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是宋朝遗脉,皇室之后,为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遗脉的嫡系子孙。虽然作为皇室中人应该享受锦衣玉食,奴仆成群的待遇,但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明明可以靠祖辈吃饭,最后还是要靠自己的才华来生存。
赵孟頫生于公元1254年,去世于公元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生于浙江吴兴。
赵孟頫出生的时候,正是宋朝被灭,只能偏居南方一脚,以南宋朝廷存在的时刻。南宋朝廷实力弱小,军事力量羸弱,一直受北方蒙古帝国威胁。更何况等到后来,赵孟頫遭遇国破家亡之时,南宋被蒙古帝国所灭,中国被元朝统一。这样一个人生经历,注定了赵孟頫颠沛的一生。
赵孟頫的父亲赵与訔,曾任宋朝的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于是便回到归乡闲居在家。赵孟頫的父亲也是一位文化素养极高的人,善诗文,家中富有藏书。因为父亲的关系,赵孟頫自幼受到了极好的文化熏陶和系统的儒家教育。而这些,都是后来赵孟頫能在文学上取得高成就的基础。
赵孟頫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本就是宋朝余脉,生活艰难。父亲这么一去世,意味着家里主要收入来源的断绝,赵孟頫的生活每况愈下,度日维艰。
元至元二十三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寻访到赵孟頫。归京之后,将赵孟頫等人引荐给了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看见赵孟頫的第一眼,就觉得他相貌堂堂,才气英迈,好似神仙中人,心中十分高兴,让赵孟頫坐右丞叶李上。左右大臣都说,赵孟頫是宋朝宗室子,陛下不应该如此亲近他,忽必烈不听,反而任命他为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
当时刚刚立尚书省的时候,赵孟頫奉旨起草诏书颁布天下,忽必烈审阅的时候高兴的说:“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后来朝廷内部想要“计至元钞二百贯赃满者死”,赵孟頫条理清晰的反驳了这个建议。
当时在朝的一些官员,认为赵孟頫从南方而来,人微言轻,本人也并没有什么经验,就这样随意反驳国发,很是不平。于是责问赵孟頫:“今朝廷行至元钞,故犯法者以是计赃论罪。汝以为非,岂欲沮格至元钞耶?”
赵孟頫毫不慌张,回道:“法者人命所系,议有重轻,则人不得其死矣。孟頫奉诏与议,不敢不言。今中统钞虚,故改至元钞,谓至元钞终无虚时,岂有是理!公不揆于理,欲以势相陵,可乎!”将那个责问的人说的无法反驳,满脸愧色。
至元二十四年,因为忽必烈的重用,赵孟頫被升为兵部郎中,处理钞法滞涩不能行之事。赵孟頫不用刑罚,不鞭打任何一个人,就成功解决了这个事情。
至元二十九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元贞元年,因元世祖去世,元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还在济南路总管任上赵孟頫于是被召回京城。
赵孟頫于是回到京城,又在元朝朝廷中效力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家。
元朝内部当时政治斗争极为严重,整个朝廷内部互相倾轧,黑暗无比。赵孟頫顶着一个前朝宗室遗民的头衔,在官场上的日子过的并不好。加之他本人其实也并不想出仕为官,于是后来便以生病的借口,向皇帝辞职。皇帝意思意思的挽留一番,便任命他为集贤直学士,其实就是一个养老职位。
大德三年,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拜为翰林侍读学士,后来又因为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关注,再一次在元朝出头。一直到延祐六年的时候,赵孟頫才算是彻底脱离了元朝政府。
至治二年,赵孟頫在家去世,享年六十九岁,元朝追封其为魏国公,谥文敏。
主要作品
赵孟頫主要的作品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传世。另著有《谈录》一卷。
赵孟頫的传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传世画迹有大德七年(1303年)作《重江叠嶂图》卷、元贞元年(1295年)作《鹊华秋色》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皇庆元年(1312年)作《秋郊饮马》卷,现藏故宫博物院。
主要影响
绘画
地位
赵孟頫博学多艺,文学艺术开创一代风气。他兼擅各种绘画,其中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他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称“作画贵在有古意,如果没有古意,即使再精细也没用”,遥追五代、北宋法度,时人称赞他有唐人的“致”及北宋人的“雄”,并去除了二者中的“纤”及“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
赵孟頫自画像
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那么,赵孟頫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演为画坛的主流,那么,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頫。
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赵孟頫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成就:
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
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
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
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画艺全面,并有创新。
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
在南北一统、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
能团结包括高克恭、康里子山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美术家,共同繁荣中华文化。[30]
审美标准
赵孟頫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体现在绘画上,而且也广泛地渗透于诗文、书法、篆刻等领域中。
赵孟頫作品
赵孟頫提倡“古意”,试图从古代的启示中去寻找医时救弊的良方。他引晋唐为法鉴,批评南宋险怪霸悍和琐细浓艳之风;不仅如此,作为一位士大夫画家,他还一反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态度,这是十分可贵的。作为价值学原则,赵孟頫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作为形态学原则,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应该说,赵孟頫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这两种原本对立或并行的绘画传统得以交流融汇,一个以文人画家为主角,以建构文人画图式为主题的绘画新时代,拉开了序幕。
应当特别指出,赵孟頫的山水画不但将钩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笔、师古和创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综合于一体,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而且使造境与写意、诗意化与书法化在绘画中得到调和与融洽,为“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对世俗贬低界画的看法,赵孟頫也有独到见解,认为其他画科,有时尚可杜撰瞒人,而界画却更须具备功力法度。[32]
有记载说,入元之后,赵孟頫家事甚贫,平时也常以字画收取润笔费用,聊以自补。而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已名传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培养人才
作为一代宗师,赵孟頫影响了友人高克恭、李衎,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的画艺,他的弟子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外孙王蒙,乃至元末黄公望、倪瓒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赵孟頫的美学观点,使元代文人画久盛不衰。他与儿子赵雍、孙子赵麟都做《人马图》,称《三世人马图》,传为佳话。
轶事典故
旁通佛老
赵孟頫旁通佛老之学。晚年归乡时,曾经入松江北道堂事道,道号道渊。
援作春题
元朝时,扬州有个姓赵的人,富裕而喜欢招待客人。他的家里有明月楼,人们替楼写春联,大多无法符合主人的想法。一天,赵孟頫路过扬州,主人知道这件事,把他迎接到明月楼上,用丰盛的酒席款待他,席上所用的都是银制的器具。酒过半巡,主人拿出纸笔,请求赵孟頫替他写春联。赵孟頫拿起笔即写道:“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到春联后,非常高兴,把酒具全部撤下并把它们送给赵孟頫。
衣冠盛事
赵孟頫原因程钜夫的举荐而以兵部郎中入仕元朝的。后来程钜夫任翰林学士承旨时辞官归家,朝廷命赵孟頫接替他任职。赵孟頫就任后,先去拜谒程钜夫,然后再入翰林院视事,此事被当时传为士大夫的佳话
一家皆善书
赵孟頫的二子赵雍、赵奕并以书画知名,而其夫人管道升聪敏过人,能书善词,绘画精于墨竹、梅、兰,笔意精绝。元仁宗曾取管道升的书法,与赵孟頫及其次子赵雍的书法用玉轴精装,钤上御印藏于秘书监,说:“让后世知道我朝有一家的夫妇父子都善书,这也是奇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