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人群有一个高频率出现的特征,就是小脚趾复形特征(瓣状甲)。从外观上非常容易分辨,人的小脚趾甲好像被分成了两瓣,一边偏硬一边偏软,民间传说里,这是分辨汉族血统的重要依凭,有这个特征的才是纯正的汉族人,这种说法从何而来呢?
其实,中国历史上曾经经历了无数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瓣状甲用来分辨汉族血统或者少数民族血统,或多或少带上了一些口口相传的误解。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瓣状甲是区分汉人与匈奴人的重要标志,因为匈奴人的小脚指甲盖完整,而汉族人则分成两半,差别显著。
不过,匈奴人和汉族通婚也不算什么稀罕事,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人的一支就由浑邪王带着归降了汉朝;匈奴休屠部太子金日磾还担任了西汉的侍中、光禄大夫,留下两子金赏、金建在西汉王朝继续娶妻生子,繁衍后代,更别提边境两族通婚情况有多少了。
关于瓣状甲的来源,有不同的版本,流传最广的版本莫过于“山西洪洞移民”说。这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皇帝下诏移民事件,元朝末年,朝廷与民众之间矛盾重重,起义不断,连年的战乱与天灾,让中原腹地包括山东与黄河两岸、湖广一带的人民人数锐减,流离失所。
公元1368年朱元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随后开始着手稳定天下,他自然要将人民的生活作一番新的安置。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山西晋中一带的人民在元末明初人口稠密,人们的生活相对比较安定,粮食收获也维持在稳定状态,因此很多难民都到了山西寻求生存。
皇帝为了天下大计,自然要出手改变这种“一边人口泛滥、一边荒无人烟”、“今山西民众而地狭”的不协调状况,于是自朱元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起,朝廷下令让山西居民集中到洪洞县大槐树下,分批次向外迁移居住。人们并不愿意,但他们只能被迫离开家乡。
然后,负责押解他们离开的士兵就往每个人的小脚趾上砍了一刀,让它出现裂痕,以便从山西迁移出去的人将来分辨血缘(也有说是做标志以防他们半路趁人不备换装逃走)。但这种说法有明显漏洞,内在的基因哪能因为外界干预就轻易改变呢?一刀就让遗传变成了两瓣?
只是依然有很多人相信这一说,因为山西省洪洞县祭祖祠堂里那两副流传很广的对联:“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举目鸹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当然,有专家做过统计,以山西作为起点,瓣状甲的出现频率确实往东南方呈递减趋势,符合移民的历史。
也就是说,如今瓣状甲的分布情况确实可能与当年的移民有关,但这种特征在汉族人群中比较多见,东亚也很普遍,并非完全由山西而来。他们推测,这是久远时期华夏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显性特征,或者是汉族与某个少数民族融合后形成的,流传至今,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