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一种蔬果,无论是生吃还是烹饪,都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口感和香味。
然而,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现在买到的番茄没有小时候吃到的那么美味呢?
番茄,失败的登场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是番茄的老家,最初西班牙人将野生番茄带回欧洲。可是,这种看上去让人很有食欲的蔬果,很多人食用后表现出了头疼、腹泻等症状,以至于大家称其成为“撒旦果实”,在花园中仅仅被作为观赏植物。
难道这是因为番茄有毒吗?
当然不是,该背锅的是餐具。
据说,当时盛番茄的盘子是铅锡合金做的,其中的铅与番茄酸性汁液发生反应形成的化合物导致了中毒。可惜当时的人们对此并不了解,结果,番茄蒙冤。
另一种说法是当时的人闻到番茄奇怪的味道,且花与曼陀罗(一种有毒茄科植物)比较相似,因此不敢对外表艳丽的番茄下口。
直至 200 多年后,番茄才慢慢从英国皇室的私家花园端上人类餐桌,从此番茄在欧洲逐渐流行起来,后来一路传播到非洲、亚洲等地。
但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皮薄多汁的番茄虽然风味十足,可它们有些娇气,一碰一压就容易坏,很不耐储存和运输。这个缺点,使得番茄很难开拓市场,只能在当地村庄或集市中售卖。
味道变淡的原因竟然是……? 番茄难运输,这在以前影响可能不大,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在城镇中居住,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距离则越来越远,番茄的运输,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此科学家、育种家们通过研究和多年的育种培育出了
产量高、硬度好、耐储运、抗病强的番茄品种,丰富了我们的菜篮子,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但是问题它又来了。
引用
农民想要番茄卖得好、有钱赚,要的是产量高、抗病好(少打农药)、采收方便(硬度高)的品种;
消费者在挑选番茄的时候,首选的是果实看起来比较红,但是又不能太软(容易坏掉),个头大一些的品种;
因此育种家为了培育的番茄品种能卖得好,得到广大农户认可,就要培育出产量高、抗病性好、耐储运、着色均匀的品种。
但是,这也导致了番茄风味基因在番茄商品化的过程中一步步丢失。
在方便番茄运输的育种方向上越走越远后,我们发现番茄的糖、酸、挥发性香味物质等物质的含量在逐渐降低,而这些物质的含量,又与番茄的风味息息相关。 结果,番茄越来越耐储存,但原本汁水充足、沙软多汁、香味独特的番茄,开始变得味道寡淡、质地坚硬了。
除了育种方面的影响,
番茄在不同成熟时期采收,也会影响番茄的味道。
番茄分为绿熟期和红熟期,在绿熟期即可进行采摘,这时番茄果实还比较硬又有点绿,比较适合机械采收和运输,经过几天的运输,这时候到达超市和市场就正好就到达了番茄的红熟期,这种采收方式不仅大大降低了在运输途中的损失,还延长了番茄售卖时的货架期。
但是,在植株上进行红熟的番茄内部淀粉充分水解,风味会比那种早早采摘之后成熟的番茄要好不少,可惜这样的番茄禁不起运输,咱们也不太容易吃到了。
总之,一句话概括,现在的番茄,它不好吃了。
番茄,还有机会重回过去的美味吗? 好消息,答案是肯定的。
近些年人们生活品质提高的同时,大家对番茄等蔬菜水果的风味也有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对于番茄风味基因的相关研究,正在一步步进行,育种工作也在逐步开展。笔者也有幸进行过番茄品质相关研究,
后续也会继续对现有番茄品种进行风味改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能让大家重温小时候的味道。
其实,番茄只是众多蔬菜、水果等作物的一个缩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是“新鲜”的水果蔬菜已经无法满足挑剔的食客,吃饱的需求变成了吃好、好吃、吃出健康。
因此育种方向也从注重产量变为了更加注重味道和营养,以及更多地考虑消费者的需求。
譬如大白菜、冬瓜、西瓜、南瓜这类个头比较大的蔬菜,以前大家是总觉得越大越好,一家七八口人,买一个大白菜就能吃一顿;而现在小户家庭越来越多,一家往往就三四口人,买一个可吃不下
,因此近些年一些小型化的蔬菜水果更受消费者欢迎,如贝贝南瓜、娃娃菜、迷你冬瓜、小型西瓜等等,这些都是在根据消费习惯改变而做出的育种上的调整。
来源:科普中国=====================================================
难怪呀,现在吃的番茄远远没有以前小时候在奶奶家的菜园子摘的好吃~我叮咚买菜上面买到过几次特好吃的番茄,但是价格昂贵。
产量变高了的代价是番茄本身变的不如以前好吃,这代价似乎可以接受,毕竟当年我们可是连口饭都没得吃。现在大家富足起来了,好吃的番茄的又开始培育了~我想过不了多久就又能吃到皮薄多汁又便宜的大番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