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灵太后让强盛的北魏滑向衰亡,剃光头出家保命被溺死于黄河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70 回复:1

[人文通史] 胡灵太后让强盛的北魏滑向衰亡,剃光头出家保命被溺死于黄河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xie345li

ZxID:2245585


等级: 文学大师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4-29 0
       对古代那些深居后宫的女子来说,生个儿子,然后母凭子贵,是她们一生最大甚至是唯一的追求。但是北魏时期却正好相反,生儿子成了当时后宫嫔妃们最担心的事。这是因为自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开始,为了防止君主大权旁落,北魏王朝一直实行着严格的子贵母死的“杀母”政策,也就是说,一旦有皇子被立为太子,那么也就意味着他的生母活到头了。这项血腥的“祖制”一直延续了一百多年,直到北魏宣武帝时才有所改变。
       这一百多年来,第一个改变子贵母死命运的幸运女子,就是后来的胡灵太后,北魏孝明帝的生母。但讽刺的是,恰恰是在她的身上,发生了北魏王朝列祖列宗一直担心和极力避免的事情。延昌四年(515年),北魏孝明帝幼年登基,胡灵太后靠着儿子的地位,最终手握大权,垂帘听政长达十三年,成为北魏晚期政治舞台上极为关键的人物。
        胡灵太后掌权期间,大力推行佛教,因此北魏晚期的佛教盛极一时。她之所以如此崇扬佛教,跟她的人生经历脱不开关系,她一生中的几个重大转折点,都与佛教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在古代,一个女子要想嫁给皇帝,不仅要有才有貌,还要有显赫的家世,作为一个偏远地方长官的女儿,胡灵太后之所以能入宫,还是得益于佛教的影响。北魏时期,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信奉佛教,胡家也不例外,胡灵太后的亲姑姑还出家做了尼姑。在家人特别是姑姑的影响下,胡灵太后从小就喜欢佛法,而且多才多艺,容貌气质都不错。
       在她十几岁的时候,她的姑姑已经是一个十分知名的女尼,经常有机会到宫中去给那些女官和嫔妃们讲佛经。在讲经的过程中她努力和这些人搞好关系,并通过她们不断在宣武帝面前夸赞自己的侄女才气过人,貌美如花。听得多了,宣武帝就慢慢对胡氏产生了兴趣,遂把胡氏召入宫中,封为承华世妇(女官,地位低于嫔)。
        胡灵太后之所以能从一个低级角色步步高升,不仅因为她通晓佛理,能投皇帝之所好,还因为她冒着子贵母死的危险,生了皇长子元诩,也就是未来的孝明帝。虽然当时北魏后宫的嫔妃们只愿生公主,不敢生皇子,但胡灵太后对这种思想不屑一顾,她说:“天子不能没有儿子,怎么能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使皇家没有了嫡传的血脉呢?”宣武帝看胡灵太后这么有觉悟大为高兴,对她更加看重。
她怀孕之后,经常在佛前祈祷,希望能生个儿子。后来她果然得偿所愿,生了一个儿子,并因此被喜不自胜的宣武帝加封为充华嫔(妃嫔称号,为九嫔之末),备受宠爱。胡灵太后深感佛祖有灵,对佛教更是信服。
       有元诩的时候,宣武帝已年近三十,对其他人来说已经是一个抱孙子的年纪,可惜的是,他在元诩之前有过两个儿子,都被害早夭,于是元诩便成了宣武帝的皇长子。宣武帝吸取了之前血的教训,把元诩重重保护起来,并在元诩三岁时,将他封为太子。
       以高皇后为首的一伙人,以子贵母死为由,要求宣武帝赐死胡灵太后。经过胡灵太后三年时间的洗脑,宣武帝已经对子贵母死的祖制不太在意,就没有听取高皇后的意见。直到宣武帝去世,高皇后仍在找机会暗杀胡灵太后,但在诸位亲王的反对下,一直未能得逞。
       元诩一继位,胡灵太后就被尊为皇太妃,进而再尊为皇太后。因为小皇帝只有五岁,胡灵太后便趁机垂帘听政,执掌天下。由此可见,胡灵太后能在阴险诡诈的宫斗中保得性命,并最终胜出,手握大权,心计和手腕肯定非同一般。
北魏王朝雄霸北方一百多年来,周边小国一直依附和进贡,且它和南朝一直有贸易往来,所以到胡灵太后掌权时,正是北魏物资和钱财最为充盈的时期,这一点由社会上“斗富风气”的盛行就可见一斑。
        胡灵太后一掌权,就在洛阳大兴佛事,还在宫城前的中心地带修建了洛阳城最为著名的永宁寺。后来流传下来的《洛阳伽蓝记》就对永宁寺作了详细的描述,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奢侈,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惜的是永宁寺建成没几年就因为一场大火而毁于一旦。
着火时,朝廷派了一千御林军前去救火,但最终无济于事,当时还有三个痴迷的和尚,自己扑到火中与寺同焚。据说,因永宁寺太大,大火一直烧了三个月都未熄灭,过了一年,还能从废墟上看到隐约的轻烟。
       胡灵太后不仅建了永宁寺,还下命令要求各州以永宁寺为样板,大建佛寺。当时洛阳城内的王公贵族和权臣富豪为了讨好她,争相在洛阳建寺,个个建得雄伟壮丽。当时洛阳城内城外的佛寺随处可见,有一千三百多所,占整个城市建筑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寺庙更是遍地开花,超过三万所,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百姓赋税日益沉重。
除了大建寺院以外,胡灵太后还广设斋会,经常给佛寺施舍大量财物。据载,胡灵太后之父死后,胡灵太后亲自下诏,在其父死后头七天,天天设下养千名僧人的斋会,在其父死后一百天,又设下能供养万名僧人斋会,为其父祈福。同时,她为了弘扬佛法,还曾派崇立寺的惠生和尚和敦煌人宋云至印度取经。
        当时的寺院,不仅能得到大量财物的施舍,还有免除徭役、兵役的特权,有吃有喝,还不用服役,这对一般的贫苦平民来说,实在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职业。于是,大量的平民涌进寺庙,争相出家,以躲避日益繁重的徭役。据统计,北魏时,全国的僧尼达到二百万,占北魏全部编户人口的十五分之一,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与易毁的木质佛寺相比,佛门石窟更容易留传千古,所以胡灵太后一直对建造石窟的事业表示衷心支持。她经常在建设中的洛阳龙门石窟大兴法事,还曾率文武百官亲临龙门石窟,以示虔诚和重视。正是在她的大力支持下,洛阳龙门石窟的营建进入高潮期,涌现出一大批中小型窟龛,如来思九洞、地花洞、龙骧将军洞等,龙门石窟就是在这段时期得以基本完成。在她的支持下,她的故乡甘肃陇东也兴建起一大批石窟。
       胡太后迷信佛教,穷奢极欲,统治昏庸,导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魏胡灵太后一高兴,就让随行的王公贵族一百多人随意从仓库中拿自己喜欢的绢布,数量不限。众人大喜,冲到仓库中,手拿肩背,左夹右扛,各出奇招,都使尽力气往家里搬。当时的尚书令李崇和章武王元融最为贪心,因为拿得太多,自己本身又没多少力气,结果没走几步就扑跌在地,一个伤了腰,一个扭了脚,真是丑态百出。
        正光四年(523年),长期戍守北边六镇的将士(多为拓跋部贵族或中原宗室子弟),因待遇骤降而爆发起义,给北魏王朝带来致命打击。随后,外族入侵,内乱横生,北魏王朝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胡灵太后还一味宠信奸人,使朝政更加腐败。她怕儿子长大后夺权,还谋杀了自己的亲儿子,也就是已经十九岁的孝明帝。另立一个三岁小儿为幼帝,使天下哗然。
       不久,兵力强盛的部落贵族尔朱荣起兵进攻洛阳,胡灵太后连夜下令孝明帝的嫔妃全部剃发出家,自己也剃了个光头,企图以出家赎罪的名义逃脱一死。她的最后一计没有得逞,公元528年,尔朱荣攻进洛阳后,将她和三岁的幼主溺死于黄河,从实际上推翻了北魏政权。就这样,一个原本繁荣的富贵王朝,就被一个小小的后宫女子给三下五除二地折腾没了。
转自竹风墨雨公号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5-03 0
已审核

>>茗日推文手记微博<<https://weibo.com/7804702285


发帖 回复