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起源及山水画的基本练习、山水画技法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35 回复:5

[其他] 山水画的起源及山水画的基本练习、山水画技法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远山见月。

ZxID:37456505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蜜桃豚豚
风卷流云,玄浪破礁   发书番外不补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7-09 0
目录
一、山水画的基本练习
二、山水画的基本练习之怎样用墨
三、山水画的基本练习之怎样着色
四、山水画技法之临摹
五、山水画技法之写生
六、山水画技法之创作
七、中国山水画气韵研究
八、山水画临摹之古画推荐清单



  汉朝以前的绘画,多是人物画,虽然偶有山水为背景,也是很简单的。到了晋朝的画家顾恺之、六朝宋的陆探微,梁的张僧繇,才渐渐地创作出山水画来。他们的作品只是书上有记载,我们谁也没有见过。现在能看到最古的山水画,只有隋朝的展子虔《游春图》(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图画面上的人物楼阁虽多而占的面积特小,山水部分确实占了主要地位。这就是说人们渐渐的注意山水喜爱风景画了。

  到了唐朝,山水画才有独立的创作,在欧洲古代希腊、罗马以至中世纪的绘画也是以人物画为主题,直到十七世纪,才有完整的风景画。美丽的风景为人民所喜爱,中外一致,是出子自然的。所以,山水画是绘画上的必然发展。

  唐朝吴道子人称“画圣〞,他画过嘉陵江山水;李思训画过禁中和海外山水;王维画的山水,画中有诗;卢鸿画草堂景物是画“园林景”的开端。唐朝的画家,多半都画过各地的美丽山川,当时社会欢迎山水画的盛况可想而知了。

  到了五代和宋朝,画山水的更多了,也进一步发挥了创作的技法。荆浩的云中山顶,关仝的野店村居,赵令穰画清丽的楼阁,董源和巨然画江南风雨的景物,范宽画雄壮的华山,惠崇画江南平远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画江南雨景,李唐画中州山水,马远,夏珪画钱塘山水等,都能外师造化,中发心源。这就是说,描取真景是山水画的根源,然后艺术加工,发挥创作,才能画成不朽的和各有面貌的山水杰作。其中,李成对于寒林暮霭诸景体会最深刻,又能对于山上的亭馆仰画飞檐。郭熙作品不但能描写深山行旅的形神,并在他著作的《林泉高致》一书中专写技法。这正说明宋朝山水画的发展到了很高的阶段,透视、光线、色彩、韵味,在画面上都很突出。

  元朝,中原一般爱国的知识分子不愿做官,就寄情在山巅水涯间,以求闲适,写几笔山水画作为消遣,于是幻出了“逸品”一格。当时黄子久,吴之女圭、王权明等渐渐将山水画简化起来,其中

  倪云林更是简而又简,就成工枯木竹石、茅亭远岫的一派了。所以元朝的画家以写意为主,笔墨泽融,萧然淡远,渐渐的成为风气此后一般画家学习唐宋雄壮美丽,注重写实的山水作品就少了。


  明朝人画的山水,近接受元人画法,远接受宋画遗法,演变成了新的面貌。沈石田、文徵明的细笔山水,既不类元人画的荒率,又不似來人面的工整,而另创了一格。

  唐寅的山水是放任不羁的,但在妍丽之中,别饶神韵。仇英的山水趋于精细,比较宋画又开辟了新的生动意境。明末董其昌专重笔墨,轻视写生。他说:山川形式的新奇,画不如真山水;若拿笔墨的精妙来说,真山水绝不如画。他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很高,是画界的领导人物。从而提倡仿古,专事临摹,却成了风气。因而写生和创作的前途,三百年来受到的影响很大,大大地阻碍了中国画的发展。

  清朝的山水画,以四王、吴、恽为代表,他们是直接受了董其昌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毕生以仿古为唯一的办法。虽然王石谷,恽南田、吴历等有时也写一些真景山水,但是也竟题上仿某某人的大意,其余如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等,简直丝毫也不敢面向生活了。

  这种影响一传再传,总是拿临摹古画为最终目的。这种画风一直到解放后,由于觉的领导和人民政府的推动才大力加以改革。

  在过去三百多年,也有一部分画家不受临古的拘束,能大胆创作的,像石涛、石路、龚贤、王汉藻、武丹、黄向坚、李寅、袁江、袁耀等,各有他们独创的风格,是重视生活的。他们平日喜欢旅行,在旅行中看到祖国美丽的山川,就用传统优良的技法,描写真实的美景。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传到今天仍受到人民的热爱。



一、山水画的基本练习

  山水画的组成,可分成三大部分:

  1、树木和杂卉:2、山石和云水;3、人、物和建筑。这三大部分的用笔、用墨和着色,历代名画家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了不断地创造和洗练,已经炉火纯青,形成了民族特有的技法。我们为了少走弯路,最好先从学习前人的技法人手,等到各种基本技法比较练熟以后,在初步了解技法的基础上,再从事写生和创作比较便当。

  什么是笔黑

  国画最突出的特点是笔墨。评定一幅国画的优劣、价值的高低以及鉴别真假,都和笔墨的好坏分 不开的。国画家也只有通过笔墨才能够画出想表达的事物来。笔墨掌握得愈好,想表达的事物也就愈能“神似”和“突出”。古来有名的国画家都能掌握高妙的笔墨技巧,想画什么才能够像什么。所以说,笔墨就是国画的生命,也就是国画的灵魂。

  什么是用笔和用墨

  在古书里谈用笔用墨的论述很多,翻阅起来让人“望洋兴叹〞,所谈的多半是高深玄妙,一般人看了不可能立刻了解。所以,这里我只把“笔墨”简单而通俗地谈谈。

  “笔〞就是写字画画用的毛笔,“墨”就是毛笔所用的墨。但是,国画所谓 “笔墨”是一个术语,是用笔和用墨的总称,包括用笔用墨为主题服务的效果好坏;也说明用笔用墨所表达事物的精神是不是恰到好处,是不是生动。中国画历来非常讲究“笔墨”的道理就在这里。

  用笔勾轮廓,用墨分明暗。用笔要分出轻、重、粗、细、急、缓;用墨要分出深、浅、浓、淡、干、湿来,必须这样,才能画出远近和阴阳。在初学时很难恰到好处,须多多练习。能够正确掌握笔墨的技巧之后,则 “得心应手”“奥妙无穷”。所以笔墨妙处,只有经过深入学习,在进入创作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笔墨差之亳厘,而所表达的事物竟能失之千里。所以,国画家的成就大小,主要被对笔墨掌握程度的高低而決定。现在再进一步把笔墨的用法分别谈一谈。

  古人作画用笔的方法,不论中锋与侧锋(锋是笔的尖端,运笔时笔尖在墨线的中间叫中锋,在墨线的一边叫侧锋),都要注意起笔和收笔,画一线虽是很长,绝没有一点不用力稍有松懈的地方,所以能“精神贯注”“力透纸背”。一切直线、曲线、短线、长线,由一笔两笔,连续五六笔、七八笔,用笔虽然有顿挫(随着物形的变化,有顿挫才显笔九,参看画树千和山石勾线的用笔)、曲折,墨线变化活动,仍然要一笔画成,没有一点迟濫的现象,这样练习,可以明工了用笔的窍门。

  中锋笔用法最广,用于画树木的枝干、人物屋宇的轮廓等等。

  画点也是用中锋笔。画线时,笔到纸上赶快行笔,画到末了赶快提起,画点虽然没有中间拖的空当,但起笔时随落随起毫不停留。因为宣纸是吸墨的,无论画线画点,一停留就渗出,失去了用笔的韵味。画点(点苔用秀狼亳笔)笔落纸之后,立即提起再作第二点,很快地一气作几十点,但点和点之间不可相连,笔意笔气却要相一连,不这样必然模糊而成一片。

  笔干了。蘸墨再接着往旁边点,看起来是一个一个的点,从整体看来却是一气连成的,用来描绘近树的树叶、远树的树形、山石间的杂卉,在稍远的山上用以表示山上的小树和画中蒙茸的部分。画点若是气不贯,力不足,就同浮摆着一样,并没有长在山上树上,太不美观。所以练习画点的用笔非常重要,初学苔点领十分努力练习,天天总点,才能画到好处。画点有圆点、直点、横点、斜点、渴点(干笔点)种种都是用中锋 。

  侧笔用于特种的树叶、山石的皴擦、树干的横染(用湿笔横皴染)等。这些地方虽然也有用中锋的,但是用侧锋的比较多。侧锋用笔的法子也和画线画点是一样的,不过笔端侧用。

  作画,一笔完了紧接第二笔,要一气画成。无论多少笔必须连贯一气,若不这样,画出来是不会有气势的,也不会生动的。皴山石先要练习用笔,其次是染墨和着颜色。染墨和着颜色也必须要注意用笔,用笔若不熟练,染出来墨色、颜色必然板滥,没有活泼的气象,与用笔的精神不能调和。用笔要悬腕,虽然小画可以不悬腕,稍大的画必须站着画,腕自然会悬起来。因为悬腕用笔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这也是画国画应注意的地方。


二、山水画的基本练习之怎样用墨

  画国画须会掌握用墨。墨用油烟(墨有松烟、油烟两种,松烟写字用,作画用对于浓淡少变化,作画用油烟最相宜,因为油烟墨加水能有浓淡深浅的变化)。

  砚台用普通石砚就可以,不过用完后要洗净;若留头一天的残墨(名宿墨),或已干的渣滓磨了再用,画出来都不秀润美观的。作画时要用清水将墨磨浓,方可作画。就是用淡墨也要把磨好的浓墨蘸在笔上,在画碟中调水使淡。

  为省事径用淡墨,那么很难掌握浓淡的程度。自然用墨就很难成功。古人作画对于用墨非常注意,古人说“惜墨如金”,也就是说应当用浓才用浓,应当用淡才用淡,这是根据你所要表现的对象所决定。

  用墨须有层次与变化,这些层次与变化都是由浓淡而构成。浓墨分为浓墨、次浓墨;淡墨分为淡墨、更淡墨、最淡墨。浓的墨如黑漆一样,最淡的墨则若有若无。古人说墨分五色,实际上用起来还不止五色,这就是形容用墨变化奥妙无穷,并且仿佛有彩色趣味的意思。所以只用墨作画,也有颜色感,很美观。

  作画时用笔端蘸墨在画碟上调以清水,多调水也就更显着淡了。初学的人要在废纸上试试浓淡再画,熟练掌握以后,不必先试可直找画,就能控制浓淡。浓淡相生,才能层出不穷,这些全在自己运用中体会。

  画线画点浓墨居多,皴擦渲染淡墨居多。此外还有焦(燥)墨,就是将墨研浓,用干笔少蘸自然干燥。用焦墨须慢画,相反,用湿墨就是笔 多蘸水墨,作画自然淹润,用湿墨要快画。焦墨多作浓墨的辅助(古人有只用焦墨作画的,这是特殊画法,非造诣深很难恰到好处,初学者不必学),湿笔多表示淹润或帮助谊染。

  以上是浓谈燥湿四种用墨的法子,要深入明了必须进一步研究它的应用。

  近处的山石树木用浓墨;远处的用淡墨;萌蔽的地方用浓墨:有阳光的地方用淡墨;应当淹润的地方用湿墨;需要特别醒且的地方 用燥墨。经过实践自然会明确,必须这样,才能有层次,别远近,分阴阳,不致于模糊一片了。

  用墨更要注意到浓、淡要适宜,不可太过。一幅山水画全过于淡必然“失神”,有颜废情绪;全过于浓又显着沸气,生硬少变化。

  归根结底,用墨的法子必须多次练习,才能得到它的妙处。基本上了解掌握后,再多看古人的真迹或近代和现代名家的作品(印刷品如缩的太小,往往看不出用笔用墨的妙处,须看大张印品或真迹,研究浓墨、淡墨、焦墨、湿墨的种种变化,自然会豁然贯通的。

  用墨和用笔是相互连系的,不能孤立分开。但是也有善于用笔而不善于 用墨的,也有善于用墨而不善于用笔的。所以古人评论某画家“有笔无墨〞,或某画家“有墨无笔”。这种评论并不是说他真不知道用笔用墨的法子,而是说他的作品用笔或用墨没有达到完美的地步。

  所谓 “有笔无墨”是说用笔太刻露,渲染的不淹润,不够浑厚,用墨和他的用笔不相衬,似乎用笔没有用墨来表现物象的样子。所谓 “有墨无笔” 是说用笔太不明显,渲染的又过重,就显着模楜看不见用笔的样子。

  国画是细致的工作,所以处处不可有丝毫的忽略,才可能把你所想表达的东西很美观地突出地绘画出来。


三、山水画的基本练习之怎样着色

  用水墨画出来的山水画,基本上已经能把美丽风景的精神描写出来了。但是进一生要求更美观,并且把景物表现得更真实,就需要着色。

  山水面的着色,可以分成两大类,一为线绛着色法,一为青绿着色法。春夏的景致,万物从生,草木畅茂,宣用青绿重着色。秋冬的景致,草木黄落,宜用浅绛淡着色 (以淡赭石加墨为主色的淡着色法)。

  元朝以前的山水画对于着色非常注意真实,处处都是对照实景,虽然不是手托画板对景细描,也是对于真景有长时间的领会,或者是勾稿时作洋细的分析,所以创作出来的画才能够美丽逼真。

  如故官藏宋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青绿着色,传到今天仍是艳丽如新,国际朋友也都叹赏与惊奇的。元以后的画家大都徒取简便法,只师古人,不师造化,起初按照古人作品练习着色、渐渐习惯,很少亲身体验生活,用临仿的法子永远不变。所以一传再传。日求简便,大部作品去真景太远。

  黄子久画虞山风景,创造出一种浅绛着色法(浅绛着色在黄子久以前已经有人用过,可是黄子久用的最成功),画出来很有真实趣味。明人清人只知道仿黄子久,不知到虞山去体验生活,也很少对着一般景物,用来参证面上的颜色是不是和主题相符合。这种只师吉人的办法,一直传了好几百年,实在是贻误后学不浅。所以明清以来的山水画着色,除极少数人知道师造化以外,大多数作品是“陈陈相因,色调愈来愈灰暗”,没有真正的创作。

  练习着色先要明了古人着色的技法,随写生,随练习,注意取舍和夸张,要颜色鲜明,切忌灰暗,对景着色比较易于体会。这样,必然对着色的技法才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山水画常用的颜色:

  花青膏,单用可染天染水,加藤黄成草绿色,多加藤黄成嫩绿,用嫩绿染初春的机树和新发芽的嫩叶。花青少加藤黄是老绿,染—般树叶和山石坡面。花青加墨为螺青,用染树叶,松针及远山。

  赭石膏,点秋天树叶和染山石及人面,加淡墨是赭默,也就是浅绛着色法的主要颜色,染树干和山石及一切景物中的深赭色的。

  藤黄,单独用点秋天的树日十,加淡赭则成赭黄,可染山石。此色配合花青用处最多。

  朱膘膏,点秋天的树叶,染晚霞的天空。

  洋红膏,点春天的花树及染秋天的夹叶,极淡可染朝霞。

  胭脂膏,染朝霞的天空及染秋天的夹叶。

  石青,染山石的青色部分,或树叶中的夹叶等。石青分头青、二青、三青,要分别深浅应用,头青过深,用处较少。

  石绿,染山石的绿色部分,或树叶中夹叶。石绿也分头绿、绿、三绿三种,分别深浅应用。

  铅粉,点花树或烘染白云以及染雪景的雪白部分及雪花。

  初学作画这些颜色就够用了。当画法已有成就,大批需用颜色的时候,可以练习自制。除藤黄必领用冷水化开,其余都用温水泡开。石青、石绿须用胶调用,质粗的石青、石绿还须细研,研到极细,上边漂浮的颜色才能使用。

  凡是画青绿山水,在画山石墨线的时候,要注意减少皴法,勾轮廓、皴山石都要清楚,为的是填染青绿后,有明爽的感觉。再者,青绿着色之前,须选用淡赭和花青草绿分染一层,干了才能加染青绿,若不经过这种手续,青绿色是石头面子,直接染在宣纸上是不会秀润调和的。

  着色还应该对颜色的性质也需要进一步了解,如染后干了颜色怎样,画幅装裱后颜色怎样,都要仔细加以研究和体验,方能明确颜色的性能。花青的颜色单独用在画幅上,年久了往往走脱,变成极浅的色调。古画的远山如用花青画的,今天就成若有若无的现象。花青加藤黄是草绿,如果藤黄用多了,经过日久,藤黄和宣纸起化学腐蚀作用,变成不黄不绿的惨色,并有腐蚀纸的现象,也是常见的。赭石单用可以染山石,有时加花青是不青不赭的样子,也很美观,用来染山石更富有真实感。美丽的夹叶秋林,是多色组成的,若只用几种红色,必显着单调,而不美观,实际上也不能描绘出秋景的美丽。在斜阳返照的时候,多观察霜林的颜色,自己就可以大胆的用红、白、黄、紫、浅绿等色调配合应用。这样经常要在大自然里体验生活,才能表达现实的明快色彩,也就领会到各种颜色调配的窍门了。

  中国宣纸有它的特性,着染一层颜色干后,若再添加额色,前后的颜色很难融和,反倒把原画染坏了。有时画了一幅画,在干了的时候,觉得太浅不十分满意,就需要加添颜色,有两个办法可以补救:

  一、湿染 把画幅用清水喷湿,稍等几十分钟,水分渗下,然后用色加染。注意颜色不可太湿,太湿了颜色就浸到最物轮廓以外去了。

  二、背染 纸上染的颜色已很恰当,不能再添加了,只是浅薄而不深厚,可在纸的反面须要加重的地方添染颜色。背染虽然添染重颜色而不致把笔墨的韵味遮盖住,装裱出来显泽厚工。惟须注意要在表现深厚的地方背染,不是一律满染,否则容易刻板而不调和。切记不要染出了物体的轮廓。

  山水画本来只用水墨就能表达真实景象的,初学还是着色能帮助笔墨,并且一般看画的人也容易了解。

  着色在原则上,要鲜明,要大方,要沉着(就是不轻浮),要深厚。用色洁净,自然就鲜明了,多体验真实景物,着色就大方了。用色面点线都要注意用笔,不可轻轻的一抹。用色染山石物体和天空泉水,则需融洽而不刻露。能体会到染色和原来的笔墨协调溶化,不使颜色较原物体有突出刻露痕迹,便能深厚了。能体会这几点,在染色方面也就很有经验了。

  总起来说,着色的窍门在乎生动,在乎调融,用水多少必须合适。不论浓色或淡色,着青绿色或着浅绛色,用色的时候都要生动自然,不可有丝毫板滞的地方。其次要注意原来所画的墨线,让他处处墨色相调。古人说 “墨不碍色,色也不碍墨”,就是说明颜色是帮助墨的不足,墨是颜色的骨干。色和墨要能融化,要做到所着颜色不掩盖墨的光彩和减退了笔力才显出着色的妙处。若不会着色反将原来墨底掩盖,则模糊一片(俗称合泥)。必须多次练习,才能了解着色的生动调融的技法。初学由淡而浓,若起首就着浓色最容易有滞象。着色虽淡又不可轻浮,蓮薄一层也是同墨底不能调融的,须注意要沉着而恰当。

  古人还有没骨的画法,就是不用墨画轮廓,着手就里颜色画。

  这方法是六朝张僧繇首创的,也很能表现出山水的真实精袖。但是水画没骨山水的名家都是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才能怡到好处,初学没有根基,勉强学没骨画不容易见笔力,必须对于用笔着色有了把握以后,再参看古人没骨的作品,马上就会画了。


四、山水画技法之临摹

  临摹的目的是要向古人学习,汲取和接受遗产中的笔墨和技巧。怎样接受古人的笔墨遗产呢?初步学中国画的人,可以先从临摹中接受。但是如果认为古人的作品都是十全十美的,也不正确,所以,我们要分析批判地汲取和接受。因此,临摹不等于复制,不是向古人作品依样画葫芦地照抄一遍,而是经过细心的选择,汲收有益的成分,同时也要批判它的错误和缺点。

  临摹前的分析

  首先,对要临摹的一张画,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它的主题是什么?主题是通过什么内容表现出来的?它的构图怎样?它的主题、构图、笔墨、着色等的优点是什么?我们应该级取的是什么?

  应该废弃的是什么?这种从事分析和研究对于临摹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才能了解到什 么是优良遗产、什么是糟粕。这种分析研究,要具体地通过仔细观察中来进行的。

  观察一幅山水画有几棵树,有几处石和坡,有几座山峰,有哪些人物和屋宇等等,一—加以分析成三类:

  一,树木:凡大小远近的树木、竹草等归这一类;

  二,山石:凡大小石和坡、远近的峰和峦(高的是峰、平的是峦),以及云烟泉水等都归这一类;

  三,点缀物:凡人物、屋宇、舟车、桥梁等都归这一类。如下,这幅画取材是古画的平远构图形式,经过这样分析,问题十分清楚,然后,从事分析其他古今人的作品就不困难了。依照这样的分析可以了解它的主题、构图、笔墨、着色等方面的优缺点,明确了哪些是应当改取的還产,哪些是应当抛弃的糟粕。如此得出结论以后,就可以开始看手临摹。

  临摹必须明确目的,是为了汲取古人的经验,学习古人的技法,为创作打根基,而绝不是抄袭名画的形式。所以要在十分认真的分析之后,并仔细研究和练习,逐渐把古今人优良的技法掌握到自己手中,将来写生或创作的时候,才能画出富有民族风格的作品。

  整幅画的临摹法

  我们练习分析了临摹的基本技巧之后,又看过了不少古今人的画幅,再进行临摹成幅的名画是很容易的。

  比如有一幅画是自己喜欢的,经过分析确定有可以学习的价值,就拿一张等大的纸,开始临摹。既然了解临摹是为将来写生和创作打根基,便会觉得很有意义。从前临摹,只追求形式和画貌,不知道研求技法和汲取笔墨构图等成功的经验。依样画葫芦,勉强地求形似,是把临摹和复制混淆不清了。

  临摹一张画,先看它是绢本,是生纸,或是熟纸。我们所预备的纸张也要差不多,否则在笔墨上,因为纸的性质不同,就无法汲取遗产了。其次,看它是用什么笔画成的,大笔、小笔、羊毫、狼亳等。古人作画,一幅里有只用一支笔的,也有用粗细笔调换着画成的。再次,研究它的各部分用墨的浓改变化。研究明白了。才用炭条勾稿,将各部位仔细照样勾在纸上。我们认为是糟柏的部分,应该舍去不画,或变化着画。然后动笔,开始照原画的笔意画树木、画山石、画人物等等,经过检查和收拾以后,再染淡墨,用淡墨染山石的阴暗部分,树木的干枝,浓重的树叶,云的四周部分,和建筑物的阴晴部分等等。染的不要露笔痕,等干了,再加苔点。

  本来有随画随染的,有画完了一气染成的,还是一气染成远近浓淡容易掌握。最后照原画的颜色学习着色。

  既然临摹一张画的目的要获得它的技巧,主要能临墓出它的精神,吸收技法,不必希图乱真。倘等一次临摹的不满意,不妨再临三临,越不相似的地方,越要注意研究它不像的原因,必然在笔墨上像了才算完工。例如画枯树,一定要把“枯”的精神面出来。才算基本上吸收了古人画枯树的方法。又如画山石,一定要把石的坚硬和山的雄伟气象,淹润的精神画出来,才算基本上吸收了古人画山石的方法。

  必须这样临摹,才能把古今画里的技法,一点一点汲取的。


五、山水画技法之写生

  有了山水画的基本练习,也看过了和临过了许多古今名人的作品,在笔墨技巧上已经能够初步掌握了,对于古今人的山水画,一看也能了解它的笔墨的优劣,又学习了绘画理论,到了这一阶段,就应多进行实地写生。从前一般画家们,在这个阶段,多半是走差了路。从仿古的途径里,自由搬运,自己也以为是创造,所以作品就脱离现实很远。若能实地写生来体验生活,积下了写生素材,再艺术加工进行创作,不但富有生活,而且增添了无限的兴趣,也解决了临摹时候不了解的许多问题。

  古人和写生

  宋以前的画家,没有许多稿本可以临摹,他们大多是在熟练了笔墨技巧以后,就去描写自然。因为临摹古人的画,总感觉得受拘束,不能放胆地挥酒。所以,宋代画家到了写生的阶段,取法自然,用熟练的技法,可以大胆地加以发挥自己的剪裁创造性。画出来的作品,每个人的章法不同,作风也不同,因而创造出宋代山水画灿烂光辉的大批作品。试看古书上说:“范宽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画山水始师李成,又师荆浩。山顶好作密林,水际突兀大石,既乃叹曰‘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乃舍旧习,卜居终南、大华,遍观奇胜,落笔雄伟老硬,真得山骨,而与关、李并驰方驾。〞

  元以后的画家大都终日以临仿古画为能事,又因社会上需要,于是临仿的画家,应运而兴,形成了“师以摹仿教徒,父以临摹教其子”的风气。

  仿董源,仿巨然,仿荆浩,至于元四家的黄、王、倪、吴,更必须葬份的了。到了明末董其昌更强调了这个作风,实力所播,积重难返。

  到了清朝四王吴辉辈出,更进一步号召临摹了。四王为首的王烟客,在他的《仿黄子久画法画跋》里讲:“得其神者为董宗伯(即董其昌),得其形者,余不敢让,若形神俱得,吾孙其庶几乎!”他所谓吾孙,就指的是王麓台。现在我们看,王麓台的作品,笔墨功夫很深,章法却是千篇一律的碎石堆砌而成,哪里还能谈到创作!所以美术的价值不大。我们研究国画,虽然也读过了古人的画论,看过了古人的作品,对于这一点,须特别注意。广事临摹而不谈写生,是钻入牛角尖里,越钻越窄了。所以,翻开四王的画册,一册十二开,就找不出一开不是仿古的,但再进一步研究,又不是完全临摹品,不过是仿某家的笔意或某家的章法,在题识上写明仿某家。足见那时候的社会风气崇尚仿古,忽略了现实主义的作品。

  现在这种事不存在了,这种“变化的临摹”的作品也当然没人欣赏了。要成为一个国面家,必须实事求是的,用中国传统的技巧,画最美丽的祖国山川和新鲜事物,画出来的画,让人看到都热爱,都关心,这样的作品,才能适合现代人民的要求。因此,写生是发扬中国画的基本问题。

  谈写生就必须多游名山大川,这是有成就的画家必走的道路。

  对于初学画的人,当然不必要求太高,居家附近有树、有石、有房屋等等,或稍远的地方有山坡、有河流、有船、有桥等等,随地都可以练习写生。譬如写一树,正面看着不美,由侧面看,寻到美观的角落,就绘下来留作素材。

  画树的左右枝容易分别,树的前后枝也可以看出向上或向下生长的姿势。画石画山,勾轮廓,勾石纹脉络,在阴暗部分加添皴法,要注意浓淡远近,叫它能显得出、推得开,不要扁平而成一片。这样多次的练习,就可能展开写生的技巧了。同时,参证临摹古画中的树石各法,也能发现临摹时候所不了解,或了解不正确的各种问题。

  对与写生既已发生了兴趣,就可以经常不断地进行练习,处处留意寻找素材,找着就画,遇到一棵树,要从各面去画,结果各面的姿势绝不相同。有时在无意中能画出最美丽的姿势,有出乎意外的收获。像画山石、画人物也都是如此。处处有素材,问题在于自己会不会剪取,剪裁取景得好,就会活没有生活的气息。

  怎样搜集素材

  将初步写生时积累的素材分成细目:

  一、树木:松树、柏树、柳树、枯树(落叶树)、杂树、竹、芭蕉、杂卉、森林等。

  二、山石:石、山、平峦、高峰、横岭、远山、士坡、石坡、云、水、瀑布、水口等。

  三、人物:工人、农民、军人、动物、舟艇、桥梁、屋宇、亭台、楼房、火车、汽车、轮船等。

  初步写生要都用同样大小的纸,以便资料分类和收集,一般像本书两页大小最为相宜。平常可用白报纸铅笔画,熟练以后可直接用宣纸毛笔画。每张气生稿都要简单注明:季节、地点、时间及其它特点,如夕照、晚霞等。最好能当时着色,因为仅用文字注明容易忘掉当时景况,就有不真实的缺点。

  凡看见这三类景物,就随意描写,分类收集,日久自会积累下许多素材。同时,眼和手也渐渐地熟练,有了一定基础。进行创作时就可以从素材中充分选择应用,必然会创作出比较有价值的作品。

  在写生的时候也应当参证一些古人的画论。唐王维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其实人和马的比例没有这么大,必须参看真实物体,不要被古人的言论所拘束);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水无波;石看三面,路看两头;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等。随时体验生活,可以深入了解古人是怎样对待写生的。

  按照以上所谈,对于树、石、人、物各类进行写生,并能勤加练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后,再进一步就能用写生的法子,画整幅的山水画了。在自然景物中,有很多写生稿,本身就能构成一幅完美的山水画,能画出来非常有趣。进行写生同时也要参证古今人的作品:某画是怎样构图,某画是怎样取景,和今天所见有什么相同而又可以汲取的地方,有什么不相同的,需要研究的地方。

  大凡开始进行整幅写生时,首先感到困难的,是自然景物和看过的古今名作中的技巧不能结合;其次,自然景物繁琐的地方太多,在一幅画中不能容纳。这样,便无法着笔,面对真景反而踌躇不安。但实际上不算什么,下面有几个应注意的问题和办法可以帮助解决困难的。

  用景规取景

  用小纸板中间作一长方空洞名叫“景规”,写生时由洞向外看(立幅直看,横幅横看),愿意画的部分,都列在空洞范围内,如同照相机取最法一样,就不觉得景物的广大无边,无法容纳了,这是初步的截取章法。

  琐碎和无用的东西不画

  面对现实写生,突出的部分,美丽的部分,当然要画,琐碎的部分和不美观不必要的部分可以不画。写生必须有自由取材的能力,这是与照相不同的地方。譬如有一百棵树,或是有五十间房子,那能都描写在画面里,凡姿势好的树,或有特点的房子都要画的,其余姿势不好的树或稍远看不清楚的房子,就可以用淡笔渐渐的虚减了。这样,更是有余不尽,增加画意。

  随机变化

  写生初稿自然要真实,但有时面前的景物不太美观,也可以随机变化。譬如一棵杨柳树,树头像个圆球,很难看,就可以把它的姿势改变美观些。又如一棵树正在画面当中,位置不当,不妨把它画得靠边一些。这都是绘画比照相条件优越的地方。

  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不只能画平远风景,并且能画高远、深远风景,这是我国散点透视的长处。散步登山随走随画,而且视点高,物象远,是俯视的观察方法,好像在高楼上看风景一样,不受地平线的拘束。

  西画只能焦点透视,而中国画的取景,透视方法是比较多样的,山下画房屋,山上也画房屋,有时房屋里的陈设和人物都能描写清楚。不受地平线的绝对拘束,是中国山水画艺术性的特点之一。近日欧洲面家的作风,受东方影响很大,他们也承认中国散点透视的优点是给画家很大的自由。

  光线的问题

  光的问题在古人论画书里已有说明,看古人的作品里也有表现光的美感,但是后来的画家,只着重取神,对于光线渐渐的忽略了。如古人说“石分三面”,又说“山不分明晦,谓之无日影”,都是讲光线。中国画虽不必像西画,对光线描写得特别清楚,特别强调,但也不是不要光线。因此,画山石树木和一切建筑物等等,也必须注意物的阴阳面,注意怎样才能把阴阳面表现出来。在临古的时候,已经注意到古画各部分表现光线的阴阳面,进行写生自然也要对物象观察阴阳面。写生熟练了,一望就知道,阳面应淡,阴面应浓的办法。龚半千说:“画石块上白下黑,白者阳也,黑者阴也。石面多平故白,上承日月照临故白。石旁多纹或草苔所积,或不见日月为伏阴故黑。”这就是光线的最真切的说明。

  画影的问题

  在古人论画里也有谈到倒影的,如顾恺之说“背向有影,下为涧,物景皆倒”等等。但是,后来因为不需要,所以好多画家都不画影,因而画影的技法渐渐失传。

  历来不画影的原因:一则因为用散点透视法作画,画影左右前后无法一致;一则因为中国画是以描写物象精神为主的,画虚像的倒影似乎不必要。所以,画一人就不必画一人影,画船或画桥上有人行立,水里也不必画船、桥、人的倒影。至于山峰的倒影,树木的日影,也就更不必画了。若勉强的加上物影和倒影,反失掉了民族的风格。例如画一船,船上立一人,水中画一反影船,再画一个头向下的人影,在散点透视画里,这种现象极不调和,所以,一般都不画影。但是,当画平远倒影在画面上有它一定的作用时,无妨也可以画倒影,不过不像西画的那样清晰的表现罢了。

  染天的问题

  古人作品里有染天的,也有不染天的,究竟天空应当染不应当染呢?画雨雪、画云霞和烟霭都必须染天,不染天就不能烘托画面:若画晴天或春秋景,不染天也很调和。西画取景都是平远,仅画中间一部分景物,不画天,不画水,不能成画。这是中西画法根本不同的地方之一。所以中国山水画染天的问题,不必太拘。除上面所说的景物必须染天以外,其余的景物染天不染天都可以。

  染水的问题

  中国山水画里的染水问题,也和染天的道理差不多。有时为了烘托画面不能不染水,如画滩水的急流,海水的澎湃,染了阴面或水深的部分,才可以把水口、水花烘托的十分突出。若在风平浪静的画面,或是山多水少和水多山少的风景里,不染水更显得清爽得神。所以古人作品里有染水的,也有不染水的,全在乎灵活运用。

  写生是山水画的发展道路

  写生法是古人遗产中宝贵的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泉源。南北朝山水画家王征,是提倡写生论最早的画家之一。他遍游天下名山大川,所到的地方,都用手卷描画一些风景略图(即素材),准备随时引用到画面上去。他的主张是把大自然的精神通过自己的感情,然后写出活⚽️泼的、既有生活而又美观的山水画。

  元朝的山水画家黄公望,学会了董源、巨然的技巧,可是实际作画全从写生得来。他每逢出门,必携带着纸笔,凡遇见美丽的景物,就将它记录下来。他住富春山的时候就画富春山风景,住虞山的时候就画虞山风景,眼所看的,心所爱的景物,都用笔画出来,自然会真实生动。所以他所画的丘壑,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后世画家只知道爱他的画,临他的画,不研求他作画的本源-写生。所以,元以后的一般画家学习黄子久的画法,都离真实太远了。

  我国山水画国绕在临摹的圈子里好几百年,实在是国画发展上很大的损失。现在我们既然明白了写生的重要性,所以应该努力从事写生。

  写生和临摹须互相参证

  过去的画家有一生不知道写生的,总在古人的作品中讨生活。

  范宽说:“与其师古人,不如师造化。”这句话,真正是给人们指出了学习中应走的道路,可惜后人能够实践的不多。范宽是宋代大画家,用他自己成熟的技法,再和真实景物相结合,当然能够创造出雄伟老练、杰出不朽的作品。若是平素没有一定笔墨技法的学习,径师造化,作出画来,就免不了轻浮而不沉着,纵然景物也很真实,终于缺少民族绘画的风格,这就是汲取民族遗产太少的缘故。徒守古法,不知利用古法中高超技巧从事写生,从事创作,仅在古人的圈子里边变来变去,陈陈相因,便等于变相的临摹。只谈写生而掌握古人遗留下的各利技法,就缺乏了民族风格。所以说临摹就为掌握中国画表现方法的基本技巧。

  临摹一定数量的名画,自然会把古人遗产中宝贵技法汲取出来的。能够充分地掌握笔墨技巧以后,再从事写生和创作,自然就能够表现民族的风格了。若是有素描写生功夫,经过体验生活,能描绘祖国的风景和新鲜事物,但缺乏民族风格,还是感觉美中不足。所以说临摹和写生、创作的头系是非常密切的。

  究竟是应该先写生,还是先临摹呢?我认为对具体的情况作不同的分析。对初学中国画没有素描基础的人,应该先从山水画技法的基本练习入手,短时期练习后,初步能了解笔墨的方法,应该先临摹几张古今名画,要初步掌握一定用笔用墨的技巧和初步体会处理整幅画的构图、主题等方法,就应开始写生,要在写生过程中体会民族绘画的技巧,同时还要锻炼素描的功夫。经过一段时期写生后,再回头临摹几张自己所能体会的名画,之后,再写生或进行创作。这样不断地临摹与写生、创作与临摹,互相参证,经过一定时期,能熟练地掌握笔墨技法,并能运用自如的时候,就以研究古今人的作品代替临摹。那时,自己也就有能力进行笔墨技法上的创作了。

  至于已有素描根基的人,学习中国画就更容易。但也必须先了解一下国画的基本技法,更应该多直接临摹名作,体会用笔用墨的精神,然后去写生或创作。但要随时注意笔墨,和它所表现的效果,自然会有成绩的。同时要明确,“法古、写生和创作须相交为用”的道理,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自会成功。


六、山水画技法之创作

  怎样进行创作

  创作是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学画山水最困难的阶段。写生并不等于创作,有的画家,把写生的画稿就当成了创作,这是错误的(当然,也有少数写生的画稿,本身就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因为写生究竟被自然景物所限,不能有充分的艺术加工,使之发挥和夸大的。

  凡是创作一张山水画,第一,要有内容,主题要明确;第二,要画面壮丽;第三,要富有感染力。创作取材虽然是实景,但也要加以大胆剪裁;同时更需要把应当突出的部分尽力夸大。

  譬如在某风景地区写生,随时随地描写了许多素材,写生以后,全山的景象(或一部分美丽的地方),宛然如在目前。于是,取它壮美的部分,去掉它平凡的地方,概括地画出了某山的精神与面貌,画成以后,使人一看就是某山的风景,但切实的对比,又不十分像,而比某山还要好看。此种汲取精华、描写精神的方法,正是国画的特长。

  董其昌说过:“拿山水的奇异说,画是不如真山水;拿笔墨变化的精妙说,真山水绝不如画。〞如今我们掌握国画的技巧-笔墨,又练习了写生的技法,夸大山川的壮丽,艺术加工,自然会非常成功。

  创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进行创作之前,先要抓住主题,明确在这幅画里要表现什么?

  要说明什么问题?这样,才能开始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应先明了几个最重要的问题。

  剪裁

  在大自然中,一望无边的景物,不能一样一样地全画在画面上,即使这样画上去,也一定感到繁琐不堪,堆砌拥塞,不但主题不突出,也没有艺术的价值,所以必须剪裁。重要的部分保留,不相干的部分去掉,这是在写生时候已经谈过的。但是进一步地研究起来,什么是重要部分?什么是不重要部分?与主题内容相关联的必须存在,无关轻重的要剪裁去掉。重要的部分也要分最重要的和次要的,次要的也要相当地加以剪裁。主题的部分让它突出,让它夸大,同时还须注意构图上的恰当。所以剪裁是一件不简单的事,经验多了方能措置裕如。初学处在这个阶段,总是不敢放胆,这就是对于古画临摹或看过太少的缘故。古人怎样处理不重要的部分,必须先有深刻的体会,到自己创作时,再根据主题决定取舍,会能推陈出新。凡是不重要的部分,最好是能淡能虚,不但减少繁琐,并且能增加重要部分的灵活趣味,初学要十分注意这一点。

  夸大

  夸大就是让重要的部分突出,加倍的美化,加倍的雄壮。这样,重要的部分在画面里才能更显出精神。试看古代的人物画,凡是作主题人物的体格都比其他人较大,其实人体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作了主题人物就如此夸大?由此也可以明了,在画面上必须这样才是主题突出的重要条件之一。

  山水画内容包括最广,因此更有夸大的必要了。例如画华山的苍龙岭,应该将苍龙岭表现得特别雄壮和美丽,对于靠近苍龙岭的北峰就不必夸大了,只用淡墨画出作陪村就够了,如果把北峰也夸大地去画,必至压低了主题。如画顾和园的知春亭,必须把知春亭表现得十分美丽,背景部分的排云殿等等,也只能用淡笔作为陪衬而已。因为看画的人都是集中视力在苍龙岭和知春亭,其余背景不会十分注意的。况且“虚实相生〞是国画中最好的表现技法,明了这一点对于理解夸张的手法就不困难了。

  构图

  构图就是“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也就是仔细设计的意思。

  国画在构图上与西洋画大不相同,它可以按照画家的感受,把所见到的一切事物,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描绘出来,不像西洋画,只是按照焦点透视来作画,而是按照画面的移动的不同视点(散点透视)巧妙地作画,这样就把人所能见到的一切都能描绘在一个画面上。

  例如,视点左右移动,就可以在一个手卷里画出长江万里图,把长江从发源地,到流入海中的沿岸情景都记录下来。现在只有电影才能做到这一点,可是中国画家很早很早就有了这样杰作了。再如,视点上下移动、前后移动,就可以在一个条幅里,画出一层一层的看不尽的、山前的、山后的、山上的或山下的千山万水。在一个画面里,同时也可以画出街上的、庭院中的和房屋内的情景来。

  这都说明,中国面在构图上有着超越的技巧,在表现上不受透视的拘束,画家非常的自由。

  中国山水画构图一般分平远、深远、高远三种。人立定不动,平视,所见景物叫“平远”;视线移动,看到山前,又看到山后,叫“深远”;视线移动,从山下,一直看到山顶,叫“高远”。这就是古人说的“三远”。

  此外,在构图上还有“繁”和“简”的处理。说到“繁”,和西洋画比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都要求在非常繁杂的场面里不能显着紊乱,而要能突出地说明主题。说到“简”,倒是国画构图中的一个特点,“简”是使画面简而内容并不简,这就须要艺术加工、艺术概括。为了使主题更突出、更鲜明,画家费尽精力在“简”上用工夫。

  此外,在构图上,对空白的利用也是国画的一大特点。在不同的画面里,表现在空白的地方,确有说不尽的内容和画意,它可以是天,是水,是云罗,是其他。如果在空白处画一小船,空白处就是水的表现。这样不画一笔而能表现事物,真是特别巧妙!所以,利用空白是名画家最用心,也是最成功的地方。

  从国画的构图中,应该仔细研究它的技巧,自然会发现它比西洋画照相式的构图方法是无比优越的。在创作上,构图是最重要的,要大胆创造构图,不要被古法和西法所拘束,应该灵活运用。

  初稿

  构图好了还是个草稿(这里主要还是构思),然后再用纸作画,就画成初稿了。把初稿画成悬挂在壁间,立在稍远的地方观看。因为把画悬起来与在桌上平放着不同,画悬起来在稍远处一望,就会看出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有没有因为用笔的不妥,造成主题精神不突出;有没有因为用墨浓淡不合适,以致在章法上不能推进的地方;有没有景物距离远近大小不分,造成不合理的地方等等。一经发现,把画取下来就改,必领经过多次的观察,把所有的缺点都改正妥当,然后再用好纸正式作画。在这时候应多请教别位同志提些意见,也是帮助改正的好办法。所以,盲目一挥而就的画,总会有缺点的,甚至有原则性错误。初稿认为妥当时,就要大胆落笔,才能气势连贯,笔墨的精神也能发挥出来了。

  怎样收拾

  古人作画常说:“大胆落笔,细心收拾。”这就是指明无论多高程度的画家,创作一张画,虽然经过了初稿审慎的修改,等到正式画成之后,也难免存在某些小的毛病,或有小的不满意的地方,所以要细心收拾。用墨欠妥的地方需要收拾,用笔不美的地方也需要收拾。收拾并不是涂改,不是掩盖缺点,更不是模模糊糊的一掩盖就算完事,而是要增加美点。

  例如用笔无力的地方,不能表现出山石的精神,勾提一二笔就能显出力量;用墨晦暗的地方,略加焦墨,就能层次分明:或者山峰上添几笔线条,就能增加雄壮的气势:层峦上添几个浓点,就能将后部推远。

  这些要是不细心研究,那就很难得到良好的效果。但收拾前需注意细心瑞磨,怎样收拾,否则不收拾毛病还小,一收拾毛病更大了。只要研究哪里需要收拾,肯定之后再落笔,自然妥当了。

  定之后再落笔,自然妥当了。

  作画要表现时间性

  春、夏、秋、冬,风、雨、晦、明,因为时景不同,画法也就不同了,在写生的时候应当注意,到创作的时候更要特别注意。如画春山,柳绿桃红自成淡治,而有松秀生发的趣味;画夏山,草木繁盛,要浓重深厚,处处表现出苍翠的趣味;画秋山,红叶萧疏,自然清爽,要表现出秋高明净的面貌;若画冬景或雪景,草木凋零,生物休止,要把大自然如睡的境界表达出来。

  此外,有风无雨只看树枝;有雨无风树头低垂。至于雾、霞、云霭、早、晚等等,在写生的时候,要随时随地体验,很容易明了的,渲染的功夫,全在实践体会。至于点缀风雨中或雪中的器物,人有披蓑衣持雨伞,或穿皮衣带风帽,船有挂帆、落帆种种景象,也要从实际中体会得来。

  怎样结合古人遗产

  学画到了能创作的阶段,虽然用笔用墨是有相当的程度了,但是仍然要随时注意,随时锻炼。用笔要简,用笔的作用要繁,效果要好,不要有闲笔,也不要有废笔(即未能将事物精神表达出来的用笔)。墨也不可浪费,浓、淡、湿、干,处处要能发挥墨的作用,如此才能达到“惜墨如金”的境地。

  至于用色,也如用墨一样,浓淡的变化要时时体验真实景物,同时注意古人着色的手法。夏景固然要浓重,染春秋景也须在淡的方面求得浑厚。总之,浓着色不要滞,须要爽快;淡着色不要薄,须要沉着。这样用色的经验,非深刻体会古今名作中用色的精神,不能得着它的妙处。所以,在创作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古人的遗产,但是,切记绝对不可被公式拘束。有时遇见了特殊的地方是古今作品中所没有的,或者是未曾见过的,不妨大胆地子以创造或发展,也可能豁然贯通,得到了新的收获。

  为了结合古人遗产,就应首先了解古人的技巧,除了临摹之外,应该多看古今人的作品和他们的书画论。

  怎样汲取西画的优良技法

  当我们临摹和写生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到了可以进行创作的阶段的时候,为了中国画的丰富和发展,应该汲取西洋画的优良技法,使中国画能多样化而更富有创造性。也就是,当我们己经基本上能够掌握了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之后,要多向西洋画学习,多看西洋名画。如果能动笔画西洋画,就更有帮助了。油画、水粉画、水彩画、钢笔画等,每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手法,如时间、条件许可,都应当学一学。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技法上的优点,尤其在主题、构图、着色、光线……把它们的优点吸取过来,消化在中国画的创作里,这对于创作的帮助是很大的。在清代就有参入西法非常成功的画家,像清木画家吴石仙就是其中之一。

  点龙其在主題、构图、普色、北线……把亡们的优点没我过,来消化在中国画的创作里,这对于创作的帮助是很大的。在三十八年前,我是从比利时画家盖大士学过西画的,我觉得学西画技法对以后的创作有很大帮助,但一定要在有中国画技法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再运用,否则生搬硬套,就使中国画西画化了。在清代就有参入西法非常成功的画家,像清末画家吴石仙就是其中之一。

  气韵生动

  中国画总的要求是“气韵生动”。就是要生气活跃,韵味十足,有一种蓬勃的气派,这种生气就是气韵。中国画所以有特殊的价值,是和气韵生动分不开的。

  古人对“气韵生动”说的很多,有的含混其词过于概括,有的认为“气韵必在生知”说得很玄妙,初学的人很难了解。

  其实,简单说,“气韵生动”就是画面上要非常生动而有神气,有趣味,使人一看能被画面吸引住,百看不厌。当然,这不仅是和画的内容有关,而更主要是被面家的艺术加工的手法所决定的。例如过去有很多人画《千里江山图》,而真正叫人百看不厌、引人入画的,只有宋王希孟所画的。这是说,他画的富有生命力、感染力,使人一看就被吸引到画面里去了。常看古画的人,有句经验谈:“名画的真假先不去研究,将画拉开一看,有一种精神扑你。”这就是指“气韵生动”而说的。

  总之,“气韵生动”在评价国画上占极重要的因素,是对中国画总的要求。所以,在创作上也要争取“气韵生动”,如果,一张画只顾及得其形似,丝毫没有气的,没有趣味,这只算一张刻板的作品,或失败的作品,绝不会成为富有民族风格的杰作。


七、中国山水画气韵研究

  从前的人论画,第一先讲究气韵。究竟“气韵”是什么东西呢?不论哪一种画,它的成因固然是笔、墨、色、纸,但是叫这张画能引起人的美感的观念,在笔、墨、色、纸以外,必须还有一件东西,这件东西就是“气韵”。比如:画一棵树,画一座山,画一个人,画一匹马,能叫人一看就认得出是树,是山,是人,是马,这不过是把形式画对了。若能再使人看出树的姿势很挺拔,山的气象很浑厚,人的行动很潇洒,马的体态很活泼,眼睛一看,心中觉得爽快,这样的趣味非从“气韵”领咯不可。

  何况山水一门专抒写天地间极好的景致,若是毫无气韵,岂不成了槁木断源,一点生趣也没有了吗?所以我们学画,在气韵方面是千万不可忽略的。

  但是古人关手“气韵”的真义总不肯解释透彻,不说是“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就说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在学画十年以上的人,虽不必解释,自然会明白的。若是初学画的人,既不知道气韵是什么样儿,又得不着一个浅显的解释。这种疑团郁结不开,畏难的心既发生,学画的熱情也就冷淡了。

  “气韵”的来历,古人常常归之于天性,所以后世学画山水的对于“气韵”一层很是畏难。如今我们先把南齐谢赫的“气韵必在生知”和宋期郭若虚的“气韵得自天机,出于灵府”的种种议论放在一边,但就人为的方面加以研究。

  唐志契说:“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气有笔气、墨气、色气,运用活泼,自然生动。烟润不过点墨无痕迹,皴法不生涩而已。〞他的意思未尝不是,但为初学讲解,非从烟润入手不可。

  譬如画同样的两张墨笔山水,一张是画完了就染,一张是画完了再用淡墨水渲(用淡墨水在山石的皴擦处及树皮、树叶等处罩加一层叫做“渲”)它一次,然后再染色。将这两张画悬起来一比,看前一张觉得很干燥,看后一张觉得很浑厚、连贯。这虽是烟润的关系,但是气韵的影响也就由此渐渐发生了。若更就根本上研究“气韵”有三个法子:

  第一,要知道画理。古人的山水无不从写生得来,所以树石、人物的远近距离形成态度,处处都有研究,都有取法。作出画来处处都合乎情理,自然会生动,自然会有气韵。清朝秦祖永说:“有理方可与言气。有气无理,非真气也。”这样看起来,不背乎画理是气韵的根本了。

  第二,要多临古画。古人的画不管是从天分来的或是从功夫来的,既然可以传世,必然有几十年的心得,它的气味总不会坏的。

  我们临摹久了,它们的气韵自然与我们的笔墨化合。清朝方薰说:“委心古人,学之而无外慕,久必有悟,悟后与生知之气韵,殊途同归。”这又是取得气韵的一个捷径。

  第三,要常游名胜。既然晓得画理,又得了古人的笔墨,就可以实行写生。写生不只写景,大凡四时寒暑、晴雨晦明的真相,必然身历其境,才能领略得确实,心地越开拓,笔墨必然越潇酒。若是仅仅地靠着古人,仍不是成大家的办法,所以明朝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后作画,自然丘壑内营。〞嘉善柏古喜作山水,游寓西湖,冒雨执伞,上北高峰顶,目:“此真米南官,高房山蓝本也。”这更是气韵实验的功夫。

  “气韵”的来历,上边已说过了,但是学画的功夫不同,所以作出来的画,它的气味也万不能一样,因为气味是显露的,不必张扬,也不必遮掩,是雅是俗,可以一望而知。大凡有气势而又有风韵(趣味)的叫做“雅气”,有气势而没有风韵的叫做“俗气”。

  雅气的分别(一张画之中也有包含两种气韵的,此不过分析清楚易于识别):

  (一)雄厚气这派的画大半叠嶂重峦,雄伟浑厚。如同有正书局印的王叔明《青卞隐居图》,它的磅礴气差不多都跑到纸外头了。(神品)

  (二)苍润气。这派的画笔力挺拔,气势淋漓。如沈石田八段锦册,真有老气横秋、烟云腾溢的样子。(神品)

  (三)灵爽气。这派算是画中能品,不论何等的景致,都能画得活泼妥当,变化如意。如同王石谷宋元士二景旺,看见了真可以爽神悦目。(能品)

  (四)淡寂气。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写胸中逸气”了。一般文人学士偶然遣兴,虽是寥寥几笔,不求形似,可是笔笔沉着,有一团静穆的气象显露出来。如李长蘅山水册,实在得了倪云林天真幽淡的味道。(逸品)

  (五)清秀气。这派的画千干净净,一点烟火气也没有,而且笔墨超脱,意趣别致。如同罗振玉印的怪南田山水册,清幽之趣令人可爱。(妙品)

  俗气的分别(俗画中有几种,只具形态,全无气味的)

  (一)霸悍气。用笔太露锋芒,着色过尚艳丽,最容易生霸悍的气味(就是火气)。看着似乎苍老,实在纵横的习气太大。初学千万不要学的!如果有了这个毛病,赶紧临南派清秀的稿子就好了!因为他只学北派的苍老而不秀润的缘故。

  (二)市井气。店中卖的纱灯、扇子,上面所作的画可算是这一派。既无毛病,又很工细,但是要不得的!因为作画的人没读过书,又没临过站,用笔、用墨全不讲求,所以甜俗的气味出来了。

  学者有了这个毛病,必须根本推翻,从用笔、用墨处入手去临摹古画,或者还可以改过来。

  (三)板滞气。有一般食古不化的人不知道变通,作出画来

  虽然功力很大,却是不会活泼,如同一张死画,总是手生心迟的缘故。若能多临多看,或者就没有这个毛病了。

  (四)污涨气。初学作画,既不知道理法,又看不着好站,只在石印本子里用工夫,最容易犯了污秽的毛病。第一是远近、浓淡不分:画一层又加一层,层次越多越不清楚。第二是不会着色,不是渗淡,就是浓滞,处处免不了痕迹。这都是污涨的原因。应当寻一本清秀的画贴,细心去临,笔墨越简淡越好。若能寻访一个画家,听他的指导,进步就更快了。

  (五)草率气。不论什么事情,勉强塞责,总不会好的。何况是山水一门,有无穷的变化,荒唐草率,哪能得着真趣。常见青年人躁心太胜,不但作小幅画,项刻而就,就是作大幅画,连渲带染,也用不了半天的工夫,处处的笔墨都浮在纸上,没有一点沉着的气概。须知道古人五日一水,士日一石,并不是古人痴笨,恐怕有一笔不到处,反倒为全画之累工。

  (六)沉浊气。大凡自命学画成功的人,最喜用浓墨。起初总觉着他的画墨气不够,这里添添,那里加加,甚至远处的山也要涂上几笔浓墨。久了习气越深,居然是一片模糊,就有了沉浊的气味。譬如:吃饭用威菜,起初不过吃一点,久了越用越多,虽然给他盐吃,他也不觉得威了。在行将就木的人尚不要紧,在青年染此种习气,将来如何得了,所以“宁淡勿浓〞的话须要车记在心。

  以上所说的各种气味是就显著者而言。学者对于俗的呢?应当警戒着不要犯了。对于雅的呢?须多多用工夫。并且将所说的各种画帖,多看几次,多临几遍,日子久了,自己的气味与古人的气味渐渐化合了,自然创出一种特别雅秀的气韵来,这就是将来成名家的根本。

  还有一层,学者作面的时候,窗户须明亮,凡案须洁净,就连笔、纸、墨、砚、水碗、色碟等物,也要干干净净的。心里除去一切的杂念,专心致志地去画,气味绝不会俗的。况且临摹古人的画稿,或默写所见过的好景致,既无有躁心,哪里有俗气。

  “气韵”的来历、种类大概说过,山水就是风景画,在中外图画里,发现得都最迟。因为风景画是知识高了的人观察出来的,所以山水画在图画中地位最高,而且人人都欢喜它。若把山水画学好了,它的益处很大,在实用方面不必说了,是人人都知道的。若在精神方面说,它的益处更大!古人说过:“学画山水,可以养性情,除烦闷,释躁心,迎静气,多享大年。”这是什么缘故呢?一则:心中既静,神经不致受伤,画得了一张画,挂在墙上,白己一看,很觉快爽(是就着有点程度的说)说),精神的愉快,最有益于卫生。二则:画山水的人都爱游览名山大川,参观天然的风景,因之多吸新鲜空气,身体自然会强的。就以近代说:董玄宰活了八十三发,王烟客活了八十九岁,王圆照活了八十岁,王石谷活了八十六岁,王麓台活了七十四岁,这更是学画山水的最大益处了。


八、山水画临摹之古画推荐清单

  宋人《雪山图》

  这幅雪山图没有名款,但看笔墨和年份是宋人所画。笔力很坚挺,山石用小斧劈皴,能表达岩石的质感。至于丘壑的布置,曲折深入,变化很多,能把平远和深远都画出来。山峰的高耸,又把高远 表现得十足。凡是能把平近、深远、高远,在二个画面里表现出来是不容易的,我们到深山旅行,往往遇到这种景象。用大小斧劈皴,山石的勾轮廓领要十分用力,否则皴法与轮廓不能调合,就不能把山石的质感表达出水,看这幅画就会了解。

  马远《踏歌图》

  宋马远,字钦山,河中人。光宁时画院待诏。他祖上几代都是名画家,家学渊源,造诣很深。这幅画用笔健拔,是他的代表作。画树木、画山石、画人物,无一处不精妙,画山峰奇耸,画树枝爽快。仔细研究后,再作画,用笔胆子会大的。注意这幅画,山石是大斧劈皴法,研究大斧劈皴最好照这幅学习。

  盛茂烨 《泰山松图》

  明盛茂烊,号研庵,长洲人。山水布景着色和人物姿态都有真实的感觉。这幅画 《泰山松图》,树木老健,山石变幻,人物高雅,用笔的法子,都给我们留下很多遗产。我们应当学习他各种用笔健爽的趣味。

  蓝瑛《岳峙松年图》

  明蓝瑛,字田叔,号蝶叟,钱塘人。山水用笔苍老,自成一格,被称为浙派山水最有名的一人。这幅画,山的层次很多,但是用笔很简,全从渲染分出阴阳,瀑布的层叠也很多,也是全仗着渲染分出阴阳,看这张面可以体会。中国画虽不强调光线,但是需要光线的地方,处理得当,也很能表达出真实的趣味来,这是值得参考的。

  石涛《墨笔山水》

  清石涛和尚,号清湘,明朝楚藩的后人。画山水根据真景,他常用“搜尽奇峰打草稿” 的图章,表明创作来源。用笔用墨,痛快淋漓,有特殊生动的趣味。在明清两代画家里,是最有生活的创作者。这幅墨笔山水,山石层叠,林木穿插,很得到自然的精神,所以,现在一股写生的山水画家,都以他的创作为法,学习他用笔、用墨和构图等等的法子。

  石谿《岩壑幽深图》

  清髡残和尚,字石谿,武陵人。画山水布景幽深,笔墨气韵都很浑厚。在古人的作品里,又是一个特殊样子。他是清初画家三大名僧之一(石涛、石路、渐江)。这幅画,长有九尺,一气西成,真是元气淋漓,气象雄伟,山石的穿插联络与丘壑的布置浑厚自然,和远近树的画法意境全从真景得来,确是得神的作品。看过这张画会觉得,中国画六法里 “气韵生动”,不是很简单就能达到的。

  王翚《西湖烟柳图》

  清王翚,号石谷,江苏常熟人。他是清初四王里,尚能用古法描写实景的画家。这幅 《西湖烟柳图》,柳树的布置层次和堤岸曲折的穿插,都含有真实的感觉,远山又压得很低,近乎西画平远景的趣味。

  袁耀 《深山行旅图》

  清袁耀,字昭道,江苏江都人。善画楼阁山水。这幅行旅图,村落的布置,路径的曲折,以及驼轿人马等渡河的姿态,都能写出真实的景象。骆驼运输在古画里不多见,可是在画面上也很调和,从而可以了解,画火车、汽车、汽船、拖拉机等,只要你掌握好形象和笔墨的技巧,画什么都能有民族绘画风格的。山头的云头皴法,很有气势,可以多练习。

  袁耀《露台秋月图》

  这幅是工细楼阁山水,一般都叫做“届画”。凡画工整繁密的建筑物,都用界尺面成(就是用尺比者,用笔画线)。元朝陶宗仪著的 《辍耕录》里载,画家有十三科,界画是里边的一科,可见界画是专门的技术。学习画界画,必须面对真建筑物一笔不苟的描绘,才能把结构画的合适,若稍随便一点,就表现出不妥当,也就不美观了。元朝赵孟頫教他儿子赵雍作画,首先要练习界画。这样看起来学界画的重要性也很大,何况祖国最美丽的建筑很多,所以更应努力学习了。

  巢勋《松柏图》

  巢勋,字子余,浙江嘉兴人。清末张熊的弟子。画山水、花鸟、人物都合古法。他因木板 《芥子园画传》,翻印年久,模糊不清,不能作初学画的示范,故临摹共成四集,影印行世,帮助初学不浅。这幅松柏图,用笔生动,是巢勋的代表作。

  周镛 《曲塘行舟图》

  周镛,字备笙,钱塘人,也是张熊弟子。工画山水,青年就有画名。他认为巢勋临的 《芥子园画传》用笔不够健壮,白己努力重临了一部。他所临的确实是笔力爽健,为了给初学比较参看,很有益处,将来也会把它重印出来。这幅《行舟图》笔力巷老,是他的代表作。

  吴庆云 《春景》《雨景山水》

  吴庆云,宇石仙,金陵人。早年山水学四王法,中年参用西法,能把中西画法融化贯通,仍然存在着民族绘画的风格。他是清未革新的山水画家,用笔苍秀,用墨淹润,尤善画雨景,染天染水用料半纸毫无笔痕。他的作品为人们所喜爱,虽参用西法,可是细看又是古人的遗产,所以值得我们学习。这两幅画,一幅春景、一幅雨景(江城烟丽),都是写实的作品。

  刘广钰《雪景山水》

  刘广钰,字子泉,北京人。画山水取法宋元人遗产,融化成自己的面貌。他的作品往往为古玩商购去,添古人名款,可以乱真。他曾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任导师。萧谦中说他是北京画山水的高手。这幅浅绛《雪景山水》用笔苍老,布置幽深,是他的仿古之作。

  贺良朴 《春溪散牧图》

  贺良朴,字履之,湖北蒲圻人。早年从四王入手,中年取法唐宋人笔意,有疏朗简远的趣味,自成一家。曾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和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导师,热心指导,造就出许多画家。这幅《春溪散牧图》,用笔明爽,写乡村景,尚有真实趣味。

  汤涤《山居图》

  汤涤,字定之,江苏武进人。清嘉庆时名画家汤贻汾的曾孙,家学洲源,以韵味胜。所画幽淡简远,有清逸的笔趣,秀丽的风神,这幅画是他的精意之作。

  昊徵《墨笔山水》

  吴徵,字待秋,石门人。名画家昊滔的次子。他画山水初仿清奚冈,后仿清王原祁,用笔很是苍老,布置章法只用小园石堆动成幅,缺之王龍台的气韵,由于终身不从事写生,未能跳出古人范围。初学山水画的人们,当知由古法去写生,由写生而进行创作。不过他晚年常画牡丹、水仙、五色梅等,才是的作品。

  俞云《朝景》 《夜景山水》

  俞云,字瘦石,浙江山阴人。精篆刻,画山水初学清王石谷、王麓合,晚年用笔生动,用墨苍秀,无论作大幅画或小品西,都聚精会神,一气写成,所以他的作品从来没有不精意的毛病。这册页两幅,一松岭朝霞,一秋林琴月,画日画月都有真实的趣味。一幅山岩与路径,一幅样树的布置,都可取法。

  陈衡恪《山居图》

  陈衡恪,字师曾,江西义宁人。名诗家散原先生的长子。工诗文家刻,画山水花卉都苍秀,善用中锋笔描写真景物,白成一格,可惜四十八岁就逝世了。这幅山水画是用明沈石田的笔意写的山居图,中锋笔力非常苍秀雄健。层峦叠嶂,章法繁密,远山下部,空虚很多,但气势连贯,这是造诣深的地方。

  徐悲鸿 《松树》

  徐悲鸿,江苏宜兴人。擅长西画,1918年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任导师,教授油画和水彩画。当时他对中国画很感兴趣,他尝同中国画导师贺履之、陈师曾等研究中国画的技法,后来他从法国留学归国任北京美术学校校长时,曾和我谈论过中国画改良问题。一次他来我家看到我用古法画松树有趣,他也要用古法画松树,画松树针觉得不够真实,马上就改用墨点才感到真实了。这就是那幅松树,树干苍老,树枝的前后安排都妥当,有真实的趣味。至于松叶,尚有松针改成点叶的笔痕,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黄质 《写景山水》

  黄质,宇宾虹,安徽黟县人。精鉴赏,收藏很多,著作也很丰富。他画山水早年仿恽南田、王石谷、石谿等法,中年病,在黄山居住八年。天天看黄山的风景,感到写生的起味。病后通游南北各地山水,从写生,积累素材有数千幅之多,作风自然就大变了。晚年生眼病看东西不清楚,所以用墨过浓。一般人都不了解他的作品,但在远处看,才能看出真实的趣味,这是从写生获得的成就。

  齐璜 《雪松高士图》

  齐璜,号白石,湖南湘潭人。他是全世界人民热爱的老画师。他画山水极少,尤其是雪景山水,生平画的更少。他在用功的时候,曾走遍了半个中国,进行写生,对于山水画努力研究,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李可染《颐和园画中游》

  李可染,江苏徐县人。早年学习中国面和西画,都有很深的基础,后来又拜齐白石为老师,专研究中国画,并到全国各地写生。所以他的画真是突飞猛进,有新的气氛,也富有古人传统的风格。这幅画中游是北京颐和园的一部分,他用传统的技巧用写意法画界画,和前边袁耀界画楼阁相比,又是一种新的趣味,很值得参考。

  张仃 《颐和园多宝塔》

  张仃,东北人。曾任美院教授多年。他自幼就喜爱中国画,后来年岁渐长,学画的兴趣也越高,由于工作的需要,漫画、年画、政治宣传画样样都画。他能把中西画法融化在一起,他在全国各地写生,描绘出现实主义的作品很多。顾和园多宝塔,虽然构图是西画平视的法子,因为立点高,物象远,也完全合乎中国面的传统技法。所以,塔的形状画的很平正,而远处的街道、村庄和各种建筑,近峦远山,以及飞机等等都表现得十分调和,是中国山水画最新的画派,是学习中国画良好的楷模。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5

melseecat

ZxID:99740235


等级: 文学大师
跟着HM修炼!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07-10 0
赞,进来陶冶情操

★・・・・★ʸᵒᵘ ᵃʳᵉ ᵃˢ ʳᵒᵐᵃⁿᵗᶦᶜ ᵃˢ ᵗʰᵉ ˢᵗᵃʳ★・・・・★
qianlixiaofei

ZxID:12320791

等级: 热心会员
泡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3-07-10 0
虽然不会画画,但看看知识还是可以的...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3-07-10 0
已审核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近代国画发展史——◎◆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https://www.paipai.fm/read.php?tid=5885809




燕燕。

ZxID:12923549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笙歌醉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23-07-10 0
眼睛已经看懂了,手还没有,在线求怎么破
yxl011320

ZxID:17724909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23-07-10 0
先mark一下,之后慢慢学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