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刘德海凭借一曲自编自弹的《十面埋伏》震惊四座。“正常心跳是每分钟72次,我演奏《十面埋伏》时,用四根琴弦,和十万大军打仗,心跳每分钟100多次。”刘德海曾这样说。4月11日14:25,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刘德海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刘德海1937年8月13日出生于上海,从小就开始学习琵琶、二胡、笛子、三弦等民族乐器,打下了坚实的功底,并表现了突出的音乐才能。
1954年,刘德海拜琵琶演奏家林石城为师,得到了林先生的真传。1957年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他在浦东派演奏技艺的基础上广采博纳,以后又向崇明派的曹安和先生、上海汪派的孙德裕先生和平湖派代表人物杨大钧先生等学习请教,采各家之长,兼收并蓄,大大发展了琵琶演奏的基本功,并具备了深厚的传统音乐修养。
1973年,他和吴祖强、王燕樵合作创作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首开琵琶大型协奏曲之先河。之后与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西柏林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使琵琶艺术走向国际音乐舞台。
作为当代琵琶演奏的代表人物,刘德海不断探索琵琶指法的创新,曾改编《浏阳河》、《倒垂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曲目,其中,最出名的改编无疑是《十面埋伏》 。
1975年,刘德海凭借一曲自编自弹的《十面埋伏》震惊四座。“正常心跳是每分钟72次,我演奏《十面埋伏》时,用四根琴弦,和十万大军打仗,心跳每分钟100多次。”刘德海曾这样说。
几十年集演奏、创作、理论、教学于一身的实践,使刘德海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观、发展观,有着自己独特深邃的理解。
在刘德海看来,琵琶在民族乐器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其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它不仅融合了西域与江南血统,琵琶更在不同乐曲风格的探索中走在改革前沿, “不希望琵琶成为一个孤独的奇迹”。
他常常将自己比喻成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爬坡人”,“明知道它没有终点,我还会就这样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尽头,哪怕再多的苦涩和寂寞。”
愿大师一路走好!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