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官员如何完成KPI考核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35 回复:1

[人文通史] 地方官员如何完成KPI考核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沐君芊

ZxID:20542791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9-08 0

“文翁石室有仪形,庠序千秋播德馨。古柏尚留今日翠,高岷犹蔼旧时青。”唐代文学家裴铏在一首《题文翁石室》中,表达了对文翁石室兴学化蜀的赞许。

两千多年前,安徽省舒城县人文翁任蜀郡守,他在成都创办了史上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石室学宫,实施“有教无类”的办学政策。汉武帝高度褒扬,推广于天下,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篇章。于是,蜀中风气逆转,“好文相讥”旧习转变为“儒雅之风作”,并且人才辈出,得到了《汉书》“巴蜀文章冠天下”的美誉。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长、最为强盛的统一王朝之一,也是巴蜀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全方位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汉代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其中之一就是被班固列为“汉代循吏第一人”的蜀郡守文翁。如今,漫步在成都石室中学、彭州关口文翁祠,还能找到后人纪念礼祀文翁的遗迹。谈及这位四川历史名人,彭邦本教授有一句精准的点评:“公学始祖兴教化,汉代循吏第一人。”

相对于酷吏而言,循吏是政绩突出、政声斐扬于天下的清廉官员,尤其是那些为官一方,通过其治理使得地方上秩序井然、颇有政绩的郡国守相。

惜墨如金的班固,在《汉书·循吏列传》中首列《文翁传》,同时将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西汉著名循吏的传记列位其后。《文翁传》记载:“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文翁的生平和入蜀之后的功绩。

按照汉代语境,循吏是指“奉职循理”或“奉法循理”的官吏,也就是那些“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的官员。在班固看来,循吏都是些德才兼备、尤其仁义德行突出的官员,而酷吏则不然,“其廉者足以为仪表,其污者方略教道”。两者相较,班固推崇循吏的态度非常鲜明。

根据班固《文翁传》的记述,文翁为官清正仁爱,举贤兴教,励精图治,使蜀地“大化”,政绩政声闻名天下。班固对其推崇备至,于是将其首列为《循吏传》第一人。

班固在《循吏传》序言中就明确指出,汉初奉黄老之道,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这个“河南守吴公”是河南郡太守贾谊的伯乐,号称“治平为天下第一”,足见其政绩名望之高。《循吏传》仍然以文翁为首,足见班固对文翁兴学化蜀功绩的推崇。

文翁出生在庐江郡舒城县(今安徽省舒城县)。舒城是春秋时的舒国,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尤其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淫。他小时候十分好学,但是家境贫寒,只能靠砍柴为生。尽管是平民子弟出身,文翁一直藏有一飞冲天的理想。而这个理想,最终是在“有蛮夷风”的蜀地得以实现。

曾到京城长安读书,文翁通晓史书《春秋》。对于德才兼备,又有声望的人才,皇帝自然乐意征召,并授以爵禄。西汉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左右),文翁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担负起了治理蜀地的重任。赴任之前,他对巴蜀充满想象,觉得这里应该是教育昌盛之地。然而当他跋山涉水,历尽千难万险到达蜀郡时,看到的却是一幅夷狄之境、化外之民的景象。在“好仁爱教化”的儒学传人文翁眼中,“蜀地辟陋,有蛮夷风”。

有人提出质疑,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文明举世瞩目,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与之一脉相承,蜀地怎么会有蛮夷风呢?彭邦本教授解读,秦举巴蜀,使得古蜀文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断裂,“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有一定的根据,而文翁用诱进之法改变了蜀地的蛮夷风俗。

受益于察举制,文翁在蜀地任郡守之后,也运用了儒家思想中的举贤才措施。他首先从蜀中郡县政府机构选拔一批素质高的吏员到京城进修,与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为政应当选拔、举用人才的思想不谋而合。

《汉书·循吏传·文翁传》记载:“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才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为了培养社会治理人才,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文翁首先通过类似察举的程序,从自己的属吏中选定十来名优秀学员,亲自担任教师,在短时间内突击训练,然后送往长安,让他们跟随博士学习儒家经典、律令,提高他们的执政水平。

为了培养这些官吏,文翁努力压缩蜀郡财政开支,用节省的经费购买蜀地特产,让学员带去京城。两千年前的蜀地特产,无非是一些铁刀、巢丝、织绸、煮盐、金银器、漆器等产品。文翁“带货”,一是传播蜀地物产,二是借此赏赐给学员们转赠博士,作为他们的培训学习经费。

几年以后,这些送往京城进修学习的“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可见文翁不仅重用这批人才,而且依次通过察举途径推荐到中央朝廷,且不乏后来官至郡守、刺史等封疆大吏者。例如张叔,不仅继承了文翁的衣钵,在《春秋》学术上卓有建树。

在成都人的心目中,“四七九”是不少学子心之神往的名校,其中,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石室中学(成都四中),可以追溯到蜀郡守文翁建成的石室学宫。

根据先秦文献记载,夏商周时期就有官办学校,《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郑国有面向国人的“乡校”。然而,周代实行国、野分治制度,国中的学校只收国人。随着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周代“学在官府”的传统也被打破,孔子等先贤开始在民间办学。

孔子招生固然伟大,但他还是停留在“个体办学”的层面。文翁创新性地继承、发展了孔子之道,是历史上最早创立地方官办学校、施行“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第一位地方政府领导人。

西汉汉景帝末年(约公元前141年),文翁深感蜀地偏远仍有蛮夷之风,便“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在成都南门修起石室学宫,招募从长安学成归来的学者任教,还从社会上选拔品学兼优的学子入学。

先秦时期,原本只有贵族才能上学受教,而文翁创立的石室学宫打破了教育壁垒,从成都以外的“下县”招生,让编户齐民都有入学的机会,为了让学生安心求学,还为他们免除了徭役。这说明文翁招收的学生里有大量的平民子弟,真正实现了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

文翁每次出行巡视所辖郡县,都让品学皆优的学员同行,一方面让他们有机会“见习”,处理事务,培养实际才干;另一方面让他们现身说法,宣讲教育新政。这样的出行方式在民间“一石激起千层浪”,老百姓看到了读书的甜头,纷纷希望有机会到成都受学官教育,于是争相报名。

在彭邦本教授看来,文翁开办石室学宫的目的,是为地方政府培养管理人才,为一个开放的政体注入活力。“哪怕你是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寒门子弟,只要你德才兼备,就有机会实现阶层流动。”

提起文翁的功绩,著名学者流沙河评述道:“和都江堰一样,文翁兴学的功绩至今泽及后世。”说起文翁,大家对他创办地方官学、兴学化蜀、移风易俗的功绩如数家珍,殊不知,蜀郡守文翁十分关心经济基础,他还是一名优秀水利专家。《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载:文翁任职期间,带领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扩大都江堰灌区的官员。

在彭邦本教授看来,文翁化蜀的另一重要政绩是大力发展蜀地经济。他大兴水利,将蜀中水利工程体系拓展至湔江(沱江)流域,弘扬发展了大禹、李冰以来蜀地优秀水文化传统,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孝文帝(编者注:应为景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顷。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

文翁治水,继承弘扬了都江堰水利体系的生态工程模式,其渠首工程的关键部位在今彭州市关口,关口以下则是全程无坝引水的树谱状水利渠系,使得湔江流域等地方大片土地变成了高产农田。这种全程无坝引水的渠系,没有改变江河及其水流的自然形态、状态,因而没有造成生态破坏,相反,由于无坝引水渠系把水进一步引向缺水少水之地,这就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改良、优化了生态,促进了天府之国的形成。

彭邦本教授对文翁治水的功绩赞不绝口,天府之国的形成并非偶然,得益于文翁“以水为师”的治水方针。这种历两千多年仍然生生不息的生态工程模式,和渗透于整个水利工程体系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深邃哲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在当今看来依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9-11 0
已审核!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