但是她的声音却像一股风一样吹入了瞎子的内心,那声音如水果一样甘美,向瞎子飘来时仿佛滴下了几颗水珠。(听觉+触觉+味觉)
——余华
11、突然一阵鸟叫,好像迸溅的火星,洒满了山野。(听觉+视觉)
——聂华苓
这些高明的比喻都取材于生活,并无超出日常经验,却贵在观察、积累、研磨,内化成洞察力和想象力,最终喻出新奇,喻得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