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苏之死,揭开了大秦帝国最终的毁灭序幕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00 回复:2

[人文通史] 公子扶苏之死,揭开了大秦帝国最终的毁灭序幕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lengzichen

ZxID:10454712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倾听回忆
I'm lazy,and I'm fat,and I'm proud of it.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1-16 0
引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终于平定山东六国,一统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虽然相比于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国祚只有十五年的秦王朝如同流星一般闪过,但是在这十五年的时间里,秦王朝却给华夏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财富。

平定战国乱世,南取百越,北逐匈奴,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为之后汉朝四百余年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如此强大的帝国王朝突然间崩灭,让无数史学家众说纷纭,无论是严刑峻法的压迫,还是山东六国余孽的推动,本文都不做过多的讨论。所谓: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秦帝国的崩塌也不是瞬间的事情,而秦皇长子,公子扶苏之死也足以预示大秦帝国的短命。



大秦帝国剧照

公子谏言遭贬

公元前213年,儒家博士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上书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同时,"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正是因为这件事,公子扶苏被贬镇守边疆。所以,我们要了解的是,始皇嬴政在这件事情上对于自己长子扶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态度。首先,是秦始皇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从这里可以看出,秦始皇要坑杀的主角是"方士",因为方士骗了他,自古以来,欺君之罪可是大罪,而儒家在这场事件中真的有被坑杀的么?

必然是有的,在秦皇嬴政刚刚确立了郡县制的时候,儒家就大喊着要恢复"古制"而儒家的古制不仅仅使分封制,还有井田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中国古代奴隶制的基础,井田制,必然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而对于周朝的分封制度,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与战火让人印象深刻,秦皇嬴政必然不会同意,儒家的诸位大儒见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同意,于是就在下面制造诸多舆论,企图以舆论压服秦皇,而秦皇嬴政在知道了这件事自然会派人去查,于是史书记载"诸生传相告引"意思就是儒生自己相互揭发。

所以在被坑杀的四百六十余人中,除了绝大部分的方士神棍外,还有一小部分是蹦的最欢的儒生。而其他参与者,准备扔到边疆修长城。

而这件事情的重点是,在这之前,"焚书坑儒"的时候扶苏公子并没有说什么,而到了最后一步,要把剩下参与的人送到边疆修长城的时候,扶苏公子认为这里似乎处决过重。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记载: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简单翻译一下,扶苏公子的意思是,父皇你将这些儒生都用重法处理了,孩儿怕引起天下臣民不安。秦皇嬴政回复:滚!

而在公子扶苏的话里的重点是"今上皆重法绳之"表明"焚书坑儒"的后续风波牵连很广,远远不止之前的四百多人,甚至让作为当时最具实力的皇子扶苏担心山东六国会引发动荡。然后就被秦皇嬴政打发去守长城去了。

公子镇守边疆

那么,秦皇嬴政对于公子扶苏的谏言真的怒了么?

未必,因为如果秦皇嬴政真的生气了,完全可以将扶苏软禁起来,毕竟,秦皇嬴政自己的生母都被关了禁闭了,更何况是一个儿子,更多的是秦皇嬴政在此借机发挥,一是让扶苏离开咸阳这个漩涡,另一个是让扶苏开始接触兵权。

秦国长城军团主将是蒙恬,副将是王离,这里两个人对于扶苏有着很深的渊源,首先是蒙氏兄弟一直是扶苏的支持者,其次,扶苏的妻子是王翦的孙女,而王离作为王翦的孙子,王家将门第三代领头人,两个人有着姻亲关系。因此,在长城军团,扶苏会更快的掌权。





这里要注意的是时间问题,《资治通鉴》中记载焚书坑儒发生在公元前212年,公子扶苏被贬到边关预计就会在这一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相差只有两年的时间,而在秦始皇眼里,即使自己突然驾崩,六国余孽霍乱天下,那么手握重兵的长子必然能够淡然的率兵平叛,长城军团作为秦军主力部队之一,曾经征战六国,是天下间真正的无双精锐。而对于秦军的描述,《战国策·韩策》中这样描写的:

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冒胃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




之时最后让秦皇嬴政没想到的是,自己驾崩之后,先是李斯赵高改了遗诏,然后逼死了长子及蒙氏兄弟,最后他的大秦帝国崩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名起义中。

胡亥矫诏弑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的第五次也是人生最后一次东巡中,驾崩于沙丘。而在这时,发生了一个让历史转了一百八十度的事件,胡亥、赵高、李斯联手篡改始皇遗诏,逼死长子扶苏,蒙氏兄弟。

这里产生一个问题,逼死当时在国内最具政治势力同时手握军权的皇长子,真的那么容易么?

当然并不容易,至少赵高在准备立胡亥的时候先支走了蒙恬的弟弟蒙毅,然后联络作为丞相的李斯,内外勾结封锁消息,同时以最快的速度赐死扶苏。而在《资治通鉴·秦纪》中,这样记载:

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在诏书上赐死公子扶苏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另一个是"反数上书,直言诽谤"。不能辟地立功说明公子扶苏来到边疆没有闲着,确确实实去打仗了,至于后面"士卒多耗"就是借口了,不予理会;对于第二个原因,很多人都了解了就不再一一赘述。

至于后面牵扯到蒙恬,就纯属是赵高和李斯的个人心思了。李斯担心蒙恬回朝后哪怕再怎么消减功劳,也有可能成为丞相,到时候自己很有可能回家扣脚,而赵高更简单了,之前被蒙恬的弟弟蒙毅罚过,所以怀恨在心。而后面胡亥的反应确实证明了只要扶苏死了,其他的就不是很在意。

最后,在这段记载中,出现了一个不该出现的人物,王离。在前面论证过,公子扶苏的正妻很有可能是王翦的孙女,也就是说,王离和扶苏有着姻亲关系。但在扶苏被赐死的时候,王离并没有站出来为扶苏说话,甚至为将主蒙恬说话,反而顺利的接过大军的权力。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蒙氏于王氏都是大秦帝国的传统将门支柱,秦始皇为扶苏选择蒙氏,所以虽然后来扶苏取得是王家女,但是王氏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必然不会与扶苏过多亲近,同时,作为王家的继承人王离也做了长城军团的副帅,大胆推测,这时秦始皇的一个后手,如果未来真的有天倾之变,那么在蒙氏与王氏的帮助下,扶苏会很顺利的掌握长城军团,甚至于百越军团即使有心也无胆。

但是这里,王离的毫不犹豫地背叛却让一向极富远见的扶苏公子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而在《资治通鉴·秦纪》中记载了公子扶苏的决绝。

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蒙恬的话简单的概括就是"公子别冲动,我们会翻盘"扶苏的回答是"没救了,告辞!"

在这其中有个细节,"使者数趣之"也就是说,公子扶苏并没有立即自杀,而是等了一会,最后无奈自杀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使者胆子够大的,在扶苏的大军中居然敢对皇长子"数趣之"这就是说明,扶苏公子在接受诏书的时候并没有立即自杀,而是等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使者才会"数趣之"。

那么公子扶苏究竟在等谁?

在等王离,在等长城军团的军官们,但是这些人最后并没有出现,最后公子扶苏便选择了自杀。





结语

公子扶苏的自杀看起来是一场皇室之间的骨肉相残,但这其中涉及到了方方面面,诸子百家的相互争斗,秦庭内部的权力之争,秦朝与隐藏起来的六国余孽的明争暗斗……

秦皇嬴政虽然独断一个时代,但是它却忽略了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他需要的是一个平稳的过渡,长城军团的内部分裂逼死了长子扶苏,而夺嫡的余波不仅仅只是逼死了蒙氏兄弟,将蒙氏族人赶到了蜀郡,也预示着大秦帝国从秦皇嬴政时期上下团结一心到人心离散。

让人遗憾的是,秦二世胡亥并没有秦皇嬴政的雄才大略,只是按部就班的推行着秦国现行的法律,在山东六国余孽的推波助澜下,最终,这个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朝代,轰然崩塌。



参考史料:

1. 《史记》

2. 《战国策》

3. 《资治通鉴》
  
liumeiling

ZxID:3002419


等级: 派派版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1-16 0
                
梅小生1b6d

ZxID:22622960


等级: 热心会员
客观因素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只能靠主观来弥补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0-01-23 0
看小说中的扶苏公子很喜欢,感谢还原
爱人爱之,敬人敬之。锋不外露,垂不自卑,内美修能,君子之质。共勉。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