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atalie Wolchover)最近总统竞选活动的上演,医疗保健和熗支管制等话题的争论,人们不自觉地就卷入论战之中,引发了网上各种各样的评论。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恶意的、止不住的相互“回敬”,对社会和心理健康都有害,应该避免才是——或者最简单的,网络媒体直接把这些评论删除。
网上的评论近来异常尖刻,却不解决任何问题。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阿特·马尔科曼(Art Markman)表示:吵到最后,没有人会听你说话;光是情绪激动,却不以健康的方式表达,这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既然在网上骂架这么没用,又这么不健康,那为什么人们还要这么做呢?
马尔科曼觉得,有几个因素凑在一起,形成了一场完美风暴,而网页评论中所出现的粗鲁无礼和攻击性评论都是由这场完美风暴掀起的。首先,评论者通常都匿名出现,所以,他们就可以胆大妄为,不对自己的无礼粗暴负责。其次,他们距攻击对象(可以是文章,也可以是其他评论)有一定距离,相对于眼前活生生的对象来说,人们往往更容易对远距离抽象产生对抗心理。第三,用写的比用说的更容易表达愤怒或显得粗俗下流,这才有了在网上互留恶语,有点儿像过去留小纸条儿的行为(那时人们还用纸)。
再来,在网上写评论并非实时的,所以评论者可以不受干扰地写上一大堆文字,而这往往会让他们愈发笃信自己极端的论点。马尔科曼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不包括电影里面演的),谁会真正有机会说上一段独白呢?即使你生气了,但其他人不停地来回说来回说,到最后你只能压下怒气,认真倾听,只有这样交谈才能进行得下去。
此外,在网上就着话题评论下去,还给人带来成就感,尽管这种感觉只是一种假象。有一篇博文指出 “我们的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事情,人们没空出去实实在在的做点什么, 因此坐在电脑前在网上干架就成了很不错的活动” 。
最后,华盛顿李氏大学的新闻伦理学教授爱德华·沃瑟曼(Edward Wasserman),指出了另一个引起言语刻薄的原因:媒体树立了不良榜样。沃瑟曼在他大学网站里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很不幸,主流媒体一直以来通过宣扬错误的交谈方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看看脱口秀上那些言辞激烈、尖酸刻薄的主持人和嘉宾);不难理解人们会把愤怒当作谈论政治的方式,你看公众话题都是这样讨论的——其实不然。
上面几位学者表示,交流,实际上是听取别人的观点、理解它,然后作出回应。马克尔曼认为,语音、语调和肢体语言很能影响对别人言语的理解程度,离面对面交谈、实时对话越远,交流沟通就越困难。 在他看来,愤怒情绪和恶意攻击已经成为读者网上评论的常态,媒体应该减少这些情绪的呈现。“能听到争论各方的声音当然很好,但是带有人身攻击或者是带着极端愤怒语气的留言却不值得保留。就算这些观点合理,但带着愤怒的语气会破坏论证的本质,因为这会促使人们也同样以这种方式回应。如果带有人身攻击的评论被留在网上,而且这个评论还特别粗俗,那就会给人一种感觉:这是一种可被接受的人类行为。”
马尔科曼提到,为了自己好,人们应该找真人交谈。而且应该特别注意,将一些观点不同的人纳入到自己的社会圈子里头来,这样你就会学会如何跟自己观点不同的人相处。有些类型的话题是重灾区,总是能盖起最高的楼;要想把这类话题讨论出一个结果,往往需要漫长的讨论和妥协。在跟一个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交谈时,来来回回的协商讨论,是一种技巧。不管是在公众还是在领导阶层,这种技巧都日渐衰弱。
感想:还是多跟真人交流比较好,心态也会平和很多,在网上撕逼久了感觉都不像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