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为什么持续时间长,我们要先看一下秦统一中国的必然性:周朝体系的崩溃。这个是必然性,即便没有秦,也会有齐,赵,晋或者魏来统一。我们回过头看看秦做了哪些事情,看一下,哪一件事情,不需要海量的时间:商鞅变法,以建立增强国力的基础。没有几十年,国力能增强吗?其他朝代更替的时候,每打掉一个城就可以收编军队的事情,人越打越多的情况,在战国期间,不可能。所以,只能依赖于自身的暴兵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昭襄王时期,但凡打仗都是歼灭战的原因。
合纵连横,分裂联盟,以打造稳定的外部环境来保证变法中前期的稳定。远交近攻,以各个击破。这个实在秦国国力增强之后的战略方针,这个时候可以认为跟历朝历代更迭的时候类似的。远交近攻解决的是打这个,另外一个来救的问题。另外一个隐藏的难度上面也提到了,就是每一仗在这个阶段都必须是歼灭战。这就意味着,每场胜利都无法给自己的兵源和国力带来快速的提升,消化时间需要很长。这个是这个阶段时间花费很长的重要原因。同时远交近攻也在化解这种做法带来的国际联盟的形成。
其中有三个阶段的秦王很重要:一、秦孝公――商鞅变法,为一统天下奠定根基。孝公前期也一直在打仗,因为制度,管理,环境等原因,国家很穷,穷的赳赳老秦人很多饿死,为了不饿死去打仗,很多老秦人打仗要么战死,要么残废,回家继续挨饿,不打战的话就要受气,被欺负,就这样恶性循环,加上老秦人之间的私斗成风,就是那种动不动互相残杀,我觉得是因为教育不行,又穷,都是靠武力吃饭,国家穷的不能再穷了,所以这样一个底子的国家要变强大,变富有,又有这么多的强国虎视眈眈,是需要漫长时间的。所以商鞅至关重要,我很喜欢里面的商鞅,可惜变法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失去了支持他的孝公,他马上成为下一个王收服人心的牺牲品。
二、秦惠文王――合纵连横,稳健发展。秦孝公,可以说是给下一代建好了框架,烂摊子不那么烂了,所以在秦惠文王手上稳步发展。里面出现了张仪,巧舌如簧的宰相,还有芈八子出现了,不想多说,就是持续发展。三、秦昭襄王――长平大战,奠定秦对六国的军事优势这个时候秦国也是一方霸主了,芈八子协助儿子治理国家,讲了很多人性特点,事情好有不好的一面,真真假假。秦国有野心,一强大起来,也是打了很多战,最有名的将军是白起也是这个阶段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君王和名臣是互相成就的,不管是秦孝公和商鞅,还是秦惠文王和张仪,匹配度很高。
统一思想之重要性。始皇之后中国才形成中央权力的大一统的格局,从此大一统的思想深入国人骨髓。也就是说,自此后,所有逐鹿中原的才都有了统一中国(此处为地域概念)的思想,追求和学习的榜样。秦王朝建立以前,一统天下的思想还没形成,都没这个想法,又怎么会加紧(不是不想,是不着急)做这事呢?所以时间一代一代地就过去了。秦末农民起义,天下大乱,有人想重建战国母国,有远见的张良说了句现在还想着重建旧国,实是不该,可见人心之变化。项羽又倒回去分封诸侯王,结果乱哄哄让刘邦登了场。
人才和法制之重要性。当时的情景,别说秦国,连富饶的齐国,庞大的楚国都试过狮子张口,最后也都以失败告终。具备统一的实力,人才极为重要。春秋战国时的国家运转以人治为主,君主太重要了,出现了好的君主,国家就兴旺,君主是个二货,国家马上就没落,因为没有制度来弥补君主的失当。秦国偏居一隅,又是个穷国,哪里吸引得来人才。后来商鞅变法,秦国建立法制政府,几代君王一直遵守,才能统一调动国家力量,拥有强大的战争机器。所以在那时,一个会用人的君主和一帮能治国的人才缺一不可。人才之重要性,在于能够搭建上层结构,规划社会制度。制度之重要性,在于规范人的行为,让你觉得原本不是你的事成了你该做的。如此以来,人心就能凝聚,加上秦国赏罚十分分明,战功封赏和连坐并罚的激励惩罚一起上,社会力量岂能不超政府设想的走。
地理位置和实力储备。这太重要了,秦国据关中,并巴蜀,经济力量足以供应多次战争,也足以让大秦人民繁衍生息。另外秦国据函谷关之险,打不赢就退兵缩到关里,养好了再次出击,可谓退可守。想想刘邦、李渊都是从关中起家就知道关中在那时的战略地位了。你要是处在中原大国的夹缝中,怕是就和其它国家一样被蚕食了。所以所偏僻也有偏僻的好处,野蛮也有野蛮的好处。相反的,其他国家动不动被秦国斩首数万。
秦朝为什么要奋六世之余烈才能完成大一统?土地还是这些个土地,可秦朝要做的不是诸侯王而是皇帝。类比就是,一群电脑公司中,一家公司要转型成游戏公司了,而这个时候还没有独立的游戏公司,正式的游戏引擎还没开发出来,那没点家底和人才,转型必然是夭折。
所以秦朝奋六世之余烈,用了这么多年完全不慢了,应该说,每一次开拓创新都是无数人前仆后继最终换来的奇迹。可以参考我们从封建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那段时期,多少革命先辈的付出,站在后世看前世总有优越感,可站在现在看未来,谁又能清楚的知道方向呢?那个战国时期能走出大一统道路的秦国,人才济济不说,还有开拓精神,还要有足够折腾的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